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心脏问题 - 心房颤动。
王哥今年45岁,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最近,他总觉得心跳不规律,有时还会感到胸闷气短。起初他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差点晕倒。同事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王哥:"您患上了心房颤动。"
王哥一脸茫然:"心房颤动?那是什么?很严重吗?"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上半部分(心房)跳动得又快又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虽然不是立即致命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或心力衰竭。"
王哥听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天哪,听起来真可怕!那我该怎么办?"
医生微笑着说:"别担心,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接下来,我会详细为您解释这种疾病,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相信你们和王哥一样,对心房颤动这个"陌生"的名词充满疑问。那么,让我们跟随医生的脚步,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常见但又不简单的心脏问题吧!
-
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心房(上面两个腔室)出现了颤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跳动着。但在心房颤动时,心房就像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毫无规律可言。
具体来说,心房颤动时心房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房以每分钟300-600次的速度快速、不规则地收缩。这种快速而无效的收缩使得心房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入心室,从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
王哥听完后恍然大悟:"难怪我总觉得心跳不规律,原来是心房在'跳舞'啊!"
医生笑着说:"比喻得很形象!不过这种'舞蹈'可不是好事。心房颤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
阵发性心房颤动:症状在7天内自行停止。
-
持续性心房颤动:症状持续超过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
-
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医生决定不再尝试恢复窦性心律。
不同类型的心房颤动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所以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2.心房颤动有哪些症状?
说到这里,王哥插嘴问道:"医生,我之前只是觉得心跳不规律,有时候胸闷气短,这些都是心房颤动的症状吗?"
医生点点头:"没错,这些都是心房颤动的常见症状。不过,每个人的表现可能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会感到:
-
心悸(感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
胸口不适或疼痛
-
气短或呼吸困难
-
头晕或晕厥
-
疲劳或体力下降
-
焦虑或烦躁
但也有一些人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定期体检很重要。"
李老,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听到这里不禁插话:"医生,我平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但前段时间体检时医生说我有心房颤动。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解释道:"李老阿姨,您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的心房颤动可能是无症状的,我们称之为'沉默性心房颤动'。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仍然需要治疗,因为它同样会增加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也是我们提倡定期体检的原因之一。"
-
心房颤动的诊断
说到这里,王哥和李老阿姨都很好奇:"医生,那您是怎么诊断出我们有心房颤动的呢?"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诊断心房颤动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
心电图(ECG):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形。
-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如果症状是间歇性的,我们可能需要让患者佩戴一个便携式心电图记录仪,持续监测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
可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对于症状非常少见的患者,我们可能会考虑植入一个小型监测器,长期监测心律。
-
血液检查:虽然不能直接诊断心房颤动,但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
-
超声心动图:这种检查可以让我们看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评估心房颤动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
-
胸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心脏大小和肺部情况。
对于每个患者,我们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
王哥听完后感叹道:"原来诊断一个心房颤动需要这么多检查啊!"
医生笑着说:"是的,精确诊断是制定合适治疗方案的基础。不过别担心,这些检查大多是无创的,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3.心房颤动的危害
说到这里,李老阿姨有些担心地问:"医生,心房颤动听起来挺吓人的,它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医生严肃地说:"李老阿姨,您问得很好。心房颤动虽然本身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确实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
中风: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心房颤动会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进入大脑血管,就会导致缺血性中风。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
-
心力衰竭:长期的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
其他栓塞并发症:除了脑部,血栓还可能堵塞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肾脏、肠道等。
-
认知功能下降:一些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有关。
-
生活质量下降:即使没有严重并发症,心房颤动的症状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完后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医生安慰道:"不用太担心,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大多数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4.心房颤动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王哥好奇地问:"医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心房颤动的呢?我们能预防吗?"
医生解释道:"心房颤动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但我们知道有一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心房颤动的风险会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风险明显增高。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
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
甲状腺功能亢进:过度活跃的甲状腺会刺激心脏,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
肥胖: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
-
睡眠呼吸暂停:这种睡眠障碍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
过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心脏,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
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和心脏,增加多种心脏病的风险,包括心房颤动。
-
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之一。
-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李老阿姨听完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年纪大了,又有高血压,难怪会得心房颤动。"
医生点点头:"没错,李老阿姨。不过您别灰心,虽然年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的。比如控制血压、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限制饮酒、戒烟等,都能帮助降低心房颤动的风险。"
王哥若有所思地说:"医生,听您这么说,我觉得我应该好好调整一下生活方式了。我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还喜欢喝酒,这些习惯看来都不太好啊。"
医生赞许地说:"王哥,您能有这样的认识很好。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治疗心房颤动。"
5.心房颤动的治疗
医生继续说道:"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预防血栓和中风
这是治疗的首要任务。我们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中风风险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2.控制心率
对于一些患者,我们的目标是将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不是立即恢复正常心律。这通常通过药物来实现,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3.恢复正常心律
对于某些患者,我们会尝试将心律恢复正常。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胺碘酮)或电复律来实现。
4.维持正常心律
一旦恢复正常心律,我们会采取措施防止心房颤动复发。这可能包括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导管消融手术。
5.治疗潜在疾病
如果心房颤动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我们也需要治疗这些基础疾病。
6.生活方式调整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对已经患病的人也有益处。"
王哥听完后问道:"医生,您能具体说说这些治疗方法吗?比如抗凝药,它是怎么预防中风的?"
医生耐心地解释道:"当然可以。抗凝药物的作用是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最常用的抗凝药有两类:
-
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这是传统的抗凝药,使用多年,效果确切。但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并注意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这些药物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更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抗凝药物。"
李老阿姨插话道:"医生,我听说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是这样吗?"
医生点头说:"李老阿姨,您说得对。使用抗凝药确实会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抗凝治疗预防中风的益处远大于出血的风险。我们会仔细评估每位患者的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并定期随访。"
王哥又问:"医生,您刚才提到的导管消融是什么?"
医生解释道:"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心房颤动。简单来说,医生会通过血管将一根细管(导管)送到心脏内,然后用热能或冷冻技术破坏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电信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甚至完全治愈某些类型的心房颤动。"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得连连点头,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心房颤动患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医生接着说:"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心房颤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
定期复查:按时复诊,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
-
监测心率:可以使用智能手表或家用心电图仪定期监测心率。
-
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健康体重等。
-
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心率,改善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
戒烟限酒:烟酒都会刺激心脏,增加心房颤动发作的风险。
-
注意饮食:如果服用华法林,要注意维生素K的摄入要均衡,避免突然大量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
-
压力管理: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有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
警惕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如持续的胸痛、严重的气短或晕厥,要立即就医。
-
携带病历卡:最好随身携带一张注明病情和用药情况的卡片,以备急需。"
王哥若有所思地说:"医生,听您这么说,感觉得了心房颤动,生活上要注意的事情还真不少啊。"
医生微笑着说:"王哥,您说得对。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但慢慢地这些都会成为习惯。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在正确治疗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下,都能过上正常、高质量的生活。"
李老阿姨也点头说:"是啊,我们要学会和疾病和平相处。医生,那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7.心房颤动的预防
医生说:"说到预防,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很多。但我想再强调几点:
-
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少吃盐、糖和饱和脂肪。地中海饮食被认为对心脏健康特别有益。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肥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要定期监测并控制血压。
-
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增加心房颤动风险,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很重要。
-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要及时治疗。
-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等,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问题。"
王哥和李老阿姨听完后,都觉得受益匪浅。王哥说:"医生,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预防心房颤动其实就是要过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啊。"
医生赞同地说:"没错,王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心房颤动,还能预防许多其他疾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医治未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通过王哥和李老阿姨的故事,我们深入了解了心房颤动这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心脏问题。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关键点:
-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中风。
-
症状可能包括心悸、胸闷、气短等,但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等检查。
-
治疗包括预防血栓、控制心率或心律、治疗基础疾病等。
-
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血压、规律运动、健康饮食等。
记住,虽然心房颤动听起来可怕,但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如果你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咨询医生。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心房颤动的危害包括如下:
-
影响正常生活
心慌、呼吸困难、头晕等问题,会影响生活、日常工作和学习。
引起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房颤,可能会发生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危及生命。
预后
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与病因、治疗早晚有关,如果及时接受治疗,并坚持长期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预后较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并危及生命。
心房颤动如果及时治疗,并且坚持长期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如果不积极接受治疗,容易引起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防
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的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经过电复律治疗后的心房颤动患者,可以通过长期服药,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
避免情绪激动,忌烟限酒。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心房颤动的危害包括如下:
-
影响正常生活
心慌、呼吸困难、头晕等问题,会影响生活、日常工作和学习。
引起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房颤,可能会发生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危及生命。
预后
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与病因、治疗早晚有关,如果及时接受治疗,并坚持长期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预后较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并危及生命。
心房颤动如果及时治疗,并且坚持长期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如果不积极接受治疗,容易引起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防
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心房颤动的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经过电复律治疗后的心房颤动患者,可以通过长期服药,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
避免情绪激动,忌烟限酒。
心房颤动的治疗包括如下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治疗强调长期综合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电复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手术治疗等方法,预防血栓栓塞、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
药物治疗
- 抗凝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瘀斑、紫癜、牙龈出血等副作用,如果出现出血情况,要及时去急诊科就诊。
- 药物复律治疗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
导管消融治疗
如果药物复律的效果不佳,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
电复律
如果药物复律无效,又出现了急性心力衰竭、血压明显下降的情况,可以紧急实施电复律。
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当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是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不佳时,通过导管消融进行复律的同时,可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来维持正常心律。
外科手术治疗
如果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又合并了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药物抗凝效果不佳时,可以通过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来预防血栓栓塞。
近日,在海南陵水共发现5例登革热病例,当地回应,由蚊虫叮咬引起,不会人传人
已出现“人传人”!近日,“我可以吃几个瑞士卷?”成为女生们问她们老公最多的一个问题。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宝妈买了8个#瑞士卷# ,女儿2个,儿子2个,老公2个,最后剩2个宝妈想吃,结果老公一顿教育,要宝妈懂事点,把瑞士卷留给孩子吃!宝妈感叹她不配吃瑞士卷,太卑微了!这一事件引发女网友们的讨论,于是,她们纷纷拷问自己的老公:咱们家瑞士卷怎么分?
警惕!“死亡游戏”再现校园?家长称孩子捡回一条命 医生提醒严重者意识丧失,危及生命,近日,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据悉,该游戏曾在美国流行一时,多名青少年因此丧生。鉴于此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害,教育主管部门曾下令,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据此前报道,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
【健康科普】儿童癫痫要怎么治疗好?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脑电信号突然和短暂的紊乱,可能导致抽搐和意识丧失。而当儿童发生癫痫时,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
在儿童癫痫的治疗中,药物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抗癫痫药有苯妥英钠、氯硝西泮、卡马西平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减轻症状并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但药物治疗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食欲不振、嗜睡等,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反应。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难以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儿童癫痫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手术治疗通常涉及切除大脑中导致癫痫的异常神经元区域,或在神经元区域周围进行手术以减少异常电信号的传播。手术治疗在某些特定病例中具有显着疗效,可以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脑起搏治疗
脑起搏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的癫痫儿童。通过在患者头骨下植入起搏器,它可以调节大脑内的电信号并减少癫痫发作。脑起搏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难以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也是备受关注的新兴治疗方法。通过监测患者大脑的电信号,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可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这种治疗方法不需要药物干预,有明显的辅助作用,适合一些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孩子。
心理治疗
由于癫痫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还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儿童癫痫的综合治疗中,心理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癫痫儿童面对癫痫引起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对抗疾病。
【健康科普】儿童癫痫要怎么治疗好?在治疗小儿癫痫的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脑起搏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治疗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综合选择,从而更好地控制癫痫的发作,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我们希望家长能够充分了解这些治疗方法,并配合专业医生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健康科普】矮小症有什么症状表现?矮小症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软骨发育不良引发的一种疾病,多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或者缺乏生长激素造成。患者的垂体前叶缺少促性腺激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因此患者在生长发育期间,明显慢于同龄人,主要表现为骨骼、躯体生长速度迟缓,且在成年后体型仍有可能和儿童一样,但是皮肤还是会存在一定的衰老现象,还有可能出现性器官发育障碍,但是智力一般处于正常水平。矮小症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身材矮小:
矮小症最直观的表现是身材矮小,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或身高每年增长低于4~5cm。
患儿虽生长落后,但身体各部比例均匀,和其年龄相符,智能发育正常。
生长速度缓慢:
3岁以下婴幼儿增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
3岁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小于3-5厘米/年。
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5-6厘米/年。
骨成熟延迟:
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2岁或2岁以上,但与其身高年龄相仿,骨骺融合较晚。
代谢异常:
矮小症可能伴随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矮小症,可能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
特殊面容和体态:
不同类型的矮小症可能伴随不同的特殊面容和体态。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矮小症可能表现为头大智力低下、面色发黄、面部臃肿、眼距增宽、眼裂小、鼻梁塌平等。
先天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性矮小症可能表现为躯干和颈部缩短,四肢缩短,而手、足的大小与正常人相似。
骨骼发育不良性矮小症可能外观呈不匀称性矮小,即患儿的躯干与四肢长短不成比例。
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颅内肿瘤引起的矮小症患者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视野缺损等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的症状。
染色体病引起的矮小症可能伴随身体色素沉着较多,颈部比正常孩子扁、宽,胸廓无乳腺发育,较厚,呈盾状胸,双上肢过度外旋等特征。
家族性矮小:
家族性矮小症是一种特殊的矮小症类型,患儿的下丘脑、垂体无明显病灶,但生长激素分泌功能不足,其原因不明。
矮小症有什么症状表现?家长在发现孩子存在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及时进行就诊,便于患者早日康复。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患有矮小症,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带孩子来看牙齿畸形的,在检查完以后,只能惋惜地告诉对方,如果可以早点来就好了,那样治疗效果可能更好。其实,很多父母还是很注重孩子口腔健康的,只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而遇到这种令人懊恼的事情。那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这篇来谈一谈出生开始至青春期前儿童的口腔护理,以及早期错合畸形的自查。
————正文分割线————
做为父母,在宝宝大约6个月左右萌出第一颗牙齿的时候,就要开始给宝宝刷牙了。一开始,请选用手指套型牙刷,大约长这样:
左边是硅胶型,体积比较大;右边是纤维材质,异物感小,宝宝容易接受,但本身不太好清理,需要做好消毒和定期更换。
但是, 宝宝可是从一出生就开始进食的!
所以,其实这个指套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拿来清洁口腔,主要是清洁舌头,晚上喝完奶,或者是吃完辅食,比如蛋黄,舌头上粘乎乎的,是不是应该清理一下呢?
这里要多说一句,平时成年人刷牙也是需要清理舌苔的。研究表明,即便不刷牙齿,只清理舌苔,也可以去除大部分细菌。可见舌头是细菌的温床。
这个过程开始的越早,宝宝就越容易接受刷牙。而且需要做到每天两次(早饭后和晚上睡前,晚上刷完牙就不要再进食了)。等到宝宝适应以后,可以改用软毛儿童牙刷。同时配合儿童含氟牙膏。一开始,牙膏的用量每次控制在芝麻大小,之后逐渐增加至米粒大小。有些儿童牙刷上设计有牙膏指示用量。儿童牙膏是可吞咽的,刷完牙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降低氟对牙齿的保护。
宝宝不配合刷牙怎么办?
可以找一些刷牙的App,比如:Børstevenner, Tandsjov, Avatand…有小动物跟着一起刷,每次刷完还可以拍照。网上还有很多养成好习惯的教育视频,有中文版的。包括刷牙,洗澡,吃蔬菜等。等宝宝大一点了,可以下载来看。同时也可以解决宝宝不爱洗澡,不爱吃蔬菜的问题。另外,家长刷牙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观摩,和宝宝一起刷。
为什么宝宝每天刷牙,还是蛀牙了?
首先,刷牙不代表就一定刷干净了,基本上如果不是认真刷完三分钟,菌斑清除率是很低的。不信可以买个菌斑指示剂测试一下。我们当年课上练习刷牙,认真手动刷满三分钟,再用红色指示剂显色,基本满口都是红的。要刷到3~4遍以上,才会逐渐去除菌斑。
一般来说,儿童龋齿好发部位在牙齿邻接面,包括后牙相邻接的部位。特别需要注意的,还有两颗门牙中间。这个位置早期的龋坏表现为牙缝发黑、容易塞牙等。如果小孩老是抱怨塞牙,就要引起重视了。
(严重的牙齿龋坏)
这些位置普通刷牙一般清除不到。这里推荐使用牙线。你可以用幼儿专用牙线,但是成人牙线也是可以的,只是操作上需要比较熟练。牙线不要选择过细的,儿童的牙缝会随着骨头生长,而越来越大,过细的牙线反而会损伤牙龈。市面上,也有儿童牙线可以选购,造型可爱且外形圆钝,相对更安全。
安抚奶嘴可以用到几岁?一般三岁以前不需要刻意戒除,大部分小孩会在两岁左右自动戒除。但是一岁以后需要控制时间,睡着的时候和白天活动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不要使用。市面上的安抚奶嘴很多,但是很多的设计并不是特别合理,需要家长按月龄给宝宝选择合适的奶嘴。
总的来说就是奶嘴部分宽而扁,不会过度占用口腔空间,不影响舌头上抬运动的(舌体位置下降是很多口呼吸的症状,有些奶嘴的设计可以帮助练习舌体上抬,而不会使舌肌由于力量薄弱而出现下降)。并且使用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存在不良口腔习惯。
什么样的口腔不良习惯需要早期纠正?
口呼吸。这个问题排第一,它是造成青春期“长残”的第一大因素。家长需要观察是否白天嘴巴张着呼吸或晚上睡觉时用嘴呼吸。如果只是习惯问题,一开始以提醒为主,如果常时间得不到纠正,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呼吸道不通畅,平时室内注意通风。如果严重的话,也要进行早期干预。这个问题需要早期发现,如果持续到青春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面貌影响,而且长大以后治疗效果不好。
“地包天”,也叫“反合”。就是下排牙咬在上排牙外面。如果出现的只是习惯性的反咬,但是吃饭的时候可以正常咬合(上排牙在外),称为“假性反合”,早期以提醒为主,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如果长时间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变成真性反合。这时,就会影响面部骨骼发育,面中部塌陷,变成我们常说的“鞋拔子脸”。乳牙反合的纠正时期在3-5岁,如果小孩可以配合治疗,可以提前到两岁多。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个别牙反合。这种情况没有“地包天”那么严重,不是整个下排牙咬在外面,只是个别牙咬反了,早期发现的话,可以通过咬撬法解决,就是用一根类似冷饮的木棍,每天让小孩紧咬。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成功率不高。如果严重的话,需要通过佩戴口腔矫治器来纠正。治疗年龄也是越早越好。
另外就是咬物咬手指等。由于小孩在口欲期,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宝宝选择合适的安抚奶嘴。因为设计好的安抚奶嘴可以防止咬物造成的牙齿歪斜,有防止不良习惯的作用,也可以让宝宝安全度过口欲期。家长平时每天都帮助孩子清洁牙齿,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到上小学。孩子在上学前,都是无法自己刷干净牙齿的。一般可以让孩子先刷一遍,家长再刷一遍。
同时需要监测是否有蛀牙,是否有不良的口腔习惯。如果还不是很确定的话,一般在孩子最晚三岁的时候就要第一次拜访牙医。而且最好选择对儿童早期正畸有了解的牙医,或者直接去口腔正畸科就诊。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在丹麦,6个月的宝宝就会收到社区牙科的信,让家长约时间参加讲座。一来给父母提供专业指导;也让宝宝熟悉牙科环境,为以后的牙科治疗提供便利。然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会在3岁的时候再次安排去牙科就诊。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6-7岁开始进入替牙期,就要每年定期拜访正畸医生,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早干预。
一般在9-10岁会逐渐进入一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出现第二性征),任何对颌骨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错合畸形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及早进行干预。不然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种情况:很多父母在孩子换完牙12、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带来看牙齿矫正,那如果是颌骨生长出现了问题,就已经无法挽回了。
而上文提到的“口呼吸”、“地包天”等,都可能在青春期生长发育时期,造成严重的颌骨畸形。就是通常说的“小时候很好看,长大变丑了”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一定需要手术摘除吗?
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不是一定需要手术。我们的目的是保证气道通畅。对于存在鼻炎,过敏家族遗传史的孩子来说,在养育的早期阶段就要特别关注气道问题,“防”大于“治”。比如:婴儿期使用抗敏感奶粉,有助于肠道菌群的及时建立,降低过敏风险。
2岁左右,如果气道部分阻塞,可能会开始出现习惯性的口呼吸,比如在运动稍剧烈时,且2岁到3岁处于语言爆发期,张嘴时间多。如果家长看见孩子张嘴呼吸,就要开始有意识提醒了,早起纠正不良习惯。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尚不是太强,配合性还是比较好的。长期口呼吸使得鼻部呼吸道缺少气流刺激,影响气道发育,产生恶性循环。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感冒生病期间,对呼吸道的护理,及时进行盐水洗鼻,防止诱发鼻炎。
如未达到腺样体,扁桃体相应的手术指征,可考虑先行保守治疗,同时配合口腔佩戴矫治器或肌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