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不想吃外卖?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吴佳营养健康
吴佳营养健康

想吃的营养均衡,又不想花太多钱?自己带饭上班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每天做饭实在太费时间,于是,提前备餐(meal prep)便成为了很多上班族的选择。meal prep真的健康吗?上班族如何省时省力又健康地meal prep?
 
meal prep是什么?
 
 meal prep是由欧美兴起,以方便、快捷、一次制备多天食物为主要特点的备餐方式。它传入我国后,非常受年轻人,尤其是健身一族喜爱。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制作方法简单:meal prep主要以焯、煮、烤、快炒等烹饪方式为主,不需要太复杂的烹饪手段,大多数人都能学会。


制作时间较短:meal prep是一次购买几天甚至一周的食材,然后一次性制作较大量后,分成几天食用;无需每天买菜、洗菜、做菜,会大大节约做饭时间。

 

 

完美解决“一人食”的难题:一个人吃饭,做的菜种类多了就会剩菜,菜色少了又不健康,有时还懒得自己做饭,随便对付了事。meal prep 可以让我们一次做较多的菜品,菜色丰富了,又不必担心浪费,是健康又经济的做法。


可以吃的更均衡:如果多花一些心思,meal prep完全可以做到兼顾营养、均衡、美味。
 
meal prep和剩菜有什么区别?
 
meal prep是做一顿吃几天,这种方式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剩菜,而剩菜似乎也总和不健康一词挂钩。那meal prep和普通的剩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它对健康又有什么影响呢?
 
1. 做完直接分盒、加盖、放入冰箱保存,减少了细菌和亚硝酸盐的产生
 
我们担心剩菜的安全性,是因为担心其中的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癌物质。菜肴中的亚硝酸盐,是因为食物中的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只要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方法,就能抑制亚硝酸盐的产生。
 
刚做好的菜肴,亚硝酸盐含量并不高。如果将菜肴放在室温下储存,同时与空气接触,其亚硝酸盐含量、细菌含量就都会上升。
 
无论是剩菜还是meal prep,只要在出锅后立刻分盒,密封后放入冰箱储存,就都不必担心亚硝酸盐问题。而这样保存的菜品,在下次食用前彻底加热,也就不用担心细菌问题了。
 
2. 制备好的菜肴经过放置、再加热后,维生素含量会有部分损失,故需要注意食物搭配以及烹调方式
 
在meal prep中,制备好的菜肴都需要在冰箱中放置一段时间,而后再加热食用。在这一过程中,菜品的维生素含量会有所损失,但其中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则不会有大的变化。
 
首先,最好使用蒸、煮、清炒、烤箱烤等对维生素影响不大的烹调方式;其次,在搭配得当的情况下,meal prep会比外食更健康、经济。
 
meal prep制作要点
 
 1. 主食类
 
▪ 选择全谷、薯类等维生素含量更加丰富的食材,以弥补长时间储存带来的维生素损失。
 
▪ 米饭,特别是全谷类米饭比白米饭口感更硬,应该在出锅后立刻分盒并密封,入冰箱冷冻,吃时也应蒸熟或者加盖微波炉转熟,以免损失水分后口感更硬。

 


 
▪ 面食(馒头、包子、饺子等)可以一次做好后,冷藏室中储存2天的量,余下的放入冷冻室中,可以保存1月左右。
 
▪ 玉米、山药、红薯、芋头等食物,可以一次蒸多一些,48小时能吃完的放入冷藏室,其余的放入冷冻室储存即可。
 
▪ 自己做的面包,应放在常温下,视温度可保存2-3天左右;吃不完的应放入冷冻室,吃前再用多士炉或烤箱烤热即可。
 
2. 肉食等高蛋白食品类
 
▪ 肉类可以一次准备一周的量,应该多一些肉类品种。一周中,鱼虾等水产、禽类、畜类的瘦肉都应制备,不可只准备某一种的。
 
▪ 与主食类似,冷藏室中只放置48小时能吃完的肉食,其余的应分小份后冷冻。
 
▪ 冷冻后的肉食,吃前应提前一晚从冷冻室放入冷藏室,缓慢解冻,且应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85℃以上。
 
▪ 不用或尽量少用肉制品,如各种肠、培根、火腿、小肚等,购买新鲜肉类自己制备为佳。
 
▪ 豆制品容易受细菌感染,应彻底加热后食用;散装豆腐可以蒸透后分小块,放入冷藏室中保存48小时;或者做成冻豆腐食用。
 
3. 蔬菜类
 
▪ 蔬菜最好三天一买,先吃不易保存的绿叶菜,然后是瓜果类蔬菜,最后吃容易储存的根茎类蔬菜。
 
▪ 茄子、南瓜、萝卜等蔬菜,可以烹饪后立刻密封,冷藏室内储存2天;
 
▪ 叶类蔬菜最好当天加热,当天食用;如果时间来不及,可在前一晚烹调好,出锅立刻密封,入冷藏室保存;
 
▪ 如嫩豌豆、嫩蚕豆、甜玉米等,可以一次多购买一些,分小份冷冻保存,吃前水中焯一下即可;
 
▪ 如香椿、豆角等蔬菜,可以一次多买一些,水焯后,分成小份,冷冻储存,吃前取一份,彻底加热即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