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一般可以治愈。治疗以迅速止血、恢复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及有效规范地纠正贫血为主。如治疗不及时,进行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加重或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目标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目标为迅速止血,恢复血容量,纠正贫血。
抗休克治疗:
1.一般治疗:
(1)绝对卧床: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呕血或咯血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2)心电监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3)留置胃管: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留置胃管,可将胃内容物及血液引出,减少刺激,同时还可以通过胃管灌注止血药物。
(4)留置尿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评估休克改善状况,指导输液、输血速度和量,是补充循环血量时重要指标。
2.积极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输液通道进行补液,可先输入乳酸林格液或葡萄糖盐水甚至胶体扩容剂如706代血浆、右旋糖酐等。立即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失血量>1000ml时,应及时补充全血或血液成分如: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等,输血过程中要认真观察,防止出现输血反应。
药物治疗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药物治疗以止血药物、纠正贫血药物为主。
1.止血药物:根据出血原因不同,可选择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等。
(1)垂体后叶素:垂体后叶素通过对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及其侧支循环的压力,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也可使肺小动脉收缩,肺内血流量锐减而达到止血作用。可用于大咯血或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不良反应为血压升高、心悸、胸闷、心绞痛、尿量减少、尿急、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腹痛等,还可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对本药过敏或有过敏史者禁用。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出血区域小血管强烈收缩、血流量减少而止血;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经胃管注入,夹管30分钟。使用时要随配随用,避免放置时间过长。副作用为药量过大容易导致身体局部组织出现坏死及肾脏血管剧烈收缩,产生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禁用。
(3)血凝酶: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和预防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偶见过敏反应。血液中缺乏血小板或某些凝血因子时,宜在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或输注新鲜血浆的基础上应用血凝酶。
2.纠正贫血药物:贫血严重者可输入浓缩红细胞,轻、中度贫血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
(1)浓缩红细胞:一般认为,血红蛋白浓度>lOOg/L不必输血;低于70g/L可输浓缩悬浮红细胞;在70~lOOg/L时,可根据患者出血是否停止、一般情况、代偿能力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来决定是否输红细胞。输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认真检查血液质量,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2)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人体内源性糖蛋白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适用于急性失血休克得以纠正后的轻、中度贫血。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应用较安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偶可诱发脑血管意外或癫痫发作。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人白蛋白过敏、血液透析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铅中毒等患者以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铁剂:常用的有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注射剂蔗糖铁等。用于急性失血后的轻、中度贫血。口服铁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和腹泻、便秘等,与剂量有关,减少给药剂量和餐后服用可以减轻。注射剂可有局部刺激症状及皮肤潮红、头昏和荨麻疹、发热和关节痛等过敏反应。口服铁剂与制酸药、磷酸盐、含鞣酸的药物或食物、西咪替丁等药物合用,会影响铁的吸收;对注射剂过敏的患者禁用。
(4)叶酸、维生素B12:二者均为B族维生素,无明显副作用和禁忌症,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及红细胞的生成,但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其他治疗:
针对病因的治疗: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原因很多,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病因进行止血和治疗。如外伤者应进行清创缝合止血;内镜介入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治疗脾破裂、宫外孕等内脏出血。
治疗周期
本病经过快速止血、纠正休克、补足血容量后贫血很快会得以纠正。
治疗后效果如何?
本病一般可以治愈。经过积极治疗,补足血容量后贫血很快会得以纠正;如治疗不及时,进行性失血可导致贫血加重或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本病治愈后一个月复查血常规。
王虹
副主任医师
血液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兴东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长沙市中医医院
丁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