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段超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4********848
99%
好评率
2797
接诊人数
6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体质较弱,感冒反复发作如何调理

前面一篇文章谈到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的鉴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临床经常会碰到有的人总是反复的感冒,感冒刚快好了,稍不注意出汗吹风后又出现感冒的情况,导致感冒迁延不愈,都不敢出门,令人苦不堪言,今天这篇文章就谈谈体质较弱、感冒反复发作如何调理。 《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出了正气充足外邪就很难导致人体发病,体虚的人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为体虚之人反复感冒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祌内守,病安从来”,提出了养生预防感冒的方法。 《景岳全书》记载:“有气强者,虽见痰嗽,或五六日,或十余日,肺气疏则顽痰利,风邪渐散而愈也;有气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绵数月,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则旧邪未去,新邪继之,多致终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提出了体质好的人感冒好容易痊愈,体质弱的人感冒后容易迁延不愈,特别是年纪大者稍微起居不注意,就容易加重,治疗难度很大。 《类证治裁》记载:“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提出了体质好的人以散邪为主,体质虚的人需要补卫气兼散邪。 《证治汇补》记载:“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愈虚,腠理愈疏,邪乘虚入,痛反增剧也。”也提出了体虚感冒需要以补中益气为主,配合和解去邪,如果用太多发散药反而加重体虚仍病人更加复杂。 《医学心悟》记载:“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提出了感染风寒,发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阳虚的人需要温阳发汗,阴虚的人需要养阴发汗。 古今名中医治疗体虚感冒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治疗: 健脾补肺为主,兼以散邪: 是临床多数医家治疗体虚感冒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导致感冒的病邪多数是以侵犯肺为主,出现肺的功能失调,所以补肺很重要;卫气可以起到预防外邪,保护人体的作用,卫气由脾胃吸收的营养物质所化生,所以健脾同样很重要。常用名方包括人参败毒散、参苏饮、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其中阳虚可用再造散,阴虚者可用加减葳蕤汤。 和解少阳: 医圣张仲景按六经辨证治疗外感发热性的疾病,一般外寒初入太阳经,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脉浮等表现;如果未及时治疗病邪会传入少阳经,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表现;如果仍未及时治疗病邪会传入阳明经,出现发热重不恶寒,出汗多,心烦,口渴,腹部胀满,大便不通,舌黄,脉浮数有力等表现。当然病变也不完全按照以上规律传变,也可出现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 因为少阳病的病机是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以很多名老中医认为部分人是由于正气不足以去邪外出,所以导致病邪停留于半表半里,治疗少阳病的名方小柴胡汤具有扶正去邪的作用,这就是小柴胡汤用人参的意义,帮助扶助正气。所以体虚感冒属于少阳证者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当然小柴胡汤只是治疗少阳证的代表方剂,如果出现少阳证的其他变证需要参考《伤寒论》的有关条文调整用方。 补肾益气,兼以散邪: 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根,肾之阳气不足,同样会影响一身之阳气,导致体弱多病。所以体虚感冒如果合并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耳鸣、眼睛干涩模糊等肾虚表现时,也常常在健脾补肺的基础上加一些补肾药物,以增强补虚的作用,常用药入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补骨脂、冬虫夏草等。 后面还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关于常见病防治和中药相关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61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舌苔发白、发黄、发黑、发灰分别提示什么问题?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和判断人体体质比较重要的一环,舌诊主要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人体的体质以及严重程度,当然单纯舌诊只能辅助判断病情,全面的判断病情还需要结合症状、脉象以及一些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会更加的全面、准确。 舌苔发白指的是舌头表面所附着的苔垢为白色。舌苔发白分为薄白苔和厚白苔。薄白苔为舌头表面所附着的白色苔垢比较薄,可以直接透过舌苔看到舌头表面;厚白苔为舌头表面所附着的白色苔垢比较厚,不能直接透过舌苔看到舌头表面,舌头表面几乎被舌苔完全遮挡。 白苔是舌苔原本的颜色,也是最常见的舌苔的颜色,其他舌苔(如黄苔、灰黑苔等)都是由白苔转化而来。舌苔薄白而润泽,可见于正常舌苔,也可见于疾病初期阶段尚未影响舌苔或阳气亏虚兼有内寒的情况;舌苔薄白而水滑,多见于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兼水湿内停;舌苔薄白而干,多见于外感风热或外感凉燥之邪所致。 舌苔白厚腻,多见于湿浊内停,以及痰饮、食积等问题。 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见于热证。比如舌苔白厚如积粉,用手触摸并不干燥,称为积粉苔,多见于瘟疫或内痈等问题,多是由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合而形成;舌苔白并且干燥开裂,用手触摸粗糙像砂石一般,多见于燥热伤津液,津液亏损所致。 一般来说,单从舌苔的严重程度比较,舌苔薄白提示病情较轻,舌苔白厚腻和舌苔白并且干燥开裂略重一些,积粉苔多见于短期内病情较急且相对较重者。 舌苔发黄指的是舌头表面所附着的苔垢为黄色。根据舌苔黄的具体程度,分为浅黄、深黄和焦黄。浅黄苔指的是舌苔的颜色是淡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成;深黄苔指的是舌苔的颜色黄而深浓;焦黄苔指的是舌苔的颜色深黄色中夹有灰黑色。黄苔多分布于舌头的中间,也可分布于整个舌头表面。黄苔经常和舌质红或舌质红绛一起出现。 舌苔发黄主要提示体内有热或病位较深。一般来说,舌苔黄色越深,提示体内热越重,浅黄苔提示体内热轻,深黄苔提示体内热较重,焦黄苔提示体内热非常重。 舌苔由白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提示疾病或体质再逐渐的化热,如果见于感冒阶段,就提示风寒感冒向风热感冒转化;如果舌苔黄白相兼,提示寒向热转化过程中寒热同时存在,或表证和里证同时存在。舌苔薄黄多提示热比较轻,或风热感冒初期,或风寒感冒向风热转化的初期。 舌苔颜色淡黄且津液或水分较多者,称为黄滑苔,主要提示体内水湿内停且有化热的倾向;或气血亏虚之人,又感受了湿热之邪导致的。 舌苔颜色黄且表面干燥,甚至干燥的略有点硬,表面粗糙,颗粒粗大,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称为黄糙苔;舌苔颜色黄且表面干燥,且黄苔之间有裂纹像花瓣状,自觉口干涩不适,称为黄瓣苔;舌苔颜色黄黑相兼且表面干焦,称为焦黄苔。以上三种舌苔都提示内热较重,导致津液被消耗,这种情况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腹胀等症状。 舌苔颜色黄且比较黏腻者,称为黄腻苔,多提示体内有湿热或痰热或食积,舌苔越厚腻,提示湿或痰或食积越重。 且舌苔黄出现在舌头不同的位置,对提示疾病所在的部位有一定作用,舌尖苔黄,提示热在上焦(横膈以上的位置称为上焦,主要包括心、肺);舌中苔黄,提示热在中焦(横膈以下到肚脐的位置称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肝、胆);舌根苔黄,为热在下焦(肚脐以下称为下焦,主要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舌苔发黑指的是舌头表面所附着的苔垢为深黑色,舌苔发灰指的是舌头表面所附着的苔垢为浅黑色,灰苔和黑苔临床意义差不多,且只是颜色深浅不同,所以临床常常将灰苔和黑苔一起论述。灰苔和黑苔多是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 灰苔和黑苔多提示病情偏重,多见于阴寒重或内热重,舌苔颜色越黑越深,提示病情越重。但也有因为吸烟过多导致的染苔者,此种不作为病情判断的依据。临床还需要鉴别有无吃黑色食物或药物所致的染苔,此种黑苔在漱口后多会消失。 既然灰黑苔既可以见于寒证,也可以见于热证,那如何区别到底是寒证导致的灰黑苔,还是热证导致的灰黑苔呢?主要区别点在于舌苔的润燥,如果舌苔灰黑且湿润津液多,多是寒重所致,此种舌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且患者多伴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口流清涎等寒证的表现;如果舌苔灰黑且干燥无津液,多是热重所致,此种舌苔多由黄苔转化而来,且患者多伴有燥热、烦躁、口臭、上火等热证的表现。 如果灰黑苔在舌中和舌根部,而舌边和舌尖为白腻苔,且舌头表面比较湿润,主要提示阳气亏虚合并寒湿内阻,和痰饮内停;如果灰黑苔在舌中和舌根部,而舌边和舌尖为黄腻苔,主要提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引起。 如果舌苔焦黑且干燥,舌质干裂且有点刺,不管在外感还是内伤疾病中,都是热非常重且津液被伤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果舌苔颜色为黑褐色或像长了霉斑一样的,称为霉酱苔,主要由胃肠长期有湿浊宿食停留,积久化热所致,也可以见于湿热夹痰的疾病。 总之,出现灰黑苔了多提示病情较重,需要重视,必要时需要做下常规的体检。 当然上面也提到过,舌苔只是判断病情和体质的一部分,全面且准确的判断病情需要结合症状、脉象以及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综合判断。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61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古语“是药三分毒”如何理解?

临床中经常会碰到两类人,一类是觉得中药属于纯天然的,无任何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中药养生保健;另一种觉得“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得了病也不吃药。其实这两类人认识都不完全正确,一方面中药也并非完全无副作用,另一方面有一些疾病还是需要及时用药治疗才能改善预后,所以如何正确认识“是药三分毒”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这篇文章就谈谈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黄帝内经》将中药根据毒性的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并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仅将药物根据副作用的大小四类,且提出毒性越大的药物,当治疗达到一定效果之后就需要及时的停药,后期尽量改用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及食疗慢慢调理。 《神农本草经》 作为最早的经典本草书籍,收录了 365 种中药,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载: “上药 120 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下药 120 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其所载的上品为无毒之药,多为补益之药如人参、红枣等;中品相对上品副作用更大一些,如鹿茸、麻黄、黄芩等;下品毒性较大,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如大黄、甘遂、乌头等。 《神农本草经》的运用 《神农本草经》还记载:“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提出了运用有毒的药物治疗疾病需要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变化逐渐调整用药剂量,等病情有所好转立刻停用有毒的药物,并提出可以通过一些炮制和配伍方法降低有毒药物的毒性。 《淮南子》的记载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提到神农一日尝七十毒,其实并不是一日尝 70 种毒药,而是一天尝 70 种中药,以了解药物的药性。 《诸病源候论》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提出生天南星、朱砂、生半夏、瓜蒂、洋金花、草乌、白果等近百种有毒中药。 《类经》的记载 《类经》记载:“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治病皆可称为毒药”,提出古代医书中广义的毒药其实指的是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医所说的“是药三分毒” 其实不单单指的是毒性,毒也指药物的偏性,比如的药偏温,有的药偏寒,如《类经》记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所以药物之毒很多时候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因为人体生病很多时候是体质的失衡,用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体质的失衡,比如体寒的人需要用温性的药,容易上火的人需要用寒性的药,体虚的人需要用补益的药,外感病邪的人,需要用去除病邪的药,所以正确的利用药物的偏性可以使人体恢复健康,错误的用药会使人体平衡被进一步破坏。因为药物的偏性利用不当也会出现副作用,所以也属于“是药三分毒”的范畴。 不同中药的特点 《儒门事亲》记载,即使是人参和甘草,同样具有偏性的,正确的使用可以补虚强壮,错误的使用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本草纲目》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提出乌头、附子是有毒,比较危重的病人才用,不过临床应用中乌头、附子也并非都用于危重患者,对于阳虚重者可以根据病情选用制附子,寒湿疼痛明显者可根据病情选用制川乌、制草乌。但应用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入汤剂需要久煎以降低药物毒性,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以免出现中毒。 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认知,古人由于受到当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能认识那么全面,对于短期内会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比较容易发现,对于造成慢性损伤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或需要通过一些检验技术手段才能发现的毒副作用,古人很难发现。 比如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中医称为瘿瘤)的黄药子,《开宝本草》记载为无毒,清代以前的本草书籍均未见本品有毒的记载,直到清代《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才记载本品微毒,现代报道多例因服用黄药子而中毒的案例,动物实验表明,黄药子对肝、肾组织都有一定的损伤,损伤与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都有很大关系。对肝组织的损伤一般短期可以表现出现,对肾组织的损伤一般需要比较久才能表现出来。 再比如何首乌(包括生首乌和制首乌)一直被古代医家认为是滋补、生发、乌发的良药,临床应用非常的广泛,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多例报道因服用含有何首乌而出现肝损伤的报道,一般来说,生首乌毒性较大,制首乌毒性较小。何首乌导致肝损伤考虑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古代制何首乌有严格的炮制工艺,即需要“九蒸九晒”,非常的耗费人工和时间,所以如果未严格炮制何首乌的毒性很难完全去除干净;另外何首乌对不同人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一些名老中医治疗肝病、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制首乌可以起到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而且也有一些人长期服用含有制首乌的中药未发现肝损伤,但有少数人服用含有制首乌的中药后出现肝损伤,其中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中药的注意事项 再就是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需要非常注意,大剂量服用或久服可能导致肾损伤,如大叶青木香(广木香、川木香、云木香不含马兜铃酸)、朱砂莲、天仙藤、马兜铃、细辛、寻骨风、广防己、关木通(木通、川木通不含马兜铃酸)等。为保证用药的安全,2020 年版《中国药典》将大量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删除,均不作为中药继续使用,目前收录的常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仅有细辛,药用细辛一般含有马兜铃酸含量非常小,且治疗很多疾病确实有难以取代的独特疗效,故仍作为中药继续使用,但临床使用仍需非常注意,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所以对于中药的认识需要全面、客观,大部分中药确实副作用比较小,很多中药也有护肝护肾的作用,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茵陈、甘草等;但同时需要注意,部分中药有一定毒性,比如附子、川乌、草乌、生半夏、生南星、蜈蚣、全蝎、黄药子、巴豆、砒霜、马钱子、细辛等,但这些毒性药物,对于某些疾病确实能起到普通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且即使无明显毒性的药物同样具有偏性,比如温补的药物服用过多容易上火,寒冷的药物服用过多容易伤脾胃和阳气,滋腻的药物服用过多容易生湿,祛湿行气的药物服用过多容易伤气伤阴等。 所以对于中药的应用,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中医指导下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作用和降低中药的副作用。 后面还会谈到更多疾病防治和中药的相关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62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快速恢复肾阳虚?

临床上很多人问如何快速恢复肾阳虚,下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肾阳虚是中医的一种体质和证型,肾阳虚的人常常表现为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容易腹泻,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男性可表现为性功能减退,甚至不育;女性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甚至不孕;舌质淡胖,齿痕明显,舌苔薄白或水滑,脉沉无力。 想快速恢复肾阳虚,首先得注意消耗肾阳的一些因素,比如少吃生冷寒冷的食物和药物、控制房事频率、避免劳累和熬夜、避免处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多晒晒太阳。 肾阳虚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中药、艾灸、食疗。 一、中药: 常见温补肾阳的中药有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补骨脂、韭菜子、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葫芦巴、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海马、黄狗肾、黑蚂蚁、蛇床子、制附子、肉桂、丁香、乌药、仙茅。 常见温补肾阳的中成药右归丸、复方玄驹胶囊、还少胶囊、锁阳固精丸、参茸鞭丸、桂附地黄丸、疏肝益阳胶囊、海马巴戟胶囊、益肾灵颗粒、伊木萨克片、健阳片、龟龄集、龟鹿二仙膏、金水宝胶囊、肾宝片、八味益肾丸、生精片、男宝胶囊、参茸补肾片等。 对于以上温补肾阳的应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用药,误用温补肾阳的药也会导致伤阴上火、烦躁易怒、头昏脑胀、血压升高、便秘、尿灼热感、血尿等。 二、艾灸: 艾灸肾腧穴、命门穴、关元穴等穴位也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艾灸时注意防止烫伤,阴虚火旺体质慎用艾灸。 三、食疗: 羊肉、牛肉、榴莲、枸杞、黑豆、山药、黑米、韭菜、核桃、桂圆等。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55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个治疗糖尿病所致多汗症的良方—当归六黄汤

前面多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谈到了不同体质多汗症的调理方法以及历代名医对于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今天这篇文章介绍一个治疗糖尿病所致多汗症的良方--当归六黄汤。 糖尿病如果时间较长,且血糖没有控制好,就容易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是 2 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起交感神经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功能亢进,从而导致多汗症。特点以头面部、颈项、前胸出汗较多,尤其在进餐时汗液分泌更为明显,甚则大汗淋漓,活动后出汗也常明显增加,或表现为手心、脚心汗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糖尿病多属于中医的“消渴病”,消渴者多属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体质,阴虚内热体质本身也容易导致多汗,前面一篇文章也详细论述过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内热多汗的常用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一篇文章。 糖尿病阴虚内热体质常见表现:燥热多汗,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容易上火(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长痘等),舌红少苔,或舌苔剥脱,或有裂纹,脉细数。 糖尿病患者多汗符合以上阴虚内热表现者用当归六黄汤多有较好疗效,有很多临床实验都验证了当归六黄汤治疗阴虚内热糖尿病多汗的疗效,且本方安全性较好。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当归六黄汤有多方面的功效,包括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信号转导效应蛋白和代谢途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起到降低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外周神经功能,抑制血糖、免疫炎症反应对外周神经的损伤,改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异常汗出。 当归六黄汤由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创立,被后世医家称为“治盗汗之圣药”,以见其被临床反复使用而疗效明确,本人临床也经常使用本方治疗阴虚内热所致多汗,效果良好。 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汗出较多者可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等;睡眠不好者可加炒酸枣仁、柏子仁、百合、制远志等;燥热明显者可加地骨皮、白薇等;汗出恶风者可加人参、白术、防风等;皮肤瘙痒者可加白鲜皮、地肤子、防风等;头晕目眩者可加天麻、葛根、丹参等;兼有轻度脾虚湿气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芡实、炒扁豆、薏苡仁等。 当归六黄汤禁忌症:本方滋腻且寒凉,阳虚、脾虚、湿气较重者禁用。如果阴虚火旺为主兼有轻度阳虚、脾虚、湿气可以在当归六黄汤基础上加相应药物治疗。 糖尿病虽然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证型,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也会出现脾胃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瘀血内阻等情况。对于血糖明显升高者,降糖西药还是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配合中药改善多汗效果会更好。单纯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多汗多用甲钴胺、谷维素等营养神经、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效果有限。 由于每个人病情和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区别,特别是对复杂体质者,用药需要全面兼顾多方面情况,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导致不良反应。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多汗症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58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经常胃痛一般是什么原因

导致胃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原因,也有少数胃痛是由胃癌引起,所以经常胃痛不能大意,需要至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明确胃痛的具体原因,必要时需要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胃痛原因。 下面对常见导致胃痛疾病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导致慢性胃炎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一般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慢性胃炎常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反酸、烧心、恶心、进食后腹胀、打嗝、食欲不振等表现。慢性胃炎时间长了还会出现面色萎黄、粘膜苍白、神疲乏力、体重减轻、舌炎、腹泻等表现。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导致胃溃疡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或过量服用解热镇痛药、长期或大量饮酒等。胃溃疡常见表现是上腹部烧灼疼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 1 小时内出现,疼痛持续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服用抑酸药可暂时改善疼痛,但疼痛容易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除了上腹痛外,部分胃溃疡患者还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胀、打嗝,严重者会导致呕血(呕血部分人是红色、部分人是黑色)和大便带血(大便带暗红色或柏油样黑便)。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在幽门右侧的弯曲处,是十二指肠最常出现溃疡的部位。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或过量服用解热镇痛药、胃酸分泌过多等原因。与胃溃疡疼痛多发生在进食后不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为周期性的空腹时上腹痛,疼痛性质可为烧灼痛、胀痛、钝痛、剧烈疼痛、饥饿样不适,进食和服用抑酸药后疼痛多可缓解。但部分患者无明显上腹痛,而以腹胀、打嗝、反酸、食欲差、呕血、黑便等症状为主。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仍有一些胃部不适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表现是上腹部疼痛,部分人进食后疼痛加重,上腹部胀满,打嗝,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胃痉挛:胃痉挛指胃部肌肉抽搐,是胃表现为一种强烈收缩的状态,常表现为上腹部的僵硬、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等。胃痉挛可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胃部受到寒冷或刺激性食物、情绪等刺激也容易导致胃痉挛。 胃癌:胃癌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最常见导致胃癌的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所致。早期胃癌一般症状较轻,胃癌进展可表现为上腹疼痛、体重下降等,晚期胃癌可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粘膜苍白、食欲差、明显消瘦等表现。 胃痛加重的原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喝浓茶、咖啡、酒,吃生冷食物,进食过快,情志不畅,长期不运动等。 但由于胃附近有其他多个脏器,所以很多人看病的时候说自己胃痛,但其中一部分经过检查发现并不是胃的问题,胃周围脏器的疾病也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和胃所在部分比较接近,如心肺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也可以导致上腹疼痛。所以具体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上腹痛需要至医院检查之后才能明确诊断。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医学对于经常胃痛原因的探讨,后面还会谈到中医对胃痛原因的认识和选方用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53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胃肠疾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率较高,由于现代人很多人饮食不规律、喜欢喝酒、熬夜、吃生冷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情容易反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一、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知识的简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进食后上腹部胀满感或没吃多少就感觉饱了,可伴有打嗝、恶心呕吐、食欲差等不适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导致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才能确诊,常需行胃镜、腹部彩超或 CT、幽门螺杆菌、血生化等检查。本病需要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相鉴别,主要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鉴别。 幽门螺杆菌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消化不良可分为 3 类情况: 1.症状缓解超过半年以上;2.症状无改善;3.症状改善不久又再次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目前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缓解超过半年以上属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不良,这类患者幽门螺杆菌胃炎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所以这类患者属于器质性消化不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改善不久(不排除是根除方案中抑酸药改善的症状)又再次出现胃部不适症状,这类患者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国内外指南都推荐在无明显禁忌症的情况下最好先根除幽门螺杆菌。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有研究对 30 多万病例分析发现,消化不良总患病率约为 21%。 参考《中国功能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以及 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作为本病特别是上腹痛综合征的经验性治疗;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作为本病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首选经验性治疗;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本病的辅助治疗;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配合心理治疗或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二、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1.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中药治疗多数疗效较好,中医古代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说法,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和古代医籍记载的“胃脘痛”、“痞满”等疾病类似,可以参考这两个疾病经验选方用药。一项研究对 500 多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发现,本病中医分型主要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脾胃虚寒等证型。 为证实中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有研究对近 2 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中药治疗本病有效率较高,能减少本病复发频率,且副作用较小。基础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在调节胃动力、顺应性、内脏敏感性和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作用。 2.病因病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外感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饮食无规律、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失调(如焦虑、抑郁、压力大等)、长期劳累、久病、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痰湿、食积、血瘀等邪实为标。 3.治疗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为了减轻和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除了药物治疗外,规律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及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舒畅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保证脾胃正常运化,气机升降正常为基本原则。病变初期多以实证为主,治疗以去实为主,根据具体病情予行气消胀、消积导滞、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病变后期多以体虚或虚实夹杂为主,治疗以补虚或攻补兼施为主,根据具体病情予健脾补虚兼以行气、消食、化湿、活血等方法。对于寒热错杂者,需要寒热同治。 4.中医辨证论治: 4.1 脾虚气滞证: 典型表现:除消化不良外,还伴有胃胀胃痛,食欲不振,打嗝频繁,容易疲乏,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健脾和胃,行气消胀。 常用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中药:法半夏、陈皮、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胃胀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紫苏叶、炒枳壳等;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等。 4.2 肝胃不和证: 典型表现:除消化不良外,还伴有胃胀胃痛,两胁胀痛,情绪波动时症状容易加重,容易烦躁,打嗝频繁,喜欢叹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和胃。 常用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柴胡、白芍、炒枳壳、甘草、香附、川芎、陈皮。打嗝频发者,加旋覆花、姜半夏、降香等;胁肋胀痛明显、舌有瘀点者,加郁金、乌药、延胡索等;肝郁化火,口苦,舌边红明显者,加栀子、黄芩、川楝子等;胁痛口干明显,舌红少苔者,加牡丹皮、当归等。 4.3 脾胃湿热证: 典型表现:除消化不良外,还伴有胃胀胃痛,口干口苦口臭,口干但喝水不多,喝水多则腹胀,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小便黄而浑浊,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行气和胃。 常用代表方:连朴饮。 常用中药: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淡豆豉、栀子、芦根。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加浙贝母、海螵蛸、煅瓦楞子等;胃痛明显者,加白芷、白芍、延胡索等;便秘或大便排出不畅者,加炒枳壳、炒槟榔、全瓜蒌等。 4.4 脾胃虚寒(弱)证: 典型表现:除消化不良外,还伴有胃胀胃隐痛,受凉症状加重,热敷和按揉症状好转,口吐清水,食欲不振,手脚冰凉,大便稀溏,舌质淡白,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常用代表方:理中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中药:党参、干姜、炒白术、炙甘草;或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生姜、红枣、炙甘草。上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蒲黄、川楝子;腹胀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紫苏叶、炒枳壳等;食欲不振明显者,加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等;打嗝、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生姜、姜半夏、旋覆花等;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等。 4.5 寒热错杂证: 典型表现:除消化不良外,还伴有胃胀胃痛,受凉症状加重,口干或口苦或口臭,食欲不振,嘈杂,或恶心呕吐,肠鸣,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滑。 治法:健脾和胃,寒热同调。 常用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常用中药:法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炙甘草、红枣等。口舌生疮者,加淡竹叶、栀子、连翘、牡丹皮等;腹泻,大便稀溏者,加炒白术、茯苓、草豆蔻、炒扁豆等;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等;腹胀满明显者,加炒枳壳、广木香、砂仁等。 5.针灸或穴位按摩治疗: 主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天枢穴、内关穴等。 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穴位加减:肝气犯胃者,加期门穴、太冲穴等;肝气郁结者,加膻中穴、章门穴等;食积内停者,加梁门穴、下脘穴等;湿热内阻者,加阴陵泉穴、内庭穴等;气滞血瘀者,加膈俞穴;脾胃气虚者,加脾俞穴、胃腧穴等;脾胃虚寒者,加气海穴、关元穴。也可以进行穴位埋线治疗。 三、并发症预防: 本病与精神情绪因素有很大关系,有相关表现者,需要考虑精神心理治疗;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有较大关系,注意及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感染幽门螺杆菌者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出现黑便、呕血、体重明显减轻等表现者,需要及时行胃镜等检查。 四、生活起居调理: 1.饮食: 改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不能暴饮暴食。尽量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土豆、豆类、面食、高脂食物一次不要吃太多,不吃辛辣、生冷、烧烤、油炸、腌制食品。 2.起居: 起居有规律,适当锻炼,太极、八段锦、散步等和缓的锻炼方式更加适合。 3.心理: 保持情绪舒畅,适当培养一些正面的兴趣、爱好,适当与人交流。 4.服药: 尽量少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但确实需要用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上内容参考了《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由于每个人病情不同,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特别对于婴幼儿、高龄患者、孕妇、哺乳期女性、基础病较多的患者切勿自行用药,针灸需要专业针灸医生操作,以免造成意外损伤,后面还会介绍更多疾病防治和中医中药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55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治疗各种肾虚

前面几篇关于肾虚的文章谈到了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亏虚原因、典型表现和治疗方法,腰痛和肾虚的关系以及腰痛的调理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谈谈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治疗各种肾虚。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最常用的方剂,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创,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重要的儿科典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重视,时至今日书里所记载的很多内容仍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钱乙所创六味地黄丸是在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温阳药附子、桂枝而成,所以想要了解六味地黄丸,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在《金匮要略》5 个条文中出现,分别主治以下 5 种病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短气有微饮。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可见肾气丸在《金匮要略》里面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涉及到了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脚气,但以上疾病都伴有小便异常,上述疾病的共同病机是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肾和膀胱为表里经脉,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所以出现小便不利,小腹两侧痉挛不适,严重者出现水肿、转胞;肾气亏虚,膀胱失于约束,水液直下膀胱,出现小便多或尿频;肾气亏虚,蒸化水液无力,津液不能上乘口腔,所以出现口干;阳气不能运化水液,聚而生痰饮。 故仲景认为肾气丸主要用于肾气不足所致的腰痛、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病伴见小便不利或尿频尿多、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等病症。后世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扩展了肾气丸的主治范围,有用于治疗肾气不足所致的房事不满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创,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重要的儿科典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重视,时至今日书里所记载的很多内容仍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六味地黄丸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温阳药附子、桂枝而成。 肾阴虚重症,且无湿气、气滞、脾胃亏虚等情况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 治疗阴虚火动,肾水不足,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溺赤。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 治疗肾虚所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比较明显。 明目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当归、白芍。 主要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眼睛干涩、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模糊、头痛头晕。 耳聋左慈丸 耳聋左慈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磁石、石菖蒲、五味子。 治疗肾虚耳鸣耳聋。 除了上面所说的药之外,很多补肾的方剂和药物,也是在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变化而来的,所以六味地黄丸通过适当加减对于各种类型的肾虚都有治疗作用。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亏虚、肾气虚,有的人还存在阴阳两虚的情况,具体几种肾虚的区别和鉴别方法可以参考前面的一篇文章:《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亏虚如何区分?分别如何调理?》。除了肾虚有不同类型外,很多人在肾虚的同时,还合并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脾胃亏虚、寒湿、湿热、肝郁气滞、瘀血内阻等情况,所以临床面临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具体用药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建议自行用药。 后面还会介绍更多关于肾虚和其他中医、中药、针灸等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50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如何区分,一文讲透

前面一篇关于上火的文章提到了上火的表现,实火与虚火的区别,上热下寒的表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谈谈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如何区分。 1.肝火旺: 肝火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情绪的郁积容易导致肝郁化火。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肝火、胆火常常相互影响。 肝开窍于目,所以肝火上炎可以导致眼睛红肿,波及胆火可以导致巩膜发黄;肝火上炎还会导致气血上涌,从而出现头晕头痛、面部发红、血压升高;胆经循行经过耳中,肝火引动胆火,可以导致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肝火上炎伤及津液,挟胆火上蒸表现为口苦咽干;肝火旺盛也会导致脾气暴躁、胁肋灼痛;肝火扰神,导致烦躁失眠,甚则恶梦连连。肝火伤及津液,还会导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火热内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可以导致吐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等。 肝火旺盛脉多弦数,舌质发红,舌苔发黄。 2.心火旺: 心主神明,所以心火也和情绪因素有很大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火、小肠火常常相互影响。 心火扰神,会导致心烦失眠,甚至狂躁不安,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内火灼伤津液,会导致口渴、小便发黄、大便秘结;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火热循经上炎,导致面色发红、口舌生疮、腐烂疼痛。火热内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可以导致吐血、流鼻血、牙龈出血等。心火引动小肠火,可以导致尿血、尿深黄如茶、尿痛、尿灼热、尿排出不畅。 心火旺多表现为舌尖红,苔黄而燥,脉数而有力。 3.胃火旺: 胃火多由过量食用辛辣温燥刺激性食物所致。也可由肝火犯胃所致。 胃火内犯,导致胃部气血壅滞,胃失和降,出现胃部灼热疼痛、按压疼痛加重、反酸、嘈杂,甚至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挟浊气上蒸,表现为口臭;热伤津液,表现为口渴且喜欢喝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而少;胃火旺盛,会加快胃的受纳腐熟速度,表现为吃的多饿的快;胃火上攻牙龈,导致牙龈肿痛溃烂;热伤血络,破血妄行,导致牙龈出血。 胃火旺多为舌质发红,苔黄而燥,脉滑数。 4.肺火旺: 肺火多由外感风热犯肺,或风寒入里化热所致。 肺火内盛,影响肺正常的宣发肃降,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气、鼻翼煽动;火热内盛,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喜欢喝冷饮,呼吸热气,咽喉肿痛,严重可以导致胸痛多汗;热伤津液,可以导致尿黄、大便秘结。 肺火旺多为舌质发红,舌苔黄而燥,脉洪数有力。 5.肾火旺: 肾多虚证,实证少见,肾火多为肾阴虚而表现出的虚火,肾与膀胱相表里,实火多为膀胱之火。 肾阴虚火旺表现为腰膝酸软,口干舌燥,小便短赤,性欲旺盛,面色发红,全身燥热,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夜间盗汗,足跟疼痛。男性可表现为性功能减退,遗精;女性可以表现为月经不调。 后面还会谈到更多医学相关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204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49条记录共5页
段超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0600 次
总文章 49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113 次
患者评价 2701 个
获得锦旗 6 个
入驻时间 2018-09-13 11:10:23
段超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6 个
医德高尚
3个
济世良医
2个
医者仁心
1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