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足月正常的新生儿,睡眠的时间较长,一昼夜清醒的时间仅仅为2~3小时,这是由于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因此会导致睡眠时间较长,除了吃奶的时间,多数情况下是在睡眠中。
2.因此如果新生儿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寻找出真正孩子不睡觉的原因。
3.要观察宝宝是否有张嘴,寻找觅食的动作,如果有,那证明宝宝在夜间哺乳量不足,孩子会因为饥饿而不睡觉或者睡眠不实。如果母乳不够,需要增添配方奶粉,以满足新生儿的喂养量。
4.注意观察宝宝的尿不湿是否清洁、干燥,如果有尿液粪便,宝宝不舒服,也不能很好的睡眠,要及时的更换。
5.打开新生儿的宝贝,注意观察宝宝腹部是否发胀,如果有腹胀的现象,要将孩子竖起,将头放在大人的肩膀上,拍背打嗝,并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排气。
6.注意观察脐部是否有渗液、周围红肿的现象,以及新生儿是否周身有皮肤破损等,要及时治疗。
7.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大便,如果大便稀、有泡沫、有奶瓣、次数增多,要注意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或者乳糖不耐受的情况,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要注意给予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如果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暂时避免吃牛奶、鸡蛋、花生等的坚果。
8.足月的新生儿要在生后的两周后及时补充维生素d3,如果喂养量不足600毫升,需要给予葡萄糖酸钙补钙治疗。
9.注意新生儿的房间要安静,灯光柔和。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一种情况,就是患者肚子长期漉漉地响,大便像溏泥一样,湿润不成型,但次数呢又比“腹泻”少,大便没有“腹泻”稀薄,中医把这种情况叫“便溏”。
长期便溏,若胃镜,肠镜没有发现肿物,就不是很难解决,关键是要仔细分析原因,常见的原因有:
一、水饮留聚
二、脾胃不健
我曾经治愈过一个患者,她50岁左右,舌苔厚腻,脉弱,肚子漉漉响,多年便溏,各处中医的药吃过不少,都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就认为自己天生如此,认命了。前段时间偶尔找到我这儿,用了半个月左右寻常中药,之后数月,大便干了。春节前去海南度假,又带了十几天的药去巩固调理。
莫非是因为我比那些中医强?我的答案是:不是。我也许只是偶然碰对了适合她的药物而已,也有太多在我这“无计可施”的患者,在其他医师那几剂而愈,所以绝不能因为偶然投对药,而沾沾自喜,要努力探寻内在的规律,力争可重复,可验证,不让西医笑话。
所以,今天想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祛除水饮,强健脾胃。祛胃脘水饮,有许多方子,最经典的就是“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如: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八味,用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日三次,每次温服200毫升。——伤寒论 第157条
患者胃脘不舒服,胃上部胀,好像充塞有什么东西,医师摸下去呢,感觉略软,但底部稍有抵抗,不是软塌塌的。这底部稍有抵抗呢,就是几样东西:痰、水饮。
那么,怎么判断有没有水饮呢?
1、听
用听诊器的“膜型端”去听患者上腹部有没有气、液冲撞的振水音,推抚脘部,看有没有“漉漉”水行的声音,如果有,就是水饮留聚于胃。
2、触诊
触诊就是,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手掌覆于腹壁上,用垂直于腹壁的力量向下缓缓按压。用心感受,指下是否有抵抗感,抵抗感的强度如何,是坚,是硬,是软,是濡,是否有压痛。一般来说,水饮大量聚集则“硬”,数量较少则“濡”。
3、问
也有一些情况,就是听不清楚,摸不出来,这是需要问。问患者大便的情况,形状如何,硬度如何,湿润还是干,一天几次。如果便溏,不成型,也可以判断为有水饮。不要拒绝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胃镜,肠镜,C14呼气试验,都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疾病的性质,帮助中医多一双眼睛,这些是对“望诊”的延伸。
诊断清楚后,用药方向就明确了。
“①”处,如果判断有水饮,用半夏,茯苓。
半夏有“化痰”的作用,也有“化饮”的作用,但是“化痰”的能力比“化饮”的强。应该配合其他中药协同使用。一些经方家认为要用到30克以上才有效果,但用药需谨慎,建议用毒性相对较少的“清半夏”和“姜半夏”,从小剂量用起。茯苓有利水的作用,可以使水气从胸→心下→小肠→膀胱流出,而且有祛除恶水,运行良水的作用。
“②、③”处,若有水饮,用白术,生姜。
白术有健脾的作用,可并非什么时候都有用。我最近经手了一个患者,他长期服用“小建中汤”,大便不溏,我用了白术后,他服用后感觉“咽干,口渴”,可见,白术的效果在于“燥湿健脾”,若无水湿,使用需慎,否则伤阴。如水湿不多,我个人喜欢用干山药,莲子代白术,我实践下来,这样效果更好,且不伤阴。
“生姜”则是一个妙药。
“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的变方。长期以来我一直没有弄懂,为什么“生姜泻心汤”要把“半夏泻心汤”中“干姜”的量三两减为一两,再加“生姜”四两。要知道,干姜也有温胃化饮的作用啊!
后来,稻叶克先生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干姜虽能温阳止厥,散结邪,却不能消泛滥汁水;生姜能开胃口,祛除泛滥之水,温胃阳,故减干姜,加生姜。”“生姜泻心汤”的煎法也很独特,值得玩味。生姜有鼓舞胃气,并将胃气全方位输出的作用。于是,在《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采用了“去渣再煎”的煎煮方式。“生姜”再煎后,其“挥发油”消失殆尽,发汗解表的力量大大减弱,药效集中作用于心下,胃。
明白经方的原理,比背下经方更重要,因为,患者生病是不会按照“经方适应症”的模子来生病的,关键是要找到其组方的内在规律。
由于痔疮和直肠癌二者的发病初期表现和发病部位的相似性等等,使得实际生活中和临床工作中二者诊断常相混,很容易大意的就把肛门直肠出现的一般症状的疾患给判断为痔疮,从而耽误了真正危险的直肠癌的治疗。所以患者患者本身有警惕性,医生也小心翼翼一些,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比如指肛检查,就可以防止铸成大错。下面这三点就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1.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虽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实际上多是中老年人,所以遇见中老年人便血的就要留心一些了。
2.痔疮患者大便出血,这是因排便等擦伤痔疮本身,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或者喷射出来,而且是鲜血,与粪便不相混合,也没有粘液在大便表面。
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表现为粘液血便,甚至脓血便,而且通常伴有大便的习惯和性状的改变。大便的次数往往也增多,基本上还都有里急后重的不适感觉。
3.肛门指诊是一种最有效的分辨方法。因为痔疮和大部分直肠癌都是发生于手指可以触及的部位。这一点在医生看来很容易分辨。
如果感到肠内有菜花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并发现肠腔狭窄现象;而且检查后的指套上沾有血液、浓液和粘液者,则极可能患上了直肠癌,此时就应该马上进一步检查治疗了。
大便带粘液主要是由于吃了一些过硬不太好消化的食物,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的原因所导致的。
胃肠道功能失调的患者比较容易引起食物的吸收不良,从而造成食物在肠道内的积聚,出现大便带粘液的症状。
轻度的大便带粘液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不容易消调理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比如说健胃消食片,胃肠安等药物,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大便带粘液的患者一定要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不要吸烟喝酒。尽量少吃过硬,过咸,不太好消化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比较丰富的食物。
一
什么是把尿把便?
把尿把便,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吧,就是双手放到孩子大腿下面,抱着孩子,让其对着马桶小便和大便,如下图所示,是经典的把便姿势。
这种方式是 1955 年尿不湿发明之前,小婴儿们小便和大便的方式,持续了数千年,目前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是主流的方式。使用这种方式,孩子不用尿不湿,在孩子生后 1-4 周开始,就用这个方式排泄。
把尿把便在国外被称为 Elimination Communication(简称 EC),也叫做 natural infant hygiene,大家如果要查相关资料,用这两个关键词。把便把尿非常形象,但是没有和这两个词完全统一起来。
Elimination Communication(直译:排泄沟通)重点想强调的是,婴儿排便时,父母在此过程中提供亲切的情感和身体支持,所以有 Communication。
natural infant hygiene(直译:自然婴儿卫生),这个自然是和用尿不湿相对应的,也可以和 nappy-free(直译:不用尿不湿)等同起来。
二
把尿把便怎么被取代的?
之前把尿把便是婴儿主流的排泄方式,这种情况随着尿不湿的发明而改变。
1955 年尿不湿获得专利,1962 年,儿科发育专家托马斯·贝瑞·布拉泽尔顿(Thomas Berry Brazelton)博士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A CHILD-ORIENTED APPROACH TO TOILET TRAINING》,概述了父母应该避免过早地强迫孩子如厕训练[1]。
文章建议到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能意识到尿便,并愿意主动排泄时才开始训练,在此之前,完全使用尿不湿,让孩子随意大小便。孩子大约 2 岁左右(最早 18 月龄)开始进行如厕训练,这时孩子需要达到以下能力:
- 模仿成人的行为;
- 愿意停止四处奔走并坐下;
- 对把物品放置在适当位置的兴趣;
- 说“不”的能力,以便排便训练可以是他自己的成就,而不是他的父母。
这样的话,就是小朋友感觉“它”来了,去固定排泄的地方,在那儿大小便,然后看着“它”消失。
这种方式被认为孩子自控率高、训练时间短、退步率低,所以提出后,被美国儿科学会接受和推广。到 1980 年代,大多数美国儿童都在使用尿不湿,并且父母工作越来越忙碌,方便的尿不湿成为必须品。
在之后,把便把尿成为了一种不科学的排泄方式,一旦采用这种方式,被认为对孩子不好、家长不懂育儿,也成为老人和年轻父母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
三
把尿把便主要被认为不好之处在哪里?
它被认为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非孩子主动参与;另外这属于过早的进行了如厕训练,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导致以后压力大影响以后排便;孩子学习排便的反而慢。
那这些说法是正确的吗?一条条说。
是否是强制性的行为呢?
尽管把尿把便(EC)和 infant potty training(直译:婴儿排便训练)已成为同义词,但是二者并不是统一的,因为虽然大部分是强制的,比如家长定时排泄的做法,但还有其他的排泄时机选择方式,而这些时候,是孩子控制的什么时候排泄。
P.S.定时排泄的方式,也不是没有原则地制定几个时间点,而是根据孩子的生理表现。比如在新生儿期,根据自己孩子小便频率,定在 30 分钟或 1 小时一次,到孩子大些时,比如 6 月龄,就几个小时定一次。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按照婴儿的信号。有些婴儿从一开始就发出非常清晰的信号,而另一些则可能有非常微弱的信号,或者根本没有信号。
当孩子属于信号比较明确的娃时,在排尿或排便前,会出现某些面部表情、特定的哭泣、扭动或突然的无法解释的烦躁情绪,给家长以提示。
随着婴儿的长大,他们的信号变得越来越明显,有些婴儿经常指向看护人或便盆以表明需要。年龄较大的婴儿可以学习“ 便盆 ” 的手语等表示。
所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信号,进行排泄,是不属于强制性的排便行为,而是孩子主导的,大人抱起孩子来,就是当个辅助而已。
还有一种是通过声音诱导孩子排泄的方式,就是你说“嘘嘘/psss psss”等让孩子尿尿,很熟悉是不是?还能通过“嗯嗯/hum hum”的声音诱导孩子大便。
这种是家长主动控制,但具体方法是在孩子排泄时开始出声,等声音和排泄建立了联系,就可以用这种方式诱导排泄。哈哈,感觉成了条件反射,不太喜欢也不赞同这种方式。
会让孩子更晚地学会排便排尿吗?
布拉泽尔顿医生(就是第 2 条里的那位教授)在文章中确实明确提出,过早地进行如厕训练,确实会导致孩子更晚地学会大小便。在研究中,有 108 名患儿到 4 岁时还没学会完全自主排尿便,这里面有 70%的在 18 月龄之前就进行了排便训练,所以,如厕训练不能过早。
但是大家要明确一点,布医生的实验是对孩子在不同的月龄,进行真正的如厕训练,得出的结果,不是和把便把尿孩子对比的。如厕训练怎么做?看文章:出现这 7 大信号,说明孩子可以开始如厕训练啦
所以,只能得出过早进行如厕训练会导致孩子学会排尿便更晚,得不出把尿或者把便会导致孩子更晚地学会大小便的结论。
相反,在 2017 年 Pediatrics [2]这篇文章中提到,9 名接受 EC 训练的儿童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膀胱感觉和控制能力,排尿更加彻底。当孩子发育成长后,准备如厕训练时,做过把尿把便(EC)的孩子可以轻松过渡,并可以享受独立排泄的过程。
当然,因为这方面的对比研究太少,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证据,但是因为现在几乎都使用尿不湿,这样的研究会很难进行。
概述:
大便细菌培养和大便常规这两个检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大便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进行查看,它包括检查大便里面的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真菌,根据大便常规的检查结果对胃肠道疾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发现白细胞,说明可能有肠道感染,但是这个感染可能是真菌感染,也可能是细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这些都可能会出现白细胞高。
而大便里边发现红细胞,说明可能有出血的情况,包括胃肠道的出血,也可能是由于凝血功能减退或者是血小板减少造成的胃肠道出血。
而发现真菌和寄生虫虫卵,这种就有一些特征性的意义,这个情况就说明有相应的病原体感染。而发现脂肪球说明脂肪消化不良。
对于大便细菌培养,它只是针对于大便里边的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那么这种培养如果培养出有临床意义的也就是致病菌的话,这个就可以作为一个用药的指导,同时可以做药敏试验,对经验用药进行适当更改。因此大便常规检查的范围比较广,但是特异性比较差。而大便细菌培养,只是针对大便里边的一些致病菌进行检查,它的诊断范围比较窄,是对感染性疾病做出一个诊断,尤其是细菌感染。
用药原则:
如果大便里边培养出细菌,这个时候我们再进行药敏试验,针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就可以找出敏感的抗生素,那么对于这个治疗是有重要的价值,比如说一些感染性腹泻,这个时候经验用药效果不好,我们做了大便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之后,就可以找到敏感的抗生素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大便常规检查出的炎症感染出血以及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这些情况针对于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一个原则必须得在医生的指导下选药。
饮食注意:
对于大便培养或者是大便的常规检查,出现异常的患者,比如说有腹泻的,这个时候吃东西一定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太油腻的,不要吃辣椒,有便秘的患者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梨、芹菜、青菜等。同时要注意休息,平时要进行适当锻炼。
概述:
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寄生虫虫卵,这个就可以确诊体内有寄生虫感染,但是大便常规所检查的寄生虫的种类比较多,包括原虫卵和蠕虫卵,其中原虫卵主要就是阿米巴的大小滋养体以及阴道毛滴虫,有的人认为这个只会出现在阴道里面,其实不然,小便和大便里边都可以看到,这个是感染严重的一种表现。
而如果虫卵主要是蛔虫卵,鞭虫卵,蛲虫卵等,不同的虫卵在治疗上是不一样的,包括打虫治疗和对症治疗,比如说如果是蛔虫可以用甲硝唑来进行治疗,如果是蠕虫可以用肠虫清来进行治疗。同时合并有并发症的症状,比如说有胆道蛔虫症,这个严重的时候还得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胆道蛔虫症此时在治疗上主要是保守治疗,如果特别严重,胆道梗阻,造成了梗阻性黄疸,这个时候可能要进行手术。所以大病里边发现了虫卵不要紧张,要及时就医。
对症用药建议:
该局检查虫卵的不同类型以及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案,一般蛔虫卵,蛲虫卵,鞭虫卵这些造成的感染,可以选择肠虫清,也就是阿苯达唑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阿米巴痢疾,还有肝吸虫这些原虫的情况,就可以选择甲硝唑来进行治疗。同时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控制,对症治疗,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饮食注意:
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注意饮食禁忌,不要吃辛辣,要喝酒,要严重腹泻的情况,有脱水的情况,就得进行输液治疗,饮食方面需要禁忌的就是,辣椒、酒这些是不能碰的。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
现在常有人说自己湿气很重,那到底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呢?湿气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调理呢?下面就来讲一讲这几个问题
一、如何判断自己湿气是否重
1.首先看精神状态,湿气重的人会表现为身体困重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对湿气重有一句很形象描述就是首如裹,就是好像有什么东西包裹在头上一样,而出现头部沉重的感觉,其实湿气重不光表现为头部的沉重感,根据湿气停留的部位不同可以表现为全身各个部位的困重感,好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自己一样,精神不振,神疲思睡。
2.看身体出油情况,湿气重的人多表现为头发油腻,脸上出油较多,容易长痘痘,肥胖中医也认为多为痰湿所致,所以爱美的朋友首先要去除体内的湿气。
3.看大便的情况,湿气重的人大便多不成形,长期大便偏稀,且湿气重的人大便很黏,有的朋友会出现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这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4.看舌苔,湿气重的人舌苔多较为厚腻,正常人的舌苔为淡红舌,薄白苔,如果舌苔厚腻就提示湿气重,一般黄腻为湿热,白腻为寒湿,根据舌苔的厚薄程度可以判断体内湿气的轻重程度。
二、湿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湿气主要是代谢废物的堆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胃的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大多数都能转化为人体有用的物质,则一般很少产生痰湿,如果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么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产生了痰湿。还有就是油腻食物本身就比较难吸收,脾胃功能较差的病人吃了就容易产生痰湿。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如果脾胃不好或湿气太重的人都应该少喝冷饮或生冷的食物。在就是有些疾病或药物损伤脾胃或生痰湿,比如脾胃不好的人服用太滋腻的药物就会生痰湿。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