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期处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期处理
发表人:主治医师阮仙梅

分娩期处理

(1 ) 一般处理 注意休息、镇静,给予适当饮食,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及酮体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加强胎儿监护。

(2 ) 阴道分娩 临产时情绪紧张及疼痛可使血糖波动。胰岛素用量不易掌握,严格控制产时血糖水平对母儿均十分重要。临产后仍采用糖尿病饮食。产程中一般应停用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静脉输注 0.9%氯化钠注射液加正规胰岛素,根据产程中测得的血糖值调整静脉输液速度。同时复查血糖,发现血糖异常继续调整。应在 12 小时内结束分娩,产程过长增加酮症酸中毒、胎儿缺氧和感染危险。

(3 ) 剖宫产 在手术前一日停止应用晚餐前精蛋白锌胰岛素,手术日停止皮下注射胰岛素。一般在早上监测血糖、尿糖及尿酮体。根据其空腹血糖水平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改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尽量使术中血糖控制在 6.67~10.0mmol/L。术后每 2~4 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饮食恢复。

(4 ) 产后处理 产褥期胎盘排出后,体内抗胰岛素物质迅速减少,大部分 GDM 患者在分娩后即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仅少数患者仍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应减少至分娩前的 1/3~1/2,并根据产后空腹血糖值调整用量。多数在产后 1~2 周胰岛素用量逐渐恢复至孕前水平。于产后 6~12 周行 OGTT 检查,若仍异常,可能为产前漏诊的糖尿病患者。

(5 ) 新生儿出生时处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留脐血,进行血糖、胰岛素、胆红素、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钙、磷、镁的测定。无论婴儿出生时状况如何,均应视为高危新生儿,尤其是孕期血糖控制不满意者,需给予监护,注意保暖和吸氧,重点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应在开奶同时,定期滴服葡萄糖液。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日益增多。GDM属于高危妊娠,对母婴双方皆有危害。对于孕妇来说会显著增加流产、死胎、羊水过多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胎儿来讲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宫内发育迟缓、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增加胎儿死亡率。

         

          

    糖尿病合并妊娠可能引起或加重孕妇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导致病情恶化。

         

    一、糖尿病患者的孕前准备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临床上叫“糖尿病合并妊娠”。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临床上叫“妊娠期糖尿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需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常规、血压、眼底、神经系统及心电图,以便全面了解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脑、肾、眼等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

           

         

    在计划怀孕前3~6个月便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如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只有当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控制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考虑怀孕。

           

    二、GDM的筛查

    GDM的高危人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高龄孕妇(>35岁);
    • 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过快;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既往有巨大儿分娩史、羊水过多或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筛查时间:

        

    孕妇在孕24~28周时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干预。

        

    诊断标准:

          

    OGTT符合下面3项中的1项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 空腹血糖≥5.1 mmol/L;
    • 餐后1 h血糖≥10.0 mmol/L;
    • 餐后2 h血糖≥8.5 mmol/L。
            

    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

    1.饮食控制

         

    • 每日总热量按每千克理想体重30~35 kcal计算;
    • 每天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控制在250~350 g,尽量做到粗细搭配;
    • 蛋白质供给量比孕前增加,每日100 g左右;
    • 平日多吃些绿叶蔬菜,水果每日限制在200~400 g,可分次于两餐之间或睡前作为加餐食用,并将热量计入到总热量当中。
            

    在饮食方面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日5~6餐,为预防夜间低血糖,临睡前最好加餐1次。

         

    2.运动控制

          

    合理运动不仅有益于母子健康,而且可以辅助降低血糖。因此,除非孕妇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者需要保胎(如习惯性流产或先兆流产),均应适当参加户外运动。

           

    运动宜在饭后1 h进行,持续0.5 h左右;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宫缩为原则;运动项目应选择较舒缓不剧烈的,如散步、缓慢的游泳和太极拳等。另外,运动时携带糖块、饼干、点心等,以便发生低血糖时备用。

         

    3.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血糖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应首选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不通过胎盘,无致畸作用,对母子来说都是安全的。通过监测七段血糖水平来确定胰岛素的的用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

         

         

    血糖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具体控制目标:

           

    • 空腹及餐前血糖3.3~5.3 mmol/L;
    • 餐后1 h血糖4.4~7.8 mmol/L;
    • 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
    • 夜间血糖4.4~6.7 mmol/L;
    • HbA1c尽量控制在<6.0%。
             

    除了血糖以外,还有一些项目需要定期检查,这些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1.尿酮体检查

          

    如果孕妇处于高热、感染等应激状态,或食欲不振、腹泻时,要同步检查尿酮体及血糖。

          

    2.尿常规检查

          

    如果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肾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如果尿白细胞阳性,往往提示存在尿路感染。

          

    3.血压监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周需监测非同日血压≥2次。如果合并高血压,至少要坚持每天早、晚各量1次血压,并要求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4.体重监测

          

    • 整个孕早期孕妇体重增加应<2kg;
    • 孕中、后期,每周孕妇体重增加0.3~0.5 kg为宜。
    • 肥胖者孕期总体重增加8 kg左右,
    • 正常体重者孕期总体重增加12.5 kg为宜。
            

    5.胎儿发育监测

          

    分别在孕18周、24周、28周、32周和36周进行常规B超检查,以观察胎儿生长是否符合孕周,判断胎儿是否有发育畸形。

          

    6.胎心、胎动监测

          

    • 胎儿心跳大约在120~160次/min, 若平时持续>160次/min,或<110次/min,均属异常。
    • 妊娠16~20周开始出现胎动,胎动频率为30~40次/12 h或3~5次/min属于正常。
    • 如果发现胎动≤3次/h,12 h胎动在10~20次以下则为异常,往往提示胎儿宫内缺氧,应及时就医。
            

    五、糖尿病孕妇的产后管理

    1.产后治疗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分娩结束后可重新恢复孕前的治疗。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随着分娩的结束,这种患者的糖尿病往往会自行痊愈,不需要继续用药。

          

    2.产后复查

          

    GDM患者在产后6周行1次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判断患者产后糖尿病的转归情况,决定其是否需要继续药物治疗。

          

    3.产后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证,母乳喂养不仅对后代有益,而且有助于产妇糖代谢紊乱的恢复。

          

    总之,只要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妊娠期间采取恰当的措施,密切监测血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治疗,就可以将孕妇和胎儿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降至最低,“糖妈妈”照样可顺利度过孕期,拥有健康宝宝。

  •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是需要您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饮食,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同样适合正常人。    

                

    糖尿病饮食治疗为何如此重要?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能协助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科学的饮食治疗贯穿始终,科学饮食的目的:控制病情 + 享受美食!

     

    医生按照“三步曲”帮您计算每日总能量:

    1.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身高(cm)-105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之间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消瘦: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

                  

    2.每天需要的能量=理想体重×能量级别,活动量不同,所选择的能量级别也不同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能量级别注:以轻度活动(退休、老年)正常体形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5kcal/kg体重;肥胖者减5kcal/kg体重;消瘦者增加5kcal/kg体重。

                  

    举例:老王,男性,56岁, 身高170厘米,体重68公斤,职业: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口服药+饮食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算算老王每天需要的总能量先算老王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老王体型正常,轻体力活动,故选择每公斤体重30千卡的能量级别,所以:老王每天所需总能量=30×65≈2000千卡。

                  

    主食选择善搭配

    主食类(即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主食的选择上可以粗细搭配,即粗粮和精细的粮食搭配在一起,如早餐吃玉米,午餐可以吃米饭,晚餐还可以将部分主食用些芋头或红薯替换。即使主食是粗细粮搭配,每餐也不宜过饱,七八分即可。

             

    主食应粗细粮搭配摄入,肉蛋奶类不能忘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全天摄入蛋白质总量的1/3,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大豆等。

                   

    限制脂肪摄入量

    脂肪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但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会产生过多的能量,使血糖升高,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因为坚果的热量很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严格限制。

    蔬菜水果巧选用

    注意保证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适合糖友食用。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但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含淀粉类多的蔬菜可以和主食交换(如:马铃薯,红薯)。每天蔬菜食用量用自己的双手捧一捧,大概在1斤左右。

    糖友如何吃水果呢?

    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水果。糖友可以吃水果,但有一定的条件:时机: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种类:选择低糖分瓜果; 计量:从每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中扣除水果能量。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用自己的拳头举一举,大概相当于拳头大小。      

    限制饮酒多饮水

    饮酒会让血糖难以控制,最好不要饮酒 ,如果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糖友饮酒需遵医嘱,饮酒后应扣除相应能量的主食(一份酒≈20克主食),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000毫升左右。35ml白酒 = 350ml啤酒 = 140ml红酒 = 100kcal

        

    烹调方法很重要

    推荐的烹调方法: 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 优点: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荐的烹调方法 :炸,煎,红烧。 缺点: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

    少吃盐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约1矿泉水瓶盖),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今天我们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能摆脱误区,消除顾虑,合理的饮食配合正确的药物治疗,让血糖更早达标,更早获益,远离一切并发症,快乐健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

     

    我国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很多准妈妈备孕期就开始大吃特吃,孕期更怕孩子营养不良,血糖高也就不奇怪了。

     



    什么人容易中招?

     

    • 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
    • 一级亲属患 2 型糖尿病;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反复尿糖阳性等。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都有不小的危害。

     

    对母亲

     

    • 增加自然流产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 影响孕妇免疫力,易并发感染(多见泌尿系感染和霉菌性阴道炎);
    • 孕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 羊水过多、巨大儿,并最终引起难产、产后出血。

     

    对孩子

     

    • 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
    • 增加肩难产及各种产伤的发生率。
    • 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
    •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什么时候查血糖?

     

    最佳筛查时间是孕 24~28周。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明确诊断。必要时孕晚期重复检测,因为偶尔一次血糖水平超标并不能代表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血糖高了怎么办?

     

    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就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

    - 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荞麦、豆制品、魔芋及各种蔬菜;

    - 减少高糖分水果摄入量,如西瓜、苹果、梨、桔子等;

    - 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以汤-菜-蛋白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减少主食摄入,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 要做到每日至少坚持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做瑜伽、游泳也可以,但要注意安全。

    - 控制体重:要保证进入孕中期以后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 1 斤。如果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体重增加超过 1 斤,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 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如果依靠饮食调整和锻炼,准妈妈们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就需要加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你的生理特点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

     

    怎么做好血糖监测?

     

    为及时了解疾病进展,保证自身和肚子里面宝宝的健康,做好自我监测是很重要的。可以使用血糖仪自己检查手指末梢血糖值。

     

    - 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妈妈”:每天测 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

    - 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妈妈”:每周应至少有一天时间监测 7 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随诊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 1 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共 4 次。

     

    如果准妈妈们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舒服,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尿酮体。

     

    血糖目标: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比一般 2型糖友严格,但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 餐前血糖 ≤ 5.3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 夜间血糖 ≥ 3.3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5.5 %

     


    产后血糖会变化吗,需要复查吗?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大约有 50% 将在产后 20 年内将发展成慢性糖尿病,应在产后第 6~12 周进行血糖的检测,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

     

    产后每 1~3 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若出现异常,首先饮食控制,1~2 周后再次复查,如果仍有异常,则需要使用降糖药物。

     

    同时,约 2/3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一次妊娠时会再发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妇女再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倾向更大。所以,产后依然要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哺乳吗?

     

    糖妈妈是可以正常哺乳的。

     

    绝大多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妈妈,血糖会在产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使用药物降糖;即使需要用药,医生一般也会选择胰岛素。而胰岛素怀孕期和哺乳期都可以用,对宝宝没有影响。

     

    不过糖尿病的确可以通过基因遗传,不过宝宝如果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推迟患上糖尿病的时间,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的。

     

    所以糖妈妈应该和普通妈妈一样纯母乳喂养 6 个月。

     

    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

     

    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糖妈妈至少应该母乳喂养 3 个月,这样也可以让宝宝尽量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生的糖代谢异常情况。而在妊娠期首次发现且血糖升高已经达到糖尿病标准,应将其诊断为孕前糖尿病(PGDM)。它不仅影响着母亲的健康也会增加胎儿出现巨大儿的风险。

     

     

    因此在妊娠期应该注意筛查糖尿病,并及时做出诊断,才能确保母亲胎儿安全。

     

    案例回顾:

     

    一、孕期血糖升高,容易发生巨大儿。

     

    昨日门诊,有一位孕妇二胎,来门诊只有六周,还没有看到胎心,这胎孕前就有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问题,内分泌科采用胰岛素强化疗法暂时控制住血糖然后怀孕,但是近期的糖耐量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仍然超过11mmol/L,自测餐后血糖也是比较高。

     

    她自诉两年前第一胎怀孕24周糖耐量是正常的!当时并没有孕期糖尿病,但是后来胎儿长得特别快,分娩新生儿体重达到5.1公斤,我推测她是孕后期血糖升高,过高血糖刺激胎儿过度生长,导致超巨大儿出生。只是有些医院监测不严,只在24至28周行OGTT糖耐量检测,正常就不再管理。

     

     

    但是仔细询问后得知这位孕妇孕前就存在多囊卵巢综合症,且胰岛素抵抗,这种孕妇在孕后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一般孕妇高的多。危险度比一般孕妇高2~3倍,所以她在产后很快发展为真正的二型糖尿病。

     

    这种孕妇其实在第一胎的时候是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首次OGTT结果正常也在必要时妊娠晚期重复一次OGTT,另外建议该孕妇目前按照营养师制定的个性化食谱医学营养治疗一周后,自我血糖监测,每周至少一轮,包括末梢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

     

     

     

    根据指南,我建议她如果饮食控制一周后血糖仍然不能达标,就尽早使用胰岛素或者二甲双胍,否则早期的高血糖很容易导致胚停和流产。

     

    那么在发现血糖超标后,也不用担心,只要学会控制血糖就好。

     

    二、控制血糖,这3个手段很重要。

     

    1.调整膳食结构饮食治疗是妊娠期糖尿病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理想的饮食应该是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量和营养,又能保持正常的体质量增加,不至于影响胎儿发育,。还能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不引起餐后高血糖,即少量多餐、摄入热量适宜、保持最佳的体重增长速度。可从4个方面做起:

     

    1)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应该达到50%以上,可选择中低GI的品种,如全谷类食物替代白米白面;

     

    3)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可以提高膳食可溶性纤维含量;

     

     

    4)减少单糖及食盐摄入。

     

    2.宜在餐后运动妊娠期糖尿病的运动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或控制体质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心率一般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运动。

     

    注意: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安全有效为前提,运动的方式、强度及时间因人而异。

     

    3.除了医患之间进行沟通,亲朋也应给与糖妈支持帮助。

     

    焦虑会使糖尿病准妈妈血糖升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还易情绪紧张,致血糖水平波动大,增加控制血糖的难度。心理调节有助于改善孕妇情绪,使其积极配合饮食控制及其他治疗,有利于血糖的调节。

     

    妊娠期糖尿病一旦确诊,准妈妈也不用特别紧张。一方面,妊娠期糖尿病准妈妈通过精心的综合治疗,一般都会安全分娩,生出健康聪明的宝宝。另一方面,因为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类通过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就不会影响母婴健康的疾病,并且妊娠结束后,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会痊愈,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产后会发展为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

     

    我国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很多准妈妈备孕期就开始大吃特吃,孕期更怕孩子营养不良,血糖高也就不奇怪了。

     

     

    什么人容易中招?

     

    • 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
    • 一级亲属患 2 型糖尿病;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反复尿糖阳性等。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都有不小的危害。

     

    对母亲

    • 增加自然流产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 影响孕妇免疫力,易并发感染(多见泌尿系感染和霉菌性阴道炎);
    • 孕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 羊水过多、巨大儿,并最终引起难产、产后出血。

     

    对孩子

    • 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
    • 增加肩难产及各种产伤的发生率。
    • 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
    •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什么时候查血糖?

     

    最佳筛查时间是孕 24~28周。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明确诊断。必要时孕晚期重复检测,因为偶尔一次血糖水平超标并不能代表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血糖高了怎么办?

     

    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就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

    - 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荞麦、豆制品、魔芋及各种蔬菜

    - 减少高糖分水果摄入量,如西瓜、苹果、梨、桔子等

    - 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以汤-菜-蛋白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减少主食摄入,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 要做到每日至少坚持半小时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 做瑜伽、游泳也可以,但要注意安全。

    - 控制体重 要保证进入孕中期以后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 1 斤。如果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体重增加超过 1 斤,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 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如果依靠饮食调整和锻炼,准妈妈们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就需要加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你的生理特点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

     

    怎么做好血糖监测?

     

    为及时了解疾病进展,保证自身和肚子里面宝宝的健康,做好自我监测是很重要的。可以使用血糖仪自己检查手指末梢血糖值。

     

    - 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妈妈”:每天测 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

    - 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妈妈”:每周应至少有一天时间监测 7 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随诊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 1 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共 4 次。

     

    如果准妈妈们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舒服,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尿酮体

     

    血糖目标: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比一般 2型糖友严格,但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 餐前血糖 ≤ 5.3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 夜间血糖 ≥ 3.3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5.5 %

     

    产后血糖会变化吗,需要复查吗?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大约有 50% 将在产后 20 年内将发展成慢性糖尿病,应在产后第 6~12 周进行血糖的检测,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

     

    产后每 1~3 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若出现异常,首先饮食控制,1~2 周后再次复查,如果仍有异常,则需要使用降糖药物。

     

    同时,约 2/3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一次妊娠时会再发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妇女再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倾向更大。所以,产后依然要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哺乳吗?

     

    糖妈妈是可以正常哺乳的。

     

    绝大多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妈妈,血糖会在产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使用药物降糖;即使需要用药,医生一般也会选择胰岛素。而胰岛素怀孕期和哺乳期都可以用,对宝宝没有影响。

     

    不过糖尿病的确可以通过基因遗传,不过宝宝如果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推迟患上糖尿病的时间,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的。

     

    所以糖妈妈应该和普通妈妈一样纯母乳喂养 6 个月

     

    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

     

    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糖妈妈至少应该母乳喂养 3 个月,这样也可以让宝宝尽量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

     

    咨询点击下方医生卡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以及疱疹病毒家族的病毒都会引起肝病,这些病毒感染可能与妊娠同时发生。包括肝硬化在内的急性或慢性肝衰竭都与不良妊娠结局高风险相关。此外,一些病毒感染,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会导致胎儿或围产期传播和后代慢性感染的风险,以及肝硬化和肝癌过早死亡风险。近日,《美国妇产科杂志》在线发表了怀孕期间肝炎病毒感染的管理策略,下文重点介绍了甲肝(HAV)、乙肝(HBV)、丙肝(HCV)病毒感染的管理策略。

     

    甲肝病毒感染

    推荐的妊娠期甲肝病毒暴露后预防策略包括免疫球蛋白单次注射,应基于体重进行静脉注射(0.1ml/kg)。该策略可以提供被动和暂时性免疫,但针对孕妇的数据很有限,在暴露后14天内注射,有效性达到80%-90%。

     

    甲肝疫苗用于预防已经超过25年。 怀孕期间接种甲肝疫苗的建议与非孕期女性相同:适用于有感染风险或严重后果的女性。 如果没有免疫球蛋白,接种疫苗也可以作为暴露后的预防措施,这对于有甲肝长期暴露风险的女性很关键。

     

    甲肝疫苗接种后报告的常见反应包括发热(16%)、注射部位红斑(15%)和注射部位肿胀(10%)。最近,美国疫苗安全数据库对孕妇接种甲肝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包括1140名活产婴儿,70%的疫苗接种发生在孕早期。怀孕期间接种疫苗很少见,约为1.7/1000。大多数出生结局与接种疫苗无关,有可能与小于胎龄儿(SGA)风险相关。

     

    暴露于甲肝的婴儿可以通过胎盘抗体转移获得免疫力。这种被动免疫可提供几个月的保护,到12个月大时检测不到抗体水平。

     

    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在怀孕期间对胎儿和母亲都会产生影响。母体血清病毒载量高(乙肝DNA水平>200000 1U/ml)是预防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即使进行了主动和被动免疫,围产期垂直传播率仍可达到9%。

     

    一些专业组织建议,如果母体乙肝DNA>200000IU/ml,作为一种保守的选择,考虑采取抗病毒预防措施,以尽量减少乙肝的垂直传播。 在妊娠28-32周开始抗病毒预防,为分娩前抑制乙肝病毒载量和预防垂直传播提供了时间窗口。妊娠期抗病毒开始和停止的理想时间还没有确定。

     

    具有疗效和安全性的抗病毒疗法包括 核苷/核苷类似物聚合酶抑制剂: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基于对非怀孕成人的许多研究结果和两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TDF在亚洲HBeAg+感染女性中的疗效和安全性,TDF是孕妇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与老的抗病毒药物相比,TDF的抗病毒耐药要少得多。孕妇使用TDF的一个小问题是有磷酸盐流失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是一种新药,具有较小的肾脏和骨骼毒性,在中国一组孕妇进行的研究中,证明了其对围产期乙肝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过还需要更多关于TAF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怀孕期间抗病毒治疗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停药后疾病复发的风险。肝病复发是由乙肝 DNA病毒载量和宿主免疫学活性增加引起的,定义是ALT水平突然增加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估计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在4-25%之间。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 在停止治疗后的头6个月,应每2-3个月随访产妇的ALT水平。如果持续存在恶化,重新开始妊娠期使用的相同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会有帮助。

     

    TDF在婴儿中吸收较差,转移到母乳中的情况极少。据估计,婴儿总暴露量约为口服剂量的0.03%。TAF的哺乳期研究很少。

     

    对于没有临床指征进行持续治疗且其婴儿接受了HBIG和疫苗接种的母亲,TDF可在分娩后0-12周停止。虽然母乳中存在乙肝病毒,但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并不会明显高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因此不应推迟母乳喂养。为了发现乙肝垂直传播或疫苗接种失败的情况,应在婴儿9-12个月大时,以及在首次疫苗接种后至少2个月,对婴儿进行HBsAg和抗HBs的血清学检测。

     

    丙肝病毒感染

    如果有必要进行侵入性的产前诊断检查,建议采用羊膜穿刺而不是绒毛取样。剖宫产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减少丙肝的母婴传播,因为垂直传播的确切时间未知。较早的队列研究表明,可能有部分丙肝病毒载量升高的女性在临产前进行剖宫产是有益的,不过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设计良好的研究进行验证。

     

    感染丙肝的女性都应该戒酒。对于肝功能正常的丙肝患者,大多数药物的剂量不需要调整,包括乙酰氨基酚。怀孕期间一般不需要对肝功能或病毒载量进行常规的连续性实验室监测,孕妇应转诊到肝病或传染病科。 丙肝女性所生的婴儿应在>18个月大时进行抗丙肝抗体筛查,或在1个月大后进行2次丙肝RNA筛查

     

    丙型肝炎的治疗和实现持续病毒学缓解与肝脏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现在被推荐给几乎所有的慢性丙肝感染患者。评估DAAs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很少。雷迪帕韦/索非布韦的经验仅限于最近发表的1期试验,治愈率为100%,没有安全性问题。

     

    目前对索非布韦/维帕他韦的早期研究正在进行中。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 应劝告患有丙肝的育龄女性在怀孕前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改善健康状况并消除垂直传播的风险。在接受DAA治疗(使用或不使用利巴韦林)期间发现怀孕的女性,应与医生讨论继续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利巴韦林在怀孕期间是禁忌使用的,因为其致畸风险在停止治疗后可持续6个月。

     

    参考文献:

    Am J Obstet Gynecol. 2021 Sep 10;S0002-9378(21)00998-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泡脚虽然好,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泡脚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因为泡脚会影响到人的血管神经,甚至还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所以总的来说,好处不少,但是还是要慎重。接下来给大家 简单介绍一下不适合的人群,希望给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帮助。

      


    糖尿病患者不适合

     

    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很是常见,恰恰中老年人也比较喜欢泡脚,但是他们并不适合。患有糖尿病的人,对于高温、疼痛往往会比一般人迟钝,他们泡脚往往温度较高。从总体上来说糖尿病患者泡脚弊大于利。因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泡脚次数。

      
    皮肤病患者不适合

     

    主要指脚部有病的人,在人的其他部位患有皮肤病的不受泡脚约束。足部皮肤病患者脚上可能藏有大量的真菌,这个时候脚部上的细菌就会伺机进入到皮肤里,造成患者更大范围的感染。所以,如果是患有下肢皮肤病的人群也是不建议泡脚的,对此千万不可随意。

      

    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

     

     

    热水或者温水泡脚,会使得人体的内更多的血液汇流向下半身。对于血管有疾病的人来说,当血液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减少的速度时,就会加重血管中的血液淤积。热水泡脚导致的一部分毛细血管破裂的症状也会随之加重,使得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出血更严重。所以,有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合。

     

    此外饭后不宜立刻泡脚、泡脚后也不能马上睡觉、泡脚也不适合太长时间,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在水中加一些花瓣或者是有利于身体的中草药包,另外每天泡脚到微微发汗的程度就可以了。泡脚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遵循一定原则,患病人群要尤其注意。

      
    泡脚的确是一件比较能够让人放松的事,泡完脚后全身都会放松,泡完脚后全身的疲劳也会减退很多,冬天还能帮助人改善脚凉状况,对睡眠有很大帮助。但是以上列举的几种人群是不合适用热水泡脚的。这几种人群用热水泡脚不仅不会起到正面效果,相反还会加重原有病情。所以泡脚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患有疾病的不可盲目泡脚,应该不泡脚或者是询问相关医生

  • 大家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无糖饮料,而之前很多人喜欢的甜饮料喝得的确少了。无糖饮料分为两种:

     

    1.不含糖:

    这类的饮料不多,比如鲜榨的豆浆、大麦茶、苦荞茶、新鲜的茶水、不放糖加工的酸奶或咖啡等算作不含糖的饮料,其实也不是绝对不含糖,只是食材中天然含量比较少,可以忽略不计。

     

     

    人工合成的不放任何糖的苏打水算是无糖饮料,但天然苏打水、矿泉水不算饮料,按照国家规定为天然饮用水,当然肯定是不含糖的。

     

    2.不添加蔗糖

     

    还有一些比较甜的饮料因为不人为添加蔗糖,所以也叫无糖饮料,但是却有可能添加了甜菊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代糖,这一类的糖因为不用胰岛素参与代谢,所以比较适合糖尿病人。

     

    3.不添加蔗糖、不添加代糖

     

    有的饮料的确不添加蔗糖和代糖,但是食材本身没有明显的糖,却也是很甜的,因为它有可能添加了果糖。果糖摄入之后因为不直接入血变成血糖,而是需要先进入肝脏中变成葡萄糖再入血,所以升糖相对于葡萄糖会稍微慢一些,而且甜度是蔗糖的2倍、是葡萄糖的4倍,所以口感更甜。

     

     

    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果糖对健康人没有什么危害,而且还有润喉的作用,但不建议在食物或饮料中人工添加大量果糖,经常吃大量添加果糖的饮食有可能容易患脂肪肝。所以,含糖饮料是不是对身体不好?

     

    十几二十年前,我们之前在餐厅就餐或者旅游、爬山等户外运动时,总是喜欢带着可乐、雪碧、红茶、绿茶、芬达等饮料,觉得这么喝够洋气,其实体能消耗比较大时倒是可以补充一些能快速提供能量的甜饮料,但是并不解渴也不适合多饮用。

     

    1.高热量

     

    有的饮料中含糖量高的吓人,每百毫升饮料中居然有超过30%的都是糖类,就连普通的可乐也含有大约11%的糖。你吃两碗米饭不容易,但几分钟喝下相当于2碗米饭或更多碗米饭的饮料却轻而易举!但是,米饭的消化和吸收最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高糖的甜饮料会马上变成热量,不仅更容易长肉、还会使血糖波动过快,对于高血糖的人而言,这种过山车式的饮食是非常可怕的。

     

     

    2.容易损伤牙齿

     

    人的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但即使如此坚固的装置也是怕糖的。糖倒是不会腐蚀牙釉质,但是却会招来很多细菌,龋齿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糖或食物残渣粘在牙齿上不及时清除。过多糖的摄入还会导致体内钙丢失过多,牙齿会因为缺钙更容易被龋齿或损伤。

     

    所以,我们再选择饮品的时候,尽量多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不添加糖的豆浆、大麦茶、简单的咖啡也可以,少喝甜饮料吧!

     

  • 什么是添加糖?如何看营养标签?

     

    ​​甜食年少不控管,疾病一生永纠缠,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添加糖这个话题。

     

    之前有新闻爆出,一个7岁的孩子上课时突然晕倒,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被送到医院后,竟然被诊断出得了糖尿病,而且这个孩子要终身打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想想一个7岁的孩子,每天都要拿着胰岛素针管,往自己肚子上扎的画面,也真是够让人揪心的。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25亿,而在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增加近4倍之多。本以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有的“富贵病”,怎么孩子们也会得这样的病呢?

     

    日前,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2001年至2009年间,美国10至19岁少年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30%,而含糖饮料摄入过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孩子现今的生活,随着现在各种高糖西式快餐的流行,各种糖果、各种派、饮料对孩子的轰炸,这些食物都含有一种对孩子健康危害非常大的甜蜜诱惑,那就是添加糖。学会如何控制孩子摄入添加糖的量,应该成为你保卫孩子健康一个必备技能。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告诉你,如何减少添加糖的摄入,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健康。

     

     

    什么是添加糖?

     

    想学会减少添加糖的摄入,你就要先认识什么是添加糖。这就需要你在走进琳琅满目的超市时,慢慢锻炼出一双火眼金睛。当你在超市,拿起一个带包装的食品时,就要先看看食物配料,是否含有人工制造食品所加入的精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比如,白砂糖、绵白糖、冰糖,这些都属于单糖和双糖,也是添加糖。这种糖除了提供味蕾甜味的满足外,对身体没有任何营养作用,比如,精制的白糖,即使纯度高达99%以上,也并不含有其它营养物质,当然,它们会提供一些能量,但同时也会增加肥胖的几率。

     

    另外,食物配料中含有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物质,也都是我们常说的添加糖。很多饮料、糖果中都含有这些糖,很多孩子的肥胖和蛀牙,都是因为大量的吃这种添加糖引起的。

     

    讲到这我要提醒你,市面上打着纯天然的浓缩水果汁和蜂蜜也应该在限制之列,尽管它们给你“天然”和“健康”的印象,但实质上其含有的添加糖和本身含有的糖,都是很难控制量的高糖。比如,蜂蜜,在我们心目中原以为应该是健康的,但曾有营养专家组调查过市场上的蜂蜜产品,根据调查报告有70%以上的产品都是用添加糖调和出来的,即使是纯蜂蜜,其主要成分也是前面我们说的单糖和双糖,很容易食用过量。所以,我们要限制孩子添加糖的食用,只要是人工制作的精制糖都是添加糖。

     

    添加糖摄入有量度看营养标签很重要

     

    在感到寒冷时,你是不是也想给自己煮一杯红糖姜茶,其实,红糖也属于人工制造的精制蔗糖,也就是添加糖,听到这,你可能会说,那我岂不是什么糖都不敢吃了?想吃可以,但是你要注意吃的量。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的摄入添加糖的量,最好不超过25克,一定要控制在50g以内,也就是一两的量。但是对于喜欢吃甜食、喝饮料的孩子来说,糖摄入超标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常见的一瓶600ml的可乐、雪碧,约含糖65g;一瓶500ml的橙味果汁,约含糖50g,一瓶养乐多约含糖15g。所以,你就要学会看营养标签。

     

    营养标签一般标示在食品的包装袋上,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你要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这张表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甜饮料这类预包装食品中,基本上可以视为添加糖的量,有的预包装食品中在碳水化合物项下,还会标注糖含量,那里的糖就是添加糖,一定要额外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不超过50g的添加糖,是按照一位成年人每天所需能量2000千卡计算的,差不多跟11岁男孩或14岁女孩的每日能量需要相近,但如果是1位7岁的男孩,运动比较少,那么平均每天只需要1500千卡,那他吃的糖每天就不能超过37.5g,也就是说年龄越小的孩子,每天摄入添加糖的最大量就应该控制的越低。

     

    所以,如果7岁的孩子喝了500毫升的这个饮料,摄入的添加糖就是56.5g,也就超过自己7岁的量了,常年下去,怎么能不生病呢?当然,目前市售的饮料、果汁等每100毫升糖含量一般在8-12克,而日常添加糖的摄入可不止饮料一项啊,饼干、面包、糖果等等等。所以,你要时刻关注袋装食品上营养表中糖含量,孩子每天摄入的添加糖总量,不要超过50g,尽量控制在25g以下。

     

     

    控制孩子摄入添加糖有妙招

     

    你在给孩子做饭时,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比如如炒菜时,尽量不加白绵糖、白砂糖等调味品,少做糖多的菜,比如糖醋排骨,糖醋里脊,鱼香肉丝等。如果你喜欢在家里调一些所谓的养生甜品,就要估计一下一天吃添加糖的总量,在不超过25g的前提下,放入适当量的糖。

     

    如果孩子实在很想吃点甜的,你可以用有甜味的适量水果和蔬菜等天然食物代替,比如,1个孩子拳头大的小芒果,苹果、或是一块蒸好的南瓜等,但不建议把水果打成果汁喝,首先果汁是液体,啃一个苹果跟喝一杯苹果汁相比,啃苹果会更有饱腹感,喝果汁又比较容易,所以常会超量,另外咀嚼还能锻炼孩子的眼部肌肉,预防视力。而且,很多人在做果汁时比较喜欢放糖,果汁榨取的过程中,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又容易被破坏,这些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你尽量让孩子去吃新鲜的水果。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添加糖,其次,孩子每天摄入的添加糖总量,最好不要超过25克,而且你要学会看营养表中的糖/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清淡饮食的好习惯,用水果和蔬菜等天然食物代替添加糖的摄入。吃甜食确实会让人愉悦,但也会让人上瘾,要控制真心不容易。希望你能牢记:认清添加糖是谁,营养标签随时记。甜食年少需管控,健康成长益终生。

  • 今年58岁的宁光院士,自1994年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就长期致力于糖尿病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关于稳定血糖方面,他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

     

    根据我国疾病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增长趋势仍然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糖尿病所困扰,控血糖、控三高刻不容缓。宁院士认为,血糖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们日常饮食不加控制而引起的。

     

     

    院士劝告,想要稳住血糖不上升,这3种食物最好少食用

     

    1.精细主食


    许多人日常都只食用大米、面条这类精细主食,尤其是年轻人,但是这样对人体并不好,会减少一些人体必需物质的摄入,使人体缺少营养。

     

    尤其是对于血糖高的人来说,精细主食更要少吃,因为进入人体后,它们大多会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直接转化为糖,增加人体糖分,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2.高脂肪食物

     

     

    也许不少人都会觉得,只有血脂水平不健康的人才需要少吃高脂肪食物,院士纠正,这是错误的认知,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如果摄入脂肪过多,就会导致血液流速减缓,血液中脂质增加,那么血液中糖分的代谢效率也会降低,血液中糖分就容易超标,会间接加重高血糖患者的病情。

     

    因此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控制好脂肪的摄入量也是主要任务。

     

    3.坚果类食物

     

    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高血糖患者除了糖以外,坚果类食物也要少吃,像花生、瓜子、核桃等都要注意食用量。因为这些坚果中虽然是不含糖分的,其中却有大量的油脂,热量非常高,经常食用不利于体重的保持和血脂的控制,就会间接影响到人体血糖水平。

     

     

    血糖升高后,人体会亮起8个“红灯”,千万别忽视了

     

    1.总是感到疲累乏力

    2.频繁感到饥饿

    3.身材消瘦

    4.耳朵瘙痒

    5.视力突然下降

    6.听力下降

    7.皮肤易感染

    8.伤口不易愈合

     

    以上信号,若是同时占了2个,可能就需要检查血糖值了,别大意。

     

    想要控制血糖,日常有3个小妙招

     

    1.多补充帮助稳血糖的物质

     

    院士建议,控制血糖除了少吃升血糖的食物外,还可以适当为身体补充一些有助于稳定血糖的物质。

     

    2.坚持适当运动

     

     

    每天坚持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帮助代谢人体内的糖分,加速身体中能量的消耗,还可以促进人体细胞吸收体内多余的血糖,将其转化为人体能量,大大改善人体内血糖水平。

     

    但是运动也要适量,有些上了年纪和患病的人,身体器官和功能可能有不同情况的衰退,应该注意适量运动,在身体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锻炼,不要得不偿失。

     

    3.少熬夜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能都会有熬夜的习惯,但是经常熬夜会引发内分泌混乱,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危害血糖水平,因此若是想要控制血糖,熬夜也必须要戒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