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脑疝的临床表现
脑疝,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了解脑疝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脑疝的临床表现
1. 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伴随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患者出现嗜睡、浅昏迷甚至昏迷,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初期病侧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随后逐渐散大,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对侧瞳孔仍可正常。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4)运动障碍:多出现在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持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失调: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汗流浃背,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终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2. 枕骨大孔疝
患者常仅表现为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失调、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3. 大脑镰下疝
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二、脑疝的治疗
脑疝的治疗原则是尽快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
1.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2.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解除脑疝。
3. 辅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呼吸等生命体征,预防感染等。
三、脑疝的预防
1. 加强对脑部疾病的预防,如高血压、脑肿瘤等。
2. 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伤。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脑部疾病。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脑疝:症状、类型和严重性
脑疝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在大脑或小脑被推移至非正常位置,导致压力增加和神经功能受损。根据受影响的区域和程度,脑疝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
小脑幕切迹疝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改变(如嗜睡、浅昏迷或昏迷)、瞳孔不等大和运动障碍。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会出现生命体征的紊乱,例如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的异常变化。
枕骨大孔疝
这种类型的脑疝通常以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为特征。与小脑幕切迹疝不同,意识改变出现较晚,且瞳孔不受影响。呼吸骤停可能会在较早阶段发生。
大脑镰下疝
此类型的脑疝主要影响大脑半球内侧面,导致对侧下肢轻瘫和排尿障碍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广泛的神经功能损害。
如果您或您的亲人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预后和生存率。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脑疝: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当颅内的某种病变导致颅腔内各分腔之间的压力不均时,脑组织可能会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这种移位可能会压迫和移位脑组织、颅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甚至被挤入分腔间的解剖间隙或孔道中,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和体征,称为脑疝(brain hernia)。
脑疝的常见病因包括外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颅内寄生虫和各种炎性肉芽肿,以及不适当的操作如乳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过快过多等医源性因素。根据移位的脑组织及其疝入的硬脑膜间隙和孔道,脑疝可以分为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和大脑镰下疝三类。
不同类型的脑疝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是临床上最重要的两种类型。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的一般表现、瞳孔改变、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紊乱。枕骨大孔疝多见于后颅窝病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频繁、颈项强直、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和意识障碍。
处理脑疝的原则是快速静脉输注高渗性脱水剂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确诊后应尽快采取相应手术去除病因,切除颅内肿瘤或清除颅内出血。手术清除病变后,应观察瞳孔变化,必要时可以试行从中颅窝底探查或切开小脑幕切迹缘,缓解对脑干的压迫。
如果一时难以确诊或确诊而病因无法直接去除,可以采取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脑积水分流术或减压术等治疗方法,以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
数字健康领航者
文章 脑疝:症状、类型及救治要点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可能导致神经外科患者死亡。它发生在颅内压不断增高,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若不及时救治,患儿可能很快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脑疝的抢救要点在于对脑疝前期症状的及时发现,并行有效处理。以下是不同类型脑疝的常见临床表现:
一、小脑幕切迹疝
-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加剧烈,并有烦躁不安。
- 意识障碍:病儿早期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等,脑疝形成时多以昏迷,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几乎都陷入深昏迷。
- 瞳孔改变:首先是脑疝侧瞳孔略缩小;继之逐渐散大,光反应减弱;最后全部疝大,直接及间接光反应均消失在脑疝侧瞳孔尚未完全疝大之前或稍后。
- 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
- 生命体征的紊乱: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
二、枕骨大孔疝
枕骨大孔疝无定侧体征,多表现为延髓和颈神经根受压、牵拉所致的临床表现。病儿常变现为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呼吸和心跳减慢,血压上升)和颈项强直,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三、大脑镰下疝
一侧大脑半球的占位性病变可以将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及邻近的额回、室间隔和侧脑室经大脑镰游离缘的下方推移向对侧,胼周动脉也可以受压闭塞,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大脑镰下疝由于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或推移等损伤不重,病儿很少有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医者荣耀
文章 核磁报告解读:双侧额叶缺血变性和鞍上池下疝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照亮了我手中的核磁共振报告。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呼吸变得困难。双侧额叶缺血变性和鞍上池下疝,这些专业术语在我眼前跳跃,像一群恶魔在嘲笑我的无知和恐惧。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拿起手机,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热线。接通后,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和担忧。医生耐心地听完,告诉我这不是耳鼻喉科的问题,而是神经科的领域。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我感到更加迷茫和无助。
“但是,医生,我现在就在医院,住院了。只是医生太忙了,我想知道核磁报告的内容。”我几乎是哀求地说道。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解释报告中的每一个词汇。他的声音平静而专业,像一根救命稻草,让我抓住了一丝希望。
“双侧额叶缺血变性,简单来说就是脑供血不足。”医生说,“而鞍上池下疝,也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是指大脑的一部分被推移至不该去的地方。”他的解释虽然简单,但足以让我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我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恐怖的想象:手术、康复、甚至是死亡。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恐惧,安慰我说:“别担心,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要及时治疗,预后还是很好的。”
他的话让我稍微放心了一些,但内心的焦虑仍然挥之不去。我开始回想起过去的生活,想起了那些我曾经忽视的健康信号。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去检查?为什么我总是把健康放在最后?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徘徊,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敲打我的心门。
我决定不再逃避,开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每天,我都会认真服药,按时复查。虽然过程艰辛,但我知道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虽然痛苦,但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健康不是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勇敢面对,积极治疗。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了解脑疝:定义、原因、症状及预防
当颅腔内的某一区域出现占位性病变,导致该区域的压力高于邻近区域,脑组织就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这种情况被称为脑疝。具体来说,颞叶的海马回和钩回可能会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形成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疝;小脑扁桃体和延髓可能会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可能会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形成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
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都可能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从而导致脑疝。这些病变包括但不限于:颅内血肿(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颅内肿瘤(特别是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肿瘤和颅后窝肿瘤)、颅内脓肿、颅内寄生虫病及其他各种慢性肉芽肿。如果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再附加一些人为因素(如过多释放脑脊液),可能会加速脑疝的形成。
脑疝的症状因其类型而异。小脑幕切迹疝可能会引起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改变、瞳孔改变、运动障碍以及生命体征的紊乱;枕骨大孔疝可能会导致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没有瞳孔的改变而呼吸骤停发生较早;大脑镰下疝可能会引起病侧大脑半球内侧面受压部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症状。
医疗数据守护者
谭嗣伟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颜昕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漳州市医院
孙平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