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育行为障碍患儿经三期治疗,康复效果显著

发育行为障碍患儿经三期治疗,康复效果显著
发表人:夏景龙

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这样的小患者,6 岁的晨晨(以下均化名)来自双鸭山的一个小县城,就在前不久,妈妈发现孩子有眨眼,吸鼻、扭肩的症状,来到黑龙江附一儿童医院检查后晨晨被诊断出患有抽动症并发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障碍、遗尿症、构音障碍等儿童发育类行为疾病。

晨晨从小跟着妈妈一起长大,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全家人仅靠着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晨晨确诊的消息让原本就拮据的一家人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的病不能再拖得治啊!这可难坏了一家人。在听朋友的介绍下,妈妈带着晨晨来到了附一,推开了杨玮克主任诊室的门。

杨玮克主任听了晨晨妈妈的叙述后深表同情,并安慰道:“孩子的病发现的早,咱们积极治疗,晨晨一定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回归幸福童年。”在进一步了解了晨晨的情况后,杨玮克主任给晨晨制定了“三维一体”的诊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康复训练治疗采医教结合,不仅解决孩子的病症困扰,而且要着重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晨晨妈妈听了治疗方案后也表示“杨主任一直耐心的解答我的困惑,给制定的治疗方案我们家长听了以后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一定配合医生的治疗,孩子康复好像近在眼前了!”

第一期治疗后,孩子眨眼,吸鼻、扭肩的抽动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晨晨妈妈说“没想到,在附一的第一个疗程,孩子的抽动症状就得到了明显缓解,别提我这心里有多开心,我的孩子他有救了!真的特别感谢,是你们的专业医治和精心照顾让孩子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

第二期治疗后,孩子抽动症状消失,遗尿症状消失,多动症状稳定,构音有明显的改善。

现在,晨晨已经进行到了第三期治疗,孩子抽动、遗尿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吐字也更加清晰,能够自主与人进行交流,晨晨妈妈对孩子的康复效果十分满意。“因为孩子说话不清楚一直是我心头的一根刺,在学校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我们也担心孩子,没想到才经过短短三期的治疗,孩子就有了这么明显的进步,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代表全家谢谢你们,你们周到、贴心、细心,专业,扎针技术很让我佩服,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亲切,能遇到附一,我们很幸运,在附一,我们很幸福!”

淳朴的言语中饱含着的是沉甸甸的谢意,晨晨妈妈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对我们最真诚的感谢,孩子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位妈妈的心,同时,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以也是我们附一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有了这份动力可肯定,我们将继续努力,细心做好每件小事,用心关怀每一位患儿,初心为至,不辜负家长们的每一份信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眨眼症疾病介绍:
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以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突发的、快速的、无目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走路转圈、蹦跳、踢腿、触摸他人等)。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但部分患儿治疗不及时,或经治疗后效果不佳,导致疾病发展至成年时期,甚至携带终身。通过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辅以中医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以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良好[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注:本报告以儿童发展障碍行业报告调研大数据等资料整理而成。

  •  

    “妈妈,咳咳,这道题......咳......怎么做呀?”

     

    稚嫩的声音像是百灵鸟,但是鸟儿似乎有些生病了。

     

    孩子间断的咳嗽声萦绕在苏小玲(化名)耳边,让她眉头挂着一抹忧愁。

     

    受访医生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小儿内科 主任医师 陈兆鸿
    文 | 医心医意
    监制 | 黑凤梨

     

    苏小玲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平日乖巧聪明,但就像是得了肺痨的林黛玉一样,总是一直反复咳嗽不停。

     

    每咳一声,苏小玲的心就会揪一下。

     

    孩子咳嗽

     

    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还在等着妈妈给她讲题,她刚放学回家,此刻外面正下着淅沥沥的小雨。

     

    虽然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一样冰天雪地,但是户外依旧会寒风瑟瑟。孩子为了活动方便,脱掉了厚厚的外套——苏小玲知道孩子总是喜欢这样,一到家就脱外套。孩子嘛,总是有释放不完的热情——好动。有时候在外面稍微活动热了也就把外套脱了。

     

    不过苏小玲没有太过在意这些细节,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合适。她正在焦头烂额的是,究竟该怎么解决孩子的咳嗽呢?

     

     

    孩子这种症状已经三年了。感冒咳嗽虽然很常见,但是一直迁延不愈,苏小玲又怎么能放心。

     

    从珠三角到粤北,从粤西到粤东,苏小玲带着孩子几乎跑遍了整个广东省各大医院看病求医。但是始终徒劳无功。

     

    哪怕是吃着药有一点效果,很快孩子又会再次咳嗽。是过敏?还是哮喘?又或是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

     

    苏小玲总是在思考孩子的咳嗽究竟是怎么回事。总之——肯定不会是简单的感冒咳嗽。

     

    孩子感冒

     

    哪有普通感冒咳嗽会反复持续三年的呢?

     

    每当夜深人静时,听到孩子的咳嗽声,苏小玲都会被惊醒,有时候整个人都很焦虑。

     

    她的小天使,不会有什么可怕的大病吧?为了将孩子看好,苏小玲不仅不得不挪出大量的时间,而且花费了不少的金钱。

     

    三年时间,为了治孩子的咳嗽,来回奔波中这一家足足花费了五万在看病上。但苏小玲不会放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一定要将孩子看好。

     

     

    儿科医生,总是要面对各种疑难杂症。

     

    因为小患者们无法清楚描述自己的病情和感受,所以如何从小患者的特征以及家长们的表述中得出结论,就像是在一团乱麻中找到线头。

     


    受访医生:陈兆鸿

     

    陈兆鸿主任,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儿科行医多年,擅长的便是用一双慧眼抽丝剥茧,像是犀利的剑客,一针见血地找到孩子治病的关键。

     

    但有时候,这种“犀利”家长们甚至可能会接受不了。

     

     

    在别人的推荐下,苏小玲带着孩子找到了陈兆鸿主任。

     

    母亲担忧的声音,伴随着孩子时不时的咳嗽,诊室的气氛今天似乎有点焦虑。

     

    陈兆鸿主任观察着孩子,仔细听着孩子母亲叙述病情,然后微微低头看了下手表。苏小玲已经焦急地说了15分钟的病情了,说着她带孩子去哪里看过,用过什么样的药物,却还是没有治好孩子的咳嗽。

     

    陈兆鸿主任并没有着急,他理解母亲的心情。长时间的看病经历,孩子的不适,像是一座山压在这位母亲的心口。

     

    孩子面诊

     

    不过,在之前的询问和检查中,陈兆鸿主任已经对于小患者的病情有了充足的认识和自己的判断。

     

    “这就是普通的感冒咳嗽。”陈兆鸿主任最后得出结论。

     

    苏小玲猛然摇头,脱口而出:“这不可能!”这怎么会是普通的感冒咳嗽呢?

     

     

    “穿衣服少了,就自然会受凉感冒。孩子每天去幼儿园、回家,在这个过程,孩子频繁脱衣服就容易受凉感冒咳嗽。所以,注意保暖就可以。”陈兆鸿主任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孩子治病的关键。

     

    但苏小玲很不认同陈主任的回复。“这怎么会是感冒呢?怎么会是这么简单的原因呢?孩子没有感冒!”苏小玲争辩着道:“感冒咳嗽哪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的?”

     

     
    孩子做检查

     

    苏小玲原本期待能够在这里听到一些特别的结论,但怎么会想到是这么简单的答复呢?

     

    但陈兆鸿主任知道,很多时候,治病不需要高谈阔论,只需要——返璞归真。

     

    陈主任拿出手电筒,让孩子轻轻仰起头,手电筒的光线聚集在孩子的鼻孔里。和陈主任想的一样,孩子鼻孔里堵满了鼻涕,有很多鼻涕堵在鼻孔里没流出来。

     

    “这不是感冒吗?你想一想呀,孩子是不是平常比较喜欢脱掉外套乘凉?”

     

    陈主任的话语像是一阵清风,蓦然扫除了苏小玲心头的疑惑和阴霾。她回想着孩子生活的细节,突然有些哑口无言。

     

    孩子流鼻涕

     

    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

     

    陈兆鸿主任知道小孩的母亲需要一定时间来接受这个事实。“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不放心,可以随时来找我复诊。”陈兆鸿主任笑着道。

     

    后来复诊时孩子的父亲也来了。这个父亲听进去了陈兆鸿主任的话,他每天监督孩子的穿衣,果然孩子咳嗽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其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不要给孩子减衣服,孩子就不会容易感冒,也就不会咳嗽。

     

     

    有时候所谓的疑难杂症,就隐藏在小小的细节中。小孩子的病情与成年人有时候有着很大的区别,有时候又极为相似。

     

    如何在治病时找到关键呢?

     

    陈兆鸿主任有着独特的体会。首先是要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是需要家长们的配合。

     

    就像小孩子咳嗽一样,古代就有医书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外感,就是感冒。

     

    生理实验证明,人和高等动物受到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的分泌物就会增多。人体受凉,特别是胸部受凉,就很容易感冒,因为肺跟气管都在胸部,胸部一受凉就会产生鼻涕和痰,痰液刺激呼吸道粘膜就会咳嗽。

     

    因此只要做好保暖工作,就能够避免小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

     

    母亲给小孩穿衣裤

     

    很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常常被误判为过敏,但其实病因就是简单的着凉。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单纯的药物。

     

    家长们改善自己的育儿方式,有意识的给孩子做好保暖工作,就能去除病因。但有时候,家长们往往意识不到问题出现在哪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自山中。所以陈兆鸿主任,愿用犀利的慧眼,去帮助更多小患者和家长们,去发现那些治病中不起眼却又关键的“小问题”。

  •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也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最常用药。

     

    头孢类药物分类

     

    头孢类药物目前常用的有四代,其代表药物分别有:

     

    1、 第一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2、 第二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丙烯。

     

    3、 第三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4、 第四代头孢菌素代表药物: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头孢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相同点:毒性较低,存在过敏反应多为轻度如:皮疹、荨麻疹。但与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口服偶见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大剂量使用头孢类药物可发生头晕、头痛及可逆性中毒性精神系统反应。

     

    不同点:一、二代头孢类药物肾毒性相对较大,且一代头孢类药物大于二代头孢类药物,三、四代头孢类药物几乎无肾毒性。一、二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二重感染,而三、四代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使用不当可造成二重感染。头孢孟多与头孢哌酮还可引起低凝血原症或血小板减少从而导致严重出血。

     

      
    头孢类药物用于儿童,应注意以下三点:

     

    1.有适应症才能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何诊断呢,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因此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如果医生诊断为细菌感染,也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过量,因为宝宝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解毒功能尚不完善,过大剂量可能会带来肝脏或肾毒性。

     

    2.头孢类使用疗程要足量,不可自行停药

     

    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否则达不到疗效,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减量或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上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足够疗程,比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需要在症状消失后再服用3-4天巩固。如果过早减量或停药,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能。

     

    3.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时却拒绝使用抗生素

     

    有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对儿童毒性较大,说明书也规定儿童禁用,家长应该让宝宝远离它们。但头孢类、青霉素类、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诊断为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是可以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的。如果儿科医生根据宝宝的症状、化验检查等诊断认为细菌感染明确,家长们不必害怕使用抗生素,因为细菌感染不通过抗生素来遏制,宝宝病情会有加重可能的。

     

     

    综上所述:头孢菌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细菌药物优点众多,但一定要在有明确指针情况下用药,最好在专业人士(医师、药师)指导下用药方可保障治疗效果,降低用药错误事件发生率。

     

    参考资料:

    《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 “我儿子35岁了,他小的时候,在语言,情感,社交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他不仅仅有自闭症,还伴有多动、智力障碍等等,按照现在的标准,他肯定是属于重度自闭症。”

     

    这是一位35岁大龄自闭症孩子楠楠妈妈的自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闭症在国内仍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

     

    作者|楠楠妈妈(化名)

    编辑|嗨脑仁

    No.01

    80年代,陌生的自闭症

           

    1985年,我的孩子出生了。

           

    孩子是爷爷家族里的长孙,他长得漂亮又可爱,全家老少都很喜欢他!

           

    由于我们夫妻都是文革下乡的知青,当时大学都不招生,我们只能乡下劳动,根本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回城工作后,两人都近30岁了。但我们两个人都很努力,边工作边读大学,生活过得向上而充实。

           

    我们的宝贝出生后,周围的同事和亲友都说,就凭你俩的智商和能力,这孩子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地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是,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他在很多地方比同龄孩子落后,比如:说话晚,走路晚,对亲人很冷淡等等,实际上,几乎所有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他都符合。

           

    但因为当时国内大部分医生还不完全了解“自闭症”(孤独症),我们带他跑遍了城市的各个大医院,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

           

    一直到他成长到八岁,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我们送他去了很多学校(包括小时候去了很多幼儿园),但是孩子异于同龄人的行为、以及没有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几乎所有学校都拒收。

           

    至此为止,我们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探索真相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孩子肯定是有某种病,可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到底能不能上学……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情急之下,我们带孩子来到了北京检查,诊断后,被告知孩子属于儿童自闭症。听到这个诊断,我们犹如五雷轰顶,万箭穿心,真想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算了......但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和专业知识的支持下,我们只能慢慢摸索着对孩子进行干预。

           

    那时候的我们,极度渴望能够有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机构、老师能帮助到孩子。因为应该怎样对他进行训练……所有的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

           

    每当夜深人静,看着身边熟睡的漂亮宝贝,我就会泪流满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命运为什么要给我这样一个孩子?宝贝,妈妈需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和引领你走出孤独?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医学界刚刚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对这种病了解地还不够深入,对普罗大众而言更是极其陌生,更别提专业地康复机构了。

           

    就诊后的十年里,我们只能在家进行干预。与其说干预,不如说是在黑暗中摸索,陪伴孩子成长

           

    经过我们夫妻反复研究认为,在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指导帮助我们的前提下,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不对他进行任何训练,只当“傻子”养着,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放弃;另一种是破釜沉舟,我们自己去干预训练孩子,努力引领他走出孤独。这后一选择,无疑会给我们的身心和经济上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不知道孩子未来能否康复成功?

           

    两种选择摆在面前,我们感到身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不论他得了什么病,我们都应该对他负责到底,陪伴和引领他,克服困难,努力前行!基于这种思想,我们逐渐坚定了自己干预训练孩子的决心!

           

    直到孩子长到十多岁,我们当地终于开了第一家自闭症机构,我们第一时间报了名,想让他尝试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没想到,我们又一次因为“年龄太大”而被拒收了——机构只收学龄前的孩子,尚无能力帮助大龄的孩子。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求助于书籍。

           

    令人绝望的是,几乎跑遍了城市的各个书店,却依然买不到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

           

    有一次一位同事的老公去日本,我赶紧委托他帮我买一本自闭症训练书籍,他真帮我买了一本纯日文的书,回国后又夜以继日的帮我翻译。

           

    等到我拿到了这本厚厚的如获至宝的书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因为里面几乎全是介绍婴幼儿自闭症症状及训练内容的,我的孩子当时已经10多岁了,此书对我来说根本没用!我捧着历经磨难才拥有的我的第一本自闭症书籍,真是欲哭无泪。

           

    那时,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还没有引进国内,网络也不如今天发达,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照,也没有任何老师、医生和机构来帮助我们进行指导。

           

    当时的我们仿佛处身孤岛,孤立无援。

           

    从北京诊断回来后,已经八岁多的孩子不能再不上学了,我们带着他跑遍本市的几所特教学校,但都拒收:我们从没接收过自闭症学生,不知道怎样教育他......

           

    特校不收,我们只好咬牙送他进普小并向校方提出陪读,学校的回答是:如果能独立上学可以来试试,家长进校陪读绝对不允许。

           

    当时我们心里十分清楚,论能力我儿子与同龄孩子(其实当时他已比同班同学大了1-2岁)天差地别,但如果再不硬着头皮让他去上学,他这辈子就将永远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胆战心惊的把他送进了普小。

           

    入学后的事实证明,因为他不会理解和表达,各方面能力都较弱,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没有朋友,饱受欺凌,最后只能在小学没毕业时就提前离开了学校。

     

     

    No.02

    困难中摸索

           

    尽管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持,但是我们经过对他的观察,总结出一个道理:虽然他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智力水平也比较低。

           

    但是,只要认认真真的手把手的教他,他还是能学会一些东西。

           

    楠楠上小学后,我们开始摸索着对他进行训练。但因为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影响,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比同龄人差很多,只能一步一步来,孩子哪方面能力弱就训练哪方面。

           

    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到我们,所以我们就只能自己动手,自己去摸索总结积累,于是我们研究出了一些认为可行的、适合我们孩子实际情况一些干预方法。比如:

     

    1、降低任务难度

     

    因为孩子病情的特殊性,教育他的方法不能跟他的年龄去相吻合。

     

    比如,尽管他当时已经八岁了,但他的智商和能力仅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智商,因此只能降低任务要求。

     

    2、分解步骤、适当地给奖励等

     

    比如系鞋带,对于很多自闭症孩子都是学习的难点。起初我们教了好长时间,楠楠就是学不会,弄得孩子发脾气我们也要崩溃了。

     

    这时,孩子爸爸突然想到系鞋带需要几个步骤,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于是我们改变了教法,分解步骤,每一步骤反复多次熟练掌握再进入下一步。这样,楠楠终于学会了系鞋带。

     

    总之,这都是我们在这个干预孩子的过程当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当时对孩子的干预方法与现在机构和专家所说的一些方法不谋而合。这说明,我们当时走的路还基本上是对的。

     

     

    No.03

    关于语言表达,我的独家心得

           

    语言障碍,是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正面对的问题,楠楠也是如此。

           

    我们夫妻两个人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觉得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在于:他听不懂话,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以至于他更不可能理解别人的话。对别人说的话不理解,他自己怎么能说出来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认为:想让他“说话”,首先得训练他“听懂话”,然后再一点点的让他尝试说简单的话。

           

    可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楠楠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走神,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

           

    怎么办呢?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想了一些方法:

     

    1、给他编很多很简单他爱听的故事 

     

    起初,我们也试图给他讲一些儿童故事,但是他根本听不懂,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听故事”,所以只能自己给他编一些很简单的小故事

     

    比如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看电视中的广告或天气预报,我们就在自编的小故事中加入广告和天气预报,这样,我们一讲故事,他就乐呵呵的跑过来,这就达到了我们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喜欢听故事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每次编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很夸张地讲给他听,以此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的,他从不爱听故事到特别喜欢听故事,但这整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在他愿意听故事开始,我们尝试加入少量且简单的提问;再后来,就让他复述故事;最后,就是我们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后来他长大了,我们便培养他看一些幼儿的读物,比如说绘本或者是动画书等。

     

      2、带他看电视剧 

     

    先从动画片开始,边看边讲,后来逐渐变成情节比较简单的电视剧(比如农村生活的片子),一点点地培养他说话。

     

      3 多聊天、多提问、多回答他提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培养他看电视剧的习惯,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吃晚饭的时候都会看电视剧,我们陪他一起看并给他讲解剧情,逐渐地帮他理解别人说话。

     

    电视剧相当于一个小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场景,孩子通过看电视剧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No.04

    在绝境中重生

           

    回顾走过的路程,我们对他进行了30年的干预训练,全部都是居家干预,没经过一天的机构。

           

    经过了为期30多年艰难的干预,我们从对自闭症一无所知到现在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而对比楠楠干预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干预前 

     

    1、不会表达

     

    我们曾一度以为,他是不是个聋哑孩子,带他到医院去做检查后,医生说不是聋哑。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说话了,但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能完整的说出一句话。

     

    直到了7岁该上小学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旧很差。

     

    2、与家人没有情感联结

     

    我们明明是他最亲近的人,但他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我们对他而言只是“陌生人”:

     

    他从不与我们对视,即便我们叫他名字,他仿佛没听到般不会应答。跟我们一点儿都不亲,不让人抱也从来不粘人。甚至在我伤心流泪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只会自己在一个地方自言自语,无缘无故地笑。

     

    面对他的“冷漠”,我们焦灼、生气,更多的是无奈。

     

    3、不懂社交,屡次遭受校园欺凌

     

    在他小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多次送他到公立的和私立的幼儿园。但是,哪个幼儿园都呆不长,上学没几天就会被退学。

     

    因为老师们都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我们带不了。”

     

    在学校,他没有任何朋友,即便别人欺负他,他也不会告诉老师或家长。被欺负了之后更不会反击对方,只能任人欺负,连老师都替他着急。

     

     干预后 

     

    1.生活及社交方面

     

    现在的他,能够已经与人流畅对话、也能够独自外出购物、交水电费、去社区办理残疾人事宜、接受记者采访等等。

     

    目前他是我们城市的大龄自闭症孩子当中比较优秀的、也是能力比较靠前的一个。不论在生活自理,还是家务劳动、还是学习才艺等各个方面,都还不错。

     

    如今孩子已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重度自闭症儿童逐步学会了购物、做饭、洗衣、收拾卫生(包括处理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独立外出乘公交、地铁、打车、在火车站独立购票、候车、检票上车、在旅馆办理入住手续以及自己陪伴父母去看病、去药店买药、交水、电、煤气费等等。

     

    2.康复及个人发展方面

     

    他还在几位爱心老师的培养下,学习了声乐、朗诵及太极拳等才艺,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等舞台为观众演出(他还担任了声乐老师的小助教)。

     

    连他的声乐老师都说,我的儿子是他接触过的所有自闭症孩子当中,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

     

    No.05

    回顾过去艰难的30年,

    作为大龄自闭症儿童父母,我想说

           

    回顾过去的35年,困境和挑战几乎是一步一个坎儿。

           

    经历数次被拒收,或者饱受欺凌后无奈退学后,我们始终坚持着,事实也证明:只要家长不放弃,孩子的希望就一定不会消失。我常和我身边的小龄自闭症家长说,总结我们夫妻30多年走过的与自闭症抗争之路,我想送给家长们八个字--科学干预,持之以恒!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老去,剩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他们还要在短暂的时光里面临大龄儿童训练、没有机构、找不到正式工作等挑战——这也是所有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所担忧的。

     

    他的未来,怎么办?

           

    目前楠楠和本市一些大龄自闭症及残障青年一样,拥有一个公益性岗位(残联安排的),这个岗位工作不累,每个月给少量的工资,并缴纳社保。

           

    这对于一些大龄自闭症孩子来说,已经有了一些生活保障。但是我们当地,最近已经下发文件,3年以后残疾人的公益岗位就全都取消了。此刻,恐慌焦虑的情绪也逐步在我们城市的大龄残疾人家长群体中蔓延开来——

           

    3年以后,孩子的生活来源没有了,我们又一天天地老去,身体越来越不好,他的工作没有了,该怎么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大龄自闭症人群缺乏干预训练机构,这也是中国所有大龄自闭症家庭都苦恼的问题。

           

    自闭症人士是需要终生接受干预训练的,但目前国内训练机构绝大多数都针对小龄儿童,能够帮助大龄青年的机构几近空白。

           

    所以说,很多大龄家长都期待能有专业的大龄训练机构能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他能被社会接纳吗?

           

    尽管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自闭症,也越来越多人愿意理解、包容自闭症孩子,但“就业”及“托养”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这些大龄自闭症青年家长,尤其是孩子属于高功能的或者是康复的比较好的家长,都期待孩子能够在社会上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找个工作,能够自力更生。

     

    我们老去后,他如何生存?

           

    在经济压力方面,我们为了陪伴和干预孩子,夫妻二人40多岁就先后都辞职了,辞职离开单位回家照顾孩子这20多年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干预训练,现在孩子干预情况很不错。现在我们夫妻虽然有少量退休金,再加上医药费(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支出,需要常年吃药,已经入不敷出了。

           

    当我们老了,孩子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时,他们该如何活下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们的终极问题--我们死后孩字怎么办?

  • 跳跳是一位3岁的小男孩,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全家人陪着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来到机构。

    跳跳是一个不会说话并且问题行为很多(自伤、打人、随地打滚)的“坏孩子”。

    我刚来机构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边哭边喊地躺在楼下大厅的地上,旁边的大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用一种很无奈的眼神求助于我们校长。后来,我接下了这个叫跳跳的孩子。

    在课堂上,只要不如意或是得不到满足他就会“爆发”,除哭闹外什么也不干。

     

    PART.01

    从强化物建立起的关系

           

    在我初次接触跳跳之后,我发现这孩子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和模仿能力的,只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在和他的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得知,跳跳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偶尔会叫“妈妈”“爸爸”,仅此而已。他的妈妈一边流泪,一边说:“我们很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再叫一声妈妈,希望老师能帮帮我们。”我嘴上说:“没事的,您别着急,慢慢来。”但实际上,在当时对于刚步入特殊教育行业不久的我来说,这实在是有很大压力的。

           

    我当时只是负责跳跳的个训课,在上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强化物。好在努力没白费,在第2周的第2天跳跳竟然主动地跟我进了教室。

           

    他的妈妈看到跳跳主动地跟我进去,激动地说:“老师,您真厉害,我们之前上早教机构,跳跳真的是对老师拳打脚踢啊,您用的什么方法啊?”我说:“其实不是我厉害,只是我抓住了跳跳的强化物而已,让他在我这里可以得到强化物,慢慢地对我放松戒备。”我暗喜自己成功了一小步。

           

    于是,我正式开启了跳跳的康复之旅。因为他妈妈的句话,我决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叫妈妈,下面是孩子学习叫妈妈的过程。

     

     

    PART.02

    嘴部三步脱敏法

           

    待跳跳有了一定的配合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之后,我觉得应该加入跳跳的语言训练。

           

    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由于嘴部肌张力大,对于嘴部的模仿不好,更不会让我去碰触他的嘴巴,所以我先给跳跳进行嘴部的脱敏。

           

    开始时是我的手碰到他的嘴巴,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会给他强化 逐渐地,我会碰他的嘴巴1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然后,我会碰他的嘴巴3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最后,不断延长碰触时间并给予强化

           

    下课后,我把有效的方法介绍给他的妈妈,让家长在家尝试着进行,但是他的妈妈给我的反馈是,跳跳根本不让别人碰他的嘴巴。我就一步一步地跟他的妈妈说:“强化一定要及时,进行练习之前一定要吸引他的注意力。”经过遍又一遍的练习, 跳跳在家里也可以接受嘴部脱敏了。我暗喜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PART.03

    发音给予强化辅助

           

    我紧接着开始了下一步:我发“a”音,嘴巴张大,辅助跳跳将下巴张开,然后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撤离了辅助,跳跳主动地张开嘴巴。同样的操作方式我又给他妈妈演示了一次,孩子主动张开嘴巴了,我知道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紧接着我就加大了难度:稍微捏一下孩子的脸颊,孩子发出一点点声音,我就立即给予强化。下一个回合依然是我张嘴说“a——”,然后稍微碰触孩子的脸颊,等待他发出声音后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不再碰触他的脸颊,他能主动地发音,我立即给予强化。

           

    接下来,就不是发音就给强化这么简单的问题了,是辅助跳跳发“a”音,即使他发音不是很标准,我也会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逐渐撤离辅助。

           

    下一步的目标是,发出清晰的"a”音并立即给予强化,直到跳跳独立地发出“a”音,我知道我已经成功了很大一步。

     

     

    PART.04

    训练音节结合发音

           

    也许是跳跳感觉到了说话的魅力,接下来发“i”、“o”、“m”、“b”音相对简单了很多。这时候跳跳的舌头还不灵活,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我就做一些简单的唇舌操作并配上吹气等训练

           

    等到跳跳会发“m”音之后,我试图把“a”音和“m”音组合起来,让跳跳尝试发“ma"音,这又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开始时我会发“m——a”,等到跳跳发完“m”音之后我会立即发“a”音。跳跳会模仿发音,但是在两个音节之间跳跳会有几秒的停顿,他连接不好。我就一遍一遍地给他练习、辅助、强化,终于跳跳独立地发出了“ma”音,但是仅限于在个训教室,而且是在有强化物的基础上跟随老师发“ma”音。

     

    PART.05

    一步步的强化练习

           

    鉴于此,我每节课都会利用大概10分钟的时间带跳跳去到学校的会议室里面进行同样的练习。逐渐地,我会邀请不同的老师去会议室帮我训练跳跳,也就两天的时间,跳跳就可以在会议室任意时间段在任何的老师指令下发“ma”音了。

           

    紧接着,我用间歇强化让跳跳练习“ma”音,直到好几个回合之后再给强化,跳跳都能够准确地发出“ma”音。接下来我就着重练习“mā ma”两个音了。

           

    由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很快他就能够准确地发出“mā ma”两个音了。此时,泛化已经不再是问题,跳跳已经具备了自我泛化的能力。我很欣慰自己又成功了一小步。

           

    这时候每次下课后我都会让跳跳看到妈妈并听从指令去喊“mā ma”,也会跟妈妈说口袋里面随时装些跳跳的强化物,每次喊“mā ma”时就立即给他强化物。这第一步跳跳只是在执行一个“叫妈妈”的指令。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每次下课的时候,包括在楼下看到跳跳时候都会随时进行练习。他的进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指令“叫妈妈”并且手指向妈妈,跳跳照做,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二阶段】我看到妈妈时不再发指令,而仅是手指向妈妈,并嘴唇微动一下做出 “ma”的嘴型。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三阶段】我只是手指向妈妈,嘴唇不动,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然后是吸引跳跳的注视,让跳跳看到妈妈后叫“ma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

    【第四阶段】当跳跳主动喊“mā ma”时,妈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奖励并抱起来飞高高。之后跳跳每次都主动地喊“mā ma”并自己感觉很开心,得到了自我强化。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维持训练啦~

     

    PART.06

    期待了3年的“妈妈”

           

    就这样,“mā ma”两个音一步步地被我们塑造出并维持下来。跳跳会喊“mā ma”了,我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放松了许多。最开心的当然是跳跳的妈妈了,期待了3年的“妈妈”,愿望终于达成了。这也给我自已增强了信心。

           

    当然这样还没完,跳跳要学的还很多,用同样的方法我教会跳跳叫“bà ba” “yé ye” “nǎi nǎi” “gū gu”了。

           

    随着跳跳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跟家长的及时沟通,跳跳的行为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他的肢体动作丰富了,语言丰富了,也会提简单的要求了,因此他也就不会经常性地打滚、耍脾气了。

     

    PART.07

    专家点评

     

           

    成功体验对于一般孩子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跳跳来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老师为他降低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他获得点滴进步时老师则夸大他的进步、成绩,从而调动他心里的积极因素,同时让他产生一种期望自己能有更大成绩的心理,而这种自信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在特殊教育的领域里,不仅需要有教师和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双方共同努力对其发展障碍进行干预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跳跳的妈妈和老师一起配合泛化孩子的发音,才使孩子取得了更快的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或双眼高度屈光不正等异常视觉经验,造成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经过恰当治疗后视力提高。弱视是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的眼病,会严重地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如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造成终生的视力低下。

     

     

    一、儿童弱视有哪些分类呢?

     

    1.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经常发生为斜视眼、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发病率高,占斜视1/2。这种弱视眼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偶有少数原发性的,即使在最积极的治疗下,视力改善也不理想。

     

    2.屈光参差性弱视

     

    这类弱视是功能性的、可逆的。一般两只眼相差2~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的一眼易形成弱视或斜视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成正比,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

     

    3.屈光不正性弱视

     

    这种弱视多数为双眼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多数近视在-3.50D以上,远视在2.50D以上,或兼有散光者。

     

    4.形觉剥夺性弱视

     

    本病是由于功能性障碍而发生的弱视,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

     

    这种弱视发生在婴儿期,双眼视觉形成以前,预后较差。这种弱视眼底正常,有些先天性弱视继发于眼球震颤。

     

     

    二、儿童弱视是怎么形成的?

     

    儿童弱视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以内),存在一些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的,如:1)如果一只眼斜视,则两只眼睛看到外界物体的像就不能同时出现在双眼相对应的视网膜位置上,斜视的这只眼睛就会受到抑制、成为弱视眼;2)如果两眼的屈光度相差较大(如一只眼近视300度,一只眼正常)时,外界物体在两只眼形成的物像的大小及清晰度就不一样,近视300度的这只眼就有可能成为弱视眼;3)如果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等这些可以影响光线进成为弱视眼。

     

    三、弱视多好发于哪些人群?

     

    1.有家族遗传的儿童:有研究表明,儿童斜视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小儿眼球发育关键期如果缺乏足够的视觉刺激,使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就容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

     

    注:儿童长时间的用眼易导致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进而导致弱视。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胎儿从出生时的皱巴巴到白嫩嫩,其实并没有经历多久的时间。

     

    在宝宝刚出生的这一年内,爸爸妈妈们都会惊奇的发现宝宝长得好快,变化好大,不知道啥时候五官竟然张开,不再是出生时那个丑丑的嘬成一团的模样了。

     

    家长或许不知道,宝宝在刚出生这一年经历了好多个猛长期呢!要不然我们怎么会说:“快着呢,小家伙一天一个样儿!”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新生宝宝的生长速度并不匀速,会经历好几个快速发育的时期。

     

    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猛长期,这是孩子出生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会发现宝宝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生长,他的身长、体重、头围、五官以令我们惊讶的速度变化生长着,并且掌握抬头、翻身、坐、伸手等一系列行为技能。

     

    一般来说,宝宝从出生到1岁,这个阶段会经历7个猛长期:

     

    新生7-10天;2-3周;4-6周;3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

     

    等宝宝1岁以后,这种猛长期就会逐渐拉长周期,几个月才出现一次;

     

    而最后一次经历,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了。

     

    宝宝进入猛长期并不是无声无息的。

     

     

    猛长期的宝宝和平常的宝宝还存在一定不同,家长可以通过下面这几个信号,再结合宝宝的年龄阶段(每个宝宝都不一样,时间上或多或少可能会有些偏差)来判断孩子是否进入猛长期:

     

    1、宝宝吃奶次数增加,过不一会就要吃一次,几乎在不停歇的吃奶;

     

    2、夜里醒来的次数和夜里吃奶的次数也在增加,嗜睡,但又睡不安稳;

     

    3、吃奶时一会含着,一会吐开,心情烦躁,脾气变大;

     

    宝宝进入猛长期,最折磨的其实还是妈妈。

     

    妈妈要不停的喂奶,安抚、照顾宝宝,偏偏这个阶段的宝宝自己还很暴躁。

     

    妈妈刚感觉自己掌握住了宝宝的各种需求信号,就发现宝宝又开始“混乱”了,其实人家只是在快快长身体而已。

     

    宝宝猛长期虽然会很劳累妈妈,但是这个时间一般来说并不会持续太久。

     

     

    正常情况下就只有2、3天,长的或许会持续1周左右,这就需要妈妈辛苦一下了。

     

    在宝宝猛长期这个阶段,为了不拖宝宝后腿,快速发育,妈妈也需要站好自己每一班岗

     

    1、按需喂养。只要宝宝吃,妈妈就不要抱怨累了,喂吧!宝宝饭量增加,奶水不够的话,不要急着添奶粉或者挤奶。

     

    多喝水,满足自己身体需求,让宝宝自己吸,这样大脑才能刺激分泌乳汁。要知道,妈妈的奶水永远是跟着宝宝的需求来供应的,不怕不够吃!

     

    2、保持心情。我们说了,宝宝快速发育最遭罪的还是妈妈。

     

    妈妈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心情,不要烦躁、挫败。保持信心,相信自己坚持过这几天,宝宝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大惊喜的!

     

    在宝宝猛长期结束以后,需求回归正常,妈妈一般都会有涨奶的感觉,这就是快速发育期结束的表现。妈妈就可以好好休息,恢复自己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近日,在门诊上接诊一名年仅六岁的儿童,患儿家长慌张地给大夫讲述着孩子的症状,期望大夫尽快解答患儿忽然抽动起来的原因。经过相关检查,大夫初步诊断患儿所患为“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呢?为何六岁儿童会患上这种病呢?

     

    儿童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常在儿童期及青少年期发生的、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生化代谢失调等因素所致的精神神经障碍。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不自主的挤眉弄眼、噘嘴、耸肩、斜视、缩颈、动耳朵、甩臂、清嗓子等症状。

     

     

    目前我国儿童抽动症发病率在0.05%-3%左右,儿童抽动症的致病因素也多种多样且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常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导致抽动症的因素

     

    1.儿童抽动症的发生与儿童家庭环境及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有研究表明:严肃的家庭氛围、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均可导致患者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可诱导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因此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及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消除儿童紧张、焦虑的状态,减少儿童抽动症的发生。

     

    2.儿童抽动症的发生还与儿童的性格有关

     

    相较于大胆、外向、积极乐观的儿童,内向、神经质、胆小、消极的儿童更易患抽动症。因此培养儿童积极乐观外向的性格对于减少儿童抽动症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3.儿童抽动症的发生还与儿童的生活习惯有关

     

    长期熬夜、长时间沉迷于暴力刺激游戏亦可诱发儿童抽动症,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儿童抽动症的发生。

     

    4.此外,是否有遗传性家族性精神神经疾病、围生期是否患有异常疾病、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儿童抽动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儿童抽动症,家长都比较紧张,往往刚发现儿童的异常行为,即带儿童就诊,对于儿童抽动症的诊断,临床医生应十分慎重,一旦诊断为抽动症,对孩子及家庭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抽动症早期,常可以对抽动症进行干预,如发现孩子在玩游戏兴奋时出现耸肩等症状时,应逐渐减少孩子对兴奋性游戏的接触。

  • 正常人看东西时,两眼的目光应该是平行的,两个眼球的位置是对称的。如果一只眼注视所看的东西,而另一只眼的目光却偏向它的旁边,则称之为斜视。

     

    斜视的危害除了影响外观外,主要是还会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立体视觉缺乏,这些孩子,即使是双眼的视力都达到了正常,但是由于缺乏立体视觉,孩子长大后仍然不能从事一些职业,如飞行员、司机等,所以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常见的斜视表现:

    1.眼位偏斜:

    (1)内斜视: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

     

    (2)外斜视:俗称“斜白眼”,即眼位向外偏斜。

     

    (3)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

    2.歪头或斜颈:

    斜视的时候,孩子为了看东西清楚常常歪头、下颌上抬或内收,以头位移动来代偿眼肌不能转动的方向。

    3.眼球肌肉运动异常。

    4.屈光不正:

    内斜常伴有远视,外斜常伴有近视。

    5.立体视觉缺乏或弱视。

    无论是哪一种斜视,都应及时去看医生,治疗的年龄与治疗的效果关系很大,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便能使两眼的视功能达到正常水平,防止弱视形成。

     

    一旦视力发育成熟,手术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多数只是外观上的治疗,即使是手术后加以训练,两眼的视觉功能仍然很难达到正常水平。

     


    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眼位的矫正,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如果斜视合并有近视、远视,手术后仍然需要验光配镜。如果斜视已经造成了立体视觉的损害和弱视,手术后立体视和弱视的训练是不可缺的治疗。

     

    有的斜视可在外观上一眼便能看出,而有些斜视表现得并不明显。然而,斜视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治疗,将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

     

    当孩子有以下情况时请及时就诊:

     

    1.经常揉眼睛或眨眼次数多;

     

    2.看东西时总是闭上一只眼睛、歪头或转头;

     

    3.不能看清近处或远处的物体;

     

    4.看东西有重影(复视);

     

    5.在精神不集中或疲劳时往远处看,有一只眼的眼位向外偏斜。

     

    有些孩子会由于面部骨骼正处于发育中,显得鼻根部相对宽一些,因此造成一种错觉,从外观上看起来就好像眼球偏到内侧,而实际上眼球的位置还是正常的。等到眼眶及鼻骨发育起来后,这种假斜视就会消失。

     

    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孩子拥有健康的视力,即使眼睛没有明显的异常,家长也应在孩子 3 岁之前带他去眼科医生那里,做一次眼睛检查。这样,才可以及早发现那些不易察觉的斜视,避免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川崎病(KD, Kawasaki diseases)在儿科中并不常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但对家有川崎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地对这种疾病有着更深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辅助医生的治疗。

     

     

    川崎病怎么诊断的?

     

    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只有发热,跟普通感冒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疾病早期不只是家长没办法辨认出,连医生也无法仅根据发热症状就诊断川崎病。

     

    那么如何诊断?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并且在下述5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4条才能确诊。但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则满足以下3条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1. (皮肤)多形性皮疹

     

    2. (黏膜)结膜充血

     

    3.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4.(口舌)唇红皲裂,杨梅舌

     

    5. (手足)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

     

    川崎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之一: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二尖瓣反流、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衰竭、休克,因此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并发症之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发病率约为7%,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KDSS为中度休克,可以是心源性、血流重新分布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性。

     

    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性休克相似,表现为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心功能不全和血流的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可能源于循环中较多炎性细胞因子。

     

    其发生可能与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这些活性物质介导了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功能不全以及毛细血管渗漏,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很高,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

     

     

     

    并发症之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HLH由于触发因素不同,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于继发性sHLH。

     

    MAS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HPS类似——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嗜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也可以见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另有部分患儿症状不完全,需要注意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还有部分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导致休克综合症及巨噬细胞活化,进展快、预后差,需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儿科医生最好的帮手是家长,医生很需要家长提供的信息,因为患儿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因此,家长了解疾病的症状、关注宝宝的状态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 我和我的孩子一直生活在房山区,最近他总是哼哼,尤其是在看动画片或吃饭时。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只是他的一种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开始感到担忧。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由于我们这里没有儿童专科医院,只有妇婴医院和正常的医院,我决定尝试使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很快就联系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我详细描述了我孩子的症状,并询问是否可能是多动症。医生告诉我,孩子总是有发声,不是多动症,有可能是抽动症,发声抽动。医生建议我们先去医院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并推荐我们去小儿神经内科进行检查。

    我问医生是否有可能是缺少微量元素导致的,医生建议我们可以检查一下微量元素,看看血铅高不高。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儿童专科医院,但医生告诉我,有的儿保科也能看,先去看看也可以。

    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建议让我知道了下一步该怎么做。虽然我还需要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但至少现在我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不自主的抽动和发声。常见症状包括眨眼、动鼻子、嘴动等,尤其是在看电视、玩游戏或吃饭时更为明显。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 推荐科室 小儿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 首先需要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确诊。 2. 如果确诊为抽动症,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控制症状,例如利培酮、氟哌啶等。 3. 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4. 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例如海鲜、豆类等。 5. 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我还记得那天,我的孩子总是眨眼睛,像是在和我玩捉迷藏一样。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他累了或者眼睛干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担忧,担心他是否患上了某种疾病。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儿科专家。医生很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询问。最终,他告诉我孩子可能患有抽动症,并建议我们去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我感到既惊讶又害怕。抽动症?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但是,医生的话让我感到安慰和放心。他解释说,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无目的的动作或声音。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治疗之旅。孩子每天都要服用一些药物,并参加一些特殊的训练和活动。虽然过程中有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下来。现在,孩子的症状已经明显减轻,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学习和成长了。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儿科专家。他们不仅给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疾病,我们不应该恐惧或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疾病,重获健康和幸福。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无目的的动作或声音,包括眨眼、耸肩、扭头、清嗓子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压力。 推荐科室 儿科或神经科 调理要点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抽搐药、抗抑郁药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 2.行为疗法: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学习如何控制和减少抽动行为。 3.家庭支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4.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有助于减少抽动症状的发生。 5.心理治疗:对于一些伴随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患者,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抽动症带来的挑战。

  • 我从小就被抽动症困扰着。每当它发作时,我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最近却又开始恶化。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我,让我感到非常无助和焦虑。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决定寻求线上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线上问诊,医生不仅了解了我的病情,还询问了我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细节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安心。

    医生最终开出了天麻钩藤和镇肝熄风这两种中成药的处方,并详细指导了我如何服用。同时,他还给出了很多生活上的建议,例如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小贴士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对我的康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我的抽动症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每当我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期,总会感激那个在网络的另一端为我提供帮助的医生。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指导,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抽动症的线上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出现的抽动和发声。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头部、四肢等部位的抽动,严重时还可能伴随着语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该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成年人也可能患病。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天麻钩藤、镇肝熄风等中成药进行治疗。 2.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抽动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4.家庭支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5.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我从未想过,作为一名五岁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互联网医院上寻求帮助。然而,我的孩子总是说嗓子里有痰,总是清嗓子,甚至开始咳嗽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我开始感到担忧和焦虑。每当我问他嗓子是否疼痛,他总是说不疼,只是有痰。这种情况让我非常困扰,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

    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寻求帮助。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可能的原因是抽动症或咽炎。医生建议我观察孩子是否有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并询问了孩子的其他症状,例如是否有鼻塞流涕等。医生还提醒我注意孩子的体重和过敏情况,以便开出合适的处方。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给孩子服用了冬凌草糖浆,并同时使用远红外线止咳贴。医生还建议我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以增强他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实用性。

    咽炎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咽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嗓子有痰、总清嗓子、咳嗽等。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时更容易发病。 推荐科室 耳鼻喉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2. 使用止咳药物缓解咳嗽症状;3. 多喝水,保持喉部湿润;4. 避免吸烟和二手烟;5.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我叫小李,今年25岁,来自沈阳市。从小我就有抽动症,经常不自主地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幸运的是,阿立哌唑片对我非常有效,每天服用后,我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然而,最近我发现自己的药快用完了,需要再开一批。由于工作繁忙,我决定尝试在线上问诊平台——京东互联网医院,希望能快速解决问题。

    我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网站,选择了精神科,填写了相关信息并上传了我的就诊资料。很快,一位医生回应了我,询问我需要开什么药,开几盒。我告诉他我需要阿立哌唑片,并请求他多开一些,因为每次去医院都很麻烦。医生非常理解我的需求,告诉我他最多能开五盒,并且提醒我按医嘱服药,家属保管药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清离子和心电图,病情变化立即线下就医。

    在等待审核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我最近手瘾过多,导致肾虚,应该吃什么药?我决定向医生咨询这个问题。医生很耐心地解释说,手瘾过多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建议我适当休息,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考虑服用一些中药调理肾虚,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用药方案。

    最终,我的处方审核通过了,我成功地预约购药。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既省时又省力。我对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非常满意,感谢医生和平台的帮助。

    抽动症就医指南 抽动症就医指南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出现的抽动或发声。常见症状包括面部、头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抽动,可能伴随着语言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但成年人也可能患病。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或精神科 调理要点 1.药物治疗:阿立哌唑片等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抽动症状。 2.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3.家庭支持:家人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4.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5.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清离子和心电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 我是一位8岁小朋友的家长,最近发现孩子总是频繁地前后仰头,非常担心。经过一番搜索,我了解到这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在线问诊。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详细描述了孩子的症状,包括挤眉弄眼、皱鼻子、张嘴巴、清嗓子、耸肩等动作。医生告诉我,这些动作都符合抽动症的特征,建议我们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医生还提醒我,抽动症是一种自愈性的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行为治疗,避免提醒、制止或批评孩子的动作,减少接触电子产品和易兴奋的食物。对于症状影响到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可能需要用药物干预。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学建议,也更加了解了抽动症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京东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服务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咨询,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焦虑和困扰。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的常见症状包括不自主的、反复出现的、无目的的运动或发声,例如挤眉弄眼、皱鼻子、张嘴巴、清嗓子、耸肩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尤其是在5-10岁之间的儿童中较为常见。 推荐科室 抽动症可以在神经科、儿保科或心理科进行诊断和治疗。 调理要点 1. 行为治疗:避免提醒、制止或批评孩子的动作,减少接触电子产品和易兴奋的食物。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影响到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干预,例如利培酮、氟哌啶等。 3. 家庭支持:家长和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4. 心理辅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减少焦虑和压力。 5.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 我是一位四岁小朋友的家长,最近我发现孩子总是频繁深呼吸,整个身体都在抖动。起初我以为是孩子累了或者是感冒的症状,但情况并没有好转。我们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抽动症。听到这个诊断,我感到非常担忧和无助。医生建议我们给孩子服用静灵口服液,并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片检查。虽然医生说抽动症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或成绩,但我仍然很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肌肉收缩。这种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医生告诉我,抽动症的治疗需要耐心和时间,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案。

    我也向医生询问了关于孩子学习的问题。医生建议我们在家给孩子安排适量的学习时间,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累。同时,医生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鼻炎问题,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呼吸和睡眠。

    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家长的焦虑和无助。幸运的是,通过与医生的沟通和合作,我们找到了一个初步的治疗方案。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其他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抽动症,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爱护。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肌肉收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常见症状包括频繁深呼吸、身体抖动、面部抽搐等。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或儿科 调理要点 1. 药物治疗:如静灵口服液等; 2. 行为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3. 家庭支持:提供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减少压力和焦虑; 4. 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

  •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重复的、快速的运动或发声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是简单的,如眨眼、耸肩,也可以是复杂的,如跳跃、拍打物品。在长沙秋季,由于气候变化和干燥的空气,儿童抽动障碍的症状可能会加剧。以下是一些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1.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有助于减少抽动症状。
    2. 鼓励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食物。
    4. 确保儿童有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5.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压力。
    治疗策略:
    1. 行为疗法: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儿童学会控制抽动动作。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抽动药物减轻症状。
    3. 家庭支持:家长应保持耐心和理解,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4. 教育干预:通过特殊教育课程,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5. 心理咨询:针对儿童的心理状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 儿童抽动障碍,也称为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在合肥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儿童更容易出现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这可能会加重抽动障碍的症状。以下是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介绍,以及合肥地区在冬季的相关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
    一、疾病介绍
    儿童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简单的眨眼、耸肩等动作,重者可能表现为频繁的、复杂的、影响生活的抽动行为。大部分儿童在青春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二、家庭预防策略
    1.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适度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充足睡眠: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调整心态: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5.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烟、酒、咖啡等。
    三、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抗抽动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3. 行为矫正:家长和教师应积极配合医生,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4. 家庭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 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生活在广州市。我的儿子小明(化名)最近总是眨眼、清嗓子,甚至有时候会突然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起初,我以为他只是调皮捣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开始感到担忧和焦虑,决定带他去看医生。

    我们来到了当地的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医生告诉我小明可能患有抽动症。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医生建议我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开了一种药物,需要连续服用三个月。我心中充满了疑问和不安,但也知道这是唯一的治疗方案。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和小明一起坚持服用药物,并且注意了他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慢慢地,我们看到了改善。小明的眨眼和清嗓子的次数减少了,他的学习和社交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母亲的责任和挑战,也感激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抽动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和发声。常见症状包括眨眼、清嗓子、面部抽动等。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 推荐科室 儿科或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 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改善骨骼健康; 2. 按医嘱服用药物,通常需要连续服用三个月以上; 3.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4.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5. 家庭支持和理解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