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发表人:陈哲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肥胖、长期摄食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亲当中与非血亲当中有明显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第二、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身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

第三、长期摄食过多,摄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功能下降的,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

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在发病机理、发病年龄、症状和治疗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第一、发病机理,1型糖尿病多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使血糖持续增高,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原因,造成胰岛β细胞受损。

    第二、发病年龄,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于成人发病。

    第三、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型糖尿病在血糖升高初期没有明显症状。

    第四、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缺乏,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才可以控制高血糖,2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必要时再用胰岛素治疗。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需不需要终身服药,取决于患者的血糖是否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则需要长期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有些患者体检时发生了糖尿病,血糖不是很高,这时候医生往往会建议首先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血糖,如控制饮食,增加适量的运动,如果这时候血糖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控制目标,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需要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必须配合饮食和运动,有些患者用药后不再进行控制进食量,结果不仅发胖,反而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的负担,药量会相应的增加,长期的食量过多、运动减少、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形成息息相关。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目前没有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和爱吃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摄入太多糖分会导致肥胖就可以诱发糖尿病。
    对于健康个体而言只要胰岛功能正常,当食物进入人体时,糖会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变成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总之,经常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肥胖,导致糖尿病。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减轻体重。

    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避免进食粥或者面条等半流食,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运动方面,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任何运动,应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开始有氧运动,如快步走,不要空腹或在饭后立即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或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每次的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每周3-5次,最好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上下楼、游泳等有氧运动。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要放平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作息时间规律,控制良好的心情进而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体重、运动、药物等方面全面控制血糖:

    第一、饮食方面,在确保总热量平衡的前提下采用少量多餐,多吃含纤维素较高的粗粮、麦芽糖、豆类及蔬菜等,但对于已有较重并发症的高龄患者不必过分限制饮食。

    第二、控制体重,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重,就要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你的体重,降低体重,将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你的血压和血脂。

    第三、运动,凡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均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

    第四、药物控制。目前降糖药很多例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等,部分人血糖升高用药物治疗,如果血糖过高则需要胰岛素治疗,因此具体应该用什么样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人以及并发症不同,需要到专科大夫指导下进行完成药物的治疗和调整。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还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因为2型糖尿病可能和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都有相关性。

     

    第一个我们说容易得糖尿病的患者,比如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但这种家族遗传史就是有血缘关系的这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个我们见的比较多的就是比较胖的患者,无论你有没有家族史他也容易得糖尿病,因为现在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比较胖的患者抵抗比较差。

     

    再就是我们可能饮食上面比较喜欢吃甜的或油腻的患者,这一块要注意一下,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肥胖,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个需要注意。

     

    再就是我们怀孕的妈妈也要注意,像你们也是特别容易得,因为一些激素的影响,也是特别容易得糖尿病,怀孕期间我们常规来来说,在怀孕期间要做糖尿病筛查。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杨宁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预防糖尿病肾病最初的手段就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

    成年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24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等情况。

    筛查如发现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的糖尿病前期状态,应积极采取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等措施,预防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杨宁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增加了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其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存在的中心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先决危险因素,中心型肥胖患者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以及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都会造成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其中由于出现了胰岛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便会出现血糖升高,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同时高血糖与糖尿病也是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因此两种疾病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很多方面都与糖尿病的治疗理念相似。如首先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控制,逐步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存在2型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同样可以使用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预防2型糖尿病重在个人生活方式的干预。此外,使用药物进行改善代谢综合征以及每年需要参加一次体格检查,都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方法。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控制每天的总热量,减少油脂的摄入,减少盐的摄入,少吃含糖饮料,切忌暴饮暴食等等,减重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通过规律的饮食、运动,以及良好的作息规律,才能够保持良好的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改善代谢综合征,主要包括降压、降脂、减肥等等。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孙秀芹

    糖尿病和肥胖有关。主要原因在于:

    1、肥胖和糖尿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不良生活方式,多吃少动就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同时引发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

    2、肥胖和糖尿病之间还互为“帮凶”,彼此之间协同配合,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一方面,肥胖会加速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衰退,促进病情进展;另一方面,糖尿病又会加重肥胖人群的血管损害程度,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不过,肥胖和糖尿病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肥胖患者只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测血糖、减轻体重等方式进行积极防控,也不一定会得糖尿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