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药物损伤等有关
- 血清胆红素高,皮肤黏膜黄染
- 对因治疗,避免并发症
简介
黄疸型肝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通常伴有皮肤黏膜黄染,患者血清胆红素超过17.1μmol/L,病毒感染导致的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传染疾病。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药物损伤等是造成黄疸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治疗以对因治疗为主,应尽早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预后较差[1]。
疾病类型[1]:
黄疸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等发黄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症状表现[1-5]:
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药物损伤等是造成黄疸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患者主要表现出食欲不佳、厌油、黄疸等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导致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者可有发热、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表现;慢性肝炎者可有肝掌、蜘蛛痣、脾脏肿大或腹水等。
诊断依据[1,6]:
根据出现消化道症状,结合巩膜、皮肤黄染,结合检验结果:1、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2、总胆红素;3、血清白蛋白;4、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5、血清γ-GT;6、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异常,行B超、CT等显示肝脏弥漫性肿大可确诊。
是否具有传染性[1]?
由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乙肝是国家级乙类传染病。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型肝炎不具有传染性。
过什么方式传染[1]?
只针对病毒感染导致的黄疸型肝炎:
- 传染源:甲肝、乙肝、丙肝等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 传播方式:粪口途径、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怎么预防[7]?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预防极为重要,血液传播除了输血、输液可能引起的感染外,还可能在公共场所用餐、活动而附带病毒引起感染,因此,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告知大众感染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腹胀、水肿、肝区疼痛、腹部不适等,使感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能够明确可能存在肝炎感染的风险,及时就诊,排除患病的可能,或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肝功能损伤。此外,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是防控肝炎的重要措施。
是否常见[1,6]?
人群普遍易感,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是否可以治愈[1,6]?
酒精性肝炎戒酒后可以治愈。
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可达到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停止治疗后仍保持HBs-Ag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HBV-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但因患者肝细胞核内ccc DNA未被清除,因此存在HBV再激活和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是否遗传[6]?
HBV、HCV可通过母婴传播为主,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HC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是
文章 急性黄疸型肝炎怎么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这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其发病过程通常较为复杂。在早期,患者可能仅仅出现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食欲下降、厌油、乏力、腹部不适、肝脏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畏寒发热、尿液颜色加深、巩膜和皮肤黄染等情况。由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并发症较多,且致死率较高,因此尽早治疗至关重要,以避免病情恶化。
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首先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特别是对于症状较重、出现黄疸的患者,应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中卧床休息。此外,患者应保持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重摄入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进食,导致热量不足,可以每日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在中医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相应的中药和针灸治疗,以缓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对于少数病程较长、频繁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同时,不主张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为这种药物可能会抑制骨骼生长,对于儿童容易导致库欣综合征。此外,还要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预后与发病原因密切相关。轻中度黄疸型肝炎通过有效的保肝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在三个月内康复。但对于严重黄疸型肝炎,如胆汁淤积或重症肝炎,预后较差,尤其是重症肝炎常伴有肝脏大面积坏死,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死亡率较高。因此,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为了更快康复和痊愈,患者需要尽早治疗,积极治疗。
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来说,选择一家专业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至关重要。例如,选择肝内科或感染科等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术的科室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日常保养,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医者仁心
文章 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了解其黄疸前期最突出的表现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经历数日至两周的时间,此时病毒已经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并引发肝病的特征。这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尤其是小儿患者可能会伴有低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起病较急,伴有轻中度发热,甚至高热和寒战。
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呕吐、上腹不适及腹胀是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区痛、腹泻或便秘等。一些患者还可能感到明显的头痛或肌肉痛,关节疼痛,甚至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荨麻疹。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肝脏可能会肿大,上腹部或肝区可能会有隐痛感,容易被误诊为胆道疾病。尿液颜色可能会加深,通过临床检查发现,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通常会有明显升高。严重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或出血症状。
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的患者,建议多休息,注意日常饮食,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虽然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一旦出现黄疸,说明肝脏受损程度较严重,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了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黄疸型肝炎怎么治疗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迅速,症状明显。患者在发病初期常伴有发热、畏寒、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尿黄、皮肤发黄等典型表现。
针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2. 调整肝功能:使用保肝药物,如肝细胞保护剂、解毒剂等,帮助肝脏恢复功能。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退热、止吐、止痒等。
4.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黄疸型肝炎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尽快康复。
绿色医疗倡导者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兰永廷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