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科其实并不“可怕”

心理科其实并不“可怕”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王春雪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负面情绪”缠身?平常心对待

 

“最近心情特别不好,我是不是‘抑郁’了?”

“生活里怎么就没有值得高兴的事儿,活着真没劲。”

“唉,看人家都那么优秀,我怎么一事无成……”

 

天气、季节、工作、考试……是不是又感觉到不顺心、沮丧、悲观甚至愤怒……种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有些人因此认为自己距离抑郁症、焦虑症越来越近,甚至偷偷对照网上各种症状对自己进行“评测”?

 

别害怕、别紧张,在现代社会,“心理亚健康”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会出现。几年前一项针对100万名在职员工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

 

这些人中,不少人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和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尤其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重大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一般都会表现出焦虑、恐惧或者抑郁等,甚至出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异常愤怒甚至冲动行为等。

 

所以,出现情绪低落、“大姨夫”(男性周期性的情绪低落)等现象时,不要紧张,不要担心,也许身边大多数人都一样。

 

如果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中心的专家说,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适当的调适,容易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产生严重的后果。

 

人群中最常出现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如达不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可能影响工作任务,这些情绪障碍常伴随身体不适感,如胸闷、心悸、头晕、出汗、口干、失眠等。

 

有时还有些人会出现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自我评价降低,做事犹豫不决,不愿与人交往,脑子反应慢,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常感觉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甚至严重时有自杀的想法及行为等等。

 

当感觉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时,同样不要恐慌,更不要轻易相信网上、朋友圈中流传的各种“神奇的方法”,及时寻求正规治疗,可明显缓解这些症状,并减少以后的复发率。

 

 

 

他们能做什么?

 

重要的话要再说一遍: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看心理医生不丢人、心理障碍不是变态!

 

与普通疾病不同,心理医生会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可能是吃药(例如抑郁症治疗的基础性方法:药物治疗),也可能是……

 

1. 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

 

将快速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

 

2. 认知治疗。

 

这种疗法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观念。这些观念是受到了基因、早期经历以及当下环境的影响,在应激事件的激发下产生了负性的无意识思考,是一种非理性的“自动化思维”。认知疗法提供了一整套方法,系统地检视和改变这些歪曲的思维和信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 心理动力学治疗。

 

针对轻度抑郁,当人格因素与抑郁的精神病理症状相关联时,动力学心理治疗更可能具有价值。

 

4. 团体心理治疗。

 

与传统的个别心理治疗相比,团体治疗过程中,患者能更为真实地观察、分析和描述自己的问题,通过与其他患者的相互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做出生活的适应和改进。此外,如园艺治疗、美术治疗、音乐治疗等正在开发的项目,在初步的临床实践中也备受患者的青睐。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段时间,《女心理师》热播,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走到了大众面前。

     

     

    本剧改编自毕淑敏的小说,而她的身份除了作家外,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女心理师》也正是她结合了自己的从业经验而创作的。

     

    剧中分别涉及了家庭矛盾、产后抑郁、职场生存、空巢老人等······这些话题,每一个都与生活紧密相关,有不少观众就表示“从剧中看到了自己”。

     

     

    不过,围绕着本剧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很多人表示本剧的拍摄“悬浮”,导演也有“炫技”之嫌。

     

    那么,抛开这些争议——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情况可以做心理咨询?做咨询前又应该进行哪些准备?

     

    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当我们谈心理咨询时, 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其实,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还仍然在遭受着很多人的误解。

     

    比如网上那些段子:“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能看出来我现在在想什么吗?”或是“你学心理学,那我昨晚上做了个梦,你能不能帮我解释”……这些显然就是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

     

     

    事实上,心理学既不是读心,也不是释梦,更不是算命,而是一门严肃的现代科学。

     

    心理咨询师,自然也不会上面这些超能力。他们要做的,是基于自己专业的心理知识,帮助你解决心理困扰。

     

    “我怎样才能知道, 自己需要心理咨询?”

     

    或许是因为眼下这场蔓延至今的疫情,也或许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国内民众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正在改变——

     

    今年年初,“简单心理”等多家机构曾联合发布了一份《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其中指出:

     

    就在5年前,还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心里太脆弱引起的”,但到了去年,就仅有十分之一这样认为了;5年前,有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而到了去年,就只剩下5%的人固执己见。

     

    这些数据都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

     

    心理咨询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就像生了病需要去医院拿药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不过,它要医治的问题在“心”上。

     

    所以,只要你觉得自己心理方面遭遇了某些困扰,比如在家庭、职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或是在情绪上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却还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已经对日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那其实就可以考虑一下心理咨询了。

     

     

    另外,如果生活遭遇了重大变故,像亲人离世、情侣分手等,如果感到自己有些难以承受,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其实,就算你没有上面这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的边界,或者说得通俗一点:“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其实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到你。

     

    做一场心理咨询之前, 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咨询师的选择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和咨询师之间能否建立起情感联系。所以,选择一位你觉得值得信赖的咨询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要在治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并建立起情感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这又有一个前提——

     

    你要明白:心理咨询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咨询师并不能直接给你建议,告诉你应该怎样选,但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需求,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毕竟很多时候当事人真正想要的,其实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所想的那个答案,这种情况就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帮你厘清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很多问题,只有打开了最底层的那个心结,那由它而衍生的问题也自然会得到缓解。

     

    而且,心理咨询往往并不会一次见效,通常会有一个周期,而这有需要视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不过,还有一点也是在进行咨询之前必须要考虑的,就是价格:

     

    目前市面上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师,收费往往都在几百甚至上千块钱一个小时。显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这种经济上的负担显然也是需要纳入考虑的。

     

    总而言之,在我国,心理咨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熟知,乃至参与进来,也相信将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就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

     

    京东健康已推出健康心理频道,上线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覆盖近400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遍布全国近60个城市,为正在遭受心理困惑的用户提供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帮助。

     

    免费领首次咨询体验价低至9.9元

    更有咨询助理免费为您答疑解惑

    为您推荐定制化服务方案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体验

  •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疗设备的迭代更新,我们对人体这个“未解之谜”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对许多从前无法解释、无从发现的症状、表现,有了新的认知与解读,脑微出血就是其中之一。说到脑出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对于脑微出血恐怕了解的人少之又少。脑微出血的临床定义为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以微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实质的亚临床损害,是血液通过损伤严重的血管壁漏出或渗出而导致的。

     

     

    脑微出血被称为“隐性中风”,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们把脑微小血管比作是一条条水管的话,那脑微出血就像是水管上不易发现的细小裂缝,这些裂缝不会引起大的水流失,所以也不会影响正常供水;但是裂缝不会自己愈合,日积月累的渗透、泄露,终有“爆发”的一天。由于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而这些血管相较于身体的其他大血管更细、血管壁也更薄,也就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既然脑微出血发生在“不重要”的微小血管,还需要重视它吗?答案是肯定的!脑微出血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脑部损伤:

     

    ① 认知损伤:大量研究证实,脑微出血主要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视空间损害相关,脑微出血的患者其视空间、执行、记忆、语言、注意力、计算力、抽象思维等认知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研究显示,脑微出血可能破坏胆碱能纤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释放,而导致认知功能的显著下降。

     

    ② 脑卒中:脑微出血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一项研究分析表明,在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脑微出血的存在使得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了4倍,而脑微出血还会增加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风险。

     

     

    那么,脑微出血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① 高血压: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微出血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因为慢性高血压会造成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极易发生血管破裂,导致脑微出血。

     

    ② 年龄:年龄是脑微出血不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调查研究显示,脑微出血的总检出率为3%-27%,其中55-65岁的发病率约为18.5%,而66-90岁的发病率约为24%,80岁及以上可达35.7%。

     

    ③ 脑白质病变:与年龄相比,脑室周围及深部白质病变与脑微出血有着更紧密的关联。脑白质病变常常与脑微出血并存,且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脑微出血的数目与脑白质的改变程度呈正相关。

     

    ④ 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数目越多,微血管病变越严重,脑微出血的发生率也就越大。

     

    此外,高尿酸、脑淀粉样血管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因素都会增加脑微出血的发生率。

     

    所以,对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更应注意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控制血压,保持心情舒畅,如出现突然性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 作者 | 关博元 王春雪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16年前,香港文华酒店,他纵身一跃,传奇落幕。

     

    张国荣,除了留下无数经典作品,还留下“抑郁症”这个悲伤而沉重的话题。

     

         

    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困扰。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困扰,遍布各个年龄组。

     

      “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每天都是浑浑噩噩……”

      “最近一直不开心,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听说抑郁症会自杀,吃药会有依赖……”  

        抑郁症的阴云仿佛挥之不去,然而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抑郁情绪”并不是抑郁症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情绪不高”“不开心”“不高兴”只能叫做“抑郁情绪”,大约1/5的人都会存在一定的抑郁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可以通过旅游、散心、运动等方式“烟消云散”。

     

    抑郁症患者的压抑、绝望往往比较严重、持久,很难自己恢复。

     

     

    抑郁症包括三个核心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以及七个全身性的症状,包括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

     

    一般来说,具备至少2条核心症状或2条附加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可诊断为轻度抑郁状态;核心症状至少2条、附加症状至少3-4条,持续两周以上,可诊断为中度抑郁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不爱笑”不代表就是抑郁症,因为有的人的确个性拘谨,但是内心仍然充满喜悦并保留自己的兴趣;反之,看上去总是笑嘻嘻的人很可能却饱受抑郁的折磨,尤其夜深人静时,常睡不着或者早醒,第二天精神疲惫,生活也逐渐失去了色彩......

     

    总之,识别抑郁症需要科学全面地进行判断,普通人很难通过“自测”等进行确诊,如果感觉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应尽快向专业医生求助。

     

    得了抑郁症很丢人?

          

    事实上,有关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是一种脑部疾病,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也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是心理因素导致。

     

    在我们很多人心中,由于不了解或其他原因,对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仍有偏见甚至歧视,患者走进精神类疾患的相关医院、科室,需要面对各种压力,需要极大的勇气,这就导致抑郁症患者和家属时常出现“病耻感”。

     

    偏见、不了解、恐惧,导致了约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规范专业治疗,直到发生悲剧时才后悔莫及。

     

    记住,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发病,可以肯定的是,抑郁症是一种病,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得流感一样。

     

     

    得了抑郁症就没有办法了?

          

    错!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坚持治疗,抑郁症没有那么可怕!

     

    数据显示,采取规范的治疗,抑郁症症状越早纠正,症状消除越彻底,社会功能将恢复得更好,复发的可能性越小。

     

    对于日常生活能力受影响例如不能应对工作,有自杀观念、计划,甚至自杀行为者,主要给予药物治疗。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服用药物,治疗过程应遵照医师建议,切忌妄自停药减药换药!

     

    对于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者,可给予非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手段主要为心理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运动治疗等。

     

    抑郁症用药治疗的原理是,抑郁症患者大脑中“5-HT”含量减少,需要使用药物提升“5-HT”的含量。随着神经脑网络重塑,最终一部分患者药物是可以逐渐减量甚至停药的。

     

    研究证明,症状改善后,如果给予持续的心理治疗、运动等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抑郁症并不可怕,我们需要的只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寻求帮助,接受规范、足疗程的治疗,希望就在前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被称为“产科死神”的这个疾病叫羊水栓塞,这绝不是浪得虚名,如果发生,可以在短短数分钟内夺去产妇的生命,十分凶险。前不久就有一个孕妇咨询我,说是有个邻居因为羊水栓塞而丧命,怀孕期间都好好的,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的防备,生个孩子命就没有了,导致她十分的害怕,说自己会不会也出现羊水栓塞,能不能想办法给她提前预防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听得出她的担心和焦虑,下面关于这个病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广大产妇将发病风险降到最低。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为4/10万~6/10万,羊水栓塞是由于污染羊水中的有形物质(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和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

     

    讲的通俗一点,羊水栓塞的大概意思就是羊水中的一些杂物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到孕产妇的血液中,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它的发病率大概是十万分之五左右,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各个医学中心统计不一致)左右,可见其危险程度。

      
    面对这个疾病,医生以及家属、产妇能够做的是尽可能将可能性降到最低,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按时产检,因为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此病发生甚至其他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和干预,降低此病发生的风险。

     

    第二,对于三十岁以上的产妇、早产、过期产、经产及胎膜早破者,要特别警惕本病。

     

     

    第三,妊娠期间,避免负重和防止腹部被撞击。

     

    第四,选择一家设备齐全、专业正规的医院分娩,以防一旦发生羊水栓塞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

     

    第五,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烦躁等不适,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第六,密切配合医生,密切观察产后阴道出血情况及尿液颜色,出血增多、尿液呈血色及时告知医生。

      
    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仅仅这一个羊水栓塞就能将人吓半死,但庆幸的是,其发生率并不高,所以大家也不必特别恐慌,绝大多数宝妈还是能够顺顺利生下宝宝的。

  • 人们的心理,就像春天的原野,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心理却是“阴云密布”,常常出现心理失衡,这些人表现得或抑郁孤单,或喜怒无常,或猜疑嫉妒,或无端恐惧。

     

     

    一、心理失衡的三大表现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在进行心理失衡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心理失衡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第一种:灰色心理

     

    荣格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由于身体的变化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出现闷闷不乐、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出现这些不良状态的人以中年人居多。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发生变化,由旺盛期进入缓慢的衰退期,并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2、第二种:情绪饥饿

     

    荣格认为,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情绪饥饿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贫穷者由于整日为生计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易缺少情绪体验。而那些生活富足、无所追求的人大多是情绪饥饿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缺少寄托,缺少亲情安慰,经常处于情绪波动的不良状态,时间一长,他们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3、第三种:信息膨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让一些人的精神负担加重,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这样的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由于信息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素乱,由此演变成信息膨胀综合征。

     

     

    二、心理失衡的常见原因


    实际上,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变迁过快、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等,都或多或少会让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为此,荣格曾经说过:“遇事能够泰然处之,并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身体上出现的变化,并随之做好调整的准备,才能积极主动地避开因为身体机能变化而对自身心理带来的伤害。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有效地避免精神上出现的种种不适、从根本上改善不良的情绪以及被压抑的精神、这样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矍铄的精神。”

     

    三、摆脱心理失衡的4大方法


    为了让心理关衡的人尽快摆脱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荣格总结出了心理失衡的调节方法,最经常被提起的就是“转移法”(一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移情法)、指的是心理失衡的人为了减轻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要知道、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以在大脑里产生兴奋中心、人们通过外界的力量是可以使兴奋中心转移的,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愿意做的事情上去、进而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解脱出来。

      

    1、消转移法:通过散步或聊天,进行负面情绪的转移

     

    散步是一种悠然自得并让人心平气和的活动,也是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转移方法。现实中,当人们面临负面情绪困扰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脱离现场,出去散步。散步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更是重新认识自我、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散步时,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紧张的大脑皮层就会得到放松,负面情绪也得以宣泄。

     

    聊天也是消遣转移法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聊天对象时,要选择那些知晓自身秉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率灾乐祸、更不会火上浇油,而是能站在你的角度,帮你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你从中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繁忙转移法:将注意力集中到繁忙事务上,忘记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为患者分派一些危险系数低、工作量偏大的事情,避免由于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娱乐转移法:通过娱乐活动,如跳舞、跳水、攀登、下棋、绘画等转移注意力

     

    如果下棋,心神就要集中,将精力完全放在与对方的博弈中;而绘画时,要静神运气,心无杂念;放风筝时,要将目光投放在线上。通过这些方式,都能起到转移负面情绪的效果。

     

    4、开阔转移法:让患者开阔心胸,调节负面心态

     

    其实,欧洲一些国家的精神病院早就为患者开设了一些装有日月星辰的天花板,这种宏大的卧室可以让患者变得心胸开阔,为他们失衡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外出旅行也是一个好办法。旅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个人的思路打开,塑造人格魅力,因此,那些经常旅行的人大多是善于理解别人、心态趋于平衡、懂得战胜困难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抑郁症,一个不被重视的精神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被等同于精神有问题、脑子不正常等这样带有歧视和贬低意味的代名词。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根本不曾听说过的陌生名词,不知是怎样“矫揉造作”出来的。

     

    但是抑郁症群体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庞大,而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忽视和不理解更是加深了他们的绝望。“我抑郁了”,真的不是“戏多”,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被理解,请多给他们一些心理上的关爱。

     

     

    与精神疾病进行斗争的抑郁症患者参加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情况发展到极其严重或是难以控制的地步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其中许多人对于自己究竟是何时患病得毫无察觉。

     

    因为抑郁症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很多人一开始就是感觉到心情不好,慢慢发展成比较持久的心情悲伤,再后来可能就是睡不着觉,精神恍惚,出现自杀等倾向。随之而来的,还可能有一系列不好的生理反应,头晕、消化不良等最为常见。

     

     

    每个抑郁症患者,遇过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治疗的痛苦,而是不被别人所理解的绝望。提到抑郁症,你能想到什么?消极?情绪低落?焦虑?的确,抑郁症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可是情绪是个十分主观的东西。

     

    当一个人偶尔对着一盆花流泪亦或是看着天空发呆。你可能觉得他是碰上烦心事了。说不定还能上前安慰几句。但是当你发现一个人老是态度消极,长时间焦躁不安,时不时还说自己真是不想活了,你会是什么态度呢?大多数人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保护思维,多半会离他远远的。

     

     

    但更不应该的是,一些不明所以的人却总爱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多大点事啊”“过两天就好了”“别这么矫情”“怎么这么戏多啊”,这些不理解甚至嘲讽讥笑的话语成了压死抑郁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让患者更加怀疑自己这种情绪的表露是错误的行为,以至于病情更加难以得到疏解。

     

    而事实上,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它跟肾脏不好、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得到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郁症甚至更需要人们的理解与帮助。只是目前,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包容度都比较低。专业治疗抑郁症疾病的医生也相对匮乏。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抑郁症患者或者疑似抑郁症患者,请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爱护,生命的根本渴求,是希望被看见。

  • 很多人聚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抑郁症”和“精神病”等症状明显的精神疾病上,很少会注意到普通人可能会犯的一些心理疾病。事实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表现轻微,但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很多人病情不明显,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换句话来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疾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正常癖

     

    或许大家刚看到这个词心中会充满疑惑,什么时候正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了。通俗点来讲,有正常癖的人会痴迷于遵守很多规则和习俗,而且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守标准,没有一点个性可言。正常癖患者的生活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每一步都踏在既定的轨道当中,丝毫不容许自己有半点越轨行为,非常枯燥和机械化。而且一旦有人和突发事件打破他们内心遵守的这种严格规律,他们就很容易崩溃,陷入极端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强迫性重复

     

    心理专家发现,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重复的能力。当他们感受到深刻的开心或痛苦之后,会接下来的时间中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希望能够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就像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常常感到过度悲伤,明明知道是对方给自己制造了这种伤害,还是希望与他(她)重修旧好,继续之前的感情。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比真正温暖的新事物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会一次一次甘心被伤害,并且重复体验这种伤心的感觉,直至这种病态的重复感再也不能被满足,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

      
    分离性落魄

     

    分离性落魄与人格分裂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在经历突然变故或重大事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内心会生出极端恐惧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习惯性的自我怀疑。落魄症患者心中的归属感严重缺失,脑海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在盘旋“我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我究竟属于谁,谁又属于我?”。

      


    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种极端怀疑一旦产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心中温暖的归属感也会慢慢流失。

     

    因此,不要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它其实就在你我中间。平时要认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 走在路上、坐地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自顾自地低着头玩手机,手机虽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是造成我国颈椎病患者人数居高不下的“元凶”之一。

      
    不论在什么地方,低头族都很常见,但经常这样玩手机,你是否已经感觉到脖子酸痛、肩膀疼痛、眼睛干涩了?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让我们的颈椎、脊椎“深受其害”,越来越多的颈椎病患者证明:手机控确实更容易出现颈肩痛和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是人体中重要的部位之一,这个部位上承脑袋,下接躯干,如果这个部位出了问题,那影响的可不是一两处部位。在教大家预防和保养颈椎的知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颈椎病是如何产生的。

     

      
    哪些因素会诱发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变

     

    大部分颈椎病患者都是因为颈椎间盘退变而诱发的疾病,我们的脖子之所以能活动自如,是靠颈椎间盘支撑着,但是颈椎间盘却不仅要承受颈部的压力,还有颈部各种活动如低头、抬头、转头等带来的物理压力,这些压力都会或多或少地引起椎间盘退化,导致椎间盘脱出、撕裂,引起颈椎病。

     

    慢性劳损

     

    很多白领、上班族都是颈椎病的高发群体,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长时间坐着,面对着电脑,不正确的坐姿会加重颈椎的压力。有的人电脑高度过低,平时工作的时候就需要低着头,而人在低头的时候,脖子所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相当于把一个重达25斤的东西挂在脖子上,可想而知对颈椎的伤害有多大。

     

    颈部受伤

     

    有些舞蹈工作者在练舞期间,会不小心扭伤颈部,而这类颈部受过伤的人则比普通人更容易得颈椎病,因为颈部受伤后,颈部的骨性结构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一些改变,加上颈部肌肉群力量已经失去了平衡,如果后期没有保护好颈椎的话,将会成为颈椎病最容易“盯上”的人。

     

    颈椎受寒

     

    进入秋天以后,我们说要“秋冻”,但有个部位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受冻,那就是颈部,因为这个部位极易受到风寒,如果经常受冻的话,患颈椎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低头族们看过来,教你2招,赶走低头“危机”

     

    坚持做颈椎操

     

    我们平时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进入状态可能就会忘了时间,等到忙完了,可能已经低头好几个小时了,这对颈椎来说实在是很大的负担。为了减轻颈椎的压力,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转动转动脖子,按摩颈椎,按照一定的规律扭动脖颈,放松肌肉。但如果颈椎已经出现疼痛症状,就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锻炼颈部。

      
    改变不良姿势

     

    颈椎病的“罪魁祸首”就是不正确的姿势,很多人平时躺着、坐着的姿势都不正确,歪七扭八,其实这些动作看似没什么影响,体内的骨骼可能早已发生了扭曲。所以我们预防颈椎病的关键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姿势,坐就挺胸抬头,腰背挺直,不跷二郎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骨骼也没有年轻时“坚强”了,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颈椎的话,就很容易给中老年时期的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病痛和麻烦。

      
    总结:低头族是随处可见的群体,这也预示了,不久之后我国的颈椎病人群可能会直线增加。颈椎是至关重要的部位,如果现在不注意保护的话,年纪大了,损伤已经形成,就很难修复了,希望大家都能放在心上,别不当回事。

  •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之前,看到一份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在全球范围内40-70岁的男性当中,有5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ED)。

     

     

    其实,在我国40岁以上的男性患病率也高达40.2%,并且伴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还在不断的攀升。

     

    最让人叹息的是,在我接诊患者的过程当中,不断有20几岁和30几岁的患者出现了这种情况,而且这个数量也在急剧的增加。

     

    本该是享受青春年华的大好时机,却被憧憬已久的幸福挡在了门外。

     

    辨别“硬度”的强弱,是了解是否存在障碍的第一步

     

    勃起功能障碍(ED)之前又叫“阳痿”,因为医学界普遍认为这个叫法具有贬义,既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能概括病情,又给患者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后期的治愈。所以后来便将这个病症统称为勃起功能障碍。

     

    正是因为如此,不少男性认为存在勃起功能障碍(ED)这件事变成了难言之隐,往往不敢及时的面对问题。久而久之,没有了感情的升温,这个问题慢慢的积攒下来逐渐的严重,最终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

     

    所以,我建议男性一定要及早的发现是否存在问题,并且积极的查找病因,对症治疗。那么辨别是否存在勃起功能障碍就是第一步。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首先判断硬度的强弱。

     

    一般将分为四个硬度级别:

     

    一级,存在充血现象,但是几乎没有硬度,就像鲜豆腐一样柔软。

     

    二级,充血后有硬度,但无法正常使用,如同不带皮的香蕉。

     

    三级,充血后硬度可以使用,但是并不坚挺,如同带皮的香蕉。

     

    四级,充血后可达到坚挺状态,如同黄瓜一样的硬度。

     

     

    男性朋友可以按照这个标准积极的对照自身的情况,我们通常认为只要硬度在三级以下的水平,都需要到权威医疗机构找男科医生就诊了。

     

    寻找病因,对症治疗,重开幸福之门

     

    诱发勃起功能障碍(ED)的病因分为两种:心因性和器质性。

     

    心因性ED:

     

    这种情况主要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所以患者的身体本身是不存在疾病的。这种情况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概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双方性知识的缺乏或者是相互之间的默契度不够。

     

    伴随着目前快节奏的生活,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所以一些过度疲劳、紧张,甚至是焦虑、抑郁的情况也会导致心因性ED的发生。

     

     

    器质性ED:

     

    主要是因为身体出现了糖尿病、高血压或者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类型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就是首先导致了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从而致使阴茎海绵体的供血不充足,影响了硬度。

     

     

    概括总结这两种病因的治疗方法:

     

    1.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

     

    就好比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能够展翅飞翔,但是碍于笼子的原因,飞不出去。我们要做的是,敞开心扉,调整好心理状态,自己无法调整的话,可以借助心理医生进行相关心理疏导。

     

    2.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

     

    就好比一只小鸟被折断双翅,没有了展翅翱翔的能力,所以飞不起来。这样的话,一定要根据医生对相应问题作出的全面检查,依据病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以广泛、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焦虑形式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经历,包括对于正确或错误的信息进行观察学习,以及直接经历真实或者感知到的创伤。在长期的状态下发展成目前的行为模式,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二、焦虑症有哪些分类?

     

    急性焦虑:急骤、严重、相对短程的重度焦虑,伴有深刻的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


    慢性焦虑:持续性的轻度焦虑,与前者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又称广泛性焦虑症。


    特定焦虑症:一般是对特定的事物,如飞行等产生的焦虑或是害怕等。


    三、引发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与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总之疾病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病。

     

     

    1.急性焦虑


    应对不良情绪所致的焦虑,例如人格特征的脆弱性、面临威胁时容易退缩或是进退两难、危及生命的内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或者被抛弃感,患者开始变得害怕、颤抖、入睡困难,以及反复寻求关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难忍或其他躯体症状,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焦虑症发生。
    有创治疗所致的焦虑,近年来人们开始发现严重的内科疾病及有创治疗也能导致明显的焦虑反应,甚至已接近或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

     

    妨碍疾病评估及治疗的焦虑,焦虑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及治疗,往往需要精神科会诊,例如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不适而拒绝检查及治疗,对躯体症状或辅助检查而出现过度的恐惧反应或弱化,甚至不承认情况的严重性,这些都对评估疾病造成极大的限制。与焦虑症类似的内科疾病,焦虑症状可能是潜在内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最终发现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为之前未被查出的内科疾病,而他们的主诉往往是抑郁或者焦虑。

     

    2.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适、紧张、恐惧和不安,有些人可能处于长期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长期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也与性格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环境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并没有明确原因而是持久性焦虑,是一种慢性焦虑状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