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浅谈儿童佝偻病的防治

浅谈儿童佝偻病的防治
发表人:白亚芝

一、什么是佝偻病?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 D 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二、维生素 D 的重要性

维生素 D 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内钙的代谢平衡以及骨骼形成。此外,维生素 D 还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影响免疫、神经、生殖、内分泌、上皮及毛发生长等;所以,佝偻病人不及时补充、纠正维生素 D 缺乏,常伴发其他疾病。

三、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 D?

维生素 D 有两种来源: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合成及由食物中吸收而来。因食物中,仅肉、蛋、奶及鱼类含有维生素 D,谷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导致食物提供的维生素 D 仅能达到人体需要量的 10%,因此紫外线照射合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阳光暴露不足,维生素 D 缺乏是很广泛的。全世界大约 30—50%的儿童和成人的血清 25 羟基维生素 D 低于 50nmol/L(正常范围 50—250nmol/L)。

四、儿童佝偻病有哪些表现?

婴儿多表现为多汗、易激惹、睡眠不安 甚至抽搐;年长儿 可有多汗、乏力、肌肉疼痛、长骨骨干痛,少数骨折风险增加。维生素 D 缺乏严重引起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疾病等易感性增加。

五、如何补充维生素 D?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维生素 D 的代谢与存在形式。维生素 D 由皮肤暴露于紫外辐射后合成,或从食物中吸收而来。在没有食品强化或补充剂的情况下,膳食来源的维生素 D 不到 10%。维生素 D 随后在肝脏和肾脏中被转化成其代谢活性形式。

1.麦角钙化醇,或称维生素 D2,是膳食植物来源和大多数维生素 D 补充剂中的维生素 D 形式。它由植物中的麦角固醇暴露于辐射后而生成。

2.胆钙化醇,或称维生素 D3,是动物制品和某些维生素 D 补充剂中的维生素 D 形式。其合成过程为:紫外线 B 段(ultraviolet B, UVB )辐射(波长 290-315nm )将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 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 D 前体,维生素 D 前体随后异构化为维生素 D3。 

3.骨化二醇,即 25-羟维生素 D,是维生素 D 的储存形式。其形成过程是:维生素 D(皮肤产生或摄入的维生素 D3,或者摄入的维生素 D2 )与维生素 D 结合蛋白相结合,然后转运到肝脏发生 25-羟化,从而形成 25(OH )D。在肝内储存。 

 4.骨化三醇,即 1,25-二羟维生素 D,是维生素 D 的活性形式。它形成于肾脏,由 25(OH )D 发生 1-α-羟化后形成。 

可以理解为,我们食入的是 1、2 种形式的维生素 D,在体内转化为 3 再转化到 4 形式,才具有生物学活性。那么,是不是补充有活性的骨化三醇才更好呢?并不是。维生素 D 缺乏的宝宝,多是摄入和合成不足,而非转化的问题;选择维生素 D2、D3 补充更安全。只有极少数确诊是 1-α-羟化酶缺乏症的宝宝,治疗时才超适应证使用维生素 D 的活化代谢物,即 1,25(OH )2D3(骨化三醇)进行补充治疗。

佝偻病儿,维生素 D 具体补充方案:

  • <1 月龄的婴儿,800–1000IU(20-25μg )/天,最长持续 3 个月,然后给予 400IU(10μg )/天的维持剂量。
  • 1-12 月龄的婴儿,1000-2000IU(25-50μg )/天,最长持续 3 个月,然后给予 400IU(10μg )/天的维持剂量。
  • 1-12 岁的儿童,2000-6000IU(50-150μg )/天,持续 3 个月,然后给予 600IU(15μg )/天的维持剂量。
  • ≥12 岁的儿童,6000IU(150μg )/天,持续 3 个月,然后给予 600IU(15μg )/天的维持剂量。

治疗还包括经膳食或补充剂给予 30-50mg/(每公斤体重·每天)的元素钙。以避免发生所谓的“骨饥饿”综合征(即,开始维生素 D 治疗后低钙血症加重)。

六、佝偻病的预防

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户外活动及日光照射,补充维生素 D 制剂,选择维生素 D 强化食品等。总之,保证每天 400-600IU(10-15ug)的摄入量。对于早产、低体重儿、双胎儿等高危人群,可以给予维持量的 2-3 倍剂量补充即每天 800-1200IU(20-30ug ),3 个月后改为每天 400IU(10ug)。

参考文献:

  • 毛萌,金星明.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 诊疗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
  • Thomas Carpenter.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alcipenic rickets in children [DB/OL]. Up To Date. Feb 06,2020.
  • Madhusmita Misra.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nd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DB/OL]. Up To Date. Jan 27,2020.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佝偻病疾病介绍:
佝偻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钙磷代谢异常、骨生成障碍、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期,患儿症状以颅骨软化、方颅、鸡胸、X型腿、O型腿等骨骼改变为主。该病治疗主要是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若存在明显的X型腿、O型腿等严重骨骼畸形者需手术矫正治疗。本病无法根治,但大部分患者及时治疗后,一般恢复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胡亮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胡亮微博

     

     

     

    湿疹是儿童变态反应科医生、皮肤科医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到即使是毫无医学基础的人也能随口叫出它的名字。 

     

    许多国人总会将湿疹和“体内湿毒或湿气太重”联系在一起,不光是湿疹,许多皮肤病(如,溃疡、痤疮、病毒性疱疹、银屑病等)都会被传统医学归因于“湿毒”、“湿气”或者“内火”,并且需要“发出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疾病的病因已经可以从基因、分子等层面被阐述清楚,而使用“湿毒”“湿气”“内火”这种含糊不清甚至带有玄学意义的词汇去解释疾病的病因已经不再被主流医学所认同。

     

    在西方医学体系中,湿疹(eczema)的被解释为“generic term for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of the skin”译为:皮肤炎症的总称。但在中国,我们常说的湿疹其实就是特应性皮炎,而特应性则等同于过敏性。

     

    1、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逐渐升高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我国上海地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已经从2002年的2.78%升至2013年的29.60%。

     

    绝大部分特应性皮炎病例均在5岁前发病,儿童的患病率数据显示女性略高于男性(1.3:1)。

     

    约50%在儿童期被诊断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可能会有持续的特应性皮炎。 

     

    2、特应性皮炎的危险因素

     

    特应性皮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两个:

     

    其一,特应症(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史。其二,参与皮肤屏障功能的丝聚蛋白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 7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有特应性家族史,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疾病的儿童发生特应性皮炎的风险是父母均无特应性疾病儿童的2-3倍,父母双方均有特应性疾病则该风险增加3-5倍。

     

    除此之外,生命早期接触某些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宠物狗和家畜,早期送日间托儿所可能于减少湿疹的发生。

     

    生活用水硬度过高(碳酸钙水平高)可能诱发特应性皮炎的发生。

     

    3、特应性皮炎的原因

     

    皮肤的屏障和遗传因素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具备各种功能,主要是因为具有各种功能的蛋白质的存在。不同的基因编码不同的蛋白质,如有些被叫激素,有些被叫做酶等等,每一种蛋白都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讨论的特应性皮炎也与一种蛋白有关,叫做丝聚蛋白(FLG)。

     

    丝聚蛋白是由一种分化的角质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由位于染色体1q21的表皮分化复合物中的FLG基因编码。

     

    丝聚蛋白本身可以在表皮层排列成蛋白束,这是支持角质层强度和完整性的关键因素。丝聚蛋白的降解产物天然保湿因子(NMF)具有锁水功能,是皮肤保湿的重要因素。

     

    所以无论是本身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或遗传因素导致丝聚蛋白功能缺陷都可以导致特应性皮炎的发生。

     

    除了丝聚蛋白,皮肤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紊乱也可能与特应性皮炎有关。

     

    免疫功能紊乱

     

    过敏原或者微生物要通过有缺陷的或受损的物理屏障与机体接触,会引发快速的固有免疫应答,参与到固有免疫细胞及蛋白有:抗菌肽、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抗原提呈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以及皮肤常驻正常菌群。所以这些因素的功能缺失也也会导致特应性皮炎的出现。

     

    除引发固有免疫系反应性外,也同时会产生适应性免疫,所以为适应性免疫其实就是导致以Th2细胞增多为主(还包括Th22和Th17)的淋巴细胞增多,其中Th2和Th22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3、IL-31和IL-22)同样可以抑制角质细胞分化,进而导致丝聚蛋白合成降低。

     

    4、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常见特征:皮肤干燥和重度瘙痒。

     

    急性的特征:表现为强烈瘙痒的红斑状丘疹和水疱,伴渗出和结痂。

     

    亚急性或慢性的特征:表现为干燥、鳞屑或表皮剥脱性红斑状丘疹。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出现长期抓挠导致的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及皮肤裂隙。

     

    大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对多种环境刺激高度敏感,包括暴露于食物和吸入性变应原、刺激物、物理环境的变化(包括污染、湿度等)、微生物感染和应激。60%的特应性皮炎发生在1岁以前,将近85%的病例在5岁前发生。

     

    不同年龄特应性皮炎表现存在不同:

     

    婴幼儿(0-2岁):特应性皮炎典型表现为瘙痒、发红、鳞屑和结痂性皮损,发生在伸侧面和脸颊或头皮。皮损通常不累及尿布区。急性皮损可包括水疱,严重者可出现浆液性渗出和结痂。

     

     

     

    较大儿童和青少年(2-16岁):特应性皮炎的特征为渗出较少,而且常在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手腕的掌侧、脚踝及颈部)分布有苔藓样斑块。颈部两侧可能出现网状色素沉着,即所谓的“特应性脏脖子(atopic dirty neck)”。

     

    在所有年龄段中,重症病例身体的任何区域均可受累,但腋窝、臀部或腹股沟区病变并不常见;这些部位的皮损提示应考虑其他诊断,例如银屑病、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

     

    高达80%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水平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一些重症患者的IgE值正常。

     

    5、特应性皮炎的评估

     

    轻度:局部皮肤干燥、瘙痒不频繁(伴或不伴小面积发红);对日常活动、睡眠及心理社会健康状态影响轻微。

     

    中度:局部皮肤干燥、频繁瘙痒、发红(伴或不伴抓挠引起的皮肤破损及局部皮肤增厚);对日常活动和心理社会健康状态有中度影响,经常影响睡眠。

     

    重度:广泛性皮肤干燥、持续瘙痒、发红(伴或不伴抓挠引起的皮肤破损、广泛性皮肤增厚、出血、渗出、皲裂及色素沉着改变);日常活动及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受限,夜间睡眠缺失。

     

    6、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一般处理:

     

    患者教育:通常建议每周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加重进行教育,需要由医生(儿科、皮肤科)和护士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患者家长进行指导。

     

    去除诱因: 一些因素会破坏特应性皮炎患者既已异常的表皮屏障,包括过度洗浴且随后未采取保湿、低湿度环境、情绪应激、干燥病(皮肤干燥)、皮肤过热。避免这些情况有助于避免急性发作,对远期治疗也有帮助。

     

    皮肤保湿:对于皮肤保湿我划了五颗星,可见其重要性。皮肤保湿是特应性皮炎患者整体治疗的关键。为保持皮肤水分,每日应使用润肤剂至少2次,洗浴或洗手后立即使用。

     

    建议选择含有水少的油多成分的保湿剂。鉴于特应性患者的皮肤缺乏角质层脂质(尤其是神经酰胺)及“天然保湿因子”(丝聚蛋白分解产生的吸水性氨基酸混合物),故使用含有上述成分的保湿产品可能有益。

     

    洗浴建议选择使用温和或无肥皂清洁剂的温水浸浴或淋浴。关于洗浴频率目前存在争议,多数专家建议补水性浸浴后立刻涂抹润肤剂。 

     

    控制瘙痒:

     

    温水浸浴,冷却皮肤随后保湿有助于缓解瘙痒。

     

    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奈德乳膏、尤卓尔)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1%吡美莫司乳膏或0.03%-0.1%他克莫司软膏),激素控制后,可以改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长期维持。

     

    口服抗组胺药广泛用于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以缓解瘙痒,儿童建议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达必妥单抗:杜匹鲁单抗是一种抑制IL-4和IL-13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快速充分缓解特应性瘙痒,即使对皮肤疗效不佳者也如此。今年在我国批准上市,目前主要应用于12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人的难治性湿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经常有家长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边的蛋蛋肿起来了。

     

    而且宝宝哭闹、咳嗽或站立时,肿物即出现或明显增大,当安静平卧后或早晨起床时肿物可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

     

    实际上肿大的一侧并不是蛋蛋真的变大了,而是包裹蛋蛋的阴囊里面有积液或者是肠管网膜等组织进入了阴囊里面,这也就是临床上说的鞘膜积液和疝气了。

     

     

    其实,不管是鞘膜积液还是疝气,其病因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所致,肠管或网膜进入阴囊称为疝气,即腹股沟斜疝,只是液体进入阴囊则称为鞘膜积液。疝气及鞘膜积液如不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危害。

     

    小孩疝气常见危害:疝气如果发生嵌顿,导致肠管、同侧睾丸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反复的肠内容物疝入阴囊,可能导致睾丸发育不良。鞘膜积液的危害为影响睾丸血供而产生睾丸发育不良、甚至睾丸萎缩的情况。

     

    那么如何鉴别鞘膜积液和疝气呢?首先要看看腹股沟和阴囊是不是对称,再用手顺着腹股沟向阴囊摸一摸,如果除了蛋蛋还摸到别的包包,或者摸起来一边的蛋蛋显得特别大,那就应该找泌尿外科医生看看。

     

    摸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下两边的蛋蛋是不是在阴囊里,如果蛋蛋在阴囊的顶部或者腹股沟里,也要找医生看看是不是隐睾,疝气或者鞘膜积液的孩子合并隐睾的并不少见。还有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手电对着阴囊肿大处照一下,疝气里面大部分是肠子和网膜,不透亮,而鞘膜积液里面是液体就是透亮的。

     

    但部分新生儿和一些特殊病例还是不太好判断,可采用彩超检查来查看阴囊内容物是液体、网膜还是肠管来鉴别这两种疾病。如果得了鞘膜积液或疝气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知道鞘状突的闭合过程在出生后 6个月内还可能继续进行。

     

     

    所以6个月之内有自愈的可能,但临床上能够自愈的宝宝不多见,而手术治疗是治愈这两种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那么什么时候手术比较合适呢?

     

    对于腹股沟斜疝,如果不是经常有腹腔内容物疝出的1岁以内患儿,可暂时观察治疗,超过1岁仍未自愈的可考虑手术。如果频繁的有腹腔内容物疝出,一般建议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

     

    如果反复出现嵌顿的患儿则无年龄限制,尽早手术治疗。对于鞘膜积液,如果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不急于手术治疗,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如果张力高,则建议尽早手术,不受年龄限制。超过1岁尚未自愈的鞘膜积液则建议尽早手术,减少对睾丸血运、发育的影响。

     

    治疗鞘膜积液和疝气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有明显的优势,在于可以探查对侧内环口发现鞘状突是否闭合,并同时手术治疗,这样就避免了日后再次手术治疗另外一侧的可能。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单侧疝或鞘膜积液的患儿出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合的几率为10-30%。其次,微创手术的手术切口小、美观,愈合后随着小孩长大基本不会留下痕迹,上图为同一个患儿采取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疤痕对比。

     

    另外,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不需要解剖腹股沟管,对精索的分离也很轻微,可以有效避免输精管的损伤,并且一般不会造成术后阴囊水肿及血肿。微创手术后患儿恢复快,术后24小时内可以出院。因此,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和疝气,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存在一定的优势。

     

     

  • 本文转载自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作者:Douglas R. Nordli, Jr. (医学博士)

     

    过去,大多在成人中进行的临床癫痫研究表明,患者的预后不受治疗速度的影响。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通常会等等,看他们的患者是否再次癫痫发作,之后又会暂停下来,看看是否有几种药物对患者无效,然后把他们送到癫痫专家那里。

     

    这可能意味着持续六个月甚至两年的癫痫。我们并不总是意识到这一点:持续性癫痫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自从2018年来到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科默大学儿童医院以来,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新发作癫痫门诊,以使遭遇癫痫发作的儿童能够快速得到一支在儿科癫痫方面拥有特殊专业知识的团队的检查和评估。

     

     

    门诊背后的概念很简单:每个被诊断为患有癫痫的儿童都应该至少看一次专家,而且最好是在他们患病的初期。如果他们看上去病程稳定,就可以被转介回他们的社区医生,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护。我们称之为逆向转诊概念。自门诊开业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成功案例,患者得到了迅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现在已经没有癫痫发作。

     

    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癫痫,因此,与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照护患者时相比,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外科、成像和遗传学进步、饮食治疗、微生物群研究和自身免疫调节,我们是有可能到2030年消除儿童耐药性癫痫的。

     

    由于选择药物的精确度更高,我们即将找出哪些药物对某些遗传疾病有益。对反义寡核苷酸(ASO)的研究、立体脑电图技术,再加上激光消融等外科技术的进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癫痫,并达到以前无法触及的大脑部分,如脑岛。在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我们已经进行了150余次这样的手术。

     

    在基因确定的癫痫过程中,即使是像生酮饮食这样经过时间验证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更有效和更早的使用。过去,许多中心拒绝对婴儿使用生酮饮食。2001年,我们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检验了生酮饮食治疗婴儿痉挛的显著效果。最近,芝加哥一家中心的经验(由目前在韩国、芝加哥和密歇根州其他地区的同事撰写)表明,这种饮食在治疗由有害突变导致的发育性及癫痫性脑病方面可以发挥多么显著的效果。

     

    确保儿童得到适当的评估,以便他们得到适当的治疗,这是关键。这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如医生在何处执业,诊所是否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或已被太长的等待名单压得喘不过气。在美国,等待一位儿童神经科医生的平均时间超过三个月,但通过与其他有技能的同事(如执业护士)合作,我们现在拥有足够的人力,来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尽早见到能够熟练诊断和治疗癫痫的临床医生。

     

    尽管逆向转诊概念和持续的医学突破可能会在未来十年中终结儿童耐药性癫痫病,但治疗癫痫仍将要求我们以公共卫生的敏感性和新的紧迫感对待医学,而这在我们特权的学术环境中有时是缺乏的。在一个例子中,创立安格曼综合征治疗基金会(FAST)的父母一开始希望找到治疗方法却受到嘲笑,而如今他们即将找到治疗方法。他们的资金支持了重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帮助推动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这些成就可能很快就会在确定的治疗中达到巅峰。他们的紧迫感和激光聚焦推动了这些进步。另一个例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美国公民癫痫研究联盟(CURE),该组织资助的儿科癫痫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组织都多。

     

     

    这些已经创建的杰出群体还在继续受到这些高度奉献的父母启发。我们学术界需要有效地将我们的学术使命与这些群体保持一致。这些父母想要治愈他们的孩子。如果我们明确我们的职业目标,继续把所有癫痫儿童的需求放在首位,并建立有效的联盟,我坚信我们最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对于癫痫儿童来说,下一个十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十年。

  •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贝,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成长之路不免有些小意外,像常见的孩子呕吐、发热、发烧等一系列常见疾病时,家长们免不了就会手忙脚乱,慌了阵脚。当孩子表现出这种一系列症状时,家长需警惕,小心是胃炎“找上门”。

     

    小儿胃炎常常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孩子正常发育,并且会经常反复的发作,使孩子和家长都深受其害,因此日常一定要注意小儿胃炎的防治,俗话说的好“防大于治”。

     

    引起小儿胃炎的因素,如何根据病因防胃炎。

     1、释放情绪远离胃炎

      

    胃炎和情绪也息息相关,当儿童长期处于疲劳或紧张,也会导致胃炎发作。有些孩子一到考试或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肚子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假装的,其实确实有部分孩子会因精神紧张诱发了胃炎。故做家长的莫要忽视,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并让孩子多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平日加强锻炼,适当可放些轻音乐,来缓解紧张情绪。此外,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病情”,尤其不要总问“好点了吗,还难受吗…..”,以免造成孩子对疾病心里负担的压力。

     

    2、速度与胃炎秘密

      

    饮料、果汁都具有高糖、高浓缩等特性的饮料,如果儿童在饮用时,不经稀释就饮用,会造成刺激肠胃。所以在饮用果汁类等浓度高的饮料时,儿童的饮品要稀释到成人的2~3倍的标准,并且在饮用的时候,不能短时间大量饮用,因为这样做会稀释胃液,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同时吃饭或进食的速度也勿过快,容易造成肠胃压力过大,引起胃部不适,故饮食速度和方法也很重要。

     

     

    3、检测过敏源防胃炎

     

    对于婴幼儿如果对某种奶制品或含奶辅食过敏,也可引起胃黏膜发生糜烂,引起急性胃炎。通常会出现腹泻、腹涨及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对于稍大的儿童来说,往往是在食用了海鲜食物后引起过敏发病,甚至有的还儿童还会伴有过敏性紫癜等症状。对于过敏引起的胃炎一般都是急性,如果治疗不对症,也会拖延成慢性胃炎。故家长需要提前带孩子进行过敏原检测,只要明确了诊断,及时停止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采取抗过敏治疗,可避免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 孩子得了感冒有时不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童心肌炎!并且有一定的几率发展为持久的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1]!千万不能忽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儿童心肌炎?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护理它呢?

     

    一.    三大病因

     

    1.  感染

     

     

    大部分婴儿由于发育不完全、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更易被病毒、细菌、真菌入侵;这些病毒等再从感染部位进入血液,顺着血流侵及心脏,就会引发心肌炎。

     

    在各种感染性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性感染,包括埃可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2]

     

    2.  变态反应

     

    正常免疫系统主要“攻击”外来病原体,但有时候也会过度反应,对一些无害的物质发起攻击,甚至“误伤友军”,伤及自身组织和器官,我们就把这一过程叫做变态反应。这一变态反应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造成心肌炎。

     

     

    3.  中毒

     

    很多毒力因素,如生物毒素、药物、重金属、辐射等,也会造成心肌炎。

     

    二.    三大预防措施

     

    1.  阻断病原传播

     

    呼吸道感染是病毒、细菌入侵人体的最常见的方式。它们可以通过飞沫,“冲进”我们的呼吸道,也可以飘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我们吸入体内。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病毒飞沫四溅,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更易受到感染。所以,特别是在流感的高发季节,就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地方。良好的通风则有助于“冲淡”室内气溶胶的浓度,进而减少小孩被病毒感染、患上心肌炎的几率。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熏蒸食醋、艾叶的方法给空气消毒,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3]

     

    2.  提供人工免疫

     

     

    病毒感染是儿童心肌炎的“祸首”。然而,针对病毒感染却没有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以“人工”免疫的方式,抵抗病毒的入侵和扩散。针对细菌感染,则可以预防性地服用抗生素。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已然大大降低[3]

     

    3.  提高自身免疫

     

    说一千,道一万,抵御感染的核心还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要想预防心肌炎的发生,提高儿童自身的天然免疫才是关键。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愉快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都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帮助,我们要注意长期保持。

     

    三.    家庭护理三大要点

     

    1.  关注病情

     

    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诉说身体的不适,家长要密切关注病情,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如果发现异常增高,要尽早送往医院[4]

     

     

    2.  督促休息

     

    家长要提醒孩子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按时睡觉。心肌炎急性发作的患儿,即有发热、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的患儿更要严格卧床休息,以降低心脏负荷,家长要注意监督[4]

     

    3.  补充营养

     

    给患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健康。要尽量减少盐分的添加,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做好一级预防和家庭护理,小儿心肌炎不用怕!这几招你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1] Caforio AL, Pankuweit S, Arbustini E, et al.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aet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herapy of myocarditi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Myocardial and Pericardial Diseases[J]. Eur Heart J. 2013;34(33):2636-2648d. 
    [2]顾丽雯.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9.
    [3]焦青萍主编.心肌炎[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04.
    [4]时毓民. 深秋需防小儿心肌炎[N]. 上海中医药报,2007-10-12(010).
  • 别认为只有成年人会有肾脏疾病,儿童也有可能有相关的症状,肾病症候群经常发生在两到六岁的儿童身上,而此称为小儿肾病症候群,而且男生得到的比例较高,常见于具有家族过敏史的儿童身上。肾病症候群本身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许多症状的合称,包含水肿、体重增加、高胆固醇血症及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下等,本文带你认识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成因、前兆和治疗。

     

    小儿肾病症候群成因

    大部分的肾病症候群的形成原因仍未知,可能是肾脏本身的疾病,例如肾丝球肾炎、膜性肾病变,或是系统性疾病,如红斑性狼疮,而有些是因为服用药物,例如非固醇抗发炎药物、家族性的过敏史等,这些可能都属于最常见的成因。

    小儿肾病症候群的症状

    简单来说,肾病症候群是指肾脏功能不佳所引起蛋白由小便中流失,在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如果爸妈发现孩子早上起床后,眼睛周遭有些肿胀,这通常都是肾病症候群的第一个病症,这样的肿胀会持续一整天,接下来脚踝、脚和肚子也会开始肿胀,此外,小孩也可能出现疲惫、不安、食欲下降,甚至脸色苍白,而且小孩可能会因为身体肿胀使穿衣服不方便。

     

    当孩子出现身体水肿等征兆时,建议爸妈可以先带去医院检查,医师会做尿液检测,确认 尿液中的蛋白质总量,当 24 小时每小时尿液中蛋白质总量 >40 mg/m2时,即为严重尿蛋白,而每 100 毫升的 体液 <2.5 公克,即为低白蛋白血症,两者皆是诊断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指标。除了血液检测可以检测出孩子的肾脏运作情形,有的医师也会采用肾活体检查,也就是用一个或多个小片的肾脏组织,放在特殊显微镜下观察。

    小儿肾病症候群治疗

    小儿肾病症候群的治疗方式会依形成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尿液中的蛋白质,并增加体内排出的尿液量。治疗可以分成支持性疗法和药物治疗:

     

    支持性疗法

     

    鼓励正常的活动,除非严重感染及水肿期才卧床休息。饮食方面,严重水肿期需限制盐、水分的摄取,踩低盐饮食;若出现氮血症与肾衰竭,应限制蛋白摄取量,并踩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物,以免增加肾脏的负荷量。

     

     

    药物治疗

     

    若极度缺乏白蛋白或极度水肿,可以考虑给予白蛋白注射,并小心配合使用利尿剂,因为极度水肿下过度使用利尿剂,可能增加血栓的机会。皮肤照顾上,也必须预防感染,并发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另外,类固醇是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抗发炎药物,也是肾病症候群主要之治疗药物,它可压抑体内不正常的免疫功能,进而达到控制尿蛋白的效果,但使用类固醇期间,免疫力会降低,所以应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 单纯肥胖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领域。单纯肥胖症对儿童心血管,呼吸功能产 生长期慢性( 有时是不可逆 )的损伤。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迟滞儿童的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为发展,压抑潜能发育。除了上述生理损伤外, 还造成儿童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压抑儿童潜能发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 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还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的偏见,肥胖者在升入名校,求职,社 交,婚嫁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防治已经提到儿科和儿童保健临床工作的日程上来。

     

    我国儿科工作者从70年代末期就开始为研究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进行学术准备。自80年代以来,在流行学,生理学,心理行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 展了深入细致的系列研究,掌握了我国儿童发生肥胖的规律和相关危险因素;得到了适于我国肥胖儿童的运动处方和行为矫正方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群控 制经验。现在,可以在十余年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学术界的见解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防治方案。

     

    一、肥胖定义

    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病。

    二、肥胖病因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 由基因突变所致肥胖 )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三、肥胖诊断

    在现场和临床上对单纯肥胖症进行诊断,首先要除外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诱发的肥胖。作为慢性疾 病,对单纯肥胖症的诊断依然需要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但是,单纯肥胖症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它以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堆积 为突出表现。因此,对脂肪组织进行测量,成为诊断单纯肥胖症的一项重要依据。有关诊断体脂含量的方法很多,建议使用的是身高别体重法进行体脂含量的诊断与 分度。目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用BMI(类似儿科中Kaup指数)在儿科中筛查肥胖的问题。这个指数可以同目测法一起在现场筛查中使用。

     

    四、肥胖标准

    从数量上说,脂肪含量超过标准15%即为肥胖。这个数值若以体重计算约为超过标准体重20%时的全身脂肪含量即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因此,目 前定为超过参照人群体重20%为肥胖。这里说的参照人群体重是指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美国卫生统计中心(NCH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制定的身高别体重( weight for height ),又称身高标准体重。如果使用Kaup/BMI指数,其界值点仍需研究。

    五、肥胖分度

    肥胖分度有以下几级:

     

    (1) 超重:大于参照人群体重10%~19%;

     

    (2) 轻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20%~39%;

     

    (3) 中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40%~49%;

     

    (4) 重度肥胖:大于参照人群体重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4岁的瑶瑶最近精神不济,不爱吃饭,动不动就哭闹,还有点低热。

     

     

    瑶瑶妈妈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低烧,当她发现孩子的手脚上长了粟粒状黄斑丘疹或水疱时,觉得不对劲了,上医院一查,是手足口病!

     

    今天我们来说说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的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

     

    1、手、足、口和肛周皮肤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2、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口腔及咽喉痛等症状;

     

    3、有些孩子会出现嗜睡、容易受惊、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表现;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后,一周左右时间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病例病情发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病因

     

    引发手足口病的是多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 A 组的 16、4、5、9、10 型,B 组的 2、5 型,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

     

    孩子有吃手的习惯,免疫力又比较弱,如果孩子的手接触了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的食具、奶具等,在舔手后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因为手足口病可通过接触消化道及间接接触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所以患者和感染了病毒但是未有表现出来的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手足口病会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进而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同时,患者吐痰,或者说话时飞沫乱溅,都可以传播病毒,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四、手足口病如何预防呢?

     

    1、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该用杀菌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可以舔手。

     

    2、不能让孩子喝冷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要定期消毒,孩子的玩具也要消毒。

     

    4、多晒太阳,紫外线可以杀灭肠道病毒EV71病毒,衣服、被子也要常常暴晒。

     

    五、手足口病患儿怎么护理呢?

     

    1、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要勤给宝宝剪指甲,保持卫生,同时避免宝宝指甲抓破疱疹;

     

    5、手足口病患儿一般胃口不好,拒绝进食, 所以给孩子做的食物要注意,可以是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不要吃冰冷、辛辣、太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鱼、虾、蟹等食物;

     

    6、患儿要隔离治疗,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也要保持空气的新鲜以及流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儿童弱视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应做到早消除抑制,提高视力,矫正眼位,训练黄斑固视和融合功能,以达到恢复两眼视功能。主要包括病因治疗、遮盖疗法、压抑疗法、视觉刺激疗法、红胶片法等。儿童弱视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药物治疗

     

    左旋多巴: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对视觉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而左旋多巴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颅内代谢为多巴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口服该药来进行辅助治疗,促进视力的恢复。
    阿托品:1%阿托品眼膏或眼液主要是用于压抑疗法中,健眼用1%阿托品使其视物模糊,迫使患者利用弱视眼,以利于训练提高弱视眼的视力。


    二、其他治疗

     

    1.遮盖疗法:分为完全以及部分遮盖。目的在于遮盖健跟,强迫弱视眼注视并且进行精细工作。遮盖的时间和方法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视力、注视性质进行选择。
    2.压抑疗法:用过矫或欠矫镜片以及每日点阿托品的方法压抑健眼功能,弱视眼戴正常矫正镜片。压抑疗法有压抑看远、压抑看近、完全压抑及交替压抑,适用于中度弱视、年龄稍大又不愿意做遮盖治疗的患儿。
    3.视觉刺激疗法:视刺激仪用于中心注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后像疗法治疗的目的在于将旁中心注视性弱视,转为中心性注视,以利弱视眼视力提高平时遮盖弱视眼;红色滤光片法:平时遮盖健眼,在弱视的矫正镜片上加一片规则的红滤光胶片,使旁中心注视性弱视转为中心性注视。

     


    4.红胶片法:适于旁中心注视,用620~700nm波长的红胶片贴在旁中心注视眼的镜片上,每日贴2~3小时。
    5:后像疗法:后像疗法的目的是用弱视镜的强光刺激弱视眼的黄斑周围,产生后像使旁中心视网膜区受到抑制,并以十字物像刺激中心窝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
    6:戴机治疗:对于那些已经确诊为弱视的孩子,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配戴眼镜,通过光学镜片使目标物像重新回到视网膜上,使孩子视觉系统得到刺激而正常发育。然而多数家长对孩子戴眼镜存在误区,总觉得孩子小戴眼镜会影响发育。其实对于弱视儿童而言则恰恰相反,配好的眼镜要一直戴着,戴眼镜能帮助孩子形成正常的视觉习惯,是治疗的关键环节,摘摘戴戴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加重病情。
    7:弱视治疗仪治疗:视力发育障碍(即视力萎缩),或视细胞处在“睡觉”抑制状态,需要弱视仪中的精细图标训练萎缩的视力,或特殊色光唤醒睡觉的视细胞才能尽快治好。如果不用弱视仪尽快治好而让弱视长期存在,可以加重近视,如错过治疗弱视的敏感期,可导致终身低视力。
    8.多媒体视觉训练治疗:多媒体网络视觉训练系统,是基于知觉学习理论应用富媒体Flex技术开发的用于弱视治疗的专业网络医疗软件,系统能够通过不同的算法生成多种有效生物刺激模式和视知觉训练任务的结合生成有效的弱视治疗模式。患者通过使用系统生成的训练方案训练“眼力”“脑力”“手一脑一眼协调力”,最终达到各项视觉功能与视觉技巧提升的目的。

  • 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或双眼高度屈光不正等异常视觉经验,造成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经过恰当治疗后视力提高。弱视是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的眼病,会严重地影响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如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将造成终生的视力低下。

     

     

    一、儿童弱视有哪些分类呢?

     

    1.斜视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经常发生为斜视眼、单眼弱视。斜视性弱视发病率高,占斜视1/2。这种弱视眼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偶有少数原发性的,即使在最积极的治疗下,视力改善也不理想。

     

    2.屈光参差性弱视

     

    这类弱视是功能性的、可逆的。一般两只眼相差2~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的一眼易形成弱视或斜视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成正比,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心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

     

    3.屈光不正性弱视

     

    这种弱视多数为双眼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多数近视在-3.50D以上,远视在2.50D以上,或兼有散光者。

     

    4.形觉剥夺性弱视

     

    本病是由于功能性障碍而发生的弱视,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

     

    这种弱视发生在婴儿期,双眼视觉形成以前,预后较差。这种弱视眼底正常,有些先天性弱视继发于眼球震颤。

     

     

    二、儿童弱视是怎么形成的?

     

    儿童弱视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以内),存在一些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的,如:1)如果一只眼斜视,则两只眼睛看到外界物体的像就不能同时出现在双眼相对应的视网膜位置上,斜视的这只眼睛就会受到抑制、成为弱视眼;2)如果两眼的屈光度相差较大(如一只眼近视300度,一只眼正常)时,外界物体在两只眼形成的物像的大小及清晰度就不一样,近视300度的这只眼就有可能成为弱视眼;3)如果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角膜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等这些可以影响光线进成为弱视眼。

     

    三、弱视多好发于哪些人群?

     

    1.有家族遗传的儿童:有研究表明,儿童斜视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小儿眼球发育关键期如果缺乏足够的视觉刺激,使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就容易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的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

     

    注:儿童长时间的用眼易导致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进而导致弱视。

  • 新生儿佝偻病饮食保健

    新生儿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影响骨骼发育。为了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佝偻病,合理的饮食保健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适合新生儿佝偻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1. 丰富多样的膳食:保证新生儿摄入充足的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豆腐、豆制品等;同时增加含磷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坚果等。

    2. 适量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的重要物质,可以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来摄入。例如,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奶制品等。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

    3.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食物:高糖、高盐、高脂食物会影响钙磷吸收,不利于新生儿佝偻病的恢复。

    4. 注意烹饪方法:烹饪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钙质的流失,例如,煮豆腐时可以加入一些醋,使豆腐中的钙质更容易被吸收。

    5.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血液中钙、磷、维生素D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以下是一些适合新生儿佝偻病的食疗方:

    1. 虾皮豆腐:补肾固齿,开胃化痰,调和脾胃,清热生津。

    2. 清炖二骨汤:补虚益肾,补充钙质。

    3. 栗子糕:补肾益气壮骨。

    4. 核桃栗子羹:补肾强身壮骨。

    5. 牡蛎面条:强健筋骨。

    6. 蛋壳粥:壮骨力、补五脏。

    7. 鲜鸡肉、青辣椒、葱、火腿、蒜、猪油、酱油:补虚益肾,强筋骨。

    8. 黄芪、五味子、猪肝、猪腿骨:补虚益肾,强筋骨。

    9. 鹿茸、附片、猪蹄:补肾壮骨。

    10. 生板栗、白糖:补肾益气壮骨。

    11. 龟板:补虚益肾,强筋骨。

    12. 田螺、酱油、醋:治疗因钙代谢失调而引起的小儿佝偻病。

    13. 猪脊骨、红萝卜:适用于因肾脾虚弱所致的小儿佝偻病。

    14. 胎盘粉、醋炒鱼骨、炒鸡蛋壳、白糖:适用于因肾气亏损所致小儿佝偻病。

    15. 虎胚骨、生干地黄、酸枣仁、白茯苓、辣桂、防风、当归、川穹、牛膝: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16. 怀山药、牡蛎、生龟板、黑芝麻、怀牛膝、熟地、茯苓、制首乌、山萸肉、生白术、西党参、全当归、益智仁、大红枣:适用于小儿佝偻病。

  •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营养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幼儿时期。那么,如何确诊佝偻病呢?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诊断:

    1. 血生化检查:这是诊断佝偻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佝偻病。

    2. 骨骼X光检查:这是诊断佝偻病的“金标准”。通过观察骨骼的形态、密度、长度等变化,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佝偻病,以及佝偻病的严重程度。

    3. 儿科就诊:佝偻病属于儿科疾病,因此确诊佝偻病应该挂儿科。

    除了以上方法,以下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佝偻病:

    1. 日光照射不足: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维持钙磷代谢的重要物质。如果日照不足,就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从而引发佝偻病。

    2.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物摄入,如鱼肝油、蛋黄、奶制品等。如果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也会导致佝偻病。

    3. 肠道吸收不良:一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肠道吸收不良,从而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引发佝偻病。

    针对佝偻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口服维生素D:这是治疗佝偻病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病情轻重,医生会开具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帮助患者补充维生素D,改善钙磷代谢。

    2. 补钙:佝偻病患者往往伴有低钙血症,因此需要补充钙剂。常用的钙剂包括碳酸钙、乳酸钙等。

    3. 改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奶制品、绿叶蔬菜等。

    4. 加强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可以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佝偻病。

    总之,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营养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 感冒,这个看似简单的疾病,却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许多人将感冒、流感、上感等概念混淆,甚至将它们视为同一种疾病。实际上,这些疾病虽然都与呼吸道感染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预防和治疗方式也各有不同。

    流感,又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容易引起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大流行。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乏力、肌肉酸痛、眼结膜炎等,严重者可并发肺炎等并发症。

    普通感冒,又称伤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普通感冒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等,一般不伴有发热。

    那么,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呢?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

    1. 病情严重程度:流感症状通常较为严重,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普通感冒症状相对较轻,多局限于呼吸道。

    2. 病程:流感病程较短,一般为3-7天;普通感冒病程较长,一般为5-7天。

    3. 流行情况:流感具有明显的流行性,容易引起大范围传播;普通感冒多为散发性,不引起大范围流行。

    为了预防流感和普通感冒,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减少感染机会。

    3. 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开窗通风。

    4. 预防性用药:流感季节,可考虑使用流感疫苗进行预防。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疑似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 后囟门闭合晚是婴儿常见的一种现象,但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后囟门位于婴儿后脑勺,呈三角形,正常情况下应在出生后2-3个月内闭合。如果闭合时间延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钙缺乏、脑积水、脑恶性肿瘤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囟门闭合晚可能的原因。钙缺乏是导致后囟门闭合晚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类婴儿除了囟门闭合较晚外,还可能出现盗汗、夜间啼哭、鸡胸、肋串珠、O型腿和X形腿等症状。家长可以带孩子进行血液检查,检测维生素D和钙水平,以明确是否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针对这种情况,只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即可。

    脑积水和脑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后囟门闭合晚。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内积聚,导致颅内压升高。脑恶性肿瘤则是指脑部恶性肿瘤。这两种情况需要通过B超和头部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如果确诊为脑积水和脑肿瘤,应立即前往头颅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除了钙缺乏、脑积水和脑恶性肿瘤,其他可能导致后囟门闭合晚的原因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呆小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因此,如果婴儿后囟门闭合时间延迟,建议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治疗。

    为了预防后囟门闭合晚,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 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 避免婴儿长时间头部受到压迫。
    • 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

    总之,后囟门闭合晚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家长应了解其可能的原因,并及时带孩子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婴儿的健康。

  • 佝偻病,这个看似遥远的名词,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幼儿来说,了解佝偻病显得尤为重要。

    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疾病。维生素D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帮助骨骼正常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出现佝偻病的症状。

    那么,婴幼儿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D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维生素D主要通过晒太阳获得,如果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就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
    • 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部分婴幼儿的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牛奶等。
    • 消化吸收功能不良:部分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

    除了上述原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婴幼儿佝偻病:

    • 早产儿、低体重儿:这类婴幼儿由于自身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 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维生素D吸收不良。
    • 遗传因素:部分婴幼儿由于遗传原因,对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婴幼儿在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
    • 合理膳食:保证婴幼儿饮食中富含维生素D和钙、磷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牛奶、豆制品等。
    • 补充维生素D:在医生指导下,为婴幼儿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制剂。
    • 定期体检:定期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

    此外,家长在为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过量补充:维生素D过量会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 注意维生素A的摄入量:维生素A过量也会导致中毒,其症状与佝偻病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部分药物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总之,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误区:孩子3岁以后,能经常出去晒太阳了,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了。

      她原本可以拥有更强壮的骨骼

      小明是一个10岁的男孩,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优异。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小明总是感到腰酸背痛,甚至有时候连走路都困难。小明妈妈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于是带着小明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小明患有佝偻病,这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

      维生素D只是用来防治佝偻病吗?

      维生素D对健康的作用,可以简单分为对骨骼的作用和对骨骼以外的作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长骨成长板软骨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儿童长高;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的吸收和减少钙从肾脏的排出,维持骨密度的正常状态,防治佝偻病;良好的维生素D水平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还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可以增强抵抗力。可见,维生素D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一生都需要关注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晒太阳就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吗?

      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极少,人体自然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转换而得。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多少,受紫外线的波长、季节、日照时间、皮肤暴露部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很难仅仅通过日照达到理想的维生素D水平,还需要额外补充。

      维生素D补多了很容易中毒吗?

      不少人认为长期补充维生素D很容易中毒。其实,按照每天的预防补充剂量400-800国际单位的话,中毒剂量几乎是预防剂量的五十倍。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发生维生素D中毒的。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每1-2年定期监测一下维生素D的水平。25-羟-D检测值在20 ng/ml以下属于缺乏状态,在20-30 ng/ml属于不足的水平,40-60 ng/ml为理想水平,100 ng/ml以上为过量水平,150 ng/ml以上才达到中毒水平。有不少担心自己或孩子经常补充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的人,做了检测却发现25-羟-D只有20 ng/ml左右。

      总体而言,维生素D对健康有强大的多方面效应,应该终身适量补充维生素D。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婴儿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小儿佝偻病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缺乏对疾病本质的深入认识,许多家长在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时,往往将目光集中在补钙上。实际上,小儿佝偻病的根本原因并非单纯的缺钙,而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1、母乳或配方奶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2、日照时间不足;3、生长发育速度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4、肝胆、胃肠道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维生素D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对钙磷的重吸收、促进骨骼生长等。因此,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即使补充再多的钙,也无法被身体充分利用。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多晒太阳;

      2. 婴儿出生满月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

      3. 婴儿出生后1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单位;早产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每日800单位,3个月后减至每日400单位;

      4. 婴儿期以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为主,无需额外补钙;

      5. 二岁后小儿生长相对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一般无需补充维生素D;

      6. 如果确定婴儿患有佝偻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维生素D治疗。

      总之,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的根本措施。

  • 宝宝生长发育迟缓,家长焦虑不已,除了补钙,还有哪些因素需要关注呢?

    宝宝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的期盼,但有些宝宝却出现了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长牙晚、身高增长缓慢等。许多家长会首先想到补钙,但单纯补钙真的足够吗?

    事实上,除了钙质,维生素AD对于宝宝的骨骼发育同样至关重要。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质吸收,维持血钙平衡,而维生素A则对骨骼生长和牙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缺乏维生素AD呢?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出牙晚、身高增长缓慢、佝偻病等。对于新生儿来说,出生15天起就应该每天补充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来预防佝偻病。

    如何为宝宝选择合适的维生素AD补充剂呢?专家建议选择OTC(非处方药)产品,并注意维生素A和D的配比、遮光处理等因素。

    总之,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不仅要关注钙质的摄入,还要关注维生素AD的补充,让宝宝健康成长。

  •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钙作为骨骼和牙齿发育的重要元素,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婴幼儿缺钙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将介绍婴幼儿缺钙的常见症状、原因及预防措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关注婴幼儿的健康。

    一、婴幼儿缺钙的常见症状

    1. 睡眠不安:婴幼儿缺钙常常表现为睡眠不安,夜间哭闹、出汗多等。

    2. 出牙晚:正常婴幼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缺钙的婴幼儿出牙时间会推迟。

    3. 发育迟缓:缺钙会导致婴幼儿身高、体重发育迟缓,甚至出现“O”形腿、鸡胸等症状。

    4. 骨骼畸形:长期缺钙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出现方颅、鸡胸等畸形。

    5. 抵抗力下降:缺钙会影响婴幼儿的免疫力,容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

    二、婴幼儿缺钙的原因

    1. 饮食结构不合理:婴幼儿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

    2. 日晒不足: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

    3. 生活习惯不良:婴幼儿睡眠不足、活动量过少等。

    三、婴幼儿缺钙的预防措施

    1. 保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

    2. 增加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

    3. 适量补充钙剂: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

  •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问诊成为了人们获取医疗建议的一种便捷方式。某天,我带着孩子来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了一次线上问诊。

    通过文字交流,我向医生描述了孩子的身材矮小、饮食偏挑等情况。医生耐心询问了孩子的年龄、身高等详细信息,并要求我上传了化验检查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后,医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并提醒我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和饮食习惯。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专业、耐心和细心的态度。他不仅给出了治疗建议,还告诉了我一些预防疾病的小窍门。通过线上问诊,我感受到了医生的温暖和关怀,也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健康问题。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