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更多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那么呼吸系统就是守护城池的堡垒,它直面病毒、细菌等外敌的侵袭,一旦被攻破,流感、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就会传播开来。
为了抵御病菌,呼吸系统做出了哪些努力?《生命时报》带你看看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全过程。
审核专家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窦志芳
秋冬季节交替、气温转冷,潜伏在四处的病菌也倾巢而出,伺机攻破人体的防线。不小心“中招”的费先生躺在床上感叹:“我怎么又得流感了!”
时间回溯到两天前,寒潮突然来袭,刚出家门的费先生打着哆嗦吸了口冷气。一些“运气不错”的病菌,顺着空气成功混进鼻腔,向呼吸道发起进攻。
病菌侵入人体、在通过鼻腔时,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鼻毛会奋起反抗,挡住一部分病菌入侵。
一些病原微生物侥幸越过这道关卡,抵达前方的气管。
气管遇到“入侵部队”,会发动上皮细胞分泌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的黏液,同时摆动如麦浪一般的纤毛,将病原微生物、灰尘等牢牢粘住,拼命推出气管。
随着第二道关卡守卫的努力,此时的费先生觉得嗓子痒痒的,咳出了一口痰。
由于冷空气的刺激,纤毛的力气不如平时那样强大,部分漏网之鱼闯过气管,到达肺部。
肺部派出肺泡里的“巨噬细胞”正面迎敌,但无奈寡不敌众,无法消灭数量庞大的病原微生物大军。
最终,狡猾的病菌攻破了呼吸系统的免疫屏障,开始在咽部、气管、肺部的细胞内安家、繁殖,引发感染,造成费先生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流涕、全身酸痛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气管的纤毛摆动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机制。人在受凉后,纤毛摆动速度会减慢、甚至脱落,气道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防御机制下降。因此,很多呼吸道疾病都是从受凉开始,尤其在秋冬季节,此类病症更易高发。
广大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其中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等更容易患病。建议大家外出时及时增添衣物,重点护好头颈部、腰部和足部等寒气入口,不给病菌可乘之机。
生病似乎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过程,人这一生,可能会生很多场病,有的人已经习惯了类似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不同的人,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病菌,对一部分人起作用,对有些人却完全不奏效。
这也说明了有的人天生就属于"易生病体质",他们的一生中,要不断地与病魔打交道,生病也成了"家常便饭",其实这类人可能都有相似的特征。
"易生病体质"通常有5个特征,若全都符合,劝你早做预防
容易感冒
相信大家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一到换季就感冒,吹了凉风就感冒、喝了凉水也感冒,只要身边有人咳嗽,想都不用想就是他。这类人一般体质比较虚弱,免疫力低下,对于一些流行疾病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建议:
平时多加强锻炼,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一开始可以先从慢跑、瑜伽等运动项目做起,再慢慢增加一些力量训练。同时,饮食上也要注意滋补,多吃一些能补血益气的食物,像桂圆、红枣、蜂蜜、牛肉等。
经常发高烧
有的人一生病就会发烧,平时也不注意忌口,觉得气温回升了,就乱吃冰冷寒凉食物,平时经常待在空调房里。这种人长期"糟蹋"身体,导致自身免疫力薄弱,遇到病菌时只能"缴械投降"。而且长期食用生冷食物,胃也会受到刺激,除了容易腹泻之外,还会引发胃病。
建议:
这种人通常属于体寒体质,因为长期贪凉,体内的寒气湿气都比别人重,所以更容易生病。建议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天气,都尽量避免冷饮、冰水,多吃温性的食物,平时也要坚持泡脚,注意保暖。
容易生气、急躁
有的人经常火急火燎,不论是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总是容易生气发火,只要有什么事不如他的意,就立马翻脸,这种人通常有心火、肺火旺盛的问题,容易出虚汗,常常便秘,口干舌燥。
建议:
我们常常说这种容易生气的人属于“上火体质”,这类人群就是心里的“火气”过于旺盛,平时在饮食上就需要注意避免像羊肉这类的“发物”,多吃能降火的苦瓜、冬瓜、绿豆等。
体内湿气重
虽然说“十人九湿”,看似很普遍,但有的人体内湿气格外重,就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自测一下,如果舌头肥大、舌苔厚重、黑眼圈明显、面色暗黄,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已经严重危害健康了,如果平时还爱喝酒、吃生冷食物的话,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建议:
平时少吃寒性食物,多喝热水,吃热食,避免重口味食物。饮食上做到合理搭配,运动也不可忽略,没事多跑步出汗,排出湿气一身轻松。
嘴唇颜色暗淡发紫
有些人常年嘴唇颜色较深,呈暗紫色,虽然他们会调侃自己像“中毒了”一样,但这并不是可供闲谈的症状,可能是肝病的征兆。
建议:
如果平时经常吃油腻、重口味食物的话,首先就要把这类食物从餐桌上撤走,其次是要戒酒,不论酒精对你的诱惑多大,为了健康,趁早远离,最后,注意休息,平时不要劳累过度,按时睡觉,让身体也能好好休息一下。
总结:有的人常常被疾病困扰,刚从上一场疾病中恢复,又陷入另一场疾病,这种生活确实会让人感到绝望,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达到预防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了。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1、避开过敏原
2、修复黏膜缓解炎症
3、调理体质
4、日常养护
前三点需要做检测和使用药物,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过敏体质的孩子日常养护尤为重要,不小心踩坑便有可能复发,所以这篇文章我重点说一说关于过敏体质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注意哪些点。
1、禁食冷饮、冰品,以及寒性食物,例如西瓜、椰子、水梨、奇异果、火龙果等。
2、空调设定温度不低于28°,避免冷气和电风扇直吹,尤其是头部。
3、定时清洗床单被套,至少每周清洗1次。
4、定期清洗空调滤网、电风扇叶片,以免积累灰尘滋生细菌。
5、雾霾天尽量待在室内,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
6、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干燥,避免使用绒毛玩具和地毯。
7、室内需要启用空气净化器。
8、家中不要养宠物,动物毛发也是过敏原。
9、家长有吸烟习惯的,不能在室内吸烟,在厨房抽油烟机下面也是没用的,建议去室外吸烟。或者戒烟。
10、长期服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苦寒中药后,体质都以寒性为主,一感冒就容易引动伏痰而导致咳喘,所以要注意保暖(但也不建议穿很厚捂到出汗)
11、避免积食,保持排便通畅。
12、过敏体质大多偏寒,所以一般不建议游泳。
1、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发作期,可以采用抗组胺药物、皮质类激素、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白三烯受体等药物进行缓解。但不可作为长期用药。
2、脱敏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过敏性疾病“四位一体”治疗体系中唯一能改变免疫机制的对因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浓度由低到高的过敏原制剂不断加量刺激以提高过敏患者的耐受性。
这个治疗过程漫长而难受,且目前国内治疗制剂种类缺乏,因此接受脱敏治疗对患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耐力考验。
3、也就是开头总结的呼吸道疾病治疗的四个关键点
4、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检测手段。如果是非常严重的过敏症状,建议做过敏原检测,这对治疗能起到关键的指引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过敏原检测存在局限性。因为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所接触的物质,目前的检测水平只能检测一部分,有家长反应过检测了过敏原,也避开了,但是依旧还是有过敏症状,再次做更全面的检测时才发现,原来有些常吃的食物是有过敏的。
5、益生菌对身体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参考我的主页文章里的《宝宝有过敏性鼻炎吃益生菌有用吗?得看这几点》,有详细说明。通过摄入特殊的益生菌,调节辅助T细胞的Th1/Th2数量恢复平衡,抑制引发过敏反应的IgE产生。
6、在选择益生菌时,需要注意菌种的选择和菌种含量比例、是否有菌株编号、益生菌的活性和数量。补充益生菌并不会产生依赖性,而且“越早越好”,有两个黄金时期:母亲怀孕期间,以及孩子从出生到2岁以前。
7、呼吸道反复感染或慢性炎症会破坏黏膜功能,使“黏液清除运动”发生障碍,造成疾病进一步恶化。因此,治疗过敏性呼吸道疾病需要修复黏膜,恢复其正常功能。
8、从中医学的角度治疗过敏性呼吸道疾病要“论肝治肺”,证型分为“脾虚肝旺”和“肺虚肝旺”两种,在治疗时有三个重点:柔肝滋阴,肺肠同治,补肺脾肾。
9、从中医学的角度不建议孩子,特别是过敏体质的孩子使用空调、风扇。若确实有必要使用,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8℃以上, 风扇不能直吹人体。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支原体虽然只是一种极微小极微小的生物,但是感染了支原体危害却很大很大,不容轻视。因为支原体可以布散到各个地方,形状种类也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如球状、分枝状等等,到目前人类已知的种类是16种,如肺炎性的、解脲性的、生殖性的等等。想要确诊的话,需要做几项检查,抽血做血常规和血清学检查等等。
这里解释几种比较常见的支原体感染,首先是影响生殖道的解脲性、人型、生殖性的。在妇科门诊,支原体、衣原体、白带常规等等的检查都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治疗不避孕两年以上却不能有孕的患者。
随着社会经济蓬勃的发展起来,女性穿着的衣服各种材质都有,有的不透气或者使用强效洗衣粉等,使得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女性越来越多。若不孕的女性检查出来支原体或者衣原体感染,临床上消炎治疗痊愈后不久,诊室就传来患者来报喜有孕的消息。这个小例子也可以说明:支原体、衣原体的威力有多大,感染后就会很影响夫妻有孕。
女性在感染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很容易被忽视掉。一般都表现在小便上,例如小便时很急,小便次数很多,小便会有疼痛的感觉等,也会表现在宫颈等生殖器上的炎症。需要注意的是:若有支原体感染的女性,在有孕后,流产、胎停、产后合并病症等的机率都会比常人要高很多。
肺炎性的支原体感染,这种疾病相比解脲性的感染病程会长,毕竟是肺部的病变,一旦患者咳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肯定会溅出口鼻内的物体引起疾病的传播。这种类型属于呼吸道的感染,表现比较典型容易分辨,一般会有发烧的症状、头晕头部不适、咳和咽喉部的不适等。这种类型的感染都需要拍一个肺部的X线片,明确肺部炎症的轻重程度。
关于支原体的感染这里着重介绍了两种最常见的类型,在治疗方面多是选择抗菌药,到底选择哪一种抗菌药还是需要大夫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感染的轻重来处理。
这种感染类的病患也是可以自愈的,也可选用一些药物对症施治,减轻咳嗽、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平时要多注意卫生,不勤换衣物、不勤洗澡不注重个人卫生是会引起很多疾病的。
蜂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个食物,有的人喜欢咳嗽的时候喝点蜂蜜,有的人喜欢泡菊花茶或者是泡菊花茶或者其他花茶的时候加上一点蜂蜜。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经过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气味清香浓郁,味道纯真甜美。
加上蜂蜜之后,不仅口感变得更好,蜂蜜还有助于通便润肠的作用,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但是市场上不乏一些质量不好的方面,包比如掺有糖的或者是以次充好的蜂蜜。如何有效的鉴别蜂蜜质量好坏非常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有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鉴别蜂蜜。所以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如何有效的鉴别蜂蜜的好坏。
观察蜂蜜的时候应该注意:
(1) 闻味:单花蜜有该植物特有的花香味,混合蜜有天然的花香味气息,假蜂蜜有的是蔗糖味,有的是香料味。
蜜蜂酿造蜂蜜时,它所采集的“加工原料”的来源,主要是蜜源地花蜜,但在蜜源缺少时,蜜蜂也会采集甘露或蜜露因此我们把蜂蜜分为天然蜜和甘露蜜。
(2)眼观:
①看蜜的浓度。取一根筷子插入蜜中,垂直提起,浓度高的蜂蜜往下淌得慢,黏性大可拉丝,断后可收缩成蜜珠,假蜂蜜或浓度低的蜂蜜则反之,即便能拉长丝,断丝也没弹性,不会收缩成蜜珠。
②可取一滴蜂蜜滴在报纸上,浓度高的纯蜂蜜是半球状,不易浸透报纸,浓度低的或假的蜂蜜容易浸透报纸。
③取一杯水,加入少许蜂蜜,真正的蜂蜜会很快沉入杯底,不易融化,用筷子慢慢搅动时,会有丝丝连连的现象。如果是假蜜,则很快就会溶到水里。
④看结晶。蜂蜜的结晶与其植物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纯天然的蜂蜜在13~14℃时容易结晶,能够全部结晶的蜂蜜一般含水分低,浓度高,不容易变质,所以是优质蜜。结晶的纯的蜂蜜用手搓捻,手感细腻,无沙粒感。假的蜂蜜,不易结晶,或者沉淀一部分,沉淀物是硬的,不易搓碎。
(3)口感:纯正天然的蜂蜜,味道甜润,略带微酸,口感绵软细腻,爽口柔和,喉感略带辣味,余味清香悠久。掺假的蜂蜜味虽甜,但夹杂着糖味或香料味道,喉感弱,而且余味淡薄短促。
偶尔一两天缺觉,有些人就会感觉大脑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长期睡眠不足,后果就更严重,不仅会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和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会增加老痴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指出10种增加认知障碍风险的睡眠特征,并给出应对办法。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郁金泰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 邢 颖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25年随访研究: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与患痴呆症风险增加三分之一有关。
该研究分析了7959名参与者的长达25年的随访数据,报告了长期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中老年人与30%的痴呆风险增加有关,虽然这一发现不能建立绝对的因果联系,但至少表明睡眠时长与痴呆风险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此外,美国《睡眠》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也发现,入睡困难可能是晚年认知障碍的一大预警信号。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小组对2486名参试者(年龄至少为51岁)数据展开梳理分析,这些参试者于2002年报告了各自失眠症状及发生频率,并于2016年接受了情景记忆、执行能力、语言能力、视觉结构和处理速度等一系列认知能力评估。
对比结果显示,2002年存在入睡困难的参试者,14年后更可能发生认知损害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失眠相比,入睡困难是预测晚年认知障碍的主要失眠症状。
国际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曾刊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与认知障碍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10种睡眠特征(障碍)会加大其风险。
睡眠不足 影响脑内代谢废物清理
在图谱总结的10种睡眠问题中,有3种都与睡眠不足相关。
1. 失眠:指持续1个月以上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以及早醒,主要表现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醒后再难入睡,天没亮就醒且无法再睡。
2. 睡眠效率低:睡眠效率是指实际睡眠时长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所用时长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3. 睡眠潜伏期延长:潜伏期指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睡眠潜伏期延长多表现为上床后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
郁金泰解释说,睡眠时,大脑内的淋巴系统比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任何其他时间都更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代谢废物,如淀粉样β蛋白等,主要就是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运转的这套“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
失眠、睡眠效率变低等均会引起睡眠不足,导致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睡眠不足,可通过第二天的适量午睡进行弥补,时长最好不超过30分钟。
节律改变 干扰记忆生成存储
睡眠节律改变可直接影响与记忆相关的脑内海马区,干扰记忆的生成和储存。
此外,睡眠节律会参与代谢废物的清除过程,其正常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一旦被打破,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4. 睡眠分裂:即睡眠片段化,主要表现为睡着后反复醒,虽然每次时间很短,不影响总睡眠时长,但会破坏睡眠的完整性。
5. 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白天频繁出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等,可表现为嗜睡犯困、工作效率低下、容易生气或焦虑,甚至暴发攻击性行为等。
6. 在床上时间过多:主要指因犯困、打盹或提不起精神总想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却又未能入睡的时间过长,常见于退休或失业人群。
7. 没有午睡:对没有午睡意愿且仍能保持下午精力旺盛的人来说,不午睡通常不会对认知产生太大影响;但若是有午睡意愿却没条件午睡,大脑就可能出现代谢废物堆积。
德国精神病研究所研究人员曾指出,下午1点是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个时段午睡可有效增强体内免疫细胞活跃性,有助于清除代谢废物。
8. 睡眠时间过长: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被认定为时间过长。一方面,这会改变正常的睡眠节律;另一方面,睡太多也会使大脑的炎症反应增加,造成神经毒性物质异常堆积,加大老痴风险。
睡眠障碍疾病 造成器质损伤
对大脑损害有最直接影响的是睡眠障碍相关疾病,有些典型表现甚至可以作为部分认知障碍疾病的预测因素。
9.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可表现为晚上爱做梦,并在梦中出现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床上翻滚等,有时还会伴有愤怒言语或大喊大叫。
这被认为是大脑早期衰老性退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可帮助医生预测帕金森病等的发生与进展。存在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非常高。
1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经常打鼾,甚至因呼吸暂停出现窒息感,频繁翻身或惊醒坐起。这类疾病可引起大脑的长期慢性缺氧,导致脑神经元死亡、脑内毒素沉积增多,使认知障碍风险大幅上升。
入睡困难,越着急越睡不着,烦躁不安;入睡很快,但半夜醒来再难睡着,一整天无精打采……可以说,这些情况下的睡眠都不合格。测评自己的睡眠质量,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吗?
如果晚上躺半小时仍无法入睡,说明生理、心理还未做好睡觉准备,也可能是睡前做了刺激性太强的活动。
夜间容易醒吗?
如果夜里醒来几次,但能马上入睡,就没问题。如果超过5次,则需考虑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疼痛等不适,建议去医院专科就诊。
醒后超过20分钟才能重新入睡吗?
夜间醒后10~15分钟,身体仍处于放松状态,容易重新入睡。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身体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让人越来越清醒。
这时,可下床做些放松活动,比如看书,但不要玩手机、电脑等。如果醒来后经常无法快速入睡,建议就诊。
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吗?
健康睡眠不完全取决于时间长短,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好了,白天精神状态不错,就算是健康睡眠。
睡眠质量差、总做噩梦吗?
有些人甚至因噩梦惊醒,醒后仍心有余悸。
日间功能受损吗?
比如次日头昏、乏力、困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警觉性降低等。
如果上述某一睡眠问题持续超过3个月,影响到工作、生活、社交等,且不存在药物影响,也非其他精神及躯体疾病引起,则可考虑失眠症。
不妨试试以下10个方法,有助改善睡眠:
规律生活
尽量每天同一时刻起床,包括休息日,有助于建立“生物钟”。建议7:30前起床,22:30前入睡。
减少白天休息时间
午休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增加体力活动
如做操、跳舞、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有助于减轻入睡困难、加深睡眠,但睡前两小时不要剧烈运动。
控制视屏时间
减少看电视、电脑、手机等屏幕的时间。
控制饮食
不要空腹或饱腹上床,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饮料,比如茶、咖啡、巧克力,尽量戒烟限酒。
睡前做好准备
睡前可洗个热水澡或热水泡脚;穿宽松睡衣;枕头高低、软硬合适,被子薄厚适当;关灯、关好门窗,拉上窗帘,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有睡意后再上床
不要过早在床上酝酿睡意。
控制夜尿次数
睡前两小时避免进食及大量饮水,以免频繁起夜。如果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考虑药物治疗。
不赖床
过多赖床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睡眠。
提防心理问题
如有心理问题,经专科医生评估后,可加用抗焦虑药物。
此外,学会放松训练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腹式呼吸放松法:保持坐位或平卧位,肩膀放松,闭上眼睛;双手可放在腹部,缓慢深吸气,暂停1~2秒;缓慢呼气,再暂停1~2秒,如此循环往复。
渐进式肌肉放松:以手臂为例,先紧紧握拳,收缩前臂,体会肌肉紧张后胀、酸、麻的感觉,再逐渐放松打开,体会放松舒适、血流灌注后温暖的感觉。按头面、手臂、躯干、下肢的顺序进行训练。
长期失眠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情绪管理。如果经过上述调节,仍存在失眠问题,建议到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一些特殊人群,如长期失眠的老年人和经常需要加班、昼夜颠倒的人,客观上较难达到最佳睡眠状态,建议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C、定期检查并管理好血压、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本期编辑:邓玉
我是张秀芬医生,曾经是朝阳市第二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
我已经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线上接诊了550多名患者。
在接诊以及以往的工作中,我见过很多孩子,由于不合理的用药而导致了不良后果。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的差异不仅仅是在体格上的大小。
所以在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儿童的特性,考虑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及各器官功能的影响。
不要给小于两个月的儿童使用退烧药。
小于两个月的儿童,因其生理特点及肝肾功能状态是禁用退烧药降温的。
两个月以下儿童发热时,可以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给予物理降温,可以给宝宝头枕凉水袋或温水浴降温给。
儿童发热禁用的退烧药。
安乃近、安痛定、来比林、阿司匹林等因其严重的副作用,目前均已被儿科临床所淘汰。
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后副作用较多,能引起胃肠道刺激、出血、引起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反应,血尿、眩晕和肝损伤等不良反应,不适合用于小儿发热时的治疗。
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时,应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瑞氏(ReYe)综合症(脑病—脂肪肝综合征),此病凶险,死亡率极高。
感染是引起小儿发热的最常见病因。处理小儿发热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迅速判断可能引起发热的原因并迅速解决
小于两个月的小儿发热,多找环境因素原因,妥善处理,禁用退热药。
由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小儿出现高热,不要等体温到38.5℃时才用退热药,可以降低退热药的使用标准,体温在38.5℃以下时,也可以使用退热药并用镇静剂,避免惊厥发作。
发现大于两个月的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8.5℃,除中暑者外,均可即刻使用退热药后再查找病因,不要有热时先不给退热药就急着跑医院,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在途中出现抽搐。
一般吃退热药后半小时左右体温才能下降,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就可以先在家里观察病情变化。
2. 吃药后体温不降怎么办?
有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和超高热,应用退热药后无效果。
这时需要配合物理降温和综合治疗,而不是盲目地增加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那样只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及肝肾损伤的程度。
有些发疹性疾病是需要有热才能发好疹的,退热后会造成隐疹不出,加重病情(如麻疹),有时发热会到一定程度后热退疹出(比如幼儿急疹),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咳嗽是为了清除气道内刺激性或异常的分泌物,并非是“疾病”。
咳嗽是很多潜在病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比如上、下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胃食道返流等。
有痰的咳嗽不能用镇咳药。
咳嗽反射受抑制后,就不能很好地清除呼吸道的异常分泌物,痰液坠积在气道或者是细支气管就会引起阻塞性呼吸困难。
婴幼儿禁用中枢性镇咳药。
有些中枢性镇咳药,如福尔可定、可待因、枸橼酸喷托维林糖浆、氨溴酸右美沙芬等。
多有嗜睡、呼吸抑制、吗啡类药品等副作用,有的消化道反应严重。
这类药物是禁止用于婴幼儿咳嗽的。
应用去痰药时要熟知药物的祛痰机制。
有些祛痰药是通过恶心祛痰的,如氯化铵、碘化钾等。
当患儿有消化道并发症时,不宜应用。
儿童感冒时不宜自行服用的退烧药:奥司他韦、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常见的治疗误区是普通感冒发热时滥用奥司他韦。
特别强调,奥司他韦只是针对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对其他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应用时只能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的马来酸苯那敏(扑尔敏)为抗组织胺药。
这个药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包括认知和运动的能力),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一过性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药物不良反应。[1]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的人工牛黄属于中枢镇静药,此药的副作用有过敏、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2]
鉴于小儿氨酚黄那敏这个药物的诸多副作用,所以不推荐小儿普通感冒、症状单一时的治疗。
儿童感冒正确处理办法:
儿童感冒时可以多喝水,多休息,适当的处理不适症状,一般都能自愈,症状明显时可以口服药物对症治疗。
不要给孩子用“消”字号及“械”字号的药物治湿疹。
湿疹的治疗要尽量避免使用强效的激素产品。
有些“消”字号及“械”字号的药物、疗效不确切,药物标记不明确,是否含有强效激素等都不详。
不建议给给六个月以下的宝宝做过敏原检测。
因年龄小,体内抗体水平低,可能会有假阴性结果。另外过敏原的判定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不能单靠过敏原检测作为食物回避的单一标准,要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参考资料:
[1]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2, 51(4):330-333
[2]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684
[3] 中华医药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药物评价研究,2015,38(6):598
咱就是说,颜值再高的人打喷嚏也无法保持美丽,自制力再强的人也不能控制自己不打喷嚏、不咳嗽,如果强行把它们憋回去,那么后果......
比如这位小姐姐,在图书馆学习时想要憋回一个喷嚏,没想到喷嚏变成了一声大叫,引得所有人都对她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妥妥的社死现场。
小小喷嚏,这么大威力,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当你闻到某些气味、或者微小异物进了鼻腔时,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向呼吸肌肉发出指令。为了排出这些刺激物,你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肺部猛地收缩,肺部的压力就会转化为一股气流,从口鼻腔猛然冲出来——一声阿嚏就这么形成了。(打喷嚏不是有人想你,也不是有人骂你,别再自恋啦。)打喷嚏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是鼻粘膜受到刺激后的一种正常反应。
这股气流的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最远可达9米,伴随着气流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细菌或者病菌。
所以啊,你想想,如果把这么猛地气流憋回去,那么就需要身体内部自行消化,可你的小身板根本消化不了啊,最后的结果就不仅仅是大叫一声,而是会冲向身体的各个部位。
由于鼻子、嘴巴、喉咙都是相通的,喷嚏就近可达鼻腔,向上可达眼睛、脑部,向两边可达耳朵,向下可达喉咙和肺部,如果你比较倒霉,体内气压过高很有可能会冲破你的脑血管、刺破你的鼓膜、穿破你的喉咙......细菌、病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容易引发感冒、流感等。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可都是真人真事。
那有没有既不伤身体又优雅的打喷嚏方法呢?
别做梦了!
打喷嚏注定和优雅无缘,不论你怎么小心翼翼,都会发出声音。咱还是不要太有负担,全当是“鼻子在唱歌”(就是唱的太难听了),所以就痛痛快快直接打,重要的是保证打出一个“礼貌”的喷嚏。
一个礼貌的喷嚏最最最基础就是不对着人和食物,毕竟谁也不愿意吃你的口水!况且,这些口水里面可能还含有未知的细菌和病菌,细思极恐!
当你想打喷嚏时,请优雅拿出一张纸巾掩住口鼻,注意是轻轻掩住而不是紧紧捂住。如果没有纸巾,用你坚实有力的臂膀挡住就好啦。总之千万不要用手去遮掩,因为手会接触到很多地方,当你揉眼睛、抠鼻子或者触摸公共物品的时候,细菌和病菌会悄悄传播,害人害己不可取哦。普通的感冒病毒在室温下,可在皮肤存活两个小时,打过喷嚏后,有条件的一定要及时洗手。
感冒或者鼻子敏感的小伙伴出门最好还是戴上口罩,既可以避免传播病毒,也可以防止鼻子受到刺激打喷嚏。
如果频繁打喷嚏,很有可能是过敏或者感冒,要及时看医生哦。
已认证
内蒙古包钢医院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