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发表人:吴华龙

生活不适应引发心理挫折。环境变化、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适应,管理制度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不会生活和学习了,我是怎么了?

角色定位产生心理偏差。大学之前是班里的“佼佼者”,自我感觉良好,可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没有什么特长,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可偏偏不想当一个“普通人”。

学习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到了大学,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学习了,总感觉自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一时间似乎找不到之前的状态了。

人际交往不畅导致的心理郁闷。高中时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感觉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和同学、室友、老师们交往了。

目标丧失后的迷茫心理。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父母的督促逼迫,多了那么多自由的时间,又没有新的目标,感觉每天都不知道做什么,就像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不免让人感到迷茫,时间久了,开始觉得情绪低落,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与心理社会情况有关的其他特指问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与心理社会情况有关的其他特指问题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听说过南风效应?这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主要告诉我们在教育方面,有的时候略带“人情味”的赞扬和鼓励会比“恐吓”、“打骂”等“北风式”教育起到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相比于大声责骂你的孩子,适当地给予你的孩子积极的赞扬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成长。

     

     

    但事实是,现在的大部分父母因为养育孩子的艰辛加上工作方面的压力等原因,常常会在面对孩子时失去耐心、脾气暴躁,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父母吼完之后自己便轻松了,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后果。大量事实证明,经常被吼的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终身。

     

    1. 爸爸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在《妈妈是超人》第三季里,霍思燕因为要照顾多个小孩过于忙碌,对儿子嗯哼的语气不免有些急躁催促,在小孩看来甚至有点凶。这就引起了嗯哼的不开心,他觉得妈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照顾别的小孩不照顾自己,还要“训”自己。


    孩子正是单纯活泼的年纪,做事的节奏和能力都和大人有着很大的差距。父母对孩子不耐烦的大吼,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甚至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有些孩子可能还会采取过激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不健康的影响。

     

    2. 孩子自尊心受损,变得自卑、胆小,能力弱

     

    大部分孩子在看到父母忙于家务或是工作时,会出于帮助父母的心理上前帮忙,但由于小孩能力有限,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时候父母不忙还好,越忙的父母便越有可能对自己的孩子大吼,认为他是来捣乱的。

     

     

     

    但在小孩看来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大吼颤抖害怕,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做事能力,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和胆小,他们会害怕社交,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畏惧做事,否定自己。

     

    3. 孩子脾气暴躁,情绪管理能力差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通俗点说就是:当你有意无意暗示某个人或某些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时,那么他们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当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脾气暴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暗示”他们成为同样脾气暴躁的人。他们可能会在承受父母的吼叫之后,转而对自己的小宠物或是朋友又打又骂,渐渐失去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

     

    4. 孩子长大后容易叛逆,可能会造成性格走极端

     

    孩子年纪小时,对于父母的大喊大叫无法反抗。但当它们长大时,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反抗意图爆发,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叛逆,做事不愿听父母的建议,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可能会形成极端性格,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


    由此可见,在父母看来自己只是一时发泄情绪的举动,却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这说明父母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信赖的人,父母的行为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管理情绪的能力,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反之情绪反复无常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自卑胆小,能力低下。

     

    因此,父母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在冲动发火之前要仔细分析自己生气的原因,冷静思考后再作出回应。同时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体谅孩子的不容易,用爱和温暖去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心理冲突是心理疾病的重要表现,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冲突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心理冲突已经达到了心理疾病的级别呢?

     

    我们今天从心理学疾病的角度来看心理冲突:

     

    一、常形与变形冲突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两种,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的是判断个体异常行为是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的重要指标。

     

    常形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到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生活事件。

     

    例如:高考前想发挥好,不想让不良心态影响自己,不过压力比较大,又有考试焦虑;夫妻关系不和,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内心痛苦;

     

    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比如婚姻绝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涉及夫妻双方以及孩子的切身利益。不论你对离婚持什么观点,都不可能完全丢开道德。你可以认为离婚是道德的,也可以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

     

    总之,丢不开道德判断。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种: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的为它操心,没有心理疾病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

     

    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入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中;吃药怕肝硬化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不懂精神病的局外人看来不是问题,想吃就吃,不想吃拉到,实在决定不了就问医生;

     

    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吃不吃药都和道德没有什麽关系。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如果陷入心理冲突的常形,甚至并没有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是心理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

     

    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或内脏功能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很容易出现变形,例如,明显的疑病症状。

     

    再例如某学生期末考试没考好,原来只是一到考试前就紧张、心慌。

     

    可是,近一个月以来,不愿去教室,在教室里总感到心慌,看书也不能集中注意力。

     

    人多时,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呼吸都感到不顺畅,当众写字,手会发抖。睡眠也不好。这一例子就是伴随生理和失眠症状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冲突变形。这一例子就是伴随生理和失眠症状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冲突变形。

     

    二、评定方法

     

    心理冲突的解释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技巧一般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进行评定。这包括三方面。

     

    1,病程:不到三个月的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设法主动摆脱,评1 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痛苦,需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 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 分。

     

     3,社会功能:能正常工作和学习的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 分;

     

    中度社会功能受损者,工作、学习能力或人际交往效率明显下降着,不得不改变工或减轻工作或只能部分的工作,或者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 分;

     

    重度社会功能受损或完全不能工作或学习的,不得不请假休息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交活动完全回避的,评3 分。

     

    如果总分为3 分,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 ,神经症诊断是可以确立的。4分——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诊断。补充的是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要三个月以上才行,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三、案例分享

     

    大约有半个月之久,某女眠食不安,工作无心。一天上午在把重要文件放进保险柜锁好后发现抽屉里还落下一份文件,病人十分恐慌。当她把这份文件锁进保险柜后,感到不放心,怕没有锁好,便打开重新再锁。

     

    就这样,她陷入了开了又锁,锁了又开的强迫动作之中。从此,病人一上班就纠缠于保险柜是否锁好了的强迫观念和反复锁柜的强迫动作之中。 这个病例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心理冲突的常形,第二阶段表现为心理冲突的变形。

     

    一开始我们还很好理解,为了确定有没有锁好,所以回去确认。就算第二次回去从新确认也不算不符合逻辑,因为有时我们明明回去确认了,却突然有一件事发生,从而冲淡了先前的确认结果,造成二次确认。

     

     

    但是后来多次就不符合正常逻辑了,不能被人理解而且严重的影响的正常的生活,自己不能自拔。有一些严重的变形心理冲突会合理化自己的犯罪的动机,例如一个人心理冲突变形后就会觉得我打人,其实是对对方的一种认可,所以这样是变形的。

     

    四、形成过程

     

    首先是冲突事件的产生,冲突事件引起了常形心理冲突和正常的行为反应,例如:焦虑,情绪低下等。

     

    再经过长时间的得不到解决,渐渐的就会压到人的潜意识中去,在潜意识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再回到意识层面后便成为了变形心理冲突和不合逻辑行为的体现。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人又不能从现实中改变这种变形的心理冲突,只能通过改变潜意识中不合理的想法,回到之前的常形心理冲突。

     

    然而已经从变形心理冲突回到了常形心理冲突,如果不能更好的解决,时间一长则又会产生变形心理冲突,甚至比之前更严重。 

     

    精神动力理论认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们矛盾情感的事件,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过一个癔病女患者安娜。这位当事人有—个特殊的症状,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

     

    在催眠状态中,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道德观的影响,只好将这种厌恶压抑。

     

    在催眠状态(寻找到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很大的),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

     

    面对自己厌恶的女家庭教师所激起的愤怒情感和尊敬师长的道德观之间无法协调,心理的防御机制为了减少现实的不适和意识上的痛苦,只有将这种冲突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因而,冲突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综上所述:精神动力学对变形心理冲突形成的解释更能够说明问题,此外在形成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保护自己就得将其受到的冲突变相的转化,有一些则形成常形心理冲突,另外一些便为变形的心理冲突。

     

    综上所述,心理冲突达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的冲突有持续的常型冲突,和变形冲突。如果还是不明白或者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就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吧。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咨询个案

     

    扬扬,女,14岁,是某校初二(1)班的学生。扬扬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是班上的文娱委员,每次学校组织什么活动,她都会很积极地参加,而且总会获奖。

     

    虽然她的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扬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教的是语文,因为比较年轻,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平时都是有说有笑,像同学们的姐姐一样,大家也都很喜欢王老师。

     

    可是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王老师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不再担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学校就另派了一位有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陈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陈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王老师有很大区别。

     

    陈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且不苟言笑,就算是平时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说笑,因此大家都有点怕陈老师,班上的气氛也不如以前那么轻松。

     

    换了班主任后,班上反应最大的就是扬扬。从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和同学埋怨陈老师不如王老师好,说陈老师古板、没有活力,就知道要她们成绩好。

     

    扬扬还因为学校艺术节班上表演的事情和陈老师发生了矛盾。扬扬是文娱委员,她觉得这次艺术节班上要出一个“街舞”节目,因为现在很流行,而且大家肯定都喜欢,但是陈老师却觉得街舞太张扬了,老师们不会喜欢的,不同意让她们上,要她们改跳一个轻柔一点的舞蹈。

    为此扬扬很生气,竟然和陈老师提出辞职。除此以外,扬扬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虽然以前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怎么也算是中等,现在却越来越差,有一次她以前最拿手的语文竟然考了个不及格,一看试卷,原来扬扬连作文都没有写完。看着扬扬的成绩下降,扬扬的父母很着急。

     

    从扬扬的情况看,她很明显是因为更换教师后对陈老师不满而出现的适应不良。对于扬扬来说,陈老师的严谨治学、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她的束缚,她因为不满陈老师,就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自己的学习上,企图用学习成绩下降来报复陈老师。

     

    扬扬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学年中突然更换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毕竟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

     

     

    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比较动荡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尚未完全成熟,更换老师会给他们的重新适应带来一定困难,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能适应的,而像扬扬这种不适应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也常会发生,只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工作,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

     

    (1)情绪化地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主张或要求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更换老师之初。有些学生觉得新老师不如旧老师,有些学生因为新老师不如旧老师那么喜欢他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他们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对新老师的不满。

     

    例如,故意在新老师的课上捣乱、不听老师话、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处处与新老师作对,并经常把新老师与旧老师作比较,认为新老师不好,不愿意接受新老师。

     

    (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听老师讲课。这是更换教师以后适应不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比较消极,因为对老师的抵触及不适应导致不愿听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开小差。

     

     

     

    (3)学科成绩下降,并埋怨老师教得不好

     

    对更换教师不适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学科成绩明显下降,并且把这个失败归咎于新老师教得不好。这是更换教师后可能出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学生因为不适应新教师的教法,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科成绩,致使他们学科成绩下降,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严重者甚至逃课、逃学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最严重的就是与新老师有严重冲突,导致为此而逃课、逃学。初中学生还是处于比较感性而且叛逆的阶段,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比较理智地去解决。

     

    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不惜作出一些违纪行为来与老师对抗,以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1)新老师与旧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 反差很大,使学生不能适应

     

    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旧老师教学风格比较随意,课堂管理比较宽松自由,而新老师教学风格比较严谨,课堂管理要求比较严格。

     

    对于已经适应了旧老师的学生而言,新老师理所当然地就不如旧老师,他们会觉得新老师古板、不近人情,因此,导致不适应情况的出现,抵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

     

    (2)部分学生因为在新老师处“失宠”而出现适应不良

     

    老师面对一个班那么多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照顾周全,总会有被疏忽的学生,而如果这些学生过去曾经备受旧老师重用,现在就会觉得新老师不喜欢自己。这种与过去“地位”上的悬殊对比,就会使这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出现适应不良。

     

    (3)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立和独立要求开始增强,并逐渐认识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压力和约束,因此,这个时期他们出现了很明显的叛逆心理,但其实这是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渴望独立的一种表现。

     

    而在这个时期更换教师,尤其是频繁地更换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心理。他们觉得学校并不重视自己的班集体,因此,把这种不满情绪体现在新老师执教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适应不良。

     

    尤其是当新老师接手初一升初二的班级时,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执教这样的班级是很吃力的,因为这时正是初中生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而出现问题的时期。

     

    (4)初中生年龄尚小,适应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初中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是自认为懂得很多,实际上却比较稚嫩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承受转变或挫折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会出现适应上的种种问题。

     

    对于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老师、家长没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那么,他们难免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新教师的应对策略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出在老师身上,因此,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由此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学生的简历与旧老师沟通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去了解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对学习、生活、社会的态度,学习成绩,健康状况以及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工作能力等。

     

     

     

    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无疑对接手新班级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想象,如果新老师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叫出班上同学的名字,这会很快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2)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是会有一定距离的,而要拉近这些距离,老师就要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在课上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与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对学科学习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克服教学接手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

     

    (3)通过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摆脱在授课时角色的约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能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去了解学生,缩短双方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4)给予学生关爱与帮助

     

    对于初中生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而如果老师能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表达自己的赞扬与欣赏,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师生之间的鸿沟也就会被填平,学生的适应不良也就不存在了。

     

    (二)家庭辅导策略

     

    家长在面对孩子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要主动和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配合共同解决。

     

    同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注意倾听和观察,不要片面地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在不了解具体事宜的情况下,和孩子一同指责老师,因为这只会强化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对于改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益处。

     

    因此,家长应从孩子方面着想,引导孩子多角度想问题,发掘老师的优点,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在打消了孩子的不满情绪之后,才能逐渐地帮助他们克服更换教师的适应不良。

     

    (三)学生自我调节策略

     

    除了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外,学生自己也可以对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主要有如下方式:

     

    (1)与新老师沟通交流

     

    很多时候,学生适应不良却从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老师稍微疏忽大意,就会忽视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因此,学生本身也要学会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教学或在其他方面能及时调整,从而顺利渡过这个磨合阶段,克服所出现的不适。

     

    (2)与同学、家长沟通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主动与同学或家长进行沟通的话,那除了可以宣泄部分不良情绪外,还能以交流的方式,从同学或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或意见,让自己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有时可能会有反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以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知情同学了解他的情况,以帮助教师本身的工作。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这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师本身还是有利的。

     

    (3)自我释放与调整

     

    学生出现适应不良以后,可能会因为成绩的下降而担心、忧虑,从而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因此,可以授予学生一些自我放松和调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调整。

     

    例如,学会调节情绪、发泄情绪,学会面对挫折,正确认识自己等方法来让学生自我释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罹患急重病的咨询个案

     

    小刚,男,今年15岁,初三级学生。笔者是在去年的3月与小刚接触的,那时小刚正躺在病床上。20天前,小刚因为踢足球不小心摔倒,造成椎间盘突出。

     

    摔伤之初,小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住院一个星期后就吵着要下床,医生一再警告他才不敢下床住了15天后,他每天都吵着要出院,父母和医生无奈,只好找心理医生前来咨询。

     

    心理医生首先了解到小刚吵着出院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在医院躺得太久,学业会落后于其他同学。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医生让他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从事事业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事情,也很难有安康的生活。

     

     

    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小刚安心治疗了一段时间,在治疗期间,小刚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焦虑,这种焦虑集中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疾病不能完全康复。由担心学业的焦虑变为对健康的焦虑,这是一般病者对疾病有初步了解后的常见反应。

     

    这段时间,心理医生和其主治医生一起向小刚介绍有关的医疗知识和相关的护理知识,通过知识的介绍使其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使小刚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治疗期间,在护士的帮助下,小刚慢慢恢复了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这使小刚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大大减少。

     

    接下来,小刚休学了一段时间。在休学期间,小刚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后悔,后悔自己打球太猛,以致弄伤了自己的身体。心理医生主要的办法是让小刚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多的无意义的后悔和自我谴责,并指导他适当地自学,以及引导他进行适当恢复身体功能的锻炼。

     

    经过8个月的治疗和心理辅导,小刚摆脱了人生路上的一个危机,身体得到了初步的康复,心理机能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于是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二、罹患急重病的应激表现的原因

     

    一般来说,大部分患病学生心理反应都会出现上述的心理表现,但具体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病症、不同的学生家庭,他们的反应会不一样。

     

    如有些学生患病后治疗状况良好,但仍然表现得恐惧、焦虑,有许多负性情绪等心理反应,而有些学生则坦然面对,积极地接受病痛的挑战。

     

    莫斯(MossR,1982)提出的危机理论认为患病学生的心理反应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疾病的种类与严重程度

     

    罹患急重病受到的心理应激是与不同的疾病种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

     

    一般来说,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自我独立功能的疾病、影响自我形象如脸部颜面的疾病对患病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大。

     

    对于同一类疾病来说,疾病的严重程度越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越大。

     

    2.个体的因素

     

    罹患急重病后,患病学生处于一种持续的劣性心理应激状态之中,伴有焦虑、忧愁、抑郁等负性情绪,但是这种持续的心理应激和负性的情绪却因不同的个体而不同。

     

    有些学生对疾病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容易感受到疾病的冲击,容易表现为冲动、不安,对治疗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最后反而不利于治疗;

     

    而有些学生比较坚强,充满活力,虽然身患重病,却能泰然处之,能很好地面对现实,适应患病带来的生活的改变,逐步去平衡自己的原有期望和现有期望,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他们善于从不利的局面中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在保持自尊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治疗。除了个性以外,对疾病的不同心理应激还跟患病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支持等有重要影响。

     

    低年级的初中学生罹患急重病,容易因为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后果、治疗方法,而关心疾病是否影响自己的活动方式与日常生活,因此出现害怕治疗,害怕由于治疗与老师、同学、家长分离;

     

    而初二、初三或比较成熟的初中生,常常已经有了解自己疾病的基本能力,他们担心的是罹患急重病会不会影响到与同伴的交流和同伴的接纳。他们也可能会因为罹患急重病而影响了自己的求学、生活的成长计划而感到沮丧。

     

    另外,如果罹患急重病学生在之前已经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那么,他们的应激反应也会比较明显,能否顺利渡过患病时期也是一个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

     

    患病学生周围提供的社会支持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适应罹患急重病,有效地应付患病应激。

     

    一般来说,快速的、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支持能帮助患病学生更好地面对应激、调整心态,而家庭人际环境不良、同伴人际关系差、较少朋友的患病学生,对应激的适应能力较差。患病学生的父母、兄长等直系亲属是他们面对应激的最直接的动力来源。

     

    如果他们提供的心理支持过度,也有可能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支持系统中由于自身的素质等因素,提出不利于学生身体康复的意见也会导致治疗的延误和消极作用。

     

    患病学生家里的经济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医院的治疗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应激与应付。如同病房病人病重、死亡、他们亲属的反应等都会影响到患病学生的心理应激;

     

    与罹患相同病症的病人的有效治疗、康复及正性交流则能给患病学生予以正性的影响作用。

     

    三、罹患急重病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罹患急重病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指导他们积极面对患病的处境,对于他们的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以及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对应激的有效应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帮助患病学生获取疾病与有关治疗的信息

     

    初中学生罹患急重病,一般情况下对疾病的了解不太多,因此,帮助其正确了解和对待疾病,正确评价与估计治疗中会出现的问题等就显得较为重要。

     

    如果病情急重且时间比较仓促,预计学生不一定可以马上接受,在告知病情时不宜太过突然,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酌情逐步告知的办法,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惧和焦虑。

     

     

     

    给学生提供病情的诊断、治疗等正确信息的同时,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增加自我照顾的能力,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开始罹患重病后的适应,减少不确定感,逐步建立新的生活计划。

     

    可以引导学生对罹患重病进行积极的思考,降低对生活的预期,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表达需求和感受,重建或恢复同伴、朋友、家庭、老师、医务人员等固定的感情支持,获得自我有效控制疾病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确定具体、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引导学生实现处理症状、适应住院的环境和治疗过程;发展和保持与医生、护士的良好关系。

     

    在生活目标方面,帮助患病学生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付疾病,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中来。

     

    如生活自理、散步、参加集体活动,保持日常生活规律等,用积极主动的活动来占满整体的时间,从而减少患病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提高自信心,实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目标。

     

    但是在树立生活目标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活动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灰心和失望。在心理成长目标上,引导学生努力控制负性情绪,保持或促进正性情感;

     

    努力保持一个满意的自我评价和能力感,保持自尊;努力与身边的亲人、同伴、朋友保持良好关系;有充分的准备,积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逐步建立起新的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

     

    (三)积极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在罹患重病学生对心理应激的整个应付过程中,除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给予积极的专业医疗外,也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

     

    如通过几个医生集体治疗的形式,或者通过病友自助团体的形式来教育、训练患病学生接受疾病治疗、增加对康复的信心等。他们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交流信息,产生同感和亲和力,交流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

     

    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也可以对病人的需求作出及时的、适当的反应,以积极的状态来帮助患病学生实现心理成长的每一个目标,鼓励他充分发挥自主性。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咨询个案

     

    小瑞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因为小学在一所封闭学校读书,所以家长不知道他的成绩很差,造成他上初中后学习很吃力。

     

    初一刚进来时,他在班上不言不语,但性格固执,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加上成绩差,同学很不喜欢他。他经常独来独往,其实非常自卑。在辅导的过程中,咨询师特别给予了他积极的关注。

     

    经过几次谈话,咨询师了解到他在自暴自弃的同时,内心仍是十分渴望进步的。他说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我梦见我被同学们赶出了初一(3)班,因为我成绩太差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

     

    我知道我很差,可我不想离开我们的班级”。针对这一点,咨询师联合他们班的班主任给予他积极的关注。首先班主任明确地跟他讲,虽然他成绩不是太好,但全班人都不讨厌他,相信他可以为班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咨询师跟老师牢牢把握每一个能展现他特长的机会,如校运会,派他去参加两百米跑步,组织了全班大部分同学在他身边为他助威,结果他拿到了第三名,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有了价值。

     

    二、学习适应不良的原因

     

    1.个体因素

     

    有些学生因为本身的智力水平受遗传、早期教育训练的影响,或者由于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等,造成学习的不连贯,新旧知识衔接不起来,从而造成适应性不良。

     

    另外,有些学生虽然身体、智力发育正常,但由于心理状况不佳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习适应不良。意志品质不良是学生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们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遇到小问题便退缩,对自己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感,这些都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并且严重阻碍学习的进步。

     

    另外,他们会表现出个性内向、孤僻,行为幼稚、不成熟,不愿意与同伴和教师接触、交往,在学校活动中退缩等。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差,由此造成学习适应不良。

     

    2.家庭因素

     

    有些家庭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家里终日乱糟糟的,父母不和,或者约朋友在家里打麻将,看电视声音过大等,使得孩子无法安心学习。

     

    有些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缺乏,多数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或他人过多的责怪与批评等造成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施予过高的期望,孩子即使尽了全力也难以达到家长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些家长习惯拿孩子的同学或同伴的情况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学习越发困难。

     

    另外,家长自身的学习、工作态度如果不端正,对孩子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3.学校因素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围绕应试教育而开展教学活动的阶段。

     

    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有利于考试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好考手,却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性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当这些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角色、教学方式的改变时,就会无法适应,产生学习适应不良。另外,学校创造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学风、班风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适应产生影响。

     

    例如,部分学校可能对初一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教育,而对初二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却不够。初二年级正处于青春初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急剧的时期,相对于其他年级,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动荡性更强,困惑、迷茫更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学校因素造成了学习适应性教育的不连贯和针对性不强,最终对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疏导策略

     

    (一)调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多加奖励与鼓励,激发外部动机。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尤其是教师、家长的鼓励、微笑等。

     

    其次,帮助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比较差的,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学习更加反感、敌对。

     

    可以采取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方法,要求他们课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某种辅导,促使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积极改变。

     

    再次,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身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可以通过召开学习适应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初中各个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学习情绪等,有意识地使学生进入良好的适应状态。

     

    另外,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以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如家长可在休息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活动,使之多与外界接触,鼓励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不强迫他们做其害怕的事情;

     

    教师应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等。

     

    (三)塑造良好的个性

     

    首先,增强学习适应不良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

     

    应该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其次,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学习怎样去排除障碍,征服挫折;

     

     

    经常为学生设置一些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障碍,以培养其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及时帮助解决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在各科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因暂时的困难而减弱,从而使学习的进行渐趋稳定。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逃学行为的咨询‎案‎例 ‎

     

    维明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爸‎爸妈妈是做‎服装生‎意‎的,每天起早‎贪黑地赚钱,‎没有‎时‎间管维明,因此,他‎从小在‎家里‎觉得很孤独,没人陪他‎玩。

     

    爸‎妈只‎会关心他缺不缺‎钱,成绩好‎不好,‎没钱了,‎爸妈会给‎他足够‎用的,成绩不好‎则‎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打,‎结果维‎明的成绩‎每况愈下,‎后来爸‎妈也放‎弃了,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只管他够‎不够钱‎花。

     

    维‎明很勉强地升上了初‎一,一‎下子加了那‎么‎多‎课,‎维明更是懵了,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学‎得更吃‎力了。‎虽然‎骨子里他很想‎学好,但是‎爸‎妈‎不‎管,老师也‎经常斥责他,使他越来‎越没有‎信心。

     

    为‎了躲避‎老师‎锐利的目‎光,他开始逃学,每‎次逃课、逃‎学他都是躲‎在校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一个人‎看小说,‎只有那时‎候,维明才‎觉得内心安‎静一些。维明的‎逃‎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发现了,当老师‎把他从角‎落里找‎到的‎时‎候,维明‎睡‎着了。‎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维‎明坦率地说明‎了他逃学的‎原因:他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而且‎老师总‎爱提‎问‎他,答不出来他就会‎挨‎批,‎他觉得很‎难‎受,‎所以他宁愿不‎去上课,‎一个‎人待‎着。

     

     

    维明的‎逃学‎行为是很典‎型的‎因为厌学而出‎现的逃学‎现‎象。大部分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都是‎因为‎厌‎学,‎因此,要纠‎正维明的逃学‎行为,‎要从其厌学‎态度入‎手。重要‎的事情。

     

    一、逃学‎行为的‎原因

     

    (1)因‎为学习成‎绩差,‎借逃‎学‎以‎躲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

     

    不‎少学生逃‎学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会‎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纪‎律,‎这样很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苦差事,‎还不如到社会‎上闲‎逛来得自在。

     

    (2)‎被同‎学欺负,‎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借逃‎学来逃避

     

    ‎有不少胆小‎怕事的学生‎被别人欺负,‎或者被勒‎索,因为‎没有钱‎满足那些欺‎负他、‎勒索‎他的人,怕‎挨打,就‎不敢上学。‎这种情况在初中‎生当‎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

     

    这‎些学生因为年‎少不‎经事,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害怕这‎些恶势力‎的打击‎报复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用‎逃学这种‎消极的办法‎来躲避那些‎恶‎势‎力的追踪。

     

    (3)‎迫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孩子每天‎除了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很‎多‎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于是‎孩‎子还要做很多课外‎作业。

     

    更有甚‎者,‎周六周‎日,孩子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周六‎上午要补习,‎下午要去上钢琴‎课;周日‎上午要上‎奥数‎班,‎下午还‎要学‎画画。‎孩子‎实在不堪重‎荷,最后就只好用‎逃学来解‎决问题。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电‎子游戏‎而逃学

     

    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如‎今信息社会,‎初‎中生几‎乎都有手‎机,家中的电‎脑更是比家‎长玩‎得还熟,‎学生‎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除‎此‎以‎外,电影、‎电视、电台‎都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而初‎中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其中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就是电‎子游‎戏,不少初中生‎逃学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电子游戏,不断地‎过‎关,然后取胜。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上‎课反而变‎成了一个业余的‎任务 ‎

     

    二、逃学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班级管理‎策略

     

    (1)‎向学生说明‎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的变动‎性,‎直接阐明问题。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向他‎们‎展‎示意志‎变化特‎征曲线,‎并通过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写‎下“‎逃学档案”,以便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

     

    在向学生阐明‎问题‎以‎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逃学‎档案,‎让学生自己记‎录‎曾经逃‎学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逃学动‎机。上‎面可以详‎细记录‎学生逃‎学‎的时间、去向、原‎因、后果以及曾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于‎只有逃学动‎机的,‎就可以记录他们‎逃学的原‎因。

     

    老‎师把握了这个“‎逃学档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动变化,‎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

     

    不过这个“‎逃学档‎案”‎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上‎同学‎逃学的‎情况并‎不严重,这个‎档案可以‎省去;‎或者‎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或多次‎出现逃‎学‎的‎同学进行个别‎建档。

     

    (3)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大‎部分‎学生‎逃学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有的是因‎为基‎础差而逐渐‎放弃,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因此,关键‎是要帮助这些逃‎学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差生进行辅导,‎或者可以建议他们的家‎长为他们聘‎请辅导老师。如‎果学生实‎在特别差‎的,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学有所‎专,也‎就是培‎养他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从而‎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例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就可以引‎导他往‎计算‎机‎硬件、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来促进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变化最快,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通过一‎些诸如‎周记、‎日记或者班级‎日志等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干‎部或‎者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动向。

     

    2.家庭‎辅导策略

     

    (1)‎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实践证明,‎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是‎最容易对‎孩子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

     

    在放任‎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知道过分‎施压和‎放任‎自流‎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向,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家‎长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动情‎况,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3)‎出现问题‎要解‎决,‎不能‎任‎其发展

     

    一旦发‎现‎孩子有逃‎学‎问‎题,就要马上了解其逃学的‎原因、‎动机等,‎协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且‎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否则,‎一旦孩子‎逃学成‎习或者在逃学‎时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那‎控制‎和辅导的难‎度就会更大,并‎且辅导的‎效果也‎很难‎预料。

     

    (4)‎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做好孩子‎的善后工‎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时,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家庭‎纠纷‎等,要‎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避开矛盾‎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关心,‎而不‎能‎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顾,‎置‎孩子的情‎绪而不‎理,只顾自己、‎不负责任。

     

    (‎二)‎即时‎处理‎策‎略

     

    (1)了‎解情况,了‎解逃学背后的动‎因

     

    ‎在学生出现逃‎学行为后,‎首先要了解‎他逃学的原因,并‎且要了解他‎什么时候逃‎学,逃学这段时间又‎去了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等‎具体情‎况,以期能对‎症下‎药。

     

     

     

    (2)与‎家‎长联系,两方面配‎合

     

    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果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逃学的话,‎更要与‎家长探讨,让‎家长改善家庭环‎境或者改‎变教育方‎式‎和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逃学行‎为。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

     

    让学‎生了解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和不‎良后果,检讨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逃学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灌输正确的‎观念,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逃学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观念。

     

    (4)‎辅导其阅‎读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利用阅读法,‎引导其阅‎读相‎关励志或其‎感兴趣的书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恐惧的咨询个案 ​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二、恐惧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职场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压力。本文将探讨影响职场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工作压力

    职场女性面临着来自工作的高强度压力,如工作任务繁重、竞争激烈、晋升困难等。这些压力会导致职场女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职场女性容易受到同事、上级或客户的误解和指责,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三、家庭压力

    职场女性往往需要承担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如照顾孩子、照顾老人等。这些压力会消耗职场女性的精力和体力,影响心理健康。

    四、社会期望

    社会对职场女性的期望较高,她们需要兼顾事业和家庭,这种压力会加剧职场女性的心理负担。

    五、应对策略

    1. 调整心态:职场女性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2. 增强沟通能力:加强与同事、上级和客户的沟通,减少误解和矛盾。

    3. 适度放松:适当参加休闲活动,缓解工作压力。

    4. 寻求支持:向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支持。

    5.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 您好,医生。

    请问,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有问题呢?

    从小开始,和从青春期开始,是两回事。

    在学校就从小都是,在家里跟家里人还有邻居的几个小孩就一起玩的。

    这个算不算严重啊?

    要不要看心理医生?

    一直都这样。

    现在高中了,她的同学说她跟她说话她回答声音很少,有时候就点一下头。

    说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她不愿意去,觉得她自己没有问题。

    在家里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在学校基本不怎样跟同学交接。

    学校办什么活动像运动会什么的她都不想参加,要老师要求她才去。

    因为从小开始,还要排除阿斯伯格这类的心理问题。

    如果从小开始,还要排除阿斯伯格这类的心理问题。

    不明白。

    小时候在家里就很活泼的。

    读唐诗唱歌跟其它小朋友玩。

    没看出来有什么不同的。

    她这种情况要不要去看医生啊?

    怎样跟她说些带她去看啊?

    18岁还能治疗吗?

    是否能治疗,要看孩子的程度。

    首先面谈后,借助一定的工具确诊。

    她十才本1人不愿意去,我要怎样跟她说带她她去呢?

    她本人不愿意去的,要怎样引导她去啊?

    我们要怎样做呢?

    不愿意来是没办法的。首先要来确诊。

    去到你们那里看有没有办法让她配合啊,她不配合能不能确诊得到的?

    不配合也是一种结果。

    看看孩子的情况,至少躯体情况,根据她的情况可以用药,让她先配合。

    孩子跟你们交流话不多能不能看出原因的啊?

    那当然大概率可以。

    这个治疗时间长不长,还有如果真要吃吃药,这个药有没有付作用的?

    这药有没有副作用的?

    我想下个星期带孩子去找你看一下吧。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 简,一位来自中产家庭的纽约单身女性,经历了从出版社助理编辑到广告公司职员,再到临时工的职业生涯。她聪明、爱读书、爱讲笑话,对爱情和生活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怀疑态度。在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都市女性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们在爱情、事业和自我认知方面的挣扎与感悟。

    简年轻时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她与编辑艾奇的爱情故事,如同一场跨越年龄和代沟的追逐。艾奇的魅力在于他的成熟、自信和独特的气质,这让简深深着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意识到成长是无法加速的,最终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自己。

    成年后的简,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试图通过制造事端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她与罗伯特的爱情故事,虽然平淡,却充满了对爱情的思考。简通过阅读古典小说,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试图寻找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伴侣。

    本文将以简的经历为线索,探讨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分析她们在爱情、事业和自我认知方面的困惑与成长。我们将从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都市女性的情感世界,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她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首先,我们来探讨都市女性在爱情方面的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她们不再依赖于男性,而是追求平等和尊重。然而,在爱情中,她们仍然渴望被呵护和关爱。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她们在爱情中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

    其次,我们来分析都市女性在事业方面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女性面临着来自工作、家庭和自身的多重压力。她们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还将从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都市女性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困惑。她们需要学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们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都市女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首先,她们需要学会独立,并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其次,她们需要学会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她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女性面临着“剩女”的标签。然而,被剩下并非全然是咎由自取,其中既有社会观念的束缚,也有个人选择的影响。

    首先,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思想依然存在,使得一些女性在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时,忽视了婚姻的重要性。其次,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追求。此外,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际交往的减少,也使得一些女性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针对“剩女”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转变观念:摒弃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束缚,鼓励女性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同时关注婚姻和家庭生活。

    2. 提升自我: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力,增加在婚恋市场上的吸引力。

    3. 扩大交际圈: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拓宽人际交往渠道,增加结识异性朋友的机会。

    4.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性对待婚恋问题,不盲目追求完美。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的婚恋需求,调整心态。

  •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为了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明确目标,树立方向

    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包括长期和短期目标。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目标可以帮助新生保持动力,明确方向。

    二、学会学习,提升能力

    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有很大不同,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寻求帮助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拓展人际,建立友谊

    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

    四、关注身心健康,保持良好心态

    大学生活压力较大,学生应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五、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时,学生应该及时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家人等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解决问题。

  •   在大都市里,周末无疑是一段丰富多彩的时光。然而,对许多白领丽人来说,近段时间的周末却并非如此。她们忙于工作,忙于社交,忙于追求更高的目标,以至于没有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宁静。本文将探讨这类不在家过周末的女人的心理。

      首先,她们可能认为在家过周末的女人是没有魅力的女人。她们认为,只有通过外出社交、参加各种活动,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吸引异性的目光。

      其次,她们可能认为在家过周末的女人是没有经济实力的女人。她们希望通过外出消费、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吸引更多的关注。

      此外,她们可能认为在家过周末的女人是没有追求的女人。她们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来追求更高的目标。

      然而,过度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却可能导致她们忽视家庭生活的幸福。她们可能忽视了与家人的陪伴,忽视了内心的需求,最终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这类不在家过周末的女人的心理健康,帮助她们找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方法,让她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能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丧偶老年人的比例也随之增加。面对孤独的晚年生活,许多丧偶老人选择再婚或同居,以寻求陪伴和慰藉。然而,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不容忽视。

    首先,老年人再婚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择偶条件也随之变得苛刻。另一方面,财产继承、婚后生活适应等问题也成为老年人再婚的障碍。因此,许多丧偶老人选择同居,以避免再婚带来的种种问题。

    然而,没有法律保障的同居关系存在着诸多风险。首先,缺乏感情基础的同居关系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影响双方的身心健康。其次,同居关系中的经济问题也容易引发纠纷。此外,子女的不支持使得丧偶老人在居住、养老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生活压力增大。

    为了解决老年人再婚和同居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再婚和同居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偶观念。其次,子女应尊重老人的意愿,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最后,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保障。

    此外,老年人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在选择伴侣时,应注重对方的性格、品质和共同语言,而非仅仅看重对方的财产和容貌。同时,老年人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以应对晚年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老年人再婚和同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加强引导、完善保障、调整心态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让老年人过上更加幸福、安心的晚年生活。

  •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合作,然而,近年来,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伊曼纽尔学院的研究人员却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研究发现,女性在对待同性朋友时,往往更缺乏忍耐力,对“闺蜜”的要求更高。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7%的男生和33%的女生曾与室友产生过摩擦,尽管如此,男生对室友的满意率仍然高达100%,而女生只有46%。此外,只有4.2%与他人合住的男生曾要求换房间,但女生的这一比率却高达8.4%。

      在回答关于朋友可靠性问题时,男性对朋友的容忍度明显高于女性。更多女性表示,如果朋友答应自己一件事情却没有做到,会对朋友的可靠性“降级”。

      研究人员认为,女性更重视负面信息,因为负面信息有损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男性相比,女性把友谊中的这种亲密看得更重要。女性通常对同性友谊投入更多感情,这让她们与“闺蜜”更亲近,也更容易导致她们的“坏脾气”。

      女性对同性朋友的标准更高,她们总是如履薄冰,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破坏友谊。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男性的同性朋友数量比女性多,朋友的“持久性”也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更加理性,而女性相比则更加感性。

      社会学家迈克尔·基梅尔分析说,男性对朋友的要求低是因为他们认为很多事情无关紧要。男性间友谊虽然不如女性间那么亲密,但是更能禁得住考验,女性则在处理职场关系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他们此次调查中对“容忍度”的定义还不确切,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解释调查结果。

  • 在婚姻生活中,外遇问题一直是困扰夫妻双方的难题。那么,男人为什么容易外遇?又有哪些时刻容易触发他们的外遇行为呢?本文将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男人外遇的7个危情时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预防。

    一、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都趋于稳定,但内心的空虚和迷茫却可能滋生外遇的念头。此时,男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渴望寻求新鲜感和刺激,从而容易陷入外遇的陷阱。

    二、性饥渴

    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长期缺乏性生活或性生活不和谐可能导致性饥渴。在这种情况下,男人更容易被诱惑,寻求外遇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三、丧失亲人之痛

    面对亲人的离世,男人可能会用外遇来逃避现实,寻求心理慰藉。此时,他们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责备和指责。

    四、出国旅游

    出国旅游时,新鲜的环境和氛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也更容易遇到诱惑。此时,男人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

    五、邂逅初恋女友

    初恋往往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一旦重逢,容易勾起往事,引发情感纠葛。此时,男人需要理性对待,避免重蹈覆辙。

    六、和狐朋狗友在一起

    不良朋友圈的影响可能导致男人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容易陷入外遇的泥潭。

    七、宴会上的惊鸿一瞥

    在交际场合,美丽的异性容易吸引男人的注意力。此时,男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冲动行为。

    了解男人外遇的危情时刻,有助于我们预防和应对外遇问题,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近日,一则关于未婚女子为让父母不着急,网上租男友回家过年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位未婚女子为使父母安心,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寻找临时男友的广告,为期一个月,报酬500元。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型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情感需求的多元化;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甚至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每个人的情感需求都是多元化的,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寻求情感慰藉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寻求情感慰藉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避免盲目跟风。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朋友、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最后,要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此外,我们也要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面对未婚女子租男友回家过年的现象,我们要理性看待,既要关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心理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