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可以治愈,临床治疗常用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孤立局限的病灶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可以治愈,对于远处转移的部分患者也可实现带瘤生存,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
治疗目标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目标为控制复发和转移。
药物治疗
1.H2受体拮抗剂:主要常用药物包括雷尼替丁,奥美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因胃泌素瘤引发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用药后可以有效减少胃酸分泌,从而缓解腹痛、腹泻、呕血、黑便等症状。常见不良反应如腹泻,头痛,便秘,嗜睡等,所以遵循医生的建议用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生长抑素类药物:包括普通生长抑素、兰瑞肽、奥曲肽等,能够抑制大多数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相应激素的释放,用药后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抑制肿瘤的生长,另外也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痛、胃肠胀气、厌食、恶心和呕吐等。
3.分子靶向药物:常用药包括舒尼替尼、依维莫司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适用于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治疗,用药后可显著延长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无肿瘤进展生存期。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口腔溃疡,肾功能衰竭等,对药物有效成分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5]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唯一的治愈手段。
1.肿瘤摘除术、局部切除术:适用于胰岛素瘤和直径≤2cm的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考虑行肿瘤摘除术或局部切除术。
偶然发现的直径≤2cm的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均需手术切除尚有争议,应根据肿瘤的位置、手术创伤的程度、病人年龄、身体状况和病人从手术中的获益,衡量利弊做出选择。
2.减瘤手术:对于直径>2cm或有恶性倾向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减瘤手术仍然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对于可切除的局部复发病灶、孤立的远处转移灶,或初始不可切除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经综合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的病灶时,如果病人一般状况允许,应考虑行手术切除。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高分化晚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低分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选择化疗。前者可选择链脲霉素联合5-FU和/或多柔比星,替莫唑胺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或联合贝伐珠单抗;后者可选择依托泊苷联合铂类。主要作用是杀死体内血液中残留的癌细胞,可以预防肿瘤向远处转移。常见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贫血、血小板降低等等。
治疗周期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需长期持续治疗,肿瘤手术切除后仍可能转移或复发。
治疗后效果如何?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尚不能治愈,积极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若不规范治疗,可出现远处转移,危及患者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所有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为潜在恶性,所以应该进行长期随访。
1.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建议每6~12个月随访1次,随访10年,若出现症状随时复查。
2。对于未行手术切除的低危患者,第1年应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至少3年,之后每年1次。
3.有远处转移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应每3~6个月随访1次,接受治疗的病人随访时间应当相应缩短。
沈晔华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钱瑞琴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郭予斌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