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陈伟昌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5********056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小儿内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2.9万
接诊人数
96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宝宝绿便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办?

宝宝的大便是否正常可以说是牵动着妈妈的心。宝宝大便绿色是大部分妈妈在照顾宝宝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很多妈妈都会担心,宝宝大便绿色是否正常。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1、 宝宝绿便的原因 婴儿拉绿便一般都是由于以下原因而造成的,爸妈要注意比对,判断是何种原因造成宝宝拉绿便,并对症下药选择适合宝宝的治疗方法。 着凉、消化不良 宝宝在这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会出现溢奶、拉绿色大便的现象,如果有细菌感染,需要积极的治疗。如果化验情况正常,可能孩子消化不良或腹部受凉所致。 孩子没吃饱 这种时候,孩子因为饿而导致肠胃蠕动过快,使肠道中的胆红素尚未转换,就从大便中排出,便便就绿、稀。 胆汁消耗少 脂肪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胆汁较少,多余的胆汁则从大便中排出,使大便呈绿色。如果你认为宝宝吃得很多,那就是消化不良,可以给他吃些益生菌。 吃含有铁质的奶粉 吃这种奶粉的宝宝若不能完全吸收奶粉中的铁质,则大便呈黄绿色,大便中的白色颗粒较大,且较容易有臭味。 辅食初加菜泥时 这种情况下,宝宝大便中常排出小量的绿色菜泥,有的爸妈往往以为是消化不良,停止添加菜泥,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健康婴儿更换食物时常有的事。 所以,大便发不发绿,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你只要看孩子的大便次数、大便的性状如果都正常,就不用特别担心。 2、宝宝绿便如何处理 宝宝拉绿色大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是由于饮食因素导致的,只要调整好饮食,宝宝的绿色大便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妈妈还是不放心,建议先带宝宝到医院对大便进行化验,如果是正常的,考虑是生理性导致的绿色大便,这个不是疾病,可以不用特别处理。如果是以下情况导致的宝宝拉绿色大便,可以对症处理: 服用口服液 如果宝宝消化不良导致宝宝大便绿色,可以吃点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饮食忌辛辣生冷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拉绿屎便便,妈妈在饮食方面要忌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影响到宝宝的肠胃。 注意营养均衡 如果是铁质引起的大便绿色,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可以促进铁吸收,多吃蔬菜,适量水果。妈妈这个时候尽量脂肪摄入量不要太高,而且要注意水的摄入量,每天水的摄入量是1300ml,同时,宝宝吃奶后,可以适当给宝宝点水。 及时就医 如果是宝宝还有感冒流鼻涕等症状,那就是因为着凉了导致的大便呈绿色,那就要带孩子看医生了。 3、 如何避免宝宝绿便 母乳喂养 喝母乳的宝宝想要预防大便发绿,喂母乳的妈妈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啦: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海鲜,不要吃过冷和过热的食物,水果也要有所选择,以平性为主,也要多喝白开水。注意乳头卫生,一旦乳腺发炎,要停止喂母乳。 奶粉喂养 人工喂养的宝宝,由于营养不全(没有母乳好),会造成消化系统功能虚弱。妈妈们要随时观察宝宝的状态,调整其饮食的量;宝宝生病时,一定要减少喂奶量。宝宝每晚睡着之后,妈妈们可做如下动作,以促进宝宝肠胃的消化和吸收:隔着衣服,在宝宝肚子上轻轻地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从10次到最多30次。 另外,让宝宝多喝白开水也可以预防大便变绿,宝妈们不妨一试哦。 宝宝大便性状分析: 如果婴儿大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 如果大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喂食淀粉类的食物。 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如果出现较硬、灰白色、有恶臭的粪便,则表示乳量过多而糖分过少,应改变乳糖的比例。 如果粪便呈深棕色、有泡沫和水而且量多,表示喂淀粉类食物如稀饭、面糊、红薯量过多,应减少这类食物而增加乳类含量。 如粪便呈颗粒状棕黄色,多为饮水过少,或在热天衣着太厚,婴幼儿出汗失水过多。也有的是因为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太少所引起的。淡黄色、液状、量多、发亮,而且可以在便盆中滑动的大便,是因为食物中脂肪过多所致,应减少脂肪类食物,增加糖分。 如果宝宝拉的是深草绿色且含纤维较多的稀便,多因吃蔬菜过多所致。 量多的、不成形、淡黄或深黄色、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有恶臭的粪便,表示给孩子吃的食物太多了。应减少其食量。 粪便量减少、呈粘液、色暗褐或暗绿,这是婴儿饥饿性粪便,往往在消化不良限制饮食后发生,只要多喂一些奶就会恢复。 还有一种“便结性粪便”,数日一次,粪便干结、坚硬,多为饮水或进食量不足、断奶、蛋白质偏多、先天性体质不良、肠蠕动缓慢等原因引起,应针对原因加以纠正。 最后,出现绿便不必紧张,应主要看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仅仅是绿色大便,宝宝生长发育、精神状况、生活规律均正常,不需担心。 如果宝宝体重身高增长欠佳,且长期拉绿色便便则需警惕,并及时看医就诊。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24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要不要给小宝宝补充维生素D?答案是…

要不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 很多家长对此充满很多问号,最新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给出了答案。 一定要的! 维生素D为何如此重要?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充足的维生素D对于胎儿期和儿童期骨骼发育、神经肌肉系统、免疫系统、组织细胞分化与代谢和健康至关重要。 维生素D缺乏将影响孩子的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健康: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等,严重者出现喉痉挛甚至发生窒息导致死亡。维生素D缺乏还将增加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过敏症和哮喘症的风险。 我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目前我国儿童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仍是突出的营养缺乏问题,3-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8.9%,维生素D不足率为43.0%。与儿童户外活动过少和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严重不足有关,常规给予预防剂量维生素D补充剂将有助于改善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可显著降低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 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是在人体内的活性形式,而25-羟维生素D[25(OH)D]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因此临床通过检测25(OH)D来评估人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程度。 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定标准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1、围生期储存不足:胎儿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为胎盘,但脐血中25-(OH)D3水平仅为母亲血清的60%-85%,胎儿、新生儿体内含量低。母亲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等,体内维生素D储存量更是明显不足。 2、生长发育迅速: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较大。 3、营养供给不足: ①母乳中维生素D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但即使充足的母乳量,乳汁中的维生素D依旧不能满足婴儿体格生长所需,尤其对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儿; ②天然食物: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通常较少; ③紫外线光照合成: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是人体最主要的维生素D来源,受海拔、纬度、紫外线照射强度、皮肤暴露面积等影响较大。 4、疾病影响: ①影响吸收:感染性疾病、慢性消化性疾病、肝胆系统疾病、急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会影响维生素D吸收。肥胖儿童体内维生素D多存储在脂肪组织中,体内维生素D的活性和功能降低。 ②消耗增加:感染性疾病期间会导致维生素D的大量丢失。 ③药物的干扰:新霉素;抗惊厥、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维生素D缺乏如何防治? 【预防】预防维生素D缺乏: 户外活动:尽早带婴儿到户外活动,逐步达1-2小时,散射光为好,裸露皮肤,无玻璃阻挡;6个月以下避免阳光下直射。注意防晒,避免皮肤灼伤。 膳食摄入: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乳类、奶制品、豆制品等。 维生素D制剂:新生儿生后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IU/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生后1周开始,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IU/天,3个月后可调至400IU/天。 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腹泻病期间、营养不良者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800IU/天。 【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 在剂量上,可予每日疗法或大剂量冲击疗法;剂型上,可选用口服法或肌肉注射法;治疗原则口服为主,口服法比肌肉注射法可更快提高25(OH)D水平。维生素D 2000IU/天为最小治疗剂量,同时补钙,疗程≥3个月。 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制剂15-30万IU一次(单次给药),并停用其他维生素D制剂1个月,用药1个月后随访。肌肉给药不宜应用于新生儿。肌肉干预用药一般只使用一次,如症状无改善应考虑其他疾病,完善相应检查。 常规补充维生素D会中毒吗? 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出现高钙血症,血清25(OH)D>250nmol/L,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此种情况称为维生素D中毒。 要吃多少剂量的维生素D才会引起中毒呢? ①婴幼儿2-5万IU/天,连续数周或数月。 ②未经诊断给予大剂量突击治疗。 ③部分敏感者4000IU/天,经1-3个月后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也就是说,400-800IU/天的常规补充剂量是不会导致宝宝维生素 D中毒哒!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24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总爱啃手、啃指甲,是怎么回事?

宝宝总爱啃手、啃指甲,是怎么回事? 频繁啃指甲,会导致娃细菌感染、手指变粗,变短,甚至造成牙齿上颌突出...... 所以爱啃指甲这个坏习惯,娃千万不能有。 娃为啥老啃指甲? 很多家长都觉得娃啃指甲是缺锌缺钙,其实,和缺什么没啥关系。 啃指甲多数是紧张焦虑的心情导致的。家长们不妨想一想,娃什么情况下,更爱啃指甲? 缺少陪伴 过分指责 对新环境恐惧 我们知道娃啃指甲的原因是什么了,就方便处理啦~ 有效陪伴 家长们的陪伴对娃来说很重要。 所以一定要抓住和娃相处的每一分钟,陪娃做做游戏、读读绘本,或者带娃参加户外互动,提高陪伴质量的同时,还能培养娃良好的生活习惯。 转移注意力 让娃的手忙起来,就没空啃指甲啦。 给娃准备一些锻炼手部精细运动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让娃暂时忘记啃指甲这件事儿。 勤剪指甲 剪指甲一定要使用窄口指甲刀,更安全的方法是使用电动磨甲器,可以每周剪一次。 记住:指甲不要剪太短哦。 PS.啃手、啃指甲养成习惯,没办法立马就改,家长们多些耐心,不断引导,改掉习惯就好啦!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23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咳、咳、咳.......咳嗽停不下来之百日咳!多久能复课?

目前,多地疾控中心和儿科专家纷纷提醒:百日咳有抬头趋势,大家要警惕。围绕这个热门话题,江北疾控温馨提醒您,别担心!百日咳是可治、可防的!接下来让我们深度了解下百日咳的相关知识。 Q 什么是百日咳? A 这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深长的鸡鸣样回声,病程可绵延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叫百日咳。我国每2-5年左右就有一次流行,今年恰好处于流行高峰期。儿童、婴儿感染后如果不规范治疗将有较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Q 百日咳的传染源? A 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日咳病例在成年人中被发现,由于成年人百日咳病例症状不典型,经常未被诊断,而他们在家庭中与婴幼儿接触较多,所以成年人作为传染源意义重大。 Q 哪类人群是易感人群呢? A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易感性最高,小于1岁且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Q 百日咳通过什么方式传播呢? A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传播细菌。 Q 如何预防百日咳? A 1. 及时、全程接种疫苗。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是全球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当前使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有: ①免疫规划疫苗:百白破疫苗; ②非免疫规划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四联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五联苗); 免疫程序: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一剂次。 2.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多开窗通风、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Q 我的孩子诊断为百日咳,停课后多久能复课呢? A 病例接受有效抗菌药物治疗5天后,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痉咳21天后,可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开具复课证明。 总的来说,尽管近期百日咳病例有所上升,但只要我们及时接种疫苗、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并规范治疗,这种疾病仍然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8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进入萌牙期,出牙的不适你了解多少?

小宝宝因为不会说话,没办法语言沟通,所以有时候TA们稍加烦躁不听话一点就会让麻麻们紧张兮兮、手足无措。 那如果是情绪暴躁+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发烧腹泻……这些症状一起出现,想必妈咪们更是要如同世界末日来临般崩溃了! 其实,排除疾病因素,还有一种原因可能也会让这些症状同时出现,且只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那就是—— 宝宝的萌牙时期。 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宝宝出现的症状组合也有所差异,但无论出现哪一种,妈咪们都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才能帮助宝宝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 宝宝出牙的8大不适症状,你了解多少? 宝宝“萌牙的征兆”一般会提前1~2个月出现,如果没有及时恰当的处理,这些症状也许会拖得更久一些~ 征兆1:口水流得特别多 宝宝出牙时会刺激牙龈神经,从而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宝宝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有些宝宝会分泌的比较多,导致嘴部周围的皮肤在口水的不断刺激下,变得粗糙皲裂甚至长出皮疹。 【对策】:可以准备一块柔软的棉布,用蘸温水的软毛巾擦去口水,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擦破皮肤引起感染。也可在婴儿睡觉时,用温毛巾轻擦局部后,涂些润肤露防止皲裂。 征兆2:牙龈红肿、疼痛 有时候你会看见宝宝的牙龈部位有些青紫或者红肿,偶尔还会出现血点。严重时牙龈肿痛还会波及到耳朵和脸部周围的部位,此时宝宝会出现揪耳朵或者揉脸颊的小动作。 【对策】:可以给TA一些有一定硬度的凉爽的东西按摩牙龈。比如,乳牙萌出之前可以给TA一根冰冻的胡萝卜条或者黄瓜条,不过乳牙萌出之后就不要用了,防止宝宝咬下之后噎着。 征兆3:啃咬任何入嘴的东西 从咬自己的小手,到咬妈妈的乳头,甚至是咬陌生人的手指。TA会啃咬任何入嘴的东西,去释放牙龈内部的压力,让自己感到舒服一点。 【对策】妈妈可以在手指缠上湿纱布,轻轻给宝宝按摩牙龈。平时也要多留心宝宝的举动,如果发现宝宝咬嘴唇就要及时制止。 征兆4:烦躁易怒 乳牙慢慢顶出牙龈时,疼痛可能会加剧,宝宝不能用言语表达痛苦,就会变得烦躁易怒、爱哭闹,妈妈们也会感觉孩子没有之前那么乖了。 【对策】:可以让宝宝咬磨牙棒,转移其注意力,同时还要用语言和拥抱给予宝宝情绪上的安 征兆5:食欲不振 长牙的宝宝在喂奶时常变得浮躁不定。他可能因为很想塞个东西进嘴巴而显得急欲吸奶,但一旦开始吸奶又会因为吸吮的动作而使牙床疼痛,这会让宝宝拒绝食物。 【对策】:因为牙龈肿痛,宝宝可能不愿意吃较热的食物,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凉爽的流质、半流质或者软食。吃奶瓶的宝宝可以适当把奶嘴孔调大,易容易喝到又不呛奶为适宜,实在不愿意吮吸,可以改为用杯子或勺子喝。如果宝宝拒绝进食的情况严重,就要带去看医生了。 征兆6:拉肚子 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这是因为宝宝出牙时,会有过多的口水,而吞食的过多唾液,可致食欲略低,或大便偏稀。 【对策】:让宝宝多喝水。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征兆7:发烧 有些宝宝出牙也会伴发热。其实,发热仅是一种症状,本身不是一种疾病,代表人体针对炎症的反应,是好现象。感染、创伤等都可引起炎症反应,出牙就是小创伤过程。 【对策】:只要体温不超过38℃,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消退;如果体温超过38.5℃,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 征兆8:睡眠可能受到影响 萌牙影响睡眠的情况最容易发生在萌出第一颗牙和磨牙时,疼痛会让宝宝突然在夜间醒来,这时不要急着哄他或喂食,看看他自己能否安定下来。 【对策】: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很久,请保持耐心,尽可能地安抚宝宝。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最近一波毒王来了,“腺病毒”,孩子除了反复发烧,还会有肺炎等并发症,需要家长高度警!

家长紧急注意! 近期全国多地多名小孩中招! 当心!!! 近期天气依旧炎热 游泳这项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的运动 就成为许多小朋友最爱的解暑方式 但近期多名孩子游泳后 却出现发高烧症状 基本每天都会发生感染 夏日游泳 谨防“游泳池热” 什么是“游泳池热”? “游泳池热”即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结膜热 ,是一种上呼吸道疾病,因为多在泳池感染,所以被称为“泳池热”。 “泳池热”的病菌主要隐藏在眼睛和喉咙的黏膜上,通过唾液、粪便传播。因此,在消毒工作做得不够的泳池里,一些集体游泳,尤其是儿童集体游泳,最易感染腺病毒,引发“泳池热”。除了泳池,患者接触过的地方,或是咳嗽飞沫等,也都有可能传播这种疾病。 “游泳池热”病菌潜伏期为5天左右,多见于4~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可出现高热、咽部充血、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的症状,多数在四五天后能自然痊愈,但也有抵抗力弱的幼儿发展成肺炎、肠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消毒不达标,易引起该病暴发流行。每年6-8月份易出现该病的局部暴发流行。 怎样防止感染腺病毒? 平时怎么区分普通感冒和腺病毒? 现在科普 家长赶紧功课做起来! 1、什么是腺病毒? 1954年,有医生在患呼吸道感染者扁桃腺中发现该种病原体,并将之命名为腺病毒。紧接着世界各地、各个年龄层次人群中,均发现该病毒的传播和致病。 腺病毒(Adenovirus,AdV)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宿主涉及哺乳类、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多个物种。而在人类身上感染的是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属于DNA病毒。 腺病毒血清学型别众多,我国流行的呼吸道腺病毒包括1-7型、11型、14型和55型,其中以7型和3型为主。 据对近22年(1995-2016)世界范围的流行病毒株统计,腺病毒呈现以下特征: 1. 儿童时期高发,6岁以内的患儿占九成,其中一半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6个月到2岁之间的孩子尤其容易感染)。 2. 除了呼吸道,还会影响泌尿道、淋巴结、眼结膜、消化道黏膜等。 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冬春季节更容易暴发流行。但在夏季,腺病毒可污染游泳池的水,引起游泳者咽结膜热,所以也被称为“游泳池热”。 腺病毒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强传染性,虽然人人都有传染的可能,但腺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身上。多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军营等人群密集场所。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对腺病毒更为敏感。 2、腺病毒感染有何症状? 普通感冒就是流鼻涕、鼻塞,症状较轻。而腺病毒感染一般伴随发热、咳嗽、咽痛、咽部充血等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该警惕腺病毒感染: 1、发热:突然高热,可持续7-10天。 2、咽痛:咽喉部溃疡、咽部充血等。 3、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重症体征。 4、胃肠道表现: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下降。婴幼儿感染后容易与普通胃肠炎相混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哭闹行为,应及时就医。 5、泌尿系统症状: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 6、眼部症状:眼刺激症状和分泌物增多,眼部充血明显,可引发滤泡性结膜炎或急性结膜炎。 但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腺病毒保护性抗体,一旦感染更容易导致重症感染甚至死亡,所以应尽快就医。 3、腺病毒感染后怎么办? 目前尚无特效抗腺病毒药物,也没有腺病毒疫苗可以接种。所以治疗办法一般是: 1、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比如退热、止咳化痰等,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2、防治继发感染,对于重症者应用干扰素治疗,鼓励病患者多喝水。 3、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4、如出现群体发病,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扩散。 但是,腺病毒感染后,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再感染同型病毒。 不过,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力,还是要保持警惕。 4、如何预防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也可经过呼吸道、粪口途径及水体传播。所以应该进行以下预防: 1、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洗漱用品的生活习惯。 2、平常宜清淡饮食,睡眠充足,多饮水,注意锻炼身体。 3、冬春季节加强室内通风,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 孩子如果出现眼睛红、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任何病毒面前;提前认识它、了解它;做好预防最为重要,为了孩子,请扩散!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告别儿童遗尿症,我们都在行动

很多人都有过幼时尿床的经历 孩子尿床就是遗尿吗? 遗尿对孩子健康有影响吗? 听听专科医生怎么说 01、什么是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5岁以上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称为夜遗尿。偶尔有一次或者持续数周的尿床并不能诊断夜遗尿。 02、 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尿多了:儿童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缺乏“抗利尿激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浓缩。因此儿童晚上的尿液浓缩没有成人那么好,在夜晚会产生较多的尿液。 膀胱容量小了: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够大,不够储存整晚的尿液,这可以是指物理上的不够大,也有指“功能性”容量减少,也就是说虽然孩子的膀胱足够大,但是由于膀胱功能不稳定,储存不了。 醒不来:小朋友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充盈的膀胱向大脑发送的信息不够强,不能把孩子叫起上厕所。 其他原因:如家族史,约62%的遗尿症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类似的病史;进食过多刺激性的食物,或者夜间饮水较多,也是影响因素;如果存在便秘,粪便积压压迫膀胱,也容易引起尿床。 03、 遗尿有哪些影响 遗尿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对患儿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对身体的影响:遗尿易导致尿路感染,免疫力低下。 对心理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空想与孤僻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多动,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对生活的影响:父母可能会因此感到烦恼,增加对孩子的批评,同时影响孩子的睡眠、学习。有数据显示尿床对儿童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大严重事件。 04、 孩子长大后遗尿症会自愈吗? 目前我国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高,就诊率低,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尿床了。事实上遗尿症具有自愈倾向,在生长发育期每年约有15%的遗尿症儿童自愈,但最终仍有1%-2%儿童遗尿症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05、 遗尿症如何治疗? 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家长要学习遗尿症知识,了解夜遗尿并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因此责罚孩子,要和孩子一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儿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夜遗尿症状便可消失。 调整饮食习惯:白天保证充分的液体摄入量,晚餐后尽量减少摄入液体,睡前2小时不饮水及进食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避免食用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或饮料,如含茶碱、咖啡因等。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帮助孩子养成睡前排尿、晨起排尿的习惯,同时每天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报警器治疗及药物治疗: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总鼻塞流涕,是“感冒”了吗?不一定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本该是孩子们接触美妙大自然的最佳时节,然而有些小朋友却接连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孩子因此没少受罪,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什么鼻子会“过敏”? 当宝宝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后,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会引发一种鼻黏膜的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称为过敏性鼻炎。 表现为阵发性的流鼻涕、鼻塞、打喷嚏、鼻部发痒;咳嗽;还可导致眼、耳、和腭部(下巴)瘙痒;长期会导致孩子烦躁、易激惹。 哪些症状提示孩子可能为过敏性鼻炎呢?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孩子“感冒了”,所以有很大一部分过敏性鼻炎的患儿是因“感冒”症状而就医的。 过敏性鼻炎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查体的特应性表现可以诊断。查体的特应性表现如下: 典型表现 : 1、清水样鼻涕 2、眼痒、总眨眼 3、过敏性黑眼圈:过敏导致的眼睑静脉回流不畅,出现淤血等,黑眼圈越黑越大提示病情越重。 4、鼻子痒、打喷嚏 5、睡眠困难;鼻部横向皱痕:是因为用手反复向上揉鼻导致的鼻部皱纹,在鼻子的中下1/3处 鼻塞、头疼、颜面部疼 手掌揉鼻子以止痒、暂时开放鼻腔通道的特殊姿势 常见的过敏原有哪些? 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是尘螨、蟑螂、动物皮屑、霉菌;最常见的室外过敏原(季节性)是花粉、豚草花粉。 如何查找过敏原? 一般而言,医生通过询问家长宝宝病史,就可以估计出过敏原,如果避开可疑过敏原后,孩子症状好转,那么就可以认为是这种物品过敏,就不用进行过敏原检测了。 但是,如果过敏原比较隐匿,不好找,或者疾病久治不愈的时候,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查,明确一下原因,从而避开过敏原。 目前比较靠谱的过敏原检测有皮肤点刺实验和抽血查IgE抗体。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小量过敏原刺入皮肤表层,观察皮肤反应。 抽血查IgE抗体:能查的过敏原种类比血液化验能检测出的少,并且会受抗过敏药的干扰。 如何治疗过敏性鼻炎? 1、避免接触过敏原 室内和室外的环境都要避开,这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根本。 宝宝在过敏发作时不吃或者少吃致敏的食物,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尽量避免过多接触宠物及毛绒玩具等。 2、药物治疗 可采用鼻部局部给药方式,以最小副作用来控制炎症症状。在鼻炎发作时,还可以使用抗过敏药和鼻用激素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提示:用法用量要根据医生指示哦~) 3、免疫治疗 其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减少抗过敏药物的使用、阻断过敏进程、减少过敏相关疾病的发生。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发热惊厥了怎么办?答案都在这里……!

随着秋冬季来临,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高发,孩子反复发热、出现热性惊厥怎么办?来给宝爸宝妈们支个招。 什么是热性惊厥? 孩子高热引起抽搐,在医学上称为热性惊厥,是指3个月到5岁儿童,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颅内感染和其他引起抽搐的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发作史。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大多数热性惊厥呈短暂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1-3分钟,大多数可缓解,不必急于用止惊药物,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进一步伤害。 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发热引起抽搐,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时间间隔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或者两种不同成分的退热药交替服用,这种做法容易发生药物相关副作用。 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物使用的临床报告》指出:体温高于38.3℃以及为提高发热儿童整体舒适度可服用退热药。 2016年意大利儿科学会《儿童发热管理指南》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唯一推荐给儿童使用的解热药物,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不建议预防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预防儿童热性惊厥。 2020年中华医学会等多学会《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指出: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发热的程度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退热药不能有效地缩短发热的病程,其退热效果也不能用来鉴别发热的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退热药效果不理想,应该积极寻找导致发热的病因,对因治疗更重要。特别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概率也在不断的下降。 孩子发热,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 家长:那么,对于孩子发热,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症状? 医生:对于孩子发热,我们父母家长需要提高警惕,当患儿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表现时,及时就医。包括: 持续高热不退大于3天; 呼吸状况差:剧烈咳嗽,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循环功能差:面色苍白,手足冰冷,血压低,皮肤花斑纹等; 精神状态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消化道症状重: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何时睡,睡多久,孩子才会更聪明?

孩子什么时候入睡好,以及睡多久,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都非常重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 对于婴儿来说,充足的睡眠尤其重要。新生儿每天需要大约14到17小时的睡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时间会逐渐减少。 例如,1到2岁的幼儿推荐的睡眠时间是11到14小时,3到5岁的孩子推荐的是10到13小时。 至于孩子入睡时间,因为诸多因素我们不能把控的那么精准,重要的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需要10小时的睡眠,那么如果他需要在早上7点起床,那么他应该在晚上9点之前入睡。 一些研究也指出,睡眠对于记忆的巩固和大脑的清理过程非常重要。 睡眠不足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阻碍孩子发展成长的脚步。 缺乏睡眠对孩子影响很多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样的老话,睡眠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健康至关重要,悄悄地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主要在睡眠时分泌,如果孩子经常熬夜,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孩子身高增长缓慢,甚至影响到体重的正常发展。 睡眠不足还会让孩子们的免疫力下降。 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保护盾,帮助他们抵抗外界的细菌和病毒。 但当孩子们睡眠不足时,这个保护盾就会变得脆弱,孩子们就更容易感冒、咳嗽,甚至患上其他疾病。 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孩子们的大脑需要在睡眠中进行“整理”,把一天学到的知识巩固下来。 如果睡眠不足,孩子们的大脑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下降,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因为睡眠不足而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时总是走神,那学习效率会有多低呢? 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长期睡眠不足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易怒,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睡眠问题,确保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石。 牢记孩子的睡眠原则 睡眠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情绪。为了确保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家长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首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建议孩子每天晚上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早上在相同的时间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 为孩子准备适宜睡觉的 卧室,确保床上用品舒适,床垫和枕头适合孩子的年龄和体型。 应在良好的睡眠环境,可以使用或眼罩帮助阻挡光线,营造适宜的温度(大约18-22°C)有助于孩子入睡。 2、避免睡前刺激 睡前避免让孩子接触电子屏幕,如电视、电脑、手机等,因为这些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影响睡眠质量。 保证食用适量的晚餐,饮食清淡点,让孩子消化系统轻松一点。 家长可以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仪式,如洗澡、讲故事或听轻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为睡眠做好准备。 3、限制白天的小睡时间 如果孩子白天小睡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要,适当调整白天小睡的时间,确保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白天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睡。 4、这些助眠食物可以吃 牛奶中的色氨酸是一种天然的氨基酸,能够帮助大脑产生血清素,这是一种有助于放松和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此外,牛奶中的钙质也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 香蕉富含钾和镁,这两种矿物质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神经,同时香蕉中的色氨酸也有助于促进睡眠。 燕麦作为全谷物食物,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镁,摄入这些可以使人放松精神,帮助睡眠。 杏仁:杏仁富含镁,有助于放松身体,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色氨酸,对睡眠有好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睡眠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家长应该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如果孩子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那么通常意味着他们的睡眠需求得到了满足。 总之,保证孩子有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他们的成长和智力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陈伟昌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1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57条记录共6页
陈伟昌医生寄语
医者仁心;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心呵护每位儿童,专注儿童16年,让孩子不生病!
陈伟昌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72080 次
总文章 57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7208 次
患者评价 25940 个
获得锦旗 96 个
入驻时间 2021-12-20 16:21:51
陈伟昌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96 个
月映团圆
1个
医德高尚
71个
感恩有您
3个
济世良医
11个
医者仁心
10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