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脊髓空洞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尽管该病进展缓慢,但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脊髓空洞症患者减少受伤的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
首先,农村地区的患者需要特别小心,避免被荆棘、碎片等物体刺伤。如果皮肤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应注意保持皮肤湿润,防止干燥和皲裂。一旦发现伤口,应立即就医。
其次,脊髓空洞症患者应重视手脚的保护。在劳动或工作时,戴手套可以有效防止手部受伤;拿热物品时,使用手套或厚棉布包裹也是一种好习惯。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脚在鞋里摩擦,并且不要长时间行走。休息时,选择舒适的位置躺下,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例如看电视、玩扑克或打麻将。高枕头可能会加重病情,应及时更换。
最后,脊髓空洞症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无感觉区。每天检查几次,注意是否有受伤、皮肤发红、水疱、烫伤、青肿、抓伤、切伤等情况。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可以有效预防意外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药事通
文章 脊髓空洞症患者是否适合吸烟?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很多患者在被建议减少或戒烟时表示困惑,认为吸烟只会危害呼吸道和肺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尼古丁,作为烟草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具有兴奋性作用,能够引发多种疾病,包括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此外,吸烟还会导致骨质疏松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空洞症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因为抽烟可能会加速该病的进展。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脊髓空洞症患者更容易因吸烟而导致骨质疏松、脆弱而易损、易折。因此,为了避免因吸烟而产生的各种危害,影响治疗效果,脊髓空洞症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如果患者有吸烟习惯,应减少吸烟的数量,甚至最好戒烟。家属也应帮助患者控制吸烟行为,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未来医疗领航员
文章 理解脊髓空洞症:病因、症状与影响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是一种慢性进展的脊髓神经损害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脊髓内空洞的形成和扩展。这种疾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发育异常、炎性病变、占位病变、脊髓损伤和特发病因等。脊髓空洞症的典型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和神经营养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MRI(核磁共振)的普及应用,脊髓空洞症的检出率逐年增多。该病通常在20-30岁之间发病,但也可能在童年或40-50岁的成人中出现。起病较隐蔽,病程进展缓慢,经常以手部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症状的表现因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概括分为五大类:发育异常、炎性病变、占位病变、脊髓损伤和特发病因。其中,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是最常见的病因,约75%的脊髓空洞症患者系由此引发。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制定,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医者仁心
文章 颅底凹陷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颅底凹陷症和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颅底凹陷症的患者发病年龄通常在20~40岁之间,而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多在50~60岁之间。其次,颅底凹陷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短颈、斜颈、发迹低等外貌特征,而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通常没有这些异常。再者,颅底凹陷症的神经脊髓压迫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头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走路不稳、肢体瘫痪等,并可能影响到膀胱和性功能;而脊髓型颈椎病多表现为颈肩疼痛、手足麻木、身体束带感觉、走路踩棉花感、走路不稳,瘫痪等。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颅底凹陷症患者有寰椎枕骨化、颈椎2/3分节不全、寰椎发育不良、枢椎游离齿突、寰枢椎脱位、扁平颅底等畸形,而颈椎病患者一般没有这些畸形。MR检查可以发现颅底凹陷症患者有寰枢椎脱位,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等,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般没有以上表现,但可发现颈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压迫脊髓,以及脊髓变性等改变。
跨界医疗探索者
文章 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症:病因、症状及治疗
脊髓空洞是一种由于先天颅脑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导致脑脊液回流不畅,对脊髓中央管腔产生持续冲击,形成“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也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表现为小脑扁桃体或延髓下部向下延伸,超过枕骨大孔水平进入颈椎椎管内。这种病变是脊髓空洞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脊髓空洞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由于空洞压迫椎管内神经传导束,导致肢体感觉、运动等各种障碍。近期,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因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症就诊,主要症状包括枕颈及左肩部疼痛不适、肢体疼痛、麻木等。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入颈椎管内,颈2-5椎体水平脊髓中央管扩张,呈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复位内固定术,通过微创手术切口(1.5-2.0cm)将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复位,探查中央管上方开口,确保其通畅。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不适,入院8天后出院调养。
值得注意的是,颈椎病样症状不能忽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小脑扁桃体下疝伴脊髓空洞症患者早期症状可能与颈椎病相似,但也可能出现感觉障碍、肩部酸困、手部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等症状。因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不能盲目认为是颈椎病,必须首先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康复之路
文章 警惕!脊髓空洞症的早期症状和治疗重要性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疾病,常常被忽视直到症状发展到中晚期。这种疾病的特征是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等临床症状,且发病缓慢。以下是一些与脊髓空洞症相关的早期症状:
1. 感觉上的症状:痛温觉丧失,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可能出现深部痛和肩臂疼痛。
2. 身体上的症状:由于营养障碍和深浅感觉障碍产生的反馈机制失调,可能出现Charcot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积液,超限活动,活动弹响而无痛感;皮肤可能出现多汗、无汗、颜色改变、角化过度,指甲粗糙、变脆。
3. 运动上的症状:当病变扩展到前角细胞引起运动神经元破坏时,相应肌肉可能出现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手内在肌受累一般最早,上行到前臂、上臂及肩带;手部肌肉受累严重可出现爪形手畸形。
如果脊髓空洞症的治疗被延误或不当,可能会引发截瘫的危险。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病人的症状虽然比较局限和轻微,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空洞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影响髓内的灰质和其外的白质传导束,导致传导束功能障碍。所以,脊髓空洞症患者必须引起重视,及早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如何缓解脊髓空洞症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等症状。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那么,面对下肢肌肉萎缩,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缓解下肢肌肉萎缩。然而,锻炼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逐渐增加运动量,让肌肉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的前提下迅速感到疲劳,从而达到锻炼的效果。例如,每次锻炼可以连续做10下,如果超过10下,则需要增加器械的重量;或者每次锻炼连续做二、三下,每下坚持6~10秒,超过者也需增加器械的重量。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肌肉力量。
其次,锻炼的节奏也非常重要。下肢肌肉萎缩患者的锻炼需要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给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充分消除疲劳,补充消耗掉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因此,锻炼的频率和强度都需要合理安排,不能过于频繁或剧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锻炼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下肢肌肉萎缩患者。例如,单纯地通过走路来锻炼下肢肌肉,可能并不能有效增强肌力,反而可能因为肌肉松弛、关节不稳而引发关节损伤。因此,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必要时还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健康管理专家
文章 了解脊髓空洞症:病因、症状与治疗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指的是脊髓内出现空洞,可能是由于脊髓实质内充满液体或胶质的腔,或者是中央管的局灶性扩张所致。这种疾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先天性脊髓空洞症是原发性神经发育异常,而获得性脊髓空洞症则是由于正常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
症状方面,脊髓空洞症可能无症状,但也可能出现背部、肩膀和四肢的疼痛、无力和僵硬,甚至可能失去感觉极端冷热的能力。自主膀胱和肠功能障碍的症状也可能出现,尽管这较为罕见。症状的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通常取决于空洞的不同程度和脊髓内的位置。
治疗方面,对于无症状的脊髓空洞症,持续性中央管扩张被认为是正常的解剖变异,因此不需要治疗。但对于那些大的脊髓空洞一直延伸到颈脊髓和脑干的情况下,是否治疗需要参考医生的建议。对于有症状的脊髓空洞症,非手术治疗侧重于使用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或使用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维持功能和生活质量。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通常是缓慢的、渐进的疾病。虽然神经功能缺损的进展通常在介入治疗后趋于稳定,但病人通常仍有症状。因此,早期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病友互助家园
文章 脊髓空洞症:诊断、治疗与康复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但也可能在童年或40-50岁的成人中出现。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头颈肩部疼痛、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手、臂的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等感觉异常,甚至引起瘫痪和呼吸功能障碍。
核磁共振(MRI)是诊断脊髓空洞症的最佳方法。MRI可以显示脊髓空洞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并帮助医生确定相关的后颅底发育畸形。研究表明,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理与先天性后枕骨发育不良、后颅窝容积狭小等因素有关。
目前,针对脊髓空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微创小脑下疝切除术和后颅窝重建术。这些手术方法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确的操作,扩大后颅窝容积,改善脑脊液循环,解除后颅窝畸形状态,从而阻止病变的发展与恶化。除手术治疗外,康复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长期的计划和努力,患者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脊髓空洞症并非不治之症。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以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
AI医疗先锋
文章 成功治疗颅底畸形引起的呼吸困难:一例危急手术案例
在一个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来自浙江杭州的李氏一家人带着他们的孩子小李来到一家神经外科门诊。小李长期卧床不起,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家人满怀希冀地希望医生能早日治愈他的病。
十几年前,小李发现自己颈枕部出现僵硬的感觉,并伴有行走不稳和左下肢沉重的症状。经过MRI检查,医生诊断出小李患有寰枕畸形、扁平颅底、颅底凹陷和脊髓空洞症。小李接受了手术治疗,但症状并未完全消失,反而在后来逐渐加重,甚至几次呼吸困难,差点与死神擦肩而过。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小李的家人带他四处求医,但都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最终,他们来到一家神经外科医院,见到了李维新教授。李教授结合小李的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认为小李的病情非常危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全家人的同意,李教授为小李进行了“后路寰枕畸形后路凹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气管切开术”,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第二天,小李的肢体症状已经有所改善,一周后他的呼吸情况、上肢书写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李维新教授指出,小李的病例非常复杂和危急。由于他曾经接受过一次手术,颅内留有一根转流管,局部瘢痕增生比较严重,造成本次二次翻修手术难度高且风险大。然而,李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帮助小李重获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
郎黎琴
主治医师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张东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医院
陈功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