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肥胖的人易患糖尿病?

为什么肥胖的人易患糖尿病?
发表人:健康科普在线

视频简介


作者: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谭兴容


一、肥胖的患者一般都存在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或者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不太喜欢锻炼,不喜欢运动,导致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三、容易发生血糖代谢异常以及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从而引起引起血糖代谢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

 

四、血脂会沉积在内脏器官,导致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产生障碍,同时也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程庆丰

     

    肥胖的危害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血脂异常,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凡是减少。

     

    第二,增加脑血管疾病,肥胖者容易出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肥胖者更容易犯脑血管的疾病。

     

    第三,增加心脏的负荷,肥胖者血液中脂肪储存过多,血液总量也相应增加,心脏收缩力也相应增加。

     

    第四,肥胖症可能导致骨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痛风性骨关节疾病等。

     

    第五,肥胖病人也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的几率。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贾育梅

    胰岛素抵抗是有可能遗传的。

    因为胰岛素抵抗大多是因为遗传或者是过度肥胖造成的,当父母双方有人胰岛素抵抗时,后代患有疾病的几率就会增大,所以是有可能遗传的。胰岛素抵抗有遗传因素的参与,但不是全部原因。胰岛素抵抗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定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相应的降血糖作用。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挂内分泌科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检查报告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而病情比较严重且比较肥胖的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手术治疗。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一种疾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通常是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不能正常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没有去路,进而使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定期接受宣教等等。首先是通过饮食、运动、减重等生活方式调理,饮食方面建议少吃热量高的食物,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同时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体育活动。

    药物方面有二甲双胍、那格列奈、噻唑烷二酮、磺脲类、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等等。具体选择哪种药物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肥胖、长期摄食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第一、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亲当中与非血亲当中有明显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第二、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身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

    第三、长期摄食过多,摄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功能下降的,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

    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程庆丰

    肥胖症的原因如下:

    第一、热能和营养摄入过多,比如提供的食物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的特点。同时,一些家庭烹饪方法不合理,喜欢吃油炸食品,油水过多会导致肥胖。

    第二、运动量不足。现在有很多家长为孩子包揽一切,帮孩子扫地、做家务、洗碗、整理床铺等等,不鼓励孩子自己做家务,孩子只吃不动,能量消耗少,就会产生营养和能量过剩。

    第三、心理行为因素,肥胖症患者经常会在非饥饿状态下进食,如有些人看到食物就想吃,有些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吃,有些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通过进食来调节情绪等。这种饮食行为并非来自身体的营养需求,而是一种习惯,是由于异常心理因素造成的营养摄入过剩。

    第四、遗传方面,父母双方都是肥胖者,孩子肥胖的几率在70%~80%之间,如果父母一方肥胖者,孩子肥胖的概率在40%左右。因此,孩子肥胖与父母的遗传有较大的关系。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贾育梅

    胰岛素抵抗会引起低血糖。

    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多,所以容易出现低血糖。建议患者平时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身边常备糖块,巧克力块等等,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可以及时食用纠正。

    如果确实发生低血糖应立即纠正,立即进食糖水或含糖饮料。症状较重或神志不清而不能口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60毫升,接着用10%葡萄糖溶液静脉点滴,维持24~48小时或更久,直至患者能进食淀粉类食物,过早停用容易导致低血糖再次发作。

    病情严重者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1毫克。顽固性低血糖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引起的低血糖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每天200~300毫克。低血糖后昏迷的患者按低血糖症合并脑水肿抢救。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高珊

     

    急速的减肥都是我们在医学上出于无奈,比如说一个青年的孩子血糖急剧的高,胰岛素急剧的抵抗,严重的酮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才会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来严格控制饮食,能够使这个病人的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得到缓解,像这样的病人我们适合于给他一个特殊的饮食方案,会使他的脂肪量能够迅速地下降,体重能够快速地减少一部分,能够达到缓解这样严重疾病的作用。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长期的高血糖可以出现一系列症状:

    第一、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一少是指血糖超过了肾糖率,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尿渗透压增高,导致尿量增多,体内的水分自然就减少,所以导致口渴。在葡萄糖流失之后为了维持机体正常的活动必须要多吃食物,导致糖尿病患者多吃,而患者体内又缺乏糖代谢所必需的胰岛素,因此机体需要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来补充能量,进而消耗了其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体重也进而减轻,因此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第二、心慌、手抖、出汗。糖尿病早期由于体内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水平过高,胰岛素可以导致低血糖现象出现表现为心慌、气短、出冷汗、发抖。

    第三、皮肤干燥、瘙痒,伤口久不愈合,高血糖持续存在延缓伤口的愈合,可以导致皮肤的病变。

  • 视频简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陈哲

     

    目前没有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和爱吃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摄入太多糖分会导致肥胖就可以诱发糖尿病。
    对于健康个体而言只要胰岛功能正常,当食物进入人体时,糖会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变成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等确实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总之,经常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肥胖,导致糖尿病。

  • 视频简介

     

    作者: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伟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还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因为2型糖尿病可能和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都有相关性。

     

    第一个我们说容易得糖尿病的患者,比如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但这种家族遗传史就是有血缘关系的这种人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个我们见的比较多的就是比较胖的患者,无论你有没有家族史他也容易得糖尿病,因为现在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比较胖的患者抵抗比较差。

     

    再就是我们可能饮食上面比较喜欢吃甜的或油腻的患者,这一块要注意一下,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类患者特别容易肥胖,特别容易得糖尿病,这个需要注意。

     

    再就是我们怀孕的妈妈也要注意,像你们也是特别容易得,因为一些激素的影响,也是特别容易得糖尿病,怀孕期间我们常规来来说,在怀孕期间要做糖尿病筛查。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