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女性尿多尿频是怎么回事?

女性尿多尿频是怎么回事?
发表人:医联媒体

尿多即尿频,女性尿频可能是饮水量增多、糖尿病等原因,通过观察、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

  • 饮水量增多:饮水后水会进入血液,体内循环容量增多,新陈代谢过后的物质会通过肾脏与部分水分一同排出,从而变成尿液。人体内循环容量是一定的,水喝得过多会加快新陈代谢,排出的水多,就有尿频的现象,这个是生理性现象,不用特殊处理。
  • 糖尿病:女性患有糖尿病,体内血糖浓度会高于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超过近段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阻碍了水和氯化钠的重吸收,就会有尿频的表现。遵医嘱用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平稳后排尿一般会恢复正常。

尿频的原因比较多,除了以上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尿道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原因,尿频严重者及时就医和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女性尿急尿频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比如饮水过多、妊娠胎儿压迫膀胱等,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比如泌尿系感染、泌尿道邻近组织感染等。一、生理性原因1.饮水过多:短时间内饮水量过多,会使循环血容量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造成原尿生成增加,尿量增加后会出现尿急尿频的症状。2.妊娠胎儿压迫膀胱:怀孕后胎儿在母体内不断长大,子宫也会逐渐增大,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膀胱的容量会越来越小,膀胱储存一定尿量后会产生明显的尿意,就有尿急尿频的表现。二、病理性原因1.泌尿系感染:女性存在泌尿系感染可伴随尿急尿频症状,常见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等患者,比如有急性膀胱炎的患者,病原体侵犯膀胱尿路上皮黏膜,使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导致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患者会有尿急尿频的症状。2.泌尿道邻近组织感染:泌尿道邻近组织感染也可能引发尿急尿频,常见盆腔炎症、卵巢囊肿等,比如有盆腔炎症的患者,盆腔局部组织发生炎症性反应,会有大量的渗出,可能刺激膀胱,引起尿急尿频等不适。女性尿急尿频常见的原因还是比较多的,伴随其他泌尿系症状可及时就医,及时的接受治疗。

  • 作者:刘祥礼

    男人和女人都可能会尿频,许多妇女通常工作的时候不习惯小便,但当她们晚上睡觉或中午休息时,一躺下就想小便。那么女生一躺下就想小便怎么回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可能是妇科感染

    女性如果在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让细菌在私密的部位滋生,这个甚至引发感染。例如患上阴道炎、外阴炎、尿道炎等等疾病的话。除了引起私处瘙痒、私处分泌物增多以外,还可能引起尿频、尿急、尿痛。

    2、可能是肾虚

    在中医里,肾这个部位被誉为“水脏”掌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功能。这个肾脏健康则身体会自动排出多余的废水。但如果肾脏出现异常则代谢功能失调,便会出现例如尿液变多、小便清又长的情况。

    3、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女性如果患了糖尿病,那么尿液中的糖分会比较高,而这些成分又具有利尿的作用。这个如果平时小便次数就多的女性,患了糖尿病以后情况就更是加重了,而且在晚上夜尿次数增多的情况就更是明显。

    4、可能是心理因素

    如果平时都没有尿频的症状,只是在躺下的时候想要排尿,那么很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因为不管是泌尿炎症还是病毒感染,所产生的尿频都是全天性的,不可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出现尿频。而女性在躺下睡觉之前有尿频的感觉,多数是因为害怕睡着了以后会尿床。正是由于这种害怕尿床的心理,导致女性在躺下后会多次起身排尿。

    以上是介绍女人一躺下就想怎么小便的,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女性刚躺下时排尿的频率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女性要想缓解尿频症状,就应该从心理方面做好自我调节。二是睡前少喝水多运动,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并能起到心理作用,影响排尿频率,从而使睡前排尿频率大大降低。

  • 上厕所时,尿量少还感觉尿不干净?有可能是患上了尿淋!尿淋,说的是一种由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尿急、尿频症,因排尿淋漓不尽、排尿频次高而得名。尿淋危害不小,不但会造成排尿困难涩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肾衰!但是也不用怕,这里有三个“金”宝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肾脏、治疗尿淋——它们就是金樱根、金沙藤和金刚刺!

     

    1.  金樱根

     

    金樱根,其实就是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部,又名金樱蔃、脱骨丹,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关于金樱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从前,有这样一位医德高尚的老郎中,为了治疗一个小伙子的尿床症,而孤身前往充满瘴气的南方取药。回来后,只留下了一个系有金黄色缨穗的药葫芦,就因中毒而去世了。吃了这种药而果然好转的小伙子,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老先生,就将其命名为“金缨”,后来“金缨”又演变为了“金樱子”。

     

     

    正如传说中所说的那样,金樱子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归脾、肝、肾经,有着涩肠固精、益肾补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活血止血、壮筋的功效,能治疗胃痛、遗精、遗尿、尿频和水火烫伤等多种疾病。用金樱子根15-30克,再加上鸡蛋一枚,一同煎煮后内服,能有效治疗尿淋证。

     

    2.  金沙藤

     

    金沙藤,又名海金沙、左转藤,最早记载于宋代的《嘉佑本草》。它起源古老,是一种蕨类植物,依赖叶边缘的孢子进行生殖。而这些颜色金黄的孢子正是海金沙的入药部分,从指缝中沥出时,宛若海边的金黄色的细沙,海金沙也因而得名。在“香粉瀑布”传说中,在仙女的指引下,住在瀑布下的徐姓小伙子正是用了这种“金粉”,治好了全村人的“白蚁蛀喉”病。

     

     

    海金沙归膀胱经、小肠、肝经,有着利尿通淋、散结、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着这样一副能有效治疗尿淋的药方:“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和冰糖,酌情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饮。”

     

    3.  金刚刺

     

    金刚刺,就是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部,又名金刚藤、铁菱角,最先见于汉代的《名医别录》。金刚刺虽然有一个佛光缭绕、威武霸气的名字,其本身却呈灰色毫不起眼,只是因其表面有很多刺状突起、状似木杵而得名。

     

     

    相传香菇祖师吴三公患有风湿病,喝了一种美酒才逐渐康复。这种美酒就是用金刚刺酿造的,吴三公将其传给其他菇农,延续至今已经八百多年。

     

    的确,金刚刺归肝、肾经,有着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它除了能祛风湿外,还能治淋证,《湖南药物志》有载:“菝葜根(盐水炒)15克,银花9克,扁蓄6克。水煎服。”

     

    在“金”山上,生长着这三样宝药——金樱根、金沙藤和金刚刺,它们实际上也是我们常说的三金片的主要成分,有着利湿通淋、清热益肾的强大功效。

     

    养肾护肾有“金”山三宝,从此尿淋再也不怕!

  • 有的糖友说“得了糖尿病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不痛不痒的,就是血糖有点高。” 有糖友还说“我一周测一次血糖,感觉控制得还挺好的。”关于这些说法,大家觉的怎么样呢?


    其实我们身体是最诚实的,很多状况都能反映我们的血糖控制好坏,如果你有不太懂是否自己的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或者担心会不会容易出现并发症,首先看看自己会不会有以下表现呢?

     


    1、视物模糊


    “总觉得眼睛前像蒙了一层雾,看啥不清晰” “远远听到有人向我打招呼,可我看不清是谁好尴尬,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老眼昏花了。”


    这是出现视力问题的糖友常常有的问题。


    当然,睡眠不足或者用眼过度都可以导致视物模糊,但是除去这些因素之外,还有视物模糊,并且越来越重,那可能就是患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病程越长出现的机率越高。


    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建议糖友每半年去医院眼科复查一次眼底。


    2、尿中泡沫多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小便泡沫多,大多是蛋白尿所致,可能预示着肾功能出现了损害。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标志,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硬化常伴有蛋白尿现象。所以,糖友应该定期复查尿蛋白。


    3、水肿


    糖尿病肾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水肿。水肿是啥,有人觉得我胖就是水肿了,其实不是这样。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水肿,用手指按压一下腿部,如果拿开手指以后按下去的肉还是凹陷而不是回弹,那么就是存在水肿的了的。


    4、“感觉身体被掏空”


    有糖友说得了高血糖有一两年了,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身体问题,但就是感觉莫名的乏力疲倦,做什么都是力不从心的。


    2型糖友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对真的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而讲血糖控制好了以后,竟然发现一直以来存在的疲惫状态也没有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更严重的人还伴有恶心、呕吐,这可能是体内葡萄糖运转受到阻碍,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尤其是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需要注意。

     


    5、感觉有蚂蚁在爬


    这种麻木感是从四肢远端慢慢进展的,有时感觉像蚂蚁爬、像针在刺、像有东西在灼烧,这可能预示着出现了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常见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导致手脚麻木的症状出现,症状由轻到重,逐渐进展。


    到了晚期阶段,还会可出现痛觉、温度觉及触觉完全丧失,这个时候肢体由于缺乏神经保护很容易在浑然不觉中受伤,很多糖尿病足也是因为感觉障碍 出现烫伤、烧伤了全然不知,等到受伤严重了才发现。


    而神经一旦受损,几乎是无法逆转的,需要早期重视。


    6、手脚冰凉


    手足发凉,伴有下肢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就是在不走路的时候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以致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很有可能出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容易导致或加速动脉硬化造成合并血管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者堵塞了。


    一般轻度狭窄的糖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足引起足部坏疽,甚至截肢。


    7、血压变化


    三高不分家,大部分的糖友去体检,都会发现自己的血压偏高,高血压常常是糖友的一种伴随疾病,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加速我们的心、脑、肾、眼底、大血管等器官的损害。


    所以平时生活中除了重视监测血糖外还要监测血压。


    在临床上还有一部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人会出现 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慌、眼前发黑,这都需要引起重视,要注意,从躺着到坐起来,从蹲着或者坐着到站起来的体位变化动作的时候不要太快 以免发生晕倒。


    很多时候,虽然得了糖尿病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能够控制好不得并发症,不仅自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也能为家人减轻负担,的确,得了糖尿病。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控好血糖,更重要的是不得并发症,让自己的的生活得更加健康、长寿,这才是每位糖友的初衷。

  • 出现肺活量减少的现象可能是非疾病因素,也有可能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如肺不张、胸廓畸形等。

    1.非疾病因素:肺活量减少可能与性别、年龄以及每个机体的呼吸肌肉是否发达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女性肺活量要低于男性。若不伴随病理性改变,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

    2.疾病因素:(1)肺不张:由于发生在胸腔内的占位性病变压迫肺部,造成肺组织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肺活量减小。(2)胸廓畸形:由于发育异常或脊柱侧弯等因素所致,可使肺扩张受限,肺活量减小。

    除此之外,外伤也可导致上述状况发生。建议及时查明病因,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引起的,可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主要是由于脾脏功能增强过度,导致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脾大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护肝片、阿昔洛韦、吡喹酮等进行治疗,也可经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由于自身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环孢素、司坦唑醇、艾曲波帕等进行治疗。

    3.白血病:白血病多因自身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所致,可能会造成血液中白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尼洛替尼、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进行治疗,也可经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休息,规律作息,平时应避免活动,避免外伤。

  • 隔壁一位老人,很早之前就有风湿病,膝盖骨明显变大好多,忍着疼痛走路一瘸一拐的。一段时间不见,竟然已经卧床了,并且疼痛难忍。原来是儿女发现了一个专治风湿骨病的人,据说是祖传疗法,并已经有被风湿困扰的人们治疗痊愈了,由于对病痛折磨的恐惧和对正常走路的渴望,这位老人欣然前往。

     

     

    结果治疗了一段时间发现,不仅不能正常走路,浑身的关节都疼,疼得饱经风霜的老人想哭。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老人得的并不是风湿,而是类风湿。者都是骨关节疼痛难忍的疾病,可这一字之别,却差之千里,两者治疗时,却大相径庭。

     

    风湿是什么?

     

    风湿病是一种以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被侵犯的疾病,实质上就是自己身体内部的免疫系统无力抵抗外来侵害,亦分辨不清身体内部细胞是敌是友的疾病。

     

    类风湿是什么?

     

    能让大家混淆的是风湿与类风湿的初期表象,其实质却截然相反,类风湿主要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相对来说,风湿的症状和治愈可能性要大一些,类风湿则是能够引起关节肿大、畸形等不可逆转的变化。

     

    风湿与类风湿之间的区别:

     

    (一)病因不同

     

    风湿多为突发性,常常伴随着咽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现象,常常被人们忽视而造成治标不治本。它其实是急性病引起的结缔组织炎症。另外,阴冷潮湿、关节受损均可诱发此症状,而且风湿具有感染性。类风湿则是长期的,且早期症状与风湿症状大同小异,其疼痛、肿胀均是在身体各个关节游走,这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混淆的症状。但后期,类风湿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畸形,严重的可发展成残疾。并引起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本身免疫系统的问题,且具有遗传性。

     

    (二)严重程度不同

     

    相对来说,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经确诊后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临床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并对关节无损害。而关节变形等类风湿的后期症状则是让患者痛苦一生的症状,哪怕在医疗迅猛发展的今天亦是只能缓解、无法根治。更不用说在医药短缺的时代,人们只能一生被病痛折磨,所以又把类风湿叫做“不是癌症的病,却痛而不死”。

     

     

    (三)症状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临床上会有关节肿大等症状,却不会造成关节畸形。不过,有经验的专家会知道,如果身体出现环形红斑、心脏炎等症状时,也很有可能是由风湿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主要在身体的小关节病发的几率很大且严重,如指关节、腕关节,晚期会造成关节畸形,严重会造成残疾。同时,可能会引发心、肺、肾等内脏器官的病变。

     

    (四)检查结果差异极大

     

    通常,风湿性关节炎在各大医院的检查结果用抗氧表示,结果显示的抗氧指数越高,风湿性关节炎越严重。类风湿则用类风湿因子指标显示,类风湿因子指数越高,CCP、AKA(检查方法)呈阳性,即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五)治疗方式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采用消炎措施即可,对于其他引起症状做针对性处理即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则主要防止关节部位被进一步破坏,缓解患者症状,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六)治疗结果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痊愈后即可进行与往常无异的正常生活。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出现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无法逆转,且关节疼痛虽然得到缓解,却基本一辈子无望根治。不管是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要想确诊并不麻烦,只要去专业的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即可,别讳疾忌医,或有病乱投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区别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都存在过度夸大、过度诊断、过度干预的现象,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算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由于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类似,很容易让家长分辨不清,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这两个疾病。

     

    01

    牛奶蛋白过敏 VS 乳糖不耐受

     

    这两者都属于食物的不良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是对一种或多种牛奶蛋白的过敏反应,通俗点说呢就是,宝宝摄入了牛奶蛋白,但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却判定牛奶蛋白为“坏物质”,于是产生了过敏反应;

     

    乳糖不耐受是宝宝体内缺乏一种酶,不能消化这种食物引起的这种症状,跟牛奶蛋白过敏是完全不一样的。

     

    乳糖不耐受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问题。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对其他食物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不同食物之间的蛋白质是很相似的,当宝宝对某种食物蛋白过敏时也可能对与之相似的蛋白质过敏,称为交叉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花生、坚果、鱼和贝类。

     

     

    二者病因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

     

    1、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都没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为15%,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增加至20%-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高达60%-80%;如果老大过敏,二胎宝宝过敏几率也会非常大。

     

    2、肠道发育不完善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肠道屏障不完善,免疫失衡是导致牛奶蛋白过敏的重要原因。

     

    外因

     

    1、分娩方式

     

    剖宫产是无菌分娩过程,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成熟。

     

    2、卫生过于清洁

     

    过度使用消毒剂,使宝宝在早期缺乏对微生物的接触,不利于诱导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

     

    3、不适当喂养方式

     

    出生后过早添加配方奶粉。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

     

    主要是因为身体里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另外长时间腹泻以及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乳糖不耐受。

     

    二者症状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当宝宝出现哪些症状时要怀疑是牛奶蛋白过敏?

     

    1、消化症状

     

    呕吐、频繁胃食管返流、腹痛、便血、便秘、吞咽困难

     

    2、皮肤症状

     

    荨麻疹(表现为红色小凸点的疹子)、湿疹(干燥、鳞状或瘙痒、皮肤发红)

     

    3、呼吸道症状

     

    哮喘或呼吸困难、流涕、慢性咳嗽

     

    4、全身症状

     

    疲乏、倦怠、烦躁不安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大致是口中有酸臭味、肠鸣、屁多、水样蛋花便、水便分离且泡沫多等症状,先是腹部不适,有咕噜咕噜的响声,接着出现腹泻,大便酸臭略带泡沫,一天可以拉数次,只要不再接触有乳糖的食物,会自行恢复。

     

    但是这两个又有联系,什么联系呢?

     

    当过敏损伤肠黏膜的时候,肠黏膜表面的整个乳糖酶会破坏掉,可以引起一个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所以说它们俩完全不一样,但是相互会影响。

     

     

    02

    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如何喂养?

     

    宝宝出现牛奶过敏时就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食用特殊配方奶粉,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从普通奶粉转为特殊奶粉时,要有两周左右的转换期,逐渐减少普通奶粉,增加特殊奶粉的量。

     

    如果宝宝六个月内没有出现新的过敏,就可以考虑慢慢换回普通的奶粉。

     

    母乳喂养要注意的是,妈妈要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

     

    如果宝宝同时对大豆蛋白、鸡蛋蛋白也过敏,妈妈对此类食物也要回避。

     

    另外,妈妈不食用奶制品以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 一、要查骨质疏松,抽一管血,看看血钙低不低就行了,对吗?

     

    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划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动员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所以这种说法不对。

     

     

    二、经常有些药店或商场,免费检测骨密度,这种检查靠谱吗?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国际上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检查部位是脊柱和髋部。药店或商场使用的多为单能X线吸收法,检查部位多为腕部。所以不靠谱,应该在正规医院检查。

     

    三、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症是一回事吗?

     

    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与正常成年人的最高骨量相比,降低一个标准差(SD)以上但未达到2.5个标准差(SD)时,叫骨量减少,降低2.5个标准差(SD)以上才叫做骨质疏松症。也就是说骨质疏松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骨质疏松症。

     

     

    四、年轻人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事,跟我没关系,对吗?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或老年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比如截瘫、偏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风湿病等。还有一种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所以,骨质疏松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老年人说骨质疏松就是一种老化,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牙齿会脱落,很正常的事。比起冠心病、高血压来不算个啥,对吗?

     

    疼痛、脊柱变形(身长变短、驼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一旦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冠心病、高血压常被描述为急性杀手,骨质疏松症则是慢性杀手,同样要命,不得不防。

     

    六、预防骨质疏松,无需从小开始,对吗?

     

    人的一生当中,骨组织不停地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增多,大约在 20-30岁,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即骨峰值),此后骨量开始逐年流失,更年期后最为明显。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适量的运动,最大程度地提高骨峰值。这就好比我们年轻时必须好好工作多多赚钱,等到年老退休后才有的钱花。

     

    七、古人说以形补形,吃啥补啥,骨头汤可以补钙,加醋效果更好,对吗?

     

    临床检测显示每升不加醋的骨汤钙含量只有11毫克,每升加醋骨汤钙含量为43.2毫克,而每升牛奶中的钙含量为1113毫克。可见,骨头汤中的钙微乎其微。牛奶含钙量高,营养丰富,容易吸收,值得推荐。虾皮虽含钙量非常高,但由于虾皮质量太轻了,喝一袋牛奶获得的钙需要吃一脸盆虾皮才够,显然不切实际。豆制品不仅含蛋白质,而且含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可预防骨质疏松,同样值得推荐。

     

    八、钙是好东西,多补点有益无害,对吗?

     

    缺钙可以导致骨质疏松,但补钙绝非多多益善。钙的吸收需要良好的肠道和肝肾功能,否则补的再多也吸收不了。同时,钙摄入过量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胃痛、便秘等不适,严重时可引起高钙血症,增加肾结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九、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就行,对吗?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形成和骨分解失平衡导致的,是骨代谢的异常,因此,单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纠正骨代谢失衡的问题,补再多的钙也会流失。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骨吸收的药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十、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故患者宜静不宜动,对吗?

     

    要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应力刺激,太空宇航员骨量会丢失,就是缺乏应力刺激的结果,长期卧床也是这个道理。运动锻炼通过增加骨与骨之间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运动不仅应包括增加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健身操、骑车等,也要加强易骨折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比如腰背肌、大腿肌、腕部肌群,同时还要配合下肢平衡功能训练,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

  • 女性夜尿多、尿频是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本文将为您解析女性夜尿多尿频的常见原因,并介绍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常见原因

    1.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感染,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2. 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肌肉过度兴奋,导致膀胱频繁收缩,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3. 尿路结石:尿液中结晶沉积形成结石,阻塞尿道,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

    4. 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也可能导致尿频、尿急等症状。

    5.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针对泌尿系统感染,可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磷霉素等药物治疗。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地尼、头孢克洛、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2. 膀胱功能调节药物: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使用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治疗。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

    3. 手术治疗:针对尿路结石、妇科疾病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三、日常保养

    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2. 多饮水,保持尿液通畅。

    3. 避免憋尿,及时排尿。

    4.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四、医院及科室推荐

    1. 泌尿外科:针对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等疾病。

    2. 妇科:针对妇科疾病。

    3. 内分泌科:针对内分泌疾病。

  • 男性非淋菌性尿路感染,又称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之一。该病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尿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男性非淋菌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道瘙痒不适。部分患者尿道口可能会有少量分泌物,表现为粘稠或脓性。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尿、会阴部疼痛、睾丸肿胀等症状。

    非淋菌性尿路感染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预防非淋菌性尿路感染,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洁性行为,避免与患者共用浴巾、毛巾等个人用品。如有性伴侣感染,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在临床上,非淋菌性尿路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慢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若出现疑似非淋菌性尿路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确诊并接受治疗。

  •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其治疗周期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而言,经过一周的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尿路感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尿路感染患者在就诊时应及时进行相关体检,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白细胞感染,并根据尿液培养结果确定细菌种类,进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尿路感染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不注意局部卫生、感冒、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局部免疫力下降。在尿路感染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瘙痒、排尿烧灼感和偶尔的隐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典型的尿频、尿急和疼痛,尿液混浊,甚至出现肉眼血尿。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发热、下腹疼痛等症状,甚至引发肾盂肾炎,出现背痛、腹胀、呃逆、高烧等症状。

    尿路感染主要包括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炎药治疗,而上尿路感染则主要用抗感染药治疗。此外,还应查明尿路感染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以预防复发。

    为了预防尿路感染,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避免憋尿,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还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尿路感染。

    若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 凉着了还尿频,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尿量正常或减少。那么,凉着了还尿频应该如何治疗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凉着了还尿频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

    1. 感冒:感冒后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尿道炎或膀胱炎等疾病,出现尿频、尿急、疼痛等症状。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尿频的常见原因之一,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 神经系统问题: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症等。

    4. 激素水平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 药物副作用:如利尿剂、抗抑郁药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 感冒引起的尿频:首先要注意保暖,多喝水,保持充足的休息。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或中药进行对症治疗。

    2. 尿路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3. 神经系统问题: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采用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进行治疗。

    4. 激素水平变化:需要调整激素水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以通过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

    5. 药物副作用:需要调整药物或更换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内裤。

    2. 饮食清淡,多喝水,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3. 避免长时间憋尿,以免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4.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总之,凉着了还尿频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慢性淋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治疗过程相对较长,通常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治愈。

    慢性淋病的形成往往与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不当或感染菌种耐药性有关。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后,症状通常会在一个月内逐渐减轻,但在两个月内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慢性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男性淋病几乎总是由性交引起,女性淋病也可以通过性交或其他方式直接感染。慢性淋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尿道口大量分泌物,还可能伴有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等并发症,并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出血、下腹痛、非月经出血等症状。

    治疗慢性淋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淋病奈瑟菌出现耐药性,需要及时进行药理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为了预防慢性淋病的传播,慢性淋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定期消毒内衣、毛巾和床单,保持会阴清洁;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相互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

    慢性淋病患者应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选择合适的科室进行治疗。常见的科室有泌尿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 前列腺增生,又称为前列腺肥大,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前列腺位于膀胱颈部,包绕着后尿道,因此前列腺的增大容易导致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

    一、前列腺增生的常见症状

    1. 尿频:这是前列腺增生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尿频,甚至白天也需要频繁上厕所。

    2. 排尿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如尿线变细、射程缩短、排尿无力等。

    3. 尿急: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想上厕所的感觉,有时甚至无法控制。

    4. 血尿:前列腺增生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或出血,出现血尿症状。

    5. 腹部疼痛:由于膀胱内压力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

    二、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等。

    三、预防前列腺增生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2. 适量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前列腺增生。

  • 前列腺炎是困扰许多男性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办公室一族,由于长时间久坐,更容易患上前列腺炎。以下是一些前列腺炎的常见症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1. 排尿异常

    排尿异常是前列腺炎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无力等。患者常常会感到尿频,尤其是在白天,上厕次数明显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尿急,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排尿。而尿痛则常常出现在排尿终末时,表现为尿道内涩痛或后尿道内烧灼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疼痛在多喝水、尿量增加时可以减轻,而在尿量减少、尿色发黄时尿痛会加重。

    2. 神经衰弱

    前列腺炎还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患者可能会出现多梦、易惊、神志不定和情绪低沉等症状。如果慢性前列腺炎的其他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神经衰弱。许多中青年男性病人长期受到神经衰弱的困扰,直到出现性神经衰弱和性功能异常,才被诊断为前列腺炎。

    3. 尿道口滴白

    尿道口滴白是前列腺炎的另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道口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溢出。有时在早晨发现尿道口被白色分泌物粘住,有时在排尿前后或大便用力时尿道口会滴出白色分泌物。

    4. 日常保养

    患有前列腺炎的人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
    • 穿着宽松的内裤,避免紧身衣物对前列腺的压迫。
    • 多饮水,稀释尿液,减少对前列腺的刺激。
    •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5. 医疗治疗

    对于前列腺炎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植物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总之,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患者应引起重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 尿频尿急是生活中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隐藏着各种健康问题。本文将为您介绍尿频尿急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建议,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症状。

    一、尿频尿急的原因

    尿频尿急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

    1. 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尿道炎、急性尿道膀胱炎等,由细菌感染引起。

    2. 膀胱过度活动:一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膀胱过度收缩,引起尿频尿急。

    3. 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结石刺激膀胱和尿道,引起尿频尿急。

    4. 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影响膀胱控制能力。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如抗抑郁药、利尿剂等。

    二、尿频尿急的治疗方法

    1. 控制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食物。

    2. 多种运动: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膀胱控制能力。

    3. 膀胱训练法: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提高膀胱容量。

    4.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胆碱能药物等。

    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膀胱过度活动或膀胱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三、尿频尿急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 饮食清淡,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

    3. 避免憋尿,及时排尿。

    4. 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5.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四、医院和科室

    尿频尿急患者可以前往泌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

  • 淋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病原体淋球菌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导致化脓性感染。那么,白带细菌培养是否能够检测出淋球菌呢?答案是:不能。

    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涂片检查和淋球菌培养。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患者的分泌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淋球菌。淋球菌培养则是将分泌物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生长出淋球菌。如果涂片或培养结果呈现淋球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淋病。

    男性淋病患者常出现生殖系统黄脓样分泌物,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女性淋病患者则好发于宫颈、尿道,出现宫颈炎、尿道炎等症状,如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前庭大腺炎则表现为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淋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淋病,如单纯的淋菌性宫颈炎、阴道炎等,可直接给予头孢曲松肌肉注射。如果存在衣原体感染,还需加用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盆浴,使用蹲式马桶或淋浴。
    •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应避免前往公共澡堂。
    • 确诊淋病后,应避免与儿童同床,不要使用共同的贴身用品,并进行全方位消毒。

    总之,白带细菌培养不能检测出淋球菌。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涂片检查和淋球菌培养。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淋病的发生率。

  • 神经性多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导致神经性多尿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和脑出血,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这些疾病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排尿功能异常。

    外周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神经性多尿。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神经,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带状疱疹患者也可能因神经受损而出现多尿症状。

    神经性多尿症需要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相关疾病相鉴别。其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4-5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多,但总尿量无增加,尿常规结果正常。睡眠后无尿频症状,主要在睡前、吃饭或上课前加重。

    治疗神经性多尿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胆碱药物,如东莨菪碱,以增加膀胱储量,减少排尿次数。同时,补充含锌补剂和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植物神经调节剂也有助于改善症状。心理治疗方面,需要消除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稳定情绪。

    神经性多尿症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