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九型人格”带你解锁“人性密码”之系列(二)

“九型人格”带你解锁“人性密码”之系列(二)
发表人:黄兰

为什么要学习九型人格?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毕竟,认可并接纳所有的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善意。另一方面,它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以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有的人,谁和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而有的人,谁和他/她在一起都会不幸。”这句话,良好的沟通真的可以让人生过得更加顺利,并由此增加人生的幸福感。

学习九型人格的禁忌有哪些?

  • 别在未能全面掌握时,瞎贴标签,随便判断别人属于哪一个类型,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触犯到别人性格里的禁忌;
  • 别把别人看作是类型的代表,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一种类型;
  • 别把这套学问“教条”地套在别人身上;
  • 别利用你的类型当做行为的借口;

其实任何的性格测试都只是一种辅助,目的在于帮助被测者了解自己。逻辑上来说,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慧眼识人”的,你不接纳自己和别人的点都有哪些?

思考:有哪些关于他人的思维、行为、情绪习惯令你不解甚至困惑?

思考:有哪些关于性格的思维、行为、情绪习惯障碍了你的发展?

“九型人格”带你解锁“人性密码”。接下来小编还会陆续更新相关内容,请大家继续关注我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精神分裂样人格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健康”是怎样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健康状态。

     

    可见,「精神心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心理状态是如何左右健康的。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孙洪强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四科主任  陈景旭

     

    20%的疾病由心理问题导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临床上有2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但很多都被当成了躯体疾病来治。

     

    心理有问题不总表现在心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70%以上的心理障碍会“攻击”身体器官,其中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是“替罪羔羊”的前三甲。

     

     

    陆林分享了两个真实的病例:

     

    一位男性时常觉得喘不上气,呼吸随时要停止,不敢在家睡觉,住在医院门口的招待所,准备随时接受抢救。他说,只要看到急诊室的灯光和救护车,心里就能平静些。

     

    还有一位女性患者,总觉得胃不舒服,在北京几家大医院看了一通,先后做了20次胃镜,检查资料厚厚一沓,都没发现问题,可就是觉得难受。

     

    这两位病人都有“躯体化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疾病范畴,再看多少个呼吸科和消化科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的人有长寿优势

     

    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乎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它也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2万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18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

     

    在研究开始时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人,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寿命平均长4.7个月。

     

    在排除了吸烟、酗酒、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慢性病等因素之后,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18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也高出了14%。

     

     

    今年2月,发表在著名精神医学期刊JAMA Psychiatry(《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一项长达45年的研究发现,早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中年身体疾病多发并加速衰老。

     

    预防精神疾病、监测精神疾病患者的衰老迹象,有助降低疾病发生率,甚至延长健康寿命。

     

     

    自测:你的心理状态健康吗?

     

    怎样的状态才属于心理健康?虽然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如果你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下,那就是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都相处得非常和谐、愉悦。

     

    ■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承受生活中挫折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 5.适度地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表示,以下迹象可能是心理问题发出的报警信号:

     

    • 疲劳,即使一夜好眠也无法电力“满格”;
    • 失眠,劳累一天的你很想倒头大睡,明明睁不开眼皮,大脑却无比清醒;
    • 健忘;
    • 总爱生病;
    • 慢性疼痛;
    • 情绪异常,安全感、自尊、自信心降低,而自卑、恐惧、焦虑、冷漠等负面情绪放大;
    • 性格改变,某段时间突然性情改变,疑心重重,甚至对亲人、伴侣、好友都漠不关心,不愿多交流。

     

    4种心理障碍各有破解方案

     

    职场压力、育儿焦虑、各行各业的竞争……催生了现代人更多的紧张、焦虑、抑郁。针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分别给出了破解方案:

     

     

    焦虑倾向

    “很担心接下来的事情处理不好”,是焦虑症患者常见的状态。

     

    短暂的焦虑让我们意识到身边有“威胁”,对人的发展有益。过度和持久的焦虑,可能引发焦虑症,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消化不良等。

     

    建议:

    有焦虑倾向的人,注意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其中合理管理时间尤为重要,有助减轻拖延带来的紧迫感、无力感,安排好时间能帮人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失误差错也会造成焦虑感,平时不妨减少冲动行为,或许能从源头上避免焦虑。

     

    抑郁障碍

    抑郁症与通常的情绪波动不同,患者有典型“三低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精力降低。

     

    抑郁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和患者当面沟通,再配合一些心理问卷测评综合诊断,并非符合几条症状就算是抑郁症了。

     

    建议:

    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如果确定是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干预。

     

    对很多人来说,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情绪。有研究证明,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改善抑郁障碍的方法。

     

    可以试着向朋友倾诉,别把事情总憋在心里。让自己忙起来,去户外散散步,也可以做些家务。

     

    尝试不去为睡不好而担心,即使不能入睡,躺下来让身体休息一下都是有益的。

     

    失眠障碍

    失眠≠失眠障碍,健康人偶尔也会失眠。但如果出现以下三种表现,就需要去精神心理科判断是否为“失眠障碍”:

     

    “睡不着”,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睡不好”,容易醒;“醒得早”,醒后30分钟难以入睡,持续3个月。

     

    建议:

    入睡难时,睡前1小时不剧烈运动,不抽烟喝酒;每天固定入睡、起床时间,培养睡眠节律,周末也不例外;午睡别太久,20分钟即可。

     

    睡不香时,室温控制在20℃~24℃,低于18℃容易醒;盖厚一点的被子;试试裸睡;床别太软,以免身体下陷醒后更累。

     

    醒得早时,卧室要安静,窗帘要遮光;睡前泡泡脚;睡前别喝太多水,减少起夜;白天多做一些运动;多晒太阳,积累天然的褪黑素。

     

    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十分极端:开心时很自信和兴奋,伤心时会很绝望,一会像冰一会像火。

     

    建议:

    有规律的睡眠和活动对患者的恢复尤其重要。

     

    很多双相患者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而成就动机会造成压力。这就需要患者学会修正成就目标,让目标变得切实可行。

     

    患者的家属、朋友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呵护,让他们有信心去恢复情绪与重建人际网络。

     

    一个人哪怕躯体存在残障,但只要精神心理健康,就能摆脱痛苦,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相反,即使物质生活丰富,但天天焦虑,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从今天起,像关注血压、血糖一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吧。

  •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但还是加班加点帮同事弄好了PPT。

    明明自己不能吃辣,可为了让朋友开心,每一顿饭都硬着头皮吃下去。

    明明是对方的错误,你却总是在自己身上挑毛病。

     

    而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一个人总是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时候,正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取悦他人时,丢掉了自己

     

    有人说:「过度追求别人认可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诚然,一味屈尊去讨好别人,并不会得到对方的爱和理解,反而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小琴曾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在她24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男孩,近乎疯狂。她向男生告白,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那个男生却向她提了一个要求:你减减肥吧,要是瘦下来了,我就考虑和你在一起。

     

    就因为这一句话,小琴开始拼命地减肥,每天都吃不饱饭,越是饿,心情就越是低落,她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了。

     

    后来在一次聚会中,男生在游戏时抱起了其他的女孩。

     

    小琴羡慕地问: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男孩轻飘飘说了个数字:100吧。

     

    为了达到男孩心里的标准,她努力了不止一年,可即便这样,也还是没能做到让喜欢的人满意。男生依然不爱她,小琴从那之后也变得越来越自卑。

     

    所以说,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别人,而困住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对等。当你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认可上面时,就会变得内耗,失去自信。

     

    越是讨好对方,就越是无法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越是渴望对方的认可,就越是会自降底线,过度付出。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你觉得焦虑,甚至内疚。

     

    不得不说,人一旦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怪圈中,真的很难自洽。

     

    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在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有很多的表现形式。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 很难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将他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总是服务于他人的情绪。即便自己已经感到并不开心了,却无法开口和对方挑明。

     

     

    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无法拒绝别人,内心里无法接受自己。

     

    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对方失望。

     

    ● 更倾向于附和别人的观点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有主见。

     

    每当身边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随声附和。

     

    而当对方问他的想法时,回答经常是:我觉得你说得对,听你的吧。

     

    他们甘愿被打磨,追求所谓的「圆滑世故」,去讨好、去取悦别人,误以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我。

     

    ● 总是害怕得罪人

     

    由于内心敏感,讨好型人格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犹豫再三,陷入一种自我挣扎的死循环中。

     

    很多时候,对方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TA焦虑很久。

     

    我今天这么做是不是惹她生气了?

    她不会以为我是那样的人吧?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只能通过他人的支持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有求于人的「讨好」区分

     

    这与「有求于人」的讨好,是大相径庭的。

     

    细想一下,当我们有求于人时,首先内心是认可自己的。而他人的支持,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承认他人的优秀,却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急于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的「讨好」,只是为了办成一件事而已。

     

    讨好型人格如何获得「自私」的勇气

     

    博士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要慢慢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都是一个灵魂更加丰满,精神更加自由的自己。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理念:把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

     

    原则:我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讨好型人就会在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当然也有隐含的愿望:「请你爱我」、「不要伤害我」甚至「像我对你一样对我」。

     

    然而对方往往不会接这样的隐含性的愿望或者说课题的。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吧,先从课题分离开始吧。

     

    获得「自私」的勇气

     

    ● 不随意妥协

     

    不随意妥协也就意味着要勇敢地拒绝,当他人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时,请勇敢地说「不」。

     

    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对自己负责放在第一位,就可以慢慢树立起你的心理边界,也让人家知道你是有边界和底线的人。

     

    但若是不习惯将自己的需求讲出口,或是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就会让我们产生退缩感,从而拒绝沟通,再次妥协。

     

    有效的沟通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情感维系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你的沟通能力如何?是否可以清晰表达所想,让别人理解?可以点击下图,测一测你的沟通能力。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改善。

     

     

    只有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学会合理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让对方清楚你的底线在哪里,下次才不会再轻易冒犯。

     

    你越是有态度,对方就越是会尊重你。

     

    ● 加强自我认可

     

    别人眼中的你,并不是完整的你,重要的是,你该如何看待你自己。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并珍视自己的可贵之处吧。

     

    当你足够认可自己,慢慢的自我认知就不再依赖与外部评价了,也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很多时候矫枉过正也没关系,别怕自己太「自私」,只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

     

     避免讨好型人格,从小要注意

     

    古语有言:防微杜渐,遏难于未发。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应该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家人的期待和愿望,被教育成要满足所有人期待的「好孩子」。

     

    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也会因「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内疚,认为这是自私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想要被看到、被认可,而努力的讨好父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认可孩子,多子女家庭也要尽量去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的优点。

     

    发自内心的给于认可和鼓励

     

    对于家长来说,一句口头上的鼓励,其实并没有太困难。而且这个举动,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正向的激励,会让孩子形成正能量的做事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至于自怨自艾。

     

    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空间

     

    每当孩子提出一些新鲜想法时,请尽量创造一些空间,帮孩子圆梦。

     

    头脑越是灵活的孩子,思想就越是进步。长大以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多去看书,多观世界

     

    讨好型人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别人很好,自己却不够好。

     

    因此,请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就带领着他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吧!

     

    请让孩子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绝对高级的,不必因此自卑。

     

    摆脱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寻找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摆脱讨好的模式难以做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再逃避内心的痛苦,获得真实的自己。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伴随着什么样的人。

     

    01

     

    案例:我的来访者瑶瑶,一位大三的学生,哭着对我说:“我不知道我哪里做得不好,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喜欢处处跟我做作对。”

     

    瑶瑶是个特别爱学习的女孩,高中的时候,坐她后面的一位女同学,总喜欢把桌子往前面挪,瑶瑶忍了她一段时间,后面忍不住了,她告诉后桌,自己的位置已经够窄了,再往前挪都坐不下人了。可是对方却说她自己长那么胖,怪谁?

     

    在寝室里,瑶瑶每天是学习得最晚的,她也怕打扰到其她同学的休息,所以把灯光调得很暗,可是室友却说瑶瑶的台灯影响到她们休息了。瑶瑶见室友这样说自己,只好乖乖上床睡觉。

     

    进入大学,瑶瑶本以为可以摆脱过去的影响,重新开始新生活,不料,遇到的室友一样处处针对她,很莫名其妙,明明不是她的错,总是将所有的错误怪罪于她。

     

     

    瑶瑶说:“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管我到哪里,总是有人看我不顺眼,处处与我作对,我真的觉得很心烦!”

     

    当我了解瑶瑶的家庭时,她说自己的父亲是个很大方的人,可是不管他怎么对别人好,别人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他,父亲基本上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总是吃亏的那个人。

     

    而她的母亲,自私、冷漠,对家庭不管不顾,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父亲一个人管。她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她说母亲从来都是只管自己,下班后就是与同事出去玩,没有做过一顿饭,她说母亲不负责任,母亲却说:“我生你养你,一天还要上班,我这么累,你不应该给我做饭吗?”

     

    瑶瑶觉得母亲也挺不容易的,自己只好像父亲一样,学会隐忍母亲的缺点,可是又为父亲打抱不平,希望自己不要像父亲一样,只会隐忍。

     

    从瑶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可以发现,她习惯忍受母亲对自己的指责,包容母亲,像她父亲一样,不与他人起争执,遇到问题自己一个人承受。

     

    她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也沿袭到了她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习惯忍受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并且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哪怕自己吃亏,也隐忍着自己的不满。

     

    瑶瑶的问题其实就是原生家庭模式给她的影响,她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重复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哪怕她自己不愿意,却很少能避免。

     

    02

     

    一百多年前,精神分析流派的鼻祖佛洛伊德,从孩子的行为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佛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会喜欢把玩具仅仅抱在怀中,这是用来抵抗母亲不在时候的焦虑,让自己安心。

     

    但是,我们也常看见,孩子会把玩具反复丢出去,然后大哭。闹着要把玩具要回来,然后再丢出去,接着再要回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这样的行为在佛洛伊德看来,是在重复体验母亲离开又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的痛苦焦虑的分离体验。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强迫性重复。

     

     

    当一个人长大,他的一生当中,如果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冲突不断,那么长大过程中,他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呈现出冲突不断,不断复制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相反,如果他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很亲密、和谐、友好,那么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密关系中,也会与人相处得很愉快。

     

    在情感关系中,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长大后会形成这样的路径依赖,哪怕他自己不愿意与别人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关系,可始终不能跳出这个循环,这便是强迫性重复。

     

    所以有的人会说:“为什么我总是遇到同类型的人,不管我去哪里,离开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新环境,虽然遇到的人变了,本质上他们和我的关系始终在重复以前遇见的人的影子。”

     

    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过一次,可能是运气不好遇到了意外;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三次,那么真的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03

     

    很多时候,你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觉得别人总是处处与你做对,便把自己总是遇到人渣的经历怪罪于自己的命运。

     

    殊不知,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伴随着什么样的人。其实命运是在你不知不觉间的不断重复造成的,因此,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也不是无道理的。

     

    强迫性重复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的无意识里,很难被人真正发现。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无法意识到,所以把它归结为命运,认为这就是一个人的命吧。

     

     

    案例中的瑶瑶,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却不愿意自己成为父亲那样只会吃亏的角色,而当她重新进入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希望隐藏自己的情绪,与人友好相处,获得较好的友谊时,重复的关系又一次出现。

     

    她又要成为父亲那样的角色,忍受他人的缺点,却要包容对方,自己吃亏。这样的角色身份对她来说,是不愿意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摆脱这样消极的强迫性重复呢?

     

    首先,你要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来自哪里,体会和面对自己的创伤,只有先清楚自己的问题,才能知道如何改变。

     

    其次,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童年你的依恋关系是不安全、恐惧的,那么你与他人相处就会变得紧张、不信任。

     

    你要找个一个你信赖的人,让自己变得坚强、自信,才会得到真正的爱。

     

    最后,对世界建立新的认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就像学习心理学,你知道了强迫性重复是怎么一回事,它对我们未来造成的影响。

     

    那么,你懂得了这个知识,并知道了如何解决,你可以学着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去改变这样的重复关系,让自己获得新生。

     ​​​​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典型案例近来,编排部里一向活泼开朗的晓雪突然变得郁郁寡欢了,而且时常叹气,念叨活着累、没意思。原因是与她相处两年的男友突然另有所爱,尽管晓雪嘴上说“不属于自己的早晚会失去”“天涯何处无帅男”之类的酒脱话,可她情绪的变化却揭示了其内心的苦恼。一天,她苦笑着说,她会不会得抑郁症了......

     

    无独有偶,一直自信能考上北大的倩倩得知自己的分数达不到北大分数线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了,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愿见人。她的妈妈犯难了,担心这样下去女儿会生病,可又不知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如果某种疾病有明确的原因,我们的感觉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与许多其他严重疾病类似,在没有任何诱发事件或疾病的情况下,抑郁症也可能发作。抑郁症往往是各种遗传、心理和环境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生物化学

     

    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的情况。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2.遗传

     

    与许多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会增加10%-13%;在孪生子中,这个比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有明显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许多人甚至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也从来不得这种病。反过来,有些抑郁症的人根本没有抑郁症的家族史。

     

    3.社会与环境

     

    些研究表明,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包括心脏病、感冒和抑郁症。对于已经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如果持续处于暴力、忽视、虐待或贫穷之中,那么更可能会患上这种病。

     

    4.躯体疾病

     

    许多躯体疾病和状况,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乱和晚期疾病,往往可以导致抑郁症。如果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患有躯体疾病,而且有淡漠症状或者无法解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则应该与医生联系。这些症状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情绪反应或主观反应,也可能是这个人有需要治疗的抑郁症。

     

    5.性格

     

    下列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或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对人的影响很大。

     

    6.其他

     

    一些心血管药、激素、避孕药,甚至是一些非处方药均可以引起或加重抑郁症。更多信息请向医务人员咨询。另外,经常过多饮酒有时也可以导致抑郁症。虽然我们对有关抑郁症病因的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会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不论老幼、贫富、名人百姓,都有人患过抑郁症。不论你是什么人,你在生活中某些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二、抑郁症的心态原因

     

    一般而言,导致抑郁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造成这种情绪上的不良状态,主要与八种心态有关。

     

    1、走极端

     

    这种现象表现为运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遇到挫折便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有任何价值

     

    2、以偏概全

     

    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复出现。生活中、这类人一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重复出现。一次恋爱失败,就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找到真心的爱人。

     

    3、消极思维

     

    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眼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暗淡无光,都是灰色的。他们常常用一个消极的假设支配着自己的思想,对事物只抓住它的消极部分,并牢牢记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案例分享

     

    小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小强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抱怨老师讲课呆板,指责学校和老师自私,为提高升学率、多拿奖学金而压迫学生。

     

    在同学的眼里,小强是一个招惹不得的野兽,曾有一次,邻座的同学无意把橡皮擦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二话不说就把橡皮擦扔掉。他脾气很不好,常常没耐心听别人说话,一旦碰到他不想听或者不愿听的话,他就粗暴地把他人的话打断。

     

    当同学受到老师表扬时,他不是指责老师偏心就是讽刺同学巴结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说是“死读书”。由于该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加上成绩较差,在母亲的说服下,特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一、自我中心型人格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阶段。自我中心型人格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人格特性。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在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就人类初期的生存发展而论,童年期的自我中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当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和成年期后,他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社会接触的扩大,迫使他从自我中心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客观情境为反应依据的成熟人格。

     

    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而达到心理成熟。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到了初中,还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初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自我中心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思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的人、事、物,很难唤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二、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心理疏导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思维导致了自我中心的逻辑结构,他们以自己为尺度,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一切事物,不能把握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图式,使他们不能同时处理一种情况的几个方面,如交谈中不能同时考虑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

     

    认为游戏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不能同时重视自己的兴趣和他人的需要等。

     

    皮亚杰又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除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社会互动能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并迫使他去理解或许和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其他人的观点,这将使儿童的思维更连贯、更富有逻辑性。

     

    在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防止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形成:

     

    (1)转移家庭焦点、加强亲子交流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首先家长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爱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不能变成溺爱。溺爱是一种不良的强化,会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重。

     

    在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用实际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加强亲子直接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让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多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习同理心,加强人际交往

     

    即加强社会互动,去除自我中心化,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了解他人。

     

    因此,对自我中心的学生需要加强同理心方面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对人生中最自我中心的时期——婴儿期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婴儿化的行为。

     

    把他们自己认为讨人厌烦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他们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他或她较为亲近的人作为其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是会慢慢消除的。

     

    (3)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也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团结互助,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让他们体验助人以后得到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参加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缺点、错误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或长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每个人的成功或长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他们,简单地骂他们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挖苦、打击只会使他们的对抗情绪更加激烈,给教育疏导带来更大的困难。

     

    (5)增强竞争意识,重视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重视对他们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矫正“自我中心”这一不良个性有益,而且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自立于社会意义重大。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尝尝失败的痛苦,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挫折教育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征文等形式来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现在生活压力过大,很多男性朋友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做事力不从心,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甚在意。

     

    直到发现自己的性功能出现了障碍,才追悔莫及,男性功能怎么会出现障碍?心理压力大也能影响吗?

     

    京东健康特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刘佳毅为您解答↓

     

    问题一:性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刘佳毅:

     

    专家观点1: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有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

     

    器质性病变引发的性功能障碍,一般提示身体某方面存在问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会影响性功能。而心理方面引发的性功能障碍,往往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就诊的男科门诊在筛查和治疗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心理问题。

     

    专家观点2: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错误信息也可能引发焦虑

     

    不少来门诊咨询的患者,认为自己有问题,判断的信息往往来自网络,其中也不乏青少年。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没有判断能力的大众,的确容易被误导。放大的描述、夸张的标题,会让自以为有问题的人们更害怕,最终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专家观点3:精神方面的用药,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性功能

     

    使用精神类用药的患者,有不少会出现性功能的障碍,还有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控制前列腺增生、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也可能会引发性功能的下降。

     

    问题二: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原因都有哪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刘佳毅:

     

    专家观点1:担心和焦虑的青年男性,主要受网络信息的影响

     

    见过很多病人,开始可能没什么事儿,网上看到了一些不良引导,惊吓之后反复思考、反复对号入座,得上了性功能障碍。然后被引导至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多次不见成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专家观点2:我国普遍存在性教育的缺失

     

    中国很多学校,课本上的两性知识基本上是直接略过的状态,孩子在懵懂中发育和成长,对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少孩子看过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剧作品,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怀疑和不确定,家长沟通又存在不畅,反复纠结,最终也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专家观点3:成年后,配偶关系是两性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男女双方存在沟通不畅、性生活缺失、需求不一致等,都可能直接影响男性的性功能。现代人的精神压力都很大,双方日常工作已经筋疲力尽了,很难顾全到夫妻生活层面,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越减少次数,就越会不需要;越不需要,心理"裂痕"就越大。

     

    问题三:有没有一些心理调整的方法,能够战胜男性性功能障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刘佳毅:

     

    专家观点1:及时就医,避免发展成精神疾病

     

    男性性功能的问题,往往会比较"难以启齿",忍着、憋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我们门诊接诊的时候,不少病人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了,但他们却对男科门诊比较抵触,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男性,对心理治疗更是能避就避、能躲就躲。不愿意承认自己身心的问题,是这类男性最大的问题。不论是线上就诊还是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讳疾忌医!

     

    专家观点2:正确知识的获取,很重要!

     

    正确就诊当然是最重要的,男科医生可以帮助你辨别信息的真伪,同时能指导治疗和疏导心中的疑惑。网络上的信息,一定要辨别是否是官方的发布信息,同时不要被情绪左右,看到类似的症状就对号入座,容易给自己制造焦虑。最后,不要忽略口服药物的规范使用,积极的调整心理状态,一般的男性问题是可以慢慢治愈的。

  • “健康”是怎样一种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健康状态。

     

    可见,「精神心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心理状态是如何左右健康的。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孙洪强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四科主任  陈景旭

     

    20%的疾病由心理问题导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临床上有2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但很多都被当成了躯体疾病来治。

     

    心理有问题不总表现在心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70%以上的心理障碍会“攻击”身体器官,其中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是“替罪羔羊”的前三甲。

     

     

    陆林分享了两个真实的病例:

     

    一位男性时常觉得喘不上气,呼吸随时要停止,不敢在家睡觉,住在医院门口的招待所,准备随时接受抢救。他说,只要看到急诊室的灯光和救护车,心里就能平静些。

     

    还有一位女性患者,总觉得胃不舒服,在北京几家大医院看了一通,先后做了20次胃镜,检查资料厚厚一沓,都没发现问题,可就是觉得难受。

     

    这两位病人都有“躯体化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疾病范畴,再看多少个呼吸科和消化科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的人有长寿优势

     

    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乎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它也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2万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18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

     

    在研究开始时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人,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寿命平均长4.7个月。

     

    在排除了吸烟、酗酒、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慢性病等因素之后,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18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也高出了14%。

     

     

    今年2月,发表在著名精神医学期刊JAMA Psychiatry(《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一项长达45年的研究发现,早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中年身体疾病多发并加速衰老。

     

    预防精神疾病、监测精神疾病患者的衰老迹象,有助降低疾病发生率,甚至延长健康寿命。

     

     

    自测:你的心理状态健康吗?

     

    怎样的状态才属于心理健康?虽然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如果你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下,那就是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都相处得非常和谐、愉悦。

     

    ■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承受生活中挫折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 5.适度地接受个人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表示,以下迹象可能是心理问题发出的报警信号:

     

    • 疲劳,即使一夜好眠也无法电力“满格”;
    • 失眠,劳累一天的你很想倒头大睡,明明睁不开眼皮,大脑却无比清醒;
    • 健忘;
    • 总爱生病;
    • 慢性疼痛;
    • 情绪异常,安全感、自尊、自信心降低,而自卑、恐惧、焦虑、冷漠等负面情绪放大;
    • 性格改变,某段时间突然性情改变,疑心重重,甚至对亲人、伴侣、好友都漠不关心,不愿多交流。

     

    4种心理障碍各有破解方案

     

    职场压力、育儿焦虑、各行各业的竞争……催生了现代人更多的紧张、焦虑、抑郁。针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分别给出了破解方案:

     

     

    焦虑倾向

    “很担心接下来的事情处理不好”,是焦虑症患者常见的状态。

     

    短暂的焦虑让我们意识到身边有“威胁”,对人的发展有益。过度和持久的焦虑,可能引发焦虑症,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消化不良等。

     

    建议:有焦虑倾向的人,注意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其中合理管理时间尤为重要,有助减轻拖延带来的紧迫感、无力感,安排好时间能帮人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失误差错也会造成焦虑感,平时不妨减少冲动行为,或许能从源头上避免焦虑。

     

    抑郁障碍

    抑郁症与通常的情绪波动不同,患者有典型“三低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精力降低。

     

    抑郁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和患者当面沟通,再配合一些心理问卷测评综合诊断,并非符合几条症状就算是抑郁症了。

     

    建议:7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如果确定是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等物理干预。

     

    对很多人来说,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情绪。有研究证明,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改善抑郁障碍的方法。

     

    可以试着向朋友倾诉,别把事情总憋在心里。让自己忙起来,去户外散散步,也可以做些家务。

     

    尝试不去为睡不好而担心,即使不能入睡,躺下来让身体休息一下都是有益的。

     

    失眠障碍

    失眠≠失眠障碍,健康人偶尔也会失眠。但如果出现以下三种表现,就需要去精神心理科判断是否为“失眠障碍”:

     

    “睡不着”,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睡不好”,容易醒;“醒得早”,醒后30分钟难以入睡,持续3个月。

     

    建议:入睡难时,睡前1小时不剧烈运动,不抽烟喝酒;每天固定入睡、起床时间,培养睡眠节律,周末也不例外;午睡别太久,20分钟即可。

     

    睡不香时,室温控制在20℃~24℃,低于18℃容易醒;盖厚一点的被子;试试裸睡;床别太软,以免身体下陷醒后更累。

     

    醒得早时,卧室要安静,窗帘要遮光;睡前泡泡脚;睡前别喝太多水,减少起夜;白天多做一些运动;多晒太阳,积累天然的褪黑素。

     

    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十分极端:开心时很自信和兴奋,伤心时会很绝望,一会像冰一会像火。

     

    建议:有规律的睡眠和活动对患者的恢复尤其重要。

     

    很多双相患者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而成就动机会造成压力。这就需要患者学会修正成就目标,让目标变得切实可行。

     

    患者的家属、朋友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呵护,让他们有信心去恢复情绪与重建人际网络。

     

    一个人哪怕躯体存在残障,但只要精神心理健康,就能摆脱痛苦,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相反,即使物质生活丰富,但天天焦虑,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从今天起,像关注血压、血糖一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吧。

  • 我们从出生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学会如何走路,从会爬到会摇摇晃晃的走,到昂首阔步的走,到步履蹒跚,最后寸步难行......

     

    从一个个有关走路的成语,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可以说,你的脚步就是你的人生!

     

    直观的反应了你走路的速度,你走路的状态,也从侧面反应了你的精神风貌,反应你的健康状态!

      

     

    我们不停的走路,可是你真的会走路么?

     

    我们会看到太多现实中的案例,本应该脚步如飞的年龄,却走成了东摇西摆;本应该步履安详的状态却走成了跌跌撞撞!

     

    走路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先迈左腿,再自然的右腿跟上,双腿有规律的前后做交叉运动。

     

    却会反应出你的肌肉群使用情况、你的全身骨骼情况、你的体态等问题,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半身的不良姿态会影响下半身,下半身走路不正确也会影响全身!

     

     

    比如现在很多青少年走路的时候都出现弯腰驼背的现象,更不用说老年人了,脊柱侧弯、腰间盘突出、长短腿、膝盖疼痛、老寒腿等等,那这些问题,一定会在你走路的时候反应出来,长短腿就会走路一高一低,膝盖疼走路就会一瘸一拐等,还有大家经常会翘二郎腿,喜欢重心在一只脚上,这样会导致你的骨盆倾斜,骨盆倾斜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走路姿态。

      
    所以一个人寿命,是能从“走路”判断出来的!

     

    下边2个走路要点,把握住更长寿!

     

    一、正确的走路姿势

     

    1、上身脊柱伸展

     

    也就是上半身要挺直,不能够弯腰驼背,颈椎腰椎自然弧度。具体表现为:略收下颌,昂首挺胸,肩部外展,略收腹部,骨盆保持中正,也就是不要出现骨盆前倾和后倾的现象,眼睛目视前方,这样的姿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变得很有能量,脊柱延展可以呼吸更顺畅,微收腹部,是为了让骨盆保持一个中立位,减少多腰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你的臀部带动腿部发力,这才是正确的走路姿势,这样才会为下一步的大步向前走做好基础。

      
    2、双腿一定要伸直

     

    我们只有双腿伸直,才可以有力量的向前大步走,在伸直膝盖走路时,身体可以稍微前倾,后腿伸直,我们的步子也就会迈的大一些,不过并不是步子迈的越大越好,以自己舒服为宜。

     

    3、走路时一定是臀部带动双腿,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前移,逐渐过渡的脚尖,最后是整个脚掌。

     

    4、朝着正前方

     

    这个点要求我们的方向是正前方,双脚不要出现内外八字。

     

    5、双臂自然摆动

     

    整个身体讲究平衡协调,双腿和双臂要一前一后的律动,身体才会有动力,当你的右脚迈出,左臂就会向前摆。

      
    二、正确的速度

     

    研究表明,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更长寿。正常一般男性每分钟走85步左右,女性75步左右,速度更快的可以100步左右。一个人的行走速度是0.9m/S,超过这个的速度人一般都比较长寿,走的快的老人说明心脏功能比较好,身体协调度高,更有长寿的潜质。

     

    长寿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你若会走路,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运动方式,长期坚持一定会收益。

     

    想长寿,你还可以这样:

     

    健康的饮食

     

    吃得好才可以维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气血通畅,平时多吃一些有营养的健康食物,各种粥品、骨汤、绿色时令蔬菜、多喝水,不要吃垃圾食物、热量过高的食物,这样你的血液才会干净,血液长青,不想长寿都难。

      
    良好的心态

     

    研究表明,开心的人更容易长寿,可是就有人说哪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这个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都可以泰然处之,正确的看待,切勿怨天尤人,心情郁闷,天天郁郁寡欢,这样的人,想长寿都难!

     

    充足的睡眠

     

    晚上是我们的肝脏排毒的时间,只有早睡早起,身体排毒通畅,才有更多的能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女性朋友表现为皮肤暗淡无光,黑眼圈眼袋等,男性表现为精力不足,提不起精神等,所以一天一定要保持8个小时的睡眠,不要熬夜。

      
    生活在于点点滴滴,你善待自己,生活也会善待你,像走路这样的事,看起来是很不起眼,却体现了你身体健康的全貌,从今天开始,从小小的走路开始改变,你会收获一个健康的人生,更加长寿。

  • 人有七情六欲,会开心,会难过,会生气,会忧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世上找不到一个完全没脾气的人,不同的性格也是组成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一部分。但是你知道吗,有些情绪,如果经常出现的话,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有些性格的人就是容易生病,像总是闷着不爱倾诉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疾病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经常被一些负面情绪“绑架”,人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弱。

     

    研究发现,长期郁郁寡欢的人,体内抵抗癌细胞的NK细胞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如果总是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人就更容易被疾病打败。

     

     

    这4种性格的人,更容易被疾病“盯上”,早知早改

     

    刻意忍受型

     

    有些人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发脾气,总是一个人默默忍受,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不会据理力争,这种人也被称为“闷葫芦”,不爱倾诉,总是把想法藏在心里。

     

    喜欢孤独型

     

    大家身边可能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不爱与人交往,让他们出门社交简直就是在让他们受刑,他们享受孤独,总喜欢一个人待着。但是人只有进入社会,拥有朋友,才能通过交流释放压力,孤僻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忧郁情绪。


    紧张焦虑型

     

    很多朋友不管遇到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焦虑、紧张,总是担心这个完不成,那个做不好,即使后面全都完美完成,他们也会找到其他焦虑的点。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较真懊恼型

     

    对于老板来说,员工较真可能更值得表扬,因为他们往往对工作更负责更认真,但是一个较真的人,在生活上会比较辛苦,也不容易被别人认可,因为他们总是为一些小事烦恼、懊悔,精神高度紧绷,对健康也没有好处。


    “吸引”疾病性格的人,学会调整心态是关键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喜欢接近的人一定都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很少有人会主动去跟消极的人做朋友,因为跟他们相处久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也会变得消极。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而上面提到的4种性格,都是普通人最不愿接触的,因为他们总是捉摸不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负面情绪。


    如果你的性格是刚刚提到的那些,首先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受不受欢迎,而是要留意是否已经有疾病找上门!

     

    如果幸运的话,建议你趁早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虽然现在还没看到消极性格带来的危害,时间越久,负面影响也就越多。

     

    消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要学会放下,总是执迷不悟、懊恼后悔,会让自己陷入在无尽的遗憾中无法自拔。


    消极的人,还要学会自得其乐,虽然身边总是会发生一些烦心事,想要的一直没有得到,工作、生活都不如意,但也要学会从不幸中找到乐趣,苦中作乐。

     

    虽然现在大家都讲究通过保健品来预防疾病,但心理暗示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经常笑口常开的人,往往也会更加幸运,会得到庇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