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反复发生肢体瘫痪一一警惕醛固酮腺瘤

反复发生肢体瘫痪一一警惕醛固酮腺瘤
发表人:田立军

毎天早上是神经内科例行交班时间,科主任唐主任总结近期工作,提醒全科人员注意和患者沟通,了解病情,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话音未落,护理部传来一阵忙乱声,当值护士跑过来小声对主任说,那个知名企业家的夫人住院来了。知名企业家袁老板,时年50余岁,年富力强,继承家族家电销售企业,是当地富豪。老父在神经内科住院多年,和唐主任相识,年前老人刚离世,这次是袁夫人(朱女士)住院。袁老板能量很大,护士才立即通知唐主任,仔细查看病史发现,袁夫人40出头儿,微发福,因多次低血钾发生周期性麻痹,于外院住院治疗,每次补钾后很快恢复,曾查甲状腺功能,免疫全项,肾功能均未发现低钾病因。唐主任组织治疗,仍予静脉补钾后,肢体瘫痪很快恢复,治疗后发现朱女士血压偏高于正常值,常规检查了一下继发高血压原因,以除外继发因素,检查发现醛固酮水平升高,又查肾上腺CT薄扫,发现肾上腺一大小1x1.5厘米占位病变,考虑可能患者存在醛固酮腺瘤,后外科手术微创切除,证实了诊断。唐主任后来总结道,低钾周期性麻痹应查找病因,特别合并高血压时应考虑到醛固酮腺瘤的可能性。醛固酮腺瘤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低血钾高血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豌豆sir
    文章首发于 |  病痛挑战基金会公众号

     

    罕见病往往意味着确诊难,

    病友们积极求医,却总是难以确诊;

    今天要介绍的这种病格外特别,

    有些病友自己还没意识到已经患病, 

    医生打眼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原来,他们往往有明显的外貌特征,

    来认识肢端肥大症吧!


     我叫刚子,2005年在河北读大学时,

    恰逢民航高校来招飞行员,果断报名,

    顺利通过了体检等环节,来到航校,

    在教练机上翱翔蓝天,憧憬着未来。

    然而,07年即将毕业,

    北京家里传来的一个消息,

    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

    同时,也挽救了我自己的身体!



    我正准备签约南方的一家航空公司,

    父亲却在此时患上了糖尿病,

    为了能时刻陪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我决定转地面空管,留在首都。

     

    08年的一天,

    我陪父亲来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看病,

    接诊的金教授在给父亲问诊快结束时,

    突然对我的容貌格外注意,

    他仔细端详着我,又握了握我的手,

    问了一个让我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别说,还真准!


    没错,我向来是油性皮肤,

    特别是最近面部多油、手心容易出汗;

    他又问,你最近经常头疼吗?

    我感觉近期没有,但之前确实有头疼,

    去医院说是鼻炎,吃了药就没事儿了。

     

    金教授说,你可能有肢端肥大症,

    连招飞体检都不在话下的我,

    内心只有三个大字:不会吧!

    检查发现血液生长激素(GH)值明显偏高,

    垂体增强磁共振,查出脑垂体有肿瘤,

    果然,我确诊患有肢端肥大症。



    原来,这种病容易导致面容、身体异常:

    鼻大唇厚、手足肥大、额头突出、

    皮肤增厚、指节变粗、牙齿稀疏等,

    我和家人并没有注意这些渐进的变化,

    后来,拿我几年前的照片一比对,

    鼻子、额头的改变其实很明显,

    它已经潜伏在我身体里很久啦!

     

    直接导致肢端肥大症的病因是

    血清生长激素(GH)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升高,

    同时,根据2013年发布的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

    95%以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

    是因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所致。


    非常遗憾的是,对我们病友而言,

    当手脚变大、下颌突出、颧骨增大,

    面容莫名地变得越来越“丑”时,

    也许垂体瘤已经藏在身体很久了,

    肢端肥大症比较隐匿,

    病友确诊时,病程甚至能达到7-10年!

     

    手指突然套不上戴了多年的戒指,

    鞋子、手套变小,乏力、多汗、头疼,

    心慌房颤、睡觉打鼾、白天犯困,

    视力下降、多发关节疼痛,

    新发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糖尿病、腕管综合征、

    合并甲状腺肿瘤、结肠肿瘤等,

    有两项以上情况出现,要小心这种病哦!

    建议尽早去内分泌科就医。


    好在这种病的治疗方案比较成熟,

    根据情况可选择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

    我因为垂体瘤侵袭到侧方的海绵窦,

    医生建议先服用生长抑素类似物(SSA),

    几个月后,肿瘤缩小,GH值大为下降,

    09年,做了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

    过程很顺利,GH值基本恢复正常。

     

    但因为我的垂体瘤离血管比较近,

    不能完全切除,稍有一些残留。

    2015年,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

    配合立体定向放疗,效果良好,

    此后一直坚持复查激素、保持用药,

    至今我的病情比较稳定。



    是的,只要及时确诊、合理治疗,

    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回归普通的生活。

    09年之前,我加入了垂体瘤GH病友会,

    和病友充分交流后,我强烈感受到,

    肢端肥大症十分缺乏社会公众的认知

    和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

     

    为了控制病情,不少病友需要终身用药,

    我确诊时,治疗用药SSA普遍未纳入医保,

    每月费用高达上万元。

    很多病友在术后直接放弃了用药,

    导致垂体瘤复发或者激素很难达标,

    各种并发症缠身,甚至危及生命。

     我很希望能为病友们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机会真的来了,就在09年,

    罕见病伙伴机构瓷娃娃中心发起了

    全国首届“罕见病法律研讨会”,

    邀请各界专家研讨罕见病保障政策,

    我们在内的5家罕见病组织应邀参加,

    受GH病友会委托,我作为代表参会,

    不巧的是,正赶上手术啊!

     

    关键时刻,还是父亲给力!

    近七十高龄的他欣然决定代我参会,

    在姐姐陪伴下,他热情地参会、讨论,

    积极接受采访,得到多家媒体报道,

    每每想起,我心底都涌上一股暖流,   

    GH群里的病友们也一直感念不已。



    以父亲为榜样,我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

    去台湾参会交流,回来积极分享收获;

    和医生一起拍摄短片,开展科普宣传,

    倡导公众关注、支持肢端肥大症群体。

    按国外患病率估算,国内约有10万病友,

    这种病隐匿性又特别强,危害极大。

     

    许多病友早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辗转多科室,都没能发现这个罪魁祸首,

    确诊时已出现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

    睡眠呼吸暂停等严重的合并症。

    这时的他们往往正值壮年或中年,

    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 

    因病失业、家庭破裂等悲剧,时有发生。



    而只要我们了解这一疾病,

    避免误诊漏诊、合理诊疗、费用可负担,

    肢端肥大症并不可怕。

    目前,治疗用药SSA用药选择很少,

    在各地的保障情况并不均衡,

    不少地方尚待完善,

    期待有更多创新药物纳入医保。

     

    2017年,世界垂体组织联盟(WAPO)

    将11月1日设立为“国际肢端肥大症日”

    (Acromegaly Awareness Day),

    2020年,WAPO将10月设为垂体月

    (Pituitary Month),

    希望公众了解肢端肥大症、关爱病友。



    从今天起,你可能会在许多平台,

    陆续看到一系列我们病友的故事。

    爱不罕见,“肢”造非凡,

    欢迎和我们一起,

    为肢端肥大症病友加油!

     

     

  •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和临床病程,将SMA由重到轻分为4型,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的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发病越早,预后越差。

     

     

    一、脊髓性肌萎缩症可以分为几类?


    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即婴儿型,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病情重,进展快,多在6个月之前发病,大部分在两岁之内死亡。
    Ⅱ型:又称Dubowitz病,即中间型,约占30%~40%。病情进展较Ⅰ型慢,患者多在生后6~18个月起病,预期寿命缩短,但多可活至青春期或者成年。
    Ⅲ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即青少年型,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病情发展慢,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多可活至成年。
    Ⅳ型:晚发型,即成人型,病情轻,成人起病,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脊髓性肌萎缩症可由多种基因突变引起,但一般特指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突变、运动神经元死亡,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病因是胚胎期正常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病理性延续。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突变,运动神经元程序性死亡在胎儿期后期和出生后继续延续,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可阻止运动神经细胞的凋亡。

     

    三、脊髓性肌萎缩症可以治愈么?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并不能够治好,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多是由于基因问题所造成的,通常会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通常是缓慢发展的。肢体近端无力以及肌萎缩,也可以是肢体的远端骨盆带肌和肩胛肌为主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也就是四肢痉挛和躯干出现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检查、电生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基因诊断,明确诊断结果。目前为止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选择支持和对症治疗,比如配合理疗、针灸、按摩以及被动运动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并防止肢体挛缩。加强营养,注意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有呼吸功能不全时,进行人工呼吸机,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 近日,夜班20点接诊了一位68岁男性刘姓患者,3小时前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双眼视物模糊,休息后缓解,持续约15分钟,未予以重视。2小时前,患者陪同4岁孙子玩耍期间,再次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双眼视物模糊加重,口角右侧歪斜,言语困难,其爱人发现异常,将患者送往医院就诊,症状持续约40分钟后缓解。

     

    急查头颅CT及头颅+脑血管核磁,未发现脑部存在相应的脑部缺血病灶,颈内动脉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心肌酶、肝肾功能等化验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抗血小板,血塞通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住院治疗14日,明显好转,出院时复查头颅核磁,未见异常。嘱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适随诊。由于患者就诊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非常高,发病90天内发生卒中、死亡事件风险高达2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发作时常常以一侧肢体轻度瘫痪、口角歪斜、言语困难、头晕、视物模糊、眼球运动障碍、四肢麻木及感觉差等为常见症状,其发病持续时间短,容易被忽略。反复发作,常提示病情进行性加重,向脑梗死发展的风险同样较大。

     

     

     

    当有上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发生时,患者应当尽快就医,积极干预治疗,避免发展为脑梗死等严重疾患。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脑梗死作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酒,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发生,从点滴做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小编为大家推荐:丹参10g、天麻10g、白芍10g、葛根15g,泡茶饮,日常调理。丹参含有丹参酮,扩血管、活血化瘀;天麻,含有天麻素,保护神经功能,平肝熄风;白芍,养肝阴及肝血;葛根,扩血管。全方养血熄风,活血化瘀,改善脑部供血。

     

    本文旨在科普,文中所涉及药物及用量谨遵医嘱,请勿擅自使用。

  • 作者 | 谈文峰

    文章首发于 |  蒲荷孕育公众号

     

    自发性流产(或者是胚胎停育)是困扰某些女性的难题。反复自发流产的原因复杂,而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常常易被忽视的原因。

     

     

    孕育生命的过程,对每位妈妈来说都是一个艰辛而又充满喜悦的过程。宝宝从一个受精卵逐渐长成为一个小生命,也是妈妈们用爱和坚强创造奇迹的过程。自然流产是女性生育过程中的常见而随机发生的问题。

     

    与普通自然流产不同,抗磷脂综合征常常导致女性反复、多次的流产。对那些妊娠早期(10周前)无明显原因连续3次以上流产的患者;或者妊娠10周后,无明显原因1次以上胎儿死亡;或妊娠34周前,由于子痫,先兆子痫或者胎盘功能不全所致的胎儿早产患者,要去风湿免疫科排除抗磷脂综合征可能。

     

    抗磷脂综合征是为一种以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病态妊娠和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的疾病。究其病因,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由磷脂抗体介导的疾病,早期(孕10周前)妊娠丢失率高达35.4%。

     

    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磷脂抗体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及抗β2糖蛋白(β2GP1)抗体。因此诊断抗磷脂综合征的关键是去医院抽血检验确定体内有无这些抗体。临床上根据有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APS)。

     

    SAPS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对怀疑抗磷脂综合征的患者,还需在风湿科进一步排除有无潜在的其它自身免疫病。

     

    2004年国际修订的APS分类诊断标准(Sapporo):

     

    01 临床标准

     

    (1)血管栓塞: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动、静脉和小血管发生血栓≥1次。

     

    (2)异常妊娠:①≥1次发生于妊娠10周或10周以上无法解释的形态学正常的胎儿死亡;②≥1次发生于妊娠34周之前因严重的先兆子痫、子痫或者明确的胎盘功能不全所致的形态学正常的新生儿早产;③≥3次发生于妊娠10周之前的无法解释的自发性流产,必须排除母体解剖或激素异常以及胚胎染色体异常。

     

    02 实验室标准

     

    (1)狼疮抗凝物至少2次阳性,间隔至少12周。

     

    (2)中/高滴度IgG/IgM型脂抗体(ACL)至少检测2次,间隔至少12周。

     

    (3)IgG/IgM型抗β2GP1抗体至少检测2次,间隔至少12周。

     

    诊断APS必须符合至少1项临床标准和1项实验室标准。

     

    通常认为磷脂抗体造成胎盘血管栓塞是造成胎儿丢失的主要原因,所以抗凝治疗是贯穿整个妊娠过程的关键治疗。确定抗磷脂综合征后的管理包括如下:

     

    01 孕前管理

     

    由于抗磷脂综合征合并其他部位血栓风险也很高,也常并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病,所以孕前应该由风湿科医生和妇产科进行病情评估,对一些高危患者,孕前即应该免疫调节及抗凝治疗。

     

    02 孕期监测

     

    应该在产科和风湿免疫科共同指导下,监测母胎状况。在孕28周前至少每月复查一次,孕28周至36周至少每2周复查一次,36周以后每周复查,每次产检常规监测血压、体重、尿蛋白。治疗主要以防止血栓形成,对症处理为主,主要措施包括抗凝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等。

     

    03 标准化治疗

     

    对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和流产再发。强调个体化原则,孕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标准化治疗。羟氯喹具有调节免疫和抗凝作用,推荐在整个孕期配合使用。

     

     

    04 围分娩期处理

     

    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分娩方式及时机,应根据母儿情况综合决定。预产期前1月,需根据分娩方式,与医生商量分娩前如何停用肝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平时生活中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的小毛病,人们往往也不会太在意,找点家中常备药吃下去,或者让自己家人随便按摩一下也就好了。不过最近门诊的一位病人,让我意识到对于一些表面上看并不严重、实际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病症,也很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

     

    腿疼、腿肿,这种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尤其对于一些体力劳动者,或者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长期保持坐姿的职业,难免会因为血液循环不好出现上述情况。很多时候,通过休息,或者泡澡、足浴等,腿肿痛的情况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最近门诊来了一位开车开了将近20年的出租车司机老李,也是腿疼腿肿,情况却没有上面说的那么简单。

     

     

    因为长期开车需要保持坐姿,加上年龄越来越大,老李反映最近2年多,腿疼腿肿的情况加重了。我问他,“加重”后的表现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对方告诉我,之前感觉腿肿痛时回家用温热水泡脚都会有缓解,但是最近2年多发现基本不怎么管用了。我再问,腿肿痛是双腿还是单条腿,疼痛部位在大腿还是小腿?对方很肯定地说,只有右腿肿痛明显,而且是小腿,大腿部位并没有不舒服。

     

    问到这里,我基本怀疑老李的腿肿痛是有“罪魁祸首”的,那就是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为了明确地诊断老李腿肿痛的病因,我嘱咐他去做一个右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结果确实证实了上述推断。也就是说,老李腿肿痛不能缓解,而且呈现加重趋势,正是因为腿部深静脉中有“血栓”存在。这种血栓的存在,对人体而言有相当的危险性,一旦血栓脱落随着静脉循环游走,可造成肺栓塞、心脏骤停、昏迷乃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腿肿痛,和我们平时活动欠佳或过劳造成的腿肿痛,应该怎样去区分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地总结一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表现:

     

    1、 腿肿痛集中在小腿部位,通常为单侧小腿(过劳或者活动欠佳造成的腿部肿痛一般是双腿,而且大腿部位也会有不适感);

     

    2、 通过改变姿势、休息以及足浴、泡澡、按摩等手段,腿肿痛不能得到缓解(过劳或活动欠佳引起的腿肿痛通过上述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深静脉血栓引起的则不会,因为病理产物“血栓”并没有得到清除);

     

    但最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确诊,还需要依靠现代仪器的检查,并需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而这种病的患病人群,一般是长期固定姿势、活动较少,饮水较少的人群。此外,下肢感染、外科手术以及多种内科疾病也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看似寻常的小腿肿痛,竟然埋伏着高危因素,这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留意观察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及时就医!

  • 肝脏对人体的重要性犹如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当肝脏受损时,身体会有很多异常反应,身体也会提前发出“信号”,这些与肝功能有关的信号你知道吗?

     

     

    双脚出现4个变化,肝会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1.脚麻

     

    肝具有很强的排毒功能,就像一个自行运转的“机器”,当“机器”无法正常工作时,人体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大量堆积在体内,机体平衡被打乱。身体中的血液无法及时循环,就会出现脚发麻的症状。

     

    2.脚部干燥

     

    脚部皮肤的状态与人体内分泌息息相关,如果脚部长期干燥,那很有可能就是肝部出现了问题,时间久了,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也会越来越干燥,甚至出现发黄等异常症状表现。

     

     

    3.脚异常发白

     

    肝功能异常会严重影响血液循环,脚掌无法及时获得血液供应,就无法保持正常的颜色,会呈现苍白的颜色。

     

    4.双脚浮肿

     

    如果双脚同时水肿,说明肝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为肝脏损伤后无法合成人体所需蛋白,那么双脚就会因为缺水引发水肿。

     

    肝受损,身体还会有这6个“预警”信号

     

    1.经常容易疲劳,乏累

     

    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压力大,感觉累也是常有的事情,往往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如果是由肝生病引起的疲惫,无论怎么休息也很难改善。

     

    2.腹胀、腹泻、厌食

     

    肝也是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当肝脏产生问题时,人们常常有腹胀、腹泻的反应,久而久之对食物也失去了欲望,出现厌食症状

     

     

    3.情绪抑郁,爱发脾气

     

    生活中,肝里有火的人更容易愤怒,爱发脾气。肝里有火,也就是肝火旺盛,与肝内毒素过多有关。

     

    4.出血症状

     

    肝功能不健全的人,如果突然出现流鼻血、便血等情况,很有可能是肝部疾病进一步加重了,要高度重视了。

     

    5.肝部疼痛

     

    肝有问题时,也会有明显的疼痛,很多患者自己可以感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6.酒量下降

     

    如果经常喝酒的人,酒量突然下降,与肝脏状态不佳有着必然的联系。肝功能异常,对酒精的消化能力变弱,酒量就会随之下降

     

    肝部健康对人体很关键,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引发很多严重的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其他病变。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和休息,肝有问题的人群更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快祛除病根。

     

    养肝护肝,牢记“2少1多”,肝好如初!

     

    “2少”

     

    1、少乱吃药

     

    现在许多人养生都更多地依赖于一些保健品,尽管它们看起来对身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如果过量服用,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就是药物性肝损害。

     

    2、少生气

     

    都说怒极伤肝,常发怒的人肝火会更旺,如果肝火过旺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就容易伤肝。

     

    所以,养护肝脏一定要改正容易发怒的坏习惯,尽量的修身养性,保持平稳的心态,凡事看得开一些,不要斤斤计较。

     

     

    “1多”——多喝水

     

    经常喝水,对我们的肝脏同样有很多的保护作用,而要想让养肝效果更好,喝茶时,开水中加入养肝护肝的药食同源食物,效果更佳。

  • 案例:50岁的陈小姐,最近半年来感觉下肢麻木,曾经接受过复健及保守治疗,但症状并无缓解而且很难长时间行走,于是到医院神经外科求诊。经过详细的神经学检查后发现,陈小姐麻木的范围,与腰椎退化的表现并不相同,下肢的本体感觉与肌腱反射皆有异常,安排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胸椎有肿瘤压迫脊髓,因此使她产生麻木与很难行走的症状。经显微脊椎肿瘤切除手术后,陈小姐恢复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许多。

     

     

    脊椎有各式各样的肿瘤,可以造成脊髓压迫,进而促使的四肢瘫痪、麻木等症状。就像陈小姐的胸椎脑膜瘤,属于硬脑膜内脊髓外肿瘤的类别。还有一类别常见的是许旺细胞瘤,一样会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压迫,两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肿瘤,只是病理机转不同。

    脊椎脑膜瘤九成为良性肿瘤,一个关键与骨刺区别

    脊椎脑膜瘤九成为良性肿瘤,八成发生于50~60岁之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见。大部分病人都是偶发的单一肿瘤,少部分病人会有多发性肿瘤,而这些病人通常为第二型神经纤维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遗传基因。

     

    如果想要区分自己的疼痛、麻木感是来自骨刺还是肿瘤,可以用“疼痛程度”做区分。如果是骨刺或是坐骨神经疾病,只会同或是麻,或是体力变差走不远,但绝对不会直接造成截瘫。如果是脊膜瘤,关键并不是痛觉而是麻木感,就像手脚无力,很难站立起来,或是忽然腿软,甚至还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

    开刀手术是最佳治疗方式,避免截瘫影响生活

    一般病人不用过度担心,如果症状已经到了很难行走的地步,就建议要开刀手术治疗。因为虽然是良性的肿瘤,但是日积月累下来,最终还是会让人丧失自主生活能力。此外必须弄清楚的观念是,并不是开刀手术促使的截瘫,而是耽误了就医治疗才导致了截瘫。

     

     

    开刀手术可以减压改善症状,大部分的人手术后只要定期追踪观察即可。如果病人年纪比较轻,可能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开刀手术时不只要切除肿瘤,还要将周围一并处理,降低复发率。如果是多发性的患者,会考虑合并使用放射治疗。

    下肢麻木还是以退化疾病为主,但其他因素也别忽略

    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虽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就像骨刺等问题。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假设病人症状越演越烈,甚至无力且不良于行,还是建议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门诊,寻求更进一步的检查与协助。

  •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死于急性心梗,摸摸你的小心脏,其实它特别脆弱。

     

    临床上,心梗是指冠状动脉堵塞造成心脏供血急剧下降或是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心梗黄金抢救时间在1-2小时,发作2-6小时死亡率是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心梗易引起室颤,可在数分钟内使患者丧命。

     

    专家提醒:"心梗"来临并非悄无声息!身体出现5处疼痛,警惕心梗登门拜访

     

    1、牙齿疼痛

     

    心脏和牙齿在大脑的同一放射区,前壁心肌梗死会导致放射性牙疼.

     

    临床上,由心梗引起的牙疼,通常称之为"心源性"牙疼,这种疼痛往往不会在一个位置固定,并且吃药也无法减轻疼痛。

     

    "心源性"牙疼往往是一过性的,会在三五分钟之内缓解,牙齿问题引起的牙疼一般不能很快痊愈。

     

    2、上腹疼痛

     

    心脏引起的腹痛,通常是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分布在心脏下壁有关,下壁心肌梗死压迫到神经,会引起上腹部或是腰腿疼痛。常在睡觉的时候发生,且伴有出现虚汗、呕吐,甚至晕厥的现象。

     

    3、嗓子痛

     

    感冒会引起嗓子疼,慢性的咽炎也会引起嗓子疼,需要注意的是嗓子疼很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这是心脏放射痛的其中一种,心梗来临前,除了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以外,还会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嗓子疼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经常被人忽视。

     

    4、胃疼

     

    40%的心梗患者发病前期会有胃疼,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这是因为心脏问题导致心肌刺激和心脏的排血量降低,胃部消化所需供氧不足,造成胃部不能正常工作。

     

    此外,心梗发生前,会引起胃部应激反应,可能会出现应激性胃溃疡,也会出现胃疼的症状。

     

    5、心脏疼痛

     

    心脏疼痛是出现心梗最早期的症状,它的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都是非常一样的。

     

    但是常常发生于安静或者是睡眠的时候,疼痛的程度非常的重,而且范围也很广,持续的时间可以长达好几个小时。

     

    疼痛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心脏急性缺血缺氧。

     

    预防心梗,建议养成3个好习惯

     

    一、多喝水

     

    多喝水,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浓度。

     

    喝水时加入一些养血管的小植物,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菊花,含有抗氧化性极强的化合物,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血管壁的破坏。

     

    决明子,可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改善血脂浓度,减少血管堵塞。

     

    金银花,可增加心脏冠脉的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平稳血压。

     

    准备决明子、菊花、金银花、牛蒡根、桂花沸水煮泡,每天一杯,清除血管垃圾,心梗、脑梗不见了。

     

     

    二、不吸烟

     

    香烟是"心脏毒药",可使心梗发作风险上升6-7倍。实验数据显示,香烟中至少存在3000种有害物质,随着吸烟的过程,烟碱、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血管,沉积在血管壁上,可造成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导致冠状动脉堵塞、痉挛,进而引发心梗。

      

    三、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人的血液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量的粥样硬化斑块。

     

    它就像一个汤圆,外面薄薄的膜包裹着里面的脂质、凝固的血小板等物质,人在生气或是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肾上腺系统的活动会明显增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

     

    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多,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的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血流冲击造成"汤圆"的皮破裂,里面的脂质和血小板凝结物散开,形成的血栓会瞬间堵塞血管。

     

    冠状动脉被堵塞,就会切断对心脏的供血,造成心肌梗死。

     

    为防止发生室颤,心梗发作应牢记"静、卧、呼救、吸氧、服药"8字箴言。

     

    静:患者保持冷静,尽量避免紧张和焦虑;

     

    卧: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

     

    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

     

    吸氧:有条件者可以吸氧;

     

    服药:服用相关药物,常用的有效药物是硝酸甘油片,可舌下含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膝关节则是其中最大、最复杂的“轴承”,它不仅要承受人体重的压力,还要调动各个结构参与活动。

     

    就是这看似强大的膝关节,其实很易受伤,面对可怕的「关节炎」威胁,它不堪一击: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致残,都是它“不能承受之重”。

     

     

    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提醒你膝关节炎的几个症状,并教你如何护在日常护好脆弱的膝盖。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 林剑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曹光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李永刚

     

    骨关节炎致残率全球第二

     

    关节炎是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

     

    虽不是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但骨关节炎的致残率高居全球第二位,素有“致残杀手”之称,发病时患者会疼痛难忍,活动受限,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膝关节炎是骨关节炎中最常见的一类,我国约有1.2亿人正遭受着疼痛的困扰。

     

     

    正常的关节表面覆盖着一层软骨,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化、磨损,甚至消失。

     

    其实,身体重量和外力冲击造成的软骨老化,从20多岁就开始了。年轻时,软骨修复能力较强,40岁则严重下降,关节开始出现明显退化,导致骨刺、肿胀、关节积液、膝关节游离体、骨质硬化等。

     

    虽然这是一种退行性疾病,但很多年轻人也没能幸免,关节软骨磨损的时间已经提早到二三十岁。

     

    有这些症状需要就医

     

    很多人关节出现不适,就担心自己是否患了关节炎。专家表示,生活中可通过5项标准进行辨别:

     

    急性感染关节炎会出现关节红肿。

     

    肿关节炎常见症状,其与关节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关。

     

    由于关节血运特别少,所以正常情况下摸起来就应该是凉的,比其他部位的体温低,这是正常的。如果关节是热的,甚至发烫,那就证明关节产生炎症。

     

    疼痛是关节炎的最主要表现,疼痛部位应该很明确,某个关节疼,其他部位不疼。

     

    功能障碍

    关节炎发作出现疼痛及炎症,引起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慢性关节炎患者由于长期关节活动受限,可能导致永久性关节功能丧失。

     

     

    当膝关节具体出现了以下症状,可能已经中招了,应立即到骨科就诊。

     

    • 膝盖反复疼痛;
    • 无法上下楼梯;
    • 蹲下站起受限;
    • 活动时总是发出“咔嚓”声响;
    • 反复肿胀;
    • 阴天下雨就会不舒服。

     

    膝关节炎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年龄越大患病越多,常伴有骨质增生。此外,身体过度肥胖者,会给关节增加负担,增大关节炎风险。

     

    有些人不注意保暖,关节受凉导致疼痛、僵硬,长时间如此对关节的伤害就会显现。不少中青年人的关节因过度运动,也面临提前退化的风险。

     

    关节炎患者的自救指南

     

     

    1 及时治疗

    其实,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是阶段性的:

     

    • 早期刚有症状时,比如关节在变天、寒冷时不舒服,就要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和过量的高强度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等。 
    • 中期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或走路时都会痛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及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等。
    • 晚期出现疼痛明显,休息后也无法缓解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2 注意保暖

    阴冷天气虽不会引起或加重骨关节炎,但会使关节炎的症状更明显。尤其是遇到降温、寒冷、大风等天气变化,患关节炎的人总能“未卜先知”。

     

    日常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季节,要避免关节受凉、受潮,必要时可戴上护膝。

     

    3 吃对食物

    建议日常低油、低脂、低热量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并控制好主食的摄入量。

     

     

    补钙可以帮助保护膝关节,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奶制品(如鲜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萝卜、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带、虾、鱼等海产品,同时多晒太阳以促进钙吸收。

     

    4 科学运动

     

    勾脚抬腿锻炼

    做法:勾脚尖;蹬脚后跟,尽量将膝关节绷直;抬起下肢(卧位时脚后跟距离床面约10~20厘米即可,坐位时大腿稍离开座椅即可);坚持5~10秒钟;收腿放松。一般5~20个动作为一组,每天视具体情况可完成5~10组。

     

     

    步行

    步行有助于维持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供应,锻炼关节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注意要穿舒适、有弹力的运动鞋,以减少膝关节压力;步速别太快,保证在走路时,还能和旁边的人自然地说话,不用气喘吁吁。

     

    靠墙静蹲

    这个动作可加强下肢腿部肌肉力量。做法:身体躯干紧贴墙壁,下蹲下肢用力维持膝关节弯曲90度,注意小腿跟地面保持垂直,膝盖不超过脚尖。建议每次蹲到无法坚持结束,休息1~2分钟再重复进行。

     

     

    需要提醒的是,膝关节炎患者少做爬山、上下楼梯、蹲起等负重的活动。

     

    5 注意日常姿势

    平时要减少长时间的蹲位和跪位、反复的跳跃等动作,喜欢打太极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强蹲得太低,站着打高位太极就好。

     

    在站起和坐下时,注意先让膝关节轻微适当的反复弯曲几下,然后站起或坐下,有利于保护膝关节。

     

    此外,保持理想的体重,对保护关节结构和改善症状其实很重要。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就能给膝关节减轻负担。

  • 肝脏癌症在10大癌症中,发病率、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即使做完手术切除肿瘤,5年内复发率也高达70%左右,特别是前两年,是最危险的时期。肝细胞癌患者要有终身跟踪的心理准备,因为许多肝癌因子是不能去除的。

     

    为什么肝癌容易复发?

    肝细胞癌容易复发的原因,是因为肝功能已经不好了,比如B型、丙型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本来就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即使切除了已经长出来的肿瘤,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完全去除,所以再患肝癌的几率也很高。

     

    而且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纤维化,是整个肝脏都出了毛病,又不能清除,“肝癌是比较容易有多发性得癌症,因为是整个肝脏都有异状,也许这一次切开的是已经发现的病灶,但是其他地方也有潜伏的癌细胞,0.5公分以下的肿瘤几乎不可能被立即被发现。”

     

    因此即使其他癌症会“多切一点”以防止转移,在肝癌的情况下,多切一点就无法达到预防复发的效果。而且肝癌如果与糖尿病配合使用,复发率也会特别高,所以要想不复发,必须将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等危险因素控制好,简单地说,肝癌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做完手术。

    肝脏移植能行吗?

    由于肿瘤不知道何时会再次复发,如果条件允许,又有肝源,治疗肝癌的首选当然还是肝移植,“因为肿瘤不仅仅是被切除,它还能清除掉那些会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肝脏移植手术,而做出判断的标准是“米兰条件”,就像那些肿瘤已经侵犯了血管,或者已经转移了血管一样,肝脏移植手术并不适合。

    在肝脏肿瘤手术切除后,还需要注意什么?

    获得肝癌的病人,要有终生跟踪的心理准备,刚开始的两年要密集跟踪,最少3个月一次抽血、超声、影像检查,最少3个月。最危险的两年后,还应定期进行体检,确定身体状况。

     

     

    HCC最多的是肝癌因子B,丙肝,乙肝可以持续服药控制病毒数量跟活性,丙肝现在也有药物可以治疗,所以这些病人都要持续控制他们的肝炎情况;如果是酒精性肝炎,当然是不能饮酒,脂肪肝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状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