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段超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4********848
99%
好评率
2797
接诊人数
6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包含西医治疗方法简述)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方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妙招。 关于多汗症,很多人并不理解,认为出汗也需要治疗吗?当然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正常生理反应而且可以帮助人体排出一部分的代谢产物,当然不需要治疗,但是对于多汗症的人,多汗却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有的人在天气比较凉快的时候周围人都不出汗,自己确大汗淋漓,有的严重的多汗症朋友一天甚至需要换十几件衣服,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且出汗过多会导致人体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导致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手脚心出汗,对于手心出汗的朋友,经常手心潮湿,严重者写字的时候连笔的抓不紧,经常写几个字纸就湿了,对于当老师的朋友会打湿黑板;而且手心经常出汗,导致部分人不敢和别人握手,这个对于做生意的朋友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有的人由于手心多汗不敢和恋人牵手。而且手脚心出汗多,容易导致细菌、真菌的滋生,导致手癣、脚癣或脚臭。所以对于多汗症比较严重的还是需要及时的治疗,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多汗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将手足多汗症主要分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和继发性手足多汗症,关于继发性多汗症有哪些疾病导致前面的文章已经详细的论述,常见的有甲亢、糖尿病、结核等,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现代医学对于多汗症的认识》。继发性多汗症主要是控制原发病,本文主要讲的是原发性手足多汗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对于原发性手足汗症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①局部应用止汗药:氯化铝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止汗药,通过堵塞毛孔达到止汗的目的,副作用包括汗腺的闭塞甚至萎缩,还可能造成皮肤的刺激出现皮肤不适,不适合长期使用。 ②口服抗胆碱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毒蕈碱受体,达到止汗的作用,本药副作用较多,不建议长期使用,包括口干、血压下降、头晕、心动过速、胃肠道功能紊乱、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便秘等。 ③电离子渗透疗法: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也是通过堵塞毛孔起作用,常见副作用口干、还可见心慌、便秘、视物模糊、尿潴留等。 ④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通过神经毒素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排汗。本方法有效率较高,但疗效一般持续时间只有半年至1年,可反复注射。主要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肌无力、长期多次注射可能产生免疫耐受。 保守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不过疗效均不持久,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手足多汗症的疗效肯定,有效率一般在90%以上,且疗效持久,主要通过胸腔镜切除相应的交感神经到达止汗的目的,不过手术治疗多为不可逆的(不过目前也有用肽夹夹闭的方法治疗,取出肽夹后效果是可逆的),手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其他部位的代偿性多汗,还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气胸等,随着手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副作用产生几率越来越小。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西医常用的治疗手足多汗症的方法,西医治疗手足多汗症的疗效比较肯定,不过相对来说副作用也比较明显,而且西医一般只是单纯止汗,对于身体的体质没有调理的作用,中药止汗虽然一般止汗的效果没有西药这么快速,不过对全身的状况可以有一定的调理作用,比如是病后体虚导致的多汗,中药在止汗的同时可以改善体虚的情况,当然中医和西医没有孰优孰劣,具体看病情选用。 中医对于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以医圣张仲景的论述和方药为基础,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认为手足多汗症多属于阳明病所致,后世医家多在仲景的论述和基础上进行继承和丰富。 仲景《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第 220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2条都是阳明腑实证导致的手足汗出,通过大承气汤泻热通便,阳明实热得清,则手足汗出愈。 大承气汤方:酒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0g、芒硝8g。本方煎煮方法也有讲究,先煮厚朴、枳实,然后再煮大黄,煮好之前再加芒硝。具体剂量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此方泻下之力较猛,体虚、大便稀、大便次数多、小儿、孕妇及备孕女性慎用。 后世很多医家对仲景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丰富,如金代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中记载: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阳明内热会导致手足出汗,因为脾胃主四肢,所以阳明内热破津液外泄而为汗。清代名医何梦瑶在《医碥》中记载: “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也提到了脾胃有热会导致手足汗出,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中记载: “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也提出了胃热导致手足汗,当用下法治疗,代表方也是仲景的承气汤,还有很多后世的名医都支持仲景的观点,认为阳明胃经内热是导致手足出汗的重要原因。 以上论述的主要是胃热导致的手足出汗,脾胃虚寒也可以导致手足心出汗的,如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提出了脾胃虚寒也可以导致手足心汗出,《吴中医集·汗》中记载: “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也提出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导致手足出汗,而此出汗与胃热出汗的不同点在于,脾胃虚寒的出汗多是出汗而手冷。当然除了冷汗和热汗的区别外,脾胃内热和脾胃虚寒在大便状况、精神状态、口中感觉、怕冷怕热、舌苔脉象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清代名医王燕昌在《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中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也提出脾虚则手足汗,虽然上篇文章中提到了头汗的有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心虚所致,不过王燕昌提出的五脏虚导致的不同地方的出汗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手足汗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治疗,具体需要根据病情加减。 《简明中医词典》对于手足出汗的总结非常的全面,我觉得可以作为手足出汗的总纲,文中记载: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提出了除了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之外,阴血亏虚也可导致手足心汗,且典型的表现有手足心发热,当然阴血虚一般会兼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的表现。对于阴血亏虚所致的手足汗出可以用麦味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治疗;如果阴虚内热的可以用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等治疗。 以上提到的是手足出汗的常见原因,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原因,如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肝脏的病变常会导致脾胃的受损,也会导致手足出汗,治疗以疏肝理气,清泻肝火,调理脾胃为主,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为主方加减。“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脾两虚可以导致手心出汗,可以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除了上述原因,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从手臂到达手掌,且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循臑内...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所以心包经的病变也可出现手心热甚至出汗。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入足心,《黄帝内经》记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足下热而痛”,足所以肾经病变可以导致足心热、足痛,甚至出汗。 以上提到了手足心出汗的常见原因和相对少见的原因,常见原因是脾胃阳明经有热,其次是脾胃虚寒,再就是阴血亏虚,相对少见有肝火肝郁、心包经和肾经的病变。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手足多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手足多汗证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自汗、盗汗久治不愈,看看清代名医程钟龄是如何治疗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多汗症、手足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方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清代名医程钟龄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程钟龄简介 程钟龄,为清代名医,常能治疗其他医家束手无策之证,所著医书有《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医学心悟》里面所记载的医学知识非常实用,在后世广为流传,至今仍有很多名医将本书作为临床重要参考书籍之一。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学心悟》对于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自汗证的治疗方法 原文:自汗证,有风伤卫自汗出者,有热邪传里自汗出者,有中暑自汗出者,有中寒冷汗自出者,治法俱见本门。然风火暑热证,自汗太多,犹恐亡阳,尚当照顾元气,矧在虚寒者乎?是以人参、芪、术,为敛汗之圣药。挟寒者,以附子佐之。轻剂不应,则当重剂以投之。设仍不应,则以龙骨、牡蛎、北五味等收涩之品辅助而行,或以人参养荣汤相兼而用。盖补可去弱,涩可固脱,自然之理也。 首先提出自汗有四种外邪伤人可以导致: 风伤卫气,卫气为管理汗孔开阖的,卫气伤所以汗液自出,治疗一般以桂枝汤为主祛风、调和营卫; 热邪传里,前面文章已经多次提出热邪破津液外泄导致的汗出,治疗以清热为主,治疗方药有仲景的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前面提到的朱丹溪的凉膈散也是治疗热邪破津液外泄导致的汗出的良方; 中暑汗出,分为暑湿感冒和中暑后气阴两虚,暑湿感冒可以用新加香薷饮或藿香正气散,中暑后气阴两虚可以用清暑益气汤; 中寒冷汗自出,寒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出汗当辛温散寒,比如麻黄汤或桂枝汤,内寒汗出当温阳,可用桂枝加附子汤、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风、火、暑、热都属于阳邪,一般治疗当以寒药,但因为风、火、暑、热导致的自汗太多,也有亡阳的可能,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应用祛风、清火、清暑、清热的药之外,也当照顾元气,对于虚寒的人就更需要固护元气了,这里程钟龄提示治疗汗证无论寒热都当固护元气,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提出了人参、黄芪、白术是止汗的圣药,这几个药都是补气固表的药,有补元气的作用,也进一步显示出了元气在出汗中的重要性。对于有寒的人,可以加制附子,前面文章也提到制附子是治疗阳虚出汗的要药,不过本药有小毒,需要久煎以去其毒性。文中又提到如果小剂量效果不好,可以增加药物的剂量,一般制附子的常规剂量是 3-15 克,对于扶阳派的医家经常用到 30 克甚至更大(不过对于没有相关用药经验者,不要将附子用太大剂量,以免中毒),人参一般 5-15 克,大剂量可以用到 20-30 克,黄芪一般 10-30 克,大剂量可以用到 60-120 克,白术一般 10-30 克,但是以上药物都是温性药物,容易上火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如果用这种补气固表的药用了大剂量,还是没效,可以加龙骨、牡蛎、北五味子这种收敛止汗的药,或用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程钟龄认为虚证是导致自汗的常见原因,所以治疗以补虚、收涩为主。 盗汗证的治疗方法 原文:其盗汗证,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属阴虚。古方当归六黄汤药味过凉,不宜于阴虚之人。阴已虚而更伤其阳,能无损乎?宜用八珍汤加地黄、麦冬、无味主之。方有参、芪以气旺则能生阴也。 盗汗,程钟龄认为主要是伤寒少阳病和阴虚两大病因,伤寒邪可少阳之前在但头汗出文中多次提到,认为少阳枢机不利是头汗出的常见原因,此处程钟龄提出少阳枢机不利也是盗汗的常见原因,治疗一般首选小柴胡汤加减,阴虚是导致盗汗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是所有医家的共识,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内热盗汗首选方,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将本方称为治疗盗汗的圣药,不过本方比较寒凉,对于单纯阴虚没有内热的人是不太适合的,只有阴虚合并明显内热才能用当归六黄汤,程钟龄认为阴虚的人不适合用这么寒凉的药,本来已经阴虚,如果用寒凉药伤了阳气则病情更难痊愈,程钟龄认为阴虚盗汗应该用八珍汤加地黄、麦冬、五味子治疗,八珍汤是补气血的名方,地黄、麦冬、五味子有滋阴清热止汗的作用,是治疗阴虚盗汗的常用药,地黄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因八珍汤里面本有熟地黄,所以此处地黄应该指的是生地黄。《黄帝内经》有“阳生阴长”的说法,所以程钟龄提出补气可以帮助阴液的恢复,本方是扶正固本的常用方,适合于单纯阴虚或气阴两虚者,如果内热重不太适合,内热重者还是推荐当归六黄汤。 方剂介绍 人参养荣汤:炒白芍二钱、人参、炙黄芪、当归、白术、熟地(各一钱五分)、炙甘草、茯苓、远志(去心泡,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陈皮(各四分)。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各一钱)川芎(五分)。加大枣二枚,水煎服。 本文主要介绍了程钟龄对于自汗、盗汗的认识和常用方药,由于古文文义深奥,所以每段条文都给大家逐一注解,但不一定能完全反应程钟龄的原义,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里面留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上方药所标注的剂量均为原书剂量(如果使用需要按照现代剂量换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儿童、孕妇、备孕女性慎用,合并其他疾病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名医对于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3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虚会引起脱发吗

脱发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看着别人满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自己头发却大把大把的掉,感觉每次洗头、梳头都有很多头发掉下来,一觉醒来发现枕头上也有很多的头发,总担心自己会不会秃顶,其实正常人每天掉 100 根以内的头发是正常现象,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是会自行脱落的,会有新的头发生长出来替代脱落的头发,正常人脱落的头发和生长的头发可以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保持头发数量的稳定,所以没必要自己吓自己,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稀疏,或发际线上移,或秃顶,或突然有头皮有一块头发全部脱落,就需要注意了,最好去找医生看看,查明原因。 肾虚是否会引起脱发,吃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子这些补肾精的药治疗脱发是否有用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肾虚导致脱发是否有依据,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肾藏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是否浓密、有光泽是肾精是否充足的表现,《黄帝内经》还记载“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落齿枯”,提出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充足,头发变得浓密;等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头发逐渐的脱落,所以肾气在头发的生长过程中确实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肾虚导致脱发是有理论依据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肾虚确实可以导致脱发,那么是否脱发都是肾虚所致呢,其实不然,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是否充足很多情况下和先天的遗传有关,如果后天不是因为生活习惯太差(比如房事过度、经常熬夜、手淫过度)、大病久病、严重营养不良,一般青少年很少会出现肾虚的,一般正常生理情况下 40 岁之后肾气才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个时候肾虚脱发会变多,但对于 18-40 岁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肾气是充足的,脱发多数并非由于肾虚所致。 那么,除了肾虚,还有哪些常见的导致脱发的原因呢: 遗传性脱发:一般家里长辈有脱发的情况,后代脱发的概率也会升高,对于这种遗传性的脱发,目前并没有太好的方法治疗。 精神因素导致脱发: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导致头部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导致头皮周围微循环障碍,头发营养不良而脱发;或受到重大的创伤,也可出现应激性脱发。 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脱发: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以导致脱发,还有青少年常见的脱发原因脂溢性脱发(多是由于雄激素分泌过多或代谢紊乱所致),脂溢性脱发早期中医多属于湿热熏蒸所致,此时应清热化湿疏通经络,若此时补肾只会让头部经络越来越堵,导致脱发越来越重,所以青少年脱发不能随意补肾,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某些疾病导致脱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还有一些急性传染病也可导致脱发(如伤寒、脑膜炎、霉菌感染、皮肌炎等)。只要将上述疾病控制,才能阻止脱发。 某些药物导致脱发:如抗肿瘤药、抗癫痫药、抗结核药,还有像肝素、消炎痛、甲亢平都可能导致脱发,一般来说,用药时间不长,头发在停药后可以逐渐重生,用药时间较长,可能头发很难重新生长。 产后脱发:很多女性发现生完孩子后会有脱发,是因为体内雌激素分泌变化的影响所致,怀孕时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而生完小孩后雌激素会突然减少,导致头发的生长突然中止,出现脱发。一般产后调养得当会逐渐恢复。 季节和环境的影响:一般秋冬时节脱发会少量增加,是正常现象;环境湿度太大或太干燥都不利于头发的生长,会出现脱发。烫发、染发也会导致脱发。 营养不良导致脱发:头发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营养,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头发得不到滋养而脱发。 由此可见,肾虚虽然可以导致脱发,但肾虚脱发很少见于青少年,肾虚脱发多见于 40 岁以后的人,青少年除非生活习惯不好或大病、久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肾虚脱发,脱发的原因很多,最好找专业的医生看看在治疗,不要认为脱发就是肾虚而随意服用补肾药物或食物,否认可能脱发越来越重。上面提到的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子主要适合肾虚脱发和营养性脱发,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不太适合。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阳虚一般有什么危害

“肾阳虚”这个词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很多人在咨询的过程中都会问“医生,我是不是肾虚,该吃点什么药补肾壮阳”,类似问题在男科疾病的问题中出现的频率更高,那么到底什么是肾阳虚,肾阳虚一般有什么样的危害呢?想搞清楚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知道肾阳具体有哪些功能,才能知道肾阳虚了会导致哪些功能的失调。 首先,大家得知道,“肾阳虚”是一个中医的证型,西医并无此说法,由于中医的肾脏和西医的肾脏功能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中医所说的“肾阳虚”不能和西医的肾脏疾病等同,由于受到古代解剖技术的限制,所以中医所说的肾脏功能不单纯指西医解剖所指的肾脏,中医的肾脏是一个功能的集合体。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很多先天性的疾病或体虚和肾虚是有关的,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所以先天性肾阳虚会导致小儿生长发育的迟缓(如学会站立较晚、学会说话较晚、学会走路较晚、头发的生长较晚、牙齿的长出较晚)以及全身较软(如头颈部软、手足肌肉软等)。“肾主生殖”,所以到了青春期,如果肾阳虚会导致性器官的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男性可以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以表现为月经不调)、性欲降低甚至不孕不育。以上谈到的是先天性肾虚,肾虚也可由后天调养失当所致,比如手淫过度、性生活过度、大病久病、经常熬夜等均可导致肾阳虚,后天导致的肾阳虚同样可以出现性功能的减退;而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够温煦全身的脏腑经络,能够推动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化生、输布,所以肾阳虚还会导致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怕冷明显、精神萎靡、出现一系列虚寒性表现。且中医有“肾主水”的说法,肾阳有着运化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所以肾阳不足容易导致水液积聚于体内,比如导致水肿、痰饮,所以部分肾阳虚的人会发现一觉醒来自己眼睑浮肿或双下肢水肿了;肾阳还有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尿的功能,所以小儿肾阳虚容易导致遗尿,成人肾阳虚容易导致尿频、小便清长。且“肾主蛰,为封藏之本”,蛰有蛰伏之义,肾阳虚会出现肾脏封藏的功能下降,导致滑精、喘气、二便失禁、多汗、白带多、崩漏(指月经淋漓不尽)、滑胎等;肾阳虚还可能导致虚火上炎,从而导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痤疮、失眠、便秘等。“肾其华在发”,所以肾阳虚可能导致脱发、头发无光泽。“肾在窍为耳及二阴”,所以肾阳虚可以导致耳鸣、耳聋,二阴主要指排尿和生殖器官以及拍泄粪便的器官,所以肾阳虚还可以导致腹泻,关于影响小便和性功能、生育能力,前面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腰为肾之腑”,所以肾阳虚常导致腰酸,腰部冷痛,或腰空虚感而怕冷。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肾阳虚的一些常见的危害,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并未完全介绍完,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虽然肾阳虚可以导致上面说的这些问题,但不代表出现上面的问题,一定都是肾阳虚所致。就像肾阳虚容易导致男性性功能的下降,但是男性的性功能下降并不都是肾阳虚所致,很多男性认为一旦性功能不好就需要用补肾壮阳的药,虽然可能短时间改善性功能,但是长期服用经常出现上火或加重阴虚等弊端,导致一停药就反弹甚至性功能不如吃药以前,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建议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自己擅自服药,以免延误病情。一般肾阳虚在出现上面症状的同时,多伴有怕冷明显,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沉细的表现。 从西医来说,肾阳虚的表现涉及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五官疾病等各大系统的疾病,现代研究证实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胸腺)轴的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现在很多研究从神经递质、病理改变、生理生化的改变方面研究了肾阳虚病变的实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3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肾虚型脱发

脱发人人都会有,正常情况下头发的脱落和生长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只有当头发脱落的数量超过了头发生长的数量时才会出现头发的变少。肾虚型脱发是中医的说法,西医并无此说法,中医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头发的生长、滋养主要依靠肾精,所以肾虚确实可以导致脱发,所以很多脱发的病人都有一个疑问“自己的脱发是不是肾虚引起的,吃补肾的中药比如何首乌、黑芝麻、核桃、桑葚子、黑豆是否有用”,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肾虚的常见原因,什么是肾虚型脱发,肾虚型脱发到底有哪些表现,肾虚型脱发的治疗调理方法。 首先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肾气是否充足很大一部分是出生时就决定的,也就是现代说的遗传所决定,所以肾虚型脱发一部分是遗传性的脱发,这类脱发患者多有家族史,现代研究也发现一部分的脱发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其次,就是先天肾经、肾气充足,后天自身调理失当也会导致肾虚,出现脱发。“肾藏精,主生殖,为封藏之本”,如果后天纵欲过度,也会导致肾虚,比如部分青少年频繁的手淫或性生活过于频繁,导致肾精被过度的消耗,出现肾虚脱发;再就是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说法,所以大病久病之后可能出现肾虚的情况。最后就是肾精、肾气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落齿枯”,提示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肾气是逐渐充盛的,但人到中年,肾气便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一般中老年人肾虚脱发较多,年轻人除非先天肾虚或纵欲太过、大病久病,不然一般很少出现肾虚脱发,青少年脂溢性脱发相对多见,脂溢性脱发西医来说多为体内雄激素分泌增多或代谢紊乱所致,中医来说脂溢性脱发青少年湿热熏蒸证多见,其次是血热风燥证,最少见的是肾虚证,所以青少年脱发补肾需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补肾。 上面谈到了肾虚脱发的常见原因以及不同年龄段脱发原因不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肾虚脱发的典型表现有哪些,以便大家能够先自我简单判断一下自己是否肾虚:①肾虚多有相应病史:比如上面说的先天不足、纵欲过度、大病久病、年龄较大或患病时间较长;②一般头发干枯无光泽、油脂分泌少、头发稀疏、发际线上移或见斑状脱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称为斑秃);③多有肾虚的全身症状:比如头晕乏力、神疲嗜睡、腰酸腿软、记忆力减退,男性可见性功能减退、少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肾阴虚还可见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肾阳虚可见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冰凉、怕冷自汗等。肾虚性脱发在西医来说多见于慢性雄激素性脱发、部分的休止性脱发(比如某些药物或疾病所致)、部分斑秃和部分营养性脱发者。 最后,谈谈肾虚型脱发的治疗,肾虚型脱发根据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不同治疗不同,肾阴虚脱发可以用七宝美髯丹、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治疗;肾阳虚脱发可以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生活方面的调理也比较重要,肾虚型脱发需要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保持一个放松积极的心态、适当锻炼、手淫及房事的频率适度、饮食营养充足(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当补充牛奶、鸡蛋、瘦肉、鱼肉、黑芝麻、黑豆、桑葚子、核桃、海带、黑木耳、花生、蘑菇等)。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遗精用补肾固精药无效怎么办?看看名医朱丹溪有何妙方

遗精指的是没有性生活的情况下精液自出的病症。其中因为做春梦而遗精的称为“梦遗”,没有梦甚至清醒的时候精液流出的称为“滑精”。但是对于成年男性,在没有性生活的情况下,偶尔遗精(一月1-2次),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中医称为“精满则溢”,如果遗精过于频繁,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精液自出,并伴有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腰酸腿软、失眠盗汗等情况,就属于病态,需要及时治疗。 对于遗精,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不是肾虚了,是不是需要补肾,常常会有人推荐金锁固精丸、锁阳固精丸等补肾固精的药,对于确实属于肾虚不固的人确实能够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肾阴虚相火妄动和湿热重者,吃了之后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遗精,并出现一系列上火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是如何治疗遗精的,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医术高明,常能治愈别人束手无策之病,且提出了很多自己对医学独到的见解,并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药,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以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等另外三个著名的医家一起封为“金元四大家”。今天主要介绍朱丹溪的其中一本著作《丹溪心法》对遗精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丹溪心法》梦遗(附滑精) 原文:专主乎热 注解:开篇直接提到遗精最常见的原因是内热,但是当前很多人一听到性功能不好(包括阳痿、早泄、遗精),都认为是肾阳虚,经常有病人问该吃什么药补肾壮阳,阳痿、早泄、遗精确实有属于肾阳虚的,但是阳痿相对来说肾阳虚证比早泄、遗精多,但阳痿肾阳虚证的比例也没有想象那么高,研究统计阳痿属于肾阳虚证的大概也只有1/3,早泄、遗精来说肾阳虚证的比例更低,朱丹溪直接提出遗精的基本病机是内热破精外泄。很多人把性功能不好和肾阳虚等同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广告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很多人吃了很多补肾壮阳的药性功能却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反而确出现一系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长痘等上火的表现。 原文:带下与脱精同治法,青黛、海石、黄柏。 注解:开头朱丹溪提出遗精的治法很大程度上和女性的带下病差不多,因为很多都是下焦湿热引起,治疗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成分。朱丹溪提出三个治疗遗精常用的药,青黛、海浮石、黄柏,其中青黛清肝火的力量比较好,本药一般冲服,用量1-3克,本药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海浮石是清热化痰的常用药,一般用量6-10克;黄柏是清下焦湿热的首选药,既可清下焦湿热,又可退虚热,一般用量3-15克;以上三味药皆是寒凉之品,用来作为治疗遗精的常用药,体现了朱丹溪认为遗精的主要病机是内热的主旨。 原文:内伤气血,虚不能固守,常服八物汤加减,吞樗树根丸。 注解:上面提到了内热是遗精的主要病机,此处提到了虚证也可导致遗精,体虚不能固摄精液,所以精液外泄,对于气血伤不能固摄精液导致遗精用八物汤加减,八物汤就是补气血的名方八珍汤,然后配合吞服樗树根丸,樗白皮又名椿根白皮,本药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又有止带摄精的作用,既可以用于妇女带下过多,也可以用于男性遗精,本药偏凉性,配合八珍汤一起应用正好补而不燥,治疗气血亏虚所致遗精。 原文: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丸带补药。 注解:精液的封藏虽然在肾,但是心主神志,肾对精液的控制的主导确在心,欲望太过,则心火亢胜,心肾不交,则遗精,治疗当以清心火安心神为主,一味补肾徒劳无功,治疗当以安神丸加补药清心火安心神,滋肾水,中医称为“ 泻南补北”法。 原文:热则流通,知母、黄柏、蛤粉、青黛为丸。 注解:热扰精室,则精液不能固守而出,所以遗精,治疗当清热泻火,知母、黄柏为常用药对,既可清相火,又可滋肾水,著名的知柏地黄丸就是以知母、黄柏同用的;海蛤粉清热燥湿之功,入丸剂一般用量1-3克,入汤剂应该包煎,用量10-15克;青黛泻肝火。 原文:滑精,专主湿热,黄柏、知母降火,牡蛎粉、蛤粉燥湿。 注解:滑精朱丹溪也认为主要是湿热所致,用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牡蛎有滋阴潜阳的作用,海蛤粉清热燥湿。 原文:戴云:因梦交而出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而自泄者,谓之滑精。皆为相火所动,久则有虚,而无寒也。 注解:戴指的是朱丹溪最得意的弟子戴思恭,戴思恭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也是当时名医,戴思恭和其父亲同时拜朱丹溪为师,戴思恭尽得朱丹溪的真传,治病多获神效,曾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病,药到病除,深得朱元璋器重,被人称为“国朝之圣医”。此处是戴思恭总结了梦遗和滑精的区别,并提出两者的病机,因做梦与人交合而精液自出称为梦遗;没有梦精液自出称为滑精。戴思恭认为梦遗和滑精都是相火妄动所致,时间久了才会出现虚证,没有寒症。所以不管是朱丹溪还是戴思恭,都认为肾阳虚很少会导致遗精和滑精,对当下很多人动不动就补肾壮阳治疗遗精和滑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原文:入方:良姜(三钱)黄柏(二钱)芍药(二钱,并烧灰存性)樗根白皮(一两半),上为末,糊丸。每服三十丸。 注解:本方为高良姜温中散寒,黄柏清热燥湿,白芍敛阴摄精,椿根白皮清热燥湿摄精,高良姜主要防止黄柏、椿根白皮太过寒凉,可用于湿热之梦遗、滑精。 原文:(附录)遗精得之有四: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乃失位,输精而出者;有欲太过,滑泄不禁者;有年高气盛,久无色欲,精气满泄者。 注解:本段提出了遗精的四大病因:①平时操心、思虑太多,耗伤心神,心神不能调摄肾精,则遗精;②欲而不得,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所以遗精;③平时性欲太过,房事太过,导致滑精不止;④年龄高的老年男性,但是平时肾气尚比较充足,长时间没有性生活,会出现“精满则溢”的情况。 原文:然其状一,或小便后出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 注解:虽然遗精的原因有以上四种,但是症状都是一样的,有的是小便后精液流出较多,止不住;有的是没有小便的时候精液自己流出;有的是阴茎痒痛,就像要排尿一样。 原文:并宜先服辰砂妙香散,或感喜丸,或厘清饮,别以绵裹龙骨同煎。又或分清饮半帖,加五倍子、牡蛎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钱,煎服。 注解:可以先服用辰砂妙香散(本方的主要功效是宁心安神,健脾益气)、或感喜丸(健脾化湿,宁心安神)、或厘清饮(和分清饮组成相同,主要治疗温补肾阳,利湿化浊),与龙骨同煎,龙骨有宁心安神、收敛摄精的作用。也可以用分清饮加五倍子、牡蛎粉、白茯苓、五味子,主要作用是温补肾阳,利湿化浊,滋阴敛阳摄精,安神。可以看出朱丹溪治疗遗精安心神是常用方法,心神得安则肾精固守精室,再就是不能一味的收敛固摄,有湿浊得化湿浊,肾阳虚得温肾阳,脾气虚得健脾补气。 原文:梦遗,俗谓之夜梦鬼交,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酸枣仁、炒茯神各半钱。 注解:梦遗,指的是做春梦时精液自出,温胆汤是治疗痰湿阻络所致失眠的常用方,本方去竹茹,加了几味药也都以安神为主,人参健脾益气,安神定志;远志化痰安神;莲子肉健脾补肾摄精;酸枣仁养血安神;茯神健脾宁心安神。本方适用于痰湿阻络,心神不安所致梦遗。 原文:辰砂妙香散:麝香(一钱,另研)、山药(姜汁炒,一两)、人参(半两)、木香(煨,二钱半)、茯苓、茯神、黄芪(各一两)、桔梗(半两)、炙甘草(半两)、炒远志(一两)、辰砂(三钱) 注解:本方以宁心安神,健脾益气为主要功效,其中茯苓、茯神、远志健脾化痰,宁心安神;麝香通络开窍;人参健脾益气,安神定志;黄芪健脾益气;山药健脾补肾;朱砂重镇安神,由于本品有毒,不适合久服,若需要久服也可由其他安神药代替朱砂;木香、桔梗行气,使诸药补而不滞。本方适用于脾虚,心神不安所致遗精。 感喜丸:黄蜡(四两)、白茯苓(去皮,四两,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沸,取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容蜡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津液咽下,小便清为度,忌米醋。 注解:黄蜡中华蜜蜂分泌的物质,《本草纲目》记载黄蜡有养脾胃的作用,本方用大量茯苓和小量猪苓同煮,两药都有利湿的作用,但是茯苓还有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重用,本方的主要作用还是健脾宁心安神。本方适用于脾虚轻症,心神不安所致遗精。 八物汤:即八珍汤。 注解:八珍汤为气血双补的名方,为补气名方四君子汤和补血名方四物汤的合方。适合于内伤气血,虚不能固守的遗精,配合樗树根丸清热利湿止遗精。 分清饮: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注解:本方全名为萆薢分清饮,主要治疗肾阳虚衰,湿浊内停所致的小便白浊,凝如膏糊。方中益智仁、乌药温补肾阳;萆薢、石菖蒲利湿化浊,一清一补,攻补兼施,适合用下焦虚寒,湿浊内阻所致遗精、白浊,中医认为咸味入肾,所以很多补肾方服用时都会加入盐,以引药入肾经,不过这个需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肾虚水肿不建议加盐,以免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本方还可以加茯苓、甘草,茯苓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帮助湿浊的祛除,甘草调和诸药。加五倍子、牡蛎粉、白茯苓、五味子治疗遗精。 樗树根丸:即固肠丸,春根白皮(性凉而燥,须炒用)。治湿气下利,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痰。用此以燥其湿,亦不可单用,须看病作汤使。上为末,酒糊为丸。 注解:椿根白皮,清热化湿,涩肠止泻,止带,摄精。能治疗湿热所致的腹泻、便血、白带多、遗精、滑精等症,但本药性凉而燥,使用时需要炒用,椿根白皮一般不单独使用,一般根据病情配合汤药一起使用。 安神丸:黄连(一钱五分,酒洗)、朱砂(一钱,水飞)、酒生地、酒当归身、炙甘草(各五分)。上除朱砂水飞之外,四味捣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为丸。 注解:本方为清心火安神的名方,亦可用于心火旺所致失眠。本方适合于心火旺为主,轻度肾阴虚所致遗精者,朱砂有毒,不适合久服,若需要久服也可由其他安神药代替朱砂。 温胆汤:半夏、枳壳(各一两)、甘草(四钱)、茯苓(三分)、陈皮(一两半)。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七分。 注解:本方为理气化痰的名方,对于痰湿阻络导致的失眠、呕吐、心慌、头晕都有比较好的作用,此处朱丹溪将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酸枣仁、炒茯神治疗痰湿阻络导致的遗精。 古代名医的经验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只有学习原汁原味古文才是继承古代名医经验的最好方法,由于成书年代久远,难免注解过程中不能完全表达朱丹溪的原有的意思,如果对遗精或原文的理解有更好的解释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由于每个人体质、病情不同,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会介绍更多名医的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0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手淫导致的肾阳虚该如何调理

手淫是当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词汇,很多年轻人对它又爱又恨,爱的是手淫能够给人带来快感,恨的是手淫过度会导致阳痿、早泄、尿频尿急、小腹不适等症状,那么我们该怎么正确认识手淫,手淫真的对人体有那么大危害吗?以及手淫导致的肾阳虚该如何调理。下面我们就上面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手淫?手淫是指用手或其他东西摩擦、刺激性器官以获得性快感,而非通过性交的方式。那么手淫真的对人体有那么大的危害吗?其实适度的手淫不但对身体没有危害,反而有好处,青少年由于受体内激素的影响正处于性欲比较旺盛和对性比较渴望的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限制(比如未婚、夫妻两地分居、夫妻感情不和等)这种性需求很难完全通过正常的性交来解决,这时候手淫可能成为很多人解决性需求的方式。但是对于手淫的频率多少次合适以及手淫对人体利弊目前医学界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手淫每周 1 次左右算比较适度的,美国和西方学者发现适度的手淫和射精可以降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并可一定程度的缓解男性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但过度的手淫会引发和加重前列腺炎(手淫频繁会导致前列腺和尿道过度充血、水肿,且容易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并且会导致人体整体体质变差,并可能导致性功能下降、性反射不应期延长、或腰背部肌肉劳损等,而且很多人会因为手淫产生愧疚、焦虑的心理,因为愧疚、焦虑等心理变化可能导致失眠,甚至可能加重勃起不坚和早泄。对于没有性生活的女性,手淫还可能导致处女膜的破损。 中医来说过度手淫会耗伤肾精,时间久了会出现“阴损及阳”,出现肾阳虚,肾阳虚常可表现为性欲降低,阳痿、早泄、遗精,畏寒怕冷,精神疲乏,口淡无味,睡眠不佳,大便稀溏,尿频、小便清长,自汗,头昏心慌,腰酸腿软等表现。 对于手淫导致的肾阳虚首先需要改善生活习惯,需要控制手淫的频率、适当运动(研究显示运动可以宣泄压力和欲望,可以在改善体质的同时减少对手淫的依赖)、不要忍精不射和憋尿(容易加重前列腺炎)、射精后排尿并清洁阴部(射精后排尿可以帮助清洁尿道,排出残余精液,防止精液反流产生刺激性物质导致前列腺炎;清洁阴部可以防止病原体感染)、不要熬夜(熬夜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前列腺炎)、避免久坐(容易造成局部血流不畅,前列腺充血水肿而加重前列腺炎)。 对于轻度肾阳虚通过以上生活调理加上食疗即可,对于中、重度肾阳虚需要配合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食疗可采用枸杞、榴莲、肉桂、海参、鲍鱼、虾、贝、韭菜、羊肉、动物肾脏及睾丸等。中成药方可选择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复方玄驹胶囊、还少胶囊、八味肾气丸等治疗。以上药物虽然都是温补肾阳的药物,但是作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且手淫导致的问题也不一定都是肾阳虚所致,也可能出现肾阴虚或下焦湿热等问题,所以用药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2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阳痿补肾壮阳就行了吗?不要走入补肾误区

阳痿是中医说法,指的是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完全勃起,或勃起硬度不够,或勃起持续时间不长,现代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超过10%的成年男性存在勃起障碍的情况,中老年男性由于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加上血管条件变差(由于受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勃起障碍发病率比年轻男性更高,勃起功能障碍对于男性身心健康和夫妻和睦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很多男性觉得性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自己的男性尊严问题,所以容易讳疾忌医,不敢去医院看病,经常自行买药治疗,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一些补肾广告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治疗阳痿就是补肾壮阳,很多阳痿病人首先问的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该吃点什么药补肾壮阳”或问“医生,我是不是肾虚”,有的病人可能确实是肾阳虚导致的阳痿,所以吃了补肾壮阳的药之后性功能改善了,但有的人并非肾阳虚导致的阳痿,吃了补肾壮阳的药之后不仅性功能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鼻出血、长痘、便秘等一系列上火的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长期吃补肾壮阳的药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脏不适等表现,而且现代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服用补肾壮阳药可能抑制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男性正常勃起的重要生理基础)。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阳痿的常见病因(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认识),以免大家吃错药物延误病情或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阴茎的勃起需要人体多个系统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管、激素水平、心理因素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对于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目前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常见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原因:①机体活性氧化物质增多,一氧化氮合成变少,导致阴茎海绵体的勃起功能减退;②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导致阴茎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勃起功能障碍;③性激素分泌的紊乱(包括雄激素的缺乏)和性腺机能减退;④体内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异常,导致阴茎局部海绵体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出现。 二、阳痿的中医病因: 古代医籍认为阳痿多由肾虚导致,特别肾阳虚是导致阳痿的主要因素,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述: “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火衰者,十居七八”, 命门火衰和肾阳虚衰是差不多的意思,张景岳认为当时阳痿由于肾阳虚衰导致的比例占70-80%,但是这和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有一定关系,古代多数人只能保证温饱,而且干体力活偏多,所以补充不足,消耗较多,相对来说虚寒体质更多见,所以古代医家认为阳痿多是肾阳虚衰所致;现代人则不同,脑力活动者偏多,多是吃的比较好,运动比较少,但压力大(包括生活、事业、学习等多方面),所以很多名老中医认为现代人阳痿肾虚越来越少见,相对来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湿热下注、瘀血阻络等越来越多见,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几种体质和阳痿的关系。 1.阳痿与肾的关系: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出,“肾藏精”、“肾主生殖”、“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提出肾是和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的脏器,《外台秘要》记载:“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 肾虚不能荣于阴器, 故痿弱也。”提出肾虚不能滋养阴茎,会导致阴茎萎弱而出现阳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部分人可能先天性的肾虚,这种人一般从小会发育迟缓一点,或从小体弱多病;如果先天肾精充足,年轻人一般不会肾虚,《黄帝内经》记载“丈夫二八,肾气盛”,从16岁开始肾精、肾气逐渐充盛,除非纵欲过度(如频繁性生活或频繁手淫)、经常熬夜、或大病久病,不然年轻人阳痿一般不是由肾虚引起;《黄帝内经》记载“丈夫……五八,肾气衰”,40岁开始肾气开始衰退,所以40岁以上的男性阳痿由肾虚导致的相对多见。 而且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对于肾阳虚和肾阴虚很多没学过中医的人并不太容易理解,打个简单的比喻,肾阳就好比人体内的火,可以起到温煦和推动的作用;肾阴就好比人体内的水,起着滋养五脏和阴茎的作用,没有肾阴的滋养阴茎会枯萎,没有肾阳的温煦和推动阴茎就不能正常的勃起。而很多人单纯只补肾阳,可能开始阴茎勃起是会改善,但是性生活的过程中肾阴会不断的被消耗,火太旺是会把水烧干的,所以对于单纯补肾阳而不补肾阴的人,时间久了吃再多温补肾阳的药,效果也不好了,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认为阴阳互根互用,肾阴虚时间久了会出现肾阳虚的表现,肾阳虚时间久了会出现肾阴虚的表现,所以很多人会问医生“自己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其实单纯的肾阴虚、肾阳虚并不是很常见,很多情况下是肾阴阳两虚,只是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比例不同罢了。所以名医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不会走入补肾的误区,这也帮很多患者解释了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肾阳虚,为什么还给我补肾阴,这不是在帮倒忙吗”,其实这并不是在帮倒忙,在补肾阳的药物中加少许补肾阴的药,才能使肾阳得到更好的恢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容易把中医的肾脏和西医的肾脏搞混,其中西医的肾脏主要是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而中医的肾脏除了包含泌尿系统的作用,还包含了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调控性行为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下丘脑是控制性行为的中枢,它通过分泌一些促性腺激素调节性腺激素的分泌,如睾酮、雌二醇等,很多阳痿的患者到医院,医生会让查性激素分泌,睾酮、雌二醇就是里面经常查的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的分泌异常会导致阳痿的出现,而现代研究显示补肾中药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状态,使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从而改善阳痿。这个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明了补肾中药治疗阳痿的作用机理。 除了肾虚导致阳痿,肾经郁火也会导致阳痿,明代名医王伦在《明医杂著》中论述:“肾经郁火而有此症,令服黄柏、知母清火坚肾之药而效,故须审察,不可偏认作火衰也”。特别强调需要注意肾经郁火导致的阳痿,此类人多性欲强,欲望太过导致肾经郁火,如果误用补肾阳的药只会让火越来越旺。 2.阳痿与肝的关系: 阳痿与肾虚有关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与肝脏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必须明确这里说的是中医的肝脏,中医所说的肝脏和西医的肝脏功能是不同,中医的肝脏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由于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加上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黄帝内经》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人体所有脏腑的经络,只有肝的经脉是通过阴茎和睾丸的,男性能否正常的勃起和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经不通是导致阳痿的重要原因,而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常常导致肝气郁结,时间久了还可以导致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其次中医有“肝肾同源”的说法,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和肾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一般治疗肾虚的时候会加点养肝血的药物,以促进肾精的生成。而且很多阳痿的男性,都会很有压力,容易抑郁、焦虑,有的甚至有点恐惧性交,因此很多阳痿男性即使开始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最后都会合并肝郁,肝郁又加重阳痿,形成“因郁致痿,因痿致郁”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肝脏与阳痿关系密切。现代很多医家提出肝郁和肾虚同样在阳痿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以调肝,配合少量补肾药治疗阳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也显示长时间抑郁、焦虑的人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功能容易紊乱,从而使大脑皮质对性兴奋的抑制作用加强,导致男性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性欲减退和阳痿,且对此类病人使用疏肝解郁的药之后,不仅可以改善肝郁的症状,还可以提高男性体内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阳痿,这也为疏肝解郁治疗阳痿提供了现代医学的依据。 3.阳痿与心、脾两脏的关系: 上面谈到了阳痿与肝、肾两脏的关系,下面来谈谈阳痿与心、脾两脏的关系,《景岳全书·阳痿》 记载:“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若以忧思太过, 抑伤心脾, 则病及阳明冲脉,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此处提到思虑操劳过度容易导致心脾受伤,中医认为“心藏神”、“脾在志为思”,所以思虑操劳过度容易损伤心、脾两脏。 先来谈谈中医心脏与阳痿的关系。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提出虽然精液封藏在肾脏,但是心神是主宰精液的开关,阴茎的勃起需要一定的性刺激,现代医学认为男性在受到性刺激的时候大脑会促进人体分泌很多神经递质,其中多巴胺是维持人体性欲的主要神经递质,而现代医学里面大脑和神经递质这类的功能在中医里归属在心脏,所以中医有“心司性欲”的说法,所以心脏受损则阴茎勃起的启动受阻,所以容易阳痿。 下面在来谈谈中医脾脏和阳痿的关系。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中医常将脾胃共称。脾胃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脾胃将吃进去的食物化生为气血,以滋养五脏六腑,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阴茎才能正常的勃起,所以脾胃功能正常对阴茎勃起也是至关重要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阳痿》中谈到:“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受,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因为胃经为阳明经,所以文中所说的阳明虚就是脾胃虚,文中所说宗筋、外肾都是指的阴茎,提到脾胃虚弱,阴茎的精气不足,就很难正常的勃起,提到治疗就是补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了,精气充足了,勃起自然就正常了。 而现代人由于要思虑操心的事情很多,加上经常加班,三餐不规律,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容易导致心脾受损,而出现阳痿。 4.阳痿与湿热的关系 湿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经常会问“医生,我是不是湿气重”或“湿气重该如何调理”,其实湿气对人体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湿气停留于人体的下部,就容易导致经络的受阻,而出现阳痿;前面已经谈到肾经的郁热会导致阳痿,就不再赘述,这里讲的湿热就是湿气和郁热相结合,可以导致阳痿。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阳痿》中谈到: “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文中的宗筋指的就是阴茎,湿热阻滞,所以阳痿。现代人由于运动少,常年坐在电脑前,辛辣、油腻、垃圾食品吃的多,加上环境污染,有的男性喜欢吸烟、喝酒,或部分人居住环境潮湿炎热,导致湿热内生;有的由于过度手淫或性生活未注意卫生,导致湿热从外而入,最终湿热阻滞经络,出现阳痿。 5.阳痿与瘀血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阴茎的勃起实际上是在一系列神经反射的作用下,血液大量流入阴茎海绵窦,引起阴茎充血变大,因此任何影响阴茎血流灌注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阳痿,临床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导致阴茎血管条件变差,出现阳痿。中医也有“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说法,肾虚、肝郁、湿热时间长了,都可能并发瘀血,瘀血阻滞经络,导致阳痿。清代名医韩善征在《阳痿论》中谈到: “瘀滞精窍,真阳之气难达阴茎,势遂不举”,就是谈到了瘀血阻滞精窍,人体阳气不能达到阴茎,导致阳痿不举。现代有医家认为,很多阳痿的病人都存在血瘀,活血化瘀的药物对于阳痿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特别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在补肾疏肝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上活血化瘀的药效果会更好。 所以阳痿并未全部由肾阳虚所致,不建议自行服用补肾壮阳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和体质对症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2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脱发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会逐渐的脱落,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脑力劳动者增多等因素,脱发已经逐渐年轻化,脱发已经成为困扰很多青年男女的普遍问题。很多“90后”也成为“脱发大军”中的一员,据统计,在网络平台购买各类生发、护发产品的“90后”即将超越“80后”,成为生发、护发的主力军。脱发的年轻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且由于脱发会影响形象,在如今这个“颜值”当道的年代,脱发对于年轻人日常交际和自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如何有效的防止脱发成为很多年轻人关注的重要话题。 其实脱发不单单是影响外貌,头发的健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态。脱发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营养不良、身体状况下降的表现,所以脱发需要引起重视,只有找到了导致脱发的原因,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脱发,不然单靠用一些生发、护发产品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本文将从脱发的常见原因、中医对脱发的认识、常见脱发疾病的中西医认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导致脱发的常见原因: 人体头皮大约有10万-15万个毛囊,每个毛囊都会经历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三个阶段,健康人90%以上的头发都处于生长期,生长期一般持续2-8年,头发平均每天生长0.35毫米;退行期是毛囊退化的过渡阶段,通常是不可逆转的,退行期头发一般仅占1-2%;退行期过后头发就进入休止期,休止期头发大约占5-10%,休止期大约持续3个月,正常人大约每天有100-150根处于休止期的头发脱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后会形成新的生长期的毛囊,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只要头发没有明显变稀疏,每天正常状态的脱发不需要太过担心。 一旦脱发数量超过了新发生长的数量就需要注意了。导致脱发的原因非常的多,任何伤害毛囊的原因都可以导致脱发。主要有以下原因可以导致脱发: 1. 内分泌因素导致脱发:最常见的为脂溢性脱发,其他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垂体机能减退症、高泌乳素血症、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库欣综合征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均可导致脱发。 2. 免疫因素导致的脱发:最常见的为斑秃。 3. 疾病所致脱发:如红斑狼疮脱发、梅毒脱发,其他如肝病、霉菌感染性疾病(如白癣、黄癣、皮肌炎等)、急性传染病(如脑膜炎、伤寒)等也可导致脱发。此类脱发一般原发疾病控制,脱发也会缓解。 4. 药物所致脱发: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是导致脱发的常见药物。 5. 营养不良性脱发:头发的组成和生长离不开蛋白质、维生素、能量、微量元素的滋养,如果营养不良,头发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也会出现脱发。 6. 精神性脱发: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头皮肌肉层紧张、血管收缩、头皮供血不良,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转运至毛囊,头皮供血不足会导致头发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出现脱发。 7. 其他原因脱发:其他还包括产后脱发、更年期脱发、季节性脱发(秋冬季节容易脱发)、环境性脱发(环境太干燥或太湿润都容易脱发、高原环境也容易脱发),长时间暴晒、烫发、染发也容易导致脱发,长期吸烟、饮酒、睡眠不好、头皮外伤、烧伤以及女性头发扎的太紧也会导致脱发。 二、中医对脱发的认识: 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比较善于用取象比类法来总结医学的规律,即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来总结人体的规律。后世中医名家通过将头发比作草木,头皮比作土壤,肝肾精血比类为土壤中的水分、营养,给头皮提供营养的毛细血管和经络比作输送水分的管道,形象的将头发的生长与脱落规律和自然界草木的生长与凋零规律结合起来。无论是外界气候的原因、土壤条件不好、或输送水分的管道堵塞都会导致草木的生长受影响,对应于人体,肝肾精血亏虚(水分、营养不足)、湿气重(水淹草木)、火旺(火烧草木)、风盛(风吹草木)、瘀血(输送水分的管道堵塞)等常见原因都会导致脱发。下面我们就中医常见导致脱发的原因进行逐一的讲解: 1. 肝肾精血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肾主水,藏精,其华在发”,提出了肾精充足,头发才能浓密;元代名医巣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提到: “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从经络角度也提出,肾经和头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明确提出血虚、气血亏虚会导致头发的脱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遗传性的脱发、白发,多为先天性肾虚所致,此类脱发、白发治疗起来难度多半比较大。 肝肾精血就好比土壤中的水分、营养物质,若土壤中的水分、营养物质不充足,草木得不到应有的滋养,必然枯萎凋零,人的头发也是一样,肝肾精血亏虚人的头发就得不到滋养,出现干枯、萎黄和脱落。 2. 湿气重: 《黄帝内经》提到:“其主脾,是故……食甘,则骨痛发落。”过量吃甜食会增加脾的负担,当食入的甜食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时,就会生湿,湿气重,阻塞头部经络,导致正常的营养物质不能滋养头发,就会出现脱发,这类脱发患者头发多油腻,脂溢性脱发多属于此类。近代名医岳美中对此类脱发的认识中谈到:“发秃的形成,多因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茯苓能上行 ,渗水湿 ,而导饮下降 ,湿去则发生 ,虽不是直接生发, 但亦合乎先其所因, 伏其所主的治疗法则。 ”并提出用茯苓化湿治疗此类脱发效果较好。 和自然界中草木一样,头发也离不开水分的滋养,但是水多了也会泛滥成灾的,草木长期浸泡在水中会腐烂凋亡,头发也一样。 3. 内火、血热旺盛: 明代名医何梦瑶在《医碥·须发》中提到:“火多血少,木反不荣。火至于顶,炎上之甚也……发脱落者,其人必多火……”提到了内火旺盛,灼烧阴血,导致脱发;何梦瑶还提到“人年少发白早落,或头生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也。”少年白发和头屑过多,也是血热太过所致。清代名医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也提到:“头皮作痒并落者,乃血热生风。”提到头皮瘙痒、脱发是血热生风所致。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认为斑秃的病因为“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认为斑秃的病因为血虚外受风热所致,导致头发成片脱落、头皮瘙痒。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 “年少发早白落,此血热太过也。世俗止知发者血之余,血衰故尔。岂不知热而发反不茂! ……血为水谷精微所化,以奉养周身。若过食辛热炙煿之味,或情志抑郁化火,或年少气血方刚,肝木化火皆能暗耗阴血,或者血热生风,风热随气上犯于巅顶,毛根得不到阴血的滋养,头发就会突然脱落,或焦黄或早白等”。也提到了少年白发、脱发并非都是血虚所致,其实很多是血热所致,血热耗伤阴血、血热生风,导致头发焦黄、脱发、白发,此类人多由于长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长期情绪失调导致郁而化火所致,且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化热化火,此处也给我们很好的提示,青年人脱发很多并非体虚所致,而是由于火热旺盛所致,如果此时还是一味的用温补之药,只会加重脱发。《疡医大全》也提到: “发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脱落,头皮多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风木摇动之象也。……”提到头发长期焦枯多是血虚所致,突然出现的头皮瘙痒,胡须、眉毛、头发脱落,多是血热生风所致。清代太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谈到: “过服辛热药而眉发脱落者,乃肝血受伤而火动,非风也。”提到过量服用辛热温补药物,会导致火热旺盛而耗伤肝血,从而导致头发、眉毛的脱落。近代名医刘渡舟主张用三黄泻心汤治疗火热旺盛所致脱发,他提到“发名血余,而主乎心,其人头皮甚痒,是为心火上炎,脂液味臭,乃火之味矣。 脉数舌绛,非心火独旺而何? 火伤血,则血不荣发,反为焦灼之变,是以毛脆发脱而为病也。 今用三黄泻心汤,皆苦寒之药,大能清心凉血,使心血能上荣于发,则发必不脱落。 ” 刘渡舟认为心火旺可以导致人头皮瘙痒严重、头皮分泌物臭、舌质红降、脉数、头发焦枯而容易脱落,用三黄泻心汤清心凉血泻火,火热清则脱发止。 和自然界草木一样,草木旺盛处,最怕火灾,草木遇火则焦枯死亡,头发被火所伤同样会出现焦黄、白发、脱发等情况。 4. 风盛: 《黄帝内经》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认为头部的疾病和风邪有很大关系,且治疗脱发需要加用祛风的药才能将药物引入头皮而发挥作用,所以一般治疗脱发的药中会常规的加用祛风之药以增强疗效。元代名医巣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提到: “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脱落”,也提到风邪伤人,可以导致脱发。《医学入门》认为:“胆会膀胱,上荣毛发,风气盛则焦燥,汁竭则枯也”。提到风盛会导致阴液耗伤,而导致头发的干枯、焦燥。而且中医还有“痒为风泄”的说法,头皮瘙痒也多和风邪有关。 自然界中的草木,长期被大风刮,容易干枯凋零,人的头发也一样,风盛则头发干枯而脱落。 5. 瘀血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 “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提出瘀血阻塞经络,导致头发得不到滋养,而致脱发,且提出用活血化瘀的通窍活血汤治疗瘀血脱发效果非常好。清代名医唐容川也提出:“凡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也提出瘀血在上,导致发脱不生。 瘀血堵塞经络犹如给草木输送水分和营养的管道被堵塞一样,导致水分和营养不能充分的输送至发根,导致头发失去滋养而出现脱发。 以上仅谈到的是单纯某种证型所致的脱发,临床中往往多种证型兼夹存在,比如很多青少年初期时脱发是因为湿热内阻所致的脂溢性脱发,脱发时间日久,会兼夹有肾虚以及瘀血的情况,很多脱发到了后期多处于虚实夹杂的状态,虚多为肾虚、血虚,实多为湿热、血热风燥、瘀血,治疗的时候也需要兼顾,补虚的同时兼顾去实,才能标本兼治。而且对于脱发,多数名老中医均认为内服中药配合外洗中药同时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三、常见脱发疾病的中西医认识: 脱发的原因前面已经详细的给大家列举出来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脱发疾病的中西医认识,以增加大家对脱发的认识。 1. 脂溢性脱发:又称为“雄激素性脱发”、“男性型脱发”,中医学称 为“发蛀脱发”“蛀发癣”,以青年男性脱发的常见原因,也可见于女性,一般表现为前额、颞、顶部逐渐进展的脱发,往往伴有头发油腻、头皮瘙痒、头皮屑多等表现,脂溢性脱发有一定遗传倾向,现代医学认为多与雄激素分泌紊乱有关,部分还与真菌、炎症等因素有关。中医来说,脂溢性脱发初期多为湿热内阻所致,中期多为血虚风燥,后期多表现为肝肾精血亏虚和瘀血内阻。脂溢性脱发一般病程较长,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一般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2. 斑秃:又称为“圆秃”、“圆形脱发”,中医学称为“油风”,俗称 “鬼剃头”,多为突然起病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有自愈和复发倾向,可进展为全秃或普秃,病程较长。由于斑秃会在短期内出现成片的脱发,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现代医学认为斑秃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且与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及遗传因素有关。斑秃虽然短期内会成片脱发,不过一般是脱发疾病中治疗效果较好的类型,一般脱发3-4个月后开始逐渐恢复,绝大多数斑秃可以在1年内痊愈。中医来说斑秃多为血虚、肾虚基础上感受了风热、血燥、血瘀、湿热等而来。 3. 产后脱发:研究发现1/3以上的女性会在产后2-7个月出现不同程 度的脱发,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怀孕过程中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较多,生产后体内雌激素突然减少,导致头发的生长突然的中止,而出现的脱发,而且产后情绪失调、饮食不调、睡眠不好也会加重产后脱发。一般来说产后调理得当,脱发多在6个月左右可以恢复,但如果脱发明显,且伴有精神疲乏、失眠多梦、乳汁分泌少等情况,中医来说多属于产后气血亏虚所致,可以使用补气血的中药调理。 4. 更年期脱发:更年期脱发现代医学认为主要和体内内分泌失调有 关,中医来说更年期肾气逐渐衰退,导致头发失去滋养而脱发,如果伴有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多为肾阴虚的表现,可以滋补肾阴治疗。 除了以上四种常见脱发之外,前面已经论述的诸多原因导致的脱发此处就不一一论述了。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汗、汗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哪些人不适合发汗、汗蒸?

通过发汗的方法来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称为汗法,汗蒸属于发汗的方法之一,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八大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称为八大治疗方法,汗法排在第一位,因为当病邪还没有深入人体的时候,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将病邪排出体外,以免病邪进一步深入。相信大家都读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初次见蔡桓公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并提到 “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 ,此处就是通过 汤熨 发汗的方法将病邪排出体外,而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病邪一步步深入,导致后面蔡桓公因病入骨髓而亡,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汗法是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汗法的应用非常的讲究,多位古今名医均认为汗法应用得当效果立竿见影(常常汗出而病愈),汗法使用不当常常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发汗会导致体虚加重,甚至虚脱;现代医学认为出汗过程中会排出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缺乏而出现很多不适的表现)。 汗蒸是目前比较时髦的养生方式之一,也属于中医汗法的范畴,不过汗法的范围更广泛,近代名医 赵邵琴 提出 :“汗法即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 汗蒸应用得当,确实可以祛除病邪、养生保健;汗蒸应用不当,则有损身体健康。 一、 发汗、汗蒸的中医认识: 中医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到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也提到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治疗皮毛疾病,多会用到汗法,等到疾病慢慢入里治疗起来不仅费力,而且预后也不太好。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也提到了外邪侵入人体肌表的时候,最快的去处方式就是发汗,所以早期使用发汗是很重要的。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提到很多疾病初起是因为外感风寒,如果汗法使用恰当,可以药到病除,如果汗法使用不当,则损伤机体 。 二、汗蒸、发汗的适应症: 汗法有祛除病邪,畅通气血的作用,汗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感冒、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水肿、痹证、皮肤病早期、湿热黄疸 、无汗症、多汗症、腹泻 等。 1.汗法治疗外感表证: 《黄帝内经》记载“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提到外感风寒导致皮肤郁闭而发热(像烧红的炭一样热)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则热去。而且《黄帝内经》还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提出发汗多在感受风寒早期使用,如果时间较长,病邪以入里,就不适合发汗了。 汗蒸主要适合于风寒感冒,对于其他外感表证不太适合,中药发汗适用于任何原因导致的外感表证,中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不同的中药。 2. 汗法治疗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鬼门就是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净府指的是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所以提出治疗水肿的两个主要方法就是发汗、利小便。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 更细化了腰以上的水肿以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下的水肿以利小便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服诸发汗药,得汗便瘥”,瘥就是痊愈的意思,提出治疗之后成功发汗就是治疗成功的标志,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就是受本书启发,不能用高温提取,因为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低温提取,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古人积累的很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汗液为水液及体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一个途径,对于水肿的病人,除了利小便消肿之外,发汗也是消肿的一个有效途径,且对一些肾功能不好的人,肾脏通过小便排出水液和毒素的功能减退,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帮助肾脏排出部分的水分和毒素,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汗法多用于阳水的治疗,对于阴水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过多通过药物发汗治疗,汗蒸对于水肿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汗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需要配合药物同时治疗)。 3. 汗法治疗痹证: 痹证,指的是人体肢体、经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关节疼痛、麻木、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的疾病,风寒湿入里化热还可导致关节的红肿灼热。对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早期也可以使用汗法来治疗,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不仅提到了发汗可以治疗风湿导致的全身疼痛,且提出发汗需要微微汗出,才能把风邪和湿邪都从体内去除,如果大汗淋漓,只能把风邪去掉,而湿邪仍留于体内,通过发汗去掉风湿,则气血、经络通畅,疼痛自愈。后世名医尤在泾在注解本句时也提出:“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也在《儒门事亲》中提到“诸风寒之邪, 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提到所有留藏在皮肤、经络之中的风寒之邪, 可以通过发汗得以治疗,从而缓解关节疼痛走窜、肌肤麻木没有感觉、四肢肿胀、瘙痒、抽筋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汗蒸治疗痹证,主要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痹症,如果内热比较明显,不建议使用汗蒸,但是药物发汗治疗可以治疗有内热所致的痹证。 4. 汗法治疗皮肤病早期: 《黄帝内经》提到“汗之则疮已”,提出发汗可治疗疮疡等皮肤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3个条文提到了伤寒疾病因为不能汗出而导致的皮肤瘙痒。晋朝末期《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应用洗、渍、敷等几种外治发汗方法治疗痈疽疮疖和疹痱疥癣等疾患。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疮初起,……得汗解为妙……毒气随汗而解,最为捷径”,明确了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时机,最好是皮肤病的初期,通过发汗可以使毒邪从汗排出,是最快的方法。 同样汗蒸也可以起到一定发汗排毒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疾病的初期。 5. 汗法治疗黄疸: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提到黄疸主要是湿热淤积在体内所致,黄疸的主要治疗大法是利小便以祛湿,但是如果脉浮(提示病邪在表),就应该发汗治疗,发汗后湿热排出,则黄疸消退。清代名医尤在泾总结仲景思想提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提到治疗黄疸的大法,病邪在表的发汗治疗,表邪在里的利小便、通大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 现代名老中医总结汗法治疗黄疸经验,提出汗法治疗黄疸最好在初期的时候,近代名医陆渊雷指出:“发汗为排出毒素,……其有一汗而热遂退者, 则因病毒既大部排除, 其仅存者,不足为病故也。”近代名医 姜春华也提出:“邪初入表, 汗而发之,截邪于皮毛, 这是最积极的截断驱邪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发汗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轻、中度黄疸快速的消退,而且可以使重度的黄疸病程缩短。 虽然汗法可以用于治疗黄疸,但一般以药物发汗治疗为主,汗蒸可以辅助治疗黄疸,但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6. 汗法治疗其他疾病: 汗法除了可以治疗以上5种疾病之外,还可以治疗无汗症、多汗症、腹泻等疾病。 无汗症是指在炎热的夏天也无法正常排汗,因为正常的排汗可以帮助机体散热和排出一些代谢产物,无汗症的人在炎热的夏天无法通过汗液带走体内的热量,所以夏天比常人更容易燥热,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改善一些无汗症患者的症状。 发汗治疗无汗症比较容易理解,多汗症的人本来就是为出汗太多而苦恼,这个时候还继续发汗就很难让大家理解了,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对于营卫不和导致的多汗症,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多汗症,近代名医刘渡舟曾治疗多汗症的病人,其他医生用了各种止汗的方法均无效,且用了止汗药之后患者比以前更容易烦躁了,刘渡舟就用了桂枝汤发汗治疗,病人服药后感觉出了一身汗很舒服,而且定时出汗的毛病也好了。 发汗还可以治疗腹泻,名医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在腹泻治疗中谈到:“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提到风邪是导致腹泻的病根,不通过发汗的方法,腹泻的病根不能排出体外。清代名医喻嘉言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使用祛风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使病邪从肌表排出,气血通畅后,内部积滞也得到解除,从而痢疾自愈,后世将此治法形象的称为“逆流挽舟”法。 以上三种疾病,无汗症可以试用汗蒸治疗,多汗症和腹泻、痢疾等疾病慎用汗蒸的方法治疗,最好通过药物发汗来治疗。 三、 发汗、汗蒸禁忌症: 发汗、汗蒸虽然对于早期排出病邪、畅通气血比较好,但是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不适合的人去发汗或汗蒸,容易损害身体健康、加重病情。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辛温发汗的九种禁忌症,总结来说主要是体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均慎用辛温发汗,内热比较重者也应慎用辛温发汗。有严重疾病及孕妇、儿童慎用汗蒸。 不过慎用辛温发汗药,不代表完全不能发汗治疗,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需要使用不同的发汗方法:“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 四、 现代医学发汗治疗的机理: 现代名医 邱德文 在他所写的书 《中医治法十论》 中对于发汗治疗的现代医学机理进行论述:①可以促进汗液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有利于加强机体吞噬细胞防御能力,排出毒素,抑制细菌和病毒生长;②改善身体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③扩张周围血管来发散机体热量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④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善,改善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五、过度发汗的补救: 过度发汗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西医来说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体内缺乏水分和电解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来说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虚,从而导致一系列体虚的表现。此时需及时找医生进行诊治,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06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49条记录共5页
段超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0600 次
总文章 49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113 次
患者评价 2701 个
获得锦旗 6 个
入驻时间 2018-09-13 11:10:23
段超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6 个
医德高尚
3个
济世良医
2个
医者仁心
1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