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别名:心源性猝死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心脏性猝死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人在猝死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 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 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 猝死不分年龄 猝死不分年龄,最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有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也因猝死殉职。 在中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心血管发病呈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在呈增加趋势。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为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心脏发生“骤停”,停止收缩和泵血,大脑首先因缺血缺氧发生意识丧失,在5分钟内因脑缺氧发生脑死亡。 因此说黄金抢救5分钟,主要是避免脑死亡,随后数分钟全身各脏器因缺血缺氧导致功能丧失,此时如不能让心脏复跳,即导致死亡。 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 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发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压力,极度疲劳,生活极不规律,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失眠、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 而上述因素是发生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因为年轻,做一般的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要有充分的了解。无心脏疾病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特别建议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 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猝死有哪些先兆 关于“猝死”的先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1. 近期出现胸痛或胸痛加剧 以往有过心绞痛发作史,近期心绞痛突然加剧,或既往无胸痛,最近出现活动诱发的胸痛,休息1-5分钟可缓解,提示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此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有猝死风险,建议尽快到医疗机构做检查。 如突发胸痛或胸闷或咽部紧缩感或下颌发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烦燥不安,血压下降,此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建议立即就医。 有时猝死先兆表现为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等,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尽快就医。 2. 睡眠时间少,特别疲惫 严重失眠伴焦虑或长期过度透支睡眠特别疲劳的人,猝死风险增加。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 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 3. 运动诱发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很多关于夜跑猝死的情况,那些参加夜跑的人们,白天工作繁重,身体很疲惫,而他们热爱运动,想要用夜跑来锻炼身体,同时放松疲惫的身躯。 但是,大强度的锻炼根本不会使身体放松,而是让身体更加的疲惫,心脏、肺部等承受负担。晚上再大强度锻炼,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猝死。 如何进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 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分钟之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90%以上的猝死病人还有生还机会,而每延迟1分钟救治,病人的存活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再开始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的几乎为0。 因此,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 但是,救护车和医生很难在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个“举手之劳”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荣晶 心血管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京东健康

15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21岁小伙疯狂斗地主,心脏突然骤停

21岁的小豪是一名高校大学生,因为迷上了在手机上斗地主,小豪几乎是茶饭不思,用室友的话说,上课玩下课也玩,因为玩斗地主,上学期挂了三门课,教导员找他谈话,但他上瘾了,根本戒不掉,到了今年玩的更凶了。 因为小豪玩游戏,室友也有很大的意见,因为他每天玩的特别晚,玩到兴奋的时候还会开口说脏话,像个疯子一样,脾气也变得格外暴躁。 但谁也没有想到,小豪会突发意外,他连续旷课两天,每天窝在寝室里玩游戏,晚上室友回来的时候,看到小豪眉头紧皱,他用手捂着胸口,显得非常痛苦。 室友刚问了一句,小豪,你怎么了? 小豪只是说了句胸痛,然后突然两眼一翻,随即倒地没了反应。 大家都被吓到了,好在医院离学校很近,几分钟之后,小豪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室进行抢救,医生介绍,小豪被同学送来的时候,心跳和呼吸都已停止,医生迅速为小豪进行了心肺复苏,足足按了四十分钟吧,毕竟太年轻了,大家都希望奇迹会出现。 但遗憾的是,小豪最终也没能恢复心跳。 闻讯赶来的父母,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跪地哀求着医生别停药,再想想办法,医生也只能无奈地摇头。 别说四十分钟了,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在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脑损害,这也意味着很多病人即使抢救过来了,也会是植物人。 医生说,导致小豪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心脏性猝死。从小豪同学的描述来看,医生推测,很有可能是玩游戏过度,导致身体异常劳累,疲倦,从而诱发了急性心肌梗死,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和治疗,最终才导致了心脏性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作者认为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很多人不知道,过度玩游戏不但玩物丧志,对身体健康也是巨大的影响。 比如有损眼球健康,造成视力下降;精神不可避免地要紧张、亢奋,神经中枢系统很容易失调,失去平衡;平时心情也不宁静,多动暴燥,爱发火;受屏幕强光、噪声刺激,使血压升高,引起头昏、头痛、心律失常;因为久坐少动,导致下身血液瘀滞,更易发生血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丁彬彬

副主任医师

株洲市中心医院

15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才能预防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源性猝死,占据了猝死中的绝大多数,正是因为心脏这一重要脏器的功能无可替代,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多了,我们要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 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做好心脏病的二级预防 如果已经发现自己罹患心脏病,不管是心律失常还是冠心病,不管是心肌病还是心功能不全,不管是瓣膜病还是其他心脏病,只要发现,做好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就相当的重要了,因为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猝死就已经先行给我们打了招呼,这类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如果不能做好二级预防,那么后果你懂得。 二、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做好心脏病的一级预防 如果有高危因素,不管是家族心脏病高发病史,还是抽烟酗酒史,还是熬夜劳累加班史,又或者是其他心脏病高危因素,只要有高危因素,还没有罹患心脏病的患者,需要做好心脏病的一级预防,戒除不良习惯等,才能避免猝死找上门来。 三、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做好体检 如果没有什么高危因素,定期做好体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无症状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检发现,所以,对普通人群进行体检,做好预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防患于未然。 四、全面科普心肺复苏 猝死最好的治疗就是短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时间越长,心肺复苏过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超过4-6分钟,多数就不可逆的死亡,所以,如果等医护人员到来,可能结局就悲剧了,所以,做好全面的全民科普,科普心肺复苏,对身边的人尤其重要。 猝死,防不胜防,但我们不能因为防不胜防而不防,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李建华医生

14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脏骤停如何抢救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的功能突然之间停止,并且造成了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的停止以及意识的丧失。如果患者的脑血流中断10秒钟左右,患者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在发生心脏骤停以后,如果不能在4~6分钟的黄金时间段及时的进行救治,那么患者存活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当考虑患者目前出现心脏骤停时,首先要进行判断,快速检查患者目前有没有呼吸以及脉搏。如确定患者目前存在心脏骤停,要立即开始初级的心肺复苏。此时要先将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然后立刻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大约是每分钟100~120次,按压的幅度不要少于5厘米,但是也不要超过6厘米。在按压过程当中,如果有不得已的事情需要临时中断,那么应当将中断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对于存在异常呼吸或者是无呼吸的病人,先行30次心外按压后,再开通气道。当开通气道以后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要持续一秒以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在实际临床操作当中要注意,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皆为30:2交替进行。 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如果目前存在室颤,可以给予电除颤治疗,如果患者目前属于电击无效的室颤或者是无脉室速,此时可以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应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以后要及时的进行左心室功能的评估,同时要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要注意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要注意维持脑灌注,这样才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再次发生心脏骤停。

覃志

住院医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14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肺复苏—预防心脏性猝死黄金6分钟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心脏骤停抢救不过来,女高管深圳地铁口猝死……近年来多起新闻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心跳骤停急救的关注,也引起公众对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的反思。 “我国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 1%,而发达国家存活率达到 60%。”广州市妇儿中心医务部主任孙新指出,这与发达国家心肺复苏培训知识普及有关。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达到 30%。比如在美国,心肺复苏术甚至已经纳入小学课程中。 而在我国,学校、地铁、大型商场等很多公共场所不但缺乏相应的急救工具,更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他呼吁在人员密集的学校、地铁、大型商场等公共 场所,按照人员比例配备不脱产的救护员和简单的急救箱,提高现场急救的成功率。同时救护员应及时更新急救培训知识并定期复训,以达到有效的救助。 急救黄金时间:最初 4-6 分钟“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生命的抢救十分重要。”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 54 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有 1 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据美国心脏协会统计,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通常在意外发生时,周围的人从打“120”到得到救助要超过 5 分钟。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由于民众不懂得相关的急救知识,往往容易错过最初 4~6 分钟的急救“黄金时间”。 实用教学:心肺复苏 1.先动“手”再动“口” 遇到有人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除了及时拨打 120 外,第一时间该做什么?很多人想到嘴对嘴做“人工呼吸”,这确实是心肺复苏术的重要环节。但美国心脏协会(AHA)近年新订的《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成年人及儿科病人(新生儿除外)的心肺复苏程序应从“气道、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改为“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呼吸”,也就是建议先“动手”再“动口”。 需要提醒,没有操作经验的现场目击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时可简单记住两个要诀——“快”和“深”,在专业救护人员出现前这种抢救不能停。因为一旦中断,患者血液里的氧气难以输送到脑部,易出现脑缺氧。 快: 按压胸部时每分钟至少要在 100 次以上;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的比率为 30∶2,即每按压 30 次接着做两次人工呼吸;一般按压 30 次不要超过 18 秒,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应持续 1 秒钟以上。 深: 做胸外心脏按压时,幅度要足够深。以成人为例,按压下去要使胸骨下陷至少 5 厘米,以助于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血液向全身输送。

鲍克剑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中医院

134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CM )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以左室肥厚(LVH )为特征,有时会累及右室。HCM 广泛适用于多种不同临床表现,包括肌节 HCM 和 HCM“拟表型”,“拟表型”的表现与肌节 HCM 相似,但病理生理学不同。 ●一般儿童人群中的 HCM 患病率很可能被低估,因为很多患儿为亚临床疾病,全因 HCM 的年发病率约为每 100,000 儿童中 0.3-0.5 例。 ●HCM 的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婴儿和青春期前儿童,但更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单纯心脏杂音或者心力衰竭体征和症状最常见于 1 岁以下婴儿,而已满 1 岁的儿童大多无症状。起病症状可能包括:胸痛、晕厥前兆/晕厥、心悸、心力衰竭症状和/或心搏骤停/心脏性猝死(SCD ),查体可能正常,也可能发现非特异性异常,如收缩期心脏杂音、第四心音(S4 )和/或左心室抬举性搏动。 ●怀疑 HCM 时,诊断性评估通常包括三代谱系调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预后判断和风险评估时,可能需要选择性地进行其他检查,包括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和/或心导管检查伴心内膜心肌活检。先证者的所有一级亲属都应接受筛查。 ●我们会对所有 HCM 患者行基因检测,除非临床上怀疑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 LVH,例如高血压。大多数患儿需转给临床遗传学专家来指导评估。 ●HCM 的标志性表现是左室壁增厚但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原因,如高血压、瓣膜病(影像 1A-F 和影像 2A-B )。其他表现,如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 )或高动力型左室,支持 HCM 诊断但不是必要条件。不明原因 LVH 的患儿查出已知致病突变即可诊断 HCM;但根据表型确定的 HCM 患儿中有 30%-40%查不出突变。 ●儿童 HCM 的鉴别诊断广泛,包括心脏杂音、胸痛、晕厥和心力衰竭的其他病因,含原发性心脏和非心脏病因。临床病程、查体结果、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以鉴别 HCM 与其他病因。LVH 的其他病因包括:高血压、运动员心脏、主动脉瓣膜口/瓣下/瓣上狭窄、肺实质或肺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如母亲妊娠期糖尿病)、风湿和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心脏毒性暴露(如蒽环类)。凭借超声心动图、临床病史、家族史(包括三代谱系调查)、血压测量和代谢检测和/或基因检测可鉴别 HCM 与上述 LVH 的其他病因。

陈晓春

住院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134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早搏会有并发症吗?有哪些?

JDH健康大讲堂

56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和预防措施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心脏性猝死(SCD)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于HCM患者,进行SCD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HCM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既往心脏骤停或持续性(持续时间>30s)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史; 早发HCM相关SCD家族史,即≥1 个一级亲属在年龄≤50 岁发生SCD、心脏骤停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明确或很可能由HCM引起; 近期(6个月内)发生不明原因晕厥,可能由心律失常引起(非神经介导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极度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最大室壁厚≥30 mm); 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终末期HCM;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磁共振检查提示存在广泛心肌纤维化(≥15%左心室质量)。 针对HCM患者的SCD风险评估,可以使用多种预测模型。对于成年患者,HCM Risk-SCD 5年SCD风险预测模型是最常用的。该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5年SCD风险结果≥6%、4-6%和<4%。然而,该模型只适用于年龄≥16岁且没有心脏骤停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成年HCM患者。对于未成年患者,主要有两个预测模型:HCM Risk-kids和PRIMACY。 预防HCM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植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ICD的使用可以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对于一级预防,成年HCM患者如果存在至少一项危险因素或SCD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应该考虑植入ICD。未成年HCM患者的ICD治疗选择策略也类似。对于二级预防,如果既往明确发生过心脏骤停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的HCM患者,推荐植入ICD进行二级预防。

生物医疗创新站

4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室扑动: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扑)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QRS波群和T波难以辨认,代之以较为规则、振幅高大的正弦波群,每分钟150~300次(平均约200次)。这种情况可能是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的前奏,两者在心电图上有所不同。心室扑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心室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心室各部分心肌传导速度不均匀、心肌复极不均匀、不应期长短不等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激动在不应期不同的心肌之间形成折返,折返环大小较为均匀则表现为室扑,折返环不均匀则表现为室颤。 心室扑动和室颤都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急性冠脉综合症、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房颤伴预激综合征、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心脏离子通道病、病窦综合征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严重心动过缓、电击或雷击、继发于低温、药物毒副作用等。从血液动力学角度而言,心室扑动或室颤和心室停搏没有明显差别,均可因心脏泵血功能中止而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暂停及死亡。体检时,检测不到血压、听不到心音。最终心脏电活动停止。 治疗心室扑动和室颤的首选方法是体外除颤,能量通常在200到400焦耳之间。紧急心肺复苏术也非常重要,包括体外心脏按压及使用人工呼吸机以维持基本循环及通气功能。后继治疗可能包括持续监测心律、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安装ICD是预防室颤所致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措施。

医学奇迹见证者

2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脏性猝死:定义、原因、预防和治疗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警告的情况下,甚至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也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约80%的SCD患者都有冠心病或其并发症。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高血压、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脏疾病,以及心脏结构异常等。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和心脏骤停期。前驱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者出现基础心脏疾病的症状。发病期可能出现突然心慌、持续胸痛、急性呼吸困难或头晕目眩等症状。心脏骤停期则表现为心室颤动或心跳骤停伴意识完全丧失,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等紧急处理。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过度饮酒等。定期体检、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改善生活方式、早期治疗心脏病等措施也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对于高危人群,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等紧急处理。药物治疗包括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镁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成功复苏后,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支持,以及寻找并治疗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可逆性原因。

健康驿站

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89条记录共9页
...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