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有结石并伴有胆囊壁慢性炎症改变,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间患者要禁食,伴有呕吐、腹胀时可放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术,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药物治疗:伴有感染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等,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3.手术治疗:抗菌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无效时,患者应及时行胆囊穿刺或胆囊造瘘进行引流,同时行胆汁培养。待炎症消退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可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要清淡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
慢性胆囊炎是指某些疾病或感染引起胆囊壁反复发炎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通常可以针灸胆俞穴、阳陵泉穴,期门穴等穴位。1.胆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等功效。可按摩、艾灸、针灸、拔罐此穴位辅助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胆俯病症。2.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被称为筋之会穴。可艾灸、按摩、针灸、拔罐该穴可疏肝利胆、解痉止痛,能够辅助治疗腰腿痛、胆囊炎、膝关节炎等病症。3.期门穴:位于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等功效,可按摩、针灸、拔罐此穴位来辅助治疗胸肋胀痛,慢性胆囊炎等病症。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宜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如采取针灸辅助治疗慢性胆囊炎,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操作下进行,避免擅自盲目操作,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统称,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慢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
1.症状: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常于夜间发作,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剧烈时,可放射到右肩、肩胛以及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和急性胆囊炎类似,但更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重症情况,可表现为寒颤、高热以及严重的腹痛。
- 慢性胆囊炎:症状一般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上腹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牵涉到右肩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胆囊炎,如果出现痉挛和疼痛等不适,可以采用解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哌替啶等;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对于慢性胆囊炎,可服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如 50%硫酸镁口服、去氢胆酸片口服等。由胆固醇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可采用熊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进行溶石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加重,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因为胆囊炎其实分为两种,有些是属于急性胆囊炎,有些是属于慢性胆囊炎,它们其实都可以统称为胆囊炎大的范畴里面。 但是如果是一些慢性胆囊炎,有些可能就没有很明显的症状,都在体检中发现胆囊壁可能会有点增厚,就会提示有胆囊炎这样的情况,但是不一定有症状。
关于慢性胆囊炎为什么要长时间吃药来进行控制的问题,首先慢性胆囊炎如果没有症状,是不需要长期去吃药的。但如果它有反复引起不舒服的,可能是需要药物的干预,或者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的进行干预。
胆囊腺肌症简单说就是胆囊的腺体跑到基层里面去,如果把家里的木地板比喻成胆囊黏膜,胆囊腺肌症就是木地板下面装修不好,导致出现一个坑,木地板陷到坑里面去,陷到坑里面的木地板会堆积脏东西,比如泥沙,这就很容易引起里面有泥沙样胆结石,或者结石形成导致里面发生慢性炎症。有的病人会有疼痛的症状,治疗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如果明确是胆囊腺肌症引起的疼痛,则建议手术。第二, 合并有慢性胆囊炎或者胆囊结石、腺肌症里面有结石的,癌变几率会比较高,建议做手术治疗。第三,如果是单纯腺肌症没有疼痛,没有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也没有癌变的表现,可以暂时观察,但是要密切观察,必要时还是要考虑建议做胆囊切除。
基础知识
一、定义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 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1、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 分成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2、胆囊结石分成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胆色素结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多数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 无症状者约占所有患者的70% [1]。(推荐强度: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质量)但部分患者未来可能会出现症状。
(2)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痛,其发作常与油腻饮食、高蛋白饮食有关。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胆绞痛,系由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诱发胆囊、胆道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痉挛收缩而引起的绞痛,常在饱食或油腻饮食后发作,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如嵌顿结石因体位变动或解痉等药物解除梗阻,则绞痛即可缓解。
(3)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常伴有胆源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嗳气、饭后饱胀、腹胀和恶心等症状。
2、体格检查
多数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压痛或叩痛。
3、并发症
(1)当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急性胆囊炎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并发胆源性胰腺炎时,可出现急性胰腺炎相应的症状和体征;(3)Mirizzi综合征是指因为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他良性疾病压迫或炎症引起肝总管或胆总管梗阻,导致以胆管炎、梗阻性黄疸为特征的一系列症候群,其表现与胆总管结石类似;
(4)胆石性肠梗阻则以肠梗阻表现为主;
(5)胆囊癌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黄疸、右上腹或上腹部包块,侵犯十二指肠时可引起肠梗阻等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1)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 以上[2]。(推荐强度:强烈推荐。证据级别:高`质量)
(2)慢性胆囊炎腹部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壁厚≥3mm)、毛糙;如合并胆囊结石,则出现胆囊内强回声及后方声影;若胆囊内出现层状分布的点状低回声,后方无声影时,则常是胆囊内胆汁淤积物的影像学表现。
(3)腹部超声检查时还需注意与息肉相鉴别,若表现为胆囊内不随体位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固定强回声团且后方不伴声影时,多诊断为胆囊息肉。
(4)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und)对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的胆囊微小结石有较高的检出率。
CT(1)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但不能显示x线检查阴性的结石。
(2)CT检查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与腹部超声检查相似,但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不具优势,口服胆囊造影CT检查通过口服碘番酸等对比剂可增加胆汁和病变的密度差别,有助于诊断胆囊阴性结石和息肉样病变,但在国内开展较少[3]。
MRI
(1)MRI检查在评估胆囊壁纤维化、胆囊壁缺血、胆囊周围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均优于CT检查,主要用于鉴别急性和慢性胆囊炎[4-5]。
(2)在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病变不清晰时,可选用MRI检查。此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panereatography,MRCP)可发现腹部超声和CT检查不易检出的胆囊和胆总管小结石。
X线检查
普通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部分含钙较多的结石影。口服碘番酸等对比剂后行胆囊造影对胆囊结石诊断率仅为50%左右,虽有助于了解胆囊的大小和收缩功能,但目前已基本不再应用。
5、肝胆管胆囊收缩素刺激闪烁显像(eholeeystokinin choleseintigraphy,CCK-HIDA)\nCCK-HIDA是评估胆囊排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鉴别是否存在胆囊排空障碍。如果无结石患者CCK-HIDA检查胆囊喷射指数(\u003C35% )降低,则高度提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但国内尚未开展CCK-HIDA,缺乏相关研究结果。治疗原则
近日,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接诊一位 急性脑干内出血的患儿。经多学科讨论后,神经外科 宋烨主任团队为其进行手术机器人辅助下 立体定向脑干血肿穿刺引流术。
小孚(化名)今年11岁,数天前在学校上课期间突发头晕头痛,伴全身乏力、行走不稳,食欲差,精神差,由家长接回家中休息。
当天下午,小孚的症状进一步加重,急送就诊当地医院,期间多次呕吐。当地医院头颅CT诊断脑干出血,家长为求进一步治疗转至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急诊留观。
入观时,小孚嗜睡,经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后,收入PICU保守治疗。1天后小孚的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复查CT提示脑干出血增多,累及桥脑及延髓。增城院区神经外科 宋烨主任查看后当机立断,决定急诊行脑干血肿穿刺引流术。
考虑到血肿位置较深,且脑干部位手术操作风险较大,为提高穿刺准确性及手术安全性,经多学科讨论后,决定使用机器人辅助完成血肿穿刺。
术前先在小孚头皮粘贴定位标记行颅脑薄层CT扫描,取数据后利用智能手术规划系统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路径。
术中暴露颅骨后借助导航系统再次确认穿刺点,打开硬膜后于机械臂辅助下利用穿刺导管穿刺脑干血肿。穿刺“一击即中”,穿入6cm后可见暗红色血性液体流出,共抽取3ml达减压效果。术后第一天复查头颅CT见导管位置精准在位,目前小孚的意识已恢复清醒,仍在密切监护治疗中。
据悉,脑干是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传导束高度集中的区域,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该区域曾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
对于脑干内出血的患者,神经外科的处理方案一般为保守治疗或传统开颅手术,而后者手术风险极大。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辅助精准定位穿刺血肿已走进临床,为广大患儿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神经外科于2014年独立成科,现有医务人员共17人,其中12人具有博士学历,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
科室拥有住院床位52张(儿童院区36张,增城院区16张),其中重症病床4张,神经电生理监测病床6张。科室配置有专业的癫痫术前评估及手术团队,配备8台光电视频脑电图监测设备。
医院配备3.0T核磁共振、GE Innova双C臂DSA机,手术设备先进。拥有百级层流神经外科手术间、德国莱卡顶级手术显微镜、STORZ神经內窥镜、美敦力神经导航系统、西塞尔CUSA超声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全套蛇牌显微手术器械等,能满足各类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的需求。
近五年,每年手术量均保持在900台左右,涵盖脑肿瘤、脑积水、颅缝早闭、脊髓栓系、蛛网膜囊肿等小儿神经外科所有亚专业及病种,诊疗及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小儿脑与脊髓血管病、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等是科室的优势项目,水平处于国内儿童医院前列。
科室还拥有专门的临床科研实验团队,重点探索脑肿瘤、神经管闭合不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靶点,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什么情况下适用粘合剂?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丙肝的治疗周期是多长?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