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詹姆斯·艾莉森和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T细胞杀伤肿瘤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PD-1或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上,这些抑制剂可以激活T杀伤细胞,杀死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上有PD-1的配体PD-L1,两者结合后,T杀伤细胞失去杀伤活力。艾莉森和本庶佑的研究成果就是制成了PD-1或PD-L1的抗体,阻断了T细胞的PD-1和肿瘤细胞PD-L1的结合,重新激发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目前,多种PD-1和PD-L1的抗体已经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肝癌等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国大陆,已有两个PD-1单抗被批准上市,正在进行针对晚期肝癌的II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出比靶向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激活T杀伤细胞,因此其副作用主要是由免疫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或组织损伤,包括疲劳、瘙痒、皮疹、腹泻等,偶尔也可能对心、肝细胞造成损伤。
总的来说,对于恶性度高且治疗效果有限的肝癌患者,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另一类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方法——输注个体化免疫细胞的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急性感染通常需要住院观察和治疗。超过90%的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恢复健康,但仍有少于10%的患者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炎。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了重型肝炎的患者,尽管他们可能会恢复,但大多数人会留下肝硬化的后遗症,需要长期或终身的专业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源于新生儿期的感染。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大三阳”、“小三阳”和“恢三阳”。在“大三阳”阶段,患者可能先是“健康携带者”,然后可能进入“活动性肝炎”,出现反复或持续的肝炎活动。约50%的患者可能会发展成肝硬化,约2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功能失代偿。如果幸运,患者可能会进入“小三阳”阶段,肝炎活动停止,肝脏得以修复,包括部分已经发生肝硬化的患者。然而,如果再次出现“活动性肝炎”,约50%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发展成肝硬化,约25%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出现肝脏功能失代偿。最终,患者可能会达到“恢三阳”阶段,乙肝病毒的活动被抑制,肝脏得到良好修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痊愈,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或大剂量激素可能会导致肝炎活动的复发。
如果患者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肝硬化,可能会导致门静脉高压的持续存在或进展,并且每年有5%-10%的风险发展成肝细胞癌。肝硬化或肝细胞癌都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这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肝脏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腹水形成、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虽然“肝炎活动”是主要原因,但不可逆转的肝硬化也可能是潜在的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引起的肝硬化的自然发展机制仍在研究中。患者应该自觉接受专业医生的管理,以预防肝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病因,每年导致近7.5万例患者死亡。2007年,索拉非尼问世开启了晚期HCC分子靶向治疗的大门,但之后十年来,一系列分子靶向药物都在III期临床试验时遭遇失败。
然而,仑伐替尼(E7080)作为一种口服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已显示出对VEGFR-1,2,3、FGFR-1,2,3,4、PDGFR、RET和KIT的抑制作用。它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甲状腺癌和肾癌,并正在进行其他实体瘤的临床试验,包括肝细胞癌、脑胶质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最近,仑伐替尼在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非劣效性的3期临床试验REFLECT中取得了成功。该研究评估了仑伐替尼作为一线疗法治疗不可切除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仑伐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9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24%,而对照组的相应数据分别为12.3个月、3.7个月、3.7个月和9%。这些结果表明,仑伐替尼在OS上不劣于索拉非尼,但在PFS、TTP和ORR上优于索拉非尼。
仑伐替尼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评估,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高血压、腹泻、食欲降低、体重减轻和疲劳。基于REFLECT研究的阳性结果,仑伐替尼已被提交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监管申请,并且美国FDA已经接受了其作为肝癌全身治疗的一线用药的新药申请。
仑伐替尼的出现为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开启了新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国,HBV相关肝癌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仑伐替尼对索拉非尼提升整整5个月(14.9个月vs.9.9个月),这对于中国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期待着仑伐替尼尽快获批肝癌一线适应症并上市,为更多的肝癌患者带来希望。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富血供的恶性肿瘤,90%以上的血供来自肝动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后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既可以阻断肿瘤血供,又可以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
TACE的适应证包括: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病灶、巨块型肝癌、多发结节型肝癌、肝癌手术前的减瘤治疗、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级、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有较多代偿性侧支血管形成的患者、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肝癌破裂出血及肝动脉-门静脉静分流造成的门静脉高压出血、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等。
在进行TACE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査、治疗设备及药物准备等。手术操作程序包括肝动脉造影、灌注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再次肝动脉造影等步骤。术后需要给予患者保肝、支持、止吐、镇痛等对症治疗,并定期随访和介入间隔期间的综合治疗。
TACE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化疗栓塞综合征、术中胆心反射、肝脓肿、胆汁瘤、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需要及时处理和预防。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手术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来进行。
根据肝癌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肝肿瘤术后的预防性灌注化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治疗、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治疗、肝癌合并肝静脉癌栓的治疗、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肝肿瘤破裂出血的治疗、肝癌伴肺转移的治疗、TACE联合消融和放射治疗、TACE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
肝癌的早期发现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无症状的早期肝癌通过体检可以被完全治愈,患者可以享有与普通人相同的寿命;而有症状才就诊的进展期肝癌常常只能谈生存期,甚至许多人只能继续活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筛查早期肝癌是否需要大量花费?答案是否定的。原发性肝癌分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和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细胞肝癌通常会产生一种名为甲胎球蛋白(AFP)的物质进入血液。通过血液检查AFP的数值,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癌。彩超检查也可以发现肝脏内的异常回声改变,提示肝癌的可能。这些基础筛查方法的总费用是有限的,可以帮助初步筛查出许多早期肝癌患者。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和筛查呢?包括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的患者、丙型肝炎和丙肝肝硬化的患者、酒精性肝病和肝硬化、药物和化学毒素引起的肝损伤和肝硬化、脂肪肝、心源性肝硬化、遗传性肝病、寄生虫病(特别是血吸虫和肝吸虫病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不明原因的肝硬化的患者。对于肝炎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彩超和甲胎球蛋白检查;对于肝硬化的患者,建议三个月到半年检查彩超、甲胎球蛋白,必要时进行增强螺旋CT或磁共振检查。
总的来说,早期肝癌的发现并不是一个钱的问题,而是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健康管理的观念。最基础的筛查方法总费用有限,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肝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消融、介入栓塞和药物治疗等。对于肝癌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肝癌治疗的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首先,消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消融因其精准性和实时性而被推荐。然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消融效果。CT引导消融适用于小型肿瘤,而磁共振引导消融则在诊断上更为敏感,但在引导消融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其次,药物治疗在肿瘤增大时可能不再有效。因此,建议先进行局部消融或其他治疗手段,以减少肿瘤负荷,然后再辅以药物治疗。介入栓塞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虽然不能根治肿瘤,但可以通过减少血管供应来控制肿瘤生长。然而,介入栓塞后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消融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恶性肿瘤的转移,手术通常不被推荐。相反,多次局部消融和全身治疗的组合可能更为有效。肝癌治疗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同时,需要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分期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组合。
最后,肿瘤治疗是一个全身性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我们应该有与瘤共存的理念,尽可能保留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不懈的治疗。对于特别晚期的肿瘤,多种治疗方案的组合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好的肿瘤治疗方案都是灵活的、个体化的,并且需要考虑经济基础和心理状况。
在早期肝癌的治疗中,手术切除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实惠的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定期筛查(如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可以在肝癌处于早期阶段时进行手术切除。这种治疗方式的成功率非常高,5年生存率可达到70%。此外,手术切除的费用相对较低,报销前大约在3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手术过程中死亡率几乎为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低。
以下是四个成功案例,所有患者都有乙肝病史,并通过定期筛查发现了早期肝癌。他们都接受了手术切除,平均住院时间仅为6天,且无任何并发症。自费部分也只需数千元。
在2019年发布的指南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患者若出现以下情况,即可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乙肝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乙型肝炎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DAA)治疗。然而,最新的2022年指南进一步扩大了HBsAg阳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除了上述情况外,新增了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无论代偿与失代偿)、接受化学治疗、靶向药物等情形,这意味着只要患者出现肝硬化,就可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再局限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这些变化使得更多的HBsAg阳性乙肝患者有机会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提高了治疗的覆盖面和效果。请注意,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新增乙肝人数大幅下降。然而,现存慢性乙肝感染人数仍然众多。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大量繁殖,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虽然多数慢性乙肝难以彻底治愈,但规范、系统的抗病毒治疗可长期抑制病毒的繁殖,减轻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风险。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需要根据血液化验指标、肝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甚至肝脏活检病理指标,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随着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耐药性和价格降低,抗病毒治疗标准逐步放宽。目前,只要血中能检测到病毒、转氨酶水平高于1倍正常值上限即可开始治疗。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患者中,即使转氨酶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也建议开始治疗。
根据最新指南,存在以下3种情况之一的患者均需接受抗病毒治疗:1)血液中可检测到HBV DNA,且转氨酶持续升高(≥ 1倍正常上限);2)血液中可检测到HBV DNA,转氨酶持续正常,但伴有特定情况;3)不论HBV DNA和转氨酶水平如何,只要伴有肝硬化、肝衰竭,或因肿瘤/其他疾病接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情况。
乙肝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口服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类药物。口服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艾米替诺福韦,能强效抑制病毒复制,耐药率低,安全性好;干扰素类药物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力来抑制病毒,少部分患者可实现乙肝临床治愈,但不良反应率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药物,年轻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选择干扰素治疗,年龄较大且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不能擅自停药。
一位49岁男性患者,曾有多年乙肝病史,因腹痛半月伴消瘦就诊,CT检查显示肝右叶巨大肿块,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多家医院均告知患者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但通过精心治疗,患者已康复出院。
肝癌晚期患者60%~90%都伴门静脉癌栓形成,癌栓不仅发生率高,而且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公认的肝动脉栓塞化疗对门静脉癌栓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够理想,治疗后3年生存率仅为2.5%。因此开展对门静脉的局部治疗,将癌栓清楚,对提高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肿瘤细胞经门静脉进一步扩散,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通过互联网和在国外学习的同学和同行,了解到一种针对门脉癌栓的射频消融导管,该技术将射频导管置入门静脉癌栓的“靶位”进行射频消融,可在短时间内消除因肿瘤生长和侵蚀造成的门静脉闭塞,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该项技术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尚无文献报道。
在多次讨论和研究后,医护人员决定尝试使用射频消融导管治疗患者。通过DSA监视下自下而上将门脉主干和门脉左支癌栓悉数消融,再使用球囊扩张门静脉,治疗完成后造影显示门静脉血流已经恢复,术后8小时患者进食并下床活动,三天后复查CT显示门静脉及左支血流恢复、全肝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7天恢复正常生活回家休养。
本文记录了一位35岁的女性乙肝患者的首次病史汇报。患者有乙肝感染和肝硬化肝癌的家族背景,自小三阳,肝功能正常,HBVDNA低水平复制。通过对个人特征、工作及生活情况、家庭经济现状、乙肝感染阶段、乙肝疾病家族背景、乙肝自然史特征、简易风险评分、家庭对待乙肝态度、个人心态、自身体质状况及曾用药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心得和个人计划、检查报告汇总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患者展现了积极的自我管理态度和对乙肝常识的深入理解。
患者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提倡平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注重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同时,患者也认识到医患互信的必要性,坚持定期复查和与医生的有效沟通。通过不断学习乙肝常识和参与健康教育的传递工作,患者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并帮助身边的人做好乙肝防治工作。
总的来说,这位患者的病史汇报和自我管理策略为其他乙肝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