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油是不健康的食物,对心血管不利,是心血管的“杀手”之一。其实不然,有一种油比猪油对心血管的伤害更大,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这种油就是植物奶油。那么,植物奶油为什么会诱发心血管疾病?
70后和80后的人,大部分小时候都吃猪油,吃猪油炒青菜、猪油拌饭,脂肪的含量不超标,反而可以补充能量,所以,在那个物质和食物贫瘠的时代,吃猪油对心血管来说不但无害,反而还更有益,中医还把猪油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中医理论认为,猪油有通三焦、利肠胃、散风热、润肺燥等作用。当然,如今人们大鱼大肉,猪油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偏高显然不能多吃。
植物奶油,也称作“人造奶油”,是在天然植物油中加入香精、水以及食盐等物质调制加工后,在一定温度以及压力下加“氢”催化制作而成。植物奶油由于口感佳、熔点高、稳定性高以及易成型等特点,普遍应用于冰激凌、蛋糕、奶酪、巧克力等食物的制作过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植物奶油在氢化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种反式脂肪酸会伤害人的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知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好胆固醇”,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益。但反式脂肪酸会降低我们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从而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导致血栓形成,促使动脉硬化,最终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
此外,长期摄入含氢化植物油的各种食物,反式脂肪酸进入人体血管后难以清除,因而会在人体内蓄积,易导致体重的增加,还容易导致糖尿病等疾病。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妊娠期妇女吃含氢化植物油的食物,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伤害。
结语
当然,植物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有多有少。植物奶油与反式脂肪酸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虽然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但普通人群适当吃点也不用过于紧张。不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还是尽量少吃或不吃植物奶油。
参考文献:
[1]谢上才,江力勤.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2):134-135,139.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如今这个社会上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很多,主要就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们,患上高血压疾病的几率会更高一些,给患者造成的影响很大,很严重,需要患者及时控制自己的血压升高,这样才能避免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那么,血压高吃什么鱼油好,血压高可多食用什么食物。
1,鱼油中含有一些有营养的物质,而且还会有降压的效果,所以患有血压高的患者可以经常吃点鱼油,最好是采用深海鱼油,对降压会有更突出的效果,一般在烧菜的时候采用鱼油烹调就可以了,但是患者也不能放太多的鱼油,以免油分过多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患者平时一定要注重饮食的调理,患者的饮食中要保持清淡有营养,而且多吃一些对患者病情恢复有利的东西比较好,尤其是可以多吃点有降压作用的食物,比如:芹菜,茶叶等等。
2,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多吃点蔬果类的食物,对改善病症提高免疫力会有好处,比如:苋菜、油菜、莴笋、菜花、番茄等蔬菜,还可以适当吃点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玉米面、荞面、莜麦面以及燕麦等等,适当的吃点豆制品,奶制品也会有好处,还可以吃点桃、杏、红枣等水果,而且适当的吃点海产品也可以,比如:海带、紫菜等,也要多摄入一些香菇、木耳、甘薯以及山药等之类的食物,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多样化一些,不能太单一。
最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保证饮食清淡无刺激,不能吃含油量很高的东西,也不能总是吃高胆固醇的食物,不然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患者还要及时补钙,要是缺钙的话,也会有可能导致血压高的症状更加严重,所以适当的吃点含钙多的东西比较好。
鱼油是什么东西呢?鱼油的主要物质是EPA和DH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5碳5烯酸和22碳6烯酸。而这两者,都属于ω—3脂肪酸。而关于ω—3脂肪酸能否预防心血管病的说法,争论已久,那么到底鱼油能否预防心脏病呢?
一、鱼油有哪些作用?
鱼油的作用,大概应该包括降低甘油三酯,抗炎,抗栓,等三个方面。在一些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中,证实了甘油三酯在使用鱼油以后可以降低的事实。而且有资料显示,鱼油的使用和他汀组相对照,同样具有抗炎抗栓作用。也正因为鱼油的这些作用,所以,在关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争论中,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
二、鱼油有哪些风险?
鱼油作为食物中的一种成分,尚没有相关风险和致病的报道。而且鱼油价格便宜,副作用小,因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品,经常会被推荐到我们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人群当中。虽然鱼油的大多数实验,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结果,但鱼油作为一种没有风险的食物成分,仍然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鱼油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吗?
在几十年的临床研究中,鱼油的大多数临床实验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虽然有一些实验,给我们提供了希望,但鱼油使用始终没有能够写入到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相关指南中。这也就意味着鱼油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所获益,但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的认可。
四、只用鱼油预防心血管病可以吗?
所以关于鱼油是否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两个观点,首先就是鱼油的使用有可能会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获益,其次鱼油作为食物中的一种成分,可能风险较小。所以,对于有经济条件基础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鱼油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绝对不是靠鱼油来成功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
看懂了吗?鱼油可以吃,不推荐,但绝不反对。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叶酸,是我们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抗贫血药,经常用于叶酸异常性缺乏所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最近一段时间,有传言说高血压患者也要补充叶酸,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内科专家就来带你走进真相。
高血压在我国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发病基础,目前已经有2.9亿~3亿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在我国,约71%的脑卒中发病和54%的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有关系。
其中,很多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们可以将其简称为Hcy血症,高Hcy血症和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发病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此,我们将那些伴随着高Hcy血症出现的高血压称为H型高血压。
据目前一些临床资料显示,叶酸的补充能够很好地帮助机体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减弱其和高血压的协同作用,降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出H型高血压呢?
由于现在医学界对于H型高血压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各国对于H型高血压的评判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正常来说,人体内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浓度为5-15微摩尔每升,当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小于10微摩尔每升时,我们认为比较安全。
当其浓度超过10微摩尔每升时,随着浓度的升高,高血压患者患脑卒中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高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到底什么关系呢?
通常来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和叶酸的消耗水平是呈现负相关的,当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时,可能意味着体内出现了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缺乏。
当然了,吸烟行为,或者是一些基因遗传性疾病也都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们来说,该如何采取措施来补充叶酸呢?
如果患者确诊了H型高血压的话,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叶酸药物。
除此之外,还可以摄入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肝脏、绿色的新鲜蔬菜、豆浆、五谷杂粮一类的。
除此之外,H型高血压患者服用叶酸进行治疗的剂量和疗程是多少?
据有关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显示,一天服用0.8毫克的叶酸能够最好的减低体内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如果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太高,或者是出现了肾脏疾病,就需要考虑加大叶酸的每日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叶酸并不是短期性就能达到效果,需要补充超过3年的叶酸才能真正地降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几率。
总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疾病都需要补充叶酸,H型高血压才是最需要补充叶酸的,在补充叶酸之前,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找专业的医师寻求诊断。
确诊之后,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叶酸,一旦出现异常的用药反应,务必及时的停药。
血液奔流在血管中,为全身提供养分,依赖于心脏持续跳动提供动力源,血压就是这种动力源大小的测量指标。
不像赛车,动力越猛越好。血压如果太高,会使我们脆弱的心脑血管系统备受摧残,带来一系列疾病,中风就是最危险的一种。
以下这4种食物,堪称血压的加压泵,如果吃太多,会让血压难以控制,增加中风几率。相反,若能“坚持四不,做到三要”,中风或不敢放肆。
这4种食物,宁愿挨饿也要少吃,中风或不敢放肆
一、咸菜腊肉
咸菜腊肉、泡菜腌鱼,经过时间考验的食物,吃起来总是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欲罢不能。
但如果你已经是血压高的人,再好吃也得忍住!这些食物在制备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盐,以便抑制有害菌给乳酸菌创造环境。
经过长时间的浸泡,这些盐分会渗透进食物的每一处,根本洗不掉。
因此,如果你爱吃咸菜腊肉,会摄入过多盐分,这对血压很不利。
要知道,中国有近42.1%的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盐吃多了。
二、酒精类饮品
“酒是催命的鬼”。
酒精是一种兴奋剂,会让我们心跳加速,全身亢奋,这都会让血压升高。
除此之外,酒精还会损伤肝脏、破坏血管,如果你是高血压病友,务必戒掉它。
多喝点儿养血管、调节三高的养生茶、菊花茶、绿茶,别让酒厂害得你“人财两空”。
三、动物内脏
中国人有爱吃下水的习惯,这是旧时候,穷苦百姓得以解馋的绝佳食材。但现如今,人们似乎对内脏的爱更胜一筹。火锅、串串、烧烤,要是不点点儿内脏吃一吃,都感觉这顿饭每吃一样。
但内脏中的胆固醇、脂肪含量高的吓人,经常吃,对血管的危害很大。
四、甜品点心
提起甜食,人们总是难掩喜悦。
的确,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美好。
但如果你的血压偏高,还是远离它们为妙。现代的甜食之所以这么甜,是加了果葡糖浆的缘故,而非旧时候的蔗糖。
果糖进入人体后,会扰乱代谢,非常容易胖,对血压控制很不利。
想预防脑中风,谨记:坚持四不,做到三要!
坚持四不
1、不要动怒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情绪激动时,你的心跳会加速、血液会往上涌、血压会升高。
这是我们身体的本能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战斗”或“逃跑”做准备。
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反应却危害很大。
这会让本来就高企的血压进一步升高,一不小心就可导致中风。
前一段时间,一位医生在电梯里劝告患者不能吸烟,结果患者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行为辩解,倒地身亡。事后发现是急性心梗,情绪波动血压飙升是最直接的诱因。
2、不要受寒
每当寒潮过境,中风的病例就会快速增加。
身体在受寒后,会本能地收缩血管,以便维持核心区的温度。
但血管里的空间是有限的,骤然收缩会迫使血压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洗冷水澡、骤然进入空调区,都很危险,要务必警惕。
3、不要挤便
有便秘的人,排便是个大难题。而如果是有高血压的便秘患者,问题就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
在用力排便的过程中,我们会屏住呼吸,使出全身力气迫使大便排出。
但这也会增加腹部压力,使血压应声飙涨,十分危险!
那怎么办呢?
不挤根本出不来咋办,答案是尽早去解决便秘问题,平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开血压的自然高峰期:早晨。
4、不要太快
动作太快并非总是好事。对于高血压者来说,起床、运动,乃至做任何事,都应该慢一点。
要知道,骤然改变的身体姿态,会突然改变血液的综合受力,引起血压波动。
做到三要
1、要养护
好身体是养出来的。血压高的人,中医推荐养生小金方:三绛清灵茶。
准备:决明子、玉米须、桑叶、葛根、山楂、菊花、槐花、荷叶、木瓜、栀子、青钱柳叶。配制成茶包,开水冲泡,代茶饮用,调节三高。
其中,决明子可辅助降低血压,玉米须能够利尿排钠,山楂能够养护血管,坚持1-2个月,身体会反馈好消息!
2、要吃少
在诸多降低血压的生活方式中,把体重降下来是最有效的方法,降压幅度可达10mmHg之多。
这就要求我们要管住嘴,少吃东西。要少吃油腻的食物,热量高的甜食,少喝碳酸饮料。
多以粗粮果蔬替代。坚持2个月,保证体重降下来。
3、要运动
运动会让血管自然舒展,这是有氧运动在血管中产生了天然舒张剂一氧化氮的结果。这种结果会持续10几个小时。
但注意了,别太剧烈!否则自己把自己往枪口上送。
我们如果发生了心血管疾病,或者怀疑自己有心血管疾病,心脏有不适,胸闷等等症状,一般来说都会选择到医院进行一个心电图检查。其实,除了心电图检查以外,还有6种常见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大家是否了解呢?下面,带着大家一同来探讨。
第一:心电图
心电图主要是通过检测心脏的电流来查看心脏的电器和电路,如果我们患有心肌缺血,心脏电活动就会发生变化,心电图能检测出冠心病,而且是最简单的一种检查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方法。
第二:超声心电图
比上面的心电图更加高级,因为它能看清楚心脏的结构,心脏瓣等等的情况,还可以显示出我们人体心壁的运动状态,比第一种心电图更加全面地能够检查出心脏整体的一个情况。
第三种:CT
这种检查的全称是:冠状动脉CT检查,这个检查能够更加细致地检查到心脏的钙化以及斑块的情况,并且还可以检查我们人体内部的血管是否顺畅的情况。
第四种:冠状动脉造影
这种检查比CT更加能够清晰看到心脏细致的情况,它的操作原理其实是把冠状动脉剂打进去血管里面,让冠状动脉能够清晰地,无误地显现出来,这样的检查可以更加直接,更加清晰,准确地知道心脏的整体情况,我们可以说这种检查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金指标。
第五种:心肌酶检查
这种检查也是属于心血管疾病常见检查中的其中之一,能够检查出血液当中的酶含量,心肌酶升高预言着心肌坏死的情况随时发生,这项检查可以预防心梗,减低心梗的发生率,所以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检查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第六种:核素检查
核素检查主要是用于观察我们心室收缩和舒张的状态,除此之外,这项检查还可以让我们明确缺血部位,防范于未然。以上就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6项检查,其实疾病重在预防,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均衡饮食,清淡饮食,少盐少油对于心脏来说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是均衡饮食,但是经常熬夜,对于心脏来说也是有所影响的,我们最好不要如此虐待自己身体。
其实,对于所有疾病都是一样的,重在预防,我们如果可以百年如一日地进行适当的锻炼,合理的饮食,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疾病一定会远离我们的,无病一声轻,希望大家都能够把控好自己,安心度过幸福的人生。
医生,快给我妈妈用最好的药,一定要救她的生命!
这是在肝胆外科医生办公室发生的真实一幕,患者的三个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对医生说。
但是医生说,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紧急手术治疗。
不久前,急诊科送进来一名60岁的老太,腹痛,高热和黄疸,很多人都知道,这在医学上属于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一般提示胆道感染。
通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很快查明了病因,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
医生说,引起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胆管结石,其次是胆道蛔虫和胆管狭窄,胆管,壶腹部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经T管造影或PTC术后也可引起。
但不管是哪种病因,一旦确诊为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也就意味着患者此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极为危险,除了会导致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外,患者往往还会很快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医生说,治疗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的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胆管内压力,才能控制胆道感染,制止病情进展。
按说医生的话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但此时,患者的三个儿子却开始犹豫了,与之前坚定的态度不同,此时他们怎么也拿不定主意。
对于老人现在的情况,不手术,死亡率非常高,听到医生这么说,老太的三个儿子竟然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手术可以,但一定要保证百分之百成功。
这可让医生犯难了,医学具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即便是一个阑尾炎手术,也有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更何况这么大的一台抢救手术,风险可想而知,术后有可能发生任何情况,麻醉意外,手术意外,无法预知的各种风险等等,人财两空,这都是有可能的。
听到医生这么说,三个儿子商量了一下,本该是快点决定紧急救命的,没想到三个儿子却签字拒绝手术,这让医生很是目瞪口呆。
因为拒绝手术,老太的病情很快进一步恶化,四天后便撒手离去。
死前几个小时,老太突然睁开眼睛,对三个儿子怒吼着,骂他们是不孝子,然后神志渐渐变为深昏迷。
大家都知道含油量多的食物不好,会引起肥胖,胆固醇升高等等,但是高油的危害不只这么普通,还和大出血有关!是不是很可怕?这是因为高油饮食会诱发腹主动脉瘤,瘤状的主动脉很容易破裂而导致大出血,患者最终会因为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脂质的摄入,以提早预防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高油”的“分水岭”
半两(25克)其实就是区分正常油脂和高油脂水平的分界值。成人每天摄入的总油脂不能超过半两。但是也要注意,总油脂可不单包括我们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用油,还要算上每种食材本身所含的油脂。
日常生活中,肥胖者、精神压力过大者和“三高”疾病的患者都更容易被摄入的高油脂影响,患上相应疾病。
二、高油诱发腹主动脉瘤的五大步骤
Step1.脂质的吸收
油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含油高的食品在被摄入人体后,首先被小肠上段的胆汁酸、脂肪酶乳化分解,最终被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这些不溶于血浆的脂质搭载上叫做乳糜微粒的“飞行器”,在血浆中自由地移动,最终“停靠”在组织细胞或肝细胞旁,通过细胞上的受体,进入细胞。
Step2. “潜入”动脉内膜
肝脏会将脂质中的胆固醇装载在“新飞行器”脂蛋白中,以低密度脂蛋白(后文简称“LDL”)的形式,通过血管壁内皮细胞组成的“防护网”,进入动脉内膜中“潜伏”下来。
Step3.炎症反应
LDL在血管内膜中会被氧化修饰成为oxLDL,这一“变装”反而引起了机体的“警惕”,会针对这一“不速之客”产生免疫反应,如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进而介导一系列生理反应,“派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执法人员”将其吞噬“逮捕”。
Step4.动脉粥样硬化
吞噬了oxLDL巨噬细胞最终在与“不法分子”的斗争中泡沫化而“牺牲”了,大量胆固醇也就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定居”在动脉内膜中,久而久之,连同沉积的钙质以及纤维化的平滑肌一起,形成了以胆固醇为中心的粥糜样硬质斑块。它们的存在和对内皮下层正常结缔组织的损伤都会引起动脉壁的变硬、变厚、变脆,失去弹性和韧性,最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Step5.血液湍流和腹主动脉瘤
人体中的腹主动脉是输送血液的动力大动脉,奔流的血流会在末端分支处遇到阻力形成湍流。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血管极其“脆弱”,血液形成的湍流会垂直于血液流动方向对管壁发起冲击,最终血流冲破内膜进入中膜,压迫其内的数十层弹性膜,造成主动脉血管壁的变形变薄和主动脉管径的变大,即主动脉瘤状膨大的发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也逐渐成为了常态;所以我们就更应该注意:“贪嘴”可不能“贪油”,少食“荤腥”少放油才是王道!
“鸡蛋的蛋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所以网络上有很多传言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吃蛋黄,这可信吗?”
发出这个疑问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在网上看到有一些观点认为蛋黄的胆固醇高,因此不适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食用。他父亲得了冠心病,但是每天都吃2个鸡蛋,怎么劝都劝不动,他因此特别担心这样会加速冠心病的进展,所以才问了我上面的问题。
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不假,但是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能吃了呢?
1.人们对鸡蛋的恐惧,来源于一个关于兔子的实验:
在1913年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个病理学家做了一项关于兔子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每天给兔子喂食很多的胆固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些兔子的血管普遍都出现了动脉粥样化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吃鸡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1937年的时候,有生物学家提出,如果在吃鸡蛋的时候不吃蛋黄,就可以防止胆固醇升高,并且还能远离心血管疾病。
一个叫做安塞•基斯的科学家本来也支持膳食胆固醇学说,但是他自己做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即无论给参加试验的人员吃多少的胆固醇,甚至是每天吃2000mg(相当于15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的超量胆固醇,这些参与者的胆固醇好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瑞典的一个医生拿自己做实验,最开始的时候每天吃一个鸡蛋,后来改成一天吃8个鸡蛋,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血脂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还降低了!
兔子吃了很多的胆固醇以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那为何人吃了同样多的胆固醇,好像变化并不大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有科学家考虑可能和兔子是食草动物有关!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的情况下,兔子吃到的胆固醇是很少的,长期的进化使得兔子没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但是人类就不一样了,每天本身就会制造1000~2000mg的胆固醇,这个是人体胆固醇的最主要的来源,而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
与此同时,人类的食物中本身就含有比较多的胆固醇,长期的进化使得人体具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对于这句话,可能都不太理解,这里我来解释一下。如果你吃的胆固醇多了以后,那人体合成的胆固醇就会减少;相反,当你吃的胆固醇少的时候,人体制造的胆固醇就会多一些。
2.吃蛋黄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吗?每天吃多少鸡蛋合适?
可能大家的潜意识认为人吃了多少东西就吸收多少,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不是杯子,不是说你往里面倒多少东西,杯子里就有多少东西,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摄入的营养物质之间并不一定成正比。
上面已经说了,人体本身是具有调节胆固醇的能力的。大家估计都知道这个事实,即使有些人虽然饮食很清淡,但是血脂依然偏高,这个主要的原因是血脂的调节能力出了问题。
人体血脂的最主要来源是肝脏合成,其次才是从食物中摄取,如果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是特别高的话,那对血脂的影响是很小的。换句话说,适当吃点蛋黄也不会引起血脂升高,更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虽然人体对胆固醇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调节能力,胆固醇依然会升高,胆固醇高了以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也就是说,蛋黄的太多,超出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美国
在之前的《美国人饮食指南》中提出了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不超过300mg的建议,不过后来的很多实验研究证实了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对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的影响是很小的,因此在2015年的时候美国卫生部和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就取消了每天300mg胆固醇摄入量的建议。
实际上与人体胆固醇最相关的食物成分是饱和脂肪酸,根据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酸不能超过总热量的10%。对于一个70kg的成年人来说,如果每天进行中等的活动量,那每天摄入的能量在2000kcal左右,通过饱和脂肪酸获得的能量是2000×10%=200kcal。
1g的饱和脂肪酸产生的热量是9kcal,那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酸不超过200/9,近似等于22g。一个鸡蛋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大概是1.6g,所以每天最多摄入的鸡蛋数量是22/1.6,近似等于13个鸡蛋。换句话说,你每天不吃别的饱和脂肪酸(比如动物油、椰子油、棕榈油等),每天最多能吃13个鸡蛋。
肾脏
不过话说回来,吃的鸡蛋太多,即便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也不太合理。人体胃肠道的吸收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量以后,那就不再吸收了,这对食物来说是一种浪费。与此同时,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吃的太多以后,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虽然单个鸡蛋中的能量不高,但是吃多了以后会使人摄入的热量增加,这会增加肥胖的概率。
每天吃多少鸡蛋并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而定。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在饮食正常的情况下,每周不要吃超过7个鸡蛋。对于特殊情况者标准也不太一样,老年人可以每天吃1~2个鸡蛋、重体力劳动者和青少年以及儿童每天可以吃2~3个鸡蛋、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患者每周可以吃2~4个鸡蛋。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可能比以前的人们更重视保健和养生。随着网络信息爆炸化,网上也会有很多科普文章对慢性病进行科普和介绍。
这些文章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血液粘稠度高会形成血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我认识的一个王先生就是在体检的时候查出来血粘度增高,他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液粘度,预防血栓形成, 所以就来询问我。那么血液粘度高就要吃阿司匹林吗?
血液粘度高就要吃阿司匹林吗?
不一定,原因如下:
1)血液粘度高并不一定会发生血栓
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参予复杂生理化过程,血管的促凝和纤溶是一种平衡状态。目前认为外面常说的血栓形成大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表面损伤后,血管内膜下基底胶原、微纤维暴露,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并激活凝血系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力下降。也就是说想要血栓形成,血液粘度高是一方面,还需要出现血管表面的损伤导致的动脉斑块形成。
如果是光滑完整的血管,即使血液粘度增高也不会发生血栓。而且在医学上血液粘度还跟很多因素有关,不仅仅是血栓,比如脱水、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细胞升高等,都会导致血液粘度增高。如果体检前一天出汗较多,喝水较少,也是可能会因为血液浓缩而血粘度增高。所以单单只看这一个项目是不能判断血栓风险的。还需要评估其他的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2)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血液粘度
阿司匹林是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药物之一,但是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血小板环氧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 cox-1 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进而转化为 TXA2的过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2]。
简而言之就是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并不能影响血液的粘稠度。所以血液粘度高吃阿司匹林也不对,而是应该找到血液粘度高的原因,再进行处理。
总结
人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用药。如果体检发现问题,应该去专业的医生那里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再选择合适自己的预防和治疗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庆乐,张存琪,林闽溪,李培英,周建耀.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液粘度变化的临床意义[J]. 福建医药杂志,2000,03:36-37.
[2] 何依凡.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进展[J]. 健康之友,2018,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