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焦虑(恐惧)障碍的最新分型

焦虑(恐惧)障碍的最新分型
发表人:范肖冬

焦虑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之一(七情之一),焦虑情绪、焦虑状态有其积极的作用,是人类面对危险、紧迫、重大或突发事件和处境时,提升自身潜力、准备“战斗”的自我动员。而焦虑症则是一组特殊疾病,既有心理症状,也有躯体症状。患者会对日常生活中不危险的、不紧迫的、不重要的、司空见惯的环境、处境和事件存在过分的、夸大的,甚至是歪曲和错误的认知,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反应,伴随着交感神经亢奋、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继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手心脚心出汗、尿频等一系统列躯体反应,同时还会出现回避和逃避行为。

焦虑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的人群,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放眼整个人生,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幸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焦虑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4 年中国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 5%,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焦虑症呈现出低龄化和“精英化”的趋势。

根据精神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流行病调查以及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两大国际权威机构先后对焦虑症的诊断分型进行了调整,首先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于 2013 年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的第五版(DSM-5),此后,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终于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的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在以上两大分类系统的最新版本中,焦虑(恐惧)症都包括以下亚型: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是一种持续性的内心忐忑、惶恐和惴惴不安,或者对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包括家庭、工作、学习、健康、财务等方方面面)过分担心和紧张,伴有肌肉绷紧、坐不住、来回踱步、手心脚心出汗、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可以继发严重失眠和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焦虑的程度在一天之内可以时轻时重,有时也会轻几天重几天,但不会完全消失,危险焦灼的氛围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所不在、令人无处躲藏,每时每刻都弥漫和充满在患者的四周。

二、惊恐障碍

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心悸、心跳剧烈、胸痛、胸闷、憋气、恶心、恐慌等,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非真实感,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逐渐缓解。常反复发作,严重时患者会叫急救车或直接去急诊科就诊,尽管各项检查均正常,但仍不放心,每次发作过后患者都会反复到医院做系统的检查。患者往往变得依赖性很强,不敢独处,不敢去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医院的环境。总之,只有到医院或医院附近才能放心和放松。

三、场所恐惧症(又称为广场恐惧症)

对以下 2 种或 2 种以上的场所过分恐惧、害怕,平时会极力回避以上场所,如不得已进入上述场所则会感到程度不同的恐慌、紧张和不适,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有些患者长期被“困”在家中。导致恐惧的场所包括: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 处于开放空间(例如,空旷的广场、停车场、集市、桥梁等);
  • 处于封闭空间(例如,商店、剧院、电影院等);
  • 排队或在人群之中;
  • 单独外出或离开家。

四、特定的恐惧症

对特定的客体和处境过分恐惧、害怕,平时会极力回避以上客体和处境,一旦不得已遭遇则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的恐慌、紧张和不适,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导致恐惧的对象和处境有以下几类:

  • 动物(例如,狗、猫、蜘蛛、昆虫、蛇等);
  • 自然环境(例如,高处、黑暗、电闪雷鸣、水面);
  • 血-注射-损伤(例如,血、针、刀剪、注射、输血、侵入或有创的检查手术、受伤等);
  • 特定的处境(例如,飞机、电梯、幽闭、狭小空间);
  • 其他(例如,儿童怕化妆人物、巨大响声等,会导致窒息感和呕吐)。

五、社交焦虑障碍

对一种或多种社交处境过分恐惧、害怕和担心,原因是自认为自己的言谈举止显得害羞、笨拙、不自然、不礼貌,甚至“不道德”,比如会脸红、出汗、口吃、手抖、声音发颤、词不达意,目光总盯着别人,或眼角的余光不由自主地偷看异性身体某些部位等等,认为自己的表现是如此的显而易见,导致周围人不舒服或被冒犯,患者往往能“察觉到”周围人的表情、声响、小动作以及肢体语言表达出对自己不耐烦、生气或看不起,所以患者会尽量回避各种社交处境,包括:当众表演、演讲、课堂提问、小组发言、面对面谈话,在别人关注下吃、喝、操作、工作等。不得已置身上述社交处境时则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慌、紧张、不适和不自在,严重时可以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引起惊恐发作。有些患者长期被“困”在家中。

多数患者只是害怕与上级、同事、同学、熟人,或者客户等有一定利害关系和竞争关系的人群相处,而在陌生人群中(尤其不需要深度交流时)则不紧张,在亲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面前也不紧张,但也有些特别严重的病例,对任何人都紧张。

有些患者仅仅存在表演恐惧,但是影响了职业生涯,比如音乐家害怕当众演奏、舞蹈家害怕当众跳舞、运动员害怕当众比赛、教师害怕在课堂上讲课等等。还有些患者虽然只是害怕当众演讲,却也因此而影响了工作、学习或参与学术活动。

六、分离性焦虑障碍

一旦得知依恋的人要离开,或只要其离开,就会过分恐惧、紧张,总担心会失去对方,担心对方会遭遇灾难、事故、重病甚至死亡,担心对方走失或者被绑架等等。每次分离都十分痛苦,甚至出现身体不适,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平时不愿意甚至拒绝独处、独自睡眠,独处和独自外出时会过分恐惧、紧张。会反复做噩梦,内容都是有关分离的。由于害怕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所以不愿(拒绝)出门、上学或上班。

在儿童,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父母、祖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在成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配偶、伴侣或子女。

七、选择性缄默症

在社交场合遇到成人或其他儿童的时候,选择性缄默症儿童既不主动讲话,也不回应别人的讲话。在自己家里,当着一级亲属(父母)的面能说话,但往往当着好朋友甚至二级亲属(祖父母、堂兄妹)的面也不说话。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社交焦虑。

由于患者在学校通常都拒绝讲话,所以其学业和教育水平会受到严重影响,老师无法对其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等进行评估。虽然有的患者会用非言语的方式交流,比如发出“嗯、哦”的声音、用手指点或书写等,还有的患者愿意参加一些不需讲话的校内游戏,但他们的人际交往还是会受到严重影响。

也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外人面前均能正常讲话,只是在父母或特定的人面前一言不发。

八、其他类型的焦虑症

包括其他精神疾病导致的焦虑、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焦虑、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焦虑、其他处方药导致的焦虑等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状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上的一大天敌,虽然人们基本上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对心情进行调适。大约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区医生初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大约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诊的主诉是焦虑。但是在社区初诊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达到10%~14%。

     

     

    一、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6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二、焦虑症的治疗方式

     

    由于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非常广泛,要尽早的去医院明确疾病的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平时的自我状态调整。焦虑症目前治愈几率非常大,具体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医生给予的具体方案而定,一般为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或控释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以减少自身早期的致焦虑作用。当患者拒绝治疗,药物副作用影响治疗时,造成其治疗失败,此时显然需要一种耐受性更好且更有效的抗焦虑治疗方案。有时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其疗效可以让患者的接受性以及安全得到确认,其可以在治疗中快速起效。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适用于治疗广泛性的焦虑症,服用之后没有依赖性,对日常的生活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向患者讲解与焦虑有关的知识及相关躯体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明确病因、诱因,确定影响因素,学习控制焦虑症状的简便方法等,既有直接治疗作用,又能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此外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疗效。通过生物反馈训练使患者放松,可以减轻焦虑。总体来说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增强支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处理焦虑反应引起的各种心身反应问题。

     

    积极治疗,定时复查

     

    给予焦虑症患者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焦虑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也要进行复诊,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复发。焦虑症一般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需要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症状进行控制。焦虑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2~3个月复查一次,具体情况遵医嘱。

  • 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即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紧迫、多汗、皮肤潮红或苍白、心悸等,焦虑症患者时时刻刻都处在警惕的状态。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物小心翼翼,影响工作和睡眠,会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亲人或是财产。

     

     

    一、急性焦虑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惊恐或激动,由此而产生幻觉和妄想,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急性焦虑患者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碍,大多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惊醒,常伴有噩梦,醒时不安宁,醒后感到很恐惧。

     

    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患者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不时地出现心悸、心慌,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厥。由于过度呼吸导致血中碱性成分增加,而发生手足麻木和头部发胀,以至出现肌肉颤动。患者也可以有胃肠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感、腹痛、大小便紧迫感、腹泻或便秘等。另外,患者还可以出现震颤、多汗、阳痿、早泄、月经失调和性欲缺乏等症状。

     

    二、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慢性焦虑症有区别于急性焦虑症的表现,多表现为焦虑情绪,对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患者总是担心、不安和害怕,尽管知道是一种主观的过于思虑,也常不能控制,使患者颇为苦恼,另外还有易激惹、对声音敏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等症状。慢性焦虑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胀气、腹泻、胸闷、吸气困难或呼吸迫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觉缺乏、月经时不适或痛经、昏晕、出汗、面色潮红等症状出现。慢性焦虑症患者还会出现运动症状,与肌肉紧张有关。有紧张性头痛,在头部顶、枕区有一种紧压感,肌肉胀痛并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有轻微震颤,做精细动作更加明显。

     

    三、并发症

     

     

    神经功能调节紊乱;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昏、头晕、失眠、多梦,晚上睡不着觉或者白天会过度嗜睡,颠倒黑白,感到紧张、压迫,会出冷汗或很多汗,怕冷并怕风吹。

     

    心脑血管类疾病;如对血压的影响,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的患者本身不紧张。一旦焦虑、紧张其血压升高,导致脑出血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消化不良;长期焦虑会引发结肠炎、胃痛、慢性胃炎,患者会经常食欲不振和心里烦燥。有些患者会暴饮暴食,引起肠胃消化不良等症状。

     

    抑郁症;患者过度焦虑,发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抑郁症情况,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 一、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以广泛、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焦虑形式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经历,包括对于正确或错误的信息进行观察学习,以及直接经历真实或者感知到的创伤。在长期的状态下发展成目前的行为模式,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二、焦虑症有哪些分类?

     

    急性焦虑:急骤、严重、相对短程的重度焦虑,伴有深刻的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


    慢性焦虑:持续性的轻度焦虑,与前者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又称广泛性焦虑症。


    特定焦虑症:一般是对特定的事物,如飞行等产生的焦虑或是害怕等。


    三、引发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与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总之疾病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病。

     

     

    1.急性焦虑


    应对不良情绪所致的焦虑,例如人格特征的脆弱性、面临威胁时容易退缩或是进退两难、危及生命的内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或者被抛弃感,患者开始变得害怕、颤抖、入睡困难,以及反复寻求关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难忍或其他躯体症状,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焦虑症发生。
    有创治疗所致的焦虑,近年来人们开始发现严重的内科疾病及有创治疗也能导致明显的焦虑反应,甚至已接近或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

     

    妨碍疾病评估及治疗的焦虑,焦虑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及治疗,往往需要精神科会诊,例如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不适而拒绝检查及治疗,对躯体症状或辅助检查而出现过度的恐惧反应或弱化,甚至不承认情况的严重性,这些都对评估疾病造成极大的限制。与焦虑症类似的内科疾病,焦虑症状可能是潜在内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最终发现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为之前未被查出的内科疾病,而他们的主诉往往是抑郁或者焦虑。

     

    2.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适、紧张、恐惧和不安,有些人可能处于长期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长期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也与性格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环境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并没有明确原因而是持久性焦虑,是一种慢性焦虑状态。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恐惧的咨询个案 ​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二、恐惧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能打字绝不发语音,能发语音绝不打电话;在餐厅想叫服务员全靠俩人‘心意相通’时的对视;在路上最怕碰到认识但不熟悉的人,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聊天会躲得远远的...”

     

    今天,你也社恐了吗?

     

    Dr.京身边也有这种“社恐”朋友,肯定有人问那你俩咋成为朋友的呢?当然还得是靠我的“社交NB症”!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社恐”和“社牛”的区别吧。

     

    “社交恐惧症”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一种焦虑性障碍,英文缩写都能完全映照出社恐不得不社交时的心理状态—sad [1]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在处于社交场合、人多的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因为害怕出丑或尴尬,出现过度的担心和恐惧。即使他们知道这种场合不必要如此紧张,但还是忍不住害怕。

     

     

    例如被介绍给他人、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在他人注视下做事情,甚至在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吃饭、面对别人讲话等都会出现焦虑和害怕的情绪。一旦面临这种情况,患者常常会“手足无措”。

     

    除了精神上的高度紧张,社交恐惧症常伴随有躯体的表现,如脸红、心跳加快、口或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或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其中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惧症最突出的自主神经表现,极度紧张时还可能出现惊恐发作。

     

    为了减轻这些焦虑、恐惧的情绪,他们往往会主动回避这些场合。如果不能回避,在恐怖场景到来前,他们往往会担心很久,甚至可能继发抑郁症状,使他们的社交、上学、工作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社交恐惧症”是怎么来的?

     

    遗传因素

     

    会有人天生就逃避社交吗?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有社交恐惧症的风险明显增高,提示该病有遗传的可能。

     

    不过研究者表明,这也可能和平时家人一起的生活方式、教育等有关。

     

    生物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反应等。

     

    影像学研究提示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初步显示,社交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区域的脑血流增强、多巴胺功能障碍 [2]

     

     

    社会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其父母往往对孩子传达一种负性的社交体验,如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度保护或抛弃、儿童期虐待、儿童期频繁搬迁等。

     

    另外,有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在过去的社交中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容貌、行为等方面的负面评价,导致他们对社交产生了恐惧,从而抗拒、逃避社交。

     

    “社交NB症”又是怎么样的?

     

    与社交恐惧症相反的有一类人,他们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他们不怕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冷落,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包袱!

     

    有他们的地方就不会有冷场,无论和陌生人还是半熟不熟的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的交谈。

     

    他们是社恐人群打从心底佩服的人!他们就是——社交NB症“患者”。他们怎么就这么牛呢?

     

     

    家庭因素

     

    其实大部分有“社牛”的人家里的教育也是做的非常好的,并且家人肯定也是开朗、乐观的心态,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养成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心理因素

     

    之前就讲了社恐之所以社恐,是因为他们自己心里害怕失败、害怕受到嘲笑,那社牛肯定就是相反的啦!

     

    他们心理素质极强,一点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的行为没有犯错,那结果是好是坏,别人的评价是正是负都与他们无关。

     

    顶级的社交NB症人群懂得适当与距离,不会给人压迫和不适感,是名副其实讨喜的高情商人群!(社恐心里yyds ) 

     

    “社牛”是如何炼成的?

     

    树立自信心

     

    要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的不足,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属于你自己,这些东西构成了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你。

     

    可能你不高不瘦,但你温柔;可能你不算特别漂亮,但你可爱;可能你家庭条件不好,但你努力上进呀!学会挖掘自己的优点,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俗话说得好—你不是人民币,不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有些人只是你人生的过客,甚至可能就是擦肩而过的关系,都不会在你身边停留一秒,那你在乎他们的想法干什么?还把自己搞得压力山大,不如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想法。

     

    精神心理治疗

     

    如果你的社恐已经非常严重,刻进骨子里了,那可以去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一下,进行一些认知行为治疗,搭配着吃一点抗焦虑药可能会大有帮助。

     

     

    最后Dr.京想借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一个正常、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有多种选择存在。只要对社会无害,做你自己就可以了。

     

    若想进一步了解关于心理相关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能快乐勇敢做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1-334.
    [2]郑瞻培,王善澄,翁史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第2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52-457,369-422,463 - 4 7 1 .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社交恐惧的咨询案例

     

    小惠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小性格内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经常灌输比较传统的思想。

     

    初一年级开始,由于自己对好朋友的好出风头很反感,很排斥,尤其是好友在上课时常常左顾右盼使得某些同学的回头率增加,便觉得那些同学也在关注自己,因此心里很烦,很排斥,常常避开那些也许存在的关注目光。

     

    即使在那位同桌好友换了位置后,该同学在上课时偶尔理头发也会吸引自己的目光,因此感到很烦恼。到了初二,仍然与那位女同学同班,但她开始发现自己对于周围的声响很在意,也很容易烦恼排斥。

     

    渐渐发展为觉得自己的目光有问题,会伤害别人,于是不敢看人,也看不进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之后泛化到怕在人前讲话,怕见人,强迫自己见人时,也会脸红耳赤,不敢抬头,更不敢说话,去检查身体并无异常。分析与诊断:小惠有怕见人、见到别人脸红耳赤、不敢说话等症状,很明显是社交恐惧症。

     

    引起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小惠已经到了青春期,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异性的关注,但是,由于小惠从小比较内向,受的教育就是“枪打出头鸟”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因此一再压抑自己的渴望。

     

    针对小惠的情况和表现,咨询师采用了暴露疗法。第一周时,要求小惠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站在那里看行人的脸至少20分钟。最初每天一次,以后增至每天两次。

     

     

    开始时,她会感到内心慌张,浑身发热出汗,不敢抬头。但咨询师鼓励其坚持,并让其反复默想:这没什么可怕的!并用深呼吸的办法使其放松,以克服恐惧的情绪。

     

    从第二周开始,症状有所减轻,咨询师让其逐渐增多到人群中去的次数,并延长看人脸的时间,同时训练小惠朗诵预先准备好的诗文或小说。

     

    最初一个人读,以后到人群中去朗读。从第四周开始,要求她在看陌生人的脸的同时,尝试和陌生人有表情上的交流。并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紧张时深呼吸放松自己。

     

    经过近5周的训练,恐惧症状基本消失。

     

    一、社交恐惧的表现

     

    (一)社交恐惧的具体表现

     

    1.害怕与异性交往

     

    有些学生在与异性接触时,紧张、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初中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正在从朦胧逐步走向清晰。他们渴望受人欢迎,被人接受,而且越来越渴望受到异性的欢迎。

     

    但是,有些学生却在与异性交往时过分害怕、紧张,甚至恐惧。“我很想像×××那样受女生欢迎,可是我一再努力就是不行。

     

    我一面对女生就紧张,浑身冒冷汗,说话也口吃起来,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就是脸红,我尽量克制让自己不要脸红,但是越害怕脸红,就越是克制不住……我现在基本上都不敢直接和女生打交道。”

     

    2.害怕与陌生人视线接触

     

    “我不喜欢人多,害怕和陌生人对视,尤其是有许多人注意我时,我表现更糟糕。”“我和别人视线相对时很紧张,尤其是许多人注视我的时候我更不自然,总感觉别人能看透我的内心,所以我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尤其对陌生人和异性,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为此我总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看到我,别人越不注意我,我的情况越好,表情越接近自然。”为班级风气不良,受到同学的孤立、漠视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在人际方面的退缩。

     

    二、社交恐惧的心理疏导策略

     

    虽然有人际恐惧的一些症状,但还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的同学,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社交困境。

     

    (一)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状况

     

    如果有异常现象如口吃、体态异常等情况,应正确对待,并及时加以矫治,减少心理异常反应。学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接受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消除内心的困扰。

     

    (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写下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肯定优点,对于可以改变的缺点如不会打篮球则努力改变,而对于不能改变的缺点如眼睛太小则接受。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优点,也可以叫老师和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优点。

     

    另外,不时提醒自己,可以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得体,不过求全责备是没有必要的。

     

    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三)改善自己的性格缺陷

     

    害怕社交的人一般比较内向,可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四)掌握交往技巧和知识

     

    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重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社交恐惧比较严重的同学,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方法。

     

    具体说来有如下方法:

     

    1.暴露疗法

     

    反复接触使自己感到恐惧的情景或对象,直至恐惧与焦虑消失为止。在治疗开始时,当事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恐惧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倾向于趋利避害,所以人们一般会回避那些令其感到恐惧的情境,并以此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

     

     

     

    但这种做法在减轻恐惧与焦虑的同时又会使得人们的回避行为得到强化,即人们会尽量避免到相似的情境中去,如此反复,从而产生更大的恐惧。其实,真正去接触这些情景时,恐惧反而会逐步降低。

     

    2.系统脱敏法

     

    一般做法是:写下自己惧怕的一些场景,并把这些场景按惧怕的程度从弱到强依次排列。

     

    先从惧怕程度弱的场景开始,独自对着镜子练习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没有不适感觉了,就到实地场景操作。

     

    只要自己害怕的程度比原来弱就鼓励自己,奖励自己,当紧张、恐惧得厉害的时候就用深呼吸放松自己,待到完全没有恐惧感时,再挑惧怕程度高的场景演练,最后达到消除社交恐惧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精神分裂症大部分的患者患病年龄起自15~25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且男性的患病高峰年龄是在10~25岁,女性的患病高峰年龄是在25~35岁左右。15岁~55岁的人群多因各种压力、无家可归、缺乏社会援助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可常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诱发。那么精神分裂常有哪些分型呢?

     

     

    1、单纯型


    于青少年期缓慢起病,一般无明显诱因,以孤僻懒散、冷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为主要特征,可有片断的幻觉妄想,早期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状群,常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病程发展缓慢,往往短者l一2年,长者3— 5年;因此早期易被误认为性格或思想问题。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易逐渐迁延为慢性精神衰退。


    2、青春型


    在16~23岁的青春期起病,大多为急性骤起失眠兴奋。行为紊乱、幼稚,常冲动打人毁物。情感不稳,无外界诱因而独自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瞬间即转变。思维明显破裂,言语增多,无论唱歌或讲话都是杂乱无章,可有片断离奇的幻觉妄想。这种类型着重早期控制兴奋症状,如发展为疾病充分期则难以控制。此型大多呈反复发作,发作多次后易趋向精神衰退。

     

    3、紧张型


    发生于青壮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为抑制为其主要特征。初期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发展至严重时呈木僵状态,躺着不言、不动、不食,毫无表情,活象一个木头人。但要警惕有时会突然解除抑制呈兴奋状态,突然起来打人、毁物、逃跑,常历时短暂,又可转回木僵状态。此类型一触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4、妄想型(偏执型)


    青壮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早期为敏感多疑或间伴有听幻觉,以后逐渐发展为妄想观念,大多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疑病或影响等妄想。由于妄想及幻觉而影响其言行异常,但其情感反应常与思维内容及环境不协调,妄想内容荒谬脱离现实。病程发展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发现。常发展至影响工作生活,产生异常行为时才被发现有病。此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大多可痊愈,只有少部分会遗留性格改变,极少数逐激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

     

    5.其他类型

     

    残留型:在进行治疗或不再发生妄想、幻觉等症状后,还残留部分精神障碍的症状。

    未分化型:指患者行为不稳固,即会发生妄想等症状还会有懒散等行为的产生。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虽然焦虑的问题很多都是奇奇怪怪的,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呢,来访者就是很担心,很焦虑,根本控制不住,其实呢,这就是出现了心理问题:焦虑症!

     

    来访者阿美,今年30岁,大学本科毕业,平时就是个敏感谨慎的人。有一天,她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起车祸并引起火灾的场景,有两名年轻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

     

    阿美想,才20多岁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他们的父母该有多么伤心。她又进一步想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万一遭遇意外不在了,我怎么办?”这样一想就焦虑害怕起来,此后,该场景就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不敢看孩子,甚至连家都不敢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和情绪始终盘桓在阿美的心里,挥之不去,摆脱不了!不管是看电视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看到浓烟或火焰,她就觉得自己身上沾染了烟气,认为自己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

     

    出门在外,只要触碰了公共场所的东西,她回家后就反复洗手洗衣,脑海里火灾的场景不停地重演,甚至看到或想到汽车就害怕,焦虑紧张得吃不下饭。

     

    其实阿美的症状主要有焦虑和强迫症状,焦虑更为严重!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可能出现在多种神经症中,如果出现焦虑型神经症后,当事人的基本内心体验是害怕,莫名其妙的紧张、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惧。

     

    焦虑的情绪严重时,会有面临死亡的感觉(惊恐发作)。焦虑型神经症发作时,常常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剧烈心跳、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全身发麻甚至抽搐、腹痛等。

     

    而强迫呢,就是不该想的总是想或者是不该做的总是做,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阿美的强迫洗涤,是为了减轻焦虑!

     

    神经症患者焦虑

     

    主要表现为难入睡、恐怖性回避行为、脉搏加快,或有精神运动性和植物神经性增多的证据,如呼吸困难、提心吊胆地期待、恐惧感、震颤、心悸、出汗,时热时冷的感受、有要昏倒的感觉,头晕,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焦虑型神经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焦虑型神经症的产生一般有3个层次。

     

     

    首先,患者皆为较敏感人群,偶尔遇到某件事情,情绪总会产生波动;

     

    其次,当在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由于自我意识对产生困惑的事件过于认同、执着,就会把这件事情和自己平时的敏感思维重合起来,形成一种意念;

     

    第三,这种意念是不被自我喜欢的,想排挤它、赶跑它,和它进行斗争。而自我和意念的斗争过程中慢慢产生新的症状,这就是焦虑型神经症的由来。

     

    而一旦患上此症,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被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支配。

     

    心理咨询师为阿美定制的治疗方案

     

    第一,明确告诉她焦虑型神经症的症状和病因,提高她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可能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许多患者同时还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

     

    病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宛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不知道做什么事才好。

     

    心理咨询师告诉阿美,一切症状都是斗争、对抗、逃避引起的,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患者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与现实相差甚大。即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只要认清症状本质是假的,任何想法都不会产生实质后果,只是我们的感受把它放大了,要认识到“不会发生”这个事实,鼓励她不要害怕、勇敢面对。

     

    第二,教给阿美一些放松和心理操作方法

     

    咨询师教给阿美一些放松的方法,比如肌肉放松法。基本原理就是,你平躺在床上,然后从头到脚依次做紧张和放松运动。

     

    通过反复练习调整心理状态。通过注意力训练法,调整呼吸和意识,把不可控的焦虑思维状态转换为可控的身体控制状态,增强自我把控感,减轻焦虑。

     

    还有一些别的简单的放松的方法,让阿美自己去学习并反复练习,最终能够掌握放松的方法,学会带着一种放松的状态生活!

     

    第三,追根溯源,找到情绪源头并做相应处理。

     

    通过系统的咨询我帮阿美找到了自己的焦虑和小时的生活经历联系,在她小的时候虽然不缺吃穿,但是父母工作特别忙,周末还需要加班,经常是她一个人在家,有时候还会被反锁在家,她时常会觉得很孤单,害怕。

     

    特别是有是又一次看到对面一栋房子冒很大的黑烟,以为是起火了,非常担心会烧到自己家,任凭她怎么拍打窗户和门也没有人来帮助她,虽然最后对面楼并没有发生火灾,她也很安全没有事,但是那次的恐惧感受在她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再加上父母的长期不在导致了她很严重的不安全感并逐步转换成对父母的怨恨。

     

    咨询师再更多的了解她的经历和感受后,通过意象对话方式让她还原小时候的场景,让她看清当时对于火灾恐惧不是真实的灾难,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心一种恐惧,阿芳在引导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对冒烟画面的恐惧感受减轻。

     

     

    并且引导她在意象中同自己忙碌的父母进行对话,逐步对父母当时的生存状况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引导发现自己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而得到的能力锻炼,找到里面的积极意义。

     

    第四,开始写日记

     

    随着我们的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会逐渐忘记那个写日记的年龄。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了这一点,那些被要求记下自己难过的事情的大学生情绪体验更加积极,生病更少。所以,准备一个日记本,记下让阿美焦虑难过的事情,可以帮助她减轻焦虑。

     

    第五,看淡他人对你的评价

     

    心理学中的生物流派认为,人的焦虑与别人给你的评价有关。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别人的评论而焦虑的时候,你要学会和自己对话,你要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经验感想

     

    经过了多次的咨询和治疗,阿美焦虑症状大大减轻,慢慢重回正常的生活状态;

     

    心理咨询的确是一个长期繁杂的过程,当一些现象症状特别是神经症不能用意识层面或者认知层面去解决,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时候,系统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许多人的困扰。陈学冬和徐海乔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选择中医和针灸进行治疗,引发了人们对失眠的关注。本文将探讨失眠的成因、中医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日常保养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压力、焦虑、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中医认为失眠多与阴阳失衡有关,可以通过调节脏腑机能、调整气血来改善睡眠。针灸作为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针灸治疗失眠,通常会选择以下穴位: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可调节大脑功能,改善睡眠。
    •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小指侧,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四指宽处,可调和脾胃,改善睡眠。
    •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四指宽处,可健脾益气,改善睡眠。
    • 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侧,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除了针灸治疗,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调理,如使用酸枣仁、茯苓、远志等药材,以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除了中医治疗,改善睡眠质量还需要注意以下日常保养: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温暖、黑暗。
    • 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刺激。
    • 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一旦出现失眠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 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人们的生活。面对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焦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了解焦虑的成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一、焦虑的成因

    1. 生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压力大的环境中,会导致身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进而引发焦虑。

    2. 心理因素:性格内向、敏感、完美主义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 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件也会引发焦虑。

    二、焦虑的治疗方法

    1.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

    2. 药物治疗:针对严重影响社会和职业功能的患者,可使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或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

    3.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缓解焦虑。

    三、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1. 轻度焦虑:可通过心理治疗、自我调整等方式缓解。

    2. 中度焦虑: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药物治疗。

    3. 重度焦虑: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

    四、常用抗焦虑药物

    1. 盐酸丁螺环酮: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焦虑症状。

    2. 地西泮类:具有镇静催眠功效,适用于重度焦虑症状。

    3. 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等,对改善焦虑有很好的效果。

    五、如何预防焦虑

    1.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2. 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3. 增强体质,提高抗压能力。

  • 儿童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在与父母或亲近的人分离时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反应。面对严重的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一、心理治疗

    1. 增强孩子独立性: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 扩大孩子社交圈: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 放松训练: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4. 音乐疗法:播放轻柔的音乐,帮助孩子放松身心。

    二、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分离焦虑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焦虑药物。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规律作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保持健康饮食: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3.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四、医院和科室

    如果孩子分离焦虑症状严重,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心理科或儿童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长期嗳气,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与焦虑情绪有关。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除了与精神因素有关,也可能由胃肠道疾病引起。以下是一些治疗和缓解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的方法:

    1.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应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和胃肠道动力药物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同时,精神科专科就诊,加用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对症治疗,加强精神心理的疏导治疗。

    2. 生活方式调整:注意饮食的节制性和规律性,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油腻食物以及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等。此外,避免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

    3. 日常保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嗳气症状。

    4. 医院就诊:完善内镜检查,排除胃部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溃疡等。

    5. 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焦虑引起的长期嗳气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等方面。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快缓解症状。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紧张情绪,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然而,如果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伴随着焦虑、不安等情绪,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心理紧张可能与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有关,如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紧张感,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了解心理紧张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此外,性格要强、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为了缓解心理紧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可以增加体内的氧气含量,使大脑更加放松。

    2. 分散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看书、听音乐、运动等,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3. 心理暗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做到”、“我会越来越棒”等,可以帮助提升自信心,减轻紧张感。

    4. 模拟现实:通过模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以降低实际面对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

    5. 与人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如果心理紧张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诊断和治疗。

  •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紧张的情况。精神紧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缓解精神紧张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放松训练

    1. 瑜伽:瑜伽是一种集身心放松于一体的运动,通过瑜伽动作的拉伸和呼吸的调整,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2. 轻音乐:听轻柔的音乐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3.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4. 转移注意力:参加社交活动或体育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紧张。

    二、物理治疗

    1.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血压、心率等生物指标,并进行调整,使这些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2. 热敷: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三、药物治疗

    1.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可以迅速缓解焦虑和紧张。

    2. 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

    四、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3. 戒烟戒酒:避免吸烟和饮酒,以免加重精神紧张。

    4. 饮食调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五、医院和科室

    如果您出现精神紧张的情况,可以前往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为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困扰着许多人。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为您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焦虑症的成因。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生活压力、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中,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是内因,而生活压力和神经功能紊乱则是外因。

    对于焦虑症的缓解,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抗抑郁药可以改善焦虑症状,提高情绪;抗焦虑药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焦虑中枢,缓解焦虑情绪。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疗法则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生活压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饮食方面,多吃富含维生素B群、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6. 适当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7. 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如果您患有焦虑症,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过度焦虑、情绪体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焦虑。以下将详细介绍焦虑症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

    一、焦虑症的症状

    1. 急性焦虑:这是一种突然的惊恐体验,患者会感到严重的窒息、濒死和精神失控。患者似乎濒临死亡,奔跑或尖叫,惊恐万状,四处呼救。惊恐发作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心脏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或出现盗汗、腹痛、全身颤抖或全身麻痹等症状。

    2. 慢性焦虑:患者会长期感到紧张不安,做事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焦虑、极不稳定。遇到紧急情况,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很容易想到坏处。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可能会坐立不安,害怕自己会出事。

    二、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焦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三、日常保养

    1. 营养:焦虑症患者必需的营养素,应多吃新鲜蔬菜和粗粮,如菠菜、油菜、荞麦、燕麦等。适量食用瘦肉、豆腐、鲜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患者保持精力充沛。

    2. 日常保养: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同时,患者还应学会放松心情,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显现。研究表明,从小就焦虑的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

    从小焦虑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无端紧张、坐立不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例如,孩子在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分离焦虑,考试前会出现考前焦虑等。

    焦虑症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焦虑症,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 家庭环境:父母过于紧张、期望过高,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 性格因素:性格内向、敏感、容易紧张的人更容易患焦虑症。
    • 社会环境: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焦虑症。

    针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为了缓解焦虑症状,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饮酒等。
    • 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 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焦虑症是一种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应积极面对,寻求专业帮助,以改善生活质量。

  • 焦虑和紧张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疾病——焦虑症。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起效快、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短期小剂量使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可以帮助改善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的根源,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最终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放松训练则通过放松身体肌肉,减轻焦虑情绪。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调整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例如,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烟草等刺激性物质,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此外,适当的运动,如瑜伽,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当遇到焦虑症状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倾诉或与动物交流。同时,家属的关心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焦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状。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