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疝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压升高是直接诱因
- 颅内压升高时、脑疝发作前,是最佳治疗时机
- 预后极差,死亡率、致残率较高
简介
小脑幕切迹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症,是指脑组织受到压力从小脑幕切迹疝出的情况。颅内压升高是其直接诱因,其根本诱因包括外伤、感染、颅内肿瘤等多种不同因素,会引发恶心、呕吐,头痛、烦躁不安、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四肢无力、肌肉僵硬、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不规则、大汗淋漓或汗闭无汗、体温上升等多种严重症状。该疾病的预后较差,致残率、死亡率较高,预防性治疗、早期治疗是减轻身体损伤,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径。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恶心、呕吐,头痛、意识改变、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及恶心、呕吐、头痛、意识改变、瞳孔对光放射迟钝或消失等临床症状,结合CT检查显示中线偏移、移位的脑组织疝入小脑切迹下方,脑干受压移位可确诊。
疾病有哪些类型?
小脑幕切迹疝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疝:海马沟向下移位超过小脑幕切迹进入脚间池;
2.后疝:单侧海马沟、海马回向下移位部分疝入小脑幕切迹;
3.全疝:单侧海马沟、海马回及部分舌回、齿状回均疝入小脑幕切迹。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常见,可于各年龄发病,且为脑疝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无具体的发病率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部分可以治愈,由于该病发病较急、症状严重,因此预后极差,死亡率、致残率较高,治愈率较低。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患者因头晕头胀恶心等症状就医,经检查确诊为胶质瘤。医生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其他脑部疾病,如脑膜瘤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建议看神经外科。患者询问关于缺氧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保守治疗的建议。患者女性34岁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总交流次数:70
患者因小脑扁桃体下疝及头痛咨询医生,想了解病情和治疗建议。患者女性31岁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总交流次数:65
患者因怀疑小脑扁桃体下疝,咨询医生并附上头颅检查图文结果。医生请求患者提供头颅片子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男性33岁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总交流次数:4
文章 脑疝的临床表现
脑疝,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了解脑疝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脑疝的临床表现
1. 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伴随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患者出现嗜睡、浅昏迷甚至昏迷,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初期病侧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随后逐渐散大,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对侧瞳孔仍可正常。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4)运动障碍:多出现在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持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失调: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汗流浃背,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终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2. 枕骨大孔疝
患者常仅表现为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失调、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3. 大脑镰下疝
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二、脑疝的治疗
脑疝的治疗原则是尽快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2.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解除脑疝。
3. 辅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呼吸等生命体征,预防感染等。
三、脑疝的预防
1. 加强对脑部疾病的预防,如高血压、脑肿瘤等。
2. 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伤。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脑部疾病。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脑疝:症状、类型和严重性
脑疝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在大脑或小脑被推移至非正常位置,导致压力增加和神经功能受损。根据受影响的区域和程度,脑疝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
小脑幕切迹疝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改变(如嗜睡、浅昏迷或昏迷)、瞳孔不等大和运动障碍。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会出现生命体征的紊乱,例如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的异常变化。
枕骨大孔疝
这种类型的脑疝通常以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为特征。与小脑幕切迹疝不同,意识改变出现较晚,且瞳孔不受影响。呼吸骤停可能会在较早阶段发生。
大脑镰下疝
此类型的脑疝主要影响大脑半球内侧面,导致对侧下肢轻瘫和排尿障碍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广泛的神经功能损害。
如果您或您的亲人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预后和生存率。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脑疝: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当颅内的某种病变导致颅腔内各分腔之间的压力不均时,脑组织可能会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这种移位可能会压迫和移位脑组织、颅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甚至被挤入分腔间的解剖间隙或孔道中,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和体征,称为脑疝(brain hernia)。
脑疝的常见病因包括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颅内寄生虫和各种炎性肉芽肿,以及不适当的操作如乳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过快过多等医源性因素。根据移位的脑组织及其疝入的硬脑膜间隙和孔道,脑疝可以分为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三类。
不同类型的脑疝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是临床上最重要的两种类型。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的一般表现、瞳孔改变、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紊乱。枕骨大孔疝多见于后颅窝病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频繁、颈项强直、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和意识障碍。
处理脑疝的原则是快速静脉输注高渗性脱水剂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确诊后应尽快采取相应手术去除病因,切除颅内肿瘤或清除颅内出血。手术清除病变后,应观察瞳孔变化,必要时可以试行从中颅窝底探查或切开小脑幕切迹缘,缓解对脑干的压迫。
如果一时难以确诊或确诊而病因无法直接去除,可以采取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脑积水分流术或减压术等治疗方法,以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
数字健康领航者
谭嗣伟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颜昕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漳州市医院
孙平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