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刘谦民

医生头像
执业证:1998**********619

刘谦民

主任医师

山西省太原市988医院 消化内科

99%
好评率
1752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拉肚子?

拉肚子医学上称为腹泻,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排出毒素,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在 3 次以上,或粪便中水分增加导致粪质稀薄,或每日排便量超过 200 克。根据病程可将腹泻分为急性(不足 4 周)和慢性(超过 4 周)腹泻两种。急性腹泻主要见于急性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一般急性腹泻有明确的病因,来的快好的也比较快,这里不做详细叙述,下面重点谈谈慢性腹泻,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常腹泻。 先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腹泻 1、渗出性腹泻:当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时,造成大量的渗出而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渗出性腹泻的特点为: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结肠尤其左侧结肠的病变多引起肉眼脓性便,粪便 pH 偏碱。 2、分泌性腹泻:是因为胃肠分泌过多水分与电解质而致的腹泻。分泌性腹泻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排出大量水样粪便,每天可多达数升;②粪便含大量电解质;③粪便无脓血;④禁食后腹泻仍不止;⑤一般无腹痛。 3、渗透性腹泻:由于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被吸收的溶液(非电解质),肠腔内有效渗透压过高,阻碍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所致。渗透性腹泻有两个临床特征:①禁食后或停止摄入不被吸收的物质后腹泻即停止;②化验分析大便的电解质含量减少。渗透性腹泻时由于不能被吸收的溶质造成肠腔高渗状态,而使水分泌入肠腔,电解质则分泌减少。 4、肠运动异常:当肠运动过慢或过快时,均可引起腹泻,运动减弱可使小肠细菌过多繁殖,损害肠粘膜,细菌还分解结合胆盐,引起脂泻;肠蠕动过快时,肠内容物与小肠粘膜不能充分接触,吸收不完全,大量小肠内容物进入结肠,导致腹泻。其临床特点有:①粪便稀烂或水样,而无或少炎症细胞。②肠鸣音亢进。③可伴有腹痛。 哪些病可以引起腹泻 1、肠源性腹泻:这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炎性肠病等,各种肠道肿瘤如大肠癌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等。下列病原体常引起慢性蝮泻: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肠道念珠菌病。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包括: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等。小肠吸收不良性疾病包括: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小肠细菌过多(盲袢综合征)等。小肠吸收面减少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2、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返流入胃造成的腹泻。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晨起或餐后大便次数增多,糊状便多于水样便,排气量多,且有臭味,粪便呈碱性反应,镜检有横纹肌纤维。产生腹泻的原因有:①胃内未充分消化的食物(主要是蛋白质)在肠内引起腐败性消化不良;②胃手术后,胃内未消化的食物大量倾泻入肠内,引起肠蠕动增加;③胃酸分泌减少或缺如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脂肪泻发生。 3、胰源性腹泻:常发生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化和胰腺广泛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胰腺外分泌不足的症状,如不耐油腻食物,食后上腹饱胀不适、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每日大便 3~5 次,粪便量多,色淡而发油光,有恶臭、多气,显微镜下有脂肪球,亦有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 4、肝胆源性腹泻: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这与胃肠道有淤血所致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肝癌患者常可出现腹泻、纳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因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略。长期胆汁淤积性黄疸和重症肝病患者,因胆汁形成减少或引流不畅可导致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 5、全身疾病性腹泻: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地或反复地出现排稀便或水样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失调引起。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精神因素、肠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经各种检查均未能发现引起腹泻的器质性病变。 1、胃肠功能紊乱: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之中最常见,主要还是跟当代年轻人不注意饮食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喜欢吃重口味食物,尤其是喜欢吃高脂肪或者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会导致慢性腹泻的发作。饮食习惯不好,经常暴饮暴食的人,或者是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也会出现慢性腹泻的现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也会影响日常饮食的消化,从而出现慢性腹泻的现象。 2、消化吸收不良:特点是粪便有恶臭,便中有油滴和不消化的食物,腹泻量大,往往有明显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形成原因是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胰液或胆汁分泌不足、食糜在肠道停留时间较短等。患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有胃肠手术史的人容易发生脂肪泻。 3、肠道慢性炎症:包括慢性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等,以及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粪便的性状可因致病原因不同而呈现特异性,比如轮状病毒肠炎出现蛋花汤样便,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会出现脓血便。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本症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近年来,由于冰箱的普及使用,有的家庭储存大量的肉食品及疏莱,过久的储存使食物变质,食用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呕吐、腹泻。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上皮化生”离胃癌有多远?

胃“肠上皮化生”离胃癌有多远? 胃“肠上皮化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拿到胃镜病理活检报告,看到有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字眼,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于是,开始不停地咨询、查资料,如临大敌,怀疑自己的胃会不会癌变。那么肠上皮化生是不是就会发生胃癌呢? 先说说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高龄病人更为多见,常常合并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长而比例上升。 病理学上,按化生上皮细胞的功能,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及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2 型;按分泌物质不同,肠化生细胞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 2 个亚型;按肠化程度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 级。肠化生一般首先出现在胃窦部,进而逐渐累及胃小弯,然后再向胃体前、后壁扩展。 哪种肠上皮化生才会癌变 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生确实有关。现已确定,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不是说出现肠上皮化生就一定会发生癌变,而只有部分类型的肠上皮化生才具有癌变的可能性。一般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认为,不完全型、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肠上皮化生是怎样演变为胃癌的 胃黏膜的腺体颈部干细胞具有多方面分泌的潜能,在正常时它可以分化成各种胃黏膜的成熟上皮细胞。干细胞不正常工作时,从肠化生过渡到胃癌的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从出现肠上皮化生发展到胃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由此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会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因此,若能及早识别和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怎样预防肠上皮化生癌变 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虽然不能逆转肠上皮化生,但可以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以预防其进展为胃癌。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癌发生率低于未根除或根除失败的患者。 抗氧化剂治疗:叶酸、维生素 B 族等作为抗氧化剂可逆转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目前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为参与维护 DNA 甲基化状态,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故在治疗肠上皮化生中,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 B 族等抗氧化剂有助于改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情况。 内镜下干预治疗:为预防胃癌的发生,针对广范围萎缩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提倡每 3 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而针对可能出现早期胃癌的中重度幽门螺杆菌患者,则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内镜下氩气刀治疗、内镜下激光治疗、内镜下微波治疗等,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通过切除病变组织达到去除病因,改善预后的目的。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肠功能紊乱,饮食禁忌是什么?

胃肠功能紊乱是常见的胃肠病,其发病往往与运动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改变,以及心理-社会-生理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有些患者存在遗传因素,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如工作量大、经济负担加重、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太快、下岗失业、亲人故去、意外事故的刺激、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纠纷等。食物因素如酸味水果、香料、酒类、辣椒和浓咖啡等也是本病的诱因。因此,对于该病除了药物治疗,注意心理调适外,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由于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多样,基本上涵盖所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腹痛、腹胀、腹泻以及便秘等,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预防症状发作,避免诱发因素。饮食上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禁忌。常见症状的饮食禁忌如下: 一、腹痛饮食禁忌 辛辣的食物:辛辣食物可以提高人的食欲,但对身体的刺激尤其是肠胃、食道的刺激性食非常大的,腹痛的患者一定不要再病痛期再食用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对胃食道造成损伤,加剧病痛。 油炸食物:脂肪含量很高的油炸食品也不要在腹痛期间食用。因为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非常难消化,会通过分泌过多的胃酸对胃产生很大的刺激来促进运化,这对已经腹痛的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酸、甜食物:腹痛的患者还要避免吃太酸或者太甜的食物,因为酸味食物会加快胃酸分泌,甚至引起胃酸逆流,导致胃痛。而含有果糖的食物,尤其是汽水和饮料里面的果糖是比较难吸收的,会给肠胃带来负担,还有巧克力类的高热量甜食也是一样,会加重肠胃负担,并不能起到缓解腹痛的效果反倒容易加剧。 二、腹泻饮食禁忌 粗纤维食物:在腹泻期间,对于一些富含有粗纤维的水果以及蔬菜都要尽量的避免,以免出现腹泻加剧的情况。比如像菠萝、柚子、柠檬、广柑、菠菜、白菜、竹笋、茭白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这些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让你的腹泻情况更加的不受控制。 胀气食物:生活中会导致胀气的食物有很多,比如牛奶,食用后在肠道内会导致胀气故不宜食。这类食物会导致肠蠕动增强,一旦肠内胀气就会使腹泻加剧。在腹泻期间不能吃豆类食品,无论是黄豆、赤豆还是绿豆,这类食品中都含有粗糙纤维及丰富的蛋白质,这个时候食用的话会引起肠道蠕动增强而致胀气,并加剧腹泻。 高脂类食物:尽量的少吃一些含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羊油、奶油等。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脂肪,可加剧腹泻,导致滑肠、久泻。并且患者在患病期间,最好是用植物油烧菜,并且油量也不要太大,因为植物油量大时也会致泻。 三、便秘饮食禁忌 易胀气、不易消化的食物:常见的有甘薯、土豆、洋葱等食物,这些食物在食入后就会产生胃肠胀气,加重便秘患者腹胀、腹痛症状。 收涩性食物:常见的有柿子、莲子、高粱、石榴等,因为这些食物都比较收敛固涩,便秘患者食入后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难以排出。 刺激性饮料:因为各种酒类、咖啡都属温热性质,这些都可耗伤肠道津液。导致大便干结,加重便秘;而茶叶中所含的鞣酸有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难以排出。 过于精细的食物:若肉、蛋、奶等吃得过多,而粗粮、蔬菜等植物纤维吃的太少,以及饮水不足,会导致肠中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减少,不足以引起排便反射。 当然,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如果自己吃哪种食物容易诱发症状,就最好禁止食用。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2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肠癌的早期检测一定要做肠镜吗

大肠癌是发生于大肠的恶性肿瘤,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持续上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成为第二大癌症,甚至有取代肺癌成为新的“癌王”的趋势。肠癌虽然凶险,但却是公认最易预防、最易早发现、最易治疗的癌症。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以致晚期肿瘤是一个10年以上的过程,因此也给了我们预防的机会。早期检测大肠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将整个肠道内部观察清楚,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做病理检查,但如果害怕去做或者预约不到,还有没有其他检测方法呢? 先说说什么是大肠癌的早期检测或者称早期筛查 大肠癌早期筛查就是在还没有出现肠癌症状的人群中,或者有肠癌高风险的人群中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发现早期肠癌的方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对没有症状的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发生率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 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方法有哪些 一、粪便检查。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和粪便DNA检测。 1、粪便潜血试验又称便隐血检查。是检查粪便中隐匿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一项实验。主要用来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血液,由于大肠癌的肿瘤或息肉会受到粪便摩擦而出血,通过粪便潜血检查就能早期发现,并经由结肠镜检查做进一步诊断。由于该方法简单、方便,对人体没有如何创伤,所以是大肠癌筛查最基本的方法。 2、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是通过针对人类血红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粪便中的血液。因此,它不受饮食或观察者偏倚的影响,不会与膳食肉类发生交叉反应。比粪便潜血试验更具特异性。国外报道对大肠癌筛查的特异性介于94%到96%之间,国内目前刚刚开始试用。 3、粪便DNA检测。是针对粪便里脱落的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程度的一项检查,是大肠癌筛查历程中一种新兴的、很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性检查技术。研究发现 DNA 能以一种稳态形式在粪便中存在,并能持续从大肠黏膜中脱落,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放大扩增技术可以检测到粪便内微量的 DNA,显示出 DNA 具有良好的肿瘤标志物特性。健康人每天有数百万细胞从结肠壁脱落并通过大肠蠕动排出体外,在癌症和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其细胞也会脱落并进入排泄系统。这些细胞在排泄过程中释放遗传物质,其中一些细胞含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而这种技术通过分析基因突变,就能提早发现癌症。 二、影像学检查。包括:钡剂灌肠、CT结肠成像技术和MRI成像技术。 1、钡剂灌肠。钡剂灌肠检查是的大肠癌筛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分为单纯钡剂灌肠和气钡双对比造影。两者在对肠道占位性病变及溃疡均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尤其后者能够检查出大多数进展期腺瘤和癌,但对息肉检测尚不如内镜检查敏感,有较高的假阴性率。肠癌分期诊断方面,钡餐要稍差于内镜检查。 2、CT结肠成像技术。CT结肠成像是大肠癌筛查的放射学方法之一。与钡灌肠相比,CT结肠成像更敏感,耐受性更好。在欧洲的研究发现,在息肉>5mm检测方面,CT结肠成像的灵敏度可与结肠镜相媲美。且它不像结肠镜有穿孔的风险。故可用于结肠镜检查并发症风险较大人群的筛查,但CT结肠成像的缺点是对小息肉的敏感性不如结肠镜检查。 3、MRI成像技术。目前可用于大肠癌筛查的成像方式可以分为解剖学和功能学两种。解剖成像模式仍然是主流,MRI成像最适用于直肠肿瘤评估。随着新型示踪剂和造影剂的发展,功能性MRI技术可能为癌症灌注、代谢和分子表型提供新的视角。近年来,在大肠癌的评估方面MRI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认为是目前大肠癌筛查的1次分期和再分期的首选成像方式。 三、内镜检查。包括:结肠胶囊内镜和电子结肠镜检查。 1、结肠胶囊内镜。结肠胶囊内镜是一项新型研发的结肠检查技术,目前研究证实其是安全有效的,是结肠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结肠胶囊内镜是常规结肠镜检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探查结肠息肉与结肠癌、检测炎症性肠病方面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对传统结肠镜检查不完全和传统结肠镜检查高危的患者,均可选择结肠胶囊内镜检查。多项研究发现,胶囊内镜对结肠病灶诊断的敏感度与肠道准备洁净程度密切相关,多个临床中心为优化胃肠道准备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然而,结肠胶囊内镜在国内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尚需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电子结肠镜检查。电子肠镜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大肠癌检查检查方式。通过肠镜,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患者肠道肿瘤分布及其他肠道疾病情况,判断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亦可以在肠镜下取组织活检,从而帮助了解肠道疾病的性质。甚至有人将电子肠镜检查称作大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但其对大肠癌的检出率受制于术前肠道准备、检查医师的操作水平、对息肉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也容易造成漏诊、误诊事件的存在。除此之外,肠镜检查还存在诸多禁忌症,如重度贫血、心肺功能不良等;而且通常检查前后需清肠、长时间禁食,也会增加患者不适;如果选择做无痛肠镜检查时还需行全身麻醉,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因此,肠镜检查一般不作为肠癌的早期筛查方式,而是作为经初筛检查阳性者的进一步检查。 四、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是一种通过手指触摸直肠下段及肛管的情况,从而发现直肠肛门疾病的诊查方式。因其操作方法简单、检查准确率高,可以发现许多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病变,所以在肛肠科中占据不可或缺地位。虽然肠癌筛查方法很多,但直肠指检是直肠最基础的也是最常使用的查体方式。相关数据显示直肠癌约占大肠恶性肿瘤 60%,其中有近 70%可以通过直肠指检发现。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4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癌前病变是什么?

大部分人一听说是癌前病变可能都会感到恐慌,按照字面意思癌前病变接下来就是癌症了。其实癌前病变并不意味着必然发展为癌,而是病变恶变可能性增加,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癌的发展都要经过癌前病变的阶段。 什么是癌前病变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变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变成恶性肿瘤。而癌前病变也分为轻、中、重等不同阶段。 什么是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常常继发于某些慢性疾病。患这些疾病的人比其他人得癌症的机会要大大增加,因而这些疾病就被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学概念,是一类疾病,包括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异常改变。 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的关系 实际上,细胞癌变过程是分阶段发展和逐渐演变的。从致癌因子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到产生癌症,一般需要 10 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也有进展迅速、病程较短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癌前疾病是通过癌前病变发展成癌症的。 胃癌的癌前疾病有哪些 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这些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胃黏膜肠上庋化生或异型增生(又称为上皮内瘤变),进一步有演变为癌可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我国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调查显示,胃癌死亡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水平之间呈等级正相关。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程度越重,肠上皮化生检出率就越髙。国内资料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发生率为 4~7.1%,而国外资料报道为 8.6~10%。 胃溃疡:当胃溃疡反复发作时,胃黏膜反复受到破损刺激,就可能会恶变,发生胃癌。恶变率约为 2~5% 胃息肉:胃息肉癌变的癌变率与有无不典型增生有很大的关系。腺瘤性息肉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管状腺瘤癌变率约 10%、绒毛状又称乳头状腺瘤癌变率高达 50%~70%、混合型腺瘤居于两种之间。而增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 0.4%。 残胃:残胃作为一种癌前状态,它与胃癌的关系也一直受到重视。一般认为,因良性病变做胃大部切除术后 10 年以上在残胃发生的癌。残胃患者胃癌的发生率是健康人 2~12 倍。 什么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一步,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中度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庋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10 年癌变率:轻度异型增生 25%~11%,中度异型增生 14%~35%,重度异型增生 10%~83%。 肠上皮化生或简称肠化生,系指胃粘膜内出现了肠腺或肠型上皮。肠化生是胃炎中比较常见的病变几乎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经常出现,肠化生的出现与胃粘膜的损伤和不能完全再生修复有关。现在认为仅仅一部分肠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如何发展成胃癌的 作为一种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进一步发生肠上皮的异常增生而癌变,癌变率与其病史长短和严重程度有关。一般认为慢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过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不少患者被诊断为癌前疾病后,因担心癌变而思想负担沉重,整日忧心忡忡,这完全没有必要。胃癌的癌前疾病毕竟不等同于胃癌,这是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大部分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经过合理、系统的治疗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维持现状,只有很少一部分重度萎缩性胃炎,在经过较长时间后可以发生癌变,这主要见于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病例。 怎样预防癌前病变的发展 虽然不是全部癌前病变都能发展成为胃癌,但从胃癌的预防及早期发现角度来看,对这类病变化生应该认真对待。 首先,已经有上述癌前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做体检。胃镜检查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一般一年一次,重症半年一次。胃镜检查时一定要送病理检查,应特别注意不典型增生的情况。对重度的或疑似癌变的异型增生,应当采用内镜处理或手术切除的治疗手段。重度异型增生患者不愿接受上述治疗,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每季度或每半年随诊复查,一旦怀疑有恶性转化,应及时予以处理。对于中度的异型增生,可以使用一些促使上皮细胞分化的化学药物,同时定期复查。而对于轻度的异型增生,不给予任何处理,暂时观察。 其次,加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最近的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可使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 40%。 最后,生活与饮食调理也很重要。生活上要放松心情,减少烦恼,避免过量饮酒、吸烟。饮食上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和高纤维食物,少吃油炸、煎炒、生冷、辛辣、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2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是怎么回事 大家可能听说过直肠脱垂,子宫脱垂,其实胃粘膜也可以脱垂。胃粘膜脱垂指的是胃粘膜逆行通过贲门脱入食管,或者向前通过幽门脱入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现象。这种病常在内镜检查时发现,多见于3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胃粘膜可以向上脱入食道,也可以向下脱入十二指肠,临床上以向下脱入十二指肠者多见,胃镜下的特点是可见幽门口粘膜条索状弯曲,胃窦经过充分充气后胃窦壁弯曲粘膜依然存在,粘膜向十二指肠球部延伸,也可堵在幽门口,胃镜检查全程脱出的粘膜没有返回胃窦部。 胃粘膜脱垂有什么症状 胃粘膜脱垂时症状可轻可重,绝大多数人胃粘膜脱垂可以复位。如果在短时间内胃粘膜脱垂可以复位,那么病人就没有什么症状,或者仅有轻度的腹胀,嗳气等。如果不能立即复位,则可能出现上腹隐痛,烧灼感。大约有1/3的病人不发生任何症状,只有经常脱垂或严重脱垂的病人,才会出现以下表现。 1、腹部疼痛:疼痛可在上腹部或中上腹部偏右之处,也可出现在胸骨下部,疼痛一般都发生在饭后0.5-1小时。腹痛的性质有隐痛、胀痛、烧灼痛或呈绞窄性疼痛,并向后背部放射。还有一些病人,可在夜间出现剧烈的腹痛,致使患者彻夜难眠。 2、恶心和呕吐:这是胃粘膜脱垂的常见症状。呕吐物多为食物。其中一部分病人在呕吐之后,会感到比较舒适,疼痛也会随之减轻。 3、消化不良的症状:较重的脱垂病人,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和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食物滞留在幽门部引起的。 4、幽门梗阻:严重的胃粘膜脱垂甚至会发生嵌顿,即幽门部肌肉收缩,脱垂的粘膜上不去下不来,发生幽门梗阻。患者常有饱胀、上腹部疼痛,并伴有反复的恶心、呕,病人在转体或翻身时,自己会感到胃里有“咕咚、咕吟”的震水声。 胃粘膜脱垂应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内科对症治疗:治疗本病并无特效药物,内科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腹部疼痛可以使用解痉止痛的药物和抑制胃酸的药物,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时,可以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有幽门梗阻者应禁食、胃肠减压,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伴有胃炎、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2、内镜下治疗 胃粘膜脱垂一般在内镜检查时诊断,所以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开展,经内镜下微波、氩离子凝固术、射频、高频电圈套法及粘膜切除术治疗胃粘膜脱垂症都取得了一定等疗效,但是内镜下治疗创面较大,易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依从性较差,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3、手术治疗 如果胃粘膜脱垂比较严重,并且反复发作,并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者幽门梗阻,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至于手术种类,目前认为以胃远端切除术及胃十二指肠吻合术疗效最好。 胃粘膜脱垂应该怎样调理 由于绝大多数人胃粘膜脱垂可以自行复位,所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多数病人可以缓解症状,避免症状发作,平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吃早餐,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更忌暴饮暴食,治疗胃粘膜脱垂期间,避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流质饮食。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熬夜。坚持每天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慢跑、游泳、做健身操等。注意改变体位,如果是胃粘膜脱入食管的患者进食后不要马上平卧,如果是胃粘膜脱入十二指肠的患者睡觉是应该采用左侧卧位,尽量避免右侧卧位减少粘膜脱垂的机会。 3、调整好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每天如果处在心烦意乱或者忧心忡忡的情绪中就会对胃部造成刺激,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要保持乐观情绪,从心理上解除对此病的恐惧。 4、避免滥用药物:很多人出现胃粘膜脱垂后就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治疗,很多药物对胃肠道有损伤作用,容易对胃粘膜造成伤害的药物有非甾体体抗炎药物,乙酰水杨酸类药物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如果需要服用这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用。 总结一下:胃粘膜脱垂是一种常见病,由于绝大多数人胃粘膜脱垂可以复位,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有人把这个病归为功能紊乱性疾病,内镜检查发现粘膜脱垂如果没有症状常常也不做处理。如果症状比较明显,并且反复发作,可以内科对症治疗,出现并发症才考虑内镜下治疗患者手术。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2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什么区别

许多患者由于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来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做胃镜检查,胃镜的报告是慢性胃炎,但是按照慢性胃炎治疗好长时间,症状不见好转并且反复发作,有的患者精神压力很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最后经过有经验医生诊断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综合治疗才缓解病情。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慢性胃炎很相似,在临床上很容易混淆,尤其是近些年消化胃镜广泛开展以后,大部分就诊的患者在经胃镜及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后,几乎所有的受检者胃粘膜都有炎症性改变,这样就使得诊断和治疗非常的困难。那么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什么样的关系?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没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各国对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不一,我国一组 9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镜检查 100%有慢性胃炎,真所谓胃镜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炎症,内镜活检病理结果更是“有检必炎”。而欧洲一组 3667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内镜检查诊断炎症仅 20.9%,日本学者对胃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认为是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是内镜或病理学诊断,并不能反映临床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轻重并不与慢性胃炎的炎症相平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胃粘膜也可有慢性炎症性改变,因为正常情况下,胃由于研磨食物,容易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因此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是正常的。但是慢性胃炎的炎症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胃粘膜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中性粒细胞才是慢性活动性炎症的主要标志。 两者主要是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区别 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造成了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其特点为:肉眼或显微镜下看到器官、组织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受累器官功能减退或丧失。慢性胃炎由于胃镜检查可看到胃内结构发生病变,所以是器质性疾病。 而功能性疾病,一般是由支配器官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病情轻微,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病人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但通过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或者仅有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这就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这些疾病多与精神及心理因素有关,虽然症状明显,病史较长,但一般不影响病人的全身情况,预后良好。 当然,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两者的病情也可以相互转化。 病因的区别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如过冷或过热食物、粗糙食物,浓茶、浓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对胃粘膜的长期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可导致胃粘膜反复损伤,还有生物因素和免疫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等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有: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动力障碍主要表现在胃排空延迟,内脏敏感性是指胃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胃的感觉迟钝,对疼痛或者饱胀的阂值升高。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主要与脑一肠轴的调节障碍有关。比如一个人的情绪比较敏感,平时在生活中容易动怒,胃肠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有一些人的内脏比较敏感,吃了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身体就会感觉到不舒服,还有一些患者出现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现象的时候,害怕自己得了大的疾病,也会在精神上出现焦虑,生活工作懒散,头痛甚至抑郁的现象,生活习惯不再规律等等,随着患者心情和饮食的改变,这种症状如果持续得不到改善,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临床表现的区别 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没有症状,或者仅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上腹部隐隐作痛、餐后饱胀、反酸、食欲减退等等,但是这些症状的轻重并不反映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如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可能贫血、瘦削、腹泻、舌头发炎,胃粘膜糜烂的病人上腹部的疼痛比较明显,还会在呕吐、排便中带血。这些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比如腹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其特点是: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诊断方面的区别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的方法,但是胃镜检查时,常因胃粘膜存在充血、水肿,绝大多数不取病理活检而诊断为“慢性胃炎”,即使病理活检也多诊断为“粘膜慢性炎症”,这样就使得在临床上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更为困难。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基于症状诊断,前提是必须排除胃粘膜的器质性病变。而我们说的慢性胃炎,是以活动性炎症和腺上皮病变为特征,内镜表现为胃粘膜的糜烂或萎缩,病理活检表现为胃粘膜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腺体的萎缩或破坏,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粘膜则主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因此病理活检是鉴别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可靠标准。 治疗方面的区别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病理学变化。由于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都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原则上都应该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并可以阻止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抑酸、促动力、消化酶、保护胃粘膜等药物。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者可选择促动力药,伴胆汁反流可加结合胆酸的胃粘膜保护药,若有胃粘膜的糜烂、出血者可用抑酸药,促进粘膜的修复。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以改善症状为主的对症治疗,我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检查后再治疗,或根据症状与进食的关系先进行经验治疗这 2 个步骤。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促胃肠动力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用的的药。若餐前上腹痛,考虑是空腹胃粘膜受胃酸或胆汁的刺激引起,那么饮食上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胃空腹,或辅助抑酸药,减少胃酸的分泌,以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调节障碍,表现为抑郁和 (或)焦虑状态,病理生理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敏感性、脑-肠轴调控功能的异常和某些神经介质及神经肽类物质分泌的异常。对于这类患者,常需要认知和行为治疗,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必要时与抗焦虑抑郁药治疗。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2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直肠癌能彻底治愈吗

总的来说,近些年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直肠癌能否治好,与肿瘤的类型,肿瘤分期,治疗方法,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直肠癌治疗效果的话题。 先说说什么是5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是医学界为了统计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大部分患者预后比较明确的情况作为的统计指标。5年生存率是衡量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接受肿瘤治疗后5年不复发和转移的,5年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大约降低到10%。通俗地讲,就是接近于“治愈”。“5年生存率”并不意味只活5年,如能配合治疗,定期复查,存活10年、20年以上,有极大可能。 再说说直肠癌与结肠癌的区别 直肠癌与结肠癌都是大肠癌,直肠癌是指距离肛门齿状线以上,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症,结肠癌是指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一直到回盲部这个部位的恶性肿瘤。一般来说距离肛门越远的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相对来说就越好一点,也就是说结肠癌比直肠癌的预后要好一些,当然也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还有分期来看。另外低位直肠癌有些人需要腹壁造口,也就是说要切除肛管成为无肛人。 随着更多规范化治疗和有效药物的出现,结直肠癌患者的治愈率正在逐步提高,结肠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 70%~80%,直肠癌为 70%左右。而且现在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逐渐提高,甚至有超过结肠癌的趋势。 最后说说直肠癌的临床分期与预后 根据肿瘤是否有局部浸润扩散、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移植,临床上把直肠癌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可以通过微创内镜切除进行治疗。中期可以通过手术以及术前放疗进行治疗。晚期大部分需要姑息性化疗、放疗、生物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来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直肠癌,其根治手术以后的 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以上,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中期直肠癌,中期阶段的直肠癌肿瘤一般都比较大,但没有发生扩散,可以进行切除手术,并在术后需要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中期患者5 年生存率也可高达50%~60%左右。如果手术时没有发现、切除不到位,那癌细胞同样可能复发并逐渐转移,比如淋巴、肝脏等就是直肠癌细胞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晚期直肠癌,如果出现了多器官转移,也就是彻底进入了晚期阶段。一般情况下,转移癌的处理要看患者的自身情况,如果患者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且癌肿向着多器官转移,比如淋巴结、肝脏和肺部等,基本上医生就不会再建议患者进行手术了,这阶段采取的都是保守治疗,也就是放化疗、物理调整、中药材调理等,近年采取多学科诊疗的模式进行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20%~30%。 总之,不同时期患者的生存期差异也不同,直肠癌患者治好的可能性有多大,主要是取决于自身情况、肿瘤分期、是否进行合理治疗等。只要能配合医生积极的进行治疗,那后期生存质量、生存期等都会有所延长。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3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腹胀谁在作怪?是胃还是肠?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说肚子胀,有人说是吃多了,有人说多放几个屁就好了……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胀法儿呢? 腹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腹部胀气或憋胀不适感,它可以只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自己觉得腹部的局部或全腹的胀满感,也可以是一种检查所见,即发现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腹胀时常伴有早饱、嗳气、食欲不振和腹痛等表现。 腹胀可以是生理性的,如妊娠中晚期的孕妇,肥胖者腹壁脂肪堆积,临床上的腹胀多数是病理性的。常见的原因如下: 1、胃肠道疾病 急性胃扩张:急性胃扩张时由于神经功能紊乱使胃肠道肌肉麻痹,短期内出现大量内容物滞留,使胃和十二指肠膨胀,出现腹胀。 幽门梗阻: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肿瘤导致幽门梗阻,胃内容物不能排出,出现腹胀并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前一天食物。 肠梗阻、肠麻痹:主要表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此外,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结核、炎症性肠病等常伴有个同程度的腹胀。 2、胃肠道功能障碍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早饱、进食后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和体重下降,但食欲常不受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并可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其他:如习惯性便秘,肝、脾曲综合征、吞气症及结肠假性梗阻等也可引起腹胀。 3、全身疾病对胃肠道的影响 糖尿病引起胃轻瘫; 右心衰竭、心包炎可引起胃肠道淤血、水肿、缺氧,从而影响消化道功能; 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影响肠道动力,出现腹胀、便秘,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可引起肠麻痹; 慢性肾脏肺部疾病可累及消化道,造成积气增多,引起腹胀。 4、药物的影响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碳酸气类药物与胃酸作用后产生大量气体而腹胀。 5、腹腔积液 正常人腹腔中仅有少量积液起润滑作用,不足 200ml,若腹腔中积液量增至一定程度(大干 1500ml 时)则可引起腹胀。引起腹腔积液的常见疾病有肝硬化、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外伤、结石、肿瘤等引起胆管或胆囊破裂所致的胆汁性腹水,胰腺炎和急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胰源性腹水,肝、脾疾病和宫外孕破裂所致的血性腹水等。 6、腹腔占位性病变 腹腔占位性病受本身及肿物压迫可引起腹胀,常见疾病有腹膜间皮瘤、肝癌、肠系膜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肾肿瘤、肾盂积水、卵巢肿瘤、畸胎瘤、巨脾等。 7、腹腔积气 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无气体积聚。当腹腔与胃肠道或外界相通时可出现腹腔积气。如进行腹腔镜检查、大咯血治疗等。 胃胀属于腹胀之一,一般是由消化系统疾病,或者情绪不当、饮食不当所致,但是腹胀就不一定是消化性疾病所致了,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组织器官疾病,不同组织器官的腹胀常常会有不同的伴随症状。所以,持续腹胀还需去医院检查一下才放心。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2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冲厕所前瞧一眼就是体检

大便,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生活问题。有的人觉得污秽,避而不谈,不想多看一眼。其实,冲厕所前瞧一眼就是体检,出现异常应该重视。 消化道肿瘤长在肚子里,早期较少有不适症状,但结直肠癌是长在结直肠粘膜上的,在相对较早期就可能通过粪便发现一些问题。例如: 大便次数改变,原来一天一次变成现在一天几次或出现便秘、腹泻交替; 大便习惯改变,比如原理每天早上准时大便,现在变得没有规律,或是便秘或是便意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是成形的,现在出现了出现粘液便、暗红色血便或变得细条了,有固定的压痕等。 如果大便出现上述改变,或是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或摸到腹部有肿块,应前往医院就诊,筛查是否存在肿瘤。 同时,老刘也想说,大便有异常,也不一定是肠癌的表现。引起大便异常的原因很多,可轻可重,可能只是“吃坏肚子”或是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只是正在癌变的大肠息肉引起的,也还可能是大肠癌引起的。 虽然按统计来说,大便异常是大肠癌引起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危害最大,不去检查,自己是比较难以判断的。不少人把大便异常当成“食滞”或湿气重的表现,宁愿去中医调理,也不愿去做一次肠镜。还有的人,以为便血就是痔疮导致的,这是一种致命的粗心。由于便血是痔疮最多见的症状,许多肠癌患者都有误把便血认为是痔疮而延误诊治的经历。老刘建议,如果无法分辨,还是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老刘看来,如厕后冲水前再看一眼,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排泄物是人体代谢的产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健康状况,关注自己的健康值得提倡,相当于每天进行一次健康小检查啦。

刘谦民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264医院

1532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17条记录共12页
...
刘谦民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2110 次
总文章 117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719 次
患者评价 1745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19-12-09 15:49:03

友情链接