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隐形杀手"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它就是结直肠癌。
小王的故事: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33岁的小王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平时工作忙碌,作息不规律,饮食也以快餐为主。最近,他突然发现自己排便习惯有了变化,时常便秘,有时还会看到大便中带血。起初,小王以为只是痔疮,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的科普文章,才意识到这可能是癌症的早期信号。
小王立即预约了肠镜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直肠里长了一个约2厘米大小的息肉,经活检证实为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医生告诉小王,幸好发现得早,通过内镜下切除就可以解决问题,避免了日后发展成癌症的风险。
小王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对于结直肠癌,防患于未然、早期筛查的重要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2024年最新版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吧!
结直肠癌: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高达51.71万例,约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10.7%。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年因结直肠癌死亡的病例达到24万例,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9.3%。
全国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而且还在持续上升。虽然近年来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不容乐观。
好消息是,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将会显著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治。
结直肠癌的"帮凶们":你中招了吗?
在谈到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坏习惯":
- 爱吃红肉和加工肉类:每天大口吃牛排、狂吃火腿肠可不是个好主意。研究表明,过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
酗酒:小酌怡情,贪杯伤身。长期过量饮酒不仅会伤肝,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
吸烟:这个坏习惯的危害清单上,现在要再加上一条——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
肥胖:让我们面对现实吧,过重的体重不仅影响形象,还会威胁健康。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
糖尿病:如果你患有糖尿病,那么要格外警惕,因为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更高。
-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 家族史: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人患过结直肠癌,你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但别灰心!生活中还有一些好习惯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结直肠癌:
-
多吃膳食纤维:水果、蔬菜、全谷物都是很好的选择。
-
适量摄入乳制品:研究发现,适量摄入乳制品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
坚持锻炼: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仅能让你保持身材,还能降低患癌风险。
你是高危人群吗?快来自测!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测,看看你是否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对于散发性结直肠癌(即非遗传性的结直肠癌),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年龄:
-
49岁及以下:0分
-
50-59岁:1分
-
60岁及以上:2分
-
-
性别:
-
女性:0分
-
男性:1分
-
-
吸烟史:
-
无:0分
-
有:1分
-
-
BMI(体重指数):
-
<23kg/m²:0分
-
≥23kg/m²:1分
-
-
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结直肠癌史:
-
无:0分
-
有:1分
- 特殊情况:如果有1个直系亲属在60岁前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直系亲属患过结直肠癌,得4分
-
将以上各项得分相加,如果总分≥4分,那么恭喜你"中奖"了,你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高危人群,那就是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
- 林奇综合征患者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
如果你属于这两类人群,那么你的结直肠癌风险会更高,需要更加谨慎。
李阿姨的故事:家族史不可忽视
62岁的李阿姨一直觉得自己很健康,从不吸烟,也很少喝酒,每天坚持锻炼。但是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询问她的家族病史时,她才想起自己的父亲和大哥都曾患过结直肠癌。
医生立即建议李阿姨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经过全面检查,发现李阿姨的结肠中有多个息肉,其中一个已经出现了癌变的早期征兆。所幸发现及时,通过手术治疗,李阿姨成功避免了癌症的发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习惯良好,如果有家族史,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筛查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至关重要。
筛查:安全感从这里开始
既然知道了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接下来就是筛查环节了。别担心,这并不可怕,反而能给你带来安全感。
筛查对象:
-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 年龄范围:40-74岁
- 特殊情况:如果你有一个直系亲属在60岁前被诊断出结直肠癌,或者有两个及以上直系亲属患过结直肠癌,那么你应该在比最早被诊断的亲属年龄提前10岁时就开始筛查,不设下限。
- 遗传性高危人群:
- 林奇综合征:
- MLH1/MSH2基因突变:20-25岁开始筛查,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 MSH6/PMS2基因突变:30-35岁开始筛查,或比家族中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提前2-5年
-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从1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筛查,终身坚持
- 林奇综合征:
筛查方法:
首选方法是结肠镜检查。没错,就是那个让很多人听到就"腿软"的检查。但是,相信我,它真的没有那么可怕,而且它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法。
如果你实在不敢做结肠镜,或者有其他原因不适合,还有一些替代方法:
- 大便潜血检测(免疫法或化学法)
- 乙状结肠镜检查
- 结肠CT成像
-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
筛查频率:
-
常规筛查:每5-10年做一次结肠镜,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以10年复查一次。同时,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
-
如果发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较大的腺瘤(直径≥1cm)、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那么在治疗后的1年内就要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果复查结果正常,后续可以延长到3年复查一次。
-
对于其他类型的腺瘤,治疗后3年内复查结肠镜,如果正常,可以延长到5年复查一次。
-
如果发现了其他良性肠道病变,因为癌变风险不高,可以按照普通人群的标准,10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 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建议每2年复查一次结肠镜。如果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治疗后要每年复查。
早诊早治:与癌症赛跑
一旦通过筛查发现了问题,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讳疾忌医。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早期的结直肠癌是可以治愈的。关键是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以下是一些早诊早治的原则:
- 所有腺瘤和息肉,尤其是癌前病变,都应该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
- 癌前病变主要包括:
-
直径≥10mm的腺瘤
-
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绒毛结构≥25%)
-
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变
-
-
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所以医生会尽可能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检查。
- 对于病变的临床分期,医生会使用各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增强CT、超声检查、染色放大内镜、超声内镜、MRI,甚至是PET-CT等。
- 临床和病理分期遵循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期系统(第8版)。
治疗方法:
- 对于早期的、较小的病变:
-
5mm以下的微小病变:可以使用冷圈套器切除或活检钳钳除。
-
6-9mm的小型病变:推荐使用圈套器切除,尤其是冷圈套器,也可以考虑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10mm以上的隆起型病变:根据病变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
-
对于平坦型病变,如果可以一次性完全切除,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2.对于较大或复杂的病变:
-
直径超过20mm的病变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难以一次性完全切除的病变
-
怀疑有癌变可能的病变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残留或复发的病变
这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3.对于内镜无法切除的肿瘤:
-
如果可以手术,会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
术后可能会根据病理分期选择放疗、化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
陈爷爷的抉择:勇敢面对,方得新生
78岁的陈爷爷在体检时被发现直肠有一个约3cm大小的肿瘤。起初,陈爷爷很害怕,不愿意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他的孙女小琳是一名护士,她耐心地向爷爷解释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并陪伴爷爷完成了各项检查。
最终,医生诊断陈爷爷的肿瘤为早期直肠癌,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在家人的鼓励下,陈爷爷同意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未扩散。经过短期恢复,陈爷爷很快就能正常生活了。
现在,每当邻居问起,陈爷爷都会说:"别怕检查,更别怕治疗。听医生的话,早发现早治疗,我这不是又多活了好几年吗?"
持续关注:让健康成为习惯
筛查和治疗并不是终点,持续的随访和管理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随访,及时了解诊断结果和健康状况。
-
对于筛查结果正常的人:
-
针对个人的高危因素进行健康教育
-
提醒按时进行下一次定期筛查
-
-
对于发现有癌前病变或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
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
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复查和随访
-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均衡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
-
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
戒烟限酒
-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
珍惜生命,从筛查开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结直肠癌的危害,知道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学会了筛查的方法和频率,也认识到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记住,结直肠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的筛查和及时的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与之抗衡。不要让恐惧或羞耻心阻碍了你获得健康的机会。定期筛查,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的爱。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将结直肠癌筛查变成一种习惯,让健康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期待在下一次体检时,能看到更多人主动要求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因为,生命可贵,健康无价!
视频简介
作者: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刘揆亮
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包括一些抽血的化验,包括像一些粪便的检测等。最准确的一个检测是胃肠镜检查,实际上对于食管、胃、大肠这种高危的消化道早癌部位,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方位的早期的病变发现。
① 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 ② 5月2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全年放假总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
小弟是指阴茎,阴茎肿了像游泳圈如果出现了异常表现,一般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要及时详细的了解。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相对成人较为少见,但也有其特点,以下为你详细阐述:
一、发病特点 发病率:相较于成人,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在儿童椎管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相对不高,但仍是需要关注的一类疾病。 年龄分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儿童,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集中发病年龄段特点像某些特定儿童肿瘤那样。
二、临床表现 疼痛:同样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比如会诉说背部、颈部、腰部或肢体等部位的疼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描述不太准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身体相应部位等,而且疼痛在夜间或活动后可能加重。 运动发育异常:与成人更多表现为既有运动功能受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原本该到会爬、会走的阶段,却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者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如行走,出现步态不稳、容易摔倒等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影响了正常的运动神经支配和发育。 脊柱畸形:部分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等。这是由于肿瘤在椎管内生长,破坏了脊柱正常的力线平衡以及影响了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小便功能障碍:若肿瘤位置影响到马尾神经等相关神经支配区域,儿童也可能出现大小便控制不佳的情况,比如尿床次数增多且难以通过常规训练改善、大便失禁等,不过在儿童中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如厕训练未完成等情况而被忽视。
三、诊断难点与方法 诊断难点: 症状不典型:儿童往往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述自身症状,这使得依靠症状来判断疾病存在困难,容易与其他一些儿童常见疾病如生长痛、缺钙等混淆。 配合度低:在进行一些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时,儿童可能因害怕、不理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有无外伤史等,尽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线索。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儿童的脊柱形态、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反射情况等,虽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但也要尽量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看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等畸形情况,但对于肿瘤本身的显示并不理想。 CT 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以及肿瘤对骨性结构的影响,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 MRI 检查:是诊断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实验室检查: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四、治疗及预后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进行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不过由于儿童身体仍在发育阶段,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成人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避免损伤脊髓和周围神经,同时要考虑到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 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如是否为恶性、切除是否完整等,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等。但在儿童中,放疗和化疗的应用相对更加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潜在的伤害。 预后:总体来说,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成功进行手术切除,且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发症,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但如果肿瘤发现较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神经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儿童日后的运动、感觉、大小便控制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便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血小板过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吗?
导语: 王大哥今年45岁,一年前脚底长了一颗黑痣,没太在意,这几个月黑痣有破溃及偶尔疼痛,遂去医院看。刚去医院以为只是个普通的黑痣,结果医生说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王大哥的心情一下子从“晴空万里”转变成了“晴天霹雳”!
1、 黑色素瘤究竟是什么东西?
2、 如何发现它?——那些“鬼祟”的信号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缘清晰的黑痣更常见,而黑色素瘤的边界常常“毛毛糙糙”,像没修剪的头发。
C(Color,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均匀,但恶变痣可能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甚至呈现红、蓝、黑等多种色彩。
E(Evolution,变化):如果黑痣变大、变深,或有出血、瘙痒等变化,最好赶紧去看看医生!
3、 确诊黑色素瘤后该怎么办?——治疗方法揭秘
一、确诊需要病理诊断报告。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B 淋巴结活检
C 靶向治疗
当黑色素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有些患者会选择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就像是“精准打击”,它能瞄准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让药物“专打”那些坏细胞。通常在检测到BRAF、NRAS或C-KIT基因突变时,医生会推荐这一方法。
E 化疗和放疗
虽然化疗和放疗对黑色素瘤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晚期的情况下,医生会结合其他疗法使用它们。化疗是“地毯式轰炸”,杀死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放疗则是用射线直击肿瘤区域。
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不同,因此有任何疑问都要和专科医生沟通,不必害羞,也不必担心“问题太小”。医生的角色不只是治疗,更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淋巴瘤为什么老是要做PET-CT?
正常髋关节VS髋关节发育不良VS髋关节半脱位VS髋关节全脱位:
1.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斜度增加、凹度丢失,Shenton线连续或不连续。
2.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与髋臼部分接触,头臼间隙增宽,Shenton线不连续。
上年龄之后,做好这几件事身体素质会保持的比较不错的。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