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隐匿性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隐匿性高血压介绍
  • 诊室血压正常,家庭自测血压高
  • 可引发心脏、肾脏等靶器官损害
  • 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血压

简介

血压在医生办公室是正常的,但在其他情况下测量血压高,这被称为隐性高血压(MH)。表现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多发于男性,本病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肥胖等为其诱发因素。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降压治疗可以将患者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预防靶器官损害,保证生活质量。

症状表现:

表现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

诊断依据:

家庭自测血压或日间平均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而诊室血压<140/90mmHg可确诊。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隐匿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介于7.6%-23%,多发于男性[1]

是否可以治愈?

目前无法治愈,确诊后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隐匿性高血压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三大“悄无声息”的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其中一些疾病在早期或中期并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被称为“悄无声息”的心血管疾病。以下三大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隐匿性脑卒中

隐匿性脑卒中,又称沉默性脑卒中,患者通常仅表现为头痛、头晕、智力减退等轻微症状,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据统计,隐匿性脑卒中多发于老年人群,且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

2. 隐匿性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是指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但不易被发现。如果患者不采取降压措施,病情会加重,甚至引发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3. 隐匿性冠心病

隐匿性冠心病早期和中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出现心肌缺血发作时才被发现。由于缺乏症状,患者很少主动进行相关检查,因此猝死风险较高。

为了预防这些“悄无声息”的心血管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身体变化

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轻微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隐匿性心血管疾病。

2.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隐匿性心血管疾病。

3. 积极治疗

发现隐匿性心血管疾病后,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精准医疗探秘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白大衣高血压:定义、原因和治疗策略

血压测量是心血管健康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测量地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两类。后者包括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通过这些测量方法,我们可以识别四种不同类型的血压状态:正常血压、持续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压异常变化,特点是未经降压治疗的人群在诊室中的血压升高,而在家庭或其他非诊室环境中的血压正常。这种现象的命名源于医务人员的白色工作服。需要注意的是,白大衣高血压与白大衣效应是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的是在医务人员在场时受检者的血压升高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中,包括正常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甚至孕妇和糖尿病患者。

白大衣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代谢紊乱、心理因素等都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常常异常,提示代谢性因素可能在其中起作用。同时,白大衣高血压也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对医疗环境高度紧张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过去认为白大衣高血压是一种良性现象,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约半数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11年后会进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其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3倍。因此,白大衣高血压被认为是高血压的前期阶段。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明显增加。

对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以及何时开始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例如,吸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对于无危险因素的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可以暂不进行药物治疗,而是采取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例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或减轻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改善睡眠、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并定期随访,以避免其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对于合并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纠正血脂、血糖异常。对于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血压监测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保护靶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药物治疗,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智慧医疗先锋者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