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

就诊科室:

颌面外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咬肌间隙感染介绍
  • 常见脸颊下颌角咬肌肿胀、疼痛、牙关紧闭
  • 由牙龈疾病、相邻间隙疾病、化脓性腮腺炎引起
  • 预后良好,予以抗生素、切开引流治疗即可痊愈

简介

咬肌间隙感染是一种最常见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相邻结构的感染,即致病菌经皮肤粘膜、脓液、血液循环侵犯咬肌间隙,致使咬肌间隙感染发生炎症性病变,致病菌的源头多为牙齿、牙龈及相邻间隙的感染性疾病。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疼痛、变硬及牙关紧闭、咀嚼疼痛等,及时予以抗生素、切开引流治疗,很快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症状表现: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疼痛、变硬,及牙关紧闭、咀嚼疼痛等。

诊断依据:

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疾病史、临床症状(患处肿胀、疼痛、变硬,及牙关紧闭、咀嚼疼痛、脓肿、凹陷性水肿)、体格检查(下颌支、下颌角周围肿胀、疼痛、变硬,张口受限)血常规(白细胞水平升高)、穿刺培养检查(有脓液)等综合做出诊断。

咬肌间隙感染有哪些类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暂无权威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可以治愈,及时予以抗生素、切开引流治疗,即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咬肌间隙感染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腮帮子肿了,摸着有硬块,需要开刀吗?

我从小就有一个习惯,喜欢用手托腮,尤其是在思考问题或看书时。然而,最近这个习惯却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腮帮子肿了,摸上去中间有一个硬块。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最近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够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开始影响我的日常生活。 我记得两年前,我曾经因为同样的问题去过医院。医生告诉我那是咬肌间隙感染,需要抽脓治疗。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治好了。可现在,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开始担心起来。于是,我决定再次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选择了口腔科进行在线咨询。医生很快就接待了我,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我向他描述了我的情况,并提到两年前的经历。医生听完后,建议我去口腔颌面外科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我有些犹豫,毕竟手术总是让人感到恐惧。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安慰我说:“不要太担心,咬肌间隙感染虽然需要及时治疗,但并不一定需要手术。我们会根据检查结果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第二天就去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我的情况确实需要手术治疗。医生解释说,我的咬肌间隙感染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切开引流,并配合抗生素治疗。虽然我仍然有些害怕,但我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医生和护士们都非常专业和温暖。术后,我按照医生的嘱咐,认真服药和进行物理疗法。几周后,我的腮帮子终于恢复了正常,肿块消失了,疼痛也减轻了很多。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也让我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线咨询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时,我也意识到,面对健康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医疗数据守护者

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口腔科科普之咬肌间隙感染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的间隙感染。多来自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早期表现下颌角区红肿,感染向上扩散可波及整个腮腺咬肌区,向下可累及颌下区。可产生严重的牙关紧闭和疼痛,穿刺可抽出脓液,应及时切开引流。 病因及常见疾病 咬肌间隙感染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脓肿形成后不易扪及波动,但张口受限极明显。长期积脓,易形成下颌骨升支边缘性骨髓炎。 鉴别诊断 局部表现:受累区域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开口困难、语言及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全身反应:感染重者可有发冷、发热、头痛、脉搏快、全身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尿黄、便干等症状;病程较长时,可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贫血及水肿等;极度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检查 辅助检查:化脓性炎症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拭子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血培养等可发现致病菌。 治疗原则 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引流治疗咬肌间隙感染: 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位置,较以往的口内翼下颌韧带稍外侧切口位置低且靠前,切开时切口不宜向前延长过多,以免损伤颏神经,因颏孔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故切口向前延长以不超过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为宜。 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与口外下颌下缘切口相比,避免了损伤面神经以及因颌下瘢痕影响美观。此外,颌下切口需切开咬肌下缘的附丽,在感染控制后,因咬肌的收缩使附着上移,容易造成两侧面部的不对称,而下颌骨外斜线外下切口无此担忧。该切口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适当延长或扩展,如伴有翼颌间隙和颞下间隙感染时,可将切口向上扩展到翼下颌韧带稍外侧直至上颌结节,伴有颊间隙感染时可以将切口向前延长,可以使颊间隙脓肿得到更好的引流。对张口受限的患者,因该切口位置较翼下颌韧带稍外侧切口位置低且靠前,可以不受张口度的限制,即使牙关紧闭的患者亦可以进行顺利操作。 高渗盐水纱条治疗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后当天放置橡皮片引流,每日予生理盐水行切开冲洗后仍放置橡皮片引流,一般持续 3~5d。然后取浓度为 10%规格为 10ml 的高渗盐水 2 支,15cm 长的纱条 4 条与该 2 支盐水充分混合浸润后放入弯盘中备用。依旧先予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直至见冲洗液由浑浊变清,絮状坏死物减少后,再用血管钳扩开伤口探查至下颌骨升支外侧骨面,退出血管钳夹取备用的高渗盐水纱条一端塞入切口直至咬肌间隙,缓慢填塞纱条,松紧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纱条尾端外露,以便抽取,敷料包扎后完毕。每日更换高渗盐水纱条,一般 3~5d 后引流即干净,切口稍干燥后即可作Ⅱ期缝合,闭合伤口,行下颌骨部 B 超检查脓腔闭合无异常后即可嘱患者出院。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的间隙感染。多来自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早期表现为下颌角区红肿,感染向上扩散,可波及整个腮腺咬肌区,向下可累及颌下区,可产生严重的牙关紧闭和疼痛,穿刺可抽出脓液。局部表现为受累区域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开口困难、语言以及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全身表现,严重感染者可有发冷、发热、头痛、脉搏快、全身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尿黄、便干等症状。病程较长时可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贫血以及水肿等。极度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咬肌间隙感染最常见是牙源性的感染,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冠周炎,是致病的最常见病因。主要临床症状是局部软组织肿胀伴局部触诊触及凹陷性水肿、张口受限或张不开嘴,第三磨牙周围组织肿胀甚至牙周溢脓,经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甚至出现核左移等。治疗需要对病灶牙周进行冲洗、排脓,如果出现触诊触及凹陷性水肿,需行咬肌间隙切开排脓、引流,全身抗感染药物治疗,半流质高能量饮食,卧床休息,出现发热的需物理或药物降温。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咬肌间隙的化脓性感染,感染的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磨牙后三角黏膜炎症扩散而进入咬肌间隙。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咬肌为中心的急性炎性红肿、跳痛、压痛。咬肌间隙蜂窝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行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若脓肿形成则进行切开引流。待炎症缓解后,治疗病灶牙。

王波

住院医师

湘乡市人民医院

12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咬肌间隙感染是什么?都有哪些症状表现?

咬肌间隙感染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咬肌深处和下颌骨之间的感染,主要病因为牙源性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间腺感染之一。临床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导致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术及保守治疗,预后尚可。 一、咬肌间隙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咬肌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好发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根尖周炎患者等人群。相邻间隙感染和化脓性腮腺炎、免疫力低下可以诱发咬肌间隙感染。感染多由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领磨牙根尖周炎、牙周感染及下领神经阻滞麻醉感染蔓延至该间隙所致;也可由相邻间隙如颞间隙、颞下间隙、翼颌间隙及颊间隙感染扩散引起;偶由化脓性腮腺炎、下颌升支骨髓炎引发。 二、咬肌间隙感染的诱发因素 1、相邻间隙感染:常见于颞下间隙感染,面部相邻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咬肌间隙。 2、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不能抵御病原菌入侵,诱发咬肌间隙感染。 三、咬肌间隙感染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咬肌间隙感染病情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快等全身症状。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1、主要症状 疼痛: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并伴有明显的张口受限及开口疼痛。 肿胀:以咬肌为中心出现肿胀和充血,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若炎症在一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有凹陷性水肿。 功能障碍:咬肌间隙感染向下可累及颌下区,可产生严重的牙关紧闭,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导致语言及吞咽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2、其他症状 咬肌间隙感染病情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快等全身症状。咬肌间隙感染病程较长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患者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3、并发症 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多见于病程长,下颌部长期积脓的患者,表现为腮腺咬肌区的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X线片检查可发现下颌骨边缘的破坏。

手护妈妈

11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