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起跑线上的心理社会发育

起跑线上的心理社会发育
发表人:何志华

相比体格生长发育,心理社会发育更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心理社会发育是连续的过程,也呈阶段性,是儿童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如新生儿期以哭、笑、注视母亲,吸引母亲爱抚的社会性行为为主,1-8 个月主要是平衡、捏弄等简单运动和依恋感情的初步建立,9-18 月是移动及手的技能和理解语言的发展,1-3 岁是精细运动及表达语言迅速发育和表现自我意识及想象力的阶段。

心理社会发育主要从 5 个方面评估,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受神经系统发育决定,发育落后或有异常也反应神经发育性疾患,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现将正常儿童发育过程,发给大家,以对照我们的孩子是否在正常发育过程中。

1 个月:

  • 大运动:俯卧位时,膝部大部分时间屈曲在腹部下方,臀部抬高;双下肢伸直时,头可偶尔抬离床面;扶坐时,头可竖直片刻(2 秒)。
  • 精细运动:手常呈握拳状,用小棒触碰手掌心,会抓住小棒,紧握拳头。
  • 适应能力:听到声音有反应,光照射眼部会闭眼。
  • 语言:哭声响亮,可转声。
  • 社交行为:可注视面前脸孔。

2 个月:

  • 大运动:俯卧时,膝部可伸直,下颏能间断抬离床面。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短时间(5 秒)。
  • 精细运动:双手可作打开动作,握持反射减弱;拨浪鼓可在手中握持片刻。
  • 适应能力:会立刻注意面前大玩具。
  • 语言:能发出"喔喔"声音。
  • 社交行为:逗引时有反应。

3 个月:

  • 大运动:俯卧时上肢可支持部分体重,下颏和肩能离开床面,可抬头 45 度;仰卧拉起双手,可有抬头动作;抱直时头能竖立,并可稍作侧转。
  • 精细运动:两手经常打开,可握在一起,握持反射消失。
  • 适应能力:眼睛可注视玩具并跟随玩具转动。
  • 语言:能"咯咯"笑出声。高兴时会哇哇叫。
  • 社交行为:模样灵敏、见人会笑。

4 个月:

  • 大运动:俯卧时,头和胸能抬离床面,使面部与床呈 90 度;扶持双侧腋部可站立片刻,双下肢稍作支撑。
  • 精细动作:仰卧时,双手经常放在面前,端详并玩弄双手。可摇动并注视拨浪鼓。
  • 适应能力:偶然注意小丸,听到声音会转头寻找声源。
  • 社交行为:对大人批评有反应。

5 个月:

  • 大运动:头能竖稳,并可随意转动。轻拉腕部即可坐起、独坐不稳、头身向前倾。
  • 精细动作:手能随意抓东西,会把纸张弄皱,可抓住近处玩具。
  • 适应能力:拿住一积木能同时注视另一积木。
  • 语言:会主动对人和物发声。
  • 社交行为:见到食物表现出兴奋,会对自己镜中影发笑。

6 个月:

  • 大运动:俯卧翻身,能独坐。
  • 精细动作:会撕纸、会捣弄桌上积木,会双手捧奶瓶。
  • 适应能力:同时拿住两块积木,玩具失落会找,会用手抓食物放入口中。
  • 语言:叫名字转头。
  • 社交行为:玩耍时会找躲猫猫(手绢挡脸)的人的脸,对陌生人会认生和害怕。

7 个月:

  • 大运动:独坐自如,坐位时可作侧身动作。能从仰卧翻身成俯卧位。扶住于立位时可高兴地上下跳。
  • 精细运动:能抓住直径约 0.5cm 的小丸。会将积木从一个手传递到另一个手。
  • 适应能力:会用手拿着啃饼干。
  • 语言:会发 da、ma、pa 等声节。
  • 社交行为:对成人面部表情有反应。

8 个月:

  • 大运动:做得很稳坐着会探着身体伸手够远处玩具。俯卧能试着爬,开始时可能只会向后爬而更离开目标点。
  • 精细动作:可用拇指、无名指捏住小丸,手中拿两个积木,并试图取第三块积木。
  • 适应能力:持续用手追逐玩具、有意识的摇铃。
  • 语言:模仿声音。
  • 社交行为:懂得成人面部表情。

9 个月:

  • 大运动:双手扶物可站立。会冲着目标向前爬行、拉双手会走。
  • 精细动作:拇指、食指捏住小丸。
  • 适应能力:从杯中取出积木,会用积木对敲。
  • 语言:会做手势表示欢迎,再见等。
  • 社交行为:表示不要。

10 个月:

  • 大运动:会拉住栏杆站起身,扶栏杆可以走。
  • 精细动作:拇指、食指动作熟练。
  • 适应能力:拿掉扣住积木的杯子,并玩积木,找盒内的东西。
  • 语言:对一些简单句子有应答反应,如问"妈妈在哪?",会朝其母亲望去。

社交行为:懂得"不",模仿拍娃娃。

12 个月:

  • 大运动:独自站立稳,牵一只手可以走。
  • 精细动作:试把小丸投入小瓶,可以握笔并划笔道。喜欢抓东西往地下扔。
  • 适应能力:会盖瓶盖儿。
  • 语言:能说两三个字,能理解较多词义。
  • 社交行为:向他(她)要东西知道给。会占有玩具。

1 岁半:

  • 大运动:能独立在平地行走,牵一只手能上楼。
  • 精细动作:能将 3-4 块方积木搭在一起。
  • 适应能力:能控制大小便。
  • 语言:按照大人的语义能对应指出部位。
  • 社交行为: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和环境,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但完成整个就餐过程还需大人帮忙。

2 岁:

  • 大运动:能跑,可弯腰拾物。能独自上下楼梯,但需要两脚重复踏一个台阶。
  • 精细动作:会转到瓶盖、拧转笔套。会洗手并擦干。
  • 适应能力:会穿简易的鞋、裤。能用语言表示吃饭、喝水、大小便等。
  • 语言:能表达常用的日常生活用语,开始看图识字。
  • 社交行为:能与小朋友合作游戏。

3 岁:

  • 大运动:上楼时一步一个台阶,下楼时需两步一个台阶。会踩儿童三轮车。
  • 精细动作:会穿鞋袜,会解衣服纽扣。
  • 适应能力: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和环境,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戏。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但完成整个就餐过程还需大人帮忙。
  • 语言:能背儿歌和诗歌,会讲儿童故事。
  • 社交行为:在外遇到小朋友会主动接近交往。能与他人配合完成简单的任务。

对比年龄阶段,对照以上行为及时发现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发育的异常,早期查找原因,及时治疗干预,避免影响孩子的一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仔细留心那些长寿老人,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有着规律的饮食方式,健康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这些长寿老人的心态都十分的豁达开朗。其实,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对延年益寿有着促进作用,想要做到长寿,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余,还要有一个豁达平和的心态,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想要长寿,要拥有哪些心理。

     

     

    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长寿老人大多都很有爱心。

     

    有爱心的人,心里很坦荡,对待别人时大多很宽容,是带着善意和别人沟通交流的,内心大多很阳光,始终能保持积极愉悦的心境,对这个世界是抱着爱意的,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爱心的人,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总是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能够让人健康长寿,所以,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静心

     

    你会发现,如果经常忧虑太多,整个人会处于一个很糟糕的状态,长久以往还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所以要保持一种静心的状态,即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一种舒适自在的心理状态。

     

    但这不意味着什么都不需要去思考,而且要放宽心态,不要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总记得那些痛苦的事情,要时常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在这个繁华嘈杂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一颗静心。

     

    信心

     

    要有一种信心,对自己,对生活都要充满信心。

     

    信心能让人的精神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可以保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正常维持,有利于血液循环的流动。

     

    倘若一个人患上了病,但他很勇敢,很有信心,这种信心让他拥有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这对疾病的治疗很有帮助,是战胜疾病必不可少的因素,。

     

    所以,要有一颗信心,勇敢地去生活,当你勇敢时,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而且信心也是追求长寿必不可少的心理态度。

     

    童心

     

    人们常常把一些行为举止很可爱,童心未泯的老年人称作”老小孩”,当一个老小孩不仅可以给家人朋友带来许多的欢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着很多好处。

     

    拥有童心的人,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时常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有利于身心健康,减少因思虑过度而出现疾病的情况。

     

    所以,即使年纪大了,也不要失去你的童心,要对生活依旧充满好奇,去积极地寻找快乐。

     

    进取心

     

    有进取心也是很重要的,有进取心的有一般都会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会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于空闲时间,对未来是充满期待的,一般都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能够很冷静地面对失败,并直视自己的错误,汲取经验,继续奋斗。

     

    所以拥有进取心也能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过时常出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闲在家,觉得没事干,失去了奋斗目标,也失去了进取心,整天闷闷不乐的过日子,这是很不好的一种情况。

     

    建议在退休后,给自己找一个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画画,跳舞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兴趣爱好上培养自己的进取心,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使人健康长寿。

     

     

    综上所述的5种心理,都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且可以让你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能提高生活质量,让你生活得更幸福,想要长寿,不如先养成这5种心理。
     

  • 很多人聚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抑郁症”和“精神病”等症状明显的精神疾病上,很少会注意到普通人可能会犯的一些心理疾病。事实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表现轻微,但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很多人病情不明显,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换句话来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疾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正常癖

     

    或许大家刚看到这个词心中会充满疑惑,什么时候正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了。通俗点来讲,有正常癖的人会痴迷于遵守很多规则和习俗,而且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守标准,没有一点个性可言。正常癖患者的生活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每一步都踏在既定的轨道当中,丝毫不容许自己有半点越轨行为,非常枯燥和机械化。而且一旦有人和突发事件打破他们内心遵守的这种严格规律,他们就很容易崩溃,陷入极端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强迫性重复

     

    心理专家发现,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重复的能力。当他们感受到深刻的开心或痛苦之后,会接下来的时间中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希望能够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就像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常常感到过度悲伤,明明知道是对方给自己制造了这种伤害,还是希望与他(她)重修旧好,继续之前的感情。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比真正温暖的新事物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会一次一次甘心被伤害,并且重复体验这种伤心的感觉,直至这种病态的重复感再也不能被满足,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

      
    分离性落魄

     

    分离性落魄与人格分裂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在经历突然变故或重大事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内心会生出极端恐惧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习惯性的自我怀疑。落魄症患者心中的归属感严重缺失,脑海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在盘旋“我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我究竟属于谁,谁又属于我?”。

      


    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种极端怀疑一旦产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心中温暖的归属感也会慢慢流失。

     

    因此,不要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它其实就在你我中间。平时要认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偷窃行为的咨询案例

     

    李力是一个黑黑的小男孩,今年15岁,现在某所普通中学上初二,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除此以外,李力还经常偷班上同学的东西,屡教不改,为此,班上的同学都很讨厌他,每次有同学丢东西,李力就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为此老师十分头痛。

     

    李力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从小离异,其原因是父亲吸毒。李力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为了抚养孩子,她什么活都干过,现在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所以家里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李力小时候经常被同学嘲笑,为了报复嘲笑他的同学,李力就把同学家里的钥匙偷走了,并扔到了臭水沟。看着那个同学焦急的样子,李力觉得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笑他,他就会偷别人的东西,渐渐地,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只要看见班上的同学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而他没有的,他就会去偷,还会偷钱。

     

     

    李力的母亲因为他偷钱的事情没少操心,经常为这个对李力又打又骂,但是李力就是没改过,后来母亲也没有办法了。

     

    一、偷窃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初中生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所有权观念

     

    在现今社会中,一切财物都存在一个占有或使用权利归属的问题,或归国有,或归集体及个人所有,这就是“所有权”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对此却不甚了解。

     

    这类学生所有权观念模糊,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什么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尽管有的东西对他来说毫无使用价值,也仍然照拿不误。

     

    这种孩子在上学前就缺乏爱惜别人东西的教育,而他们的家庭却往往收入丰厚,条件优裕。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无论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很快得到满足,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要想方设法拿回家去,缺乏自控能力。当他们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总是说:“衣袋里有,自己去拿吧。”

     

    于是他们坦然地从父母的包里或钱夹里掏钱,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到学校里也作出顺手牵羊的事来。

     

    2.因为虚荣而偷窃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度表现,为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初中生中,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差,在同学中没什么地位而本人又面子观极强,有时也会发生偷窃行为。

     

    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很多愿望都不能满足,而他们又希望可以通过炫耀自己的财物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把手伸到了自己同学的身上。

     

    3.由收集热引起的偷窃

     

    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人的心灵深处。人有很多需要,需要推动人的行为。当人一味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有这种心理的人在行窃时并不会意识到他在干一件坏事。

     

    相反,他在侵占了他人的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在学校,学生中常流行某种收集热。收集的品种繁多,收集的对象因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如画片、火花、邮票等。

     

    有的孩子热衷于这种收集,对于自己没有的东西,总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因此,常常不经同意,就将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走。有这些行为的孩子中,有的是因为零花钱不够用,缺乏“所有权”的观念;

     

    有的虽然家庭经济宽裕,但父母平时不给零花钱,或者因为缺乏控制力而渐渐形成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4.为报复而进行的偷窃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不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长期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转为一种潜意识,有时会驱动其行为,产生报复性的行为,借以释放被压抑的能量,表现自己,获得心理上的轻松。

     

    偷窃常常成为学生用来报复的一种手段。这种孩子偷窃的动机和目的往往是出自对大人的一种报复。他们平时在家中总感觉父母不爱自己,嫌弃自己。

     

    他们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要摆出“老子”的架子,要求孩子唯命是从,稍有反抗便大打出手,使孩子饱受皮肉之苦。由于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处处感到压抑,特别是在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家庭中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就以偷窃的形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借以表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同时,由于心理的扭曲,他们的偷窃行为不仅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而且也是在寻求自己心理上的一种暂时的平衡。在学校,最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出于对老师的不满,专门偷窃受老师喜欢和重用的同学的东西。

     

     

    他们往往见一样偷一样,即便是那些一文不值的东西,他们也不放过。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看到别人失窃后难受的表情,以此达到所谓的报复。

     

    5.被别人勒索或受人指使而偷窃

     

    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动荡的阶段,也是学生中出现帮派组织、小团体最多的阶段,这些不良团体中的学生会仗势欺人,狐假虎威,欺负一些弱小同学。有些学生就是在这种受威胁的情况下作出偷窃行为的。

     

    有些学生因为被别人勒索,自己身上钱不够,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于是就铤而走险,去偷别人的东西;另外一种情况是加入了一些所谓的帮派组织,受到他人指使而去偷窃。

     

    这种偷窃行为事出有因,我们要区别对待,而更重要的是要打击学生中的恶势力,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安全。

     

    二、偷窃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学校教育策略

     

    (1)培养学生妥善保管财物的能力

     

    并告诫学生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贵重财物,钱财不可露眼。很多学生被偷东西往往是由于年纪小,没有戒心,或者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而向同学炫耀自己的东西,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学生的不满,故意报复而偷窃。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除了教育那些偷东西的学生,同样也要提醒其他同学,培养他们保管个人物品的能力。

     

    (2)进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常识教育,阐明偷窃带来的后果

     

    社会规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去思考、去行动,而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规范,那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下去。

     

    初中生偷窃不论其严重与否,都已经违反了社会规范,因此,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这一点,否则有些学生连自己违法犯罪了都不知道。所以说,要加强社会规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3)适当进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非常迅捷,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中,既会接触好的东西,也会接触不良的东西,而有些学生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为了获得金钱就会不择手段;

     

    还有的小小年纪就很虚荣,看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非要不可,当父母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第三只手”伸向了自己的同学。

     

    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时候,要适当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活教育,让他们学会去分辨是非,让他们明白财富是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获得的,虚荣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4)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的抗诱惑能力

     

    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发展中,因此,他们的意志水平和耐挫力都是比较低的,好奇心很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很低,容易受外界诱惑。

     

    当他们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影响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摇摆不定甚至作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在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要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训练,增强他们抵御诱惑的能力和耐挫力。

     

    2.家庭教育策略

     

    (1)父母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个社会,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平日里也有一些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的行为,那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会认为偷东西没什么,因为爸爸妈妈也偷东西。

     

    另外还有些家长平时虚荣、势利,待人接物都信奉利己主义,那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虚荣、势利,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教导,就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财富观,有时甚至就会铤而走险。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2)在适当满足孩子需求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却没有告诉孩子要怎样去花钱。对于这些刚刚开始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懂得该怎样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财物,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买,有时钱花完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花钱,同时要养成他们节约、储蓄的好习惯。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既不能一味肆意娇纵,但也不要过分苛刻,还是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

     

    (3)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动向,及时发现孩子不正常的举动

     

    有些孩子偷窃可能是受人威胁或是受人摆布,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正常举动,就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免他们发展下去,无法控制。

     

    (4)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包庇孩子

     

    有些家长因为面子问题,在孩子出现了偷窃行为以后,并不是严肃对待,而是包庇纵容,这样的话,孩子就会知道,即使自己偷东西也没什么,反正有爸爸妈妈这个大靠山,出了什么事也不用怕。

     

    这样,孩子的胆子只会越来越大,结果只会把孩子推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以后,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不能听之任之,包庇纵容。

     

    (二)即时辅导策略

     

    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后,可采取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1)与学生讨论偷窃的动机、次数、时间、物品以及得手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如果涉及盗窃集团,则更应进一步了解其组织、关联程度、为何涉入等问题,必要时与公安机关配合进行追查。

     

    (2)与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说明偷窃可能造成的后果,并用“现实疗法”告诉当事人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社会将不会对他的行为负任何责任。

     

    (3)应用“角色转变法”,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失窃者可能的遭遇和感受,训练学生的同理心,让他能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而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4)如果学生是因为报复他人而去偷窃的,可以应用“理性情绪疗法”,引导学生检查和纠正报复的错误观念和不正确的解决需求的方式和途径。

     

    (5)对于受威胁而去偷窃的,要及时制止恶势力对学生的威胁,让学生明白邪不压正,那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6)对报复父母型的偷窃行为,特别注意引导其以正当方式获得长辈的认可,减少其心理挫折不平衡感。

     

    (7)适度满足个人的需求,与家长共同探讨日常金钱的使用方法、零用钱的额度等问题。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培养子女勤俭、储蓄的好习惯。当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把学生转介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恐惧的咨询个案 ​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二、恐惧的心理疏导策略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分析学习成绩波动是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其背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在前几节中提到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挫折、学习倦怠、考试焦虑等。

     

    以下几种是最常导致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一)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

     

    许多家长会很纳闷: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时候成绩这么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其实,教师和家长并不能武断地从小学成绩预测学生的初中成绩。

     

    由于初中和小学课程具有很大的不同,初中课程内容趋于抽象化,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全新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来学习。因此,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材之前,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动荡。

     

    教育界普遍认为存在着“初二现象”,即学生读初二时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趋于成熟,水平差异才会显现出来,才能预测该生初中成绩的好坏。

     

    (二)学习动机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依赖性强,以外部短期学习动机为主(如为了得到父母赞扬、奖励,为了避免父母责骂、惩罚,详见第一节),由于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缺乏父母或老师的督促,他们就无所适从。

     

     

    初中生如果不能及时培养好内部学习动机或外部长期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自发、自觉地为理想奋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遇到挫折,或家长、教师的监督松懈时,就会不自觉地逃避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产生波动。

     

    (三)自控能力方面

     

    初中生在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容易被外界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一旦激发起兴趣,就会表现得十分投入,但是又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一旦学习成绩退步,遭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学习成绩刚有好转的时候,他的心又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同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粗心大意,不愿从过去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导致学习不够扎实,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二、学习成绩波动的心理疏导策略

     

    要对初中生的成绩波动现象进行疏导。

     

    首先,要正确地、积极地看待成绩波动现象,这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问题。成绩波动不等于成绩下降,而是反映了该生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潜力,同时也说明,该生在学习方面遇到需要家长、教师帮助的问题。

     

    其次,具体分析孩子成绩波动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不能笼统对待。

     

    例如,对知识点不牢固的学生要求其自订目标,帮助其逐步补上薄弱的环节;对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应给予其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则应培养其注意力,要求其勤写自检、自查日记,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应要求其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对学习的态度。

    再次,建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学习的责任。有的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每天大考小考模拟考不断,重视考试分数,却忽视树立学生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这样,学生非但不能理解考试是对过往学习效果的反馈,反而使考试成为一次又一次对自信心的打击。

     

     

     

    在他们眼里,学习不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而是为了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为了避免考试失败后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自己的责任。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时候应当尽量宽容一点,应当允许孩子失误、犯错。

     

    在日常学习中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多抓大方向,帮助孩子订立学习计划,给予适当而有效的监督,给予孩子自由掌控学习时间的权利。最后,结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注意力和意志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逃学行为的咨询‎案‎例 ‎

     

    维明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爸‎爸妈妈是做‎服装生‎意‎的,每天起早‎贪黑地赚钱,‎没有‎时‎间管维明,因此,他‎从小在‎家里‎觉得很孤独,没人陪他‎玩。

     

    爸‎妈只‎会关心他缺不缺‎钱,成绩好‎不好,‎没钱了,‎爸妈会给‎他足够‎用的,成绩不好‎则‎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打,‎结果维‎明的成绩‎每况愈下,‎后来爸‎妈也放‎弃了,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只管他够‎不够钱‎花。

     

    维‎明很勉强地升上了初‎一,一‎下子加了那‎么‎多‎课,‎维明更是懵了,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学‎得更吃‎力了。‎虽然‎骨子里他很想‎学好,但是‎爸‎妈‎不‎管,老师也‎经常斥责他,使他越来‎越没有‎信心。

     

    为‎了躲避‎老师‎锐利的目‎光,他开始逃学,每‎次逃课、逃‎学他都是躲‎在校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一个人‎看小说,‎只有那时‎候,维明才‎觉得内心安‎静一些。维明的‎逃‎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发现了,当老师‎把他从角‎落里找‎到的‎时‎候,维明‎睡‎着了。‎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维‎明坦率地说明‎了他逃学的‎原因:他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而且‎老师总‎爱提‎问‎他,答不出来他就会‎挨‎批,‎他觉得很‎难‎受,‎所以他宁愿不‎去上课,‎一个‎人待‎着。

     

     

    维明的‎逃学‎行为是很典‎型的‎因为厌学而出‎现的逃学‎现‎象。大部分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都是‎因为‎厌‎学,‎因此,要纠‎正维明的逃学‎行为,‎要从其厌学‎态度入‎手。重要‎的事情。

     

    一、逃学‎行为的‎原因

     

    (1)因‎为学习成‎绩差,‎借逃‎学‎以‎躲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

     

    不‎少学生逃‎学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会‎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纪‎律,‎这样很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苦差事,‎还不如到社会‎上闲‎逛来得自在。

     

    (2)‎被同‎学欺负,‎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借逃‎学来逃避

     

    ‎有不少胆小‎怕事的学生‎被别人欺负,‎或者被勒‎索,因为‎没有钱‎满足那些欺‎负他、‎勒索‎他的人,怕‎挨打,就‎不敢上学。‎这种情况在初中‎生当‎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

     

    这‎些学生因为年‎少不‎经事,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害怕这‎些恶势力‎的打击‎报复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用‎逃学这种‎消极的办法‎来躲避那些‎恶‎势‎力的追踪。

     

    (3)‎迫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

     

    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孩子每天‎除了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很‎多‎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于是‎孩‎子还要做很多课外‎作业。

     

    更有甚‎者,‎周六周‎日,孩子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周六‎上午要补习,‎下午要去上钢琴‎课;周日‎上午要上‎奥数‎班,‎下午还‎要学‎画画。‎孩子‎实在不堪重‎荷,最后就只好用‎逃学来解‎决问题。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电‎子游戏‎而逃学

     

    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如‎今信息社会,‎初‎中生几‎乎都有手‎机,家中的电‎脑更是比家‎长玩‎得还熟,‎学生‎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除‎此‎以‎外,电影、‎电视、电台‎都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而初‎中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其中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就是电‎子游‎戏,不少初中生‎逃学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电子游戏,不断地‎过‎关,然后取胜。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上‎课反而变‎成了一个业余的‎任务 ‎

     

    二、逃学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班级管理‎策略

     

    (1)‎向学生说明‎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的变动‎性,‎直接阐明问题。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向他‎们‎展‎示意志‎变化特‎征曲线,‎并通过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写‎下“‎逃学档案”,以便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

     

    在向学生阐明‎问题‎以‎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逃学‎档案,‎让学生自己记‎录‎曾经逃‎学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逃学动‎机。上‎面可以详‎细记录‎学生逃‎学‎的时间、去向、原‎因、后果以及曾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于‎只有逃学动‎机的,‎就可以记录他们‎逃学的原‎因。

     

    老‎师把握了这个“‎逃学档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动变化,‎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

     

    不过这个“‎逃学档‎案”‎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上‎同学‎逃学的‎情况并‎不严重,这个‎档案可以‎省去;‎或者‎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或多次‎出现逃‎学‎的‎同学进行个别‎建档。

     

    (3)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大‎部分‎学生‎逃学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他‎们有的是因‎为基‎础差而逐渐‎放弃,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因此,关键‎是要帮助这些逃‎学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差生进行辅导,‎或者可以建议他们的家‎长为他们聘‎请辅导老师。如‎果学生实‎在特别差‎的,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学有所‎专,也‎就是培‎养他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从而‎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例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就可以引‎导他往‎计算‎机‎硬件、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来促进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变化最快,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通过一‎些诸如‎周记、‎日记或者班级‎日志等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干‎部或‎者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动向。

     

    2.家庭‎辅导策略

     

    (1)‎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实践证明,‎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是‎最容易对‎孩子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

     

    在放任‎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知道过分‎施压和‎放任‎自流‎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向,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家‎长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动情‎况,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3)‎出现问题‎要解‎决,‎不能‎任‎其发展

     

    一旦发‎现‎孩子有逃‎学‎问‎题,就要马上了解其逃学的‎原因、‎动机等,‎协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且‎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否则,‎一旦孩子‎逃学成‎习或者在逃学‎时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那‎控制‎和辅导的难‎度就会更大,并‎且辅导的‎效果也‎很难‎预料。

     

    (4)‎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做好孩子‎的善后工‎作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时,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家庭‎纠纷‎等,要‎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避开矛盾‎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关心,‎而不‎能‎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顾,‎置‎孩子的情‎绪而不‎理,只顾自己、‎不负责任。

     

    (‎二)‎即时‎处理‎策‎略

     

    (1)了‎解情况,了‎解逃学背后的动‎因

     

    ‎在学生出现逃‎学行为后,‎首先要了解‎他逃学的原因,并‎且要了解他‎什么时候逃‎学,逃学这段时间又‎去了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等‎具体情‎况,以期能对‎症下‎药。

     

     

     

    (2)与‎家‎长联系,两方面配‎合

     

    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果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逃学的话,‎更要与‎家长探讨,让‎家长改善家庭环‎境或者改‎变教育方‎式‎和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逃学行‎为。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

     

    让学‎生了解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和不‎良后果,检讨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逃学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灌输正确的‎观念,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逃学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观念。

     

    (4)‎辅导其阅‎读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利用阅读法,‎引导其阅‎读相‎关励志或其‎感兴趣的书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 作者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
    微博

     

     

    性冲动困扰的咨询案例

     

    洋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自从到了初二下学期,洋洋的成绩就明显下降了,而且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

     

    爸爸妈妈也发现他回家以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洗澡以外,都很少出来跟他们说话,爸爸妈妈都觉得很奇怪。洋洋以前不是这样的,有什么事他都藏不住,回家都是叽叽呱呱地跟爸妈说着学校的事,最近他怎么了呢?

     

    爸爸妈妈曾经以为洋洋偷偷地躲起来看黄色书籍,但是进了洋洋的房间翻了个遍,却什么也没找到。

     

    最后还是洋洋的日记泄漏了他的秘密。原来洋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理的发育成熟也伴随着心理的发育,他的性意识也开始朦朦胧胧地觉醒,谁知道这却给他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烦恼。

     

     

    有一天,他坐公交车的时候,车上很挤,他背后站着一个很丰满的中年女人,因为人太多了,那个中年女人的胸部紧紧地贴在洋洋的背后。

     

    开始洋洋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公交车在路口急转弯的时候,洋洋一个没站稳,随手就抓住了一个软软的东西,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抓住的是那个女人的胸部,洋洋的脸霎时红到了耳根,连忙道歉。

     

    那个女人见是一个小孩,而且也不是他的错,并没有对洋洋过多指责,只是嘀咕着骂了司机两句。本来这事也就是一次误会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那一瞬间手上的感觉却印在洋洋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从那以后,洋洋就发现自己的眼光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女人的身上看,有时候甚至有一种想去摸的冲动,尽管他知道这样不对,还不断地自责,骂自己"流氓"、"混蛋",但还是无济于事,为此洋洋很痛苦,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白天就没有精神听课。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洋洋尽量减少外出,这样他就见不到女的,也就没事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洋洋觉得根本就说不出口,尽管他知道爸妈都很着急,但他不敢说,他怕爸妈会责骂他,于是就干脆整日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只在日记上记载着自己的心情。

     

    一、性冲动困扰的原因

     

    性冲动困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生对性的好奇和性知识缺乏的矛盾造成的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但是,性知识的匮乏迫使他们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解决他们的性冲动问题。

     

    其二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业为主,尽管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但是他们的性冲动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习和玩闹所占据,性冲动困扰很多情况下是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逐渐形成的。

     

    目前,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各大媒体所呈现给大众的作品里不乏色情、暴力的题材。这些题材的作品对于稚嫩的初中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而且可以部分地满足他们对性的好奇,然而他们的控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是相对较弱的,就很容易出现性冲动行为,进而导致性冲动困扰。

     

    二、性冲动困扰的心理疏导策略

     

    1.进行恰当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性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性都是懵懂无知的,而他们从其他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非常片面、带有夸张或者淫秽色彩的,在这些不良的性刺激的强烈冲击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现象。

     

    因此在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应提供全面、正面的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有关青春期发育的卫生知识教育,通过开展性生理、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性器官的构造、功能、卫生,了解什么是月经、遗精等,消除性的神秘感。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约束力,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宣扬的"性自由"、"性解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爱情和婚姻,在性问题上持严肃态度,尊重友谊,遵循社会认同的性道德观念和其他性行为规范等。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展览、讲座的方式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例如,在"性文化展"展出期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并借此进行性教育;另外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答疑,帮助学生排除烦恼、解决困惑。

     

    2.家庭要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加关怀

     

    提供正确途径让孩子了解性知识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经审查的色情出版物大量出版;宣传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到处流传;色情网站屡禁不止,可以说,黄色污染无孔不入。

     

    在这些不良刺激不能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家庭的性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大大方方的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性,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少走弯路。那种遮遮掩掩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对性产生曲解。

     

    另外,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不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随着年龄的增大,沟通就越困难,想敞开心扉来谈性方面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家长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给予孩子关怀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个好榜样。

     

    3.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

     

    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视他们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辅导。一般来说,学生出现、性幻想、猎黄等现象都是因为青春期性意识萌发而相对的性心理发展却滞后的矛盾所产生的,学生多是因为好奇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性冲动。

     

    因此,当他们出现性冲动困扰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疏导。首先,进行性教育,教导其正确的性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让其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性冲动;其次,可指导其阅读性教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帮助改变其错误的性观念;

     

    再次,针对其行为进行行为改变,采用负强化的原理,逐步消除其偏差行为;最后还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对于那些因为性冲动而产生焦虑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打消学生认为"性是丑恶的"观念,辅导其以平常心来对待性,不故意回避,也不故作神秘。如果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如恋物癖等性行为偏差,应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人际孤独的咨询案例

     

    小雯,女,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生性胆小、多疑、内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与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话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小雯的父母都是个体户,平时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这样,小雯不再对父母说实话。

     

    一、人际孤独产生的原因

     

    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因素孤独感

     

    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心理特征。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少年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

     

    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这种找不到“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着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个体心理上有缺陷也是造成人际孤独的原因,他们自我评价太低,极度自卑,不敢与他人交往。有些个体则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出口伤人或过度要求在同学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群体地位,造成人际关系恶劣,被群体孤立。

     

    另外,重症孤独症患者往往从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明显的症状,孤独症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往往比一般儿童要高,有其器质性因素。

     

    2.家庭因素

     

    有些患者的父母都是聪明人,同时又具有强迫性的个性特征,总是用某一种模式对待孩子、要求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要求,以致孩子缺乏温暖,越来越孤僻、冷漠;

     

    有些则是父母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情,压制了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感到自己没用,极度自卑、自闭,不愿意、不敢和别人交往,尤其是如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重大的挫折,他们会更加自闭;

     

    有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极少关注,孩子从小缺乏关怀,容易造成孩子孤独。家庭不和或家庭破碎。父母关系不和睦,家里经常硝烟不断,容易造成子女强烈的孤独感,产生自卑、逃避、退缩行为,不愿和他人交往。

     

    3.学校因素

     

    学校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应该具备的心理知识知之甚少。

     

    有些教师重智育而不重人文关怀,对学生一味地加强智力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获得高分,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有些班级风气不良,个别学生受到同学的孤立、漠视甚至敌对,造成学生在人际方面的退缩。

     

    二、人际孤独的心理疏导策略

     

    ( 一)开展亲子心理辅导

     

    组织亲子共享体验活动,和亲子一起参加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如共同读书、一起参加团体游戏,从而转变家长原本不好的教养方式,协调亲子关系。

     

    没有这样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等惯用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亲子间的了解。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班集体中开展团体心理游戏,如龙头龙尾,培养班级团队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营造轻松活泼、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使人际孤独个体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逐渐融入集体,也可在活动中观察人际孤独个体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给予帮助。

     

    平时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

     

     

     

    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运用社会性强化(称赞和认真倾听)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与行为。

     

    也可以在社交困难的学生中,开展小团体心理辅导,如采用PIEAS的“绕圈子”心理治疗技术,对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都有显著的疗效。 

     

    (三)个体心理辅导

     

    1.行为主义肯定性训练法

     

    教导当事人一项能与他人有效互动的方法,使其能正确有效且肯定地表达自己。

     

    先教导当事人哪些是他人所期望的,例如,眼睛接触、大声说话等,每教导完一组行为后,立即评估当事人行为表现的改变,以积极评价为主;

     

    以真人或录像示范,然后让当事人模拟实际情况,当事人反应适当时,随即加以赞扬,然后让当事人把新学得的交往模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加以记录。

     

    2.意象对话治疗

     

    引导学生放松,进入想象,引导当事人描述意象,治疗师以高超的技巧来诱导当事人产生建设性的新意象。当事人越能调动自己的资源来产生新意象,疗效也就越明显和稳固,反之亦然。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