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一天当中总有一顿或者两顿饭在外面吃。而现在的饭店更注重口味而非健康,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转氨酶升高的问题。
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转氨酶升高都是病态。比如剧烈运动、过度劳累、酗酒或者过食肥甘厚味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甚至处于怀孕期的女性,因为内分泌失调的原因也会出现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如果患者长期出现转氨酶升高的话,多提示体内有相关的病理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甚至是肝硬化与肝癌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情况也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如胆道疾病、心脏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药物性肝损伤。这些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
中医降转氨酶的方法
很多中医的小方子都有大疗效。在中医圈里,有一个共识。越是方精药简的小方子,药劲越大。不是有这么一句老话,叫“草药一味,气坏名医”,说的就是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种精致的小方子,往往会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这里主要说一说降转氨酶的小药方。在近代名医叶橘泉先生所著的《本草推陈》里记载了一个治肝炎的经验方,仅有3味药,分别是神仙对坐草、三白草和积雪草。这方子效果怎么样呢?近代名医邹孟城有这样的案例。
某年元旦刚过,某单位有一位孙科长的儿子得了肝炎,谷丙转氨酶329u/l,谷氨酰转肽酶155u/l,表面抗原和e抗原和抗体都是阳性。这位孙科长家境清寒,儿子已经30多岁了,还没有个工作。得了肝病之后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孙科长请来邹大夫给看病时,便有言在先,自己没什么钱,孩也子没工作,又得了这么个病。大夫您给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经济又有效的药。贵了可吃不起呀。
邹孟城琢磨了半天,就想到了《本草推陈》里提到的这张小方子,但当时的药店里没有三白草,就换成了垂盆草,并且还加了茵陈和平地木,就组成了一张5味药的小方子。如下:神仙对坐草30g、垂盆草20g、积雪草20g、茵陈20g、平地木20g。孙科长的儿子用了这张方子3天之后,谷丙转氨酶就从329u/l降到了71u/l,谷氨酰转肽酶也从155u/l降到了77u/l,其他阳性的指标也全部都转阴了。又用了10天后再次复查的时候,所有的化验项目都正常了。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肝病,降转氨酶这方面还是非常有优势的,传统中医药从清肝利湿、保肝降酶的角度出发,药味不多却有良效。如果我们的肝酶出现了问题,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参考此方用药。
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高之后的第四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
人体内的尿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另一个是吃进去的食物中的嘌呤代谢产物,并通过肾随尿排泄。正常水平的尿酸对人体是有益的。尿酸的生理功能:尿酸是人体的抗氧化剂之一,是有害活性物质的有效清除剂;在低盐状态下,尿酸是维持血压的重要物质;尿酸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智力。
当嘌呤代谢出现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时血液中的尿酸就会异常升高,血液中尿酸高低受饮食影响很大。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可采取以下措施:
1.戒酒,尤其是啤酒、白酒,酒精影响尿酸排泄,导致血液中尿酸升高的作用非常明显。
2.戒糖,不论是白砂糖(蔗糖),还是果糖(果葡糖浆);不论是果汁饮料,还是蜂蜜;不论是饮料,还是甜点......都含有果糖(消化后以果糖形式吸收进入血液),果糖增加尿酸生成。
3. 少吃或不吃高嘌呤食物,如海鲜(鱼虾贝类等)、肉类、动物内脏、老火靓汤、肉汁等,这些食物中富含的嘌呤最终几乎都会转化为尿酸。以下是常见食物嘌呤含量表,嘌呤含量超过1500mg/kg为高嘌呤食物,低于250mg/kg为低嘌呤食物,两者之间为中嘌呤食物。
4. 适当增加奶类和蛋类的摄入量,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牛奶和鸡蛋几乎不含嘌呤,不增加尿酸,每天300毫升牛奶(超重或肥胖人群选择低脂或脱脂奶),每天1到2个鸡蛋。
5.大量饮水,每天2500~3000毫升。多喝水可以有效促进尿酸代谢、缓解尿酸结晶形成,从而减低血尿酸,痛风患者尤其要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
6.推荐喝苏打水(这里特指含有碳酸氢钠的)和PH值>7的矿泉水,有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为了增加饮水量,还可以喝柠檬水、淡茶水、咖啡(无糖),但一定不要喝含糖饮料。
7.多吃蔬菜每天至少一斤,适量吃水果,也有助于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8.日常生活中还要避免挨饿(过度节食)、挨累(剧烈运动)、挨冻(受凉)等各种极端情况。这些情况容易引发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导致身体对能量需求大幅升高!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糖素分泌增加,蛋白质脂肪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出血糖为大脑和肌肉供能,也会产生大量丙酮酸、尿酸。
9.遵医嘱使用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定期监测随诊。
“宝宝,来,吃饭了,啊!”
“不要、不要、不吃!”
“宝宝乖乖吃饭,妈妈待会带你出去玩.....”
“不吃.....”
相信以上场景,各位家长们一定遇到过,为了让家里的宝宝营养充足,天天拿着饭碗追着跑,和他们斗智斗勇,使出浑身解数,一晃过了2-3小时,家长们很累,宝宝也没吃几口~那遇到该怎么办?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引起的原因有可能是体内缺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以及急慢性疾病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发生。本病各个年龄期都可发生,但以1~6岁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中医称“纳呆”、“恶食”等。
二,中医辩证小儿厌食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主要分为三种:
1、脾运失健: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常,胃不受纳,故胃纳不馨,食而无味。食滞中焦,气机不畅,则脘胀腹满,胃纳不馨,或食而无味,面黄少华,院腹胀满,大便不化,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有力。
2、脾胃气虚: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调,故不思进食,大便易稀薄。脾虚而气血生化不足侧面黄神疲。主要表现为不思进食,或有拒食,面黄神疲,进食稍多,大便即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软。
3、胃阴不足:胃阴不足导致纳谷难化,故不喜进食。阴伤则液乏,则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津亏阴虚,肤失滋润,故皮肤干燥。多表现为不喜进食,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形体偏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
三,小儿厌食的方法
中成药:
1、人参健脾九: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适用于脾胃气虚。
2、枳术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适用于牌运失健。
中药方:
1、生谷芽15克,荷叶6克,佛手6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生地10克,水煎服。适用于胃阴不足。
2、鸡内金粉,每日2次,每次1.5克吞服,有消食开胃作用,各型厌食均可配合吞服。
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佝倭病、贫血等慢性疾病。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补充锌等微量元素。
2、少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不良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少吃油腻、过甜、过冷、坚硬食物和饮料。
额头骨头凸起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骨质增生、软骨瘤、佝偻病等病理因素引起。
正常生理现象:有些人由于颅骨发育差异,颅骨并不平整,在额头部位会有骨头凸起的现象,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症状,一般不用过于担心。
病理因素:
额头骨头凸起还可能和其他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如果是异常情况导致,要遵医嘱采用规范的治疗方式,以免延误病情。
农民出身的我并没有多少种地的细胞,所以我平常很少养花或者草。有一天媳妇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棵植物,让我去楼下弄点土养活着。我按照媳妇的交待,弄了整整一盆土,浇上水之后把那棵植物种上了。大约一周后,我无意间看到这棵植物,竟然神奇般地活了并且还长了一些。只是长时间没有浇水,有点蔫儿。再过一段时间看到这棵植物的时候,已经长出盆外了,看着厚实的叶片,突然对这棵植物有了莫名的好感,从那之后我经常去浇水。
后来才知道,我养的这棵植物叫垂盆草,是一种经常用的中药。垂盆草是景天科景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岩石、山沟阴湿地里,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见。由于垂盆草叶小,形似鼠牙,故别名为鼠牙半枝莲,但称为半枝莲的尚有唇形科的开头草,所以就用“垂盆草”称之。
垂盆草,多为野生,全草入药,夏、秋二季采收。本品性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病,泻痢,肺痈,肠痈,疮疖肿毒,蛇虫咬伤,水火烫伤,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湿疹,带状疱疹等病症。是治疗急、慢性肝炎的常用中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垂盆草对损伤的肝细胞有修复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逐步恢复肝功能。
垂盆草是民间常用中草药,对于水火烫伤,可用鲜草洗净捣汁外涂。痈肿初起,刻煎汤内服,也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起到消痈退肿的。垂盆草善解蛇毒,为民间治疗毒蛇咬伤的常用药品。
(附:垂盆草,中药名。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甘、淡,凉。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
生理特性:垂盆草,多年生肉质草本。其茎纤细,长可达500px以上,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3叶轮生,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肉质,长1.5~70px,宽0.3~17.5px,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气微,味微苦。喜阴湿环境,较耐寒。常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向阳山坡、石隙、沟边及路旁湿润处。)
一些宝妈在面对孩子出现佝偻病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盲目给孩子买一些广告宣传的制剂,忽略了孩子一天所需元素的最大量,造成补充过量。其实治疗佝偻病还是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只要选对制剂按时按量给孩子补充就很快治好了,那么治疗佝偻病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治疗佝偻病注意事项:
因为佝偻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如果维生素D缺乏,就会影响人体对钙、磷的吸收,造成钙磷代谢紊乱,因此,及时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佝偻病意义重大。但是,佝偻病的发生,并不一定都是通过补充维生素D来进行治疗,如果维生素D摄入过量,也会发生维生素D中毒。另外,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季节和地区的差异,在冬季或者是北方地区,阳光照射不足,容易影响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合成,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如食物、服用维生素D制剂等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D。
1、活动期佝偻病:应依据临床表现给予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和防止畸形。
(1)活动期轻度佝偻病:维生素D20-30万I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1~2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克,每天2-3次,连服1-2个月。
(2)活动期中、重度佝偻病:维生素D20-30万I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2~3次,同时给予钙剂,每次0.5-1克,每日2-3次,连续2-3个月。
2、恢复期佝偻病:对于佝偻病恢复期的婴幼儿,一般可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但在冬春季节为防止复发可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口服或肌注给上述维生素D治疗量,可维持作用2-3个月,因此不必再给维持剂量口服,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多晒太阳即可。
治疗佝偻病的重点是补充钙和维生素D,因为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很多妈妈在给孩子补充钙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维生素D的重要性。而维生素D补充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多晒太阳,而不是吃维生素D制剂。一般治疗佝偻病只要坚持补充,一两个月就能治好了。
很多爱美的人士,对脂肪可谓是望而却步,所以很想要保持良好体型的人,生怕吃多了脂肪让自己变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脂肪的第一印象是猪油。认为猪油全是脂肪,不敢吃。然而,只是她们对猪油的误解而已。猪油要是能说话的话,肯定会说,“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提到猪油,就想到脂肪,一提到脂肪,就想到胖。这大约的确是一些爱美人士的连锁反应。但是她们并不知道,我们祖祖辈辈大多都是吃猪油长大的,也没多少人胖的不行。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猪油还是一种食疗良药,更是一种治病良药。
在小时候,对猪油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猪油炒玉米饭,那诱人的味道,可能至今难忘。但是那个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到冬天的时候,手上经常裂口,裂口出血后,冷风一吹,有一种钻心般的痛。但是那个时候,爷爷就会取一些猪油,在火上烤热后,擦在裂口上,没过几天就好了。那时候觉得,这猪油可神奇了。
其实,猪油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比较全面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猪油被称之为“豕脂膏”。李时珍认为,猪油味甘,性微寒,无毒,具有“解地胆、亭长、野葛、硫磺毒,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等作用。
猪油尤其对保护皮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猪油“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的记载。在《十便良方》中记载,将猪油炼过,冷却后涂患处,可以治疗冬月唇裂。在《千金方》中记载,用猪油放在热酒中洗手,可以治疗手足皲裂。想必一些爱美的女士,也担心冬天手足皲裂吧,而猪油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护手霜啊!
猪油可谓是对女人格外钟爱,比如对于女性的赤白带下,就有作用。孙思邈认为,用炼猪脂30毫升,酒50毫升,在火上煎煮至沸腾,然后分三次喝下去。还有,妇人产后虚汗,可以用猪油、姜汁、白蜜各100毫升,煮沸十次,每次服用10毫升。而在《圣惠方》中记载,产后胞衣不下,可以用猪油一两,水一盏,煮沸七次,服之当下。
猪油对于黄疸也是母爱泛滥的感觉,对于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等五疸以及五疸导致的水肿,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肘后方》中记载,五疸黄汗如黄柏汁,用猪油一斤,炖热后服用。也许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古代中医的眼里,它的确是一种养生治病的良品。
猪油还有治疗小便不通的作用,比如《千金方》中认为,可以用“猪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饮之立通”。在《食医心镜》中记载,猪油还可以治疗上气咳嗽,用猪油四两,煮沸一百次,切细,拌上酱油、醋,食用。还有,民间有用猪油涂擦漆疮止痒的验方。
当我们看到了猪油的这么多妙用的时候,是不是立刻会对以前谈之色变的猪油又肃然起敬了呢?其实,猪油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仅食用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防病价值。也不要武断的认为,猪油会导致脂肪增多,从而不敢食用。其实,猪油、植物油,都各有各的好,只要用对了,就没啥问题了!
菌陈是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的名药。用“三味茵陈茶”可以更好地除湿热肝胆、退黄,比单味茵陈茶保健效果更佳。
小时候有一年当地流行某种肝炎,所以家家户户去野外、山上挖菌陈。也就从那个时候知道了菌陈对于肝湿的作用,可以利湿退黄。长大了行医在肝胆病方面,我也经常选用菌陈。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患者,肝胆湿热黄疸。患者来诊时,病人以身黄、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为主症,并且患者自述胁肋剧痛,痛彻肩背,呕恶严重甚则呕逆胆汁者,位在胆并及于肝,证属胆热瘀结;并且对阳黄进一步辨湿热孰轻孰重。患者以发热重,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饮,烦渴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紫少津,苔黄,脉弦数为主症者,为热重于湿。综合黄疸色泽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情况判定,确诊为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采用清肝利胆的治疗措施。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留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药用藿香叶、白豆蔻、清半夏、石莒蒲、生薏仁、菌陈、木通、黄岑、连翘、赤芍药、郁金。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仁、半夏芳香化浊,开泄气机,燥湿畅中,健脾利湿,同时配合菌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退黄。清理上中下三焦湿热同时可清热解毒,赤芍、郁金或营开郁。利胆退黄、方中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宣上、畅中、导下以治中、浊化湿利,热清毒解。本方为治湿热交阻,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清浊混淆,且混热井重或湿重于热证之良方。
肝胆湿热之热重于湿者,极易导致瘀热互结,腑气不通而耗伤阴液,治疗应在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时,重视护阴,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参、麦门冬养阴之品;湿重于热者,湿遏阳气易致湿郁而热炽,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湿邪清除。肝胆湿热期以清利肝胆为主,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之后,患者治疗一个多月,病愈出院。《黄帝内经》上记载,三味茵陈茶,保肝胆、退黄,所以患者临走前,我建议他平常喝点“三味茵陈茶”来保肝胆、退黄。
三味茵陈茶
原料:茵陈20克、夏枯草15克、车前草10克
制作方法:将茵陈、夏枯草、车前草一起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充入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每天一剂,随限随泡
养生功效:清热、退黄、利胆
菌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菌陈茶功效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等有明显效果。
夏枯草行肝气,开肝郁,清肝、散结、利尿;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等,与菌陈、夏枯草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作用。
车前草也是清肝热,利水道的佳品。《本草》中记载,车前草:“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金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这些都阐述了车前草清肝利胆、除湿的作用。
与菌陈和夏枯草同用,可以有很好的清热、退黄、保肝胆、利水作用。适合预防黄疸,或辅治黄疸疾病。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肝胆湿热肋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② 学会配制“三味茵陈茶”来清肝胆湿防、退黄。
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病,绝大部分女性一生至少会得一次,所以如此的高发率,有些人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了,认为得这种病没什么大不了。正如人们的经验,阴道炎本身的危害并不是很大,而且它是具有自愈性的,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会提起这种病,是因为它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比较大。
重点了解下滴虫性阴道炎
患有滴虫性阴道炎,首先最明显的表现是白带增多,内裤经常感觉潮湿,细看会发现白带有点像脓,颜色属于黄绿的,白带里面也有小泡泡,时不时会闻到一股东西腐败的臭味。还有一个难以忍受的表现就是外阴瘙痒,不过这种瘙痒部位主要集中在外阴和阴道口,而且瘙痒程度也轻重不一。
有的人因为患有这种阴道炎导致性交痛、灼痛,从而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这些症状是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症状。还有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阴道炎同时也有尿道炎,会引起尿痛感、尿的次数也会增加;对于备孕的女性来说,患有这种滴虫阴道炎可能会导致不孕,因为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而且影响到阴道环境(改变后的阴道环境不利于精子存活)。
如何解决这一扰人问题呢?
临床接触到的病人中,有一些人根据自己的症状猜出来自己得了阴道炎,然后就去药店买药,结果有的人好了,有的人越治越差。阴道炎分为好几种情况,不同阴道炎用药不同,不明确病因乱用药,很容易雪上加霜。
咱们这提到的滴虫性阴道炎是由于阴道毛滴虫引起的,阴道毛滴虫主要是通过性交方式传播的,少数人是通过接触公共的浴池、浴盆等设施及物品感染的。阴道毛滴虫喜欢生活在温度25℃-40℃、PH为5.2-6.6的潮湿环境中,PH超过7.5或者低于5.0不生长,它的生存力是很强的,可以在半干燥的环境下生存十个小时,也可以在普通的肥皂水中生存45-120分钟,所以洗内裤时尽量用开水烫。
如果觉得自己与上面提到的症状比较像,建议大家去医院做个白带常规,白带常规能很好地分析出你得的是哪一种阴道炎。
做白带常规是有条件的:
做检查的前3天(至少3天)阴道不能用药也不要清洗,这样做的结果比较准确。如果明确是滴虫性阴道炎,要求夫妻同时治疗。服药期间及停药后24小时不能喝酒,服药期间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立即停药。患有滴虫性阴道炎的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曾经有人在网上发起过一个话题,问什么样的细节会让你对一个人瞬间好感清空,其中大多内容都同个人卫生有关,而这其中,头皮屑的问题更是被频频提及。
确实,在实际的社交中,干净整洁的外在形象,对于第一印象而言至关重要。头皮屑这事儿,不会影响个人健康,但是却十分影响形象。不少小伙伴也深受这类问题困扰,尝试了诸多去屑产品,也效果不大,依旧是头上飘小雪。
想要解决问题,先要找到问题的根由所在,生活中会造成头皮屑过多的原因有很多,找准原因,才能有效解决。
一、什么是头皮屑
头皮屑在医学上称为头皮糠疹,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病。马拉色菌在头皮上的大量繁殖引起头皮角质层的过度增生,从而促使角质层细胞以白色或灰色鳞屑 的形式异常脱落,这种脱落的鳞屑即为头皮屑。
总体来说,造成头皮屑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二、产生头皮屑的生理性原因
1、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紊乱,会影响头皮健康,甚至会诱发皮肤病或银屑病牛皮癣。生活中,应注意适当缓解焦虑、精神紧张状态,保持心情放松。
2、过敏导致
由于现在洗发水的品牌非常多,然后也会有很多网红产品涌现,部分人就会很频繁的更换洗发水。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洗发水过敏的情况。还有很多美发产品也可以导致头皮的接触性皮炎,如染发剂、发胶、摩丝等。还要注意,如果洗发护发产品冲洗不干净,有残留,也会导致头皮屑的出现。
3、头皮油腻
上述有说,导致头皮屑的重要因素是一种马拉色菌的寄生。这是一种人体皮肤上的正常寄生菌,以皮脂为食,过度增殖时可以导致头皮屑,所以油性发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头皮屑,因注意头皮清洁。
4、过度清洁
有人因为头皮比较油,就觉得头皮屑的出现是因为不够卫生,因此就选用清洁力度大的产品非常频繁的清洗头发,这是错误的。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清洁可导致头皮干燥缺水,反而会加重头皮屑,是不可取的。
5、经常熬夜
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民间有睡“子午觉”的说法,现在年轻人要尽量避免熬夜,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睡觉。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头皮屑症状。
6、饮食不健康
辛辣饮食、烟酒无度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害物质吸收后又会影响身体代谢。因此,要注意饮食营养,常吃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的食品,多吃青菜、水果,少吃油腻及含糖高的食品。
7、身体不适
身体不舒服时,我们也容易出现头皮屑增多的情况,如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均衡、内分泌失调等,常会导致机体很多激素水平的改变。
三、产生头皮屑的病理性原因
皮肤病是常见的造成头皮屑增多的原因,常见的有头皮脂溢性皮炎、头皮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这种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头皮是银屑病的高发部位,且银屑病发病种类繁多,头皮银屑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头皮银屑病成为皮肤科常见多发疾病,由于这种疾病发部位在头皮,且初期症状很像是头皮屑,往往被忽视,进而病情持续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四、如何改善?
生理性的头皮屑可以通过日常调理改善。如洗头时应使用温水,不过度清洁头皮,洗发护发用品冲洗;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以及甜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等。
由于一些皮肤病的初期症状同普通头皮屑非常相似,所以如果出现了头皮屑异常增多的情况,建议先查明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则应当到医院,及时的进行正规治疗。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一下头皮屑产生的原因,以及简单的应对方法,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多关注头皮健康,才能拥有一头好的秀发~
婴儿额头出冷汗是家长们常遇到的问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婴儿额头出冷汗的常见原因:
一、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钙、磷代谢的重要物质,缺乏维生素D可能导致佝偻病,从而引发婴儿出汗增多,尤其是在夜间,婴儿可能会出现频繁醒来、哭闹、枕秃、方颅骨等症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后,婴儿的出汗现象会逐渐减轻。
二、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新陈代谢旺盛。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衣物过多时,婴儿容易出汗。此外,婴儿的汗腺较为发达,迷走神经兴奋时会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因此,婴儿出汗较多,尤其是在睡眠中。
三、局部疼痛:婴儿可能会因局部疼痛而出汗,如腹痛、胃肠痉挛或绞痛。疼痛程度较严重时,婴儿可能会在床上翻滚或额头上冒冷汗。当疼痛缓解后,出汗现象也会随之减轻。
四、疾病因素:婴儿患佝偻病、结核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时,可能出现盗汗、消瘦、全身乏力、发烧咳嗽、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此时,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切勿盲目用药。
五、其他因素:如婴儿穿着过多、室温过高、睡眠环境过于闷热等,都可能导致婴儿出汗增多。
为了确保婴儿的健康,家长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佝偻病。
2. 注意婴儿的穿着,避免过度保暖。
3.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4. 关注婴儿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5. 发现婴儿出汗增多时,及时就医,排除疾病因素。
作为新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那么,如何科学喂养,让宝宝健康成长呢?以下是一些专家的建议:
1. 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能够提供宝宝所需的全部营养。但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母乳中的营养素会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及时添加辅食。建议在宝宝4-6个月大时开始添加辅食,从稀到稠、从细到粗,逐渐添加蛋黄、米粥、面片、肉末、肝泥等食物。
2. 主食与零食的合理搭配
宝宝1岁左右断奶后,主食和零食都很重要。零食可以提供宝宝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素,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零食,如水果、酸奶、坚果等。避免过多的糖果和含糖饮料。
3. 食物选择多样化
不要只追求价格昂贵的食物,要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宝宝的消化能力。奶、蛋、肉、豆类、果蔬等都是宝宝成长所需的重要食物。
4. 水果与蔬菜均衡摄入
水果和蔬菜都富含营养,但蔬菜的营养价值更高。要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蔬菜,如青菜、菠菜、胡萝卜等。
5. 硬食与软食交替
不要过于担心宝宝的牙齿承受能力,要逐渐让宝宝接触硬食,如水果、饼干等,以促进牙齿和颌骨的发育。
6. 荤素搭配
荤食和素食都要摄入,但要控制荤食的摄入量,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
7. 充足的水分摄入
宝宝需要充足的水分,建议在每餐之间给宝宝喝适量的水。
8. 注意食物与情绪的关系
食物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和行为,要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食物结构。
今天我带着宝宝在网上问诊了一位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和细心地询问了宝宝的情况。我告诉医生,宝宝一岁九个月了,但是个子很瘦,我很担心他是不是得了佝偻病。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让我给宝宝拍了一张站立的照片,并建议抽血检测缺钙情况。最后医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让我不要过分担心,同时也提醒我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和补钙情况。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病,尤其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这种疾病是由于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光照射不足、吸收障碍以及钙磷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
维生素D对于人体骨骼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它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维持骨骼的矿物质代谢平衡。当维生素D缺乏时,会导致骨骼软化、变形,从而引发佝偻病。
佝偻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骨骼畸形、肌肉无力、牙齿发育不良等。在婴幼儿中,常见的症状包括:头骨软化、颅骨变形、肋骨串珠、O形腿或X形腿等。
维生素AD滴剂是治疗佝偻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它能够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A,从而改善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改变和生长发育障碍。
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和治疗佝偻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当晒太阳:日光照射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每天保证适量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
2.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充足的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D、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
4. 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治疗佝偻病。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发育。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走路不稳、拿东西不稳等早期症状时,会误以为是缺钙导致的佝偻病,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脑瘫与缺钙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脑瘫。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从而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这种运动障碍的早期表现是动作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握物、坐立等发育落后,同时还会伴随智力低下等问题。
而缺钙,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出现佝偻病等疾病。虽然缺钙也会导致动作发育迟缓,但不会出现智力低下等问题。
那么,为什么许多家长会将脑瘫误认为是缺钙呢?一方面,是因为脑瘫和缺钙在早期症状上有所相似,如动作发育迟缓;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家长对脑瘫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脑瘫和缺钙的区别非常重要。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脑瘫呢?首先,孕妇在孕期应注重营养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胎儿受到脑损伤的风险。其次,新生儿出生后,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脑瘫。对于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和智力低下等问题。
总之,脑瘫和缺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家长要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避免因误解而延误治疗时机,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宝宝出汗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陈自佳医生为我们详细解析了宝宝多汗的原因。
宝宝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在炎热夏季,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手段。宝宝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微血管丰富,因此在运动、玩耍或喝奶时容易出汗。此外,宝宝在睡眠中也会出现出汗现象,但通常在进入深睡阶段后,出汗会逐渐减少。
然而,如果宝宝出汗过多,无论天气冷热,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病理性出汗,提示宝宝可能存在某些疾病。
常见引起宝宝出汗的疾病包括佝偻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等。佝偻病是引起宝宝多汗最常见的原因,除了多汗外,还伴随精神烦躁、头额呈方形、前囟闭合晚、出牙晚、肋骨外翻、双下肢呈O型或X型腿等症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活动性结核病、低血糖引起的虚脱等,也可能导致宝宝出汗。
家长在发现宝宝出汗过多时,应及时就医,避免擅自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除了疾病因素外,宝宝日常的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出汗量。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生活细节,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宝宝穿着过多过厚,以减少宝宝出汗。
佝偻病,一种常见的儿童骨骼疾病,困扰着许多家庭。那么,佝偻病患者能否长高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儿童生长发育期,由于钙磷代谢异常和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发育不良。这种疾病并不会导致患者身高增长,反而可能导致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等问题。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呢?首先,要加强儿童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磷和维生素D的食物。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让阳光中的紫外线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对于已经患有佝偻病的儿童,应及时就医,采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D、钙剂、磷剂等。这些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素,帮助骨骼恢复正常发育。在物理治疗方面,可以采用按摩、推拿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骨骼畸形。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家长应关注儿童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还要注意儿童的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待在室内。此外,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
总之,佝偻病患者虽然不能长高,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改善骨骼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蜂蜜作为一种天然营养食品,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市场上假蜂蜜的横行,让许多消费者头疼不已。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别真假蜂蜜呢?本文将为您揭秘。
首先,我们要了解假蜂蜜的危害。假蜂蜜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添加剂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损害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
那么,如何鉴别真假蜂蜜呢?以下是一些实用方法:
1. 观察颜色:真蜂蜜颜色呈透明或半透明,色泽自然,而假蜂蜜颜色较深,色泽不自然。
2. 观察质地:真蜂蜜质地粘稠,滴落时呈丝状,而假蜂蜜质地稀薄,滴落时呈滴状。
3. 闻气味:真蜂蜜气味纯正,有淡淡的花香,而假蜂蜜气味刺鼻,有异味。
4. 尝味道:真蜂蜜味道甜而不腻,回味悠长,而假蜂蜜味道甜而单调,回味短。
5. 观察结晶:真蜂蜜在低温下会结晶,结晶体呈细腻的颗粒状,而假蜂蜜不会结晶或结晶体呈粗大的颗粒状。
6. 查看包装:真蜂蜜包装完整,标签清晰,而假蜂蜜包装简陋,标签模糊。
7. 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真蜂蜜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清晰可见,而假蜂蜜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模糊不清。
8.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购买蜂蜜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如超市、专卖店等,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总之,鉴别真假蜂蜜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尝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鉴别方法,才能确保我们购买到真正的高品质蜂蜜,为健康加分。
冬季,阳光稀少,宝宝们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导致佝偻病。为了预防佝偻病,冬季宝宝进行‘阳光浴’至关重要。阳光中的红外线能够促进宝宝新陈代谢,紫外线则能将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骨骼生长和牙齿健康。
专家建议,宝宝满月后即可开始户外晒太阳。刚开始,每天晒1-2分钟,逐渐增加至每次30分钟。每天两次,每天总时间约1小时。晒太阳时,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避免强烈阳光直射皮肤。
除了晒太阳,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空腹或饭后1小时内晒太阳;选择天气温暖的时间段;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眼睛;避免强烈阳光直射皮肤;出现不适症状时立即停止晒太阳。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宝宝补充维生素D:
1. 食物: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牛奶等。
2. 药物: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
3. 日光浴:除了冬季,宝宝在其他季节也应适当晒太阳。
4. 避免肥胖:肥胖会影响宝宝对维生素D的吸收。
5. 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宝宝饮食中钙、磷等营养素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