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呈现出严峻的形势。据《中国循环杂志》发布的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高达2.9亿,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报告指出,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患病人数高达2.45亿。然而,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不容乐观,仅为51.6%、45.8%和16.8%。这提示我们,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除了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或肥胖、身体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以下是一些要点:
1.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2. 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进行早期干预。
3. 积极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4. 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医疗保障:积极参与医保,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脏病的风险似乎无处不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却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期,一项发表在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揭示了十大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污染严重的闹市骑车上班最危险。车辆密集的路段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骑车上班者吸入的尾气最多,同时还要耗费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此外,拥堵的交通还会引发血压升高。
其次,用力解大便、大量喝酒或咖啡、心情抑郁、暴饮暴食、性生活纵欲过度、吸食毒品等,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
吸烟或被动吸烟、吃得太咸、太甜、久坐不动等,也是潜移默化损害心脏的坏习惯。
那么,如何预防心脏病呢?首先,要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总之,了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远离心脏病的威胁,拥有健康的生活。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胸痛症状。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重视,认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的。但实际上,这类患者的风险程度更高。他们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就医,此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4. 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参与心血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患者并非都会胸痛,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冠心病,这一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便是胸痛,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闫炀介绍,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完全没有心绞痛的表现。
临床上,医生更倾向于有症状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会及时就医,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然而,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其风险程度往往更高。这些患者可能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忽视了对疾病的预防,一旦发病,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症状就医,此时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并处理疾病,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发作,提高患者预后。
除了胸痛外,冠心病还可能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应保持警惕,及时就医。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无症状的患者风险更高。关注心血管健康,预防疾病发作,才能保障自身健康。
近期,深圳连续发生晨练者猝死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这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连续阴霾天气等因素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少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晨练时,身体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猝死。
此外,近期深圳持续阴霾天气,空气污染加重,气压低、天气干燥等因素,也可能增加猝死风险。阴霾天气中,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容易刺激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导致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增加猝死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在阴霾天气进行户外活动,尤其要避免晨练。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应关注以下方面,预防猝死: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酗酒等不良习惯。
2.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5. 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普及,猝死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发生两名选手途中猝死的事件,再次将马拉松运动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以下是关于马拉松猝死事件的一些科普知识,希望能为跑者们提供参考。
一、马拉松猝死原因
1. 心脏疾病:心脏病是导致马拉松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 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马拉松猝死。
3.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引发马拉松猝死。
4. 精神因素:过度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导致运动时发生意外。
5. 运动不当:运动前未做好热身,运动过程中未及时补水、补充能量等,也可能导致运动猝死。
二、预防马拉松猝死措施
1. 运动前做好体检:参赛者在报名参赛前,应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符合参赛要求。
2. 做好热身运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
3. 注意补水:运动过程中要适量补水,避免脱水。
4. 补充能量:运动过程中要适时补充能量,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5. 控制运动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6.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之,马拉松运动虽然有益健康,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跑者们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困扰着无数患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房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为您介绍房颤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
房颤是一种由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引起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长期患有房颤的患者,还可能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等风险。
为了明确房颤的病因,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来改善症状。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消除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心脏起搏器植入则适用于部分房颤患者,通过模拟正常心脏的电信号,恢复心脏的规律跳动。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过度劳累,并定期进行体检。
总之,房颤是一种可以治疗和控制的心律失常。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近日,一则悲痛的消息在体育界和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埃塞俄比亚前奥运中长跑女运动员梅斯克伦·勒格斯在怀孕8个月之际突然因心脏病发作离世,令人惋惜。然而,在悲痛之余,也出现了一个奇迹。医生在梅斯克伦离世后,成功从其腹中抢救出一名女婴。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心脏病这一常见疾病的关注。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心脏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病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心脏病的高危因素。此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心脏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来控制病情。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法来治疗冠心病。
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梅斯克伦·勒格斯的离世令人惋惜,但她的女儿却成为了生命的延续。这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病的发生,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性爱作为人类生理需求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还有助于增进伴侣间的感情。然而,性生活并非总是安全的,有时甚至可能引发猝死。性生活中发生的猝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性高潮时,二是性生活后。以下列举了六种可能导致性猝死的诱因,提醒大家关注和警惕。
1. 过度劳累
长期分居、长途旅行或高强度体力劳动后,人体处于疲劳状态,心脏和血管系统负担加重,若此时进行性生活,容易引发心脏负荷过大,导致猝死。因此,久别重逢的夫妻应避免过于激动,长途旅行归来后,应先休息恢复体力。
2. 年龄相差悬殊
年龄相差较大的夫妻,年龄较大的一方在性生活中容易心率过快,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甚至可能发生血管破裂,引发性猝死。
3. 患有基础性疾病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性生活时容易因高度兴奋而引发血压骤升、心脏超负荷,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出血性中风,进而发生猝死。因此,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应在性生活时避免过分兴奋,并在性生活前服用相关药物。
4. 酒后同房
酒精会加速血流、升高血压,再加上性兴奋的刺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性生活前应避免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及吸烟。
5. 婚外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大,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性猝死。
6. 药物影响
滥用壮阳药物可能导致过分性冲动,使人在性交时过分用力、动作猛烈,引发猝死。
预防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性生活要适时适度,根据双方年龄、精力进行调整。性生活后,最好在床上休息片刻,避免立即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