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发热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急诊科 儿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新生儿发热治疗

明确病因是关键,针对发热症状多采用物理降温进行治疗,可缓解或消除发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新生儿应慎用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或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的,医生根据病情判断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治疗目标

降低患儿体温,消除精神不振、不吃奶等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1. 通风散热:适用于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保持室内温度舒适,在21℃~23℃左右,脱去过多的衣物,勿用棉被包裹。
  2. 适当休息:患儿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3. 补充水分:频繁多次的喂温开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脱水热时,可喂糖水或5%葡萄糖进行补液。
  4. 物理降温:用冰袋敷额头,可用毛巾包裹,避免刺激皮肤;体温过高时(如超过39℃),用酒精擦拭关节处,后进行温水浸浴5~10分钟(水温比体温低4~6℃即可),再用毛巾擦干全身,如体温未下降,可用毛巾浸温水,多次擦拭腋窝、膝窝、颈部、大腿内侧等不利于散热处,直至患儿体温下降。

药物治疗

新生儿发热一般不建议使用药物,各种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肝肾功能损伤、血小板抑制等);如物理降温无效(体温仍处于40℃以上)或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的,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3]

病因治疗

对于因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反复引起发热。

治疗周期

病因不同,治疗周期也不同,需监测病情变化,直至症状消失。

治疗后效果如何?

  1. 通过规范、有效的治疗后,体温可下降,异常哭闹、不吃奶、皮肤灼热等症状也可减轻或消除。
  2. 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加重,出现惊厥等,还可能引起脑水肿等并发症。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根据病情变化,遵医嘱复诊。不适随诊。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三甲
江苏省人民医院
慢性肝炎(5例) 胆汁性肝硬化(2例)
专业擅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肝衰竭、重型肝炎、自免肝等疑难肝病,中枢神经感染,发热待查,黄疸待查及肠道传染病的诊治
好评率:100% 接诊量:1526
彭彬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科

三甲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黄疸(1例)
专业擅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ABO溶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脐炎,乳糖不耐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喂养问题,新生儿呕吐,新生儿便血,新生儿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症等新生儿常见疾病,小儿发热,小儿咳嗽等。
好评率:100% 接诊量:1675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三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支原体感染(30例) 维生素缺乏(12例)
专业擅长:在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处在生长发育评估,同时在如小儿矮小症与性早熟等问题上,也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最佳时期的选择提供决策的依据。此外,他还精通川崎病的长期随访治疗、小儿心肌炎、各种类型的早搏、心力衰竭、心肌病及胸痛的诊断与治疗,对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也是擅长与诊断与治疗。 同时,还利用其39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精准解读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检查报告。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他能够对医学常见问题及复杂疑难杂症做出科学的决策,这种临床专业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完整且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好评率:99% 接诊量:5337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