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奶粉爆发沙门氏菌感染,毒奶粉可能导致儿童败血症!

奶粉爆发沙门氏菌感染,毒奶粉可能导致儿童败血症!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丁彬彬

 

最新的报道,法国乳业巨头兰特黎斯集团12批次奶粉爆发沙门氏菌感染事件不断升级,兰特黎斯集团因此扩大了全球召回范围,包括出口中国的近40批次产品。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奶粉里竟然含有沙门氏菌,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细菌?它有那么恐怖吗?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下沙门氏菌,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指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根据新的文献资料,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经达到2463种,这些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包括所有脊椎动物的肠道和很多种类的节肢动物中。

 

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又分为两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其中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大多数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1400多种,都在第1亚种。

 

前面已经说过,沙门菌属主要寄生在人类的肠道中,所以一旦感染了沙门菌属,也往往会引起肠道不适,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和败血症。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消化系统更加脆弱,所以一旦感染了沙门菌属,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果触发了败血症,还有可能致命。

 

所以在奶粉中发现沙门菌属,这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一旦儿童摄入这种奶粉,足够量的细菌就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屏障,从而导致沙门菌属的感染,也许不一定每一个儿童都会出现严重的反应,但一旦出现,却是有可能是致命的。

 

这也正是,为何兰特黎斯集团一定要召回含有沙门菌属毒奶粉的原因。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总是特别愤怒,悲痛,愤怒是因为,如果生产厂家的生产检测流程不是流于形式,像这种问题,应该能检测出来的,因为对于奶粉中是否含有过量的沙门菌属以及三聚氰胺,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判断奶粉是否合格的标准。

 

而等到发现问题再来召回,试想,将有多少孩子备受影响,我们悲痛的是,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连最起码的生命保障都无法获得,让我们不禁怀疑,身边到底还有多少东西值得信任。

 

事实上,奶粉的好坏,与儿童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不会忘记,之前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儿童的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

 

即便有些商家为了规避责任,一直宣称,少量的三聚氰胺对人体无害,但问题是,真的是少量的吗,真的符合国家甚至是全球标准吗?

 

过去,很多人不信任国内奶粉,可现在看来,国外的月亮也不一定是圆的,无奸不商,这个恒古不变的道理,老祖宗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细菌感染疾病介绍:
细菌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从而导致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该病的发作与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有关。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寒战、皮疹等。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果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较好。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对外来蛋白产生过度反应。婴幼儿时期,90%的食物过敏通常与这8种食物有关,包括牛奶、鸡蛋、大豆、花生、坚果、小麦、鱼、贝壳海产品等,而婴幼儿食物过敏中最常见的是对牛奶蛋白过敏。

    1、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

    1.1牛奶蛋白过敏(CMA)

     

    牛奶蛋白过敏(CMA)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的过度反应引起的。大约2%-7%的婴幼儿及儿童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情况,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

     

    1.2过敏的症状

     

    过敏最直接的反应是湿疹(皮肤反应),但每个婴幼儿都不一样,所以以下情况,也需要引起妈妈的重视!

     

    1.     持续腹泻、呕吐、无故拒奶

     

    2.     皮肤出现红疹,伴瘙痒

     

     

    3.     气喘、烦躁不安、频繁哭闹

     

    4.     体重增长不理想

     

    1.3过敏的危害

     

    宝宝过敏需要耐心对待,轻度的牛奶蛋白过敏会引起宝宝的消化道各种不适,比如腹泻、粘液血便、吐奶、肠绞痛、排便延迟等等,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若不彻底解决,可能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可能有发生远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近期影响:营养不良

     

    食物过敏是针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而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营养素,所以食物过敏,包括牛奶蛋白过敏,如果没有正确的临床治疗和营养管理话,可能会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导致营养不良。其中60%儿童食物过敏累及消化系统,严重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远期影响:过敏疾病

     

    很多情况下食物过敏初发于2-3个月大的婴幼儿,6个月内时格外明显,湿疹和消化道症状在儿童期会随年龄增长倾向于缓解。早期干预食物过敏,可以减少过敏高危儿后期发生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

    二、发生牛奶蛋白过敏应该怎么办?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首选母乳。如果母乳不足需要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一种回避蛋白并且营养充足的奶粉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氨基酸配方粉,也称为“无敏配方”,主要适用于牛奶过敏或多种食物蛋白过敏的饮食治疗。在避免过敏原的基础上,为牛奶蛋白过敏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如果发现过敏症状,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食用氨基酸配方粉2-4周,通常1-2周即可快速缓解过敏症状。但是,症状控制不代表过敏治愈,请继续按需喂养,建议至少使用氨基酸配方粉持续喂养6个月或婴幼儿至9-12大月龄,以保证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并避免过敏远期风险,如过敏性哮喘或鼻炎等。研究显示,喂养氨基酸配方粉可促进营养不良宝宝在半年实现生长发育的追赶。

     

    总之,轻度的牛奶蛋白过敏会导致宝宝消化道的不适,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根据专科医生的建议选择合理的喂养方式,尽量降低过敏症状对过敏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

  •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通常情况下宝宝吃适量的益生菌是可以的,也是不会过敏的,但也不排除会出现过敏的情况,如果出现过敏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宝宝抵抗力太差,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体质的原因,所以,需要了解益生菌过敏的原因和症状才能及时处理。

    一般情况下,其实适当的补充益生菌是可以缓解宝宝过敏的,当宝宝出现过敏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让孩子远离过敏源,并且及时做好隔离防护,保持个人卫生,一般的宝宝吃完益生菌,是不会出现过敏的,如果出现过敏的话,可能会出现红红的湿疹,以及排便情况不好,食欲也会受到影响。

    宝宝吃益生菌通常是不会出现皮肤过敏的,因为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从理论上说吃了之后是有好处的。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尤其是宝宝的体质比较弱,体抗力也不能跟成人相比,而且人体也有自身的调节能力,所以吃了益生菌之后反应也会不一样,所以宝宝的益生菌摄入还是需要把控适量,不能过多食用,要根据宝宝的体质来合理摄入。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都不一样的,所以就家长个人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宝宝的身体状态来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给宝宝吃一两颗,然后观察宝宝的身体状态,最后再根据宝宝的状况来做决定,如果没有不良反应的话就说明可以食用,反之,如果出现过敏等症状就要及时停用了,情况严重的话还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其实益生菌在肠道中是发挥调整免疫系统的作用,而且不会进入血液,也不会经过肝肾代谢,所以不会伤肝肾,益生菌食用之后是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例如合生元益生菌可以定植在肠道粘膜上面,可以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过敏源被肠道吸收,所以,如果食用合适的话对宝宝身体还是有好处的,只是在食用中要注意宝宝的反应。

    所以说一般正常情况下食用益生菌是不会过敏,而如果出现过敏现象的话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要及时进行正确的调整和处理,如果确实过敏非常严重的话,还是建议要及时去医院就医,避免出现其他状况,最后希望家长们在给宝宝食用益生菌时要先少量,然后观察宝宝的反应来决定之后的用量。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如何区别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都存在过度夸大、过度诊断、过度干预的现象,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算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由于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类似,很容易让家长分辨不清,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这两个疾病。

     

    01

    牛奶蛋白过敏 VS 乳糖不耐受

     

    这两者都属于食物的不良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是对一种或多种牛奶蛋白的过敏反应,通俗点说呢就是,宝宝摄入了牛奶蛋白,但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却判定牛奶蛋白为“坏物质”,于是产生了过敏反应;

     

    乳糖不耐受是宝宝体内缺乏一种酶,不能消化这种食物引起的这种症状,跟牛奶蛋白过敏是完全不一样的。

     

    乳糖不耐受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而牛奶蛋白过敏是免疫系统的问题。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对其他食物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不同食物之间的蛋白质是很相似的,当宝宝对某种食物蛋白过敏时也可能对与之相似的蛋白质过敏,称为交叉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花生、坚果、鱼和贝类。

     

     

    二者病因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

     

    1、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都没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为15%,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增加至20%-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宝宝发生过敏的风险高达60%-80%;如果老大过敏,二胎宝宝过敏几率也会非常大。

     

    2、肠道发育不完善

     

    3、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肠道屏障不完善,免疫失衡是导致牛奶蛋白过敏的重要原因。

     

    外因

     

    1、分娩方式

     

    剖宫产是无菌分娩过程,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成熟。

     

    2、卫生过于清洁

     

    过度使用消毒剂,使宝宝在早期缺乏对微生物的接触,不利于诱导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

     

    3、不适当喂养方式

     

    出生后过早添加配方奶粉。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

     

    主要是因为身体里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另外长时间腹泻以及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乳糖不耐受。

     

    二者症状不同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不具备特异性,当宝宝出现哪些症状时要怀疑是牛奶蛋白过敏?

     

    1、消化症状

     

    呕吐、频繁胃食管返流、腹痛、便血、便秘、吞咽困难

     

    2、皮肤症状

     

    荨麻疹(表现为红色小凸点的疹子)、湿疹(干燥、鳞状或瘙痒、皮肤发红)

     

    3、呼吸道症状

     

    哮喘或呼吸困难、流涕、慢性咳嗽

     

    4、全身症状

     

    疲乏、倦怠、烦躁不安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大致是口中有酸臭味、肠鸣、屁多、水样蛋花便、水便分离且泡沫多等症状,先是腹部不适,有咕噜咕噜的响声,接着出现腹泻,大便酸臭略带泡沫,一天可以拉数次,只要不再接触有乳糖的食物,会自行恢复。

     

    但是这两个又有联系,什么联系呢?

     

    当过敏损伤肠黏膜的时候,肠黏膜表面的整个乳糖酶会破坏掉,可以引起一个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所以说它们俩完全不一样,但是相互会影响。

     

     

    02

    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如何喂养?

     

    宝宝出现牛奶过敏时就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食用特殊配方奶粉,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从普通奶粉转为特殊奶粉时,要有两周左右的转换期,逐渐减少普通奶粉,增加特殊奶粉的量。

     

    如果宝宝六个月内没有出现新的过敏,就可以考虑慢慢换回普通的奶粉。

     

    母乳喂养要注意的是,妈妈要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

     

    如果宝宝同时对大豆蛋白、鸡蛋蛋白也过敏,妈妈对此类食物也要回避。

     

    另外,妈妈不食用奶制品以后,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 活蹦乱跳的小孩子,因为喝了一杯再普通不过的牛奶,导致严重过敏,甚至会威胁到生命。牛奶、花生、小麦这些最常见的食物,对于食物过敏人来说,就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那么,为什么宝宝会对食物过敏?食物过敏又有些什么症状?要如何预防食物过敏呢?

     

     

    宝宝食物过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免疫系统不成熟: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对摄入的异体蛋白(来自于本体之外的蛋白质成分)发生过敏。

     

    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有过敏性疾病的,宝宝发生食物过敏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使用的化学清洁剂太多,或环境中的接触的致敏源太少。

     

    食物成分复杂:食物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又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食物调味剂和添加剂,比如各种防腐剂、色素、保鲜剂、抗氧化剂、香料等,都会增加宝宝过敏的几率。

     

    宝宝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出现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有以下几类

     

    1.皮肤的反应: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或者疹子(多出现于面部、颈部和耳部皮肤),有的可能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疙瘩,有的表现出皮肤干燥、潮红,也有可能是宝宝之前已经存在的湿疹症状加重。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比如频繁吐奶)、腹痛(哭闹不安)、便秘、腹泻、拉稀水样的大便等。

     

    3.呼吸道表现:出现类似感冒的表现,总爱揉鼻子(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也有可能咳嗽(阵发性的干咳,夜间比较明显)、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必须立即医院就诊)。

     

    4.口腔和眼:口唇红肿、舌头溃烂,宝宝会哭闹、不肯吃饭,有的宝宝可能表现出揉眼睛、流眼泪、眼睛充血以及周围皮肤发红。

     

    5.一般情况:也有宝宝表现为更容易哭闹了,看起来没精神没力气、好像总是要睡觉的样子,较大的儿童会说头痛,或是表现出各种情绪问题;长期也可能表现为体重不增甚至体重减轻、身高增长比较缓慢等。

     

     

    如何正确的预防宝宝过敏

     

    预防和阻断食物过敏可以减少特应性皮炎、哮喘、腹泻等过敏型疾病的进一步发生。研究证实,过早或过晚添加易过敏的食物,如牛奶、花生、鸡蛋、小麦、海鲜等,并不能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反而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生。也就是说,不用过多推迟添加易过敏的食物来预防过敏。

     

    家长不必为了防止孩子过敏而让孩子减少可能致敏食物的摄入,而是英国在适宜的月龄让孩子尝试鸡蛋等易致敏的食物,这样反倒会让孩子更不容易过敏。

     

    不过要注意的是,添加这些易过敏的食物时要从少量开始,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尤其是有家族过敏史的宝宝。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则停止添加,一周后再次尝试,若让出现过敏应到医院确诊。
    ​​

  •  

    一大早,一名年轻女子就在消化科病房里大吵大闹,四面满是围观者,从女子持续的辱骂声中,人们很快了解了真相。

     

    这名女子叫小玲,今年25岁,昨天深夜她又呕又泄被急诊科收入病房,无论对急诊科的医生还是住院部的医生,小玲都意见很大。

     

    在急诊科的时候,医生反复询问小玲的月经史,为了排除早孕还验了尿,但小玲却并不理解,她觉得医生是乱检查,因此颇有微词,但在急诊科并未发飙。

     

    到住院部之后,清晨发清单的时候,小玲发现检查里竟然有梅毒,艾滋病,乙肝,丙肝检查,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病房里大骂医生没医德。

     

    小玲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是自费,又没医保,自己就是有点呕有点腹泻,做这些乱七八糟的检查有必要吗?这要是让别人知道了,还不笑话死她。

     

    虽然医生努力和小玲解释,对于不明原因的呕吐,腹泻,输血前全套检查是有必要的。

     

    事实上,有很多患者所谓的急性胃肠炎,很有可能是某些传染病所致,如果不及时明确病因,急性胃肠炎也是难以痊愈的。

     

    通过医生的积极解释,小玲终于冷静了一些。

     

    但一切并没有因此结束,等到抽血结果出来时,连医生也脊背发凉,因为这个怒骂医生没有医德的女患者竟然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

     

    检验中心的初筛和疾控中心的复查都证实了,铁证如山,可是谁又知道这背后所发生的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面对最终的结果,女子先是愣了一下,差点晕倒在病房,医生搀扶她到床上休息,她失声痛哭,但是眼泪并不能解决问题。

     

    医生说,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因为艾滋病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所以它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异常症状,如果忽视,很容易漏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贝,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成长之路不免有些小意外,像常见的孩子呕吐、发热、发烧等一系列常见疾病时,家长们免不了就会手忙脚乱,慌了阵脚。当孩子表现出这种一系列症状时,家长需警惕,小心是胃炎“找上门”。

     

    小儿胃炎常常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孩子正常发育,并且会经常反复的发作,使孩子和家长都深受其害,因此日常一定要注意小儿胃炎的防治,俗话说的好“防大于治”。

     

    引起小儿胃炎的因素,如何根据病因防胃炎。

     1、释放情绪远离胃炎

      

    胃炎和情绪也息息相关,当儿童长期处于疲劳或紧张,也会导致胃炎发作。有些孩子一到考试或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肚子痛,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假装的,其实确实有部分孩子会因精神紧张诱发了胃炎。故做家长的莫要忽视,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并让孩子多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平日加强锻炼,适当可放些轻音乐,来缓解紧张情绪。此外,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病情”,尤其不要总问“好点了吗,还难受吗…..”,以免造成孩子对疾病心里负担的压力。

     

    2、速度与胃炎秘密

      

    饮料、果汁都具有高糖、高浓缩等特性的饮料,如果儿童在饮用时,不经稀释就饮用,会造成刺激肠胃。所以在饮用果汁类等浓度高的饮料时,儿童的饮品要稀释到成人的2~3倍的标准,并且在饮用的时候,不能短时间大量饮用,因为这样做会稀释胃液,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同时吃饭或进食的速度也勿过快,容易造成肠胃压力过大,引起胃部不适,故饮食速度和方法也很重要。

     

     

    3、检测过敏源防胃炎

     

    对于婴幼儿如果对某种奶制品或含奶辅食过敏,也可引起胃黏膜发生糜烂,引起急性胃炎。通常会出现腹泻、腹涨及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对于稍大的儿童来说,往往是在食用了海鲜食物后引起过敏发病,甚至有的还儿童还会伴有过敏性紫癜等症状。对于过敏引起的胃炎一般都是急性,如果治疗不对症,也会拖延成慢性胃炎。故家长需要提前带孩子进行过敏原检测,只要明确了诊断,及时停止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采取抗过敏治疗,可避免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 喝没有煮熟的豆浆等于喝毒药,真不是吓唬人!已经发生过多起喝了未煮熟的豆浆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例了,甚至有一些家庭付出了丧子之痛!

     

    中毒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大豆中含有皂甙(dài)、胰蛋白酶抑制素以及植物血凝素等有害物质,没有被破坏掉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其中,皂甙是一种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它会引起消化道充血、肿胀以及血性炎症,患者皂甙中毒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头晕以及乏力等症状,而这些是一种热敏性物质。所谓热敏性物质,就是在温度没有达到90℃以上时,是不会被破坏掉的。因此,不单单是煮豆浆,凡是煮含有皂甙等热敏性物质时,都必须要求煮沸!

     

     

    但是,人们在煮豆浆的时候往往容易被豆浆“假沸”现象所欺骗,以为豆浆沸开了就等于煮熟了,这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只要豆浆温度上升到80℃的时候,就会开始出现大量泡沫,一不小心还可能会被掀开盖溢出来。很多人都以为这时候豆浆就算煮熟了,可以关火了。

     

    实质上,这时候的豆浆并没有熟,这是皂苷素受热膨胀后形成的“假沸”现象。如果这时候关火,皂甙素并没有完全被破坏掉,这时候还是很容易引起中毒的。

     

    正确的做法是:先调小火候,继续煮3-5分钟,等到泡沫消失后,再调到中火,把豆浆重新煮沸。

     

    在现实生活中,留心的朋友会发现,为了避免出现豆浆煮不熟引起中毒的情况,像在人群比较密切的地方比如早餐店、学校食堂餐厅等大多都会采用熟豆打浆的做法,即事先把大豆煮熟,然后在打浆。大家也可以放心,用生豆和熟豆打浆,它们之间的营养价值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所以,为防止生豆煮不熟再次引发像题目中粗心妈妈的付出子女生命惨痛的代价,建议大家可以先把大豆煮熟再打浆。

     

     

    自制豆浆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原料要选用上等的非转基因大豆(黄豆),同时可以掺杂花生等干果,豆浆口感更滑味道也略香。

     

    第二,浸泡大豆也有技巧。大豆经过充分的浸泡才能打出口感细滑的豆浆,且减少出渣率。一般要浸泡10余个小时,当气温较高时,应放入冰箱或多换几次水,以避免菌类滋生。

     

    第三,最好先用全自动的家庭用豆浆机,豆浆机边搅碎边加热,故加热时间比较长,可以充分破坏大豆中天然存在的有毒皂素、植物凝血素等,不必担心引起豆浆中毒(加热不彻底所致)。即使是自己煮豆浆,表面泛起白沫之后,应该继续加热 3-5 分钟,泡沫完全消失后,再停止加热才比较放心。

  • 小易最近发现,自己不到半个月的宝宝拒绝喝奶,还经常哭闹,仔细一看,宝宝嘴里有白白的东西,还带些微黄。

     

    “真是奇怪,宝宝嘴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奶渣呢?”他很是迷惑。

     

    真的是奶渣吗,小易你得注意了哦,这个很可能是鹅口疮!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由白念珠菌感染所导致,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膜状物,会在孩子的口腔任何部位发生,包括舌,颊,软腭,口底。

     

    鹅口疮的主要症状为新生儿口腔两侧、上腭或舌头上长出类似奶块、稀粥残渣的乳白色的斑膜,开始时为小点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

     

    严重的宝宝可以看到口腔黏膜绝大部分或者全部被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

     

    鹅口疮蔓延咽喉即可能会影响吞咽、呼吸等功能,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孩子得了鹅口疮会有什么表现?

     

    孩子得了鹅口疮的话,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拒绝进食,而且用眼睛能够看到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白膜,斑膜。

     

    白膜周围皮肤正常,看起来有点象奶块,斑膜呈点状,或融合成片,可出现在舌面、两颊、上腭以及唇内黏膜。

     

    部分宝宝由于并发口炎、口角炎,还会有口水增多,疼痛的症状。

     

    孩子为什么会感染鹅口疮?

     

    鹅口疮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一是母亲的阴道中有白色念珠菌,分娩时胎儿被产道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是母亲没有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喂奶时白色念珠菌通过不洁的乳头、奶瓶、奶嘴或手指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感染。

     

    三,随着宝宝降生,慢慢地口腔里会出现一些菌落,各种菌落互相制约,维持相对平衡。

     

    口腔念珠菌也是正常菌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新生儿由于口腔 pH 低,有利于白念珠菌生长。

     

    加之宝宝口腔卫生不佳,或者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口腔菌群原先的平衡被破坏,念珠菌占了上风,便可能出现念珠菌感染。

     

     

    该怎么预防鹅口疮呢?

     

    除了分娩时由产道内感染霉菌,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做到:  

     

    一,喂奶前、接触宝宝前充分洗净双手,杜绝致病菌的传播。  

     

    二,保持乳房每次结束哺乳后,母亲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晕处,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隔离病菌。 

     

    三, 喂奶后给孩子喂几口温开水,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防止病菌滋生、繁殖。  

     

    四,人工喂养婴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宝宝鹅口疮比较轻微,不影响进食,生活如常的话,可在去除引起鹅口疮的一些可能因素(如清洗玩具、奶瓶)后在家观察 2、3 天,外加制霉菌素——一种治疗真菌的药物,直接涂用于病损表面即可。

     

    但是如果宝宝鹅口疮有增多趋势,或者宝宝哭闹、不适、影响进食,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网上曝光了湖南郴州永兴县的一家爱婴坊母婴店。该商家居然拿固体饮料当奶粉,致多名幼儿喝成“大头娃娃”。

      


    新闻一播出,我就收到了好多网友的咨询,他们想知道喝固体饮料怎么能喝出“大头娃娃”,是固体饮料有毒吗?我今天就来说一说新闻中这个害人不浅的奶粉。

     

    为什么会奶粉过敏?

    我身边好多的宝妈都和我咨询过宝宝喝奶粉过敏怎么办?就像新闻中的宝妈一样,也是因为宝宝喝奶粉过敏而导致不能喝常规的奶粉,因此才给了不良商家有可乘之机。

      
    母乳极少过敏,但很多宝妈母乳不够,只能用奶粉来代替。奶粉中的蛋白质和人乳的蛋白质并不一样,结果是有的宝宝吸收能力差,牛乳不能完全水解会被吸收入血,这样子就会引起宝宝的过敏反应。出现皮疹、腹泻、呕吐、咳嗽、不断哭闹等症状。

     

     

    怎么解决奶粉过敏问题?

    既然奶粉过敏问题并不少见,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样呢?那就是将普通奶粉换成防过敏奶粉。

      
    防过敏奶粉其实就是水解蛋白奶粉,用特殊的工艺将牛奶中蛋白质分解后供宝宝服用,这样宝宝喝下去的牛奶是易于吸收的,就不会被吸收入血引起过敏反应。过敏严重的可以喝完全水解蛋白奶粉,不太严重的也有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可以选择。新闻中患儿的家长本来就是想买水解蛋白奶粉的。

     

     

    为什么固体饮料不是奶粉?

    婴幼儿配方奶粉是有相应的国标要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国标》中明确规定每100KJ中应具有0.25-0.60ug的维生素D,而固体饮料相应的要求就很低,毕竟只是饮料而已,因此,固体饮料绝不是配方奶粉。

     

    缺少维生素D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固体饮料缺少必要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其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如果长期将固体饮料当成配方奶来食用,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宝宝会缺少这些必要的营养物质及维生素。新闻中的家长就是因首先发现患儿头变大而就诊,这个“大头宝宝”其实就是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佝偻病的典型体征。

      
    佝偻病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多汗、烦躁、睡眠不安,病变继续发展可致颅骨软化、大头、方头、鸡胸、X型腿或者O型腿等改变。

     

      
    佝偻病怎么预防和治疗?

    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因此,现认为确保宝宝每日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1000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如需要治疗佝偻病,需要根据情况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建议至医院治疗。


    晒太阳有用吗?

    晒太阳是有一定用处的,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经过一系列转化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在宝宝暴露颈面部、前臂、头,户外充足的阳光下直晒半小时基本可以满足每天所需维生素D。但是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非常不容易达标。

      
    因为阳光对于宝宝的伤害也很大,宝宝在晒太阳时必须做好适当的防护,使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要避免暴晒,时间最好以上午6~10时为宜,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以4~5时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总结:

    固体饮料虽然没有毒,但是不应该将固体饮料代替宝宝的主食,宝宝如果长期食用固体饮料会缺少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如缺少维生素D会出现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有效方法,当然,适当晒太阳也有助于维生素D的生成。最后,骨科王医生教大家一个预防佝偻病的小儿推拿按摩手法,喜欢的请转发给你关心的那个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日,《柳叶刀》刊发的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说的是找到了一例母亲患新冠肺炎,母乳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的例子。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个病例的情况:

     

     

    同一产科病房里,有两个分娩后的母亲和新生儿,1号母亲和婴儿先后出现了轻微的COVID-19症状,并且检测出SARS-CoV-2呈阳性,但此后1号母亲和1号新生儿均已痊愈。

     

    2号母亲,也就是这篇研究提到的最主要的母乳阳性的病例,和她的2号新生儿于第4天出院。但2号母亲随即出现了轻微的COVID-19症状并确诊新冠肺炎。3天后,2号新生儿SARS-CoV-2阳性,但比较严重,2号新生儿再次入院治疗。

     

    关键信息:对两位母亲的母乳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发现,2号母亲的母乳中存在新冠病毒RNA,而1号母亲的样本为阴性。而且研究者连续4天检测到2号母亲乳汁样本中的新冠病毒RNA。然而,2号新生儿是否通过母乳喂养或其他传播方式感染仍不清楚。

     

    不药博士评述:

     

    1、除此研究之外,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发表的关于母乳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及其片段的文章中,所有的结果均为阴性。所以,这个研究虽然出现了乳汁阳性的问题,但是偶然的可能性较大。

     

    2、完整的病毒颗粒是不可能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的,要不然人类上亿年的进化就白进化了,如果病毒能通过母乳传播,新生儿早就被病毒打败了,所以,传播的途径很可能还是呼吸道传播。

     

    3、即使新冠病毒核酸检验阳性未必意味着乳汁中有完整的新冠病毒,极大的可能性是病毒的片段,不具有传播能力的病毒片段。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母婴传播的问题,乳汁是否能检出新冠病毒等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焦点,还需要进一步收集病例去分析研究。

     

     

    母亲有三类疾病被明确不宜直接母乳喂养或吸乳喂哺

     

    第一类是母体携带的传染性疾病并且可以通过母乳传播的,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未经过治疗的布鲁斯菌病。

     

    第二类包括活动期且未经有效治疗的肺结核,乳房或周围皮肤长有疱疹没有治疗的,水痘感染,以及有发热症状的H1N1甲流不适合直接母乳喂养。

     

    第三类是其他不适合母乳喂养的情况,如母体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比如重症的肾炎、心衰、以及糖尿病;正处于服药期间的精神疾病、癫痫,以及进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的恶性肿瘤,母亲有吸毒或酗酒等。

     

    【不药博士】:滚吧!疾病!来吧!健康!关注不药博士,就是关注健康!

  • 包皮细菌感染,医学上称为包皮龟头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包皮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针对包皮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和外用药物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分泌物涂片、病理血检等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种类,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或淋球菌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涂抹碘伏溶液或消炎药膏,以消除局部炎症。若出现渗出性腐蚀,可选用3%硼酸水进行处理。对于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的患者,则需进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等。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洗包皮和阴茎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包皮过长、阴茎皮肤毛囊炎、尿道炎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1. 包皮过长:包皮过长容易导致细菌残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从而引发阴茎细菌感染。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包皮环切手术,以预防感染。

    2. 阴茎皮肤毛囊炎:由于不注意生殖器卫生,长期不洗澡,脂肪分泌旺盛,导致细菌在阴茎皮肤表面滋生,引发感染。因此,患者应注意保持生殖器清洁,勤洗澡。

    3. 尿道炎:性生活不洁、细菌在尿道口滋生,细菌会随尿道或输精管上行到阴茎组织,从而引起感染。因此,患者应保持性生活卫生,避免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时喝水,定时排尿,不饮酒。

    2. 多吃富含有益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3. 不要吃辣椒、蒜瓣和洋葱。

    4. 保证局部卫生,每天更换内衣。

    5. 每次排尿后应将局部残留尿渍擦干,以免长期残留尿渍,造成局部刺激或局部污染。

  • 肺部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咯血等。

    咳嗽是肺部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干咳或湿咳,伴有痰液。咳痰时,痰液可能呈现黄色、绿色或棕色,有时还伴有异味。

    咯血是肺部细菌感染的一种严重症状,表现为从口中或鼻中出血,严重时可能伴有血块。咯血可能是由于肺部感染导致的血管破裂所致。

    呼吸困难是肺部细菌感染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严重时可能需要吸氧。

    除了上述症状外,肺部细菌感染还可能伴有发热、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针对肺部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和症状治疗。抗生素治疗是治疗肺部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充足的休息等。症状治疗包括止咳、平喘、退热等。

    预防肺部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污染物和过敏原,以及接种相应的疫苗。

  • 乳腺炎硬块消退时间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类型乳腺炎,恢复时间存在差异。

    1. 急性乳腺炎:哺乳期最常见的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产后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早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可触及硬块。经及时治疗后,1-3天内硬块可消退,但病程可能延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脓肿形成,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

    2. 痤疮性乳腺炎: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为乳房肿块,质地较硬。经过1-2个月的常规治疗,硬块可消退,不易复发。未经治疗或误治的病例病程较长,甚至可延长至1-3年。

    治疗乳腺炎,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乳房清洁,勤换内衣。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 饮食清淡,多饮水。

    4. 避免过度劳累。

    5. 如有硬块,应及时就医。

    乳腺炎的治疗和预防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乳腺炎。

  • 皮肤病是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了解其成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本文将探讨导致皮肤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因素、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一、物理化学因素

    1. 紫外线照射: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海边等紫外线强烈的地方,容易导致皮肤晒伤,表现为红肿、疼痛等症状。

    2. 化学刺激: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消毒剂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出现干裂、粗糙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 青春痘: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2. 毛囊炎、疖子:毛囊感染细菌导致的皮肤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

    3. 创口感染:皮肤被蚊虫叮咬、抓破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出现黄色渗出物。

    三、病毒感染

    1.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水疱、瘙痒等症状。

    2. 疣、寻常疣、扁平疣: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疣状物。

    四、预防与治疗

    1. 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2. 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化学物质。

    3.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细菌感染。

    4. 避免抓挠皮肤,防止病毒感染。

    5. 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增强免疫力。

    6.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7.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等。

  • 红眼病,也被称为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和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这种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等。红眼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畏光和流泪等。

    红眼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共用毛巾、枕头等。因此,一旦发现患有红眼病,应及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治疗红眼病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药膏。此外,患者还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并使用无菌棉签擦拭眼睑边缘。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加重眼部负担。

    红眼病的病程一般为7至10天,具有自愈性。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冷食物。此外,患者还需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但只要及时治疗和注意眼部卫生,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红眼病的症状,请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以下是一些与红眼病相关的医疗知识:

    1. 红眼病的病因和症状

    2. 红眼病的治疗方法

    3. 红眼病的预防和护理

    4. 红眼病的注意事项

    5. 红眼病的预后和预防措施

  • 儿童肠炎是小儿常见疾病,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不少困扰。那么,面对儿童肠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儿童肠炎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以及日常保养要点。

    一、儿童肠炎的病因及症状

    1. 病因

    儿童肠炎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以及过敏、食物不耐受等因素。

    2. 症状

    儿童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儿童肠炎的治疗方法

    1.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的儿童肠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细菌感染: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同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过敏,及时更换药物。

    (2)病毒感染:可使用益生菌、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此外,调整饮食,增强免疫力。

    (3)寄生虫感染: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1)腹泻: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缓解腹泻症状。

    (2)脱水:静脉注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3)腹痛:给予解痉药,缓解腹痛。

    三、儿童肠炎的预防措施

    1. 注意饮食卫生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避免接触病原体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病患、宠物等。

    4. 提高免疫力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儿童肠炎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保暖

    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3. 调整饮食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

    总之,儿童肠炎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注意预防,就能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 持续低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持续低烧腹泻的常见原因:

    1.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可能导致细菌性腹泻,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传播,可能导致病毒性腹泻,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3. 消化不良: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饮食不当,如进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4. 腹部受凉:腹部受凉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5. 肠道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

    治疗方面,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消化不良和腹部受凉引起的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暖等方法缓解。肠道寄生虫感染则需要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腹泻的发生。

    如果出现持续低烧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困扰着众多男性朋友。很多人对于慢性前列腺炎能否自愈存在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慢性前列腺炎并非自限性疾病,不能自愈。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炎症,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这种炎症往往与急性前列腺炎不同,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微生物感染: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原因。

    2. 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尿道括约肌频繁过度收缩或痉挛,导致功能性梗阻或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引发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尿液逆流,进而引发前列腺组织细菌感染和无菌性炎症反应。

    3. 免疫反应异常: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免疫反应异常,类似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2. 物理治疗:超声波疗法、短波疗法、微波疗法等,可改善淋巴循环,加强局部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防御机制。

    3.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淋病”范畴,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调理身体,缓解症状。

    4.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适度增加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避免久坐、久站,适当增加体育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 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4.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发烧是我们身体对细菌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那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热原。热原是一种能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调的物质。细菌感染时,细菌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外源性热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调,导致热量产生大于热量耗散,从而引发发热。

    根据感染的不同部位,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也有所不同。例如,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感染可能导致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包炎等;消化系统感染可能引起急性肠炎;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肾盂肾炎、膀胱炎、输尿管炎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可能导致蜂窝组织炎。这些疾病大多伴有发热症状。

    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热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如果感染症状轻微,体温低于38.5℃,可口服抗生素,并辅以温水浴、酒精浴等物理降温。如果感染症状严重,体温在38.5℃以上,应及时服用解热药,并采用静脉输液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尽量少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发热。例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等。

    总之,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了解其原因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疾病,其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两种。

    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家长常常会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感染类型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感染,但细菌感染的白细胞计数升高幅度通常更大。

    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则更可能是病毒感染。

    除了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的检测也能帮助判断感染类型。

    C反应蛋白升高,更可能是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升高不明显,则可能是病毒感染。

    在治疗方面,细菌感染可以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病毒感染则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四季抗病毒合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

    家长应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摄入,提高身体免疫力,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