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肿瘤外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胃肠间质瘤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诊断与治疗胃巨大间质瘤:一例详细报告

本文报告了一位63岁女性患者的胃巨大间质瘤病例。该患者因上腹饱胀不适就诊,经腹部CT检查发现了一个18cm×16cm×14cm的占位,CT值在31.5~61hu之间。该肿瘤压迫了脾脏、胰体尾和左肾,导致胃部受压。

入院后,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体检,发现患者的皮肤粘膜和表浅淋巴结无异常,腹部膨隆,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20*18cm的韧硬肿物,活动度差,未出现明显的压疼和腹水征。

在手术中,医生发现肿瘤位于胃体后,上极至膈下,下极将胰体尾和左肾挤压下移,脾脏严重受压累及脾门,脾动静脉受压向下移位。肿瘤大小约为24cm×18cm×11cm,表面有大网膜、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粘连,且可见胃小弯部血管迂曲滋养肿瘤。瘤体呈紫褐色,在胃小弯后壁浆膜及浆膜下层与肿瘤相连,范围约3×3cm,未累及肌层,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医生成功完整切除肿瘤及脾脏、胃小弯后壁,并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117(+) CD34(+) Vim9(+) ACT(-) DES(-) S100(-) KI67(10%) P53(-) CEA1.73 CA199(15.26) CA72-4(2.67) CA50(0.01),最终病理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胃壁肌层未受累。

智慧医疗先锋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间质瘤手术后恢复期的四个阶段

胃肠间质瘤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苏醒监护期、肠道功能恢复期、住院恢复期和术后治疗随访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护理方法。

在苏醒监护期,患者需要在苏醒监护室中接受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和支持,直到完全苏醒并且生命体征稳定。

肠道功能恢复期是指从患者回到病房开始,直到肠道恢复正常功能,包括有正常的肠道排气和排便。在此期间,患者通常不能进食,需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适当的床上和床下活动,以及提前进食流质饮食,可以帮助肠道功能的恢复。

住院恢复期是指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至出院的一段时间。在此阶段,患者的饮食量会逐渐增加,静脉用药也会减少并停止,直到医生认为患者已经恢复可以出院。

术后治疗随访期是指患者出院后根据病情需要的不同治疗和随访的时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稳定,并且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发情况。

老年健康守护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间质瘤手术选择:理解疾病特点的重要性

在选择胃肠间质瘤(GIST)的手术方式时,首先需要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与腺癌不同,GIST的肿瘤体通常较为柔软和脆弱,容易破裂并导致腹腔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因此,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肿瘤破裂的情况至关重要。

此外,GIST的血供丰富,手术过程中需要格外小心以防止出血。由于GIST通常是膨胀生长,少有直接浸润,但如果发生直接浸润,应进行整块切除。值得注意的是,GIST很少有淋巴结转移,除非存在特殊情况如SDH缺陷,否则通常不需要清扫淋巴结。

在切缘距离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由于GIST不会在粘膜下播散,达到1cm切缘通常就足够了。过去没有伊马替尼的情况下,R1(镜下阳性)切除的预后并不比R0(镜下无残留)差。即使病理回报R1,也应谨慎考虑是否需要追加手术,因为局部复发的间质瘤非常罕见,并且有时可能是由于标本处理问题导致的“假的”R1。

在手术技术的选择上,腹腔镜技术适合用于诊断和切除较小的GIST,特别是在肿瘤位置和大小适宜的情况下,结合操作者的经验,可以考虑腹腔镜切除。然而,内窥镜切除的肿瘤破溃率高达13%,因此我们不推荐常规通过内窥镜实施间质瘤的切除。

医疗新知速递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间质瘤(GIST)的全程管理与随访:专家讲解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一个全面的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随访。对于早期发现的GIST,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对于晚期或转移性GIST,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伊马替尼是一种常用的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那些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瑞戈非尼等其他药物可能是可行的替代方案。除了药物治疗外,定期随访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早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或转移。对于一些特定的情况,如肝转移,微创结扎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之,GIST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一个个体化的方法,结合手术、药物治疗和随访,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医疗数据守护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探索胃肠间质瘤(GIST)的预后:了解和应对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主要源自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虽然这种疾病在过去被认为是恶性的,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患者现在可以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获得更好的预后。

在过去,GIST的预后通常被认为很差。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和手术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成功地控制或治愈这种疾病。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药物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也是改善GIST预后的关键因素。通过定期的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肿瘤,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总的来说,虽然GIST仍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许多患者现在可以期待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医疗之窗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更新: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2020年2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最新版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v6版)》。与2018年最后一版指南v2版相比,2019新版指南在GIST内容部分,更新了靶向药物新药avapritinib的治疗推荐,进一步推动了GIST的精准靶向治疗。

新版指南以流程图的形式直观描述GIST的临床诊疗路径,包括GIST的初始评估、直径<2cm的胃极小GIST的诊治、GIST活检后治疗、潜在可切除GIST的术前治疗、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GIST的治疗、GIST的术后治疗及随访和进展期GIST的治疗等七大流程图。

相较于2018年最后一版的v2指南,新版指南在GIST这部分内容的更新之处包括系统性方案治疗和诊断流程等多个方面。其中,avapritinib作为不可切除/转移性GSIT的治疗选择被写入指南,并附带相应脚注说明:适用于PDGFRαexon18突变,包括PDGFRαD842V突变的GIST。

avapritinib是一种在研的口服、强效、高选择性的新一代I型酪氨酸激酶(TKI),高选择性抑制KIT和PDGFRα。已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也证实了avapritinib用于PDGFRα外显子18突变(包括D842V突变)GIST患者,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目前,avapritinib已经在晚期GIST患者中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鼓舞人心的进展。NAVIGATOR是一项开放的、剂量爬坡和剂量扩展型I期临床研究。研究入组了携带PDGFRα或KIT突变的转移性GIST患者或既往接受过≥2线TKI治疗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avapritinib对既往治疗无效的晚期GIST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活性,尤其在PDGFRA D842V突变患者中,疗效更为显著。

基于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研究者推荐avapritinib 300mg/d作为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的推荐剂量。avapritinib于2020年1月9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携带PDGFRA外显子18突变(包括PDGFRA D842V突变)的不可手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成人患者。

总结来说,随着对GIS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的治疗靶点被发现,必将会进一步推动GIST的治疗模型成为精准治疗下实体肿瘤靶向治疗的经典范例。

全球医疗视野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GIST术后随访:专家共识推荐的复查项目和频率

对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来说,术后的随访管理至关重要。根据《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低危病人术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复查,持续5年;中、高危病人术后3年内每3个月复查,然后每6个月1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随访1次;晚期病人每3个月随访复查1次;术前治疗病人需每2~3个月评估1次疗效。复查项目应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腹、盆腔影像学检查,对靶向治疗病人还可考虑监测血药浓度。值得注意的是,GIST病人发生肺癌等其他肿瘤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在随访中应重视第二肿瘤筛查。

在随访中,除了常规的身体评估及体格检查外,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全腹部增强CT或MRI扫描。对于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医生还会关注其药物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对症处理。具体的随访频率取决于患者的治疗类型:复发转移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至少每3个月做增强CT或MRI扫描;完整切除后中危或高危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腹部CT或MRI扫描,持续3年,然后每6个月一次,直至5年;低危患者应每6个月进行腹部CT或MRI扫描,持续5年;术前治疗患者每2~3个月进行腹部CT或MRI扫描,以评估肿瘤对术前治疗的反应。

在随访中,医生还会特别关注一些重点人群。例如,手术病检为非完整切除的患者、术中肿瘤有破裂的患者、基因突变类型预计对靶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术后复发的特点、经济条件及依从性较差的患者、继发性耐药的特点等。这些患者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和更密切的监测。

药事通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恶性的临床谱系。近年来,GIST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至关重要。2011年版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后,GIST专家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根据最新资料对2011年版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形成了2012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现予公布。

病理诊断原则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含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和基因检测。对于局限性GIST的危险度评估,应该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因素。GIST的生物学行为因病例而异,2013年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三种类型。

外科治疗原则

活检原则:估计手术能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GIST的手术适应证包括局限性GIST、复发或转移性GIST等。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争取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和导致腹腔种植,所以不推荐常规应用。GIST内镜下治疗原则:内镜下恐难行根治性切除,且并发症高,不常规推荐。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

GIST术前治疗的主要意义是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GIST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是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对于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一般认为c-kit/PDGFRA突变类型可以预测伊马替尼的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者的疗效最佳。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伊马替尼400mg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未遵从医嘱定期定量服药的患者等非常重要。药物疗效的判断标准包括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和CT扫描和测量规范。随访原则:GIST手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故推荐进行腹、盆腔增强CT或MRI扫描作为常规随访项目。转移复发/不可切除或术前治疗患者的随访也非常重要。

生命守护者联盟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成功案例:外周血基因检测和瑞派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胃肠间质瘤

在2015年,一位53岁的女性被诊断出患有胃间质瘤,并且首次诊断就发现了肝转移。经过长时间的伊马替尼治疗和手术,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在2021年,患者不幸发现伊马替尼耐药,肿瘤再次进展。面对这一挑战,患者和家属选择了积极的监测和治疗手段,接受了瑞派替尼二线治疗。8周后,肿瘤退缩,抽血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循环肿瘤DNA(ctDNA)转阴,且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勇敢地接受了再次手术,争取最佳的肿瘤控制条件和机会。这个病例充分体现了间质瘤精准和个体化治疗的实施过程,展示了多学科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患者和家属积极求医的心态、对医疗团队的信任以及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期待,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出现,更多的间质瘤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伊马替尼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用药,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伊马替尼耐药问题日益突出。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标准用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伊马替尼耐药问题,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瑞戈非尼作为三线治疗药物,虽然在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的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提高。因此,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瑞派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KIT/PDGFRA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基于I期临床研究,瑞派替尼在伊马替尼耐药后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显示出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瑞派替尼的安全性也得到了验证。因此,瑞派替尼有望成为胃肠间质瘤二线治疗的重要选择。

本病例的成功治疗再次证明了精准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外周血基因检测动态监测,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瑞派替尼的应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新型靶向药物将被开发出来,为胃肠间质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癌症防治先锋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间质瘤:诊治实用与患者关注问题解答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以下是对该疾病的详细解读,包括诊断、治疗、药物使用、手术后护理、复发预防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诊断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和组织活检来确定。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了解肿瘤的特性和预后。

治疗

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有转移等因素。靶向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以阻止肿瘤生长和扩散。

药物使用

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伊马替尼、瑞派替尼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但也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皮疹、水肿、胃肠道不适等。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

手术后护理

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同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训练和饮食调整,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复发预防

即使肿瘤被完全切除,仍有可能发生复发。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以早期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迹象。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也对预防复发有帮助。

医学奇迹见证者

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34条记录共14页
...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