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总体预后较差,容易出现发育迟缓、慢性营养不良等相关后遗症。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减少死亡率。
药物治疗
1.多潘立酮:可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胃肠蠕动功能低下的患儿。副作用包括见头痛、头晕、嗜睡、倦怠、神经过敏或皮肤瘙痒。胃肠道出血、胃肠穿孔患者禁用。
2.西沙比利:可促进胃肠动力,同时可缓解患者呕吐症状,适用于呕吐症状明显的患儿。副作用包括:过量服用引起心动过速。小于34周早产儿慎用。
3.新斯的明:可有效控制症状并促进肠的蠕动,适用于出现麻痹性肠梗的患儿。副作用包括:可能致恶心、呕吐、腹泻、流泪、流涎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慎用。
4.红霉素:是常用的儿科抗感染药物,适用于合并感染的患儿。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口舌疼痛、胃纳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对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1.肠管造瘘术:对于有肠梗阻的患者,可以进行该项手术。将肠管在腹部开一个口,将粪便通过切口引出,缓解肠道的梗阻症状。术后要注意抗感染。
2.肠移植手术:一般在大面积肠坏死等情况下才考虑进行本治疗。但缺点在于,对于新生儿或婴儿实施该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较大。
其它治疗
1.肠外营养:适用于肠道功能较差,不能进食的患者。主要是通过静脉将营养液输入体内,维持患者体内的营养需求。
2.导尿:通过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将膀胱内的尿液导出。适用于尿储留患者。通过导尿可以减轻对膀胱的压迫。
治疗周期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至少需要半年,如果出现并发症则至少需要2年以上。
治疗后效果如何?
该病的总体预后较差,大部分的患儿可因为并发症死亡,即使存活后可能也会出现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多长时间复诊?
本病患者每1~2个月需及时复诊,进行腹平片、甲状腺功能监测、消化道造影等相关检查。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钱瑞琴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贾泽明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