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别名:家族性痉挛性截瘫,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就诊科室:

儿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介绍
  • 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
  • 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有遗传因素
  • 进行性功能残疾大多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治愈

简介: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以进展性双下肢肌肉强直、无力和异常步态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病因主要是亚型特异的基因突变以多种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和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典型症状主要有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排尿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严重者可并发肺部感染、瘫痪,可危及生命。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不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本病患者的进行性功能残疾大多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治愈,但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单纯性患者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预后较好,复杂型患者由于疾病进展快,预后不良[1]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排尿困难。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排尿困难等症状,结合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双下肢体感电位波幅下降或者消失,潜伏期延长;基因检测显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各亚型特异基因发生致病性改变,可明确诊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2]。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有哪些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分为以下两类:

1.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2.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少见,本病发病年龄多在儿童以及青少年时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据统计,本病总发病率约为1.27/100000~12.1/100000,其中,单纯性型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病率约为1.27/100000。 [2]

是否可以治愈?

不可以治愈,但经过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多数单纯性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限,预后较好,复杂型患者由于疾病进展快,预后不良。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儿子被诊断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北京医养堂的复瘫饮有效吗?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为我儿子的生日庆祝。然而,命运却在那一刻给我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儿子被诊断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我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我开始四处寻找治疗方法,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北京医养堂的复瘫饮在网上被吹嘘得神乎其神,我也曾抱着一丝希望去尝试。但是,当我向京东廖医生咨询时,他的回答却让我心如死灰:“除非正规医院康复。否则意义不大。” 我不甘心,继续追问:“那北京医养堂的复瘫饮呢?”廖医生再次打击了我的希望:“这些不可信。”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的儿子会遭受这样的命运?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之中。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儿子的床边守护,听着他的呼吸声,想象着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奔跑的场景。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此停止。我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康复之路。每天早上,我会带儿子去正规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虽然效果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明显,但我仍然坚持着,因为这是唯一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同样遭受困扰的父母。我们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我能更早地接受这个事实,可能儿子的病情也不会恶化到现在这个程度。 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咨询。虽然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但至少我没有被虚假的希望所欺骗。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会一直陪伴着我的儿子,直到他能够重新站起来,重新奔跑。即使这条路再艰难,我也不会放弃。

远程医疗新视界

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7型的常见特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7 型(HSP7)占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第二位,仅次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1 型,但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地区对该病的报道并不多。临床上常会遇到兼具痉挛性截瘫和共济失调表现的患者,这类疾病可以统称为痉挛性共济失调, HSP7 是痉挛性共济失调一个很好的代表。HSP7 通常表现为成年起病、缓慢进展的进行性下肢痉挛(平均发病年龄 39 岁,范围 18-52 岁),头核磁扫描常会发现轻度小脑萎缩,小脑萎缩在 HSP7 患者中可以占到 57%,因此属于该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报道,18.6%的既往未明确诊断的共济失调患者中发现了 SPG7 基因突变,HSP7 患者起始症状可以仅表现为共济失调或表现为小脑萎缩合并轻微锥体束损害。SPG7 基因突变在欧洲特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的比例为 18.6-19.3%,是成年期起病的原因不明共济失调患者的病因之一,且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因此疾病早期容易误诊为共济失调类疾病,即使在晚发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疑诊多系统萎缩时也需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张麟伟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14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概述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以渐进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本组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临床表型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大类,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单纯型HSP神经系统受累较为集中,以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可合并高张力性排尿障碍和轻度深感觉障碍。复杂型HSP则在此基础上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损害,如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癫痫、锥体外系受累、周围神经病等。目前已发现HSP的致病基因超过70种,还有部分类型已经在染色体初步定位,但尚未明确具体致病基因。主要类型与相应致病基因,见表43-1。 复杂型HSP异质性强,疾病表型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共济失调、脑白质病变、周围神经病存在重叠,在分类有一定争议,诊治方法也差异较大。单纯型HSP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经典类型,存在更多共性。下面以常见的单纯型HSP4型(或SPG4)为代表,介绍相关诊疗常规。 病因和流行病学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HSP4)是由于SPAST基因缺陷所致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4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HSP(autosomal dominant HSP,AD-HSP),占所有AD-HSP的40%~45%。HSP总体患病率约在2/100 000~6/100 000。爱尔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单纯型AD-HSP患病率为1.27/100 000。 临床表现HSP4型通常在青年早期(但1岁至76岁起病均有报道)隐匿起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查体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病理征阳性)。双上肢反射也可亢进,但一般不影响上肢活动。超过一半的患者会有下肢近端力弱表现。约50%的患者查体中可发现双踝音叉震动觉减低(一般不会消失),另约1/3的患者有排尿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疾病逐渐进展,约20%的患者最终会丧失行走能力。在同一家系中,携带同一突变的不同患者,临床症状轻重可有较大差异。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HSP4型辅助检查如下:1.头MRI HSP4头MRI可正常,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脑白质病变,胼胝体略变薄、小脑轻度萎缩等,但一般不具特异性。头MRI检查更多是为了除外其他引起痉挛性截瘫的脑部疾患。 2.脊髓MRI HSP4型脊髓MRI一般无异常信号,部分患者可见脊髓轻度变细。脊髓MRI更多是为了除外其他引起双下肢痉挛性截瘫的颈髓(包括延髓颈髓交界处)、胸髓疾病,如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 3.诱发电位检查 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均可发现波幅下降或消失,潜伏期延长等异常,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4.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 HSP4型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主要用于与复杂型HSP的检查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5.基因检测 HSP4型为基因缺陷性疾病,基因检测是最重要的病因诊断。HSP4型致病突变约80%为微小突变,20%为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对于微小突变,一般采用高通量测序,一次性完成全部外显子测序。同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亚型众多,临床表现相似,从临床上区分非常困难,可通过包含所有HSP基因的panel一次性检测,提高检出率。SPAST基因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可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或定量PCR等方法进行检测。 诊断 青年早期起病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合并双踝音叉震动觉减低、排尿障碍,除外脊髓炎、脊髓压迫等其他疾病,部分患者有遗传家族史。可临床疑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其中HSP4型为最常见类型。基因检测发现SPAST基因致病性缺陷可确诊。 鉴别诊断 HSP4型的鉴别诊断分为两个层面。首先需与其他造成双下肢截瘫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获得性疾病和其他基因缺陷性疾病。其次,需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其他亚型相鉴别。需重点鉴别的疾病如下: 1.脊髓压迫或牵拉 脊髓型颈椎病或较为少见的胸段脊髓压迫以及脊髓栓系等结构压迫或牵拉性病因,可造成双下肢截瘫,需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2.脊髓血管病 可造成横贯性或部分横贯性脊髓损害,造成双下肢截瘫、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动脉疾病常急性起病,但静脉疾病,如脊髓动静脉畸形,可缓慢上升性发展。 3.脊髓炎(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 脊髓感染性炎症,特别是HTLV-1所致热带痉挛性截瘫需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重点鉴别。另外,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脊髓痨,也可造成双下肢截瘫。血清学及脑脊液抗体检测可资鉴别。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如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同样可造成横贯或部分横贯脊髓损害,但起病通常较急,可同时合并视神经或脑部损害,腰穿发现相关抗体和寡克隆区带有助于鉴别。 4.代谢性疾病 遗传代谢病,如高同型半胱氨酸尿症、脑腱黄瘤病等,可造成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表现,需注意鉴别。有些获得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维生素B12缺乏或铜缺乏性脊髓病等也需鉴别。 5.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特别是原发性侧索硬化,临床表现与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类似,在分类上也有一定重合。一般原发性侧索硬化,起病更晚,却发展更快,后期可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临床表现。 6.脑白质营养不良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等,轻型可成人起病,临床表现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类似,鉴别时需要考虑。 7.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部分类型共济失调症状明显,需与SCA相鉴别。但两类遗传性疾病确有部分重合,分类尚存争议。 8.各亚型间鉴别 单纯型与复杂型的区别主要是经典症状外是否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具体亚型临床鉴别困难,只能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鉴定。 治疗 HSP4型通常发展缓慢,预后相对良好。治疗原则为,确诊后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多学科协作随诊评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 根据下肢痉挛症状,给予口服巴氯芬等药物降低双下肢僵硬程度,改善活动能力。如口服治疗效果欠佳,可考虑持续硬膜内巴氯芬泵入治疗;肉毒毒素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双下肢痉挛症状。对于排尿障碍,应行尿流动力学评估,根据病情加用抗胆碱能药物,帮助控制尿失禁。 2.康复治疗 对于确诊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患者规律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应在有相关疾病治疗经验的康复科医师指导下长期坚持,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改善双下肢僵硬程度。3.多学科联合诊治 为了延缓病程进展,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包括神经科、泌尿科、康复科、心理医学科等。

韩小磊

主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59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