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管庄东里医院,作为中国建材总院直属的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是一所国营公立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同时也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医院秉承着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宗旨,常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口腔科、中医科(主治医以上)、妇产科、化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多个专业科室,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其中,神经外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医疗团队。虽然目前科室医生数量尚为0,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管庄东里医院的神经外科将迎来更多优秀的医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诊疗服务。 神经外科主要针对以下疾病开展诊疗工作:脊髓良性肿瘤、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创伤性小脑出血等。我们深知,这些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巨大,因此,管庄东里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管庄东里医院神经外科,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科室,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患者的到来。在这里,您将感受到家的温馨,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我们期待您的光临,共同守护您的健康。

神经外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张东
张东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病区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和老年脑肿瘤的诊疗,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主要社会任职为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科技攻关等重大科研计划。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
陈国容
陈国容

研究生毕业参加临床工作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显微手术及神经内镜手术中具有较高造诣,手术细腻,疗效确切。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手术治疗)、鞍区病变(垂体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等的显微及内镜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脊髓椎管肿瘤、脑出血、颅脑外伤诊治
龙文勇
龙文勇

龙文勇,男,医学博士。2008年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八年制。2014年经学校选拔并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Methodist研究中心从事两年基础研究,关注于胶质瘤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及免疫治疗。回国后师从袁贤瑞导师,2017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在Advanced Science,Cancer Research,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Medicine,Journal of Big Data,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和Cancers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2篇,总他引次数超过620,H指数1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每年参与完成200余台脑肿瘤和脑血管病手术,对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脑肿瘤(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神经鞘瘤)和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狭窄,脑梗死)等病的诊断和治疗。
邹朦
邹朦

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在医学院本科学习。 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2011年7月至今在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肿瘤,脑梗塞,脑血管疾病,头痛,头晕,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聂晶
聂晶

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以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为代表的鞍区肿瘤的内镜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鞍区肿瘤的围手术期内分泌重建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鞍区肿瘤的内镜、显微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内分泌重建
顾文韬
顾文韬

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师从车晓明教授,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2021-2022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全球临床研究学者。临床上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科工作,擅长脊髓脊柱亚专科疾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每年开展各类手术近500台,包括脊髓肿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海绵状血管瘤,椎管内(外)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颈椎病,颈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获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

好评率:94%

立即咨询
擅长神经外科脊髓脊柱亚专科常见疾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 脊髓肿瘤,椎管内外肿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脊膜瘤等。2.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等。3. 颈椎病,颈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腿疼痛等。
张烁
张烁

神经外科学博士,师从赵继宗院士,王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脑出血及缺血性卒中。2022冬奥中国国家队医疗保障团成员,目前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多篇。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治,手术后并发症如脑积水,颅内感染,颅骨缺损的治疗。脑血管疾病: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烟雾病血运重建及围手术期出血风险评估。
王超
王超

王超,男,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201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9-2020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熟练掌握了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脊髓肿瘤、癫痫以及脑积水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在神经内镜下的各种微创手术(如脑出血、垂体瘤)以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神经功能疾病的手术治疗。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熟练掌握了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脊髓肿瘤、癫痫以及脑积水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在神经内镜下的各种微创手术(如脑出血、垂体瘤)以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神经功能疾病的手术治疗。
石林
石林

石林博士,男,38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神经修复学会委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擅长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每年参与手术300-400台,已完成两项国家级课题,发表SCI期刊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10分,获批5项专利,2019年获北京天坛医院“青年科学家”称号。目前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合作研究脑部神经元级别电生理活动与认知行为学的关联性及机制。2021年获第二届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优胜奖,2021及2022年日本神经科学学会Travel Award奖获得者。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帕金森病 癫痫 神经肿瘤活检
韩利章
韩利章

山东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博士毕业,曾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留学2年,参与各类手术2000余例 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证书 山东省老年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 中国神经脊柱学会(CNSA)青年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脊柱脊髓专委会秘书及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椎管肿瘤、脊髓肿瘤和脊柱疾病(颈腰椎间盘突出、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脊髓栓系,先天性脊髓脊柱肿瘤);显微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脊柱外伤的治疗。
神经外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神经外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神经外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小史医生最近在林林总总的资讯中看到一则《8年前烟草制流感疫苗成功,这回又要用烟草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消息,而文章的网友评论也不时有支持和叫好的声音。
    小史医生不由皱了下眉头:果然还是标题党吸引眼球啊!
    那真的像所说的“用烟草能治愈新冠病毒呢”?断然不是啊!这篇资讯大致讲的是美国某烟草公司用基因编辑后的冠状病毒来感染生长迅速的烟草,看烟草是否能制造出抗体,以供制造针对病毒的疫苗。
    举个例子——ZMapp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前些年流行的另一个病毒——埃博拉。这种以烟草提取成分进行治疗的综合疗法,曾被用于研发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ZMapp。美国马普(MAPP)生物制药公司研发出疫苗ZMapp,在没有进行人体临床试验的情况下,本着FDA(美国联邦食药监局)的“同情原则”,药物被用于治疗感染埃博拉的2名美国医护人员,结果这2名患者情况开始好转。
    然而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并没有ZMapp通过安全性测试的消息,最后也没有大量投入生产该疫苗。疫苗从研发到测试再到生产需要经过非常科学和严谨的流程,仅因为2名感染者的病情好转并不能代表这个疫苗的安全。就算测试到最后该疫苗有一定效果,也可能意味着当其疫苗几近完美的时候,疫情可能已经过去了。而且,跟埃博拉病毒一样,一些疫苗不能保证对所有病毒链都百分之百有效。
    本质还是“偷换概念”
    那么回到这条资讯,文中的“烟草”又扮演什么角色呢?简单了说烟草其实就是一个载体,通过对将基因倒入烟草的叶片,使叶片产生预期的“植物抗体”蛋白,最后蛋白从植物中被提取出来并提炼成血清,用于疫苗的研发和测试。
    但是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识破这个“偷换概念”的手法,“用烟草研制疫苗”≠“吸烟有益健康”。
    对于“吸烟”和“健康”之间的矛盾无需多言,我再举个例子。前几日,中国天津大学的团队宣布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以酿酒酵母为载体,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点产生抗体,通过口服途径免疫。
    我们假设,也希望这个通过酿酒酵母研发的疫苗有效,但是这就意味着闭门酣歌能够免疫吗?我们买一罐酒酿回去,吃酒酿汤圆吃个够,能够免疫吗?
    他们从烟草中提取并研发出疫苗,然后你吸烟吸个痛快,能免疫吗?
    忽悠你的不是烟草,是烟草公司
    如前文所述,疫苗的研发有较长的研发和测试周期,且是需要在专业机构的主导下进行临床试验和质量控制的。而这次所谓的“从烟草中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竟是由美国的烟草公司着手进行的。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嗯!
    随着对烟草管制的加强,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烟草业的业绩逐年下滑,因此不少国外的烟草公司在寻找其他的突破口,而医药则是他们比较看重的转型目标。老实说我们其实并不用排斥此类“烟草中研发疫苗”的研究,毕竟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有害的,关键在于如何其利用。但是将烟草制成卷烟,致使每年有数百人因吸烟罹患肺癌、结核病、哮喘等疾病,我们拒绝!
    至于这次烟草公司研发疫苗,不足以代表他们已经成功转型医药行业,倒更像是一次炒作和热点营销。
    言归正传,请尽早戒烟
    疫苗的开发滞后于疫情是这些年来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一个窘境。我们期待疫苗能够最快速的开发出来,能马上用于遏制疫情蔓延和保护易感人群。
    但我还是要提醒各位烟民:吸烟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吸烟产生的二手烟对周围的人也存在健康威胁。为了能够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最重要的是远离烟草,尽早戒烟。此外,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也是必要的,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佩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不聚集。
    有了科学防治,其实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骗你深陷疾病的“旋涡”。

     

  • 肝脏的病变包括病毒性的乙肝、甲肝、丙肝,和非病毒性的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多种肝病。

    百度一下会有很多文章煞有介事地解说肝脏不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其实大部分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根本不特异的,比如有的文章说,肝脏不好的时候会有指甲的变化,但是临床上没有医生会去用这个作为肝脏问题的参考指标。

    还有的文章说的肝掌、蜘蛛痣等,其实是肝硬化代偿期的症状,而肝病真正发展到确诊肝硬化的时候就已经不能认为是肝病的早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硬化的实质是原来细胞和组织都坏死了,原有肝功能结构遭到了破坏,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不可逆的,各种治疗手段只能是保护肝脏不继续恶化,避免并发症等,已经失去了早发现早干预的意义。所以为什么不早早改变生活方式,要反复地伤害自己的肝脏呢?

    肝病早期的症状主要是:

    1 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2 黄疸型肝炎会出现小便发黄,这个黄区别于水喝少的那种黄,是发橙或者偏棕褐色;

    3 有些病人会出现胃肠道的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4 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会有发热等类似流感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说是比较隐蔽的,也没有什么特异性,某些症状可能是肝的问题也可能是胆的问题,也可能是胰或者胃的问题,非专业人士要想去分辨是很困难的。所以一怀疑自己有肝病,最好就是去医院体检。


    因为最常见的肝病是慢性乙型肝炎,所以做乙肝两对半、肝功能是必须的。如果你还喝酒,酗酒,那么是酒精性肝炎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你同时有乙肝,又酗酒,那你距离肝功能受损、肝硬化的日子就不远了。

    体检,能让我们很早就发现问题。但这也不好,因为有时候一丁点的问题,普通人都会抓住不放,杞人忧天,睡不着觉。比如肝囊肿,肝囊肿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除非是巨大的肝囊肿,顶到肝包膜了。很多人体检做B超发现:咦,肝脏有囊肿哦,而且还不止一个,怎么办?就开始失眠了。其实,小的肝囊肿根本不需要治疗,但是医生可能没有更多时间告诉他,他回来搜搜百度,百度各种说法都有,有的甚至说肝囊肿会癌变,你说,他还能睡得好觉么?

    不过肝脏病变确实危害比较大,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对于病毒性肝炎可以接种疫苗,其他的肝病,主要是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营养、不要摄入太多油脂、不要抽烟喝酒、不要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不要给肝脏增加负担,比如一些护肝保健品其实不能随便乱吃。


    点击这里,线上咨询,一次问诊三天有效哦

    本文由吴娟医生支持。

    吴娟医生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协和医院学习进修和规培,现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专注研究和治疗各种肝病,她服务耐心细致,专业严谨,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保持着五星好评的记录。


  • 点击查看
    å

    误区 1:勤奋洗脸,清洁产品不换季

    告别高温夏天,不再油光满面,如果你还如夏天般用强力清洁产品洗脸,会让脸越洗越干,且更易引起敏感症状,如泛红、脱皮、瘙痒等。此时应收起皂类(或含皂碱)及含果酸、水杨酸等成分的洗脸用品,避免使用磨砂洗面奶,改用成分单纯、温和的保湿洗面奶。一天洗脸不宜超过两次,水温更不能太高,否则热水会破坏皮肤的皮脂膜,降低表皮保水能力,刺激脸部毛细血管扩张,让人觉得干痒、不舒服。

    误区 2:每星期去角质

    虽然去角质可以帮皮肤重拾光彩,但过于频繁地去除角质(例如每周做 1 次以上),或同时使用好几种去角质产品,会让角质层变得越来越薄,失去储水及抵抗外界环境伤害的能力。

    寒冬时节,保养偷点懒也无妨。把去角质间隔的时间拉长一点,对皮肤反而更好。即使是油性皮肤,一两周去一次角质就可以了;皮肤本来就偏干的人,甚至可将时间拉长到每月 1 次。

    误区 3:只搽化妆水保湿

    由于讨厌脸上油乎乎的感觉,很多人根本不碰含油保养品,洗脸后只搽保湿化妆水,以为这样皮肤就会水嫩透亮,却不知如此非但不能吸饱水,反而令肌肤更干。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后续的锁水产品,化妆水很快就会蒸发,尤其当外界很干时,蒸发的速度会更快,甚至还会一并带走脸部皮肤原有的水分。冬天宜选择不含酒精的产品(较少刺激性),且趁脸部还湿润时,赶快搽上保湿产品,并再上一层乳液或乳霜,以及时锁住水分。

    误区 4:频繁喷矿泉喷雾

    补水平日保养时,有人喜欢随身带一瓶矿泉喷雾,以便随时拿出来喷一喷,舒缓不适。其实这样反而可能吸干皮肤原有的水分。

    虽然保湿矿泉水含有微量的矿物离子,的确可以补充水分,但由于不含能锁水的保湿成分,所以经常事倍功半。如果喷的次数太频繁,同时又没有搽乳液锁住水分,会让皮肤陷入干――湿――干的恶性循环。

    误区 5:天天敷面膜

    面膜并非创造水嫩皮肤的“万灵丹”,况且,如果其中含有酒精、果酸等成分,敷得太频繁会刺激脸部肌肤,令其变得脆弱。冬季最好使用成分单纯的保湿面膜,每周敷一两次,每次时间不能太长,约 15―20 分钟即可。不要等到整片面膜都干掉再拿下来,否则水分蒸发,根本起不到保湿作用,之后,要记得赶紧搽上乳液或乳霜锁住水分,保湿才算大功告成。

    误区 6:迷信某种保湿成分

    接触任何一种保湿成分时,都必须考虑两件事:一是本身肤质是否适合;二是如何使用,以及需要搭配其他什么成分,才能真正做好保湿。选择保湿产品时,最好能花些时间看看它的成分标识,尽量保证其含有多种类型的有效成分,例如一瓶同时有“吸水”和“锁水”功效的保湿剂,就会比较好。

    误区 7:油性、“痘痘族”不用保湿

    “痘痘族”或油光满面的人,常嫉“油”如仇,拒含油保养品于千里之外。事实上,皮肤的出油量和角质层的含水量是否充足,没有绝对的关系。油性皮肤的人不一定就不缺水,因此,根据皮肤状况适时调整所用的保湿产品,还是很有必要的。“痘痘族”也不是完全不能碰乳液,在皮肤变干燥或脱皮时,就可视情况使用乳液加强保湿。

    误区 8:疏忽防晒

    冬天阳光和煦,但这并不代表没有紫外线的威胁。而且,忽略防晒会让皮肤本身的保水能力变差。出门前一定要搽上些防晒产品。一般来说,办公室一族使用 SPF(防晒指数)15―SPF30 的产品就足够了。

  •  

     

    特别感谢

    该科普文章医学专业性内容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骨关节外科 岳冰(主任医师)提供/审核

  • 甲状腺超声报告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内容。#甲状腺 #甲状腺结节

  • 哪种情况属于Mondini #畸形?#龚树生 #医学科普

  • 1. 糖尿病患者与一般人群对宏量营养素的需求是否不同?

     
    答:对于所有人群或具有糖尿病风险者来说,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并没有理想的比例;因此,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当基于对当前饮食模式、偏好和代谢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
     
    不论热量来自于何种比例宏量营养素,总热量都应该适当以达到体重管理目标。此外,个体化的宏量营养素组成取决于个人情况,包括代谢目标 (血糖、血脂等)、体力活动、食物偏好和可及性。
     
    2. 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如何?
     
    答: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低添加糖/脂肪/钠是理想选择。人体所需的最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尚未明确。
     
    3. 糖尿病患者中膳食纤维需求量是多少?
     
    答:糖尿病患者应当摄入至少为美国饮食指南(DGA)2015~2020 的膳食纤维推荐量 (最少 14 g/1000 千卡),至少一半的谷类食物为全谷类。
     
    其他膳食纤维的来源包括非淀粉类蔬菜、牛油果、水果、浆果以及豆类如大豆、豌豆和扁豆。
     
    一些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过 50 克膳食纤维可使得糖化血红蛋白适度降低 0.2%~0.3%。但过多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可能会导致胃肠胀气、腹胀和腹泻。与膳食纤维补充剂相比,鼓励通过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来达到推荐摄入量,可同时补充微量营养素和植物素等。
     
    4. 使用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管理饮食对血糖有影响吗?
     
    答:GI 是预测餐后血糖的重要指标,可以预测餐后血糖峰值水平、最大血糖波动和血糖反应曲线属性。
     
    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风险人群关于 GI 和 GL 的两项系统综述结果显示,两者并未对糖化血红蛋白产生显著影响,对空腹血糖的影响不一致。此外,不同研究对低/高 GI 食物的定义不同,导致临床中如何应用 GI 和 GL 无法确定。
     

    5.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总需求量为多少?

    答:目前对无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摄入不同量蛋白质影响的研究很少。

    一些研究对比不同蛋白质摄入量对糖尿病相关结局并无差异。一项为期 12 周的研究比较了热量来自于蛋白质比例为 30% 和 15% 的情况,结果显示 30% 组在体重、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用量均得到改善。

    一项 Meta 分析汇总了至 2013 年为期 4~24 周的研究,高蛋白饮食计划 (占总能量的 25%~32% vs. 15%~20%),可更多减轻 2 kg 体重,更多降低 0.5%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等无显著差异。

    6. 糖尿病患者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为多少?

    答:美国国家医学院(NAM)为成人饮食中总脂肪摄入量定义了一个可接受的宏量营养素分配原则,即占总热量摄入的 20% 至 35%。

    然而,与低脂饮食相比,以总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替代某些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在血糖和某些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方面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更大改善。

    饮食计划中脂肪的种类或质量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结局,而不只与总脂肪摄入量相关。应尽可能减少含有合成反式脂肪的食物。反刍动物的反式脂肪是存在于肉类和乳制品中的天然物质,不需要清除,因其含量很少。

    机体可产生足够的胆固醇来满足生理需求和结构功能,因此不需要通过食物摄入胆固醇。

    虽然 DGA 的结论认为,现有证据不支持限制一般人群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量,对其他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的准确推荐并不清晰。

    胆固醇摄入量与血胆固醇水平相关,但与心血管事件无关。对于糖尿病患者饮食中胆固醇、血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明确。

    7. 脂肪在预防 2 型糖尿病中起什么作用?

    答: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与 2 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补充 Omega-3 脂肪酸除在甘油三酯外仍有其他一些获益;补充二十碳五烯酸 (EPA) 可改善餐后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分泌能力和内皮功能,在他汀药物治疗基础上补充 EPA 可降低复合心血管疾病结局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

    地中海饮食模式 (补充特级初榨橄榄油或坚果) 可降低基线心血管风险较高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摄入来自于特定食物,如乳制品、椰子油和棕榈仁油中的饱和脂肪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

    饮食模式

     

    8. 糖尿病前期管理、预防 2 型糖尿病特异性饮食模式有哪些?

     

    答:地中海饮食、低脂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研究证据最为充分。

     

    PREDIMED(地中海饮食预防医学研究)是一项大型 RCT 研究,结果显示地中海饮食相对于低脂饮食在预防 2 型糖尿病方面效果更优(风险更低 30%)。

     

    多项流行学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素食、预防高血压饮食(DASH)与更低的 2 型糖尿病风险相关,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则无显著作用。

     

    一些预防 2 型糖尿病 RCT 研究显示低脂饮食可降低体重、提高糖耐量,有些显示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基于目前证据有限,尚不能确定哪一种为糖尿病最佳饮食模式。

     

    9. 目前证据支持糖尿病管理最佳特异性饮食模式吗?

     

    答:目前有大量临床研究,但未显示何种饮食模式对糖尿病结局最佳。对于不同饮食模式的选择,应关注以下几点:

     

    强调非淀粉类蔬菜;

     

    最低摄入糖及精制谷类食物;

     

    尽可能选择全谷类食物。

     

    能量平衡和体重管理

     

    10. 糖尿病患者的最佳减重计划有哪些?

     

    答:针对糖尿病患者不同减重饮食计划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无法给出最佳推荐,需要个体化的糖尿病营养治疗方案。

     

    11. 限制能量并起到减重效果的饮食模式对 1 型糖尿病患者有哪些作用?

     

    答:饮食计划中限制热量、降低总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和瘦肉蛋白可对肥胖 1 型糖尿病患者获益。GLP-1RA 和 SGLT-2i 可减轻 1 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但均尚无获批适应症。

     

    甜食

     

    12. 含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吗?

     

    答:总体人群中的含糖饮料消耗量与 2 型糖尿病、体重增加、心脏病、肾脏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和龋齿呈正相关。

     

    一项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进展为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26%。而将等量的水替代含糖饮料可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达 7%~8%。

     

    13. 甜味剂有何影响?

     

    答:FDA 审查了多种类型甜味剂的安全性,并批准在一般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中使用。

     

    在使用甜味剂降低总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时,更应注意避免从其他食物摄入额外热量。

     

    酒精类

     

    14. 酒精类对糖尿病相关结局有何影响?

     

    答:告诫糖尿病患者饮酒后可能出现低血糖延迟现象,留意低血糖症状、体征,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时。强调饮酒后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以减少低血糖风险。

    微量元素补充剂

    15. 饮酒增加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吗?

     

    答:系统性综述和 Meta 分析显示适度饮酒可降低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适度饮酒定义为每天 6~48 g,与 2 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 30%~56% 相关,饮酒量与糖尿病风险呈 U 型曲线。汇总分析显示,适量白酒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20%),效果优于啤酒(↓9%)。

     

    相反,流行病学证据显示酒精类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

     

    因此,目前证据并非建议不饮酒者开始摄入酒精。

    16. 微量元素对糖尿病相关结局有何作用?

     

    答:若无潜在缺乏,补充多元维生素或矿物质对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获益尚无证据支持,不推荐常规服用。

     

    未达到降糖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微量元素缺乏的风险升高。特殊患者,如备孕、乳糜泄、老年、素食主义者等可能需要调整多元维生素补充策略。

     

    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铬补充可有益于糖脂代谢,但证据等级较低。临床研究显示的镁/维生素 D 补充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获益存在争议。但很多证据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与镁相关。

     

    17. 营养补充剂、中草药对糖尿病管理的作用有哪些?

     

    答:常规服用铬、维生素 D 或中草药补充剂,如肉桂、姜黄、芦荟,对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获益尚无证据支持,因此不推荐常规服用。

     

    18. 二甲双胍影响维生素 B12 水平吗?

     

    答:二甲双胍使用与维生素 B12 缺乏相关,特别是伴有贫血或神经病变的患者,目前机制尚不明确。推荐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包括每年评估维生素 B12 状态,若存在缺乏应进行补充。

     

    医学营养治疗与降糖药物

     

    19. 如何根据胰岛素类型、使用强度调整营养治疗?

     

    答:1 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强化胰岛素治疗时计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改善血糖。

     

    使用固定胰岛素剂量的成人,摄入碳水化合物也要定时定量才能改善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

     

    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混合饮食,应谨慎调整胰岛素用量,因可能出现延迟性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和连续自我血糖监测是指导胰岛素使用的最佳方式。

     

    营养治疗在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和管理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

     

    20. 综合性糖尿病营养治疗支持降低心血管风险因素吗?

     

    答:优化血糖、血压、血脂的糖尿病饮食模式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

     

    21.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或具有高风险者的脂肪摄入有什么建议?

     

    答:总体上以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

     

    劝告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模式改为低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可改善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推荐一般人群每周进食两次鱼(特别是多脂鱼),也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总脂肪:

     

    两项系统性综述显示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较低脂饮食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在降低血糖、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方面更有获益。

     

    饱和脂肪酸:

     

    DGA 2015-2020 推荐以单/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且供能占比<10%。降低饱和脂肪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降低心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认为,以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一项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由 17% 降至 9% 可降低 17% 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风险,但对脑卒中、心血管相关/总死亡率无关。

     

    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纳入人群包含了 7% 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总死亡率呈负相关。但 PREDIMED 研究结果显示,单/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相关,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相关,且以单/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般情况下,以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坚果)替代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以碳水化合物替代饱和脂肪酸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也显著增加甘油三酯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一项纳入 9 项 RCT 研究的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坚果等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体重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另外一项系统性综述结果显示,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方式可降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重和收缩压,并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于一般人群推荐含长链ω-3 脂肪酸 EPA、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食物,如多脂鱼,也推荐于糖尿病患者,因这类脂肪酸对脂蛋白、预防心脏病和总体健康结局获益。

     

    素食主义者可从亚麻、核桃、豆类中获取亚油酸 ALA,可有益于心血管疾病,但证据尚不足。

     

    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推荐补充 EPA、DHA 以预防心血管事件。ASCEND(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研究)和 VITAL 研究(维生素 D 和ω-3 脂肪酸研究)结果显示,每天补充 1 gω-3 脂肪酸对糖尿病患者无心血管获益。

     

    参考资料: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2019 May;42(5):731-754. doi: 10.2337/dci19-0014.

  • 对于进展期胃癌来说,目前推荐的手术方式为 D2 根治术,主要包括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3 种。

    胃要切多少,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一般要切除胃的 3/4-4/5,然后进行淋巴结清扫(不同部位,清扫范围不同:第 1 组 贲门右区;第 2 组贲门左区;第 3 组沿胃小弯;第 4sa 组胃短血管旁;第 4sb 组胃网膜左血管旁;第 4d 组胃网膜右血管旁;第 5 组幽门上区;第 6 组幽门下区;第 7 组胃左动脉旁;第 8a 组肝总动脉前;第 9 组腹腔动脉旁;第 10 组脾门;第 11p 组脾动脉近端;第 11d 组脾动脉远端;第 12a 组肝动脉旁;第 12p 组门静脉后;第 12b 组胆总管旁)。最后进行消化道重建,根治性远端胃是将残胃与小肠进行吻合,根治性全胃是将食管与小肠进行吻合。

     

  •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需要紧急就医的病人。直到那天,我突然感到胸中间一阵剧烈的疼痛,仿佛有一把刀在刺穿我的心脏。这种疼痛持续了好几天,甚至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缓解疼痛,但都没有效果。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我首先想到的是使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通过搜索引擎,我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平台,并选择了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咨询。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然后建议我立即去医院做CTA检查,考虑可能是胸主动脉夹层。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害怕。胸主动脉夹层?这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疾病吗?我开始后悔没有早点去医院就诊。

    医生告诉我,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需要到市级以上三甲医院就诊的疾病。由于我当时在无锡市,医生推荐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和鼓楼医院。听到这两个名字,我心中一沉。南京离我这里还有那么远,怎么办?

    我决定先去当地的芜湖医院看看情况。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平扫CT,但结果并不是很明确。医生说需要做主动脉CTA才能确定诊断。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幸好,我还记得之前的线上医生建议我挂急诊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于是我挂了急诊外科,并等待了几个小时才被叫进去。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开始回想起我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医生说如果有明显疼痛症状和血压变化,建议我拨打120急救电话联系救护车入院。现在想来,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因为我当时的疼痛已经很明显了,血压也在波动。幸好,我及时采取了行动。

    最终,我被转运到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治疗。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我的胸主动脉夹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回想起整个过程,我深深地感激那位线上医生。如果不是他的及时建议和指导,我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 2024年9月5日,13时01分24秒,九江市的王先生(化名)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线上问诊。他的父亲在11月12日发生了一次交通事故,头部磕碰,虽然当时没有明显外伤,但随后出现了头疼等症状。经过多次检查,医生发现老人出现了脑挫裂伤和脑血肿。王先生非常担心父亲的病情,希望通过线上问诊了解更多信息。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王先生详细描述了父亲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生认真分析了这些信息,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解释。通过对话,王先生对父亲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得到了安慰和支持。整个过程中,医生展现了其优良的品质,包括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关心患者的态度。

  • 2024年9月5日,20:03:10

    在济宁市的一家医院,医生正在与一位44岁的男性患者进行线上问诊。患者在2023年12月初因外伤摔倒导致脑出血,经过治疗后于12月31日出院。然而,出院后不久,患者开始出现说胡话的症状,引起了家人的担忧。医生通过详细询问和分析,得出结论:患者的症状是正常的恢复期表现,并非疾病复发或其他严重问题的征兆。医生建议患者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诊,以确保恢复的顺利进行。整个过程中,医生展现了专业、耐心和细心的品质,赢得了患者和家人的信任和感激。

  • 我是一个新手妈妈,五个半月的宝宝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上周五晚上,我的心都碎了。娃娃从床上摔下来,头部起了一个大包,像鹌鹑蛋那么大。我当时就慌了,连忙抱起他,检查他的情况。幸好,他的精神状态并无异常,也没有咳嗽或呕吐的症状。只是那个肿块让我非常担心。

    我本想带他去医院,但由于工作繁忙和疫情的影响,决定先在网上咨询一下。于是我打开了京东健康的APP,选择了线上问诊。医生很快回复了我的问题,建议我带娃娃去门诊看看,必要时可以进行穿刺抽吸血肿。

    我心里还是很焦虑,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安慰我说,如果娃儿一般情况很好,到是无大碍。头皮血肿可以等吸收也可以抽吸,抽吸后期恢复会好点。

    然而,今天是第三天,肿块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有蔓延趋势,已经变成了鸭蛋大小。更糟糕的是,娃娃开始咳嗽伴随呕吐。我再次向医生求助,医生建议我要去照个CT,排除颅内情况。

    我感激医生的建议,决定立即带娃娃去医院。虽然我在异地,但我还是找到了一个离家不远的医院。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确认了头皮血肿,并且排除了颅内出血的可能。

    医生告诉我,头皮血肿是由于外伤引起的,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他们给我娃娃进行了穿刺抽吸血肿的治疗,并且开了一些药物帮助他恢复。

    在整个过程中,京东健康的线上问诊服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不仅让我及时了解了宝宝的病情,还节省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 我最近总是头疼,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一想到可能是脑肿瘤,我的心就像被揪住一样。上个月我还做了头颅CT,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但是这几天的头疼让我开始怀疑CT的准确性。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线上问诊。

    我选择了一个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咨询,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和担忧。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然后问我是否有做过其他检查,是否有劳累、熬夜、焦虑等情况。听到这些问题,我突然想起了前列腺癌脑转移的可能性。毕竟我是一个男性,前列腺癌的风险一直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于是我问医生前列腺癌脑转移会不会引起头疼。

    医生告诉我,前列腺癌脑转移确实可能引起头疼,但这需要通过检查来确定。CT可以排除大部分的脑肿瘤,但对于小的肿瘤,核磁共振可能更为准确。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关于CT漏诊的案例,开始对自己的健康产生更多的疑虑。

    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安慰我说任何检查都不能百分百排除问题,但也不能因为小概率事件而过度焦虑。他建议我去做核磁共振检查,并且寻求心理辅导。我感激医生的建议,但内心深处仍然无法释怀。毕竟,我的头疼症状已经持续了几天,难道真的是因为我没有休息好吗?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我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和疑病症状已经很明显了。也许我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总是对自己的健康如此敏感?是不是因为我在写小说时,经常会涉及到各种疾病和医疗知识,导致我对这些问题过于关注?

    无论如何,我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核磁共振检查,并且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其他有类似症状和担忧的人,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 2024年9月5日下午2点26分57秒,黄浦区的一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患者的奶奶去年做了结肠癌早期手术,今年复查颅脑问题发现异常强化灶,患者非常担心,希望医生能够帮忙看一下片子。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奶奶的病史和症状,并认真查看了提供的病理报告。医生首先安慰患者说,颅骨上的异常信号不一定是肿瘤,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然后,医生建议继续观察,半年后再做一次头部磁共振复查。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态度和耐心解释表示感激,称赞医生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 2024年9月5日下午5点54分,汉中市的李女士焦急地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寻求帮助。她的父亲在20多天前遭受了严重的颅脑损伤,经过多次检查和治疗,医生们都表示没有好的治疗方法,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李女士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她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

    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后,李女士得知她的父亲的病情确实很严重,但并非没有任何希望。医生建议她将父亲转移到更有经验的医疗机构,并且在等待转院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医生还详细解释了颅脑损伤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给李女士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支持。

    李女士感激不尽,决定将父亲转移到北京的某三甲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她成功地完成了转院手续,并在新的医疗环境中找到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虽然父亲的病情仍然很严重,但李女士已经不再感到无助和绝望。她知道,只要有希望,就要坚持下去。

  • 我曾经是一个自信满满的年轻人,直到那天我发现自己在床上无法控制自己的射精时间。这种尴尬的感觉让我开始变得焦虑和自卑,甚至不敢再和伴侣亲密接触。我知道我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但我又害怕去医院面对医生,担心被人知道我的问题。于是,我尝试了线上问诊,找到了一个名为“易凡”的医生。

    在与易凡医生的对话中,我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和困扰。他的回复让我感到安心和理解,他告诉我这是一种常见的男性问题,并且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来改善。然而,当我试图获取处方药时,却被告知审核驳回,需要到当地药店购买。

    我开始感到无助和沮丧,为什么我的处方审核总是被驳回?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病。易凡医生耐心地解释了线上问诊的限制和规定,并且再次强调了他的建议只是参考,真正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在医院进行。他的专业和诚恳打动了我,我决定去当地的医院就诊。

    在医院里,我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医生,她对我的问题非常关注和理解。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询问,她告诉我我的早泄问题可能与前列腺炎有关,并开具了一份处方药。同时,她也给了我一些生活调理的建议,例如减少手淫频率、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理,逐渐恢复了自信和正常的性生活。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意识到线上问诊虽然方便,但对于一些敏感和复杂的疾病问题,还是需要到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感谢易凡医生和那位年轻的女医生,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 2024年9月5日,18时14分23秒,阜新市的李女士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了线上问诊。李女士头部有四脑室良性肿瘤,曾经服用过内分泌疗法的药物来治疗子宫肌瘤,但效果不佳。现在她想知道是否有药物可以缩小头部的肿瘤,并咨询了医生关于生活方式和头痛问题的建议。

    医生首先解释了大多数药品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有限。对于李女士的头痛问题,医生建议她可以口服布洛芬等止痛药对症,并提醒她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焦虑等可能诱发头痛的因素。最后,医生强调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并表示如果肿瘤增大或出现脑积水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李女士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并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她也体验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关心。

  • 我是一名年轻的父亲,最近因为孩子的健康问题而感到十分焦虑。去年8月份,孩子因急性肠胃炎住院,医生在检查时发现了他的右侧小脑静脉畸形。虽然当时医生说不需要治疗,但我还是放心不下。特别是大学一周前,孩子又说头疼头晕,我开始担心这个畸形是否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再加上他本身就有鼻窦炎,我更是忧心忡忡。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线上问诊,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解答。

    在与医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的,通常不会有症状。医生告诉我,孩子的头疼头晕可能与鼻窦炎有关,而非静脉畸形。听到这个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但仍然有很多疑问。比如,静脉畸形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压迫神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会有问题?

    医生耐心地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告诉我静脉畸形是由胚胎发育异常引起的,且不会压迫神经。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影响。医生还建议我,如果孩子的头疼头晕症状持续存在,应该去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作为一名小说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这种便利和专业性融入我的作品中,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线上问诊这种新型的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