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
- 多由感染、脱水、环境或母体因素引起
- 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药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简介
新生儿发热在新生儿中较常见。新生儿正常的体表温度为:肛温36.2℃~37.8℃,腋下温度36℃~37℃。当新生儿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时,即为新生儿发热。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性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和非感染性因素(新生儿脱水、环境温度高、母体因素)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异常哭闹、精神不振、不吃奶、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突然丧失意识、肢体抽搐等)。本病多采用物理降温进行治疗,可缓解或消除发热症状;如果物理降温无效,或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需及时就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持续发热,尤其高热(体温超过40℃)可能引起惊厥、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甚至威胁患儿生命。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异常哭闹、精神不振、不吃奶、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等。个别患儿表现为不哭、不爱动等。
诊断依据:
除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如哭闹、不吃奶、精神不振)外,还需根据体格检查(体温检测: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可确诊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尿常规、粪常规等检查是否存在感染,明确病因;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用于筛查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影像学检查(胸腹部X线、颅核磁共振:查看有无组织脏器病变及病变位置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新生儿发热有哪些类型?
本病暂无分型。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患病率暂无流行病学数据统计。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可治愈。多采用物理降温进行治疗,可缓解或消除发热症状;病情严重、伴有感染时应及时就医,大多预后较好。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彭彬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