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肾虚会引起脱发吗
脱发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看着别人满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自己头发却大把大把的掉,感觉每次洗头、梳头都有很多头发掉下来,一觉醒来发现枕头上也有很多的头发,总担心自己会不会秃顶,其实正常人每天掉 100 根以内的头发是正常现象,处于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头发是会自行脱落的,会有新的头发生长出来替代脱落的头发,正常人脱落的头发和生长的头发可以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保持头发数量的稳定,所以没必要自己吓自己,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稀疏,或发际线上移,或秃顶,或突然有头皮有一块头发全部脱落,就需要注意了,最好去找医生看看,查明原因。 肾虚是否会引起脱发,吃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子这些补肾精的药治疗脱发是否有用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肾虚导致脱发是否有依据,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肾藏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是否浓密、有光泽是肾精是否充足的表现,《黄帝内经》还记载“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落齿枯”,提出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充足,头发变得浓密;等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头发逐渐的脱落,所以肾气在头发的生长过程中确实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肾虚导致脱发是有理论依据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肾虚确实可以导致脱发,那么是否脱发都是肾虚所致呢,其实不然,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是否充足很多情况下和先天的遗传有关,如果后天不是因为生活习惯太差(比如房事过度、经常熬夜、手淫过度)、大病久病、严重营养不良,一般青少年很少会出现肾虚的,一般正常生理情况下 40 岁之后肾气才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个时候肾虚脱发会变多,但对于 18-40 岁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肾气是充足的,脱发多数并非由于肾虚所致。 那么,除了肾虚,还有哪些常见的导致脱发的原因呢: 遗传性脱发:一般家里长辈有脱发的情况,后代脱发的概率也会升高,对于这种遗传性的脱发,目前并没有太好的方法治疗。 精神因素导致脱发: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导致头部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导致头皮周围微循环障碍,头发营养不良而脱发;或受到重大的创伤,也可出现应激性脱发。 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脱发: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以导致脱发,还有青少年常见的脱发原因脂溢性脱发(多是由于雄激素分泌过多或代谢紊乱所致),脂溢性脱发早期中医多属于湿热熏蒸所致,此时应清热化湿疏通经络,若此时补肾只会让头部经络越来越堵,导致脱发越来越重,所以青少年脱发不能随意补肾,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某些疾病导致脱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还有一些急性传染病也可导致脱发(如伤寒、脑膜炎、霉菌感染、皮肌炎等)。只要将上述疾病控制,才能阻止脱发。 某些药物导致脱发:如抗肿瘤药、抗癫痫药、抗结核药,还有像肝素、消炎痛、甲亢平都可能导致脱发,一般来说,用药时间不长,头发在停药后可以逐渐重生,用药时间较长,可能头发很难重新生长。 产后脱发:很多女性发现生完孩子后会有脱发,是因为体内雌激素分泌变化的影响所致,怀孕时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而生完小孩后雌激素会突然减少,导致头发的生长突然中止,出现脱发。一般产后调养得当会逐渐恢复。 季节和环境的影响:一般秋冬时节脱发会少量增加,是正常现象;环境湿度太大或太干燥都不利于头发的生长,会出现脱发。烫发、染发也会导致脱发。 营养不良导致脱发:头发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营养,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头发得不到滋养而脱发。 由此可见,肾虚虽然可以导致脱发,但肾虚脱发很少见于青少年,肾虚脱发多见于 40 岁以后的人,青少年除非生活习惯不好或大病、久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肾虚脱发,脱发的原因很多,最好找专业的医生看看在治疗,不要认为脱发就是肾虚而随意服用补肾药物或食物,否认可能脱发越来越重。上面提到的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子主要适合肾虚脱发和营养性脱发,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不太适合。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肾虚型脱发
脱发人人都会有,正常情况下头发的脱落和生长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只有当头发脱落的数量超过了头发生长的数量时才会出现头发的变少。肾虚型脱发是中医的说法,西医并无此说法,中医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头发的生长、滋养主要依靠肾精,所以肾虚确实可以导致脱发,所以很多脱发的病人都有一个疑问“自己的脱发是不是肾虚引起的,吃补肾的中药比如何首乌、黑芝麻、核桃、桑葚子、黑豆是否有用”,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肾虚的常见原因,什么是肾虚型脱发,肾虚型脱发到底有哪些表现,肾虚型脱发的治疗调理方法。 首先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肾气是否充足很大一部分是出生时就决定的,也就是现代说的遗传所决定,所以肾虚型脱发一部分是遗传性的脱发,这类脱发患者多有家族史,现代研究也发现一部分的脱发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其次,就是先天肾经、肾气充足,后天自身调理失当也会导致肾虚,出现脱发。“肾藏精,主生殖,为封藏之本”,如果后天纵欲过度,也会导致肾虚,比如部分青少年频繁的手淫或性生活过于频繁,导致肾精被过度的消耗,出现肾虚脱发;再就是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说法,所以大病久病之后可能出现肾虚的情况。最后就是肾精、肾气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落齿枯”,提示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肾气是逐渐充盛的,但人到中年,肾气便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一般中老年人肾虚脱发较多,年轻人除非先天肾虚或纵欲太过、大病久病,不然一般很少出现肾虚脱发,青少年脂溢性脱发相对多见,脂溢性脱发西医来说多为体内雄激素分泌增多或代谢紊乱所致,中医来说脂溢性脱发青少年湿热熏蒸证多见,其次是血热风燥证,最少见的是肾虚证,所以青少年脱发补肾需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补肾。 上面谈到了肾虚脱发的常见原因以及不同年龄段脱发原因不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肾虚脱发的典型表现有哪些,以便大家能够先自我简单判断一下自己是否肾虚:①肾虚多有相应病史:比如上面说的先天不足、纵欲过度、大病久病、年龄较大或患病时间较长;②一般头发干枯无光泽、油脂分泌少、头发稀疏、发际线上移或见斑状脱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称为斑秃);③多有肾虚的全身症状:比如头晕乏力、神疲嗜睡、腰酸腿软、记忆力减退,男性可见性功能减退、少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肾阴虚还可见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心烦失眠、潮热盗汗等;肾阳虚可见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冰凉、怕冷自汗等。肾虚性脱发在西医来说多见于慢性雄激素性脱发、部分的休止性脱发(比如某些药物或疾病所致)、部分斑秃和部分营养性脱发者。 最后,谈谈肾虚型脱发的治疗,肾虚型脱发根据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不同治疗不同,肾阴虚脱发可以用七宝美髯丹、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治疗;肾阳虚脱发可以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治疗。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生活方面的调理也比较重要,肾虚型脱发需要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保持一个放松积极的心态、适当锻炼、手淫及房事的频率适度、饮食营养充足(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当补充牛奶、鸡蛋、瘦肉、鱼肉、黑芝麻、黑豆、桑葚子、核桃、海带、黑木耳、花生、蘑菇等)。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阳痿补肾壮阳就行了吗?不要走入补肾误区
阳痿是中医说法,指的是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完全勃起,或勃起硬度不够,或勃起持续时间不长,现代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超过10%的成年男性存在勃起障碍的情况,中老年男性由于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加上血管条件变差(由于受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勃起障碍发病率比年轻男性更高,勃起功能障碍对于男性身心健康和夫妻和睦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很多男性觉得性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自己的男性尊严问题,所以容易讳疾忌医,不敢去医院看病,经常自行买药治疗,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一些补肾广告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治疗阳痿就是补肾壮阳,很多阳痿病人首先问的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该吃点什么药补肾壮阳”或问“医生,我是不是肾虚”,有的病人可能确实是肾阳虚导致的阳痿,所以吃了补肾壮阳的药之后性功能改善了,但有的人并非肾阳虚导致的阳痿,吃了补肾壮阳的药之后不仅性功能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鼻出血、长痘、便秘等一系列上火的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长期吃补肾壮阳的药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脏不适等表现,而且现代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服用补肾壮阳药可能抑制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男性正常勃起的重要生理基础)。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阳痿的常见病因(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认识),以免大家吃错药物延误病情或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阴茎的勃起需要人体多个系统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管、激素水平、心理因素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对于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目前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常见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原因:①机体活性氧化物质增多,一氧化氮合成变少,导致阴茎海绵体的勃起功能减退;②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导致阴茎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勃起功能障碍;③性激素分泌的紊乱(包括雄激素的缺乏)和性腺机能减退;④体内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异常,导致阴茎局部海绵体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的出现。 二、阳痿的中医病因: 古代医籍认为阳痿多由肾虚导致,特别肾阳虚是导致阳痿的主要因素,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述: “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火衰者,十居七八”, 命门火衰和肾阳虚衰是差不多的意思,张景岳认为当时阳痿由于肾阳虚衰导致的比例占70-80%,但是这和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有一定关系,古代多数人只能保证温饱,而且干体力活偏多,所以补充不足,消耗较多,相对来说虚寒体质更多见,所以古代医家认为阳痿多是肾阳虚衰所致;现代人则不同,脑力活动者偏多,多是吃的比较好,运动比较少,但压力大(包括生活、事业、学习等多方面),所以很多名老中医认为现代人阳痿肾虚越来越少见,相对来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湿热下注、瘀血阻络等越来越多见,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几种体质和阳痿的关系。 1.阳痿与肾的关系: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出,“肾藏精”、“肾主生殖”、“肾开窍于前后二阴”,提出肾是和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的脏器,《外台秘要》记载:“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 肾虚不能荣于阴器, 故痿弱也。”提出肾虚不能滋养阴茎,会导致阴茎萎弱而出现阳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部分人可能先天性的肾虚,这种人一般从小会发育迟缓一点,或从小体弱多病;如果先天肾精充足,年轻人一般不会肾虚,《黄帝内经》记载“丈夫二八,肾气盛”,从16岁开始肾精、肾气逐渐充盛,除非纵欲过度(如频繁性生活或频繁手淫)、经常熬夜、或大病久病,不然年轻人阳痿一般不是由肾虚引起;《黄帝内经》记载“丈夫……五八,肾气衰”,40岁开始肾气开始衰退,所以40岁以上的男性阳痿由肾虚导致的相对多见。 而且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对于肾阳虚和肾阴虚很多没学过中医的人并不太容易理解,打个简单的比喻,肾阳就好比人体内的火,可以起到温煦和推动的作用;肾阴就好比人体内的水,起着滋养五脏和阴茎的作用,没有肾阴的滋养阴茎会枯萎,没有肾阳的温煦和推动阴茎就不能正常的勃起。而很多人单纯只补肾阳,可能开始阴茎勃起是会改善,但是性生活的过程中肾阴会不断的被消耗,火太旺是会把水烧干的,所以对于单纯补肾阳而不补肾阴的人,时间久了吃再多温补肾阳的药,效果也不好了,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认为阴阳互根互用,肾阴虚时间久了会出现肾阳虚的表现,肾阳虚时间久了会出现肾阴虚的表现,所以很多人会问医生“自己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其实单纯的肾阴虚、肾阳虚并不是很常见,很多情况下是肾阴阳两虚,只是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比例不同罢了。所以名医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不会走入补肾的误区,这也帮很多患者解释了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肾阳虚,为什么还给我补肾阴,这不是在帮倒忙吗”,其实这并不是在帮倒忙,在补肾阳的药物中加少许补肾阴的药,才能使肾阳得到更好的恢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容易把中医的肾脏和西医的肾脏搞混,其中西医的肾脏主要是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而中医的肾脏除了包含泌尿系统的作用,还包含了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调控性行为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下丘脑是控制性行为的中枢,它通过分泌一些促性腺激素调节性腺激素的分泌,如睾酮、雌二醇等,很多阳痿的患者到医院,医生会让查性激素分泌,睾酮、雌二醇就是里面经常查的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的分泌异常会导致阳痿的出现,而现代研究显示补肾中药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状态,使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从而改善阳痿。这个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证明了补肾中药治疗阳痿的作用机理。 除了肾虚导致阳痿,肾经郁火也会导致阳痿,明代名医王伦在《明医杂著》中论述:“肾经郁火而有此症,令服黄柏、知母清火坚肾之药而效,故须审察,不可偏认作火衰也”。特别强调需要注意肾经郁火导致的阳痿,此类人多性欲强,欲望太过导致肾经郁火,如果误用补肾阳的药只会让火越来越旺。 2.阳痿与肝的关系: 阳痿与肾虚有关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与肝脏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必须明确这里说的是中医的肝脏,中医所说的肝脏和西医的肝脏功能是不同,中医的肝脏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由于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加上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黄帝内经》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人体所有脏腑的经络,只有肝的经脉是通过阴茎和睾丸的,男性能否正常的勃起和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经不通是导致阳痿的重要原因,而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常常导致肝气郁结,时间久了还可以导致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其次中医有“肝肾同源”的说法,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和肾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一般治疗肾虚的时候会加点养肝血的药物,以促进肾精的生成。而且很多阳痿的男性,都会很有压力,容易抑郁、焦虑,有的甚至有点恐惧性交,因此很多阳痿男性即使开始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最后都会合并肝郁,肝郁又加重阳痿,形成“因郁致痿,因痿致郁”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肝脏与阳痿关系密切。现代很多医家提出肝郁和肾虚同样在阳痿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以调肝,配合少量补肾药治疗阳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代研究也显示长时间抑郁、焦虑的人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功能容易紊乱,从而使大脑皮质对性兴奋的抑制作用加强,导致男性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性欲减退和阳痿,且对此类病人使用疏肝解郁的药之后,不仅可以改善肝郁的症状,还可以提高男性体内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阳痿,这也为疏肝解郁治疗阳痿提供了现代医学的依据。 3.阳痿与心、脾两脏的关系: 上面谈到了阳痿与肝、肾两脏的关系,下面来谈谈阳痿与心、脾两脏的关系,《景岳全书·阳痿》 记载:“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若以忧思太过, 抑伤心脾, 则病及阳明冲脉,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明代名医张景岳在此处提到思虑操劳过度容易导致心脾受伤,中医认为“心藏神”、“脾在志为思”,所以思虑操劳过度容易损伤心、脾两脏。 先来谈谈中医心脏与阳痿的关系。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提出虽然精液封藏在肾脏,但是心神是主宰精液的开关,阴茎的勃起需要一定的性刺激,现代医学认为男性在受到性刺激的时候大脑会促进人体分泌很多神经递质,其中多巴胺是维持人体性欲的主要神经递质,而现代医学里面大脑和神经递质这类的功能在中医里归属在心脏,所以中医有“心司性欲”的说法,所以心脏受损则阴茎勃起的启动受阻,所以容易阳痿。 下面在来谈谈中医脾脏和阳痿的关系。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中医常将脾胃共称。脾胃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脾胃将吃进去的食物化生为气血,以滋养五脏六腑,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阴茎才能正常的勃起,所以脾胃功能正常对阴茎勃起也是至关重要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阳痿》中谈到:“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受,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因为胃经为阳明经,所以文中所说的阳明虚就是脾胃虚,文中所说宗筋、外肾都是指的阴茎,提到脾胃虚弱,阴茎的精气不足,就很难正常的勃起,提到治疗就是补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了,精气充足了,勃起自然就正常了。 而现代人由于要思虑操心的事情很多,加上经常加班,三餐不规律,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容易导致心脾受损,而出现阳痿。 4.阳痿与湿热的关系 湿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经常会问“医生,我是不是湿气重”或“湿气重该如何调理”,其实湿气对人体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湿气停留于人体的下部,就容易导致经络的受阻,而出现阳痿;前面已经谈到肾经的郁热会导致阳痿,就不再赘述,这里讲的湿热就是湿气和郁热相结合,可以导致阳痿。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阳痿》中谈到: “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文中的宗筋指的就是阴茎,湿热阻滞,所以阳痿。现代人由于运动少,常年坐在电脑前,辛辣、油腻、垃圾食品吃的多,加上环境污染,有的男性喜欢吸烟、喝酒,或部分人居住环境潮湿炎热,导致湿热内生;有的由于过度手淫或性生活未注意卫生,导致湿热从外而入,最终湿热阻滞经络,出现阳痿。 5.阳痿与瘀血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阴茎的勃起实际上是在一系列神经反射的作用下,血液大量流入阴茎海绵窦,引起阴茎充血变大,因此任何影响阴茎血流灌注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阳痿,临床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导致阴茎血管条件变差,出现阳痿。中医也有“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说法,肾虚、肝郁、湿热时间长了,都可能并发瘀血,瘀血阻滞经络,导致阳痿。清代名医韩善征在《阳痿论》中谈到: “瘀滞精窍,真阳之气难达阴茎,势遂不举”,就是谈到了瘀血阻滞精窍,人体阳气不能达到阴茎,导致阳痿不举。现代有医家认为,很多阳痿的病人都存在血瘀,活血化瘀的药物对于阳痿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特别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在补肾疏肝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上活血化瘀的药效果会更好。 所以阳痿并未全部由肾阳虚所致,不建议自行服用补肾壮阳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和体质对症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2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发汗、汗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哪些人不适合发汗、汗蒸?
通过发汗的方法来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称为汗法,汗蒸属于发汗的方法之一,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八大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称为八大治疗方法,汗法排在第一位,因为当病邪还没有深入人体的时候,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将病邪排出体外,以免病邪进一步深入。相信大家都读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初次见蔡桓公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并提到 “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 ,此处就是通过 汤熨 发汗的方法将病邪排出体外,而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病邪一步步深入,导致后面蔡桓公因病入骨髓而亡,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汗法是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汗法的应用非常的讲究,多位古今名医均认为汗法应用得当效果立竿见影(常常汗出而病愈),汗法使用不当常常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发汗会导致体虚加重,甚至虚脱;现代医学认为出汗过程中会排出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缺乏而出现很多不适的表现)。 汗蒸是目前比较时髦的养生方式之一,也属于中医汗法的范畴,不过汗法的范围更广泛,近代名医 赵邵琴 提出 :“汗法即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 汗蒸应用得当,确实可以祛除病邪、养生保健;汗蒸应用不当,则有损身体健康。 一、 发汗、汗蒸的中医认识: 中医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到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也提到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治疗皮毛疾病,多会用到汗法,等到疾病慢慢入里治疗起来不仅费力,而且预后也不太好。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也提到了外邪侵入人体肌表的时候,最快的去处方式就是发汗,所以早期使用发汗是很重要的。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提到很多疾病初起是因为外感风寒,如果汗法使用恰当,可以药到病除,如果汗法使用不当,则损伤机体 。 二、汗蒸、发汗的适应症: 汗法有祛除病邪,畅通气血的作用,汗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感冒、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水肿、痹证、皮肤病早期、湿热黄疸 、无汗症、多汗症、腹泻 等。 1.汗法治疗外感表证: 《黄帝内经》记载“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提到外感风寒导致皮肤郁闭而发热(像烧红的炭一样热)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则热去。而且《黄帝内经》还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提出发汗多在感受风寒早期使用,如果时间较长,病邪以入里,就不适合发汗了。 汗蒸主要适合于风寒感冒,对于其他外感表证不太适合,中药发汗适用于任何原因导致的外感表证,中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不同的中药。 2. 汗法治疗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鬼门就是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净府指的是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所以提出治疗水肿的两个主要方法就是发汗、利小便。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 更细化了腰以上的水肿以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下的水肿以利小便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服诸发汗药,得汗便瘥”,瘥就是痊愈的意思,提出治疗之后成功发汗就是治疗成功的标志,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就是受本书启发,不能用高温提取,因为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低温提取,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古人积累的很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汗液为水液及体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一个途径,对于水肿的病人,除了利小便消肿之外,发汗也是消肿的一个有效途径,且对一些肾功能不好的人,肾脏通过小便排出水液和毒素的功能减退,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帮助肾脏排出部分的水分和毒素,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汗法多用于阳水的治疗,对于阴水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过多通过药物发汗治疗,汗蒸对于水肿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汗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需要配合药物同时治疗)。 3. 汗法治疗痹证: 痹证,指的是人体肢体、经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关节疼痛、麻木、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的疾病,风寒湿入里化热还可导致关节的红肿灼热。对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早期也可以使用汗法来治疗,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不仅提到了发汗可以治疗风湿导致的全身疼痛,且提出发汗需要微微汗出,才能把风邪和湿邪都从体内去除,如果大汗淋漓,只能把风邪去掉,而湿邪仍留于体内,通过发汗去掉风湿,则气血、经络通畅,疼痛自愈。后世名医尤在泾在注解本句时也提出:“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也在《儒门事亲》中提到“诸风寒之邪, 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提到所有留藏在皮肤、经络之中的风寒之邪, 可以通过发汗得以治疗,从而缓解关节疼痛走窜、肌肤麻木没有感觉、四肢肿胀、瘙痒、抽筋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汗蒸治疗痹证,主要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痹症,如果内热比较明显,不建议使用汗蒸,但是药物发汗治疗可以治疗有内热所致的痹证。 4. 汗法治疗皮肤病早期: 《黄帝内经》提到“汗之则疮已”,提出发汗可治疗疮疡等皮肤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3个条文提到了伤寒疾病因为不能汗出而导致的皮肤瘙痒。晋朝末期《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应用洗、渍、敷等几种外治发汗方法治疗痈疽疮疖和疹痱疥癣等疾患。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疮初起,……得汗解为妙……毒气随汗而解,最为捷径”,明确了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时机,最好是皮肤病的初期,通过发汗可以使毒邪从汗排出,是最快的方法。 同样汗蒸也可以起到一定发汗排毒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疾病的初期。 5. 汗法治疗黄疸: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提到黄疸主要是湿热淤积在体内所致,黄疸的主要治疗大法是利小便以祛湿,但是如果脉浮(提示病邪在表),就应该发汗治疗,发汗后湿热排出,则黄疸消退。清代名医尤在泾总结仲景思想提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提到治疗黄疸的大法,病邪在表的发汗治疗,表邪在里的利小便、通大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 现代名老中医总结汗法治疗黄疸经验,提出汗法治疗黄疸最好在初期的时候,近代名医陆渊雷指出:“发汗为排出毒素,……其有一汗而热遂退者, 则因病毒既大部排除, 其仅存者,不足为病故也。”近代名医 姜春华也提出:“邪初入表, 汗而发之,截邪于皮毛, 这是最积极的截断驱邪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发汗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轻、中度黄疸快速的消退,而且可以使重度的黄疸病程缩短。 虽然汗法可以用于治疗黄疸,但一般以药物发汗治疗为主,汗蒸可以辅助治疗黄疸,但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6. 汗法治疗其他疾病: 汗法除了可以治疗以上5种疾病之外,还可以治疗无汗症、多汗症、腹泻等疾病。 无汗症是指在炎热的夏天也无法正常排汗,因为正常的排汗可以帮助机体散热和排出一些代谢产物,无汗症的人在炎热的夏天无法通过汗液带走体内的热量,所以夏天比常人更容易燥热,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改善一些无汗症患者的症状。 发汗治疗无汗症比较容易理解,多汗症的人本来就是为出汗太多而苦恼,这个时候还继续发汗就很难让大家理解了,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对于营卫不和导致的多汗症,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多汗症,近代名医刘渡舟曾治疗多汗症的病人,其他医生用了各种止汗的方法均无效,且用了止汗药之后患者比以前更容易烦躁了,刘渡舟就用了桂枝汤发汗治疗,病人服药后感觉出了一身汗很舒服,而且定时出汗的毛病也好了。 发汗还可以治疗腹泻,名医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在腹泻治疗中谈到:“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提到风邪是导致腹泻的病根,不通过发汗的方法,腹泻的病根不能排出体外。清代名医喻嘉言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使用祛风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使病邪从肌表排出,气血通畅后,内部积滞也得到解除,从而痢疾自愈,后世将此治法形象的称为“逆流挽舟”法。 以上三种疾病,无汗症可以试用汗蒸治疗,多汗症和腹泻、痢疾等疾病慎用汗蒸的方法治疗,最好通过药物发汗来治疗。 三、 发汗、汗蒸禁忌症: 发汗、汗蒸虽然对于早期排出病邪、畅通气血比较好,但是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不适合的人去发汗或汗蒸,容易损害身体健康、加重病情。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辛温发汗的九种禁忌症,总结来说主要是体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均慎用辛温发汗,内热比较重者也应慎用辛温发汗。有严重疾病及孕妇、儿童慎用汗蒸。 不过慎用辛温发汗药,不代表完全不能发汗治疗,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需要使用不同的发汗方法:“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 四、 现代医学发汗治疗的机理: 现代名医 邱德文 在他所写的书 《中医治法十论》 中对于发汗治疗的现代医学机理进行论述:①可以促进汗液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有利于加强机体吞噬细胞防御能力,排出毒素,抑制细菌和病毒生长;②改善身体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③扩张周围血管来发散机体热量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④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善,改善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五、过度发汗的补救: 过度发汗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西医来说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体内缺乏水分和电解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来说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虚,从而导致一系列体虚的表现。此时需及时找医生进行诊治,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506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