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房颤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房颤是个可能伴随终身的慢性病,为了更准确、全面地评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需要定期做一些检查。具体有下面这些。
心电图
房颤已经确诊了,为什么还要做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对于诊断房颤确实非常有用。但即便已经确诊,心电图还需要做,用来评估药物疗效,导管消融术后房颤是否复发等。实际上,一份普通心电图除了发现房颤,还有很多信息值得研究,比如心电图上波形的改变可以帮助判断心房结构的变化,增大的左心房或右心房在心电图上都是有反映的。
除了普通心电图,还有动态心电图和手机心电软件,这些检查都属于心电图范畴,但是各有用处。这就像开车的司机在公路上最担心被交警“贴罚单”,但实际上,最多的违章不是交警检出的,而是公路上的摄像头,因为摄像头是 24 小时工作的,而交警的执法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对于房颤筛查,普通心电图就如同公路上执法的交警,能“抓”出的违章是少数的。为了更全面、不遗漏地筛查,动态心电图(相当于 24 小时摄像头)就派上用场了。此外,还有一种执法手段,就是公民见到违章司机会主动报警,这个就相当于新型手机心电软件。当房颤患者有心慌等不适症状时,软件随时可以捕捉心电图。
因此,房颤的筛查有时候需要重复进行,甚至联合检查。作为患者,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要求完成检查,而不要怀疑,抗拒医生的建议。
超声心动图
心脏好比房子,“硬件”基础是墙和门窗,而水、电是基本的生活条件。心电图相当于排查房子的电路故障,冠脉造影和 CT 片等主要用来排查房子的自来水管道是否有堵塞。
而当房颤发作时,评估病程进展的重要一点就是看心房结构有什么变化,如同发生地震后,得看看是不是造成了墙面开裂、门窗松懈等问题。要看这些内部构造,就需要心脏超声检查,主要是观察心房心室的大小、瓣膜活动是否正常、心脏功能以及血栓问题。
常做的心脏超声检查有经胸和经食管两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更好地观察心房血栓,尤其是左心耳血栓,而左心耳血栓是房颤继发脑卒中的“罪魁祸首”,所以这项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血液检查
房颤的发作有很多诱发因素,也与人体和心脏整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血液检查往往用来排查这些方面的潜在病因。例如:甲状腺功能检查,通过特殊的血液指标判断是否患有甲亢;血脂、血糖水平检测,判断是否有高血脂、糖尿病等,这都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还会检查一些能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例如 BNP(B 型脑钠肽)等。
头颅 CT 或核磁检查
房颤患者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的风险大,尤其小栓子脱落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为了进一步探明这种情况,有时候需要头颅的影像学检查,例如 CT 或核磁等。
急性期脑卒中,头颅 MR 更敏感些;如果继发了脑出血、或口服华法林以后出现脑出血,头颅 CT 相对更敏感。
主任医师吕常智
文章 脑卒中的随访
很多中风过的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到医院门诊如何几次以后嫌太麻烦,认为反正自己的病情已经稳定了,逐渐常年不到医院复诊,直到自己再次中风才发现其实是存在失误,此时再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在此跟大家谈谈中风定期复诊随访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认识。
不管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的病后随诊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脑中风都是有原因导致的,有些因素可控,有些因素比如年龄、遗传等不可控。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脑中风以后如果把这些管理好就可以大大降低再发中风风险。这些可控危险因素会随着年龄的变化,气候的变迁等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比如去年你春天使用某种降压药物效果比较好,到今年的冬天血压可能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脑卒中后的病人应该平常将这些疾病的监测结果记录下来,定期到医院复诊,如果有变化就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还有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特殊药物使用过程也需要监测,比如抗凝药物你可能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否则相应指标过高可能导致出血发生危险,过低又起不到抗中风的效果。脑梗死以后降脂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降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有效的降低中风风险,这个也是需要长期监测的。这样需要长期监测的指标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定期复诊并不是太难坚持,早期会频繁一些,等相应指标达标了可能只需要 3-6 个月复诊一次就够了。
总之,平时多用一份心,你就可能少受一分疾病的痛苦,贵在坚持!
主治医师李超
文章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是只左右心房之间的卵圆孔在1岁之后没有正常融合所致。约1/4成人存在该病。朵无症状,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部分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有关。如果大于5mm,一般不会闭合,最好行封堵手术。
主任医师于兴隆
文章 新生儿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脑卒中是指发生在胎儿期至产后28天内的局灶性血管性脑损伤,总发生率为1例/1000活产儿,最高风险是在临近出生时。新生儿脑卒中不包括其他新生儿血管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这是一种更全身性的低灌注损伤;或轴外出血,如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脑卒中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是偏瘫型脑瘫最常见的原因。
新生儿脑卒中的类型
新生儿脑卒中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新生儿脑卒中的损伤机制涉及动脉或静脉循环,具有缺血性或出血性(有时两者兼有)的病理生理学。受影响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可出现急性症状(通常伴有癫痫发作),或在婴儿期晚期出现症状(通常伴有运动不对称)。
新生儿脑卒中有6种类型:新生儿动脉缺血性卒中(NAIS)、新生儿出血性卒中(NHS)、新生儿脑血栓形成(CSVT)、动脉围产期缺血性脑卒中(APPIS)、脑室旁静脉性脑梗死(PVI)和围产期出血性卒中(PPHS)。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诊断新生儿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表现
由于其非特异性的表现,新生儿脑卒中的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约60%的新生儿脑卒中有急性症状,可在新生儿时期就被诊断出来,也说明近一半的新生儿脑卒中在出生时没有症状,这给诊断带来了更多挑战。许多因新生儿脑卒中而最终残疾的儿童,在出生时显示神经系统正常,这就需要临床上更多地怀疑和识别那些有早期发育异常的患儿,最明显的是婴儿早期手部偏瘫或其他运动不对称表现。
NAIS最常见的症状表现是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70%~90%的新生儿患者在12~72小时内会出现该表现。一项对232名NAIS患者的研究发现,198人(88%)出现癫痫发作,48人(21%)初始被诊断为 "缺氧/窒息"。"缺氧"或 "窒息"等术语意味着一种常见的、更全身性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但不应将其假定为比新生儿脑卒中更常见的婴儿癫痫发作原因,尤其是当癫痫发作为半身,发生在出生12小时后或没有其他弥漫性新生儿脑病症状时。HIE常伴有新生儿酸中毒和低Apgar评分,但也可与NAIS同时发生,表现为脑病。 应及时进行MRI检查来区分急性卒中与HIE。
初步检查及诊断
要准确诊断新生儿脑卒中,必须及时进行MRI神经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诊断NAIS和CSVT婴儿急性梗死的金标准。传统的T1和T2加权以及出血敏感序列(梯度回声序列,敏感性加权成像)可以进一步描绘脑卒中损伤的分布,帮助区分局灶性动脉、静脉和分水岭模式。当观察到局灶性缺血或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时,也应急性进行磁共振动脉造影/静脉造影。对于急性不稳定性新生儿的NHS诊断,头部超声或CT检查是一个合理的过渡步骤。
神经保护策略
没有证据支持对NAIS患儿进行急性卒中治疗,如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或血管内血栓切除术。虽然低温治疗是出生不足6小时足产婴儿的中重度HIE标准治疗方法,但没有研究支持新生儿脑卒中采用低温治疗。
新生儿脑卒中最常见的诊断时间是出生后12-72小时, 新生儿脑卒中出现早期脑病,在符合HIE标准后,可采取低温治疗,注意的是,局灶性脑卒中只有在复温后MRI上才能识别出。Harbert等研究者提出,治疗性低温可能对一小部分有脑病的新生儿卒中患者有效,可降低癫痫发作次数。无法准确知道新生儿卒中发生的时间,可能会限制急性介入治疗的推进。
新生儿脑卒中急性发作时,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前所述,癫痫发作是NAIS、CSVT和NHS患儿最常见的表现症状。癫痫发作的婴儿,可以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卒中的试验,但新的证据表明, 对于新生儿癫痫发作,苯巴比妥可能优于左乙拉西坦,这些药物以及苯妥英钠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都是合理的治疗方案。
许多癫痫发作是亚临床的,因此应考虑进行长期脑电图(EEG)或其他脑功能监测。在没有临床表现或脑电图指征时,不建议新生儿脑卒中常规进行癫痫预防。与新生儿脑卒中相关的癫痫发作通常在7天内缓解,复发率很低,提示 出院时通常不需要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
神经保护的其他考虑因素主要基于临床前模型和成人脑卒中的理论和证据。临床医生应力求使患儿的液体容量状态、血压和血糖正常。对于贫血的婴儿,可能需要输血。新生儿CSVT可能与上矢状窦的机械压迫有关,避免直接压迫枕部的婴儿体位,可能有助于静脉引流。新生儿脑卒中后很少需要手术治疗,但对于伴有高颅内压或进行性脑积水的严重NHS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积极的神经保护干预措施,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试验正在进行。
卒中二级预防
新生儿脑卒中抗凝的最明确适应症是新生儿CSVT。虽然全球各地使用的药物不一,但 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已被证明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如果临床医生决定不对新生儿CSVT使用抗凝治疗,良好证据和专家共识表明, 需要在5-7天重复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血栓扩散的可能,这会发生在30%以上的病例中。
除了少数复发风险增加的病例,如已知血栓严重或先天性心脏病,很少有NAIS新生儿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NHS婴儿,持续或反复出血的风险可能很高。应在血液科医生的帮助下,立即纠正特定疾病,如输注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因子替代治疗用于血友病。
参考文献:
Neoreviews. 2021 ;22(3):e163-e176.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医咖会
文章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初期脑梗死患者一般意识清醒;中期出现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四肢瘫、昏迷、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晚期并发脑疝时,常危及生命,最终导致脑死亡。
脑梗死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当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头晕、头痛以及复发性肢体无力。
脑梗死无法自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其他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卒中的病因等。
急性期的病死率为 5%~15%。生存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 50%。通过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
患者具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中老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史,发病前有反复的阵发性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发生,发生时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对应的脑中的部位与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的病变范围一致,可明确诊断。
脑梗死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实施以个体化为原则的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住院医师周全锟
文章 H型高血压叶酸要吃多少?医生说:服用这个剂量
首先解释下H型高血压,严格来说,H型高血压并不是高血压的一种类型,它是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统称,当高血压同时合并Hcy≥10μmol/L时,即可称为H型高血压。一项在我国6个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型高血压的比例高达75%,但实际上在我国医院门诊初次就诊的高血压患者筛查Hcy的比例较少。H型高血压确实要服用叶酸,具体分析如下。
H型高血压的危害
诱发急性脑梗(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的6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经明确位列其中之一,虽然它的位置是最后,但毫无疑问,它是一个危险因子,有时,它或许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大的毒性刺激作用,会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导致血小板黏附性增强,同时能够在血管内引起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反应,使脂质代谢紊乱,这一系列过程均会促进血栓的形成。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且高血压合并高Hcy是引发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Hcy水平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H型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的好处
叶酸在体内主要作用于蛋氨酸的合成过程,它经过细胞内的生物转化转变为四氢叶酸,为Hcy重新合成蛋氨酸提供甲基供体,促进Hcy重新合成蛋氨酸,从而降低血浆中Hcy的水平。所以研究结果表明,补充叶酸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2007年曾有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补充叶酸可以使脑卒中风险下降18%。
H型高血压患者如何补充叶酸?
研究显示,每天服用0.8mg的叶酸具有最佳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作用。另外,叶酸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两种方式补充。
饮食方面,患者可以尽量多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食物等,但由于烹调的原因,会使食物中的叶酸流失,所以正常膳食下很难获取每天大于0.4mg的叶酸,因此很多时候还需要合并口服叶酸片来补充叶酸。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要注意叶酸的补充时间,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叶酸补充大于3年才可以降低脑卒中风险,二是每天补充叶酸量不应高于1mg,因为0.8mg才是最佳的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剂量。
最后,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朋友,别忘了对血压的控制,在脑梗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当仁不让地位居第一位,可以说,高血压是脑梗发生的最大祸根。而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叶酸在预防心血管事件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H型高血压患者可首选普利类药物降压,再同时补充叶酸,也可以选择目前市面上普利类药物与叶酸组成的复方制剂,这样在服用上更为方便,可避免漏服。
药师方健
文章 新型口服抗凝药和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哪个更好
得了房颤的人,很多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来防止心房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血管栓塞的效果。其中医生最常用、历史最悠久、我们最熟悉的口服抗凝药,要属华法林了。
华法林的使用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它有很多优点,比如价格便宜、可以抽血检查凝血指标来监测药物效果,如果不慎超量可以用维生素K来“对抗”,肾功能不全的人也可以服用等。但在我国,它的使用仍不够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对它都有些“惧怕”。
怕什么呢?
华法林的缺点
由于华法林有特殊的药理特性,在人体里可以与很多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而且华法林在不同人体内的代谢也受基因的影响,每个患者对一定量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很难预测。因此,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定期到医院监测凝血指标(PT-INR),再根据 INR 水平随时调整吃药剂量。通常,INR 应控制在 2~3 之间,这时候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达到最佳平衡。如果 INR 小于 2,卒中风险会明显增高;如果 INR 大于 3,出血风险会明显增高。
另外,华法林起效慢,停药后药效减退也慢,如果需要迅速达到抗凝效果,或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迅速纠正抗凝状态(比如患者需要做手术,如果在抗凝状态,可能造成术中术后大出血),华法林就不是理想的选择了。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华法林似乎对亚洲人群格外“不友好”。它在亚洲人身上的药效是西方人的 50%,出血风险却是西方人的 2~4 倍。
新型口服抗凝药问世
2009 年前后,一系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相继问世。它们各自作用于人体凝血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凝血因子),从而阻断凝血过程。比如,达比加群作用于凝血因子 IIa,利伐沙班作用于凝血因子 Xa,而华法林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
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在哪儿?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作用于特异性更高的靶点,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
其次,能快速起效,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与食物没有相互作用。
此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一般固定剂量服用,无需经常调整。这就大大方便了患者,不用经常跑医院抽血了。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现实中很多吃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恰恰是因为无法坚持定期抽血检测 INR,而又担心出血,所以“悄悄”减量、甚至停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也有缺点
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们的缺点如:
•有一部分药物经肾脏代谢,因此医生会在用药前和用药中,要求患者定期检测肾功能,有肾功能不全的人,可能要减量或慎用。
•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类药物的特异性拮抗剂,因此一旦超量,很难补救。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的时间)比较短,一旦漏服,可引起药效不足从而导致卒中事件的发生。
•价格比较贵,很多老百姓不能承受。
综上所述,因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有很多华法林不能比拟的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青睐”,但华法林仍有用武之地,比如患者已经在服用华法林、INR 稳定并且容易控制;经济上负担不起昂贵的新药;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主任医师吕常智
文章 睡眠时间过长会导致脑中风的发生吗?
周末上午十点,小钟还在家里面睡懒觉,妈妈就过去叫他起床。小钟特别的不情愿,跟妈妈说:“好不容易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睡个懒觉,起床真的是太困难了”。可是妈妈却执意要求小钟一定要早点起床,因为睡觉的时间太长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小钟立马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睡眠时间过长真的会导致脑卒中吗?
众所周知,熬夜是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之前在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别拿生命来熬夜”引起了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熬夜时精神处于紧绷状态,得不到休息,此时交感神经也是兴奋的,血管会发生持续的收缩,血压会相应的升高,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的概率就会上升。
同时,熬夜也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异常,增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癌症的可能性。另外,熬夜对眼睛、皮肤、胃肠道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好多疾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熬夜。
睡眠时间不足会造成脑卒中的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睡眠时间过长与该病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美国最新的研究报道: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脑卒中发生的机率比睡7个小时的要增加70%,所以不止熬夜会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全身的血液循环是慢的。如果该时间过长,血流速度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机率也会增加。另外,睡眠时间过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血糖的升高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睡眠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能减轻全身的疲劳感,使人处于放松状态,还能减少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的发生。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影响,熬夜和睡眠时间过长均会导致卒中的发生,因此最合理的睡眠时间就是7-8个小时。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在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的同时,还要多去户外运动,跑跑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大家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梧桐健康
文章 脑溢血被称为“最快杀手”,出现5个信号时需及时检查
脑溢血,医学上叫出血性脑卒中,由于它发病凶险,病情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因此又被称为“最快杀手”。而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冷刺激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当血管弹性减弱或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时,脑血管就容易破裂导致出血,因此冬季又是脑出血的高发季节。
出现以下“前兆信号”需及时检查
1.头痛
头痛是脑出血和出血前兆最常见的症状,头痛的同时可能会感觉到血管波动感,这是由于血压波动引起的,说明血压升高,而当发生脑出血时,患者通常会感觉到剧烈头痛。
2.肢体无力麻木
通常发生在单侧肢体,说明脑内血管已出现病变,会有一定几率发生脑出血。
3.视力模糊
日常生活中如果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视力模糊,1-2分钟后又可自行缓解,这是由于支配视神经的脑血管出现病变引起的,也是脑出血的前兆表现。
4.经常流鼻血
如果无明显诱因下经常流鼻血,特别在高血压患者中出现,很可能是脑出血的前期症状。
5.不明原因的无精打采
脑出血在发生前,可能会有脑部缺氧的表现,临床症状有精神变差,哈欠连天,无精打采甚至出现嗜睡状态。
脑出血的原因
导致脑出血的原因很多,年纪大的人发生率更高,临床上大多数脑出血也是发生在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有发生,需要注意以下高血压诱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当情绪变化或寒冷刺激时,血压会突然升高,血管壁压力增大,如果血管弹性较差,就会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坚持使用降压药,并定期监测血压。
2.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有些房颤、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均会导致出血风险的增高,最常见的就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
3.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引起血管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粥样硬化发生在脑血管,就会使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总之,由于脑出血致死致残率高,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特别是有上面提到的这些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应及时就医检查;有高血压诱因的患者朋友,应规范诊治,控制各项指标正常,同时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平静。
药师方健
文章 脑卒中用药您需要知道的事情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卒中预防的首选。
2、ESC 指南推荐使用:
- CHA2DS2-VASC 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 ①女性≥3 分,男性≥2 分,应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
- ②女性 2 分,男性 1 分,应根据意愿的特点和意愿决定是否启动抗凝,倾向使用华法林(INR 控制在 2-3,主要作用于 2,7,9,10 因子)。
3、2016ESC 指南提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作为房颤患者的标准治疗:
- 肠内作用:
- (1 )非维生素 K 拮抗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利伐沙班;
- (2 )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 肠外作用:肝素。
4、ROCKET-AF 再分析:利伐沙班临床净获益(指的是全因死亡中卒中、心梗、全身栓塞或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显著优于华法林。
5、抗凝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
- ESC 指南推荐对房颤患者进行肾功能评估,定期监测;
- 对于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该评估患者肾功能,可使用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等指标;
- 39%房颤患者合并 CKD,CKD 增加房颤患者出血和栓塞风险。
6、关于利伐沙班的药理学:
- 利伐沙班的肾脏清除率低至 35%,大部分通过肝脏清除;
- 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更稳定,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
- 利伐沙班显著减少致死性出血(颅内出血);
- 利伐沙班疗效优于华法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合并肾脏损害,依赖肾脏清除率少的药物: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7、使用抗凝药物,需要重视患者对抗凝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针对患者喜欢的治疗方案,关键还是提高长期用药依从性,便不便利?(华法林 bid,利伐沙班 Qd )。
8、华法林用药体验较差:
- 因易出血感到体力活动受限;
- 饮食受限;
- 感受抗凝治疗不方便(验血、经常去医院);
- 心理负担。
9、达比加群治疗持续率低的可能原因: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对冠脉事件的顾虑。
主治医师何亮
刘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胡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谭来勋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