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女孩就诊
案例前情九月中旬的一天。天气乍冷。我的心理诊室外来了一对父女。父亲看起来格外焦虑,眉头紧锁,反观女儿,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一米六的身高,身材苗条,清纯秀气,表情淡然,手上戴着的红色线手套在这个季节却稍显突兀,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刚进入室内,不等我开口,女儿便支开了父亲“你去买点水来。”随即她安静地坐在了我的对面,脱下了手套,将双手放在了桌子上。触目所及,从掌心开始的一道道横行划痕,新旧不一。“疼吗?”我问她。“划着玩,不疼。”“可以说说吗,关于这些。”她看起来很淡然,我似乎能听得到这平淡语调的背后有那么多未曾诉说的的话儿,尽可能让自己平静而好奇,不带任何指责和批判的意味。“昨天她删了我好友,我就去跳楼了!我不想失去她……”跳楼,这个精神心理科里值得高度警惕的字眼让我心中一沉,危险度评估格外需要重视。所幸她现在在我的面前,也愿意寻求帮助获得改变。我以小麦代称她,小麦有强烈的倾诉愿望,不等我发问,主动说起她的经历以及那个“她”来,侃侃而谈,条理分明。
关于小麦小麦是独生子女,6 岁上小学之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是公务人员,重男轻女,脾气暴躁,对不听话的小麦有时打骂吼叫。在辅导女儿作业时,因小麦未能理解知识点,曾暴躁的把小麦头往桌子上撞,小麦称在记忆中,父亲还曾把其举到阳台作势要往下扔。小麦曾向母亲求助,但母亲把房门锁住拒绝与其交流。母亲很少与小麦交流,喜好直接下达指令。小麦自己喜欢吉它,弹的很不错,但父亲觉得她不学无术,把吉它当众砸碎,并把一些女儿喜欢的课外书剪烂。夫妻两经常为管教孩子意见不合,冲突不断。小麦初中时情绪逐渐变差,常感到阵阵空虚感,也很少有朋友,即使有一两个朋友也是同样因家庭问题感到苦恼的,这是她们之间仅有的共同话题。小麦也会尝试与其他同学交流,但总是以失败告终,无法建立好的同伴关系。小麦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与外界相处,只能将关系建立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坏脾气,毕竟爸妈都是火爆脾气。进入青春期的的小麦跟父母关系很紧张,沾火就着,多次冲撞父母,总是感到不开心,在碰到难以解决的冲突时,小麦一感到焦躁愤怒忧郁等就会采取割伤自己双手及双臂的行为,自称心情忧郁时却哭不出来,只能自伤给家人看,自伤后反而心情会平静些。小麦对自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以此来报复父母,惩罚自己,另一方面是以自己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来告诫好友,让她们打消想死的消极念头。”然而,在知道小麦自残的情况后,同学们对她更是避之不及,小麦的情绪愈发不稳定。初中和高中阶段小麦历经三段感情,她会很快进入恋爱状态,感觉对方就是拯救自己的男神,但是过不了多久又会怀疑对方的感情,把男友说成渣男,每次分手都闹得轰轰烈烈,伴有绝食,自残,暴食,摔砸东西这些激烈行为。那个“她”高考结束,小麦如愿离开了那个令自己不开心的家,在外地念了大专。新的环境,新的朋友,让小麦很是渴望,如己所愿,她在开学后不久参加老乡会活动时认识了邻校的一个学姐,学姐愿意听她说话,关心她的感受,在发现她自残的疤痕后去安慰她,甚至刀子嘴豆腐心的责骂她不该这样不珍惜自己。小麦很快感觉到这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学姐是最关爱自己的人了,并且一段时间以来小麦都没再划手腕了。说到这位学姐时小麦眼睛都在放光。“你看,这手套是她织给我的,你知道吗?这是一种妈妈一样的感觉,很温暖。”于是只要没有课,小麦就往学姐宿舍跑,手拉手购物,一起食堂吃饭,形影不离,还会嫉妒学姐原有的朋友,希望自己粘她的更紧些,不让他人可以插进来。一旦学姐没时间陪自己,小麦情绪就会低落个几天,想象着学姐又有新的朋友了,但是她尽量控制着不发火,因为她觉得这次找到了不一样的友情。用她的话来说,“这次,我不想自己再把它搞砸了!我很珍惜这份缘。”天不遂人愿,昨晚,因感受到舍友的集体排斥,但是,小麦再次难以控制的大发雷霆,当着她们的面划伤手腕的多处皮肤,随后捧着渗血的手就哭着冲出去要找学姐,却被学姐楼下的宿管阿姨拦下,学姐电话里告诉她“你这样冲动不理智我以后怎么跟你交往?快去校医院包扎好再说!”小麦不休不饶,哭着闹着非要见面,惊动了整个楼层,学姐劝说不成,最终删了她好友。出离愤怒的小麦在朋友圈里写下“告别全世界”随后冲回到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平台,就要跳楼。所幸,舍友们不仅报了警,也报了学生处,这于是就成了一桩自杀未遂事件,也被部分人当成了一出闹剧。关于事情的经过小麦可以清楚的叙述,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解释“我跳楼也是想挽回她的,我是跳给她看的!可我这次真的是想治治这脾气上来控制不住的毛病,我不想学姐她离开我。”死给你看,你才会关注我小麦的生活怎么总是冲突不断?她一交友怎么最后都是以一地鸡毛收场?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小麦的人格特质,小麦的这种人格形成一部分跟遗传有关,小麦先天个性刚烈;一部分是跟家庭教养有关,父母不善于沟通,夫妻两人的相处模式本就是剑拔弩张,而对孩子,父亲严厉、母亲忽略,小麦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是她的出生就是不被期待的,是随时会被抛弃的,自己心爱的东西会随时离她而去(如同自己的吉他和课外书)的。生命早期这种慢性的创伤性体验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信任他人的能力受损,情感失调,如过度敏感或多变,人际关系混乱,对痛苦的耐受能力下降。基于以上,它发展成为了一种精神障碍,即边缘型人格障碍。它带来的是这样一种待人接物的模式: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身边人或事视作绝对的好或坏;让人感到空虚,找不到自我;让人情绪极端、变化快。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易冲动、自我厌恶、对被抛弃感到极端恐惧,这些都可能使他们前一刻急切的想与人发生联系,像八爪鱼一样抓住身边人不放,如潮水一般汹涌的爱要把身边人淹没,但后一刻又很快担心被抛弃,于是会用过分的言语行为去操纵身边人。知乎上一段关于与边缘性人格障碍谈恋爱是什么体验的回答中,我觉得最贴切的有这样一句:与他们恋爱,你将在一天之内,感受春夏秋冬,阴雨晴雪,天堂地狱。部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有反复自残行为,大众一般会认为他们“作”,即使自残自杀,也会被视为就是在寻求关注。小麦那刻自杀背后的含义似乎是“死给你看,你才会关注我”。
心理医生有话说边缘型人格障碍,它是如此的难以琢磨,又让自己和身边人抓狂,治疗难度极大。在小麦说完她的故事之后,我劝说她入住了开放式病房。哪怕是仅有自杀姿态,我们也不能忽视她实施的自杀行为,有科学研究证实,十分之一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完成了自杀。无论何时,保证生命安都是第一位的,所以,面对这个号称治疗师职业生涯的最大杀手“边缘性人格障碍”,我们只有艰难迎战! 所幸小麦愿意在家人陪同下住院,这样我们有药物辅助,可以短期内先降低小麦的冲动性,后续将会协同咨询师开展系统家庭治疗。小麦无疑是幸运的,她有着想要改变的坚定决心,有愿意一同成长的父母,有家人的接纳与陪伴,也有精神心理科专业人员的抱持、涵容,支持性陪伴、共情性理解,相信我们可以和小麦一家人联手,对边缘线人格障碍奋勇宣战,打上一场不抛弃,不放弃之持久战。完成此文这一刻,我欣喜的听到父亲买了一把新吉他送到了病房,病友们很开心的听了小麦弹奏,病房也开了正念团体,心理调适宣教课也在每周规律进行中,家庭关系的重组,辩证行为疗法的实施,已经使小麦焕发出一丝丝生机。小麦,我最想对你说的话是:人生第一次入住精神病院,这其实比你跳楼那一刻更需要勇气!相信你会把这次住院经历当成一次新生的开端,长路漫漫,愿向阳而生,灿烂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