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梗"来临并非悄无声息!

"心梗"来临并非悄无声息!
发表人:南医三院寇博士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死于急性心梗,摸摸你的小心脏,其实它特别脆弱。

 

临床上,心梗是指冠状动脉堵塞造成心脏供血急剧下降或是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心梗黄金抢救时间在1-2小时,发作2-6小时死亡率是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心梗易引起室颤,可在数分钟内使患者丧命。

 

专家提醒:"心梗"来临并非悄无声息!身体出现5处疼痛,警惕心梗登门拜访。

 

1、牙齿疼痛

 

心脏和牙齿在大脑的同一放射区,前壁心肌梗死会导致放射性牙疼。临床上,由心梗引起的牙疼,通常称之为"心源性"牙疼,这种疼痛往往不会在一个位置固定,并且吃药也无法减轻疼痛。

"心源性"牙疼往往是一过性的,会在三五分钟之内缓解,牙齿问题引起的牙疼一般不能很快痊愈。

 

2、上腹疼痛

 

心脏引起的腹痛,通常是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分布在心脏下壁有关,下壁心肌梗死压迫到神经,会引起上腹部或是腰腿疼痛。常在睡觉的时候发生,且伴有出现虚汗、呕吐,甚至晕厥的现象。

 

3、嗓子痛

 

感冒会引起嗓子疼,慢性的咽炎也会引起嗓子疼,需要注意的是嗓子疼很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这是心脏放射痛的其中一种,心梗来临前,除了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以外,还会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嗓子疼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经常被人忽视。

 

4、胃疼

 

40%的心梗患者发病前期会有胃疼,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是因为心脏问题导致心肌刺激和心脏的排血量降低,胃部消化所需供氧不足,造成胃部不能正常工作。

 

此外,心梗发生前,会引起胃部应激反应,可能会出现应激性胃溃疡,也会出现胃疼的症状。

 

5、心脏疼痛

 

心脏疼痛是出现心梗最早期的症状,它的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都是非常一样的。

 

但是常常发生于安静或者是睡眠的时候,疼痛的程度非常的重,而且范围也很广,持续的时间可以长达好几个小时。

 

疼痛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心脏急性缺血缺氧。

 

预防心梗,建议养成3个好习惯

 

一、多喝水

 

多喝水,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浓度。

 

喝水时加入一些养血管的小植物,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菊花,含有抗氧化性极强的化合物,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血管壁的破坏。

 

决明子,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改善血脂浓度,减少血管堵塞。

 

金银花,可增加心脏冠脉的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平稳血压。

 

准备决明子、菊花、金银花、牛蒡根、桂花沸水煮泡,每天一杯,清除血管垃圾,心梗、脑梗不见了。

  

 

二、不吸烟

 

香烟是"心脏毒药",可使心梗发作风险上升6-7倍。实验数据显示,香烟中至少存在3000种有害物质,随着吸烟的过程,烟碱、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血管,沉积在血管壁上,可造成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导致冠状动脉堵塞、痉挛,进而引发心梗。

  

 

三、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人的血液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量的粥样硬化斑块。

 

它就像一个汤圆,外面薄薄的膜包裹着里面的脂质、凝固的血小板等物质,人在生气或是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系统的活动会明显增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

 

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多,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的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血流冲击造成"汤圆"的皮破裂,里面的脂质和血小板凝结物散开,形成的血栓会瞬间堵塞血管。

 

冠状动脉被堵塞,就会切断对心脏的供血,造成心肌梗死。

 

为防止发生室颤,心梗发作应牢记"静、卧、呼救、吸氧、服药"8字箴言。

 

静:患者保持冷静,尽量避免紧张和焦虑;

 

卧: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

 

吸氧:有条件者可以吸氧;

 

服药:服用相关药物,常用的有效药物是硝酸甘油片,可舌下含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36岁二胎爸爸猝死,与妻子聊天记录曝光:2019年,别拿生命开玩笑;年仅25岁!清晨男硕士猝死家中,参加工作还不满一年.....;新年第一天就有跑友猝死”等一系列的猝死新闻。

     

    这些新闻并没有在耸人听闻,因为这样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天约有1400人猝死,现如今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

     

    01 猝死发生前有什么异常感觉要注意?

     

    猝死是可以发生在任意的时间、任意的地点的任意一个人身上。即使你平时看起来没有什么事,生龙活虎的,也不能肯定猝死不会找上你。

     

    但是,猝死发生前还是会有预兆出现的。小编总结了以下情况:

     

    1.不明原因的疲乏、晕厥;

    2.眼前发黑;

    3.心慌、心跳过缓;

    4.胸闷、胸痛、气促;

    5.手臂或者肩颈出现放射痛;

    6.颈部、后背、手心以及脚掌突然大量出汗;

    7.反复发生的肠胃不畅及不适;

    8.四肢无诱因麻木等。

     

    当出现以上的情况后,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那么我们该怎么预防呢?小编我也通过查询资料,发现猝死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做好预防。

     

    第一点,对于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这类人群发生猝死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所以当感到身体有任何不适的时候,一定要去尽早医院检查。

     

    第二点,因为现如今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自控能力也越来越差,暴饮暴食、生活压力大、运动量的减少都已成为常态。但这些也正是猝死的诱因,所以大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学会应急急救,即心肺复苏术。当出现猝死情况时,医学急救有一个黄金4分钟。如果在这4分钟当中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术,使血液恢复回流,能大大地减少猝死的可能。

     

    02 智能手表监测血氧和心率能否有指导意义呢?

     

    智能手表在近些年来受到广大人群的喜爱,其功能的强大自然是它最大的优势。

     

    能够测心率,走路的步数,还能监测血氧和睡眠的质量等。其中关于血氧和心率的准确性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小编我查找了各种资料。

     

    如果是说跟医学研究上要求的“准”的标准比较来说,这是任何智能手表没办法做得到的。毕竟它不是医疗器械哦!但是智能手表的监测数据跟医疗器械相比,误差介乎3.3%~6.2%之间,属于合理的范围。

     

    所以呢,智能手表虽然不能精准地反应心率和血氧的数值,但其数值一样能起到监测人体机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汤豫.心电学检查在心脏性猝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预警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0):3609-3611.
    [2]余素素,彭欣悦,李凌峰,张一凡,郑亚豪,吴轩,张航,孔春丽,林嘉怡,陈家杰,张文娟.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1,39(04):415-419.

     

    Apple Watch健康管家,专业医生团队为您指定智能健康管理计划,为您生成系统健康数据,异常问题及时干预。文末领取专属优惠券, 套装到手价仅需3198!

     

    线上健康管家,尽在手心 ↓↓↓ 

     

    90天健康管理,无限次对话,有问题准时提醒,进入会场挑选更多好物↓↓↓ 

     

    使用须知:

    1. 为保证您的服务,请在购买签收后尽快激活您的权益;

    2. 健康管家套装服务权益目前只限购买账号本人使用,无法赠送他人。

  • 心肌梗塞越来越年轻化,和好多因素有关系,本人在去年一年中,就碰到了20多岁心梗的,竟然也有七八例,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年轻的心梗,让我们竟然束手无策,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心梗呢?

     

    一、勤检查,尽早发现冠心病的尾巴!

     

    勤检查,尽早发现冠心病的一些端倪,比如测血压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测血糖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查血脂可以了解自己有无高脂血症等,每年定期体检,可以发现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尽早预防,避免心梗早发。

     

    二、多注意,避免各种不良习惯!

     

    现代人越来越冠心病早发,心梗早发,追其原因,和现代人越来越多的不良习惯是有关系的,比如吸烟、喝酒、熬夜、吸毒等等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习惯,在年轻人中甚是流行,所以,避免各种不良习惯,才是避免心梗早发的重要环节。

     

     

    三、多运动,避免肥胖侵扰!

     

    肥胖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运动也越来越少,暴饮暴食多了,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上的肉肉也就越来越多了,而肥胖和心梗,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多运动,避免肥胖侵扰,也是避免心梗早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早治疗,避免心梗找上门来!

     

    一旦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一定不能因为年轻而拒绝吃药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也出现了早发的趋势,而一旦有这些冠心病的等位病,一定不能讳疾忌医,一定要控制好原发病,才能避免心梗找上门来。

     

    五、心态好,且莫患得患失!

     

    急躁的现代社会,使得我们的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生气着急等情绪障碍高发,而这些,也是心梗的重要诱因,避免患得患失,心态保持平和,是预防心梗早发的重要举措。

     

     

    心梗早发,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注意以上几点,避免心梗过早来找自己,才能保持健康体魄!

     

    来吧,我们一起努力,避免心梗来袭!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马冬什么?马冬梅!

    什么冬梅?马冬梅!

    马什么梅?马冬梅!

     

    相信看过《夏洛特烦恼》的人,一定对电影里的这个桥段印象深刻,耳聋大爷的三个连环追问让人捧腹之余,也让我们想到了海伦.凯勒的那句名言:「失明使我们与物隔绝,而失聪使我们与人隔绝」。

     

    其实,现实生活中,耳聋不仅仅影响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还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

     

    英语听力测试时听不清,成绩出来不理想

    别人打招呼「置若罔闻」,被误以为没礼貌

    过马路时车辆的鸣笛声没有听到,差点出事

    ……

     

    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须臾离不开听力,然而,很多因素都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听力受损的原因

     

    在听力产生的路径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让我们听不到声音。让听力受损的有后天性因素,也有先天性因素。有些人认为耳聋是先天的,事实上,后天性因素导致的耳聋占比更高。

     

    后天性因素

     

    ● 噪声

    长期处于各种噪声中,如装修带来的噪声,听音乐、打游戏时被开大的声音,处于矿山等噪声大的工作环境中,都会对耳蜗毛细胞带来伤害。

     

     

    有些伤害是暂时的,休息一阵子就能复原。但有些伤害却是永久的,只不过症状不明显,因为剩余的耳蜗毛细胞还可以应付听力的需要,只是可能会出现耳鸣或听音较模糊等现象。

     

    由于有些伤害是不可逆的,所以一旦发觉听力下降,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常出入噪声过大的环境时,应提前做好耳朵保护措施。K歌、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看电视时,最好让声音保持在85分贝以内。

     

     

    ● 外伤

    外伤是导致后天性耳聋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后天性耳聋中有1.9%是耳外伤引起的,如颅骨骨折,被扇耳光,不良的擤鼻子习惯等,都可能导致内耳出血,毛细胞、耳蜗神经等受损。

     

    脑外伤造成的听力损害,也可能继发于血供障碍,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内耳缺血、缺氧,诱发自由基反应、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及毛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进而产生听力损害。

     

    外伤性神经性耳聋如同脑梗、心梗,有着非常严格的治疗时间窗,自受伤至耳聋治疗开始,间隔时间的长短与治疗效果紧密相关——间隔时间越短,疗效越好。如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很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听力减退。

     

    ● 药物

    一些药物会导致前庭功能失调,耳蜗神经、毛细胞受损,产生药源性听力损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引起耳聋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如常见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等。此外,利尿剂,抗肿瘤药物,水杨酸类药物,抗疟药奎宁、氯喹等,也会给听力带来损害。

     

     

    有些药物可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停服药物后,积极干预,听力即可恢复。另有一些药物可导致永久性内耳损伤,即永久性听力损失。


    因此,服用这类药物前,首先需要医生正确判断病情,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及使用时长;同时,患者也应关注服药后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对于有家族耳聋基因的,需要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 疾病

    多种疾病都会引起听力下降,如外耳道炎和急慢性中耳炎等,病情反复发作加重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

     

    此外,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遗传性肾炎、原发性与继发性神经病变等也会使听力下降,这可能与内耳供血障碍、内耳脂质代谢紊乱、血液粘滞性升高、大脑听觉中枢受到了波及等相关。

     

    因此,患有上述病症的患者,一旦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控制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听力下降。

     

    ● 老化

    老年人发生听力损失很大程度是由于听觉器官的老化,目前没有确切的方法来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可以让听力老化的进程得到有效延缓。

     

     

    多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因情绪激动导致耳内血管痉挛,加剧内耳的缺血缺氧状态;戒烟限酒,不让尼古丁和酒精损伤听神经;加强体育锻炼等,都可以延缓听力老化的进程。

     

    ● 先天性因素

    遗传因素:在4岁以下的听力障碍患儿中,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占了71%,随着耳聋相关基因的不断发现,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增加。每100万个听力正常的父母中,就有6人携带了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会将耳聋基因传递给孩子引起聋病。

     

    遗传性听力障碍的预防主要分为三级预防——

     

     

    母体感染或分娩时医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新生儿耳聋:母亲如果在孕期发生宫内风疹、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脐带打结时操作不当造成了婴儿窒息;婴儿吸入大量羊水造成了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导致婴儿先天性耳聋。

     

    宝宝出生后,应及早进行听力筛查。如果诊断有听力损伤须及时干预。听力损伤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对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育至关重要。

     

    宝宝出生后6至12个月是语言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如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缺少有效的声刺激,将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

     

    听力受损怎么办


    挽回听力

     

    要想挽回受损的听力,首先要明确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对因治疗。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人工助听装置治疗等,使听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或能够保留听力,避免有害因素得不到有效遏制,使听力进一步损伤下降。

     

    然后,预防有害因素对听力的进一步伤害。

     

    在听力恢复过程中,人工助听装置,如助听器、辅听耳机、人工耳蜗等,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属于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

     

    辅助听力

     

    ● 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种电子产品,是针对听损人士进行听力补偿的一种听力辅助设备。

     

    听损者通过佩戴助听器后,不但能接收到正常的声音信号,延缓听力衰退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坚持佩戴,听觉中枢能接受到正常声音信号的刺激,从而保护现有的分辨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言语分辨率。

     

     

    助听器主要有耳背机和耳道机两种类型。


    需要根据听损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类型以及年龄、个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在助听器验配师等专业人士的建议下,选择适合的助听器。


    ● 辅听耳机

    辅听耳机是一种新兴的电子产品,介于助听器与普通耳机之间,为轻中度听损者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辅听耳机的外形和普通耳机没有区别,可以避免听障人士的社交尴尬。而且,辅听耳机颈挂佩戴舒适牢固,符合人体的脖颈曲度,运动时也不用担心会跌落损坏;视力不佳的老人也能轻松佩戴。

     

    与传统助听器一样,辅听耳机也是根据听损情况进行科学补偿。

     

    与之不同的是,传统助听器需要听损者亲自到验配门店,由验配师连接电脑软件后,才可以进行原位测听。

     

    而辅听耳机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听力检测,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的听力情况;测试结果应用于耳机,基于全声音频率调整技术,定制适合的声音。

     

    ●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重度及深度耳聋的患者恢复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需要手术植入,手术相对成熟、安全可靠。

     

    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把声音转换成编码的电信号传入内耳耳蜗,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再由大脑产生听觉。

     

     

    患者在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时候,应选择大型正规医院,设备比较先进,医生经验也较丰富,可以有效提高术后的整体恢复效果。


    术后要做好切口部位的护理工作,不要用手过度揉搓,以免造成血肿感染。


    总之,助听器、辅听耳机和人工耳蜗各有特点和适用人群,并没有优劣之分。听力下降时,千万不要放任不管,这样听损会越来越严重,干预后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因此,发现听力下降后,应尽快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听设备。

  • 前段时间广州一个28岁小伙子-小陈,经常熬夜加班,后来出现口齿不清,视力模糊,眩晕等症状,经过检查确诊为脑梗。

     

    那么现在脑梗这类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辨别呢?有请本周大医生—京东健康特邀嘉宾金铂医生为大家详解。

     

     

    提到脑梗,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中老年人群,但其实脑梗这类疾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当下生活节奏较快,年轻人群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饮食不规律所导致的。所以无论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提高健康意识,降低脑梗的发生几率。

     

    发生脑梗的征兆

     

    1. 头晕:

     

    脑梗者会频繁出现突然性头晕,过几秒后又恢复正常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因为脑部短暂性缺血导致的,需要多加注意。

     

    2. 爱打哈欠:

     

    经常不明原因的打哈欠要引起重视,也很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会引起脑部缺氧而引起的,即使是休息好也得不到缓解。

     

    3. 看东西模糊:

     

    出现眼前突然看不清物体或黑蒙的情况,数秒或者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这也要警惕脑梗。因为脑血管堵塞,大脑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夏季如何避免脑梗?

     

    正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是夏季更应该注意另外三点。我的方法是健康一杯水,随身一把扇,一个闹钟。

     

    1. 补水:

     

    有人以为喝淡盐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早晨是人体血压的榜首顶峰,喝盐开水会使血压更高,危害健康。所以喝水还是以清水为主,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天需要喝约1500-2000毫升即可,记住要平均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

     

     

    2. 扇子:

     

    我们知道高温会使得体内血液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升高、从而大大增加了脑血管发病风险。外面热,屋里冷,这种忽冷忽热会让血管忽而收缩忽而扩张,诱发脑梗,所以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度。

     

    3. 闹钟:

     

    不正确的午睡,容易增加脑梗风险。如午睡时间过长、中途突然被闹钟惊醒,都可能增加脑梗的风险。饭后半小时后午睡30分钟左右最合适,闹钟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惊醒,发生脑梗。

     

    学会了以上方法能帮助大家降低脑梗发生的风险,夏季是脑梗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再次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作息,时刻关注身体健康变化。

     

    讲解嘉宾 | 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铂 京东健康在线问诊专家团成员

    编辑 | 黑凤梨

  • 半夜三更并没有看到什么真爱天子,更没有看什么恐怖片,却莫名其妙地心脏猛地一跳、咯噔一下,难道是最近熬夜太多心脏不好了嘛,自己会不会有心脏病呢?

     

    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年轻人的担忧,在这里大家悉心解答关于心脏的一些异常感知问题。

     

    01 可能是早搏

     

    所谓的心脏咯噔一下,通常是一种异常心跳——"早搏",属于心律失常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

     

    我们心脏的跳动节律,在正常情况下是规律的,不会引起我们的主观感觉。

     

     

    早搏是指突然提前跳动的心跳,本来是砰---砰---砰---砰,现在是砰---砰砰-----砰---怦怦。

     

    有一部分早搏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拥有心脏疾病,但此症状也经常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

     

    例如:

    当我们和暗恋的人牵小手;

    突然中了五百万;

    站在悬空玻璃栈道上往下看;

    ......

     

    这些或激动或害怕的情绪会引起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我们的心脏咯噔一下。

     

     

    除此之外,除了心脏咯噔一下,各种心律失常也会引起其他常见的心脏感知异常,包括心悸(心慌)、胸闷(胸部不适)、疲倦、头晕。

     

    但因为感知是主观的,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心律失常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比较敏感的小伙伴心脏稍微咯噔一下都能感觉到,有些小伙伴则是完全不会感知到自己心律发生了失常,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02 可能是心绞痛、心梗

     

    总而言之,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并不代表我们就有心脏病。

     

    真正危险的情况是——突然而来的剧烈胸痛!

     

    更准确地说,是胸骨和心脏区域附近的异常剧烈的压榨性疼痛,胸闷或者有一种严重的紧缩感,或者感觉胸痛得马上就要窒息了,这些感觉便是我们常说的——心绞痛。

     

     

    如果心绞痛异常剧烈,并且持续时间超过十五分钟以上,此时便代表着更可怕的——心肌梗死。

     

    一旦发生类似症状,必须马上进行处理。

     

    首先是要停下来休息,身边如果有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需要立刻舌下含服。

     

    如果身边没有其他人,一定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一旦剧烈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十分钟,服用硝酸甘油也没有好转,就基本预示着心肌梗死的发生,需要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无法自行处理,更不要指望能够休息缓解。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保持心情平稳,身体也要保持平稳不要乱动,如果身边有氧气瓶或者氧气袋等吸氧条件,应该保持持续的吸氧。

     

     

    03 年轻人的心脏:不堪重负

     

    早搏在年轻人中很常见,虽然早搏并不代表着心梗,不代表着我们拥有心脏病,但并不要因此掉以轻心。

     

    频繁的早搏往往代表着我们可能拥有潜在的心脏疾病。

     

    心梗以及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生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上,但是年轻人同样有可能发生心梗等严重心脏疾病。

     

    在如今,年轻人压力普遍偏大,996、007随处可见,过于劳累的工作,上班坐着、下班后也不想动,缺乏运动的同时又经常熬夜,有时还会因为各种压力而休息不好、生气,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年轻人拥有发生心脏病的潜在基础。

     

     

    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就很有可能发生急性心梗等可怕心脏病。

     

    所以,年轻人千万不要过于挥霍自己的健康,年轻并不代表就可以任性地随意熬夜。

     

    如果太累就歇一歇,如果压力大就找朋友聊一聊放松一下,如果身体都垮了,拼搏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幸福!

     

    参考文献:
    1.陈诚,张疆华,周贤惠,汤宝鹏.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1,35(04):356-358.
    2.季苏娟.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0):223-224.
  • 作者:六颗牙,第十一诊室

     

     

     

     

     

     

     

     

     

     

  • 打鼾,俗称“打呼噜”,是在熟睡后造访我们的“常客”,似乎是一种生活常态。其实,程度严重的打鼾也是一种“病”,会引起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诸多问题,甚至暗藏着脑梗“危机”,有致死风险。我们千万不能对这位“卧室杀手”掉以轻心!

     

     

    一、打鼾的“庐山真面目”


    冬天风大时,如果窗户没有关紧留一个缝,就会听到“呜呜”的风声,其实,打鼾发声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在呼吸时,气流会首先通过上呼吸道——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发生气体交换。然而,在睡着时,上呼吸道会因为肌肉松弛或组织病变而变窄,气流就会被这“狭窄的窗户缝隙”所阻碍,从而冲击悬垂组织(如小舌、腭扁桃体等)和咽黏膜表面分泌物等,引起振动发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噜声的“真面目”了。

     

    二、打鼾的三种程度


    1.偶发性打鼾

     

    在全世界,几乎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至少偶尔打鼾。这种打鼾往往发生在过度疲劳或过量饮酒之后,虽然也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却于健康无损;并且在休息后就会得到缓解,不需要治疗。


    2.习惯性打鼾

     

    有25%的成年人会常年习惯性打鼾。这类人群的上呼吸道往往比较狭窄,却也能为熟睡中的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他们通常只是出现了“变异”,而非“异常”。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习惯性打鼾的人会出现血氧饱和度的间歇性降低,甚至25%以上的这类人会最终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我们可以把这种打鼾看成从正常到疾病的中间过渡区,对它不能轻视,要及时就医,并按照医嘱改善情况。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


    每100个人中就有1-3个人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这类人群的上呼吸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病变,包括慢性鼻窦炎、腭扁桃体肥大、舌根后坠等。


    在吸气时,上呼吸道肌肉为了“拉开”狭窄的气道,会过度紧张,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瘫痪,最终造成呼吸道闭合而呼吸暂停。而每晚至少30次的呼吸暂停,让这类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从而引起了脑和神经的功能障碍。

     


    三、打鼾的“伴生双子”——脑梗


    打鼾,特别是习惯性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脑梗。


    脑梗,学名是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脑组织的一种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其常见的类型有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等。打鼾者的血氧量严重不足,心脏为了填补这一“漏洞”会提升输出功率,最终“后继不足”而心力衰竭;大脑也受到了“牵连”,会继发性缺血,走向脑梗的结局。


    打鼾发现不早治,被害梦中也不知!当然我们也无须太过担心,只要从现在做起,选择适当的方式缓解打鼾,或到医院进行专科检查,必要时做手术矫正,就能远离脑梗“恶魔”,避开死亡危局!

  • 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约为5%左右,且年轻化趋势逐年递增。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依旧存在着不小的误区,例如把冠心病与心悸、胸痛等症状"绑定"了,认为只要没有这些症状就是没得病,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医学上还有一种叫做"隐匿性冠心病",它就是没有症状的,你知道吗?

     

     

    什么是"隐匿性冠心病"?

     

    "隐匿性冠心病"也叫做无症状型冠心病,顾名思义,它是没有胸痛、心悸、气短、心慌等这些临床症状的。正因为其临床特征不明显,患者多不自知,极易造成危险,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尽管很多人平时并没有不舒服的情况,但在体检时却发现心电图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问题,或是放射性核素心肌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的血液、血管其实已经有了病变。医学上认为这类疾病患者属于早期的冠心病人,有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一旦发作随时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所以说,得了冠心病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尤其是这"隐匿性冠心病"才更可怕,为什么呢?

     

    对于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在感觉到疼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治疗,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生命安全;相反,若是没有这些明显的不适感,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病情,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直到病情发展成心肌梗死或猝死才去医院寻求救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其实冠心病的这些不适症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如果该疼的"不疼"、该闷的"不闷",就等于是身体的"报警系统"失灵了。

     

      

    "隐匿性冠心病"真的一点症状都没有吗?

     

    所谓的"隐匿性冠心病"其实并不是真的无迹可循,之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主要是因为其症状不典型,让人很难与冠心病联系到一起。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尤其是亚健康状态或是一些原因不明的异位疼痛,还是可能在早期发现"隐匿性冠心病"的蛛丝马迹的。

     

    异位疼痛:"隐匿性冠心病"通常不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而是一些看似和心脏不相干的部位发生疼痛,例如出现在左前臂、左侧肩胛部、上腹部与牙床,其次是咽喉、下颌、手指或腕部、颈项部、腹背部,甚至可能放射到下肢。这类疼痛虽然部位各异,但多因情绪激动、疲劳等原因诱发,一般止痛药无效,但硝酸甘油能有缓解作用。

     

     

    亚健康:尽管没有出现感冒等病症,但容易感到身子沉重、无缘无故的疲劳、有气无力,甚至心悸、烦躁不安、冒冷汗或是头晕等不适症状,都有可能是"隐匿性冠心病"的信号。

      

    所以说,没有症状不代表就没有冠心病,对于年龄超过40岁、肥胖、吸烟酗酒、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样的冠心病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进而做到防大于治。

     

    参考文献
    [1] 郑志雄.中年男性运动诱发的无痛性心肌缺血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09):403.
  • 心绞痛反复发作,心内科医生却建议转血液科,原因是排查是否患有骨髓纤维化!不仅如此,这个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甚至会诱发心梗、脑梗等。

     

    骨髓纤维化这个病并不多见,属于恶性的血液肿瘤,主要攻击人体的造血系统功能,让骨髓无法正常造血,进而导致贫血、血栓等,也因此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关联性。

     

     

    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骨髓纤维化这个病主要侵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老年人,如果长时间出现疲劳、胃口变差、不明原因腹胀、消瘦症状后,不妨做个骨髓纤维化排查。

     

    1.  心绞痛:

     

    心绞痛反复发作,除了本身心脏疾患外,纤维化的骨髓会使造血功能越来越差,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就会越来越少,加上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流失严重,将会导致贫血。

     

    这个时候本来就已经狭窄的血管,因为贫血将会加重缺氧、缺血症状,进而导致绞痛症状就会反复发作。

     

    2.  脑梗、心梗: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怎么会和脑梗、心梗发生关系?原因还是血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血液淤滞、黏稠度增加,同时血小板过多还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很可能造成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

          

    明显症状:活动力下降

     

    我国大部分骨髓纤维化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危或高危阶段。主要原因在于该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和预防方法,所以只能通过患者自身提高意识和诊断敏感度提高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很多患者忽略早期症状,总是觉得“忍忍就好了”,其中以活动力下降为典型。活动力下降是骨髓纤维化的一个明显的症状,但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以静态为主,不爱运动,感觉累了就在家休息,所以对活动力下降感知没有像国外的患者一样明显,导致无法早期发现身体异常。

     

    目前在很多地区医院的病理科缺乏血液疾病方向的医生,所以在骨髓纤维化的诊断会有短板。要提高疾病的诊出率,多学科合作的长期影响,对疾病认识不断加深不可或缺,比如患者检出脾大就要有去血液科做做排查的常规诊断。

     

    确诊:一定要做活检

     

    那是不是骨髓纤维与心血管疾病似乎相互影响,难以诊断?错!

     

    其实,骨髓纤维化早期诊断只要通过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就能发现出异常踪迹。

     

    当您拿到的血常规化验单中,如果反复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值升高,那就要提高警惕了,最好找血液科医生看一下,判断是否有必要再做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及基因突变等检查,以获得最终确诊是否患有骨髓纤维化。

     

    需要强调的是活检一定要做,因为活检不仅能确诊骨髓纤维化,最重要的是将纤维化的程度分级,以此提供治疗依据。

     

    治疗:更强调症状改善

     

    在治疗上,骨髓纤维化与其他血液肿瘤也不同,因为这个病不可逆,治疗主要缓解临床中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很多人都不把打呼噜当回事,甚至视其为一种正常现象。其实,打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可能提示着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我们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

     

    那么,究竟什么是睡眠呼吸暂停呢?

     

    在睡眠状态下,低通气或者呼吸中断反复出现超过30次,每次至少持续10秒,还会进一步导致缺氧和大脑的反复觉醒,最终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我们把这一过程定义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临床表现、危害和治疗方法,以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    睡眠呼吸暂停的三大表现

     

    1.   打鼾

     

    根据严重程度,打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偶发性打鼾、习惯性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打鼾。第三种打鼾作为打鼾界的“王者”,往往更加响亮,一般会超过60分贝,造成隔室可闻的效果;其发作也不规律,常常时断时续、忽高忽低。

     

     

    2.   睡眠障碍

     

    呼吸暂停导致了缺氧,缺氧刺激了大脑中枢,一方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一方面还可能引起惊醒。患者常常突然觉醒甚至坐起,大汗淋漓,有濒死感等。

     

    3.   白天嗜睡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大脑得不到充足的休整和恢复,容易引起日间嗜睡。患者常常无法控制睡意,在正常工作、交流、进食甚至骑行时都可能陷入“沉睡”!

     

     

    二.    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

     

    呼吸暂停影响了肺通气,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而氧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都会随之发生。缺氧和酸中毒发展到最终阶段,可能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各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卒中都会“找上门”来!

     

    三.    睡眠呼吸暂停的三大治疗方法

     

    1.   正压通气法

     

    睡眠呼吸暂停多由上呼吸道负压、气道受到压迫而通气受阻所致。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呼吸机,为睡眠中的患者通气,提供一个生理性的正压,让上呼吸道保持“打开”状态,这种方法就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英文简称是CPAP)。CPAP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最佳方法。

     

     

    2.   手术疗法

     

    增大的扁桃体和腺体常常是堵塞气道的“罪魁祸首”,采用手术方法切除有利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特别地,对于儿童患者,该种方法有着90%的成功率。

     

    3.   药物疗法

     

    乙酰唑胺和茶碱等物质能刺激呼吸,可以根据医嘱服用。但是这些药物的疗效往往存在争议,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要严格遵照医嘱,谨慎服用。

     

    睡眠呼吸暂停可能进一步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都会随之而来!我们要提高警惕,注意减肥、戒烟戒酒,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病情严重时就要及时就医,采用正压通气、手术、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无缘无故的心痛,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也让人感到困惑。那么,无缘无故的心痛究竟是什么情况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出现心痛症状时,首先要排除心肌梗死这一严重疾病。

    特别是对于既往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来说,出现心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等检查,排除心肌梗死这一可能。除了心肌梗死,心痛还可能由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气胸、胸膜炎、肺炎等疾病引起。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久性闭塞导致的心肌组织供血中断,从而引起心肌组织坏死。常见的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痉挛、栓塞等。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引起供血不足的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中断,引起心肌细胞坏死。

    一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要积极开通血管,恢复冠脉血流,防止患者出现猝死、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急诊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以防止诱发心绞痛或加重病情。
    • 饮食方面注意清淡,避免油腻食物。
    • 注意杜绝烟酒。

    总之,无缘无故的心痛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需要引起重视。出现心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 2015年7月15日,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因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往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心内科就诊。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和诊断,患者被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它会导致心脏肌肉的缺血和损伤。对于高龄患者来说,这种疾病的危险性更高。由于高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

    在东方医院,医生们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们决定为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发现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近段已经完全阻塞,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然而,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医生们成功地将导丝穿过阻塞的血管,并植入了支架。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最终康复出院。

    这起病例再次证明了东方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实力。医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心肌梗死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梗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公众对心梗的认识,本文将从心梗的病因、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心梗的病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易引发心梗。

    2.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梗。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风险。

    4.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从而引发心梗。

    5.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梗病史的人,其发病风险更高。

    二、心梗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大量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梗风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三、心梗的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可以防止血栓扩大。

    3. 抗心肌缺血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缓解心绞痛,减少心肌耗氧量。

    4. 血管重建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可以改善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清晨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峰时段,此时患者容易出现突发性胸痛,需要及时采取自救措施。

    李自成主任指出,冠心病患者在清晨出现胸痛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加强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患者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1. 吸氧: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快吸入氧气,有助于缓解心肌缺氧。

    2. 含服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5片,每片间隔3-5分钟),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

    3. 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

    4.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除了自救措施,冠心病患者还应加强日常保养,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饮酒对心脏的危害。

    4. 控制血压和血糖: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冠心病。

  •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缺血,但没有明显的ST段抬高。这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本文将介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一、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食疗方

    1. 鸡腿肉150克,人参15克,麦冬25克。将鸡腿肉和适量冷水放入锅中,文火炖煮10分钟后,加入人参和麦冬,继续炖煮至肉烂,加入少量盐和味精即可食用。

    2. 柠檬1个,马蹄10个。将柠檬和马蹄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煎煮好的汤汁既可以食用也可以饮用,长期服用有助于康复。

    3. 兔肉500克,山楂5枚,食盐8克,姜、葱、料酒各10克,糖色5克、味精3克。将兔肉洗净切块,与山楂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烂熟,加入调料调味即可食用。

    4. 黑木耳15克,猪腿肉50克,豆腐2块,植物油、细盐、黄酒、酱油、米醋、蒜泥、豆瓣辣酱、花椒、辣油、味精适量。将黑木耳、猪腿肉和豆腐分别处理干净后,加入调料和植物油翻炒均匀即可。

    5. 嫩公鸡250克,料酒10克,芹菜75克,酱油、冬笋各10克,精盐适量,辣椒20克,味精少许,瘦肉汤30克,生姜0.5克,白糖0.4克,醋0.3克,豆瓣酱0.25克,团粉0.30克,植物油20克。将鸡肉切块,加入调料和部分团粉拌匀,另一部分团粉与白糖、味精、瘦肉汤和酱油调和成团粉块,用热油翻炒鸡肉至变白,加入调料和芹菜翻炒,最后倒入团粉块翻炒均匀即可。

    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

    1. 清淡饮食: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为主。可食用的食物包括鱼类、鸡蛋清、瘦肉末、嫩碎蔬菜和水果,主食可以选择面条、面片、馄饨、面包、米粉、粥等。

    2. 补充矿物质:注意钾钠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

    3. 多吃有帮助的天然草药,如黑萝卜、假叶树、白屈菜、蒲公英、茴香、银杏(白果)、山楂果、蛇麻草、木贼、爱尔兰苔、山梗菜、香芹、红苜蓿、玫瑰实等。

    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宜食用的食物

    1. 尽量减少维生素D的摄取。避免从高脂乳品中获取维生素D,这类食品易促成动脉堵塞。

    2. 尽量避免饮酒和咖啡,避免食用红肉和精致调味品。

    3. 避免过冷、过热、过粘的食物。

  • 心肌冬眠是一种心脏疾病,它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当心肌梗死后,部分心肌细胞可能会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称为冬眠心肌。这种状态下,心肌细胞虽然仍然活着,但功能却大大降低,无法正常工作。

    心肌冬眠的症状可能与心肌梗死相似,包括心前区不适、活动后气短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心肌冬眠的机理主要与反复心肌震荡有关。心肌震荡是指冠状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脉痉挛、冠状动脉内血小板粘附、聚集等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反复发作的心肌震荡会导致心肌功能的持续减退,最终引起心肌冬眠。

    对于心肌冬眠患者,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心肌供血,恢复心肌功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除了积极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建议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此外,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心脏功能。

    心肌冬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患者的重视。如果出现心前区不适、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到了,你是否意识到,种下一棵树,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研究表明,城市绿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降低PM2.5和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城市绿化究竟是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脑血管的呢?

    首先,绿色植物可以降低噪音,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长期处于噪音污染中,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其次,绿色植物可以释放负氧离子,改善空气质量。负氧离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绿色植物还能调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会导致人体体温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城市绿化来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城市增添绿色。其次,我们要多到公园、绿地等地方散步、运动,享受绿色植物的益处。最后,我们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受访专家:

      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黄 玲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脏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因心脏疾病猝死的案例不断增多。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往往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可能导致猝死的心脏疾病及其症状,帮助您提高警惕,远离悲剧。

      一、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或脱落,进而堵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大汗、心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请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二、急性爆发性心肌炎

      急性爆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发热、咽痛、咳嗽、咳痰、腹泻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三、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率过快,可能导致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倒地抽搐。常见症状包括出汗、心慌、胸闷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四、预防措施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2.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病。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学会缓解压力。

      4. 及时就医:若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五、总结

      心脏疾病对中青年人群的危害不容忽视。了解常见的心脏疾病及其症状,提高警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才能远离猝死悲剧。

  •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肌钙蛋白检测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最新研发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在诊断心肌梗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ArchitectSTATHigh Sensitive Troponin)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研究显示,该方法在急诊后3小时内即可有效确诊心肌梗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项由德国汉堡大学心脏中心进行的研究表明,在3家德国胸痛中心连续收治的1,818例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成人患者中,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在排除心肌梗死和确诊心肌梗死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入院时和3小时后进行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其敏感性分别为82%和9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和99%。

    此外,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在诊断心肌梗死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显示,951例患者入院时的高敏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低于第99百分位数,但3小时内增至该界值之上。这一变化以及3小时后的阳性肌钙蛋白水平具有的阳性预测值为83%,明显高于常规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所具有的58%的阳性预测值。

    尽管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在诊断心肌梗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未来,随着该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将为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了解其成因、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急性心梗的成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

    2. 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 高血脂:血液中脂质过多,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4. 吸烟、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

    5.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二、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1.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发生率约50%,由于缺血或坏死导致。

    2. 心脏破裂:一般在心肌梗死后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

    3. 栓塞:一般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出现,主要是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导致。

    4. 心室壁瘤:主要发生在左心室,发生率约5%-20%,通过心脏超声或左心室灶影可见。

    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也可能出现肺炎。

    三、急性心梗的治疗

    1. 解除疼痛:可服用吗啡等药物。

    2. 心肌再灌注治疗:发病3-6小时内可行,改善心肌供血。

    3.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 介入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不足。

    四、急性心梗的预防

    1.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3.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