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牛排,却暗藏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牛肉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比较健康的食物,甚至可以说是肉类的首选,因为它富有大量的蛋白质,而且脂肪含量很低。可是今天我们却要告诉大家牛肉并不可以毫无顾忌的吃,它会伤害我们的肠道健康。这是为什么呢?罪魁祸首到底是牛肉本身,还是其他原因?
烹饪肉类食物,离不开这种东西
肉类食物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材。尤其鱼肉、禽肉、牛羊瘦肉等,既美味,又健康。然而,即便是健康食材,一不小心也会隐藏着致癌危机,尤其是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物质——杂环胺。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吗?其实,杂环胺并不是肉类本身就带有的物质,而是因为我们的烹饪方法所导致的衍生物。
杂环胺是怎样形成的?
杂环胺是经肉类中所含有的氨基酸、肌酸、肌酸酐、糖类等20余种化合物,互相反应生成的一类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和致突变性,可形成于家庭常用烹调温度下加热的肉类中。自1977年首次在烤鱼及其烟气提取物中被发现,目前已在肉质品中分离鉴定出了25种以上的杂环胺。
杂环胺的形成因素
(1)温度与时间:
影响肉制品杂环胺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烹饪的温度与时间。在杂环胺形成过程中,其含量和种类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但在湿热体系中加热时间延长,杂环胺的含量反而会有所下降。
日常生活中,煎炸、烧烤、烘烤、烟熏、卤煮等加热方法温度较高或时间较长,而蒸、煮等温和的加热方法温度相对较低;我们爱吃的牛排就是通过高温煎炸或烘烤而成的。
(2)前体物质:
杂环胺由肉制品中的氨基酸、肌酸、肌酸酐和碳水
化合物等前体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经过复杂的反应生成;控制前体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可以起到减少杂环胺生成的作用。
(3)水和脂肪含量:
肉类本身含有很多的水分,而水对于水溶性前体物质具有迁移作用,肉制品在加热烹调过程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水分,附着在肉的表面,进而形成杂环胺。如果在加热过程中防止水分蒸发,可以有效降低食物中杂环胺的生成量。
而脂肪作为肉类在熟制过程中的传热物质,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肉烹饪时间的长短,因此也会影响杂环胺的生成量。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越高,杂环胺生成量越大。
可见,食材不是问题,烹饪方法则更加重要,美味的食材配上健康的制作,才能让我们的餐桌更加放心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