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我总是担心家人生病,刷社交媒体就更焦虑了,可能是焦虑症吗?
我总是担心家人生病,刷社交媒体就更焦虑了,可能是焦虑症吗?
这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与医生的一次对话。那个下午,我坐在家中的沙发上,手里紧握着手机,心跳加速。屏幕上滚动着一条条关于疾病的信息,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不祥的预感。
“你好。”我小心翼翼地打破了沉默,声音颤抖着。医生温和地回应:“你好,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恐慌:“焦虑,疑病,是焦虑症吗?”
医生问我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我回答说已经有一年半了。接着,他询问我是否有任何压力。我告诉他,每当我刷抖音、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媒体平台,看到有人生病或者所谓的医学科普文章时,我就会开始担心家人也会生病,无法自拔。这种思想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令我痛苦不堪。
医生建议我做一个心理测试,使用的是量表卡片。我按照指示完成了测试,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恐惧。结果显示,我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都很高。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和测试结果的反馈,我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现在,我仍然会担心家人的健康,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情绪,不再让它控制我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希望你能像我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我总是很焦虑,精神紧张,疑病,怎么办?
我总是很焦虑,精神紧张,疑病,怎么办?
这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上向医生提出的问题。我的名字叫小雨,今年28岁,已婚并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从生完孩子后,我的疑病症状愈发严重,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了。
那天晚上,我在家中独自一人,女儿和丈夫都外出。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我和我的手机。我刷着抖音和小红书,看到一些关于疾病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心中就开始不安起来。我总是把那些症状往自己和家人身上套,怀疑他们得了什么大病。这种想法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我,无法自拔。
我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热线,接通后,医生温柔地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向她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包括焦虑、精神紧张和疑病症状。医生耐心地听完后,问我是否有记忆力下降、自责自卑、疲劳乏力、生活兴趣爱好下降以及对生活失去希望等情况。我一一回答了她的问题,发现自己几乎都有这些症状。
医生让我做了一个抑郁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我有中重度抑郁。听到这个结果,我感到一阵恐慌和无助。医生安慰我说,我的情况如果持续超过两周以上,需要尽快告诉家人,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去当地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还说,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结合抑郁量表测试,明确诊断的,以便及时的干预治疗,以免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带来不良后果的。
我向医生解释说,我没有躯体症状,因为我疑病不怀疑我自己。我怀疑家人,父母孩子。医生再次强调了我需要去当地的精神科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测试,可以明确诊断的。医生还说,可以服药结合心理治疗的。
挂断电话后,我感到一阵释然。虽然我知道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但至少现在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给了我希望和方向。我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希望能够早日走出这个困扰我的阴影。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知道有人有这样的情况,希望你能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健康管理专家
文章 总感觉「要阳」或「复阳」,是精神出问题了吗?
近期,网络平台上频频冒出一种新的“不明疾病”——“幻阳症”,好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出现了此疾病的诸多“症状”。总感觉「要阳」或「复阳」,是精神出问题了吗?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闫俊带来了解答。
问题一:总感觉「要阳」或「复阳」,是精神出问题了吗?
专家观点1:怀疑阳性(又叫「幻阳」),不是「疑病症」
怀疑阳性(又叫「幻阳」)与临床诊断「疑病症」不大一样,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理解。但是,「幻阳」也传达了一种焦虑的情绪,比如「我发烧了,肯定阳了」,这种想法都是过分顾虑和关注疾病的状态。焦虑的情绪会影响自我感受,判断事情也会出现偏差,甚至过度放大,比如:明明没发烧,但是觉得头很晕、很烫。越是关注,感觉就越明显。面对焦虑情绪,要学会定期关注身体,而不是时时刻刻,比如量体温,早一次晚一次就够,2min量一次真的夸张了!
专家观点2:生理上,条件反射可识别疾病
身体是一个很完善的系统,疾病症状靠条件反射去识别,不可能发烧24小时,身体没感知。不要盲目猜测,一旦思维进行了暗示,就会有「我肯定阳了」的想法,这就是负性认知。自我的判断不一定准确,不如将症状描述给家人,让家人协助判断,或者直接量个体温,自己的怀疑就会得到缓解。
专家观点3:没「阳过」,一定要正常生活
带好N95口罩,勤洗手、不乱摸,远离阳性患者,这些事情能保证,就该上班上班,该约饭约饭,该休息休息,别像惊弓之鸟一般。有的朋友,为了防止感染,呆家里几个月不出屋,心理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如果感觉非常焦虑,可以尝试「呼吸放松」、「正念放松」、「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强迫自己半夜加班、剧烈运动、减肥熬夜都不是现阶段重点要做的事情,别打破生活的大规律,大家千万注意。
专家观点4:官方媒体信息最可靠!
每天网上的各类信息,无形中会给大家造成恐慌情绪。大众甄别新信息的能力有限,最好直接关注官方媒体或平台的消息,医生自媒体账号要看看有无医疗资质。其他博眼球的内容,最好不要轻信,以免「对号入座」,实在害怕,就去医院检查看看。
问题二:近1月来,精神心理的病人怎么增加了?
专家观点1:诊断焦虑的患者多了
焦虑、失眠、怀疑自己智能下降的患者们明显增多了。「阳过」之后,总是觉得身体上存有不适;没有阳的人总是害怕自己感染;长时间居家办公的人们,返岗后一下不适应,焦虑情绪也滋生。
专家观点2:觉得睡眠不好,睡眠质量就会越差
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如果失眠状态持续2周,且对工作生活影响很大,一定要主动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接受心理辅导,放松练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安眠类的药物可酌情使用。如果失眠仅仅1-2天,很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心理创伤等事件,要给身体自我调节的过程。上床后,就只想睡觉,不拿手机、不胡思乱想,保持心态平和。
问题三:居家上课的孩子、惧怕病毒的老人,心理上如何调整?
活动和交流空间受限,易发焦虑
上网课的孩子们,缺少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在这期间处于「封闭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的概率大大增加。人是群体类动物,独处缺乏社交,沟通的方式只能是线上,感知少了,往往会出现失落和挫败感,焦虑也就慢慢出现了。而老人身体基础本身较差,负面新闻看多了,也会感觉战战兢兢。家长应该在安全陪伴孩子们的情况下,带他们去户外散散心,鼓励孩子战胜情绪,勇敢面对自己;老年人则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与常就诊的医生保持密切联络,可保证突发疾病的及时救治。
问题四: 上班族从「居家办公」到「职场办公」,要克服什么?
工作上的压力一点点增加
工作的负荷要像「阶梯」,一点一点加码。有朋友想短期就把之前的进度追回来,这是不可取的。建议不要过于激进,毕竟身体尚在恢复阶段,以能适应的强度为准。可以将工作分时限来安排,紧急的事情尽快做,常规的工作慢慢干,能延后的尽量往后放一放,把身体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现在,团队工作更多,寻求同伴的帮助也是不错的选择。
京东健康
文章 病在身体,根在心理
主任医师陈美英
文章 身边有总怀疑自己浑身是病的人是什么体验?
一、总怀疑自己有病的老人怎么了?
老人这样的行为,在临床上也被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者被称为疑病症,神经官能症等等,其叫法也不尽相同!老人总是怀疑自己有病,反复去就医的行为,也被医生们称之为“逛医”,就好像逛超市一样的去看病。就是典型的逛医行为!他们去医院后检查一大堆,开药也一大堆,有些人可能会检查出一些无伤大雅的“疾病”,而好多人压根检查不出什么问题!难道他们是在装病吗?当然不是,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经官能症,他们因为情绪障碍,导致情绪障碍在身体某个器官得到表现,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因为不能被识别,或者被识别但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陷入反复不能治愈的困境!
二、有这样的一个老人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我相信好多人会有这样的苦恼!因为不能治愈,患者比较痛苦,而无休止的去医院看病,导致家人也陷入苦恼!最后使得患者的家人、朋友、同事、亲戚都一并拒绝、排斥患者,而这样的行为,更是加重了老人的情绪障碍,就这样,从此进入恶性循环!这样的逛医行为,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看病和经济问题,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睦,邻友和谐,亲戚感情,同事关系,朋友友好,从而使得患者身边的能够接触到的圈子,都会增加无尽的烦恼!
三、有这样的老人该怎么办?
其实,老人所做出的所有你认为不理智的思考或者行为,都是有其根源的!老人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是既往不良社会关系导致的恶果!有时候一开始他们的这一举动,就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和爱!但到最后,真的就是一种严重的躯体症状障碍疾病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加大关心和关注,关注和关心需要的是持续的,不是短时间的给予,需要耐心和时间!其次,最大的支持就是陪伴和倾听,对于老人来讲,讲道理、摆事实、简单说教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而陪伴和倾听,才是最好的相处!
然后,到有经验的双心门诊就诊,躯体症状障碍患者,不会去精神科就诊,他们认为自己不是精神因素,所以到医院识别并且有效的治疗才是关键!
最后移情,移情就是情绪的转移,而增加社会交往,增加个人爱好,是移情最好的方法!书法、绘画、运动、美食、好友、出游、聚会等等,都是可以改善现状的有效方法!坚持治疗!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有时候药物有效性教好的患者,使用药物后很快症状缓解,但其缓解后很快停药,会导致疾病反复,需要谨遵医嘱,坚持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珍爱和老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让老人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你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你说呢?是不是?
主治医师张志伟
文章 老年疑病症
疑病症以老年人较多见,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总觉得自己浑身不舒服,或深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他们往往会反复就医检查,即使医生告诉其并无什么疾病时,他们却仍不愿意接受。疑病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多种形式治疗,才能收到效果。
家人如何应对疑病的老人
- 充分理解他们的痛苦
- 不能让患者过多的依赖他人。过度的依赖会使老人增加失败感与无力感。
- 尽量说服老人停止不必要的检查
- 帮助老人转移注意力,鼓励老人自己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 循序渐进的进行暗示,如让患者进行慢走或身体锻炼,每次予以耐心的鼓励,让老人发觉自己的身体在好转中
主治医师吴华龙
文章 女子总听见有人骂自己,结果却是得了疑病症
最近,脑病科门诊来了一位因头疼来就诊的年轻女性。这名女子30岁,职业是中学老师,面容愁苦。当医生询问病情时,陪她一起来的丈夫有点不耐烦,说她就是鬼缠身,隔着房间也能听到别人骂她,整天神神叨叨。患者却说自己是精神分裂,估计脑子长东西了,换了好多大夫也不见好,最近在吃一些养心安神的中药。医生给她做了全面检查之后,让他的丈夫先在诊室外等一会,和患者单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后得出结论竟然是:患者过度焦虑,得了疑病症!
原来,患者结婚以后,与丈夫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她觉得丈夫太优秀,自己有点配不上他,心理很自卑,加上结婚多年,两人也没有生下孩子,这给他们的婚姻增加了一层隐患。刚开始,她和家人倾诉,家人还挺理解她,经常开导她,可时间一长,家人也失去了耐心,失去家人支持的她感到特别孤单,长期下去,心情很是不好,变得焦虑,消沉。
后来,她开始头疼,觉得脑子长东西了。她还总觉得同事在说自己的闲言碎语,这更加重了她的心病。最终,她忍不住和同事爆发了冲突,但是因为她平时的表现,家人都认为是她的错,是她太敏感才和同事处不好关系。她觉得很无助,认为没有人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她感觉,自己的生活彻底陷入了恶性循环。在了解了患者的病情之后,医生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使患者暂时脱离那个让她不安的环境,并与他的丈夫进行了谈话。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患者通常表现为过度焦虑,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疑病症的患者往往内心敏感,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自己的健康,但是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的损伤。所以此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疗法,有时候需要使用药物辅助。对很多暗示性较高的患者,单独采用心理疗法就能取得良好疗效。
最后,希望各位读者:不论工作有多忙,都应该多抽一点时间陪陪家人,多一点理解对待自己的家人。
王老师讲中医
文章 医学生综合征与全民疑病症
几乎所有的医学生在医学院校读书期间,从开始接触临床课程起,就会不断地从教科书或授课老师处了解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并将自己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感与相应的疾病对号入座。如,在学习结核病时,他们知道了肺结核早期有干咳、低热、盗汗等症状,恰好有人当时就出现了几声干咳,用手摸额前部又觉得有些热,夜间醒来有时也有出汗,于是就猜测自己患上了肺结核。随后,他就会反复查阅教科书或咨询授课的教师,甚至要求拍胸片、做结核菌素试验,以期确认自己是否患上了肺结核。医学生们这样的类似于“疑病症”的症状,随着在学习过程中,其医学知识增加和疾病知识系统化,大概在不知不觉中就消退了。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医学生综合征”,我个人觉得还是很贴切的。
以往,医学生综合征仅见于学习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但现在医学生综合征现象却似乎传染给了很多人。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躯体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增加和医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使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像是刚刚接触疾病知识的的医学生一样,只要身体出现某种不适,第一反应便是上网查询相关症状的疾病意义,并将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尤其是他们基于自己对医学术语和症状一知半解、零星片面或以讹传讹的体验与解释,往往会生拼硬凑,组合自己的症状与病情,使之与自己心目中认定的“疾病”对得上号,让自己相信,自己真的患了那种病。而且,相当多的人会将自己的症状与较严重或预后较差的疾病挂钩,把自己当作危重病的潜在患者。在此基础上,他们就会检索、查询更多的网站,以期验证自己的“诊断”。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真可能是患了某种疾病时,马上又会在网上查找治疗方法、权威专家和医院。同时,他们还会反复体验自己不适或“症状”,并为此焦虑不安。更有甚者,在焦虑情绪支配下,为排除自己所担心或怀疑的疾病,干脆直接到医院就诊、检查。此时,这些人的“医学生综合征”就很可能已经演变为疑病症了。
然而,这种大众化“医学生综合征”与真正的医学生综合征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区别便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所获得的是系统、完整、严谨的医学科学知识,是医学生们学以致用、治病救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的“医学生综合征”会随着他们学医的时间延长、师生间交流增加和知识的系统化而消退。而被“传染”上大众化的“医学生综合征”的一般大众,他们通过媒体或道听途说获得的医学知识既不系统,又不完整,更不严谨,缺乏临床实践性,片面而零散,甚至是一些被媒体有意设定为误导性信息的谬论,从而造成他们对自己所猜疑的疾病一直没有正确、完整的概念。而且这样的大众还因为受教育程度平均低于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对即使是正确、系统的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难以达到医学生的理解水平,自然很难得到正确的认识。况且,这些人获取信息过程的动机几乎没有例外,都是“急来抱佛脚”,是选择性地收集疾病知识,将良莠不齐的信息等量齐观,更容易相信符合自己疑病猜测的内容。如此一来,他们的“医学生综合征”就很难自然消退,很多会演变成为典型的“疑病症”。
所以,处于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有疑病症状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甚至可以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全民疑病症的时代。
根据我自己对现代社会现状的了解,以及几十年从医的经历,我觉得大众化的“医学生综合征”增加,甚至是疑病症明显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有一些另具特色的原因。我不揣冒昧陈述、分析如下。
第一,
由于现代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进步带来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增加、高端医学检查与治疗设备普及程度提高、儿童死亡率下降、人们躯体健康程度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等,使人们较以往任何年代都更为关注个人健康状况,也更为关注相应的医学信息。
第二,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上,很方便地获得一些形形色色、莨莠不齐的医学知识、疾病知识,当然还有所谓“养生”知识。
第三,
与第一条原因相辅相成的是,在经济发展、人民财富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便利性增加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各种相对轻微的躯体不适就诊的意愿增加,促使大众化的“医学生综合征”的群体容易扩大。同时,这也是当今许多医院门诊部人山人海、人头涌涌的原因之一。
第四,
医疗市场化的所谓医改,使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既要扮演治病救人医生的角色,又要承担创收赚钱“医商”的责任。于是,掺杂着“向钱看”行为倾向的医生自然也乐得为那些有疑病倾向的“病人”多开高端的医疗检验、检查。而这些检验、检查发现的微不足道的异常以及没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果,往往会成为大众化“医学生综合征”或疑病症患者重复就诊、多方检查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由医患间互相迎合彼此需求的模式,最终不仅使患方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就诊负担,还会给医务人员带来过重的工作负荷,可以说是双输的结局。而且,这样“逼良为娼”的医改带来的医务人员观念和和行为的改变,从源头上恶化了当代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形象也受到差评。
第五,
不得不说的还有商业媒体特别是某些网媒的无节操商业行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任何一个有应用程序的网媒都明着暗着收集包含用户隐私信息的大数据。凡是使用过网购应用程序的人都会发现,只要你曾浏览过某特定商品信息,随后再打开应用就会发现有大量同类商品被推送到个人首页。甚至当你点击新闻或门户网络的某个广告后,再次打开网页后就会出现多个新的同类广告。在很多网站,用户点击有关健康或疾病的新闻或知识内容后,在随后打开其应用后,同类内容就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那些有疑病症状的人,经常接收到这样的推送,自然会强化其疑病症状,促使其更容易利用该网站推送的相关商业广告。这类不良网媒对于大众化“医学生综合征”乃至疑病症的人数增多,显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就是经营中国人最容易迷信的养生与保健品的商业机构对这些大众化“医学生综合征”群体的忽悠与欺骗行为。这些机构所采用的商业性诱导、欺骗行为,也使那些有某些躯体不适的人过分关注自己的症状,不断与某些“疾病”对号,加重其疑病症状。
说来可悲,在中国几千年缺乏现代科学素养的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们,缺乏科学的、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医学生综合征”或疑病症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如果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社会就真会进入了一个全民疑病症的时代。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心理问题会引发哪些身体不适?
典型的身体心理疾病有好几类:
心身疾病、躯体化、躯体形式障碍和疑病症等等。
接下来,让我们先逐一了解下。
图片
心身疾病,顾名思义,是指由心理引起的躯体疾病。
一般来说,代表性的心身疾病有以下几种:
-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但现如今,随着心身疾病的分类日益扩展,包括但不限于:
- 偏头痛、经前综合症、睡眠障碍、皮肤病(荨麻疹)、弱视、过敏性鼻炎等等。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源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中,由于受到特别事件的刺激,或者对某些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内心冲突,导致心理状态长期不可调和,最终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变化。
这些难以调和的心理冲突,或者长时间无法舒缓内心的紧张,以及形成不良认知习惯和人格特征等因素,与人们熟知的病毒、细菌一样,都会引起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重点在于心理,尤其是我们的情绪,但却常常以躯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图片
图片
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一类精神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比如,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以此作为表达和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
同时,躯体化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躯体症状的形式表达精神心理的不适,外化内心冲突以及被压抑的情绪,借此将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个体以躯体生理症状来应对心理苦痛和情绪问题,并非有意而为。
图片
疑病症,顾名思义就是,怀疑自己有病。
指在未经专业医务人员做出诊断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不恰当的评估:
- 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
- 反复就医,对自身健康状况高度/过度警觉;
- 尽管医生告知其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难以打消顾虑。
疑病症患者通常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并且,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健康问题上,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日常工作和学习。
住院医师刘庆雨
文章 身体到处难受查不查症状,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
(一)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这种或那种严重的躯体症状或疾病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由于躯体各种不适症状而反复就医,但是多数病人查不出什么问题,即使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阴性(无异常),医生向病人解释说患者没有患自己想象的严重疾病,但是这仍然不能打消其疑虑。仍然坚持到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师那去求治,查不到问题就不甘心,有时即使查到一些躯体问题,也不能解释患者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等心理事件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疾病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常是患者关注的中心症状最严重,当另一个新的症状成为关注焦点时原有的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比如说这几个月或几年一直头痛,治也治不好,而胃痛以后就一直看‘胃病’而头痛就好像好了似的,只要没人提起,往往也不需要治疗了,而胸闷出现以后,又经常去看胸闷,‘胃病’就不那么重要了,不去看也没那么痛苦了,而终日为胸闷担忧、苦恼,患者觉得自己一身的‘病’,没有人理解自己,综合医院的各科治疗常常不能有效,或者好了一点,可是没有几天新的症状又来了,有时被称为看病专业户,十分痛苦。其实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组心理疾病,它的发病、发展和预后都神经质性格和疑病素质、精神压力和刺激、对躯体不自主的过分关注和感觉的特别敏感密切关联,但是很多患者却往往回避心理问题,不愿承认或干脆否认自己的症状会与心理因素有关。本组疾病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该病是最不容易识别的,所以被当做躯体疾病治疗但效果不佳者甚多,故较详细描述。
(二)临床表现
1.躯体化障碍: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和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疼痛:为常见症状。涉及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或忙碌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反之加重。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和排尿时。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疼痛。
(2)皮肤症状:可以在瘢痕部位、肢体或关节部位出现麻木,皮肤出现串痛,皮肤的颜色异常、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3)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复泻等多种症状。
(4)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5)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闷、心悸等。
(6)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
2疑病症:主要表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有的病人确实患某些轻微躯体疾病,但这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多数患者伴焦虑与抑郁情绪。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找出疾病所在,但对阳性检查结果更加不安,有时要求进行过分的治疗,如要求手术等,但结果肯定不能彻底缓解疑病观念,反而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3.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痛苦,影响学习工作生活。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持续6个月以上。常见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苦、腰背痛和慢性的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但是此病在诊断上极易误诊,单纯的从症状学、病程特点、性格特点、检查无异常还不能轻易下此诊断,一定充分考虑到职业因素、外伤经历、个人行为特征、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因素,一些由于职业因素、习惯性姿势引起的肌肉僵硬疼痛,外伤引起的关节紊乱导致的疼痛往往用现行的检查手段不容易发现异常,而注意到上述因素,有时会有意外收获,发现了相关因素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4.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是一组表现为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病人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性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该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
躯体形式障碍的特点;并至少有以下2项器官系统(心血管、呼吸、食管和胃、胃肠道下部、泌尿生殖系统)的自主神经兴奋体征,表现①心悸;②出汗;③口干;④脸发烧或潮红;
病人至少有下列1项主诉:①胸痛或心前区不适;②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③轻微用力即感过度疲劳;④吞气、呃逆、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等;⑤上腹部不适或胃内翻腾或搅拌感;⑥大便次数增加;⑦尿频或排尿困难;⑧肿胀感、膨胀感或沉重感;
没有检查证据表明病人所忧虑的器官存在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分类包括:心脏神经症、神经循环衰弱、DaCosta综合征。心因性吞气症、呃逆、胃神经症。心因性激惹综合征、心因性腹泻、胀气综合征。过度换气症。心因性尿频和排尿困难。
主任医师李江波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