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比空腹血糖更重要,这个时间段血糖结果,准确度高于空腹血糖

比空腹血糖更重要,这个时间段血糖结果,准确度高于空腹血糖
发表人:王桂真

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做血糖检查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做空腹血糖的检查。而餐后血糖,往往被忽视。其实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为重要。

如果是仅仅做空腹血糖,可能会出现糖尿病漏诊的情况,而且漏诊率也比较高。餐后血糖的额敏感度要高于空腹血糖,对于糖尿病的漏诊率较低。

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更加敏感性和准确的预测指标。

只不过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在测量的时候要麻烦点,很多人也就忽视了餐后血糖。餐后血糖,一般是指餐后两小时的血糖。餐后两小时,并不是从吃完饭后开始计时。而是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开始计时,计时时间错误,测量出来的血糖结果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在7.8以下,属于正常,超过11.1就属于糖尿病的诊断指标。餐后血糖,虽然测量比较麻烦,也要定期测量,以免出现糖尿病漏诊的情况。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做好餐后血糖检测,更有助于饮食搭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还需要科学的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糖友们不得不学的“技能”---自我监测血糖,这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一环,它能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应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不少人在日常的血糖监测中,难免会走进一些误区却不自知,今天我们就罗列了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能对糖友们有所帮助。

     

     

    血糖监测中的常见误区

     

    一、只查空腹血糖

     

    很大一部分人平时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基本靠猜,甚至认为餐后高血糖是饮食造成的,只要每天合理控制饮食就好,哪怕是餐后血糖高了,随着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血糖也会慢慢降下来,没有监测的必要。

     

    其实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同时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二、“餐后2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

     

    不少人对这个“餐后2小时”有误解,每次都是吃完最后一口饭才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测量血糖,但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吃饭时间是不同的,如果从餐后开始计时,早已过了血糖升高的高峰。

     

    “餐后2小时血糖”实际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三、病情稳定就不用监测血糖了?

     

    血糖水平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天之中血糖也在不停变化,生病、生气、剧烈或过少运动等情况都会引起血糖波动,这些时候都应当及时监测,避免血糖骤然升高或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即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也需监测血糖,但可逐步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测4-8次,具体方案按医嘱执行。

     

    四、检查前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但这样测得的血糖结果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反而可能会影响治疗,甚至导致病情加重。

     

     

    如何正确监测血糖?

     

    1、初发糖尿病者一般需要连续测1-3天的“七个点”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画出血糖变化曲线,为制定降糖方案提供依据。如果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则需凌晨2点-3点再加测一次。

     

    2、血糖未达标时,常采用两种办法:三餐前及睡前,或者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根据血糖的波动定点每日监测,一天监测2-3次。

     

    3、随机监测血糖。外出赴宴、运动前后、开车前、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情况下,可随时监测。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影响检测结果:试纸勿过期;血量要足够;操作程序正确;选择合适采血部位,一般为中指和无名指,消毒,待酒精挥发完毕再采血,弃去第1滴血。

     

    血糖监测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怕花钱、图省事,只有科学的监测、科学的治疗,我们才可能将病情进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李向红.如何自我监测血糖?[J].中医健康养生,2017(08):56.
    陈静.有效监测血糖对治疗糖尿病的意义与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1):111.
  • 血糖的高低,很可能会导致你患上糖尿病等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多数情况下尿量会增加,但也有人发现,有时两个不同步,这到底有哪些检查指标问题?事实上,血糖高于一定值,即肾糖阈值,尿中会出现葡萄糖。正常人8.9 ~ 10.0mmol/L肾糖阈(160 ~ 180mg/dl),血糖超出这个范围,另一方面,小便不利是另外的。

    如何监测血糖,毛细血管监测是指尖血流量测量的理想方法。

    1、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每天至少监测血糖5次,并在达到治疗目标后每天监测血糖2~4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或危重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直至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时,病情稳定或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每周监测1~2天。此外,对于日常血糖的检测,也要根据病情,对血糖的检测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2、空腹血糖测试: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要关注的问题。低血糖风险的人(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也应该衡量自己的餐前血糖。空腹血糖定义为血糖超过8小时而不进食。在早餐、午餐前,胃已排空的血糖不能视为空腹血糖,只能称之为“餐前血糖。同样,饭前,血糖也不能被视为空腹血糖。

    3、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合空腹血糖已经得到很好控制,但仍不能满足治疗目标。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第一餐时间起,吃2小时后测血糖。而卧床前血糖监测适合胰岛素注射患者,尤其是长效胰岛素患者的注射。另外夜间血糖监测适合胰岛素治疗,接近治疗目标,空腹血糖仍高。

    当患者尝试新的饮食方案,不能按时进食,情绪波动,感觉不适时,他们需要监控自己的血糖。但肾糖阈值也是可变的,如果有肾脏问题,如老年或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肾糖阈值可能增加。因此,只有正常的肾功能,尿糖水平才能反映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尿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血糖水平,以正常肾功能为前提。

  • 在我国,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在「糖尿病前期」;每10个成年人里,便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曾刊文提醒,即使血糖水平正常的人,每年8月起,体内的血糖值也开始慢慢爬升。

     


     

    当一个人的血糖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就离糖尿病不远了,而糖尿病有100多种并发症,失明、头晕、肾衰等均可随之而来。

     

    为什么血糖水平从8月开始有所提升?怎样控制好调皮的血糖?《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母义明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龚雄辉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医师  李秀丽

     

    每年8月,血糖值开始上升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

     

    • 每年8月,血糖值开始上升,9、10月入秋,糖尿病发病会有所增加;
    • 冬季1、2月血糖值最高,为糖尿病高发期;
    • 5月气温回暖,血糖逐渐下降,糖尿病发病减少;
    • 夏季6、7月份,普通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最低,糖尿病发病率也最低。

     


     

    为什么血糖水平从8月开始爬升?这主要与气温、饮食习惯、运动水平、情绪等变化有关:

     

    • 进入8月,天气慢慢凉爽,越来越低的气温会刺激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肝糖原分解和胰高血糖素(升糖素)分泌增多,血糖易升高;
    • 天气凉下来后,人们的饮食也开始偏油腻,肉多青菜少;
    • 到了冬天,室外寒冷,户外运动减少,而运动可以提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春夏季节,胰岛素的敏感度会增强,胰岛素分泌往往高于其他季节,再加上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身体消耗的糖也较多。

     

    因此,血糖水平在夏季最低,从8、9月份开始慢慢爬升,在冬季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

     

    对健康的人而言,即使血糖值在8月有所上升,也不会超过上限值;而对于处在「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而言,秋冬季的血糖水平要比春夏季更难控制,也就是说,从8、9月开始,要格外注意控制好血糖水平,预防血糖过高。

     

    3亿~5亿国人的血糖“越界”了

     

    血糖升高到什么程度就该警惕了?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可能会暗自庆幸:血糖虽然超出正常值,但并没有诊断为糖尿病,说明很健康。

     

    其实,这时你已经踏入糖尿病“候选人”的行列——糖尿病前期。

     

     

    目前,我国至少有3亿~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生的“分水岭”,此时,个体血糖水平比正常人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般分两种情况:

     

    • 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于6.1~7.0毫摩尔/升之间;
    • 糖耐量异常(IGT),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偏高,血糖介于7.8~11.1毫摩尔/升,也称糖耐量受损。

     

    而如果空腹血糖值≥7毫摩尔/升,或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值≥1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2.8%,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35.2%,也就是说,每个糖尿病患者身后都站着3名“后备队员”,且每年约有5%~10%的人会进展为糖尿病。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证实,血糖超过正常值,即使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神经病变

    高血糖如果损害周围神经,会出现四肢麻木、疼痛、冰凉及蚁行感;如果损害植物神经系统,会出现胃胀气、饱腹感;如果损伤颅神经,则会出现眼睑下垂、视力下降等。

     

     

    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时,也容易出现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脂异常,导致脂肪肝等;有时还会伴随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

     

    肾功能受损

    血糖血脂异常,血压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肾功能异常,促使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尿中有泡沫、活动后小腿浮肿,晚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浮肿等。

     

    血糖在悄悄升高的信号

     

    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身体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提醒你该关注“高血糖”了。

     

    吃饱就困

    常吃精米精面和含糖饮料,会加重胰岛负担,易出现昏昏欲睡、体力透支等表现。长此以往,还可能发生慢性胰岛素抵抗。

     

    “垃圾食品”上瘾

    摄取含大量糖、盐和脂肪时,身体会分泌一种物质,让人感到饥饿。几天不吃爆米花、薯片就难受的人需要警惕了,此类食物消化速度快,易导致血糖紊乱。

     

    体重“屡减不降”

    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糖前期患者体重都超标。单纯减少热量摄入后,体重依然不减的人,更应警惕。

     

     

    大腹便便

    细胳膊细腿大肚子的体型,又称为腹型肥胖。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腹型肥胖,这种体型的人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

     

    另外,腹型肥胖的人内脏脂肪多,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血压偏高

    临床上许多高血压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地伴有高血压,两者被称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显示,病史超过6年的高血压患者,约有四成会患上糖尿病。

     

    当身体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应该警惕是否与血糖升高有关,并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是降糖“良药”

     

    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最佳阶段。多项研究证实,在糖前期进行生活干预,一半人可以绕开糖尿病;另一半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以减少30%左右的心血管事件。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2019)》指出,单纯的空腹血糖偏高(IFG)或糖耐量异常(IGT)人群属于较低风险,可以主要以生活干预为主。

     


     1 饮食干预

     

    • 平衡膳食,每日所需热量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
    • 烹饪时要尽量采用植物油,保证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 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限盐限酒,最好滴酒不沾,如果饮酒,要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热量。

     

    2 运动干预

     

    • 有氧和抗阻运动,要联合进行,为了避免损伤,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计划。
    •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运动20~60分钟或不少于10 分钟。
    • 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和杠铃等,每次2~3组,每组8~10次,组间休息2~3 分钟;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之间应间隔1~2天。

     

    3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要将BMI(体重指数)调整到24左右,或体重至少下降7%,并使体重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空腹血糖偏高(IFG)+糖耐量异常(IGT)合并1种及以上风险因素的人群属于较高风险,比如有糖尿病遗传家族史、肥       胖、年龄在40岁以上、乏力、皮肤瘙痒、伤口不容易愈合等,可考虑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选择适当的药物干预。

  • 一般家里有患上糖尿病的人,会格外了解一些糖尿病的注意点。定期的观察血糖值,跟踪治疗等。做好血糖方面的记录,然后跟之前的对比,才能了解到自己的血糖处在一个什么情况。是稳定的还是波动很大的。

     

    合理的检测血糖之后,若是出现了升高现象,则要及时的预防,之后可能会带来的一些不良症状影响。并且测量血糖的时候也有一些讲究,手指和状态都很重要,包括测量的时间也要注意。

     

     

    血糖检测理想时间公布: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血糖值,就要选择适合的时间来测量。若是时间不准确,可能会造成血糖值不准确,致使测量失去意义。

     

    医生称,在早上的十点钟的时候还有晚上九点左右的时间,是人一天血糖水平最高的时候,在这个峰值时间测量的血糖数值,比较能够了解到自己血糖的变化。因为我们一天内,吃一些东西或者某些行为就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在不断的这个变化过程中,选择这两个适宜的测量时间,会让血糖值更加可信,数值也比较准确。

     

     

    每天测试前“三步走”,血糖值或比较准确:

     

    1、手指卫生干净

     

    为了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血糖数值,我们会用针头刺破手指来测量,那么这时就一定要保证我们的手指和针头都是干净卫生的状态,才不会影响数值的准确性。另外,刺手指的针头要做好消毒工作,因为刺完之后会留下针孔,很多人总是不在意这一点,最后造成了感染才有了消毒这个意识。伤口做好最后收尾的护理也很重要,防止细菌伤害自己。

     

    另外啊,手指的选择可能也会让很多人头痛,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纠结,任意的一个干净的手指头都是可以的,测量血糖只要保证量取的是新鲜血液就可以,应该避免的是在同一个手指刺破。

      
    2、保证情绪良好的情况下

     

    血糖是会受到情绪影响的,不在测量血糖的时候,也要注意情绪的稳定。若是在生气、暴怒这样情绪暴涨的情况下,激素水平就会失衡,血糖急剧的波动,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失去了准确性。平稳的心情是测量出准确数值的前提。因此,在测量前尽量保持情绪温和。

     

    3、操作要正确

     

    测量血糖最怕的,就是所有的铺垫工作都做好了,但是最后操作没做正确,最后失去了可信的数值。很多家庭都会把血糖测量的步骤搞错,或是不规范的进行,影响结果。因此,测量时应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的操作步骤和细心的手法,最后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平常为了预防血糖升高,我们应该怎么做:

     

    1、不吃重口味

     

    血糖的“祸根”最多的就是,来源于我们生活中饮食的不控制,不节制。经常食用一些盐多重口味、甜品、酒精刺激的食物,破坏血糖水平。比如心情不好爱吃的甜食时候,则应该限制摄入,甜分虽然给了我们满足感,也给我们的血糖升高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2、增强免疫力

     

    若是经常生一些小病,像感冒、风寒等这类的小病。就会让身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这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想要调节系统来对抗疾病,但是这些调节会造成血糖的波动,不利于血糖稳定。

     

    往往这个时候,很多人因为生病吃不下饭,但也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控制血糖和用药。因此,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不生病,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更加利于血糖控制。


    3、日常多喝茶

     

    对于高血糖的治疗,医生强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医学治疗和药物就能维系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日常的饮食和习惯搭配。因此中医建议预防血糖高,多喝调理身体的草本水:决明子、桑叶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改善激素水平,排出身体油脂;山楂和玉米须增进食欲,缓解心脑血管淤积的现象。沙棘和菊花调节肠胃环境,改善湿热,排毒养颜。荷叶、槐花和葛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浮肿现象,杀菌消炎,稳定血糖。

  •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日常护理的第一要务,但对于“控制”二字不少人存在着解读上的误区。

     

    有些患者觉得,既然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第一危险因素,那降血糖就好了,因此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在饮食上克制自己,就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血糖指数;而有些患者恰好相反,总是暴饮暴食,管不住自己的嘴,觉得没有是一针胰岛素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而恰恰是这种忽高忽低、不稳定的血糖波动才更为可怕,甚至比持续高血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血糖波动的定义

     

    那究竟什么是血糖波动呢?其实血糖波动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危害程度的认识只有20多年。

     

    2017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其中首次指出: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1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状况,即短期血糖波动,也包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显著的血糖变化,即长期血糖波动。

     

    这一分类标准纠正了过去血糖波动只限于短期波动的认识。

     

    血糖波动的危害

     

    1、损伤胰岛细胞:让本来为数不多的胰岛β细胞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血糖调控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使其自身反馈调节能力进一步丧失。

     

    2、难管控:机体对外源胰岛素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血糖愈加难以管控。

     

     

    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密切相关,甚至血糖波动的危害还大于持续高血糖。

     

    众所周知,高血糖是一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是缓慢进展的,而波动性是指急性血糖升高,对于身体是一个应激过程。

     

    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试验,观察“正常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 “波动性高血糖组”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组”更加严重。该项研究提示: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一般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预后也越差,一些患者尽管平均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很大,由此也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J].药品评价,2017,14(17):5-8
    母义明.血糖波动:新共识,再认识[J].药品评价,2018,15(01):5-7+32.
    Quagliaro L, et al.Diabetes2003;52:2759-2804.
    Muggeo M, et al.circulation1997;96:1750-1754.
    李赟.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6):400-401.
  • 1.要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

     

    输液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通常以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作为药物及药物载体。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需通过患者各项检验指标了解病情、判断疗效,而输液时血液被稀释,加之输注成分的干扰,常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血。

     

     

    输液干扰最大的是对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测定。如对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或电解质,应在输液结束1小时后采集标本;如对患者输注脂肪乳,应在8小时后采集标本;如必须在输液时采集血标本,则应避免在输液同侧、且不要利用原有输液针头采血,以减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采血前患者不能反复握拳

     

    当患者浅表静脉不明显时,采血人员常鼓励患者反复握拳以运动前臂,使静脉暴露更明显。但握拳运动会造成血钾假性增高,而且运动幅度越大增高越明显。钾是生命所必须的矿物质之一,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参与机体多种新陈代谢,维持酸碱平衡及渗透压。特别是对心肌,轻度的钾代谢紊乱就会引起心电图异常,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握拳运动改变了正常的血流状态,引起局部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血管壁压力的变化,使前臂的骨骼肌细胞释放钾离子进入组织液,这部分钾离子又增加了进入肌肉组织的血流量,引起血钾假性升高,影响临床判断。因此,应尽量避免患者反复握拳或拍击手臂来寻找血管。

     

    3.皮肤消毒要待干后才能采血

     

    动、静脉穿刺采血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手段,但穿刺会破坏人体的天然屏障,病原微生物可进入循环血流中,因此,采血前需对局部皮肤消毒,达到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于完整皮肤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醇类、碘类、胍类、季胺盐类等。医用乙醇能渗透细菌的细胞膜,改变构成细菌生命基础的蛋白结构,使其变性而起到杀菌作用。碘酊和碘伏属于碘类消毒剂,有超强的氧化作用,可破坏病原体细胞膜结构及蛋白质分子。醋酸氯己定、葡萄糖酸氯己定属于胍类消毒剂,氯己定分子带正电荷,吸附于细胞。

     

     

    膜磷脂双分子层,造成微生物细胞膜破裂损伤。季铵盐类消毒剂有单链和双链两类,在水中带正电荷,吸附于微生物表面并逐步渗人细胞,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同时使酶和结构蛋白变性,破坏微生物的代谢。

     

    无论哪类消毒剂,在杀灭皮肤上的病原微生物均需一定时间,而且血液接触未干的消毒剂易发生稀释和溶血,可严重影响检验结果;此外,伤口接触消毒剂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起患者灼伤不适感,因此,皮肤消毒后必须待消毒剂挥发干后才能采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门诊每天都接待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他们对饮食有很多的误区,有的不敢吃米饭、不敢吃水果;有的天天吃苦瓜、吃南瓜,说是降血糖;还有的顿顿吃玉米饼子,别的什么都不吃......导致的结果就是,血糖不稳定,忽高忽低,长期这样的话对身体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关键是把握食物总能量,合理搭配各类食物,注意吃饭时的进餐顺序。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要多样化,应包括谷类薯类杂豆、蔬菜、水果、鱼虾、畜禽肉类、蛋类、大豆和坚果、奶类、油脂和食盐,建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如下:

     

    一、主食每天250~400克(干重),其中全谷杂豆占1/3到1/2。

    全谷类如全麦、玉米、燕麦、糙米、小米等,杂豆类如绿豆、红小豆、鹰嘴豆等,烹调时多选择杂粮饭、杂粮馒头、杂豆粥等,不要做白米粥。

     

    二、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生重),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深色蔬菜包括深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等,红色蔬菜如西红柿、橘红色蔬菜如胡萝卜,紫色蔬菜如紫甘蓝等。烹调时多蒸、煮、白灼等,少油煎油炸。

    三、新鲜水果每天100~200克左右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适量吃一些水果,水果选择升血糖指数GI值比较低的樱桃、柚子、桃子、苹果等水果,水果最好作为加餐在两餐之前或睡前吃,以避免一餐之内摄入太多的糖类增加胰腺负担。

     

    四、鱼虾水产品类每天40~75克(生重)

    这类水产品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特别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五、畜禽肉类(猪牛羊肉等)每天40~75克(生重)

    畜禽肉类在选择时,要多选瘦肉少选肥肉,少吃或不吃皮、动物内脏等能量高、胆固醇含量高的部分,尽量不吃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六、每天吃1个鸡蛋

    蛋类营养丰富,性价比高,每天吃1个鸡蛋或者相当量的鹌鹑蛋、鸭蛋等,注意吃蛋时不要丢弃蛋黄。

     

    七、大豆和坚果每天25~35克

    大豆及其豆制品营养丰富,豆腐、豆干、豆皮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等营养素,其中大豆每天15~25克,坚果每天10克。

     

     

    八、奶及奶制品每天300克

    奶类是钙的最好来源,奶类的升糖指数(GI)很低,有益于控制餐后血糖,非常推荐糖尿病患者喝牛奶。

     

    九、油脂每天25~30克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限制烹调油摄入,这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关键之一,在食用油的种类方面,建议橄榄油、亚麻籽油、大豆油等交替食用。

     

    十、加碘盐每天不超过6克

    警惕味精、酱油、大酱等含盐高的食物,烹调时使用了这类含盐高的食物就少放或不放盐。

     

    十一、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推荐糖尿病患者多喝水,白开水每天饮用1500~1700ml。若饮酒应减少正常饮食摄入。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男性不超过 25g(15g 酒精相当于 450ml 啤酒、150ml 葡萄酒或 50ml 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 2 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十二、戒烟

    吸烟百害无一利。研究表明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

     

     

    另外,除了以上饮食要点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餐后血糖还要做到以下4点:

     

    1、粗细搭配降低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要粗细搭配食用,即把GI较低的全麦粉、粗杂粮、杂豆等与GI较高的大米、面粉混合烹调或同时食用,避免餐后血糖升高太快太高。

     

    2、每餐都要有蛋白质食物  进食蛋白质后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对空腹血糖的影响也很小,高蛋白食物还降低混合食物的升糖指数(GI)。此外,高蛋白食物可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有助于控制进食量(总能量)。所以糖尿病饮食中应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最好每一餐都有一两高蛋白食物。

     

    3、每餐都要有主食与较多蔬菜搭配  糖尿病患者如果某一餐中蔬菜较多,那么餐后血糖较低。

     

    4、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先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再吃主食,细嚼慢咽,这样做引起的血糖波动会比较小。而且这种进餐顺序的推荐已经写到《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里面,做为一个基本的原则确定下来。

     

    参考文献:

    [1]王兴国《糖尿病算算算》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是如此。有的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以消瘦、乏力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不管何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加强运动和锻练,即可增加糖的利用,又可增强体质。另外,消除肥胖、吸烟、高脂等易患因素,也很重要。


    糖尿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的高了,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症状不了解,所以,发现自己糖尿病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糖尿病的正常值是多少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糖尿病呢?今天我们就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糖尿病的问题。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指标是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正常值的检查安全范围应该是6.1左右,或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1,所以,餐前和餐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空腹的血糖在6-7之间,那么可认为是空腹血糖损害,但也不能判断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的血糖在7.8-11之间也是血糖损害,这种情况说明有可能有糖尿病的发病迹象,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可有效的预防糖尿病。


    如果通过血糖测试血糖值已经超过11的话,那就可能会是糖尿病,但是这个过程还不能判定,因为很多外部的原因也可能引起短暂的血糖升高,比如今天吃的糖太多,也会有一过性的血糖升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多次测量了,如果多次检查的血糖都是11以上,那基本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何控制呢?控制到多少算正常呢?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般都是药物,必须要使用药物,单独的锻炼和饮食控制是很难将血糖降到理想水平的,不能随意的停药,如果是先天性的1型糖尿病,则是需要胰岛素降糖,不管是何种方式降糖,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血糖控制到餐后10以下,只要血糖不长时间超过11,就是正常的。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如果药物不能控制,及早的使用胰岛素,而1型的糖尿病只能使用胰岛素,药物是没有用的,在治疗糖尿病期间,一定要经常检测血糖,控制好自己的血糖,除此以外,还要注意饮食和锻炼,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最难控制,一定要注意。

  • 晨起空腹血糖升高怎么办?好多糖友甚至包括一些不太专业的医生都选择是晚餐前的降糖药物加量,殊不知这样做会危及生命。

     

     

    记得4年前我还在急诊的时候,凌晨2点多突然接到派诊任务,一个昏迷的女性患者,火速赶往患者家中。迎我们进门的大爷赶忙带我们来到卧室,发现大娘呼之不应,仍有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再一观察,周身冷汗,考虑是低血糖了,赶紧测血糖1.8mmol/L,马上给予高糖两支静推,很快大娘醒了过来。随后将大娘送入急诊观察治疗。车上询问病情,原来是大娘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一直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近期一直空腹血糖偏高,就在夜间少量增加胰岛素注射的量,结果夜间出现了低血糖,要不是老伴起夜感觉不对劲,怎么也叫不醒大娘了,就赶紧拨打了120.,那可能大娘就醒不过来了,真是命悬一线啊。大娘怎么也不明白,就比平时多加了2IU胰岛素怎么就低血糖了呢?

     

    下面我来给大家找找原因。

     

    首先科普下低血糖,一般来说静脉血糖低于2.8mmol/L作为诊断低血糖的标准,表现如下:

     

     

    空腹血糖偏高可能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引起,一个称之为“苏木杰现象”,一个称之为“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继发于严重低血糖后的反射性血糖升高,是机体对低血糖的一种保护性自我调节。

     

    黎明现象:患者夜间未发生低血糖,其血糖每天黎明后(3点到9点)一段时间逐渐升高。

     

    二者共同点:空腹血糖升高。

     

    不同点:

     

    苏木杰现象:夜间低血糖,血糖低于3.3mmol/L.

     

    黎明现象:无夜间血糖降低。血糖逐渐升高。


    处理方法:

    苏木杰现象:减少晚餐前或睡眠药物用量,睡前适度进食,

     

    黎明现象:晚餐前或长效降糖药物加量。


    鉴别方法:

     

    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个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在黎明前后出现了低血糖(低于3.3毫摩尔/升)的症状,则为苏木杰氏反应。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低血糖,而血糖渐次升高,则为黎明现象。

     

    同是晨起血糖升高,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医学没那么简单,不能靠感觉,要相信科学!

     

    特别提醒:高血糖是病,低血糖要命。如果你的觉不错,请转发给更多的人看到,你的随手转发,也许就可以救人一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门诊每天都接待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现他们对饮食有很多的误区,有的不敢吃米饭、不敢吃水果;有的天天吃苦瓜、吃南瓜,说是降血糖;还有的顿顿吃玉米饼子,别的什么都不吃......导致的结果就是,血糖不稳定,忽高忽低,长期这样的话对身体的危害相当大。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关键是把握食物总能量,合理搭配各类食物,注意吃饭时的进餐顺序。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要多样化,应包括谷类薯类杂豆、蔬菜、水果、鱼虾、畜禽肉类、蛋类、大豆和坚果、奶类、油脂和食盐,建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如下:

     

    一、主食每天250~400克(干重 ),其中全谷杂豆占1/3到1/2。

     

    全谷类如全麦、玉米、燕麦、糙米、小米等,杂豆类如绿豆、红小豆、鹰嘴豆等,烹调时多选择杂粮饭、杂粮馒头、杂豆粥等,不要做白米粥。

     

    二、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生重),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深色蔬菜包括深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等,红色蔬菜如西红柿、橘红色蔬菜如胡萝卜,紫色蔬菜如紫甘蓝等。烹调时多蒸、煮、白灼等,少油煎油炸。

     

    三、新鲜水果每天100~200克左右。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适量吃一些水果,水果选择升血糖指数GI值比较低的樱桃、柚子、桃子、苹果等水果,水果最好作为加餐在两餐之前或睡前吃,以避免一餐之内摄入太多的糖类增加胰腺负担。

     

     

    四、鱼虾水产品类每天40~75克(生重)

     

    这类水产品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特别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五、畜禽肉类(猪牛羊肉等)每天40~75克(生重)

     

    畜禽肉类在选择时,要多选瘦肉少选肥肉,少吃或不吃皮、动物内脏等能量高、胆固醇含量高的部分,尽量不吃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六、每天吃1个鸡蛋

     

    蛋类营养丰富,性价比高,每天吃1个鸡蛋或者相当量的鹌鹑蛋、鸭蛋等,注意吃蛋时不要丢弃蛋黄。

     

    七、大豆和坚果每天25~35克

     

    大豆及其豆制品营养丰富,豆腐、豆干、豆皮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等营养素,其中大豆每天15~25克,坚果每天10克。

     

     

    八、奶及奶制品每天300克

     

    奶类是钙的最好来源,奶类的升糖指数(GI)很低,有益于控制餐后血糖,非常推荐糖尿病患者喝牛奶。

     

    九、油脂每天25~30克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限制烹调油摄入,这是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关键之一,在食用油的种类方面,建议橄榄油、亚麻籽油、大豆油等交替食用。

     

    十、加碘盐每天不超过6克

     

    警惕味精、酱油、大酱等含盐高的食物,烹调时使用了这类含盐高的食物就少放或不放盐。

     

    十一、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推荐糖尿病患者多喝水,白开水每天饮用1500~1700ml。若饮酒应减少正常饮食摄入。女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男性不超过 25g(15g 酒精相当于 450ml 啤酒、150ml 葡萄酒或 50ml 低度白酒)。每周不超过 2 次。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十二、戒烟

     

    吸烟百害无一利。研究表明新发 2 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

     

    另外,除了以上饮食要点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餐后血糖还要做到以下4点:

     

     

    1、粗细搭配降低餐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要粗细搭配食用,即把GI较低的全麦粉、粗杂粮、杂豆等与GI较高的大米、面粉混合烹调或同时食用,避免餐后血糖升高太快太高。

     

    2、每餐都要有蛋白质食物  进食蛋白质后升高餐后血糖的作用很弱,对空腹血糖的影响也很小,高蛋白食物还降低混合食物的升糖指数(GI)。此外,高蛋白食物可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有助于控制进食量(总能量)。所以糖尿病饮食中应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最好每一餐都有一两高蛋白食物。

     

    3、每餐都要有主食与较多蔬菜搭配  糖尿病患者如果某一餐中蔬菜较多,那么餐后血糖较低。

     

    4、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先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再吃主食,细嚼慢咽,这样做引起的血糖波动会比较小。而且这种进餐顺序的推荐已经写到《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里面,做为一个基本的原则确定下来。

     

    参考文献:

    [1]王兴国《糖尿病算算算》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