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解黏多糖的酶缺乏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疾病
- 多系统受累,可致畸、致死,预后与分型有关
- 本病治愈率低,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积极治疗后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
简介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复杂的、进行性、多系统受累的溶酶体病,为罕见病的一种,是由于降解酸性黏多糖(亦称糖胺聚糖)的酶缺乏所致,不能完全降解的黏多糖在溶酶体中贮积,从而发生的一系列病变。常见症状包括面容异常(逐渐变丑,如面中部变扁、头大、前额突出等)、体格发育畸形(短躯干畸形、爪形手、鸡胸、脊柱后突等)、智力障碍(智力落后、攻击行为)、耳聋、视力下降和脏器功能损害(心力衰竭、脑水肿)等。黏多糖贮积症以酶替代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可尝试进行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患者预后与具体分型相关,经过积极治疗,患者面容、视力、听力、关节畸形、智力发育、心、脑等重要脏器病变等可得到缓解和改善,发病晚、症状轻的患者可存活较长时间,重型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也可得到较大提升。如未积极治疗,发病早、症状重的患者多在10~20岁时死亡,甚至不足10岁。
症状表现:
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常见症状有面容异常(逐渐变丑,如面中部变扁、头大、前额突出等)、体格发育畸形(短躯干畸形、爪形手、鸡胸、脊柱后突等)、智力障碍(智力落后、攻击行为)、耳聋、视力下降和脏器功能损害(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诊断依据:
黏多糖贮积症的诊断金标准为酶学分析,通过酶学分析可明确机体缺乏酶的具体种类,从而做出疾病及具体分型的诊断。
黏多糖贮积症有哪些类型?
根据溶酶体酶缺乏的具体种类分为7型:
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缺乏α-L-艾杜糖苷酶
- ⅠH
- ⅠS
- ⅠH/ⅠS
2.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缺乏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 ⅢA:缺乏类肝素-N-硫酸酯
- ⅢB:缺乏α-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
- ⅢC:缺乏乙酰辅酶A:α-氨基葡糖苷乙酰转移酶
- ⅢD:缺乏N-乙酰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
4.黏多糖贮积症Ⅳ型
- ⅣA:缺乏半乳糖-6-硫酸酯酶
- ⅣB:缺乏β-半乳糖苷酶
5.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缺乏芳基硫酸酯酶B
6.黏多糖贮积症Ⅶ型:缺乏β-葡糖苷酸酶
7.黏多糖贮积症Ⅸ型:缺乏透明质酸酶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为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患病率约为1/100,000,亚洲人群中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最多,但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1]。
是否可以治愈?
- 本病不可治愈。黏多糖贮积症患者预后与具体分型相关。
- 经过积极治疗,患者面容、视力、听力、关节畸形、智力发育、心、脑等重要脏器病变等可得到缓解和改善,发病晚、症状轻的患者可存活较长时间,重型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也可得到较大提升。
- 如未积极治疗,发病早、症状重的患者多在10~20岁时死亡,甚至不足10岁。
是否遗传?
是,本病属于遗传病。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为X连锁遗传外,其余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罕见病类型你知多少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这一天旨在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其患者的关注。罕见病,顾名思义,是指发病率较低的疾病,通常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至1%的疾病。虽然患者数量较少,但罕见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罕见病类型:
• 瓷娃娃——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由于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患者骨骼脆弱易碎,像瓷娃娃一样。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缓解症状。
• 月亮孩子——白化病:这是一种由于黑色素生成障碍导致的疾病,患者皮肤、毛发和眼睛呈白色。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防晒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 黏宝宝——黏多糖贮积症:这是一种由于溶酶体酶缺陷导致的疾病,患者体内黏多糖积累导致器官受损。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酶替代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 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苯丙酮尿症:这是一种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导致的疾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苯丙氨酸摄入。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 血友病:这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疾病,患者容易出血不止。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罕见病患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同时,患者和家庭也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全球医疗视野
文章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需要做那些检查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患者体内无法正常代谢黏多糖,导致其积累并引发一系列症状。
为了确诊黏多糖贮积症Ⅳ型,医生会进行以下检查:
1. 骨髓穿刺:通过采集骨髓样本,观察中性粒细胞内是否存在异染性黏多糖颗粒,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
2. 尿液检查:检测尿液中硫酸角质素的含量,异常高值有助于诊断。
3. X线检查:观察骨骼的形态变化,如脊柱、骨盆、手和腕骨等部位的变化,具有特征性。
4.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可以确诊黏多糖贮积症Ⅳ型。
5.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帮助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
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
2. 药物治疗:如酶替代疗法,帮助代谢黏多糖。
3. 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手术等,改善关节功能。
4.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疑似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跨界医疗探索者
文章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有什么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主要影响骨骼、关节、皮肤和内脏器官。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可分为重型(MPSⅥ-A型)和轻型(MPSⅥ-B型)。重型病例通常在2-3岁发病,表现为关节运动受限、四肢挛缩、容貌粗笨、身材矮小等。轻型病例发病年龄较大,症状较轻。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症状主要包括:
1. 骨骼畸形:包括关节畸形、脊柱侧弯、四肢畸形等。
2. 肌肉无力: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等。
3. 皮肤粗糙:皮肤干燥、粗糙、色素沉着等。
4. 眼部症状:眼睛干涩、畏光、视力下降等。
5. 内脏器官受累:包括心脏、肝脏、脾脏等。
6.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运动能力发育迟缓等。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基因治疗等。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是一种严重的遗传代谢病,需要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健康领航者
谭艳华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吉林市人民医院
王志宏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复琼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