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肠套叠

肠套叠

就诊科室:

外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肠套叠概述
  •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
  • 婴儿添加辅食、断奶不科学可引发肠套叠
  • 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而致命

简介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病,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多见于幼儿,成人肠套叠少见,可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喂养不当等导致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而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与盲肠活动度大,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等)使肠蠕动节律失调有关。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不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治疗首先可使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如果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可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孩子一阵阵哭闹不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常位于脐右上方。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病儿阵发哭闹不安,也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摸到如腊肠一样的肿块的表现,即可诊断为肠套叠,而钡剂灌肠X线检查套叠部位可显示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出现杯子口一样的影子,以及钡剂进入外层肠腔与被套入肠道之间呈现的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有助于确诊肠套叠。

肠套叠有哪些类型?

1.依据发病原因,可分为2型:

(1)原发性肠套叠

(2)继发性肠套叠

2.依据病程长短和病情急慢性,可分为2型:

(1)急性肠套叠:指患者发病在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起病较急,腹痛较重。

(2)慢性肠套叠:患者病程在十几天,起病缓慢,腹痛较轻。

3.依据套入肠与被套肠的部位,可分为6型:

(1)回肠-盲肠型

(2)回肠-结肠型

(3)回肠-回肠型

(4)小肠-小肠型

(5)小肠-结肠型

(6)结肠-结肠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肠套叠多发于儿童,我国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率比欧美国家高。6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80%的肠套叠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发病以春季多见[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大部分通过钡剂或空气灌肠等即可治愈,少部分手术治疗后也可治愈。5%~8%的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1]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